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39100000001

第1章 《善心女神》复仇记

阮若缺[1]

自传体小说长久以来都颇受欢迎,因为源自真人真事,文中往往自然流露出诚恳与真切。自传体作品经常是作者心灵疗伤止痛的最佳工具,许多女性作家亦借由写作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实现之目的。这部80万字的巨作,是美籍犹太裔作家乔纳森·利特尔花了五年时间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这并非是他的亲身经历,但他却能做到“角色易位”,站在二战时期德国人的立场,以第一人称撰写回忆录的方式,完成这本大部头的小说,实属不易。

在作品里,主角马克斯两回提到他写作的原因。首先,他自问自答,表示“为了打发时间,为了各位,特别为了自己……写作对我会有帮助”。写到小说后半部时,他又说:“我承认,我翻出伤痛的往事,绝对不是只为了想讨好各位,最终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就像人有时吃得太撑了,总要排泄才会好过一些,而排出来的东西是香是臭,就由不得我们了。”

他的口气充满愤世嫉俗,似乎就是想一吐为快。其实,作者真正的写作动机来自看到的一张苏联游击队员遭纳粹处决的照片,不过直到他2001年因公在车臣受伤后,更有所感,才动了撰写《善心女神》的念头。

利特尔也自承《善心女神》受到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The Oresteia)的影响,其中写到奥瑞斯特为父报仇,手刃母亲与情人,于是复仇女神开始追逐他,逼得他毫无立锥之地,近乎疯狂。而“善心女神”(Les Bienveillantes)是种反讽,指的正是“复仇女神”(Eumenides)。此外,本书内容包罗万象,除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音乐和符号学,还穿插了侦探悬疑的情节,常以永无止境不连贯的问与答和零星的画面混乱交叠,时而倒叙,时而插叙,完全符合梦境、幻想混杂真实的荒谬逻辑,作品具有极为强烈的影像感。

本书主角马克斯是位法学博士、精英分子,爱好法国文学,尤以冒险故事,还有司汤达与福楼拜的作品为甚,且喜爱古典音乐,而法国17世纪的音乐是他的最爱。一开始,我们很难想象他后来会因战争变成了杀人恶魔,不过,在当时德国的社会氛围,确实弥漫着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的基本论调,它对人类文明发展影响甚巨,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

首先,作者在战争的各个阶段,替这种论调下了不同的定义:“战争初期,马克斯认为‘我们也许会错杀无辜,这就是战争’。”“战争是为了要达到世界观的理想必然衍生的结果。”“战争是一个腐败堕落的童话国度,魔鬼孩童的欢乐天地。”“战争是一场赌注,一场投入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豪赌。”

到了中期,他已显露出雄性好战的特质:“前列腺和战争是上帝赐予男人的两种天赋,以补偿他们无法成为女人。”

到了大战后期,他的说法又改变了:“……眼前唯一的希望,就是打赢这场战争。的确,只要战争胜利,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净化德国。”在马克斯眼里,这是背水一战,死无退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千古不变的法则,何罪之有?

本书中,作者对这个问题发挥了他的辩证能力:战后遭受审讯,曾参与这场人类浩劫者,异口同声地问:我,有罪?——护士没杀人,她只是脱了病人的衣服,安抚病人的情绪,这都是她平常做的工作;医生也没杀人,他只是根据政府机构制定的标准,诊断病人的病情;打开毒气开关的工作人员,他只是遵照上级和医生的指示,执行一项纯粹技术性的工作罢了;清理善后的那些人,只是为了维护环境卫生;警察只是依法执行公务,开立证明,并注明死亡原因,并未违反法律。许多人身不由己,或认为那只是小事。再者,为什么这些人反而受绞刑、被吊死,而下达命令的杀人魔却可逍遥法外,甚至大发横财?

