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马其顿
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人物,他被世人称为“军事征服者”。他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在13年的帝王生涯中,他东征西讨,确立了在希腊世界的统治地位,又统治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庞大帝国。他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极为短暂的一生,影响了身后千年的世界格局。他以军事和武力为手段征服世界,同时也构筑了融通东西方的帝国文化。想要了解亚历山大的事迹,还要先从他的父王腓力二世和马其顿帝国开始讲起。
马其顿曾是希腊的名门望族,历代武功卓越。腓力二世励精图治,在他的领导下,马其顿帝国已经成为希腊最强盛的军事国家。当时的马其顿帝国有两个军事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征服南部的希腊城邦,第二个目标则是征服东方的波斯帝国。而此时的希腊已经分崩离析,战争频仍、政治混乱、经济衰退的希腊逐渐对物产丰富的波斯产生了侵略的野心。“波斯使我们全体希腊人成为奴隶,攻打波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政客们巧舌如簧的煽动下,希腊民众对波斯的敌意逐渐形成了流行一时的“东征论”。提倡东征论的伊索克拉德斯出身于富裕之家,专门制造乐器。当时的一些富商最怕发生内乱,因为一旦发生内乱就容易丧失财产。他们常常会想,“今天许多人认为我是有钱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种危险,比我做了任何坏事还要危险好几倍。”伊索克拉德斯坦白地说出当时一些有钱人的隐忧:许多无产阶级都变成无所事事的流浪汉,这些人就成为社会中非常危险的分子,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当时的有产阶级为了防止这批人因不满而发生暴乱,就必须设法把这些人隔离起来。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法。伊索克拉德斯的政策就是把这批人移到战场上去,这样既可消除社会上的不安,也能维护有产阶级的利益。
而100年以前波斯人的入侵以及波斯对希腊人民的暴行早已时过境迁。为了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便以此为借口准备发动报复战争,那这个侵略计划也已经失去了时效。他们不能堂而皇之地去讨伐波斯,而希腊一般民众的反应也并不热烈,这不过是政治家的政治口号罢了。一些害怕希腊发生内乱的有产阶级希望马其顿能够派兵攻打波斯。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打败波斯以后,希腊将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新政权。这时的狄摩西尼就已洞察到腓力二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认为他才是希腊世界今后最大的敌人,而后来的历史也完全证明了他当初的推断。
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希腊北境的许多城邦一个个地被纳入了马其顿帝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在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马其顿王国降生了。少年时代的亚历山大便感染了马其顿帝国新兴的气势。父亲腓力二世运筹帷幄的领袖风采和杀伐决断的行动力量深深地影响了亚历山大,同时也令都城雅典日渐陷入危机。与实行军事独裁的马其顿相比,频频在空泛的讨论中错失战机的雅典政权像一盘散沙,顷刻便要成为马其顿政权的囊中之物。
亚历山大的儿时,父亲大半的时间都在战场上度过。腓力之所以会远离家庭,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事情令他无法分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无法融入家庭生活。他的王妃奥林匹亚斯性格偏激,常常陷入幻想之中,令腓力无法容忍。但奥林匹亚斯出身皇室,且腓力后来又娶的三个女子都没有生育,因此亚历山大的嫡子地位一直没有被动摇。
小王子的偶像
