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9500000001

第1章 革命性的灰烬

记忆总是靠不住,小说家契诃夫逝世,过了没几年,大家为他眼睛的颜色争论不休,有人说蓝,有人说棕,更有人说是灰色。同样道理,历史也是靠不住的玩意,有人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证出胡适先生并没说过那句著名的话,他并没有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胡适确实说过这句格言,有些话并不需要注册商标,谁说过不重要,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历史这个小姑娘不仅任人打扮,而且早已成为一个久经风尘的老妇人。

一九七四年初夏,我高中毕业了,接下来差不多有一年时间,都在北京的祖父身边度过。这时候,我读完了能见到的所有雨果作品,读了几本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读海明威读纪德读萨特,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读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胡乱地看着书,逮到什么看什么。事实上,北京的藏书还没有南京家中的多,因此我小小年纪,看过的世界文学名著,已足以跟堂哥吹牛了。

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年代,就在前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分析我们这一代人,中间有首打油诗,开头的几句很有意思:

五十年代生,今生是苦命。

生下吃不饱,饿得脸发青。

本应学知识,当了红卫兵……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吃“狼奶”长大,公认最没有文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像做生意算账要仔细一样,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鬼子打“右派”,这些都可以算作资历和本钱,经历了最残酷的“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却不能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有各的造化,轻易地就为一代人盖棺定论,硬说人家没文化,多少有些不太妥当。记得有一次和女作家方方闲谈,说起我们的读书生涯,很有些愤愤不平,她说凭什么认为这一代人读的书不多,凭什么就觉得我们没学问。本来书读得多或少,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跟有无学问一样,有,不值得吹嘘,没有,也没什么太丢人,可是这也不等于说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

事实上,相对于周围的人,无论父辈还是同辈、晚辈,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属于那种读书读得多的人。说卖弄也好,说不谦虚也好,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跟别人谈到读书,谈古论今,我总是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有一次在一个什么会议上,听报告很无聊,坐我身边的格非忽然考我,能不能把白居易《长恨歌》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后两句写出来,我觉得这很容易,不仅写出了下面两句,而且还顺带写出了一长串,把一张白纸都写满了。

女儿考大学,我希望她能背些古诗,起码把课本上的都背下来。对于一个文科学生,已经是最低要求,女儿觉得当爹的很迂腐太可笑。我说愿意跟她一起背,她背一首,我背两首,或者背三首四首。结果当然是废话,女儿的抢白让人哭笑不得,她说不就是能背几首古诗吗,你厉害,行了吧。现如今,女儿已是文科的在读博士,而我实实在在又老了许多,记忆力明显不行了,不过起码到目前为止,虽然忘掉太多的唐诗宋词和明清小品文,然而那些文明的碎片,仍然还有一些保存在脑子里,我仍然还能背诵屈原的《离骚》,仍然能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默写出来。

丝毫没有沾沾自喜的意思,我知道的一位老先生,能够将五十二万多字的《史记》背出来,这个才叫厉害。真要是死记硬背,一个十岁的毛孩子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我所以要说这些,要回忆历史,无非想说明我们这一代人未必就像别人想的那么不堪,同时,也想强调我们这一代人曾经非常地无聊,无聊到了没有任何好玩的事可做。没有网络,没有移动电话,没有NBA,没电视新闻,今天很多常见的玩意都根本不存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现在回想起来,索性废除了高考,没有大学可上,有时候也并非完全无益。譬如我,整个中学期间,有大量的时间读小说,有心无心地乱背唐诗宋词和古文。坏事往往也可以变为好事,我知道有人就是因为写大字报练毛笔字,成为了书法家,因为批林批孔研究古汉语,最后成了古文学者。

在一九七四年,我第一次看到了厚厚的一堆小说手稿,这就是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部。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特别关照,别的小说家差不多都打倒了,都成了“黑帮”,独独他获得了将小说写完的机会。我还见过浩然的《金光大道》手稿,出于同样原因,这些不可一世的手稿,出现在了我祖父的案头,指望祖父能在语文方面把把关。后一本书没什么好看的,是一本非常糟糕的书,根本就让人看不下去。我一口气读完了《李自成》,祖父问感觉怎么样,我当时也说不出好坏,回答说反正是看完了,已经知道故事是怎么一回事。不管怎么说,在那个文化像沙漠一样的年头,阅读毕竟是一件相对惬意的事情,毕竟姚雪垠还是个会写小说的人,还有点故事能看看。