要脱罪有一种讲法,若想杀人又是另一套说辞,而且那些道理逻辑似是而非,经过不断的洗脑,多次的复诵,若干偏见似乎成了真理,譬如“大元帅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骗子,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因而衍生出不负责任的心态,使得他们不知忠贞为何物……潜伏在同性恋者的潜在危机不仅是医学病症和治疗问题,而成了政治议题……”这种威权武断的说法,一般人也无从反驳,或者也不敢反驳。

女人也属弱势群体,因此“将女人们纳入枪决行动,跟丈夫、儿子死在一块儿,以目前非常时期看来,是最人道的解决方法”。一句非常时期云云,似乎所有的罪过都可一笔勾销。再者,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德军高层“理性的分析思考后”,默许了许多暴行:“要处决的犹太人都是社会边缘人,没有价值,且为德国当局所不容。此外,疗养院的病患、吉卜赛人及社会的米虫都一概纳入……”

马克斯还引述一名苏联政委的话,以支撑他当时的论点:“……对您来说,犹太人、吉卜赛人、波兰人、精神病患都是这类人;而对我们而言,地主、中产阶级、党内修正路线人士均属此类……我们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几近雷同……”

那么,为什么挑犹太人下手呢?书中亦先提出了几个粗浅的假设:是恨他们,杀出了乐趣,还是为了升官?反犹太主义往往是投机分子想接近层峰的一种途径,那么就要拿出某些论述,先说大家为什么讨厌犹太人:“因为他们吝啬小气,行事谨慎,不仅对金钱,对自身身家安全如此,他们的传统、他们得来的历史教训和书上教的,在在让他们不知施舍与花钱为何物……还是要通过浪费他们生命的手段,要他们懂得如何花钱,让他们懂得什么叫作战争。”因此明显看出当时德国人夷夏之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他者”就是敌人。

马克斯更是引经据典:“从历史上来看,犹太一族想尽办法让自己与众不同,最早出现的反犹太文字见于亚历山大港的希腊文献,直指犹太人为社会边缘人,藐视敦亲睦邻的善良风俗……再加上宗教信仰不同,日积月累,一碰上危机,大家便自然而然地把一切罪过归咎到犹太人身上……”俨然犹太人是全人类的公敌!

当然,许多人亦十分盲从,奉希特勒思想为圭臬,而大统领希特勒的人种学演讲集,关于犹太人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圣经”:“犹太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缺乏才能和创造力,只有一个例外:说谎和诈骗,他们是骗子,不讲信用而且狡猾多端。他们之所以能拥有现在的一切,全都是靠讹诈周遭天真无邪的老百姓换来的。我们没有犹太人仍然可以活得好好的,他们要是少了我们,根本活不成。”

当时犹太人灭绝计划已是心照不宣的默契,希特勒为了巩固政权,变本加厉,挑明了公开演说,当场还登记军官的出缺席情形,并录音存证:“这番话背后的含意,是要所有人日后没有借口辩称自己不知情,万一战争失败,无法推托逃避更严重的罪行,要他们别想能够置身事外,全身而退,这么做是为了将他们全拉下水……”这种白色恐怖令当时的军官惶恐不安,各怀鬼胎,钩心斗角的情况愈演愈烈,甚至会公报私仇。

此外,作者对二战时德军的心理状态做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战争一开始,有些人语带感伤,有人则谈笑自若,但有的则闷不吭声,这种人往往具有自杀倾向。战况激烈时,有人极力掩饰,却难掩杀人时流露出的快感;有的人内心厌恶杀戮,但军令如山,只好强压内心的感受,扣下扳机,不过,也有人认定犹太人如畜生,罪有应得。

人们面对这荒谬的人生所秉持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拒绝相信生命是个大笑话,勤奋工作,劳碌而死;有些人认清生命是个笑话,勇敢笑看人生;也有人明知生命是笑话,及时行乐,却深陷痛苦,无以自拔。于是当时流行一句话:“战争要打,杜松子酒照喝。”这是种逃避现实的方法。

