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800000011

第11章 留学美国 康奈尔大学屈志学农

1910年8月16日,胡适考取“庚款”第二批留美生,随集体(共70人)从上海出发,乘船赴美。他们在船上生活了10多天,大家都熟悉了。胡适回忆说:“我是一个爱玩的人,也吸纸烟,也爱喝柠檬水,也爱学打‘五百’及‘高、低、杰克’等等纸牌。在吸烟室里,我认得了宪生,常同他打(Shuffle Board);我又常同严约冲、张彭春、王鸿卓打纸牌。胡明复从不同我们玩。他和赵元任、周仁总是同胡敦复在一块谈天;我们偶然听他们谈话,知道他们谈的是算学问题,我们或是听不懂,或是感觉没有兴趣,只好走开,心里都恭敬这一小群的学者。”可见胡适是很喜欢玩的,只是兴趣不在理工科罢了。在船上他也显得很突出。据赵元任回忆说:“他给人的印象是健谈、爱辩论,自信心极强。当时大家都留着辫子,胡适讲话时喜欢把辫子用力一甩;生气的时候就说要把辫子拿掉。他的身体很瘦,看起来并不十分健康,可是精神十足,让人觉得他雄心万丈。”从这中间可看出胡适个性是非常自信的。凭着这点自信心,他喊出“诗学革命”开始了的口号。

9月17日到美国的纽约州绮色佳镇,即入康奈尔大学。在选择专业时,他很犹豫,因为他二哥在他出国前曾叮嘱他学工矿或学造铁路,以便将来回国时好谋事,并嘱咐他千万不要学那些没有实用的文学、哲学之类的学科。胡适当时答应了,但思想上一直没有解决问题,因为他对学工科实在是没有兴趣,可又不好违抗家兄的好意。后来考虑再三,做了个折中,选择农科,另一个原因是农科不收学费,他可将官费80元津贴省下来,寄一部分回国补贴家用。这个办法自认为很好。

入学后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派到农场实习。当时老师问他:“你有什么农场经验?”胡适回答说:“没有。”老师又问:“难道一点都没有吗?”胡回答说:“要有嘛,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道地的农夫。”老师说:“这与你不相干。”……后来老师又问:“你洗过马没有?”胡适回答说:“没有。”于是开始学洗马,老师洗一边,胡适洗另一边。洗完后,老师又问他会不会套马车?胡回答说:“不会”。老师又教他套车,仍是一个套一边。套好后,胡适跳上去,兜了一圈,觉得蛮好玩的。接下去是“选种”,看起来这是一种轻活,没有什么困难,但时间长了,就不那么容易了。不多一会儿手起了泡,但还得继续忍耐着干下去,这使他体会到学农并非容易的事。

如此循序渐进,学了一年,成绩还不错,功课大多在85分以上。第二年他就多选了两个学分的果树学,专门研究苹果的培育方法。这门课是上午听讲,下午实习。有一次学习苹果分类,胡适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倒没有什么,挺有兴趣的,可是到下午进实验室实习时就遇到困难了。他一看桌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苹果,大约有30来个,颜色各异: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形状有圆的、有长的、有椭圆的、有四方的等等,好多都是过去没有见过的。老师要求按照书上分类标准,确定每个苹果的学名,蒂有多长?花是什么颜色?肉是甜的或是酸的?是软还是硬?就这样弄了半个小时,还没有按要求写出一个来。胡适急得满头大汗,抬头一看,美国同学都跑光了,他们很快就做完,顺手捡了几个苹果塞进大衣口袋走了。实验室内只剩下几个中国学生,胡适是其中之一。他努力干了两个小时,结果只做了一半,而其中一半又是错的。

经过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认真地做了自我反省。他认为美国同学对苹果的感性知识,由于地理、生活环境的关系,比中国同学了解得多,所以做起实验来,比较容易,很快做完了;而中国学生初到美国,接触不多,缺乏感性知识,所以出现许多困难,做得不够理想。他总结说:“靠当时的活力与记性,用一个晚上来强记,400多个名字都可以记下来应付考试的,但试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苹果我国烟台也没有,青岛也没有,安徽也没有……我认为科学的农业无用了,于是决定改行。”改行学什么呢?根据兴趣之所在,决定学文科。

文科,胡适比较有基础。他自幼读了许多经史古籍,又读了不少小说,中学时办过刊物,也写过许多文章。到美国后屈志学农,结果成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不在农业科学上,于是任着兴趣之所在,学习的精力大多集中在语言文学和中国的古书上。

