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遇伯乐
成家之后的林则徐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于是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长乐县(抑或福清县或古田县)中找了一份文书的工作。弱冠之年,才高八斗,却只能在这个偏远的小县中靠着微不足道的文书工作营生,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然而林则徐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努力,老天一定会给他机会。终于,老天赐给他一段奇遇,让他离开这个闭塞的环境,了解了朝廷政事及兵家要领。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林则徐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转折,在嘉庆十一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到来了。马上就要过除夕了,张师诚收到了许多贺帖。身为福建巡抚,他收到的贺帖都暗藏乾坤,那些想要引起他注意的人都会在这上面花心思,下工夫。作为一个有心发掘人才的官员,他对贺帖也非常重视。
一连翻过不少贺帖,终于有一封与众不同的贺帖令他眼睛一亮,他细细品读,不禁大为赞赏。这封贺帖就是林则徐所写。张师诚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了这位长乐县小吏的资颖不凡,很想亲见此人,认真了解一下他的才华和人品。张师诚迫不及待地传来随从,嘱咐他即刻赶到长乐县,向知县打听这封贺帖的执笔之人,并立刻请他来此,不必多言,更不可怠慢,要打听清楚他的家世,注意他的言行举止。
知县一大早就遇上巡抚大人的差役,说是要找写贺帖的文书先生。知县察言观色,只见此人神情肃穆,心里一慌,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连忙派人找到了正要回家过年的林则徐。林则徐听说是巡抚召见,倒是从容不迫,并不慌张,只是心中好奇,要去看个究竟。
张巡抚见林则徐眉清目秀、精神焕发,比他想象的要年轻许多,又听说他是一位20岁的举人,遇事沉着稳重,待人不卑不亢,就预感此人能当大任,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张巡抚心中想考量他一番,连声夸林则徐的贺帖写得好,希望他能帮忙写一篇奏折,又拿出一大叠案卷,让林则徐连夜拟出简明扼要的办法。
张巡抚一走,林则徐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先察看卷宗了解案情,然后拟定办法。外面响起了节日的爆竹声,人们纷纷敲锣打鼓欢庆新年,但是林则徐充耳不闻,完全投入到了思考当中。
林则徐一直忙到五更天,张巡抚捧读他拟好的奏折,觉得十分满意,但他还想再考验林则徐一番,当年黄石公几度抛下鞋子,张良都不厌其烦帮忙去捡,张巡抚想到这,刻意脸色一沉,故意找茬挑毛病,提笔随意涂改了几个字,然后扔给林则徐重新写。
林则徐并不言语,只是耐心地把文章重新工整地抄写了一遍,当张巡抚再次进来时,看到重新抄写的奏折和林则徐那波澜不惊的神色,心中赞叹不已,诚恳地朝林则徐深深一揖,说道:“希望你不要介意我先前的无理和唐突。老夫有幸!遇到一位栋梁之才,阁下将来的功业,必在我之上。”说着就要扶林则徐上座。
林则徐十分惊讶,再三谦称:“学生不敢。”张巡抚一笑,坦白道出他考验林则徐是否有真才实学的苦心。他还鼓励林则徐学习经世济民的大学问,指导他熟读名家经典。
张巡抚个性机敏,办事精明,阅历丰富,曾到江西、福建、广东、安徽、山西、江苏等处巡察,在福建任官八年,政绩显著,尤其是他逮捕海盗蔡牵,深受大家的敬佩。他对清朝典章制度及兵刑吏治都有所涉猎,他想要全力栽培林则徐,招他为自己的幕僚,把自己的学识及经验悉心传给他。林则徐感动得热泪盈眶,伏地叩谢。他知道自己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张巡抚无异是给了他一个崭新的生命。
告别了张巡抚,林则徐连忙赶回家过年,父亲林宾日告诉他,抚台大人派人送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新年贺礼,说林则徐在官府有要事办理,早上方可回家,让家人安心。
林则徐在张师诚的身边认真学习了四年。张师诚对国家的忠诚,求贤若渴的心情,都深深影响了林则徐。后来林则徐也积极为朝廷举荐人才,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林则徐对张师诚感恩戴德,也同样地注意礼贤下士,不厌其烦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聪明人都易流于浮躁,但林则徐却懂得推功让贤,待人诚恳。他的缺点就是性子太急,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又执法太严,因此在他房中的墙上挂有“制一怒字”的字幅,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自律、自省。
水利专家
嘉庆十三年和十四年的会试,林则徐都没有参加。林则徐一直在张师诚那学习,作为张师诚的幕僚,他和张师诚亦师亦友,相处得很愉快。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北上赴考,一举中了进士,在237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七。