在此之前,能见到的小说,都是印刷品,都已加工成了书的模样。手写的东西,除了书信,就是大字报。虽然隐隐约约也知道,我第一次完全明白,小说还是先要用手写,然后才能够印刷成文字。第一次接触手稿的感觉很有些异样,既神秘,又神奇,仿佛破解了一道数学难题,一时间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写作的真相。有时候,故事的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得把它写出来。李自成是不是高大全也无所谓,它消磨了我的时间,满足了一个文学少年的阅读虚荣心:你终于比别人更早一步知道了这个故事。很多事情无法预料,八年后,《李自成》第二部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我跟别人说起曾在“文革”中看过这部手稿,听的人根本就不相信,说老实话,我自己都有些不太相信。

有时候,阅读只是代表自己能够与众不同,我们去碰它,不是因为它流行,恰恰是因为别人见不到。“文化大革命”中文学爱好者对世界名著的迷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不能够很顺利地看到。同样的道理,人们更容易迷恋那些被称之为“内部读物”的黄皮书,我们如饥似渴地阅读,是因为它们反动,是“毒草”,因为禁,所以热,因为不让看,所以一定要看。有时候,阅读也是一种享受特权,甚至也可以成为一种腐败,当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写作也会是这样。《李自成》这样的小说,从来不是我心目中的文学理想,它也许可以代表“文革”文学的最高水准,但它压根不是我所想要的那种文学,既不是我想读的,也不是我想写的。我曾不止一次说过,从小就没有想到过自己将来要当作家,因为家庭关系,作家这一职业对我并不陌生,然而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行当,而且有点鄙视它,因为按照别人的意志去写小说,勉为其难地去表达别人的思想,这起码是一点都不好玩,不仅不好玩,而且很受罪。

一九七四年,民间正悄悄地在流传一个故事,说江青同志最喜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记得有一阵,我整天缠着堂哥三午,让他给我讲述大仲马的这本书。三午很会讲故事,他总是讲到差不多的时候,突然不往下讲了,然后让我为他买香烟,因为没有香烟提精神,就无法把嘴边的故事说下去。这种卖关子的说故事方法显然影响了我,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寻找故事,如何描述这些故事,如何引诱人,如何克制,如何让人上当。我为基督山伯爵花了不少零用钱。三午是个地道的纨绔子弟,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常会写一些很颓废的诗歌。同时又幻想着要写小说,他的理想是当作家,可惜永远是个光说不练的主,光是喜欢在嘴上说说故事。

我不止一次说过,谈起文学的启蒙,三午对我的影响要远大于我父亲,更大于我祖父。历史地看,三午是位很不错的诗人。刘禾主编的《持灯的使者》收集了《今天》的资料,其中有一篇阿城的《昨天今天或今天昨天》,很诚挚地回忆了两位诗人,一位是郭路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食指,还有一位便是三午。这两位诗人相对北岛多多芒克,差不多可以算作前辈,我记得在一九七四年,三午常用很轻浮的语气对我说,谁谁谁写的诗还不坏,这一句马马虎虎,这一句很不错,一首诗能有这么一句,就很好了。

关于三午,阿城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很传神:

