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16日,胡适考取“庚款”第二批留美生,随集体(共70人)从上海出发,乘船赴美。他们在船上生活了10多天,大家都熟悉了。胡适回忆说:“我是一个爱玩的人,也吸纸烟,也爱喝柠檬水,也爱学打‘五百’及‘高、低、杰克’等等纸牌。在吸烟室里,我认得了宪生,常同他打(Shuffle Board);我又常同严约冲、张彭春、王鸿卓打纸牌。胡明复从不同我们玩。他和赵元任、周仁总是同胡敦复在一块谈天;我们偶然听他们谈话,知道他们谈的是算学问题,我们或是听不懂,或是感觉没有兴趣,只好走开,心里都恭敬这一小群的学者。”可见胡适是很喜欢玩的,只是兴趣不在理工科罢了。在船上他也显得很突出。据赵元任回忆说:“他给人的印象是健谈、爱辩论,自信心极强。当时大家都留着辫子,胡适讲话时喜欢把辫子用力一甩;生气的时候就说要把辫子拿掉。他的身体很瘦,看起来并不十分健康,可是精神十足,让人觉得他雄心万丈。”从这中间可看出胡适个性是非常自信的。凭着这点自信心,他喊出“诗学革命”开始了的口号。
9月17日到美国的纽约州绮色佳镇,即入康奈尔大学。在选择专业时,他很犹豫,因为他二哥在他出国前曾叮嘱他学工矿或学造铁路,以便将来回国时好谋事,并嘱咐他千万不要学那些没有实用的文学、哲学之类的学科。胡适当时答应了,但思想上一直没有解决问题,因为他对学工科实在是没有兴趣,可又不好违抗家兄的好意。后来考虑再三,做了个折中,选择农科,另一个原因是农科不收学费,他可将官费80元津贴省下来,寄一部分回国补贴家用。这个办法自认为很好。
入学后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派到农场实习。当时老师问他:“你有什么农场经验?”胡适回答说:“没有。”老师又问:“难道一点都没有吗?”胡回答说:“要有嘛,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道地的农夫。”老师说:“这与你不相干。”……后来老师又问:“你洗过马没有?”胡适回答说:“没有。”于是开始学洗马,老师洗一边,胡适洗另一边。洗完后,老师又问他会不会套马车?胡回答说:“不会”。老师又教他套车,仍是一个套一边。套好后,胡适跳上去,兜了一圈,觉得蛮好玩的。接下去是“选种”,看起来这是一种轻活,没有什么困难,但时间长了,就不那么容易了。不多一会儿手起了泡,但还得继续忍耐着干下去,这使他体会到学农并非容易的事。
如此循序渐进,学了一年,成绩还不错,功课大多在85分以上。第二年他就多选了两个学分的果树学,专门研究苹果的培育方法。这门课是上午听讲,下午实习。有一次学习苹果分类,胡适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倒没有什么,挺有兴趣的,可是到下午进实验室实习时就遇到困难了。他一看桌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苹果,大约有30来个,颜色各异: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形状有圆的、有长的、有椭圆的、有四方的等等,好多都是过去没有见过的。老师要求按照书上分类标准,确定每个苹果的学名,蒂有多长?花是什么颜色?肉是甜的或是酸的?是软还是硬?就这样弄了半个小时,还没有按要求写出一个来。胡适急得满头大汗,抬头一看,美国同学都跑光了,他们很快就做完,顺手捡了几个苹果塞进大衣口袋走了。实验室内只剩下几个中国学生,胡适是其中之一。他努力干了两个小时,结果只做了一半,而其中一半又是错的。
经过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认真地做了自我反省。他认为美国同学对苹果的感性知识,由于地理、生活环境的关系,比中国同学了解得多,所以做起实验来,比较容易,很快做完了;而中国学生初到美国,接触不多,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出现许多困难,做得不够理想。他总结说:“靠当时的活力与记性,用一个晚上来强记,400多个名字都可以记下来应付考试的,但试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苹果我国烟台也没有,青岛也没有,安徽也没有……我认为科学的农业无用了,于是决定改行。”改行学什么呢?根据兴趣之所在,决定学文科。
文科,胡适比较有基础。他自幼读了许多经史古籍,又读了不少小说,中学时办过刊物,也写过许多文章。到美国后屈志学农,结果成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不在农业科学上,于是任着兴趣之所在,学习的精力大多集中在语言文学和中国的古书上。
1911年5月,他写了《诗三百篇言字解》一文,对《诗经》里的“言”字,用西方的归纳法理论作了解释,具体归纳为三类:(一)“言”字当连词用,与“而”相似,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为一类。(二)当副词用,作“乃”字解,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又为一类。(三)作名词用的“之”字解,如:“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为一类。这是他以新文法分析我国古籍之开始。他说:“以近日趋势言之,似吾国文法之学,决不能免。他日欲求教育之普及,非有有系统之文法,则事倍功半,自可断言。”这篇文章在1913年8月《神州丛报》上发表,章士钊看到后,甚为欣赏。后来他在1915年写信给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说:“足下论字学一文,比傅中西,得未曾有,倾慕之意,始于是时。”章士钊当时在日本办《甲寅》杂志,对胡适的才华,甚为欣赏。二人虽未曾见过面,但已有书信往来。之前胡适曾在《甲寅》一卷四期上发表过译文《柏林之围》(法国都德作),后来又将“论九流出于王官说之谬”的文章投寄《甲寅》,此文是驳正“九派出于王官”之旧说的;其中也批评了章太炎的观点,宣称“章太炎之说,亦不能成立”。他认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胡适以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比汉儒以来的解释前进了一大步。所以他说:“古者学在王官,是一事。诸子之学是否出于王官,又是一事。吾意以为即令此说而信,亦不足证诸子出于王官。”此文因《甲寅》停刊,1917年10月改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后又收入《古史辨》等书。此外,他又写了《尔汝篇》、《吾我篇》等考据文章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从上所述,可见胡适学农是心不在焉的。