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的林则徐随即进入翰林院供职,开始了人生的全新旅途。翰林院是一个为国家储备人才的研究机构,为那些过去一直忙于应付科举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便利,让他们尽快熟悉民情政事等“经世致用”之学。虽然离开了张师诚,但林则徐从没忘记张师诚对他的栽培,一直和他保持着书信往来。
林则徐并不满足于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他深信王阳明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兴趣广泛,实事求是,是个从不空谈的干吏。他还是一位很杰出的水利专家,后来对地方建设,如漕运、河工、水利,都有卓越的贡献。在翰林院期间,林则徐就立下了“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的志愿。另外,他还对经济有很大的兴趣,经常和另一位湖南籍的进士陶澍讨论经济民生。林则徐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切实解决民间的疾苦,去了解社会的弊端,他明白读书人一定要走出那个封闭的殿堂,去融入广阔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所学的价值。
林则徐在翰林院的研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杭嘉湖道。一上任,林则徐就努力让自己的所学派上用场,潜心研究当地水利灌溉的情况。当时连续两任的浙江巡抚,陈若霖和帅承赢都是关心百姓的好官,有了他们的支持,林则徐终于能够大展拳脚,为百姓做事了。他认真执行修补海塘和大兴水利的工作,这也是他一生中对水利贡献的起点。
忠孝两全
自从林则徐北上参加会试之后,远离家乡和亲人已经长达十年了。这期间,林家的家境因为林则徐的原因而有所好转,林宾日在福建结交朋友,讨论学问,过得很是悠闲惬意。他还养了一对白鹤,并画了一长幅“饲鹤图”。林则徐请了当时的名流俊彦咏诗题字,然后装裱起来珍藏。虽然如此,林则徐对不能陪伴在双亲的身边还是心存愧疚,一直想要将父母接到京城共享天伦之乐。然而林老先生却寄给儿子一句诗来表明自己的心意——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
虽然林宾日不愿去投靠儿子当老太爷,但是林则徐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和孙子们,于是当林则徐到杭州上任时,就去和儿子们生活在一起了。她在杭州住了一年,坚持过着朴素的生活,并不因为自己的儿子做了官而有任何改变。她经常说做人要惜福,不能忘记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每当得知有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时,她总要帮助别人才能心安。
虽然和儿子在一起生活感到很开心,但是林老夫人终究还是不放心自己的丈夫。后来她听说丈夫在福建病倒了,顿时心急如焚。林则徐急忙陪伴母亲回到福州看望父亲。后来林宾日的身体渐渐康复了,林老夫人再也不忍和丈夫分离,一定要留在身边照顾他,但是林宾日又固执地不肯跟儿子走,林老夫人只好尊重丈夫的意思,陪他住在福州。林老夫人在福州和丈夫过了三年相濡以沫的日子,最后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享年65岁。
林宾日的生活情趣也深深影响了林则徐,他也十分喜欢种梅养鹤,对于同宗的祖先——诗人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的高远情怀向往不已。在杭嘉湖道的任上,林则徐曾重修林和靖的墓。林则徐虽然身在官场,但偶尔也会流露出一种出世的心态,他曾有诗云:“梅鹤因缘已渐深”。这种淡泊的心境,让他沉浮于官场而始终不分心地为老百姓办事,能进能退,有为有守。正是由于这种修养和情怀,他才能在以后的政治生涯里坦然面对各种阻碍,在西北和西南树立了丰功伟绩,而没有像贾谊那样忧愤而死。
杭嘉湖道是很多人都渴望的职位。由于父亲林宾日病倒了,林则徐放弃了官位,匆匆交了官印,带着母亲和即将临产的妻子仓促上船。
一家人心急如焚地赶路,林则徐曾经在给友人写的信中说过,当时的情形实为狼狈。一家老小一路颠沛,林则徐的夫人怀孕已足月,也顾不得休息而一路相随,最后在中途衢州府生了女儿敬纫,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沈葆桢之妻。她出生的那一天,正是中秋佳节。
众人一路奔波,总算赶回了家,林宾日的病情已经好转。考虑到父亲已经年近古稀,林则徐实在不忍心再作远游,留父亲一个人在老家,于是37岁的林则徐有了退隐之心。这段时间,林则徐重修了乌石山的积翠寺,它成为了福州城内的唯一名胜。
林则徐赋闲在家几个月,家中的收入骤减,林则徐被逼无奈,只得再度北上。妻子由于产后失调留在杭州疗养,林则徐则一路北上到京师。
