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关键环节。西部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增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与交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还可以为西部边疆的国防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人口、教育、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区域内不同民族之间改革开放的差异,影响着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目前,民族经济地区发展中,不同人群的收入差异应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民族地区政府经济政策往往只重视资源配置、投入产出、福利增加(直接补贴)等,却忽视了对劳动者素质技能尤其是文化素质方面的投入。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如生产工具、土地等)和劳动对象构成,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经济要持续发展,关键在劳动者。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与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调适性。只有让各民族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凸显出来,才能使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政府以直接补贴等方式补给养分,将会使劳动者失去自立发展的能力。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应充分调动各民族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应以民族劳动者为主体”,提高民族劳动者素质是民族地区民众摆脱贫困落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而经济发展状况又受制于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者身体素质是基础,而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关键环节。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的根本在于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选择。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偏低、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偏低,从而严重地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民族地区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劳动者大多分散在农牧区,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简单易学的实用技能,以便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
其次,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和自身财力的限制,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必须依靠自己培养,而职业技能培训则是对现有人才进行素质技能提升的重要方式。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同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配合。本书首先详细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原因,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其次,以西昌学院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教育的新模式,从而探寻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途径,及其在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并在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及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民族地区的经济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所参阅的文献都已在书末逐一列出,但由于时间仓促,有所遗漏实非故意,恳请原作者谅解。在此,对所有被直接引用或参阅的文献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另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与读者予以指正,以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
马小丽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