童话故事中的小王子都是在国王和王后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放眼世界历史,你就会发现童话与现实的差距。亚历山大便是在父母感情淡漠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与常年在国事和战争中奔忙的父亲相比,那个将全部热情都倾注于儿子身上的母亲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亚历山大所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当时的希腊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冲击,一切都讲究理性。但奥林匹亚斯出身于文化落后的希腊边境伊庇鲁斯,那里都是远离文明的森林和湖沼,很容易把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那里的人们都充满了想象力,相信自己的民族是希腊众神的后裔。
“你的体内流淌着十分尊贵的血,你的父系继承了诸神的血统,而你的母系,是《伊利亚特》中最了不起的英雄——奥德修斯的后裔,你是英雄和神的后代,将来你一定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才对得起祖先。”母亲奥林匹亚斯经常将这种想象力灌输给亚历山大。
奥林匹亚斯还为儿子请了一位启蒙老师,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让孩子对任何事情充满想象力。他不叫亚历山大的名字,而直接称呼亚历山大为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也将自己比作奥德修斯的老师福尼克斯。
亚历山大自幼就从母亲那儿听到有关奥德修斯的故事,而现在,奥德修斯变成他的另一个名字,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对他而言已不再遥远而陌生了。幼小的他曾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像奥德修斯一样伟大的英雄。后来,亚里士多德将荷马的诗解释给他听,并赠送他《伊利亚特》诗集。亚历山大的英雄气质和浪漫思想深受这本诗集的影响。即使在继承帝位之后,亚历山大仍每天晚上都把随身带着的《伊利亚特》同护身用的宝剑一起放在枕头下。在亚历山大的心中,古希腊的英雄奥德修斯仍鲜活地存在着。从他日后的行动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经和奥德修斯的精神融为一体了。
王子与老师
亚历山大13岁那年,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希望他能远离家庭的不睦和奥林匹亚斯那种狂热偏激的想象力,他不希望刚刚进入少年时期的亚历山大变得感情脆弱和多愁善感。此外,腓力认为亚历山大是时候接受正规的教育了。
针对亚历山大的教育问题,腓力制订了一套详细的计划,他觉得能做王子老师的人,首先一定要是一位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大学者,此外,他希望这位老师对马其顿的风土民情非常了解,也能热爱这个国家。符合上述条件的,在当时非亚里士多德莫属。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曾任马其顿王室的御医,因此亚里士多德与比自己小两岁的马其顿王子腓力自小就是好朋友。亚里士多德在17岁时便已才华横溢,在学界崭露头角,备受师友们赞赏。公元前347年,老师柏拉图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就离开了学校,自成一家。他独自在小亚细亚的岛上埋首研究自然科学。在受到腓力二世的聘请后,亚里士多德马上束装前往马其顿的王都佩拉。
亚里士多德所居住的地方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岸,靠近特洛伊,它和附近的地区都是受贝鲁美尼亚所统治。贝鲁美尼亚非常崇尚学术,礼贤下士,希望在哲学家的同心协力下缔造一个理想的国家。亚里士多德和贝鲁美尼亚可以说是亦君亦臣、亦师亦友。亚里士多德娶了贝鲁美尼亚的养女为妻。在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学者都是出自这里。当时的亚里士多德俨然是一个新兴学术团体的领导者,他把原来在雅典的精英分子都吸引集合在这儿,成为一个新兴的学术中心,有着后来居上的蓬勃气势。
虽然在学术上这里朝气蓬勃,但是强敌逼境,政治上的纠纷却层出不穷。腓力的大军已经兵临黑海沿岸,为了经济的目标,腓力希望能够占领谷仓地区,对雅典更施行海峡封锁。腓力的计划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积极的行动表现。他估计雅典迟早会屈服,对雅典投降后所要进行的工作,他已有了详细的计划,成竹在胸。这时候,雅典的政论家伊索克拉德斯曾经向腓力写了一封公开信,这封信是站在希腊人的立场,尤其是站在雅典的立场,在认清本身利害关系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信里所提出的要求和腓力内心的打算正好是不谋而合。希腊人希望能够借刀杀人,而不费自己的一兵一卒。腓力就非常冷静地利用这个机会,把他的计划一步接一步地付诸实施。