林宾日虽然生了林则徐这么一个杰出的儿子,可是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另一个儿子林霈霖却给他添了很多烦恼。也许是从小就被过继到了林宾日的哥哥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霈霖虽然在30岁时也中了举人,但后来却染上了鸦片瘾。这件事让整个林家都十分痛心。这也是林则徐心头的一桩隐忧,让林则徐对鸦片的危害深有体会,使他对鸦片极为痛恨并立下彻底铲除鸦片祸害的决心。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下旬,林则徐受到了刚即位不久的道光皇帝的召见。林则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就是道光当政的三十年间,所以这位道光皇帝和林则徐的一生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林则徐销烟的成败,受到道光皇帝的很大影响。道光皇帝早就听说过林则徐这个人,对他很是欣赏,所以格外恩准,只要浙江的同等官一遇缺,马上让林则徐优先递补。林则徐十分感激道光的重视,祈祷自己能够再次回到杭州。他和杭州的百姓相处得很好,曾说过“士民于我若投胶”的话。
后来林则徐得到了一个众人眼中的肥缺,要协助浙江巡抚帅承赢办理浙江盐务的改革,由于表现出众,林则徐一路升迁。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三年(1823年),他被调到江苏接任淮海道,不到一个月又升为江苏按察使,林则徐又马上赶到苏州上任。按察使的工作是掌管风纪,澄清吏治。工作的重点在刑政和赈务两方面。江苏乃繁华富庶之地,社会结构复杂,民风奢靡,世家望族很多,对于林则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林则徐一上任,就开始进行大刀阔斧地整顿,处理各类案件,绝不向那些“土豪劣绅”低头,被当地人称为“林青天”。
在江苏为官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雨水过多,田中的禾苗都被淹没,靠天吃饭的农民们没有了收成,心急如焚,松江一带一些饥民逼不得已发生暴动。当时的巡抚韩文琦准备调兵镇压,林则徐连忙劝阻了他,他认为高压政策只会火上加油,加重人民的怨愤。那些平民百姓要的仅仅是维持生活,生存不下去自然就会聚众闹事。为官者应该表示理解,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问题。林则徐亲自到徐州查访民情,拟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一场民变最终得以避免。
河川壅塞,一下雨便成灾是江浙两省水患的最大问题。林则徐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道光四年主动辞去管理刑政风纪的按察使工作,转而为掌理民政财政的布政使,以便完成江南七府的水利计划。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的恩师伯乐张师诚被任命为江苏巡抚,更方便了林则徐施展他的抱负。然而就在他为此准备的时候,得知了母亲逝世的消息,林则徐伤心之余立即离任,日夜兼程赶去奔丧。
道光五年(1825年),就在林则徐在家守丧的时候,南河高家堰十三堡决口,道光皇帝火速命他赶去督修堤工,林则徐想要为母亲守丧,不料却被老父责备了一番:“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还死守三年之内守丧者不得服官服的规矩,那就是迂腐了。必得素服前往,全力以赴。不为国家尽忠就是不孝。”
听了父亲的话,林则徐只好素服前往高家堰督工。完工之后又回到故里继续守丧。后来道光皇帝又给他一个肥缺,要他以三品衔署两淮盐政,但这次林则徐坚决地恳辞了。
道光五年,林则徐在翰林院的老友陶澍担任了江苏巡抚,而张师诚则被调到了安徽任巡抚。由于洪泽湖堤坝决溃,运河阻塞,为了治河不得不暂停河运,所以陶澍积极主张筹办海运的新工作。在这方面,林则徐倒是与这位新巡抚志同道合,无奈就在此时,林则徐患了疟疾,大病一场,无法参与到其中。
又过了两年,皇帝打算任命林则徐为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后来考虑到林则徐心中惦念远在福建的老父,就改任他为江宁布政使。林宾日有感于皇帝的恩德,就答应接受儿子的奉养,但是却在途中逝世于浙江衢州府,林则徐悲痛不已。
入京交友
林则徐又开始了守丧的日子。在这段时间内,他致力于乡里的建设。最重要的要属位于今日福州城西郊的小西湖。当时的福州小西湖,湖心已经淤塞,导致无法灌溉周边的农田,附近也都被居民强占居住,林则徐看到了那里的情况,决心要整顿一番。首先要疏通小西湖,恢复周边的灌溉,然后他打算美化一下周边的环境,砌石种树,沿湖还种了一些梅花,同时可以稳固水土。最重要的是,他要杜绝豪强强占土地的现象。
林则徐少年的时候经常在那个湖畔读书,小西湖被整顿得焕然一新之后,他经常到湖畔的“桂斋”散步,怀念过去的生活。端午节前后,大雨持续下了十几天,湖水都溢到了家门口,林则徐突发雅兴,雇了一艘小船,穿梭在莲花之中,心情很是舒畅。
现如今,桂斋有林则徐像,有沈瑜庆先生亲笔题写的“林文忠公读书处”几个大字。左宗棠也曾在此撰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年来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如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林则徐还经常察访民间疾苦,思考很多问题,例如,过去的措施是否得宜,将来应有怎样的改革等。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守丧期满,他离开福州,颠簸了三四个月后回到京城,在京城停留了三个月。
回到京城的林则徐遇到了许多翰林院旧友,与他们谈论时事,发表意见,吟诗唱和,感觉又长了很多见识。林则徐多年来一直献身于地方建设工作,到了京城,他更能了解到全国的情形。当时的林则徐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望,皇帝本人对他也很是赞赏,许多人都争相与他结识。