1911年5月,他写了《诗三百篇言字解》一文,对《诗经》里的“言”字,用西方的归纳法理论作了解释,具体归纳为三类:(一)“言”字当连词用,与“而”相似,如:“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为一类。(二)当副词用,作“乃”字解,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又为一类。(三)作名词用的“之”字解,如:“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为一类。这是他以新文法分析我国古籍之开始。他说:“以近日趋势言之,似吾国文法之学,决不能免。他日欲求教育之普及,非有有系统之文法,则事倍功半,自可断言。”这篇文章在1913年8月《神州丛报》上发表,章士钊看到后,甚为欣赏。后来他在1915年写信给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说:“足下论字学一文,比傅中西,得未曾有,倾慕之意,始于是时。”章士钊当时在日本办《甲寅》杂志,对胡适的才华,甚为欣赏。二人虽未曾见过面,但已有书信往来。之前胡适曾在《甲寅》一卷四期上发表过译文《柏林之围》(法国都德作),后来又将“论九流出于王官说之谬”的文章投寄《甲寅》,此文是驳正“九派出于王官”之旧说的;其中也批评了章太炎的观点,宣称“章太炎之说,亦不能成立”。他认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胡适以进化论的观点,重新解释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比汉儒以来的解释前进了一大步。所以他说:“古者学在王官,是一事。诸子之学是否出于王官,又是一事。吾意以为即令此说而信,亦不足证诸子出于王官。”此文因《甲寅》停刊,1917年10月改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后又收入《古史辨》等书。此外,他又写了《尔汝篇》、《吾我篇》等考据文章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从上所述,可见胡适学农是心不在焉的。

其次,他的精力和兴趣,除了研究中国古籍外,便在学习外文上了。那时,康奈尔农学院,规定英文是必修课,此外还要选修两门外国语——德文和法文。胡适为此花去很多精力,收获不小,他的英语是免考的。当时读了歌德、雪莱、海涅、莱辛等大作家的诗歌,其中对英国文学兴趣更浓。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我对法文和德文都有相当过得去的阅读能力。”因此他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有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影响较大,那就是法国文豪都德的《割地》与《柏林之围》以及莫泊桑的《二渔夫》。其中尤以《割地》(又名《最后一课》)最为有名。这篇文章1912年9月29日胡适译完后,即寄给上海《大共和日报》发表。那时他在《竞业旬报》的老朋友叶德贞,正在该报工作,常有书信往来,故请叶发表。此文后来转载《留美学生季报》及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等书刊。文章讲的是19世纪普法战争后,法国失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给普鲁士,在某个镇上的小学教师,因割地上最后一次法文课以此来描写师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惜别和怀念。最后喊出了法兰西万岁的口号,充分显示了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文章解放前曾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影响颇大。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青少年读了无不义愤填膺,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据我国现代教育家王企贤先生回忆,那时他正在北京教小学,“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攻占北平。当天上午,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走进了实验一小的教室,他把黑板一侧的日历撕下一页,缓慢地走上讲台,眼噙着泪水,悲愤地说:“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是亡国奴了!”孩子们一个个难过得哭了起来。之后,王企贤所能做的反抗是,给孩子们灌输爱国意识,“他把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油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要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我是一个中国人!’……”可见这篇文章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能鼓舞人们起来奋斗的。解放后,这篇文章已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足见其影响力非同一般。法国大文豪都德的作品第一次经胡适介绍到中国来,其生命力数十年不衰,这在我国文坛上是为数不多的。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上学,不仅对农科提不起兴趣来,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被他拿去搞社会、政治活动了。他自己说“我爱管闲事,爱参加课外活动,爱观察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到处演说,到处同人辩论……”是的,胡适的性格爱动,不甘寂寞,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虽然身居国外,可对国内的局势还是很关心的。他参加学校里的各种学生会组织,比如:中国学生会、世界学生会、耶教会、爱国会(被举为主笔);并设立了一个“薪胆会”(取卧薪尝胆之意)。当时在国内的梅光迪(1910年11月半),曾写信鼓励他说:“‘胆薪会’之设,可谓复仇雪耻之先声,诚望足下等,人人能为勾践,似祖国尚可为也。”可见他社会活动不少,而且参加了各种演讲会,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辛亥革命之前,满清政府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国外帝国主义又肆意地侵略我国。我国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凡有正义感的青年,无不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胡适当然不能例外,所以他在1911年3月24日的日记里写道:“连日日所思维,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说明胡适身居异国,对祖国命运,还是念念不忘的。这期间他常与老同盟会员马君武通信。同年9月7日,得君武书,知中国公学时旧友杨笃生在英国为国忧愤投海自杀之噩耗,为之嗟叹不已。同年10月12日他得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在日记上写道:“闻武昌革命军起事,瑞澂弃城而逃,新军内应,全城遂为党人所据。”17日又记云:“相传袁世凯已受命,(接受清政府委任为陆军总帅),此人真是蠢物可鄙。”从上所记云,可看出胡适对辛亥革命成功,是欣喜乐观其成的。之后,他应邀出席学校内外各种演讲会,向美国民众讲解中国革命发展的经过和成立共和政府的意义,并介绍革命领袖人物。多次讲演,提高了他的演讲能力,他说,“这使我成为一个英语演说家”;同时又说:“这个对政治史所发生的兴趣,便是促使我改行的第二个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胡适的确不是学习农业科学的材料。他自己反省也得出结论说:“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所以非转学不可,但中途退出农学院,按规定要赔出以前的学费。一次得交纳四个学期的学费,如何办呢?后来得朋友的帮忙,津贴由80元减到35元,(困难了8个月)终于达到转学的目的。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转入文学院学习哲学为主,兼学英国文学、政治、经济。后来事实证明,胡适在哲学、文学方面贡献最大。所以他总结经验说:“个人要学什么?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