以马克斯为例,他的战争后遗症简直令人发指,他经常有腹泻、发烧、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再者,马克斯的厌女情结也来自母亲对父亲的“背叛”——改嫁,对姐姐的爱欲未获满足,进而生恨,也不信任任何女人,他的幻觉不断,噩梦连连。他想到姐姐,感觉就像柴火烧尽的炉子,空余冰冷灰烬;想到母亲,则如长久荒废的安静墓碑。可见马克斯思想晦暗,心灵受创不浅。

本书最不忍卒读的,是那一幕幕惨死的镜头:少女中弹,痛苦喘气,马克斯冷不防地在她头上开一枪,帮她解脱;马克斯瞧见虫不断涌出,按捺不住,朝那堆虫猛踩,结果脚下一颗头颅断裂;继父莫罗遭斧头剖开胸膛,脖子几乎被砍断,母亲被人勒死,眼球突出,脖子一道勒痕;他的同性恋友人米凯对他嬉皮笑脸,他一气之下用额头撞得对方鼻梁碎裂,并且拿起拖把放在米凯脖子上猛踩,直到他的脸由红变青紫,下巴颤动,双眼突出,指甲乱抓,双脚拼命拍打地砖,口中冒出肿胀的舌头;好友托马斯在千钧一发之际杀了克莱蒙斯,救了他一命,他却拾起铁条,对准其脖子敲下去,结果托马斯脊椎骨断裂当场死亡,他这样做,为的是拿托马斯的假身份证明,好“重新做人”……

这些都是马克斯的亲身经历,而且人多半都是他下手屠杀的,我们不禁要反问,亲情、友情在战时是否还经得起考验?一个本来热爱文学、音乐,有理想的年轻人,怎么会变成疯狂的杀人魔王?死亡的节奏随着故事接近尾声,也越发急促。而马克斯除了烟酒以外,则一直靠着他的“粪便理论”(scatology)和暴力倾向来宣泄个人的苦闷。

利特尔以类似萨德[2]、塞利纳[3]、让·热内[4]直白的写作笔法,赤裸裸地描述这些惨绝人寰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其生冷犀利的独白,更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可怕,人性丑陋的场景历历在目,人间炼狱,比惊悚片更叫人咋舌。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本书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多少有几分真实性。这部小说犹如一部战争启示录,而以动物园被轰炸后,动物哀鸿遍野的景象为全书句点,不正是彼时人间炼狱的写照?

* * *

注释

[1]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2]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1740—1814):法国著名情色作家。

[3]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eline,1894—1961):法国医生、小说家,著有《茫茫黑夜漫游》《死缓》等作品。

[4]让·热内(Jean Genet,1910—1986):法国作家,幼时被父母遗弃,后沦落为小偷,青少年时期几乎都在流浪、行窃、监狱中度过。著有《小偷日记》《鲜花圣母》等作品。

同类推荐
  • 童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童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
  • 花斑

    花斑

    这人一上了岁数,更年期一到,光景就是不一样。何美兰在镜子前匆匆抹完脸,往手里沾点嫩肤霜,准备搽上额头的时候,眼睛一扫,看到自己左脸颊上有那么深深的一块斑渍。她拿了毛巾擦,擦来擦去都擦不掉,这才确信自己的眼睛都花了,看不见脸上长花斑了。话说人到中年,可总有操不完的心。眼看着总算将儿子毛毛送进了大学,老公却不能省事。何美兰想着就叹出一声气,收拾好盘盏,拎了皮包,就出了门。老公徐怀义住院了。五十出头的年纪,却得了心脏病。这也难怪老徐,厂里一沓子的事情要处理,长年身心疲劳,这病上身也不意外。
  • 房伟小说二题

