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行使徒的一生
陶林
1871年夏天,大清国东北的某处旷野,有两个响马(土匪)劫下了一辆马车。他们甩着马刀吆喝着,让车里的人滚出来。很快,有一个高大的欧洲青年从马车里走出来。两个土匪从未见过西方人,他们被吓傻了,以为大白天遇上了鬼。他们立刻骑马走人。但不久,他们又带着一股人马杀来了——他们太好奇了,想回来看个究竟。
那个欧洲青年驾着马车并未走远。土匪们很快包围住他。好在土匪头子见多识广,还知道这世界上有“洋人”存在。他大胆上前,挥刀问那个欧洲青年,说:“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什么生意的呢?”那个人用生硬的中国话来回答:“我从英国来,是来卖书的。”那个头目便又问:“卖的什么书?”那个欧洲青年便说:“是劝人行善的书。”他边说边搬出了一摞《圣经》,热情洋溢地说:“如果你们诚信向善。我分文不取也可以,送给你们。”他微笑着把书送给土匪头目,但是土匪头目连忙摇头,说自己不认字。出于对知识人原始的敬畏,土匪们放过了这个要送自己书的洋人。
这个力图把《圣经》推销给土匪的人,就是本书的作者,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深怀对古老中国的向往,年轻神学士李提摩太来到了中国。在来中国的轮船上,他学了中国二百一十四个汉字部首,开始了用大半生来成就的中国之旅。
在李提摩太到中国不多久的1876年到1878年间,中国北方滴雨未下,干旱带来了严重的饥荒。这就是晚清历史上凄惨无比的“丁戊奇荒”。饥荒蔓延,很多人开始吃树叶,也有人开始吃死人,而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却无计可施。在山东传教的李提摩太,开始在上海的英文报纸上撰文,呼吁口岸及本土的外国慈善团体赈灾捐款。很快,李提摩太就筹集到大量的救灾款。
在蜂拥的救荒潮中,李提摩太记下一段非常引人深思的故事:“为了避免人员踩踏伤亡,我站在城里最贫困地区的一条狭窄小巷的尽头,让灾民被迫排成长队从身边走过。每有一个人领到救济金,我就在他那脏兮兮的手上,用墨水涂一个不易除掉的标记,可惜仍然有些人洗掉了标记,重新排到队尾。”李提摩太说,“但那双干净的手出卖了他们,我们只向那些依旧脏兮兮的手上发救济。”
1877年,山西的灾情严重超过了山东,受上海教会赈灾委员会委托,李提摩太赴山西救灾。在途中,他见到了最惨绝人寰的景象,到处是死尸,倒在路边任野狗撕扯。这令他大为哀恸,开始在英国筹集善款赈灾。他共筹得六万英镑,这些钱兑换成白银后,由李鸿章派兵押往山西。途中,他听到押送白银的士兵间的谈话,他们嘲笑这些钱是傻洋鬼子的,便深感到,拯救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拯救他们的肉体一样重要。
人到中年以后,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李提摩太吸取了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更专注于跟当时中国的高层统治者打交道。通过影响诸如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岑春煊、周馥这些高官,乃至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来实现对中国的改变。
李提摩太开始融入中国,穿着中装,吃着中国菜,并尽量缩减个人的开支,购买更多的先进科学仪器,望远镜、显微镜、投影仪、手动发电机……他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中国人的灵魂。他开始在各地的官绅中进行讲演,努力让中国有知识的人对西方的科学感兴趣,以便启蒙他们,让他们为中国同胞谋利,免受贫困的压迫。同时,他还创办了《万国公报》,影响了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全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担任着中国维新变法的幕后总策划。我们后来所知维新变法的若干纲领性建议,几乎都出自他之手。这些建议在1905年及以后的光阴中,逐一变成了中国的现实。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支持义和团的山西巡抚毓贤,蛮横地烧死了四十多名外国人,其中甚至有妇女和孩子。历史风暴过后,晚清史上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庚子赔款产生。而山西的这桩惨案,各国全权委托李提摩太出面与李鸿章商议处理这件事。李鸿章主张赔款了事,李提摩太提出了一生中最亮丽的建议:“传教士的生命不能拿金钱来计算,而罪行又必须得到惩罚,那我们就来建一个学校,用教育来惩罚迷信和无知。”
他提出从庚子赔款中拿出五十万两白银,在山西太原建立一所西式大学,让山西的年轻人接受现代教育——这便是现代山西大学的前身。正是凭借这所大学带来先进文明,山西得以在民国时建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模范省。而李提摩太处理这一事件的胸怀,又给各国树立了榜样。不久,美国政府在传教士明恩溥的主持下退还了赔款,建立了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1915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四年了。正值李提摩太七十岁生日,他的好友、创办了清华大学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博士给他写了一封信,盛赞他的一生:“你的许多朋友今天都在感谢主,感谢他把你的心带到了中国,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代,你已经尽了你的努力,将各种潜在的、未知的力量释放出来。为了中华民族的改变,以此来实现世界的改变。这种努力如海上行舟,如雄鹰翱翔,你的努力为后人打下了基础。”
1916年,李提摩太离开中国回英国养病。在他的家乡,忙于战争的人们,没人知晓这位老教士一生的故事。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平息了下来。深感于欧洲已陷入堕落的李提摩太,买好了船票,准备和妻子一起返回中国,并决心就此终老于中国。可惜未能成行,他便因为老病在故乡安静地与世长辞了。
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位影响中国至深,却一直为西方和中国都忽略了的传教士自述平常的一生。当我们跟随着李提摩太的叙述进入那段历史,进入晚清风云流转的四十五年光阴,我们会收获无尽的启迪、感动、沉思与反省。或许,我们会有很多的联想,乃至完全颠覆我们对历史的成见。但这其中,首先能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信仰、怜悯、热爱、宽容与无畏,与一个古老帝国共度夕阳之垂。感谢博学的陈义海教授辛勤的工作,他为这部回忆录所做出的严谨工作和所有付出,让我们充分体味到这位东行使徒的真诚而热爱的一生,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