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有组建勇卫营的经验,当初他的选拔标准虽然没有“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及虏中走回男子“这么高,但标准也不低。
这次挑选东宫亲卫,曹化淳所拥有的条件不比上次差,首先是他的徒弟王承恩总督京营戎政,而且也早已跟随了太子。
再就是与他最亲密的二兄曹化雨在五军都督府任职后军都督,方便他从全国的卫所中挑选最精锐的兵卒。
曹化淳当初选用人才上可是极为用心,两位监军都是内廷知兵的人才,进入勇卫营的将官也都是精心网罗的忠诚勇敢之士。
而现在朱慈烺交给他的第一个重任就是筹建东宫卫队,这开门红好不好就看他的这次选兵将了,所以他这次的用心比组建勇卫营时强了三倍不止。
首先他就先给远在凤阳守护中都的黄得功去了信,让他在勇卫营中挑选三千勇卒,选拔要求入伍五年以上年龄且又在二十五岁以下者。
还有身高方面的要求,不能低于五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七。选拔结束后有黄得功、周遇吉、刘元斌、张一龙四位悍将带队回京。
同时曹化淳不仅要给勇卫营重新补充两万以上兵马,还承诺找机会把监军孙应元也调回京城来,并且给他送去三十万两军饷。(粮食折价在内)
得知曹化淳的这第一条计策后朱慈烺就兴奋的大叫了一声。果真如此,曹化淳的能力要超过王承恩很多,困扰王承恩许久的困难,被他随手就给解决了。
有明以来京营都是有皇帝信任的勋戚旧臣们管理,所以整个京营都被他们牢牢掌控着。
即使王承恩总督京营戎政一月有余,但也迟迟打不开局面,他的任何政令都无法在京营内得到执行。
但是,现在有了曹化淳这条计策,被勋戚旧臣们掌控的京营就彻底被打破了。
朱慈烺也是军人出身,他明白治理一支不听话的部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些不听话的军官统统滚蛋。
没了制约王承恩的人,剩下的人即使再“调皮”也会被轻易的驯服,因为再牛逼的**子也怕没了命。
曹化淳的第二步是在京营、以及山东等地来京训练的军队中挑选悍将猛卒三万人,三就是朱慈烺亲自主持今年的武科考试选拔人才。
这次武科考试朱慈烺把条件放的非常宽,只要是大明人就可以参加考试,而且全国各卫所不能禁止或是限制想进京参加武考的将官兵卒。
为了吸引人才与提高考生成绩,朱慈烺提前宣布了考试内容,同时也下了血本,只要初考合格者就给三十两银子的奖励。
三十两银子听上去不多,但在明朝却是一笔不算小的收入,足够一家五口一年的花销。
朱慈烺军人出身,是个直肠子,斗心眼他自认不是文官的对手,所以他秉承理念“大乱大治“。
他要彻底打烂了旧的大明帝国,然后再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明帝国。
朱慈烺要天下无王,即使有也是他亲自分封的,现有的勋戚旧臣都会变成历史。
同时朱慈烺有着更大更周密的计划,他要的不仅仅是组建自己的太子卫队,而是要控制整个京营与京城。
时间紧迫朱慈烺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出一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来。
他给自己制定的时间是两年,两年内尽量不去改变大明的走向,让他按照着历史原本的轨迹运行……
武英殿。
从京营抽调过万官兵去凤阳中都勇卫营替换三千悍卒回京的事情是无法保密的。
朱慈烺这边刚有动作就有朝臣奏章上疏,送进了武英殿。
“太子这个月可真够忙碌的呀!“
崇祯皇帝用调侃的语气说道,并把几十本全部是有关京营异动的奏章上疏推给了总督京营戎政的王承恩。
就连崇祯也不得不承认太子笼人手段要比他高明很多,一个都不能离开皇城的少年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笼络了几十名为他效命的“重要之人“。
“太子一心想为皇上分忧,孝心可表!“大太监王承恩走不正常路,没有惶恐认错,反而跪拜恭贺。
虽然接到的上疏奏章不少,但里面并没有提及是太子所为,所以崇祯帝朱由检也没怀疑到朱慈烺头上,改口问道,“朕问你,调动京营人马是谁的主意?“
“回禀皇上,这主意是奴婢的出的,凤阳中都岌岌可危,所以奴婢觉得勇卫营人数有点少了,就想着给他们补充两万兵马,然后调回三千悍卒帮着整训京营。“
王承恩撒谎了,他不敢说这是曹化淳的主意,更加不敢说是太子是整个计划的幕后人。
如果说了,他一万个相信,本就黑化了的太子再加上一个曹化淳分分钟就会把他给整死了,现在的他已经被彻底绑在了太子的战车上。
想脱身都不可能了,就在一个时辰前他亲自给太子送去了五万两银子表明忠心。
朱慈烺很高兴,为此还赏赐了他一对价值万金的琉璃瓶,仔细算来他好似没有吃亏,现在的一两金子等于八两白银。
“不错,很好,我很满意,大伴你有心了!“崇祯帝朱由检听了很高兴,肯为他忠心的人也只有在内朝了,外朝百官无一可信之人。
“为皇上尽忠,是奴婢的本分!“王承恩恰到好处的送上一个马屁股。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恍神间又想到了那天朱慈烺说的那些霸道、王道与帝道的歪论。
又想到现如今自己面临的处境,外忧内患不说政令都已不能通达天下了,如果有可能他真的想做一个人朱慈烺说的那种帝王。
崇祯皇帝自己都觉得是个极其矛盾的人,总是在进与退、信任与怀疑、果断与犹豫中来回更替,以至于现如今的朝臣没有一个敢对他说实话的了。
就在不久前,杨嗣昌的自杀对他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杨嗣昌为何自杀是因为他觉得会成为袁崇焕第二。
说白了就是在惧怕崇祯这个反复无常的皇帝,所以他宁愿一死保全名节与家人。
杨嗣昌虽然逢战必败,但他却是崇祯皇帝最缺少的战略家,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如果严格执行下去,内乱必平!
所以战略家杨嗣昌算准了崇祯皇帝,他死后崇祯果然加封他太子太傅并全国降半旗致哀。
而崇祯皇帝得知杨嗣昌自杀的那一刻,他还自语杨嗣昌为什么自杀,要是不自杀顶多治罪绝不赐死。
可见杨嗣昌算的有多准,也可见崇祯皇帝是个多么矛盾的人。
他有时候是睿智的明君有时候又是糊涂的帝王,杨嗣昌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害怕他会不问缘由的治罪于他以至于殃及了家人。
崇祯皇帝有个很大的性格缺陷,只要对人生了疑心,就会不问缘由的治罪。
他这个人还没有主见,听信别人谗言后就自个心底犯嘀咕,而不是去查证事实。
这么多年来崇祯是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这个国家,他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可结果天下是越来越乱。
崇祯帝越想办法,到处剿匪,可这匪却是越来越多。他派大军去灭清虏,可清虏却越来越强。
他为人太急,生性又薄凉,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换了五十一个,平均一年三个,杀了七名总督,换了不知道多少的六部重臣。
到最后闯军攻进北京,三百年江山社稷化作尘泥。崇祯皇帝带着王承恩逃到万岁山,自缢殉国。
拿头发盖住自个儿的脸,无颜见祖宗嘛。咬破中指,在衣服衬里留下一封血书,“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