    房伟小说二题

    我想起马波,起因是那次冬天返乡。父亲告诉我,马波的父母,晓得我回来了。我和马波从小要好。他们让我有空去劝劝马波。父亲的掌心缓缓地转动着两颗青绿色健身球。我和马波是同学。马波高中时成绩很不错,和我差不多,都是工厂学校的尖子生。后来,我考上扬州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学当专职辅导员。马波考上省城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聊城,成了中学历史教师。马波每天除了备课、上课,就是打网络游戏,钻进民国史的故纸堆。他吵着考研究生,被父母阻止了。马波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双双下岗。老爸开出租车,老妈在饭店帮佣。后来,老妈还得了哮喘病。家里依赖马波那份稳定薪水。
  •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集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集

    孙更俊编译的《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集》精选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大师梅里美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小说文笔洗炼、叙事清晰、内涵丰富、情节紧凑,将瑰丽的异域风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性格迥异的人物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画面,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难得一见的手笔。
  • 半个月亮掉下来

    半个月亮掉下来

    一百年前,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把皇宫里八大马车金银珠宝坚壁在太监暗宅的一口古井里;一百年后,京城实施危旧房改造,王一斗鬼使神差地发现藏有金银珠宝的古井就在自家老屋的地下。这辈子,一轮到王一斗烧香,灶王爷就调屁股。这一回,命运的天平终于向他倾斜。他要把一辈子所有的后悔事全都找补回来,改变一斗粮食的穷命。却不想遇到一系列邪事鬼事古怪事。这到底是人为还是天意?一地道里的阴暗潮湿吸食了手电的光亮,微弱的落点还是照清了两扇石门,上面漾着细小的水珠,泛着幽幽的光。
热门推荐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仙侠奇缘

    仙侠奇缘

    修真之路,困难重重。他们靠自己闯过艰难险阻,最终获得爱情,地位,一起携手永生。
  • 完全犯罪

    完全犯罪

    货轮大洋号从法国马赛港出航,打算返回日本,沿途停靠亚洲各大港口。这天,大洋号航行至印度洋,船上四位习惯晚餐后聊天的特殊人物,船长、事务长、船医,以及一位在法兰西游学三年搭此船回国的古典文学学者,又围坐在一起,喝着咖啡。这晚,四人的话题集中到了一桩不久前轰动巴黎的杀人疑案。“巴黎的警察实在太无能了!”事务长首先开腔,“苏格兰场和日本警视厅一定不会犯这种错误。”“不对!那是因为凶手棋高一着的关系。”船长说,“一点线索也没有留下来,真是一个犯罪天才。”
  • 道德经注

    道德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能影后宠萌夫

    全能影后宠萌夫

    皇甫子依被人害死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如此痴情的暗恋者,不仅为她报了仇,还在暗中默默守护了她十余年,悄无声息的成为了她生命中最特别的存在。只是,这人是不是有点傻?做了这么多,怎么就不说呢?让她死后都觉得有些亏心!“我们来做个交易如何?”重生之后,皇甫子依神色莫名的问道。“不需要交易,你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我便给什么!一如既往!皇甫子依,天才少女,神级黑客,天皇巨星候选人,一朝出道,便凭着一张雌雄莫辨的脸,吸引了无数粉丝,而为了偿还因重生而带来的天价负债,皇甫子依也化身全能女神,携带忠犬暗恋者一枚,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成皇之路!“只有老鼠才会喜欢在阴暗的世界里称王称霸,能够站在万众瞩目之处享受掌声的,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帝王!”因为这句话,女主走上了在娱乐圈称王称霸的道路。楚獒予,无数人心中帝王一般的存在,却在皇甫子依面前卑微的犹如一道影子,暗恋十余年,却从不敢表明心迹,而就在他以为自己会默默守护皇甫子依一辈子的时候,皇甫子依却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爱你,所以卑微懦弱不敢表白!爱你,所以愿意宠你一生一世,无怨无悔!本文女主重生,一对一宠文,女主邪魅全能肆意冷傲,属性女王,男主痴汉傻萌宠妻无度,属性忠犬,故事情节以娱乐圈为主,感情线为辅,系统卖萌做点缀,希望朋友们喜欢!(注:本文各种公告都会在评论区置顶留言,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
  • 狼帝溺爱