三午有自己的一部当代诗人关系史。我谈到我最景仰的诗人朋友,三午很高兴,温柔地说,振开当年来的时候,我教他写诗,现在名气好大,芒克、毛头,都是这样,毛头脾气大……

振开就是北岛,毛头是多多,而芒克当时却都叫他“猴子”。为什么叫猴子,我至今不太明白,是因为他一个绰号叫猴子,然后用英文谐音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还是因为这个笔名,获得了一个顽皮的绰号。”早在一九七四年,我就知道并且熟悉这些后来名震一时的年轻诗人,就读过和抄过他们的诗稿,就潜移默化地受了他们的影响。“希望,请不要走得太远,你在我身边,就足以把我欺骗。”除了这几位,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人,有画画的,练唱歌的,玩音乐的,玩摄影的,玩哲学的,叽里呱啦说日语的,这些特定时期的特别人物,后来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有一个叫彭刚的小伙子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画充满了邪气,非常傲慢而且歇斯底里,与“文革”的大气氛完全不对路子。在一九七四年,他就是凡高,就是高更,就是摩迪里阿尼,像这几位大画家一样潦倒,不被社会承认,像他们一样趾高气扬,绝对自以为是。新旧世纪交汇的那一年,也就是二〇〇〇年十二月,在大连一个诗歌研讨会的现场,我正坐那等待开会,突然一头白发的芒克走了进来,有些茫然地找着自己的座位。一时间,我无法相信,这就是二十多年前见过的那位青年,那位青春洋溢又有些稚嫩的年轻诗人。会议期间,我们有机会聊天,我问起了早已失踪的彭刚,很想知道这个人的近况。芒克告诉我彭刚去了美国,成了地道的美国人,正研究什么化学,是一家大公司的总工程师,阔气得很。

一时间,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就好像有一天你猛地听说踢足球的马拉多纳,成了一个弹钢琴的人,一个优雅地跳着芭蕾的先生,除了震惊之外,你实在无话可说。

在一九七四年,“毛头的诗”和“彭刚的画”代表着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时尚,这种时尚是民间的,是地下的,是反动的,然而生气勃勃,像火焰一样猛烈燃烧。如果说在一九七四年,我有过什么短暂的文学理想的话,那就是能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像毛头那样的诗人。三午的诗人朋友中,来往最多的就是这个毛头,对我影响最大最刻骨铭心的,也正是这个毛头。毛头成了我的偶像,成了我忘却不了的梦想。我忘不了三午如何解读毛头的诗,大声地朗读着,然后十分赞叹地大喊一声:

“好,这一句,真他妈的不俗!”

从三午那里,常常会听到的两句评论艺术的大白话,一句是“这个真他妈太俗”,另一句是“这个真他妈的不俗”。俗与不俗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说白了,所谓俗,就是人云亦云,就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所谓不俗,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就是非常非常地独特,老子独步天下。艺术观常常是摇摆不定的,为了反对时文,就像当年推崇唐宋八大家一样,我们故意大谈古典,一旦古典泛滥,名著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又只认现代派。说白了,文学总是要反对些什么,说这个好,说那个好,那不是文学。

有没有机会永远是相对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一九七四年,因为没有文化,稍稍有点文化,就显得很有文化。因为没有自由,思想过分禁锢,稍稍追求一点自由,稍稍流露一点思想,便显得很有思想。有一天,三午对毛头宣布,他要写一部小说,然后滔滔不绝地说自己准备怎么写。那一阵,毛头是三午的铁哥们,三天两头会来,来了就赖在了长沙发上不起来,说不完的诗,谈不完的音乐。也许诗谈得太多了,音乐也聊得差不多,三午突然想到要玩玩小说。他是个非常会吹牛的人,这个故事他已经跟我说过一遍,然后又在我的眼皮底下,兴致勃勃地说给毛头听。在一开始,毛头似乎还有些勉强,懒洋洋坐在那,无精打采,渐渐地坐直了,开始聚精会神。终于三午说完了故事梗概,毛头怔了一会,不甘心地问:完了?三午很得意,说“完了”,于是毛头突然从沙发上跳起来,说我要向你致敬,说你太他妈有救了,这绝对太他妈地棒了,你一定得写出来。