马其顿对希腊的政策就是恩威并用。对某些国家,只要杀鸡儆猴,让别的国家心怀畏惧就行了,至于大部分的希腊国家,腓力愿意采取怀柔政策。这种双管齐下的政策,使他的行动更有弹性,因此他认为伊索克拉德斯的意见很有利用的价值。在公元前343年,腓力与波斯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这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马其顿与波斯言明互不干涉,为了防止希腊和波斯联手对付马其顿,他事先已和波斯取得默契,如此侵略希腊就不受波斯的牵制。这也是他防患于未然的一种策略。
腓力一边和波斯签订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秘密地和贝鲁美亚尼签订了军事同盟的密约。他这秘密协定很快地被波斯获悉,由于波斯西部的属州相继叛离中央政府,因此波斯对腓力和贝鲁美尼亚签订军事密约的事非常敏感,也非常紧张。没有多久,波斯就把贝鲁美尼亚予以逮捕,并且判了死刑。当时和波斯政府一直保持着秘密联系而居中奔走的狄摩西尼曾得意扬扬地夸下海口:“我能洞察腓力的各种阴谋,只要有我在,大王就可以宽心了。”照这种情形看来,成立反马其顿联合战线,似乎是指日可待了。但是波斯无论怎么对贝鲁美尼亚拷打逼问,他始终坚拒吐露密约的内容,临死前他曾经留下遗言说:“请告诉我的朋友们,我是爱好哲学的人,自有我的风姿傲骨,威武不能屈,我绝对不会在他们的淫威下吐露出任何一个字的。”这时的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对秘密协定一无所知,他很可能是在贝鲁美尼亚谅解之下,带着政治的使命而赴任的。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的相遇,似乎是命运的安排。
为了让亚历山大远离宫廷之中随处可见的政治阴谋和奥林匹亚斯的影响,腓力将读书的地点安排在远离王宫的佩拉西南的山中,那里有一处非常宁静的神殿,周围丘陵起伏,牛羊遍野,还有满山遍野的果实和鲜花。亚历山大就在这处“花园”中,跟随着亚里士多德度过了三年的学习时光。他的同窗中,很多人都成了他日后的好友,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埃及王的托勒密、大将帕曼纽的儿子菲罗塔斯和马其顿执政大臣安提帕特的儿子卡山德。这些少年徜徉在大自然中,一边漫步,一边聆听亚里士多德的教诲。
亚里士多德采取学院式的课程来教学生。这些年轻的学生对几何学和形而上学往往感到很乏味。而最能吸引他们的,要数植物学和动物学了。直到后来,亚历山大对医术和畜牧等领域仍有着很大的兴趣,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他不但深谙医学上的理论,并且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在东征期间,他曾亲自为生病的战友开处方,并且写下了各项调养和饮食事项。
事后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到过当时的教学情形。他认为这批处在少年期的孩子们对政治学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是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经验和对政治深层次的体会和认识不够。后来亚里士多德曾应亚历山大的要求写下了《王权论》和《殖民论》等政治著作,可这些政治学说似乎没有给亚历山大带来直接的影响。一位专门研究古代史的历史学家,曾经下过这样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哲学上并没有给亚历山大带来很大的影响。天才与天才的交会却无法为对方留下任何痕迹。这两位不世出的天才却各自在学术上、武功上发展出他们伟大的成就,各自成就了在历史上的地位。
对亚历山大而言,父亲腓力给了他生命,而亚里士多德却让他认识了一种高尚的生活,为他开启了知识之门。亚里士多德给予亚历山大完整的口才和文学训练,并且激发了他对科学、医学和哲学的兴趣。亚历山大童年时期就显出了在音乐和马术上的才华。据记载,少年时代的亚历山大发现了一匹烈马,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不可驯服的,而他只是柔和地对马说了几句话便成功地驯服了它。后来,他给还给马起名为“塞弗勒斯”。
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下,亚历山大对希腊文化充满了浪漫的热情,随着他日后的东征,小亚细亚一带纷纷希腊化了,这种文化余韵,历经300年而不衰!