其次,他的精力和兴趣,除了研究中国古籍外,便在学习外文上了。那时,康奈尔农学院,规定英文是必修课,此外还要选修两门外国语——德文和法文。胡适为此花去很多精力,收获不小,他的英语是免考的。当时读了歌德、雪莱、海涅、莱辛等大作家的诗歌,其中对英国文学兴趣更浓。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我对法文和德文都有相当过得去的阅读能力。”因此他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有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影响较大,那就是法国文豪都德的《割地》与《柏林之围》以及莫泊桑的《二渔夫》。其中尤以《割地》(又名《最后一课》)最为有名。这篇文章1912年9月29日胡适译完后,即寄给上海《大共和日报》发表。那时他在《竞业旬报》的老朋友叶德贞,正在该报工作,常有书信往来,故请叶发表。此文后来转载《留美学生季报》及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等书刊。文章讲的是19世纪普法战争后,法国失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给普鲁士,在某个镇上的小学教师,因割地上最后一次法文课以此来描写师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惜别和怀念。最后喊出了法兰西万岁的口号,充分显示了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文章解放前曾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影响颇大。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青少年读了无不义愤填膺,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据我国现代教育家王企贤先生回忆,那时他正在北京教小学,“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攻占北平。当天上午,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走进了实验一小的教室,他把黑板一侧的日历撕下一页,缓慢地走上讲台,眼噙着泪水,悲愤地说:“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是亡国奴了!”孩子们一个个难过得哭了起来。之后,王企贤所能做的反抗是,给孩子们灌输爱国意识,“他把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油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要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我是一个中国人!’……”可见这篇文章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能鼓舞人们起来奋斗的。解放后,这篇文章已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足见其影响力非同一般。法国大文豪都德的作品第一次经胡适介绍到中国来,其生命力数十年不衰,这在我国文坛上是为数不多的。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上学,不仅对农科提不起兴趣来,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被他拿去搞社会、政治活动了。他自己说“我爱管闲事,爱参加课外活动,爱观察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到处演说,到处同人辩论……”是的,胡适的性格爱动,不甘寂寞,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虽然身居国外,可对国内的局势还是很关心的。他参加学校里的各种学生会组织,比如:中国学生会、世界学生会、耶教会、爱国会(被举为主笔);并设立了一个“薪胆会”(取卧薪尝胆之意)。当时在国内的梅光迪(1910年11月半),曾写信鼓励他说:“‘胆薪会’之设,可谓复仇雪耻之先声,诚望足下等,人人能为勾践,似祖国尚可为也。”可见他社会活动不少,而且参加了各种演讲会,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辛亥革命之前,满清政府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国外帝国主义又肆意地侵略我国。我国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凡有正义感的青年,无不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胡适当然不能例外,所以他在1911年3月24日的日记里写道:“连日日所思维,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说明胡适身居异国,对祖国命运,还是念念不忘的。这期间他常与老同盟会员马君武通信。同年9月7日,得君武书,知中国公学时旧友杨笃生在英国为国忧愤投海自杀之噩耗,为之嗟叹不已。同年10月12日他得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在日记上写道:“闻武昌革命军起事,瑞澂弃城而逃,新军内应,全城遂为党人所据。”17日又记云:“相传袁世凯已受命,(接受清政府委任为陆军总帅),此人真是蠢物可鄙。”从上所记云,可看出胡适对辛亥革命成功,是欣喜乐观其成的。之后,他应邀出席学校内外各种演讲会,向美国民众讲解中国革命发展的经过和成立共和政府的意义,并介绍革命领袖人物。多次讲演,提高了他的演讲能力,他说,“这使我成为一个英语演说家”;同时又说:“这个对政治史所发生的兴趣,便是促使我改行的第二个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胡适的确不是学习农业科学的材料。他自己反省也得出结论说:“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所以非转学不可,但中途退出农学院,按规定要赔出以前的学费。一次得交纳四个学期的学费,如何办呢?后来得朋友的帮忙,津贴由80元减到35元,(困难了8个月)终于达到转学的目的。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转入文学院学习哲学为主,兼学英国文学、政治、经济。后来事实证明,胡适在哲学、文学方面贡献最大。所以他总结经验说:“个人要学什么?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