和许多心目中的美好诗篇一样,三午的这部小说当然没有写出来。人们心目中的好小说,永远比实际完成的要少得多。时至今日,我仍然还能清晰地记得那个故事梗概。一名老干部被打倒了,落难了,回到了当年打游击的地方,从庙堂回落到江湖,老干部非常惊奇地发现,有一位年轻人对他尤其不好,处处要为难他,随时随地会与他作对。老干部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忍让着,讨好着,斗争着,反抗着,有一天终于逼着年轻人说了实话。年轻人很愤怒地说,你身上某部位是不是有个印记,你还记不记得当年的战争年代,还能不能记得有那么一位村姑,在你落难的时候,她照顾过你,她爱过你,可你对她干了什么。这位老干部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位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子,是他当年一度风流时留下的孽债。年轻人咬牙切齿地说,你把衣服脱下来,你脱下来。老干部心潮起伏,他犹豫再三,终于在年轻人面前脱光了自己,赤条条地,瘦骨嶙峋地站在儿子面前,很羞愧地露出了隐秘部位的印记。

如果三午将这个故事写出来,如果时机恰当,在此后不久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这样的小说获得全国奖项也未必就是意外。说老实话,就凭现在这个故事梗概,它也比许多红极一时的得奖小说强得多。不妨想一想一九七四年的文学现场,不妨想一想当时文学观念上的差异。“文化大革命”已是强弩之末,“四人帮”正炙手可热,那年头,最火爆的文学期刊是《朝霞》,那年头能发表的作品不是说基本上,而是完全就不是文学。当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当时文学期刊上的文字是文学,我以上提到的那些活跃在民间的东西、那些充满了先锋意义的诗歌、三午要写的那个小说,就绝对不是文学。

极端的文学都是排他的,极端的文学都是不共戴天。事隔三十多年,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来看,三午当年准备写的那部小说,就算是写出来,也未必会有多精彩。同样,白云苍狗时过境迁,当年那些让我入迷的先锋诗歌,那种奇特的句式,那种惊世骇俗的字眼,用今天的评判标准,也真没什么了不起。无可否认的却是,好也罢,不好也罢,它们就是我的文学底牌,是我最原始的文学准备,是未来的我能够得以萌芽和成长的养料。它们一个个仍然鲜活,继续特立独行,既和当时的世界绝对不兼容,又始终与当下的现实保持着最大距离。有时候,文学艺术就只是一个姿态,只是一种面对文坛的观点,姿态和观点决定了一切。从最初的接触文学开始,我的文学观就是反动的,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和潮流对着干,就是要拼命地做到不一样,要“不俗”。我们天生就是“狼崽”,是“文化大革命”不折不扣的产物,是真正意义的文学左派。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要从事文学,就一定要革文学的命,捣文学的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偷偷摸摸地学写小说,所以说偷偷摸摸,并不是说有什么人不让写,而是我不相信自己能写,不相信自己能写好。我从来就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一会信心十足,一会垂头丧气。记得曾写过一篇《白马湖静静地流》的短篇,寄给了北岛,想试试有没有可能在《今天》上发表,北岛给我回了信,说小说写得不好,不过他觉得我很有诗才,有些感觉很不错,可以尝试多写一些诗歌。

到了一九八六年秋天,经过八年的努力,我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小说,短篇、中篇、长篇,都尝试过,也发表和出版了一部分,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还有很多小说压在抽屉。这时候,我是一名出版社的小编辑,去厦门参加长篇小说的组稿会,见到了一些正当红的作家。当时厦门有个会算命的“黄半仙”,据说非常准确,很多作家都请他计算未来。我未能免俗,也跟在别人后面请他预言。他看了看我的手心,又摸了摸我的锁骨,然后很诚恳地说你是个诗人,你可以写点诗。周围的人都笑了,笑得很厉害,笑出了声音。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也许是我当时不修边幅,留着很长的胡子。反正让人感到很沮丧,因为我知道自己最缺的就是诗才,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我无法掩饰巨大失望,问他日后还能不能写小说,他又看了看我,斩钉截铁地说:

“不行,你不能写小说,你应该写诗,你应该成为一个诗人。”

这位“黄半仙”也是文艺圈子里的人,他只是随口一说,根本没想到会有什么后果,根本就不在乎我会怎么想。当时在场的还有很多位已成名的小说家,小说家太多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只是一名极普通的小编辑,实在没必要再去凑那份热闹。一时间,我想起了北岛当年的劝说,说老实话,那时候真的有些绝望。虽然已经开始爱上了写小说,虽然正努力地在写小说,但是残酷的现实,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真没有写小说的命。