锋芒初露
公元前346年以来,马其顿和希腊双方一直勉强维持着和平,但关系日渐紧张,至公元前340年,新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腓力又要领军出战。
这一年,亚历山大刚好16岁。一天,腓力把亚历山大叫到宫廷中,并告诉儿子,自己将要带着军队出去作战,国家则由他来管理,希望他能为他分担国家大事,参与政治和军事事务。腓力同时安排了安提帕特将军留守。
留守期间,亚历山大和安提帕特曾一度击败前来进攻的密底人。亚历山大初次上阵就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他大败敌人,一直进军到他们的城市,驱散了当地人,重新组织移民,并且夺得了一个军事基地。亚历山大把这块地方命名为“亚历山大城”,用来纪念他的第一个战果。在两年以前,父亲腓力也曾经取得过类似的战果。亚历山大发动这次战争的动机,是不是出于和父亲互相竞争的心理呢?也许这就是亚历山大一生战功卓著的原动力吧。
亚历山大18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这些战争教会了年轻的亚历山大如何部署军队,期间,他还断然地实行了许多改革。在一场决定了希腊命运的喀罗尼亚战役中,亚历山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战争开始后,腓力二世率先率领骑兵向前逼近,随后的禁卫步兵方阵依斜型序列跟进,中央马其顿方阵紧跟着前方的斜型阵列前进,但左翼的亚历山大却按兵不动,当马其顿右翼接近时,雅典军向前冲锋,双方步兵短兵相接,骑兵相互厮杀。激战一段时间后,腓力开始撤回自己的右翼军队,而雅典重装步兵立即随后追杀,在不明马其顿军企图的情况下,雅典的盟军底比斯军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但这样的结果使雅典和底比斯两军间出现松动,雅典军的右翼被暴露出来。亚历山大见战机终于出现,立即率领骑兵组成菱形突入雅典军的右翼,并令游击步兵向前阻挡底比斯军对雅典军的救援,腓力也迅速朝雅典军正面猛攻,在两方攻击下,雅典军很快溃散。亚历山大随即率领骑兵绕至底比斯军后方,朝底比斯圣队发起冲锋,将其歼灭。雅典联军全线溃败,马其顿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喀罗尼亚战役惨败后,希腊城邦的自治和希腊的自由精神也从此断送了。雅典曾经严格地要求战败的将军重新检讨战局,并且追究失败的责任。此外他们动员了所有年轻力壮的男人,包括奴隶和外国人在内,全部武装起来,即使被希腊人认为最神圣的墓石,也被用来做防御工事。他们决心要抗战到底,他们认为,至少他们还有完整的舰队。虽失去了过去的光荣,但并未就此一蹶不振。腓力二世看到自己的族人是这样坚毅,觉得如果一直压迫雅典,会引起希腊人更强烈、更持久的反抗,还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见好就收。他决定与雅典签订停战协议,将雅典阵亡将士的遗骨送还故土,同时恢复了俘虏们的自由,并且派遣亚历山大和安提帕特为使节去希腊诸国讲和。作为一个战胜国,腓力所提出的条件极其宽大,雅典感受到了腓力的诚意,因此正式成为马其顿的一个忠实盟国。当亚历山大正式访问希腊的时候,也被希腊臣服的诚意所感动。
腓力成了新的国际盟主,现在横在腓力眼前的是怎样处理战后的希腊。他令希腊诸城邦与马其顿签订军事同盟的协定,这个协定就是“哥林多同盟”。“哥林多同盟”是确保希腊和平的基础,为亚历山大日后的东征扫去了后顾之忧。
遭遇家变
青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遭遇了巨大家庭变故,父母感情疏离多年后最终分道扬镳,而他自己也因为不满父亲另娶新欢而愤然出走。这样一位离开了支离破碎的皇室家族的王子,日后又是如何坐上王位重拾江山的呢?这还要从亚历山大所遭遇的家庭变故说起。
马其顿的很多贵族对奥林匹亚斯出身蛮族这一事实一向不满,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无法了解亚历山大的想法,不知该如何迎合这位准王位继承人,而喀罗尼亚战争中亚历山大表现出的军事才华和他在士兵们心中的威望也令他们十分忌惮。与此同时,由希腊凯旋的腓力想要迎娶阿塔鲁斯年轻美貌的外甥女克丽欧佩特拉,于是他和贵族们一样,将矛头指向了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的王妃地位已经摇摇欲坠。这一切令这对孤立无援的母子对马其顿的贵族阶级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在腓力和新王妃的婚礼上,阿塔鲁斯发言:“希望国王和新后能尽快产下一位马其顿的合法继承人。”