林则徐曾和一群好友组成了“宣南诗社”,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知名人士,如袭自珍、黄爵滋、魏源等。这些都是位卑才高之士,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匡济时难。
魏源是湖南人,因父亲在江苏任官,所以一直在江苏长大。陶澍很器重魏源,在整理盐政时采纳魏源的意见,于淮北实行票盐。后来魏源又协同陶澍筹设海运。他和林则徐一样都是致力于经世之学,后来林则徐当了江苏巡抚,就常和魏源商议漕河盐兵问题。
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请人收集、翻译了许多外国资料,魏源据此编成了《海国图志》,在这本书中,他宣传了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然而这本书在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而是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将它视为重要的资料。
魏源的另一部作品是《圣武记》,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不乏存有偏见的地方,但是魏源的文笔很好,而且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鸦片战争的事,具有很高的价值。
黄爵滋为人正直豪爽,关心时事民生,无论是国防军备还是国计民生,他都有很独到的见解,林则徐与他一见如故,相交甚厚。当时英国的船只常出没于闽浙沿海,并绘制当地的地图,他就上言说:“外国不可尽以恩抚,而沿海无备可危。”他想要提醒当政者不可对外国人掉以轻心,要严加防范才对。
黄爵滋从小就以写诗著名,经常把他那些犀利的文章拿出来给朋友们品读,向大家征求意见。他一生留下来的作品很多,有奏议、海防图表、诗文,以及其他杂著数十卷。林则徐离开京城之后,“宣南诗社”就由黄爵滋等继续领导。
黄爵滋对鸦片早就有研究,是首先提议禁烟的人,他始终主战,属于激进的鹰派分子。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道光十八年向皇帝上奏的一道奏章,文章长达2000多字,意在提倡禁烟。这是禁烟工作的第一炮,道光皇帝深受感动,即刻下令要林则徐着手一切禁烟事宜。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迁调新疆,他也遭受免职的命运。
林则徐离京的一年时间里就先后担任了三个省份的布政使,先是湖北,然后是河南,随后又被调回江宁。每到一个地方,林则徐都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在荒村野郊都流行着歌颂林则徐的歌谣,纷纷唱道:“林公来,我生矣!”
在上任的途中,林则徐从不要官员接送,从不劳民伤财,伙食等也都是自理,十足的平民作风。在河南当布政使期间,邻省江苏闹水灾,需要河南的粮食支援。林则徐采取了两项十分英明的措施,他担心河南的粮商和船夫在这节骨眼上会抬高价钱,特意拟了两项办法:一是,派人暗中探听粮价,叮嘱地方官先付定钱,将粮食准备好,等江苏方面的官员来验收付钱。二是,暗中打探运费,然后分批付订银,大大方便了江苏来买粮的官员。
一丝不苟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这个职位对官员的要求很高,要求任职者必须清正廉明,因为管理河工的工作最容易让人贪污受贿,而且需要任职者具有精湛的水利知识,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危及数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林则徐自然是大家心目中的不二人选。
面对这样一项棘手的工作,林则徐起初有点惶恐。这其中的阻力实在太大,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充分授权,将会寸步难行。林则徐思虑再三,还是上奏向皇上恳辞,道光皇帝坚持自己的选择,并鼓励林则徐放手去做,他会全力支持。
得到了道光皇帝的保证,林则徐开始着手处理河务,拟定了许多项办法,他决定全力以赴,不避风雨,亲自督察。他还虚心向许多有经验的人请教,经常审视自己的措施是否有偏差。这项工作十分繁琐,随时都有临时状况需要处理。林则徐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竭力避免因胸无定见而被狡黠之徒蒙蔽,或是犹豫不决而丧失时机。林则徐还注意不断创新,提高工作的效率。
林则徐重点关注的是催工和查验材料两方面。如果施工不认真就会后患无穷。不恰当的工作方式会降低效率,事倍功半。原料是积弊最多的一个环节,有些外行的官员查起来就是形式上的走马观花,也有的监守自盗,官商勾结。因此林则徐一直坚持每一项原料,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由他亲自查验。物料是修防工程的根本,如果以虚作实、以旧作新,那么所有的工程都白费了。
材料共堆放在七千多处,每年要增添两次。林则徐耐心地一项一项地仔细查验,对于物料进出的账目也要做到一清二楚。过去的官员从没有过他这样认真的,几乎杜绝了所有河防工程的弊端,贪污的风气也有所扭转,为国家省下了不少的经费。道光皇帝亲自写了一封论旨嘉勉林则徐:“如此勤劳,弊自绝矣!做官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