这时候,我已经写完了《枣树的故事》,《夜泊秦淮》也写了一部分,《五月的黄昏》在一家编辑部压了整整一年,因为没有退稿,一直以为有一天可能会发表出来,可是在前不久,被盖了一个红红的公章,又被无情地退了回来。《枣树的故事》最初写于一九八一年,因为被不断地退稿,我便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改变叙述角度,结果就成了最后那个模样。我已经被退了无数次稿,仅《青春》杂志这一家就不会少于十次。我有两个很好的朋友在这家编辑部当编辑,可就算有铁哥们,仍然还是不走运。

一个人不管怎么牛,怎么高傲,退稿总是很煞风景。还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南京的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像北京的《今天》那样,搞了一个民间的文学期刊《人间》。我的文学起步与这本期刊有很大关系,与这帮朋友根本没办法分开。事实上,我第一部被刊用的小说,就发表在《人间》上。没有《人间》我就不会写小说,那时候我们碰在一起,最常见的话题就是什么小说不好,就是某某作家写得很臭。我们目空一切,是标准的文坛持不同政见者。这本刊物很快夭折了,有很多原因,政治压力固然应该放在首位,然而自身动力不足,克服困境的勇气不够,以及一定程度的懒惰,显然也不能排除在外。我们中间的某些人在当时已十分走红,他们写出来的文字不仅可以公开发表,而且是放在头条的位置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管今天把当时民间文学刊物的作为拔得多高,希望能够公开发表文章,希望能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还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始动机。官方的反对和禁令会阻碍发展,文坛的认同同样可以造成流产。毫无疑问,民间刊物是对官办刊物的反抗,同时也是一种补充。我们的文学理想是朦胧的,不清晰的,既厌恶当时的文坛风气,又不无功利地想杀进文坛,想获得文坛的承认。很显然,在公开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字是很难抵挡的诱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家中,有一次北岛来,我跟他说起顾城发表在《今天》上的一首诗不错,北岛说这诗是他从一大堆诗中间挑出来的,言下之意,顾城的诗太多了,这首还算说得过去。安徽老诗人公刘是我父亲的朋友,也说过类似的话,因为和顾城父亲顾工熟悉,让顾城给他寄点诗,打算发表在自己编的刊物上,结果顾城一下子寄了许多,仿佛小商品批发一样,只要能够发表,随便公刘选什么都行。

写作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更是写给别人看的。公开发表永远是写作者的梦想,有一段时候,主流文学之外的小说狼狈不堪,马原的小说,北岛的小说,这些后来都获得很大名声的标志性作家,很艰难地通过了一审,很艰难地通过二审,终于在三审时给枪毙了。我是他们遭遇不断退稿的见证者,都是在还不曾成名时,就知道和认识他们。我认识马原的时候,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的马原非常年轻,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标准的帅哥,他还在大学读书,小说写出来了无处可发,正在与同学们一起编一本非常好卖的《文学描写辞典》。而北岛的《旋律》和《波动》,也周转在各个编辑部之间,在老一辈作家心里,它们也算不上什么大逆不道,尤其是《旋律》,我父亲和高晓声都认为这篇小说完全可以发表,然而最终也还是没有发出来。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现代派”一词开始甚嚣尘上,后来又出现了新潮小说和先锋小说。这些时髦的词汇背后,一个巨大的真相被掩盖了,这就是文坛上的持不同政见者,已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有的不再写作,彻底离开了文学,有的被招安和收编,开始名成功就,彻底告别了狼狈不堪。“先锋小说”这个字眼开始出现的那一天,所谓“先锋”已不复存在。马原被承认之日,就是马原消亡之时。北岛的《波动》和《旋律》终于发表,发表也就发表了,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诗人毛头改名多多,也写过一些小说,说有点影响也可以,说没多大影响也可以。