“那么我呢,你这卑鄙的人,你把我当成什么了?”亚历山大大声质问阿塔鲁斯,说完便将酒杯朝这个羞辱了母亲和他的人砸了过去。
当腓力站在椅子上向亚历山大抽剑时,气愤的他因为醉酒而站立不稳,竟然从椅子上摔倒了。亚历山大嘲笑道:“你们瞧啊!一位准备从欧洲横扫小亚细亚的国王,却连一张椅子都跳不过去。”
为了维护母亲和自己的尊严,亚历山大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年轻的亚历山大愤然离开马其顿,和母亲一起回到了伊庇鲁斯。当时的大贵族们一直扬言,王位一定要传给嫡子才行。但是嫡子出生到长大,还需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亚历山大仍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子,但是他这个太子身份,却有着时间的限制,能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并不大。最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在贵族的眼中还有利用的价值。尤其是眼前,东征问题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势必要亚历山大参助才能成功。为了化解腓力和亚历山大父子之间的怨隙,腓力的一个老朋友笛玛拉塔斯特地出面来调解,希望亚历山大能够再度回到马其顿来。
亚历山大母子离开以后,腓力也一心想要和伊庇鲁斯维持友好的关系,因此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伊庇鲁斯国王为妻。公元前336年的初夏,这场奢华的婚礼在马其顿的旧都举行,各国使节都赶来参加,婚礼现场宾客云集,并有竞技表演为婚礼助兴。当时的马其顿是希腊的霸主,腓力更要通过这场婚礼来显耀国威。婚礼现场腓力撤掉了所有的卫兵,以彰显亲民的作风。在这样一个热闹喜庆的场合里,谁也没有发现剧场门口有一个卫兵打扮的人,并没有遵照命令退出剧场,当腓力一行通过的时候,那个卫兵迅速地拔出短剑,朝腓力的胸前刺去,腓力还未来得及躲闪,便已中剑倒地。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使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众人如梦初醒,才想起来去追捕凶手。最后他们逮捕了一位名叫保萨尼阿斯的年轻贵族,并把他处死。
对于腓力被刺的内幕,后世一直众说纷纭,但在尚未出现新的继承人的情况下,腓力的突然离世无疑将亚历山大母子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腓力死后,对谁最有利呢?这件事情无疑成为希腊的一大话题,最受瞩目的当然是奥林匹亚斯和亚历山大了。在亚历山大继位之后,奥林匹亚斯马上宣布这件谋杀案完全是出自波斯的阴谋,是波斯为了阻止马其顿东征而使出的手段。不过,这种冠冕堂皇的解释却不为人们所接受。奥林匹亚斯为了转移众人对亚历山大的怀疑,还在保萨尼阿斯的尸体上放置了一顶黄金冠冕,并且予以厚葬。可怜这位母亲的苦心。
新王即位
腓力的死,立即引起马其顿帝国的慌乱。元老安提帕特是个能够洞察时机的人,他立即召集马其顿的朝臣议会,提议立亚历山大为新王。
在过去的几次战争中,士兵们早已发现亚历山大具有比他父亲更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都热烈地拥护新王即位。而此时的亚历山大正在忙于清除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重新组构属于自己的政权。得到受命之后,亚历山大完全没有显示出年轻人的幼稚,相反,他立即表现出更加强于父亲的统帅才能和征服欲望。
获得安提帕特的支持后,亚历山大的地位已经稳固。剩下的问题就是那些被腓力派往小亚细亚的远征军会不会揭竿起义。率领这支军队的是腓力最倚重的老将帕曼纽。当时的帕曼纽是军队中炙手可热的人物,马其顿的军队就是他和腓力两个人一手组建起来的。他在军队中拥有相当大的势力,进而影响到政治。而对于帕曼纽来说,一边是强势的亚历山大,一边是自己的女婿阿塔鲁斯。在这个时候,帕曼纽只有两条路:要么揭竿反叛,与亚历山大开战;要么割断亲情,效命于亚力山大。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帕曼纽的支持使亚历山大的地位更趋稳定,他的态度对于亚历山大的王权有决定性的影响。两年之后,马其顿正式向波斯进发,帕曼纽一族都被提拔为东征军的统帅。而亚历山大在隐忍和倚重帕曼纽势力的同时,在军事、行政上,都不得不与腓力时代的大将们互相协调,避免他们的专权而使自己今后无法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