同类推荐
  • 李佩甫评传

    李佩甫评传

    该书将李佩甫置放于一个漫长的人生过程来观察、分析,细致描绘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从出生到下乡,从回城到进工厂,从初学乍练的写作到日趋成熟……作者提炼出李佩甫文字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并对应着他的具体创作,绘制出他写作过程中起承转合的发展图谱。作者贴合着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与把握,理性与感性融和,文字舒展从容。
  •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将为广大读者重现历史的风云际会,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刘邦。阐释帝王的是非功过,为读者呈现一幅壮美的传奇画卷。
  • 秋瑾新传

    秋瑾新传

    秋瑾居京是她脱离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开端。阅读新书新报、结交各种社会人士,使她大大开阔了视野,在思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她开始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妇女的解放,必须从兴办女学、启迪女智开始,她的赴日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离湘赴京八国联军之役,以中国失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又一条锁链,也是他们残酷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铁的见证。
  •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传奇大将陈赓(尹家民黄埔·红墙系列)

    传奇大将陈赓(尹家民黄埔·红墙系列)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参加过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历经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指挥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战争,领导创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的个性鲜明,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热门推荐
  • 斗龙

    斗龙

    炎黄龙城,统领中州,传承久远的没落豪门。直到一条霸道之龙破空而来,斗万龙于天际,灭天下之苍生。当代龙头血祭苍天,降龙封印于其子体内。十八年后,蛇年新年大典,注定要与斗龙同生共死的少年,发出了一声绝望非人的龙吼,九州大地开始颤抖……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二册)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第二册)

    福尔摩斯虽然是阿瑟·柯南道尔笔下塑造的人物,但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他以最有趣、最引人的手法,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引起共鸣:人们都有探索黑暗与未知的好奇,也都有找出真相、伸张正义的向往。就在事实与想象里、在假设与证据间、在科学理论与小说创作下,人们心中都有福尔摩斯的影子!福尔摩斯的冷静、智慧和勇气,在悬疑紧凑的故事情节里是最值得玩味的。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推理分析是破案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鉴识科技应运而生,为侦案工作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帮助,但这位神探的博学多闻、细心耐心、追求真理、坚持原则的特质,应该是这套书背后所要传达到的重要含义。
  • 爱她不止一点甜

    爱她不止一点甜

    正文已完结,新书《傅少你老婆是个小傲娇》腹黑大魔王VS万年小傲娇,真香甜宠文~一不小心洁身自好过头了!陆先生娶回家两年的老婆要离婚——离婚当弃夫?当然是NO了!没过多久那提离婚的女人就被清心寡欲的男神化身小狼狗给收服了。然后被他宠在了心尖上,成为了人人艳羡的陆太太,并且用实力证明娇花也能横着走。某日,男人邪魅说道:“想离婚,这是一种病,得治。”肤白貌美的女人歪着脑袋看他:“陆先生,想生孩子也是一种病,得医。”从此,陆先生宠老婆的名声从里传到外,宠不说,还怕老婆,更不许别人骂他老婆花瓶。千若惜捧着手机看那新闻笑了:“陆先生你什么时候怕过老婆了?”陆先生摆出认真脸:“老婆不高兴的时候。”作者简介废,但这是一篇甜炸少女心的宠文,真宠-虐渣-超爽的。
  • 龙血武尊