多少年来,我一直忍不住地要问自己,如果小说始终发表不了,如果持续被退稿,持续被不同的刊物打回票,会怎么样。如果始终被文坛拒绝,始终游离于文坛之外,我还有没有那个耐心,还能不能一如既往地写下去。也许真的很难说,如果没有稿费,没有叫好之声,我仍然会毫不迟疑地继续写下去,然而如果一直没有地方发表文字,真没有一个人愿意阅读,长此以往,会怎么样就说不清楚了。时至今日,写还是不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再说仍然被拒绝,再说没什么影响,再说读者太少,多少有些矫情。我早已深陷在写作的泥淖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写作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无法想象自己不写会怎么样,不写作对于我来说,已完全是个伪问题。

一九八三年春天,我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因为有些赌气,不断地退稿,让人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退一短篇也是退,退一长篇也是退,为了减少退稿次数,还不如干脆写长篇算了,起码在一个相对漫长的写作期间,不会再有退稿来羞辱和干扰。从安心到省心,又从省心回到安心,心安则理得,名正便言顺。事实上,我总是习惯夸大退稿的影响,就像总是有人故意夸大政治的影响一样,我显然是渲染了挫折,情况远没有那么严重。被拒绝可以是个打击,同时也更可能会是刺激和惹怒,愤怒出诗人,或许我们更应该感谢拒绝,感谢刺激和惹怒。

思想的绚丽火花,只有用最坚实的文字固定下来才有意义。我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写,说什么都是废话,嘴上的吹嘘永远都是扯淡。往事不堪回首,我希望自己的写作青春长在,像当年那些活跃在民间的地下诗人一样,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想,睥睨文坛目空一切,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永远写作在文学圈之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就是要“继续革命”。要继续,要不间断地写,要不停地改变,这其实更应该是个永恒的话题。“文化大革命”是标准的挂羊头卖狗肉,它只是很残酷地要了文化的命,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文学革命。文学要革命,文学如果不革命就不能成为文学,真正的好作家永远都应该是革命者。

二〇一〇年八月四日

同类推荐
  • 我有预感,明日阳光灿烂

    我有预感,明日阳光灿烂

    往前走,你只需要一个理由,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你却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勇敢一点,或者说傻一点,走出去就是胜利。本书围绕“向全世界证明,不如向自己证明”这个观点,通过一篇篇短文,告诉年轻读者如何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这是一本正能量的故事集,其中既有作者自身通过职场打拼生活积累下来的感悟,也有身边朋友发生的动人故事记录,为正在迷茫中的读者带去些许慰藉。
  • 磐石文葩(康式昭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磐石文葩(康式昭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最近一些时日,我随王能宪(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等同志在四川成都、广安、眉山及香港等地,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举办纪念活动,我俩深感川人的伟大。小平同志能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从根深蒂固的极“左”营垒里突出重围,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在显示出巨大的智慧、英明的决断、远大的眼光。
  •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前后计九个年头。在这期间,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自周恩来逝世三十多年以来,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多有反映。诚如我当年写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长征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点战役几乎都有所反映,但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电视连续剧。经与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李准、仲呈祥、李硕儒等协商:一、全方位反映周恩来在重庆的战斗生活。换言之,在这九年期间,周恩来在延安以及其他地方的活动,略述或不述;二、全剧笔触的核心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为此,他在重庆期间指导党的地下工作、与中统和军统斗法等所显示出的机警、灵活的胆识就从略了。
  •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一位。他曾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论语》、《中庸》等历史经典著作及古代诗、词、散文、文学等各个领域。伟大周恩来曾说:“读古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的真识卓见与洞察力,毛泽东的多才博识,为同时代的国内外政治家和文学界泰斗所佩服。他对一些古诗书的评价独具慧眼,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价值至今影响着广大读者。
  • 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

    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

    本书为作者关于近年来图书、电影的评论集,左手妙论昆汀·塔伦蒂诺、贾樟柯、陈凯歌、杜琪峰,右手辣评冯友兰、杜维明、翁贝托·艾柯、萨拉马戈、熊秉元、雅各布斯……畅销元素与思维深度兼而有之。既有韩寒式的嬉笑怒骂,也有周濂式的理性分析,既有马家辉式的小资情调,也有梁文道式的人文关怀。
热门推荐
  • Madame Firmiani