    狼帝溺爱

    孟浅夕,本是二十一世纪超级女警花,一朝穿越,变成了尼姑庵的光头小尼姑,却还是地位最卑微的,整日受师叔师姐们欺负的小受气包。本是人民公仆,最嫉恶如仇,惩奸扬善的她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安排?她奋力反抗,拼命崛起,却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幸好在山中捡到的一只幼狼能为她保驾护航,披荆斩棘。可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跟她朝夕相处,日夜相对的狼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一丝不挂的极品美男?********北宫玄琛,本是天汉王朝至高无上的太子殿下,却因为幼时的一场阴谋,变幻成了一只人人喊打的天狼灾星,此后他便一直是狼身人心地活在这个世上。本是万尊之躯,最高洁傲岸,一枝独秀的他怎么可能向命运低头?他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却还是摆脱不了恶狼的身份。幸好在山中遇到的美丽小尼,还能将他重新带回人世间,给他久违的温暖。可是当狼身褪去,他要如何从人生的最低谷,一路往上攀爬,走到权利的最巅峰,夺回本该属于他的一切?********【庵堂篇】“听说她给那只狼崽取了个名字叫阿狂呢!”尼姑甲说。“听说阿狂昨天把法能师叔给咬了!”尼姑乙说。“听说现在没有人再敢给她气受了!”尼姑丙说。某小尼姑傲娇的抱着手中那只名叫阿狂的狼崽,从一众小光头面前走过,自从有了阿狂,再也不用担心她会被那些光头尼姑欺负啦!阿狂:嗷呜!我们是美尼与野兽组合!【乡村篇】“听说她家男人叫阿狂!”村民甲说。“听说阿狂很厉害呢!发起狠来把村长儿子都扔进河里了!”村民乙说。“听说她现在的头发是假的,是阿狂剪了自己的头发给她呢!”村民丙说。某小村姑傲娇地甩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假发,从一众无知村民面前走过,自从有了阿狂给的假发,再也不用担心别人说她是尼姑啦!阿狂:我的小美尼,正在长成倾世美人!【将军篇】“将军!孟姑娘把王大人送来的那十名美人儿都绞了头发,送到庵堂里面去做尼姑啦!”管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禀告。某将军不慌不忙地看着从前线传回来的急报,说道:“做得好!下次若还有人往府里送美人儿,都让孟姑娘这么处理!”“啊?”管家惊得下巴都要掉到地上去了。某将军无视管家的惊愕,继续说:“那些女人就该好好送去庵堂修身养性,我的浅夕就是从尼姑庵出来的,你看她多完美!”“啊?”管家的下巴彻底掉到地上。【宫廷篇】“陛下!皇后娘娘不肯接受您的册封,撕了宝册,丢了凤印,说要再度做尼姑去!”小太监惊慌失措地跑过来禀报。
  •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华古代文论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蕴涵着人类文学活动的某些普遍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本书第一次将中华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学术视野中进行观照,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并就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做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这对处在现代立场的人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诗学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 世界不是温室,但你是花朵

    世界不是温室,但你是花朵

    世界对儿童来说,像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未知城堡。但现实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对于儿童的侵害:性侵、霸凌、虐待……作为祖国的花朵,父母可能不能永远让孩子待在“温室”。但是,父母要告诉孩子的是,外面有危险,你需要谨慎。
  • 绝响之机动战队

    绝响之机动战队

    机甲涌现的年代,一场不平凡的旅途就此开始
  • 花小钱过品质生活

    花小钱过品质生活

    本书的初衷意在刷新你的思维,改变你的消费观念,省着钱也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更有品味、更有质量,在不改变你原来生活品质的基础上而表现出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