    龙血武尊

    一笑为红颜、一怒江山震!好男儿就应该问鼎苍穹,睥睨天下!谁与争锋!
  • 我的世界炔你不可

    我的世界炔你不可

    【已完结】“老公,我……”“什么?”话音未落,迟早早就扑了过来。在她眼里,这个外人眼中冷酷倨傲,铁腕狠绝的男人,完全是属于她自己的,所以,她可以在每个夜晚,对他肆意。他是天宇集团总裁,冷酷无情,不近女色,却唯独对她,束手无策。被逼婚,婚后又被逼生娃,生了一个不够,再来一个。终于,叶总忍无可忍,“迟早早,敢情有了儿子,我在你眼里就没用了?”叶夫人呵呵一笑,“有用啊,我们再生一个。”“……”叶总直接气倒。
  • 忆挽笙歌

    忆挽笙歌

    做为一个天族和魔族的混血宝宝。阿笙却没有好的待遇,看不见也就算了。娘不疼,爹……这个爹话太多了,能换一个吗??某爹:女儿开始嫌弃我了,怎么办!…………阿笙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看见这个世界,于是便和天道做了一笔交易。某个不配拥有姓名的男主:我媳妇真迷人,但太弱,我要保护好她。阿笙:我这么强不需要保护。
  • 港娱四十年

    港娱四十年

    时间:1970——2010,那段闪耀的时光
  • 风华夫君锦绣妻

    风华夫君锦绣妻

    前世,渣爹告诉她,“小夏呀,你母亲过世,这府上总不能没有主母持家吧?别人为父也不放心,你觉得你姨母如何?”就这样,她的亲姨母,成为了她的继母。前世,继母告诉她,“小夏呀,我听说,你舅舅的产业,竟然是被安平侯府给收入囊中了,这是怎么回事?”继妹告诉她,“姐姐,我,我说了你可千万别生气,我今日看到姐夫和娄家的小姐亲昵地很,言词间,似乎是还提及了我的那个已经夭折的小外甥。而且,还听说要娶她为平妻呢。”于是,她费尽了心思,将自己的夫君送入了牢狱,以为自己处事聪明,最终胜出一筹,哪知,意外得知,自己才是那个最蠢,且被人利用得最彻底地一个!当她再次运用了一切手段将自己的夫君救出来后,自己亲手毒死了继母继妹,已是无颜再苟活上。死后才知,原来真正的幕后推手,竟然是另有其人?怨气太重,阴魂不散!九华山上,却是意外地被人推动了命盘,将其魂魄吸纳其中,一时风云色变,时空逆转!重生后的她,温暖、娴雅、知书达理!这是表面。腹黑、阴毒、手段狠辣,这是事实!渣爹,渣妹,渣姨母?不狠狠地踩一踩,跺一跺,再辗一辗,怎么能叫渣渣?母亲尚在人世,怎能再重蹈前世覆辙?美男再度求亲,只是,前世之缘,今生如何再续?等一下,这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美男妖孽,要不要长这么美?咦,怎么瞧着有些眼熟呢?小剧场一:繁华的街道上,某白莲花将一辆华丽精致的马车拦下,万分娇弱道,“姐姐,我是妹妹呀,您怎么能不认我了?”于是,街上行人纷纷侧目,暗自揣测,这是哪家的小姐没有良心,连妹妹都不认了?一道清冷女声传出,“这位小姐认错人了吧?我家夫人只有一弟弟,何来妹妹?”某白莲花咬着嘴唇,极为卑微道,“姐,呃,表姐,我是你表妹呀。”“表妹?我家夫人只有一兄,舅老爷膝下只得三子。不知你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表妹?”某白莲花的脸色大变,再次颤抖着身子道,“表姐,我知道我的母亲是庶出的,不及姨母嫡出尊贵,可是你也不能不承认你就是我的表姐呀。”说着,嘤嘤轻泣。不想那车的帘子猛然掀起,一名侍女模样的小姑娘将其上下打量了一番后,笑道,“原来你就是那位被赶出了王家族谱的庶女的女儿呀?听说当年你母亲守寡在家,竟然是不甘寂寞,还敢勾引了自己的姐夫,宗族的族老们一怒之下,将其赶出了王家,敢问这位小姐,你又是哪儿来的表姐呀?”语毕,某白莲花顿时石化当场。小剧场二:
  • 美丽时光走丢了

    美丽时光走丢了

    我还注意到集子中的多篇作品都有一个叫“另维”或“另小维”的人物。作者也许是有意以此突出故事的真实感?许多前辈作家都说过,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作者显然很会讲故事,善于在营造情节的跌宕起伏上下功夫。但那些明显过于突兀的结尾、那些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过于完美的人生结局的憧憬又难免给人以落入俗套的感觉。毕竟,作者还太年轻了吧。因此,如何经营结尾(其实关系到如何写出人生的复杂与难以逆料)就成为作者下一步面对的挑战。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