    Madame Firmian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

    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

    (汐若新书已发,书名《完美婚宠:帝少vip爱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一起快乐玩耍~么么哒)“老婆我们复婚吧,”某男可怜兮兮盯着某女。某女傲慢的抬起头,“我不要,除非……”********某一天,“儿子,你爹地想要和你妈咪复婚,你怎么看?”腹黑儿子很变态,“妈咪你忘记了没良心爹地当年怎么对待你的吗?”杨绍林因自己有这样一个混蛋儿子而感伤。小丫头笑嘻嘻的说:“妈咪,你和爹地复婚吧,这样我们就不会是没有爹地的孩子。”当腹黑遇上腹黑,外加一个腹黑儿子,拼的是经验,拼的是演技,那么,且看谁更技高一筹。【本文已完结,放心阅读。】风汐若的群号:【139845733】,微信:【keshirui3310】
  • 盛世娇宠:修仙神女入都市

    盛世娇宠:修仙神女入都市

    天之骄女来到地球,邂逅了陆慕诚。此后的许多时间里,她便越发察觉到有什么不对——想着陆慕诚的言行举止,神态样貌——千穗恍然发现:这个地球男人,一直在撩她。“陆少,还是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千穗小姐的信息。”“嗯,不用查了。”陆慕诚切断屏幕,端起酒杯轻抿一口——无论什么身份,只要她一直待在他的身边,就是最好的。
  • 无上神皇

    无上神皇

    神皇萧殒,意外重生,修无上功法,从此天上地下,唯吾独尊!!!
  • Target Churchill

    Target Churchill

    As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elebrate a victorious end to WWII, Joseph Stalin's relentless Soviet Union is creeping across Eastern Europe leaving a trail of devastation and murder in its wake.Winston Churchill, the cigar-puffing icon of the British fighting spirit embarks on a crusade to lift the veil of secrecy that hangs over Stalin's mission. Westminster College in Fulton, Missouri sets the diplomatic stage upon which the world's political players grapple for supremacy as Churchill delivers his fated Iron Curtain speech on March 5th, 1946.Soviet operatives have infiltrated British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 at the highest level. As Churchill prepares to launch the Cold War, Stalin unleashes his trained mole, an American Nazi who served in Hitler's SS. His mission: Assassinate Winston Churchill.
  • 就正录

    就正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帝追夫记

    女帝追夫记

    女为凰,男为凤。一朝帝崩,帝女登基成皇帝。民间公主回宫就称帝,上演一场宫廷追夫大剧。小煜子:陛下,您这追了这么久还没点起色,奴才看不如一道圣旨巧取豪夺算了吧!宫犹翎:强扭的瓜不甜你懂不懂?朕要让他心甘情愿做王夫……两国交战,成者为王败者送王子入邦……呃……来和亲,哟……这小王子看着还有点面熟。王子:陛下,咱俩是不是见过?小煜子:连自己喜欢的人是谁都没弄清楚,我的陛下,也就只有您了!宫犹翎:什么!!?追了一年才到手的王夫居然不是我的梦中情郎??!糊涂女帝强追夫,认错情郎闹乌龙,好戏如何收场。
  • 龙武九天

    龙武九天

    龙族弃子丢落人界,这个大陆叫做武神大陆,人人皆可修武,看我叶啸云如何成为一代武神!站在人界巅峰!
  • 柏林道风云

    柏林道风云

    “柏林道”作为城中宏商巨贾集中的住宅区,代表着无上的金钱和权利,处处皆为豪门。故事围绕康庆,封悦,张文卓;田凤宇,迟艾等人的爱恨情仇,写柏林道年轻一代新的较量。
  • 葛亮小说集:七声+戏年+浣熊+谜鸦(共四册)

    葛亮小说集:七声+戏年+浣熊+谜鸦(共四册)

    葛亮小说集包括《七声》、《戏年》、《浣熊》和《谜鸦》共四册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