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可喜可贺。作者杨友今是我当年在湖南师大中文系任教时的学生,更加感到荣幸。推而广之,凡文学湘军和茶子花流派的新作出现,我都动之以情,拍手称快。在美国逗留期间,当我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了唐浩明的三大部与杨友今的《文天祥》《斜日》《水浪花》等作品,真是格外亲切,并引以为豪。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看了杨友今的历史小说,在信中说:“作品所描写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大人物,没有相当的学养、魄力和艺术手腕是难以驾驭的。”又说,“感到你很注意文学性、情节性、细节刻画,且在语言上追求生活化,尽可能拉近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读者的距离。”
既然已有恳切的评价,似乎无需多言,以免画蛇添足。可是细细一想,把杨友今的新作与以前的作品对比一下,觉得新作的主体重构能力更见功夫,无论是意象化、心灵化和审美化都显示了突出的特色。隋唐鼎革之际,群雄逐鹿,沧海横流,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晋阳跃兵,挥师攻占长安,奠定国基。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创了最为史家所称道的贞观之治,并得到了古今中外的一致公认和尊崇,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书和文学作品都赞誉这位贞观大帝是盖世英主,千古明君,各少数民族部落和大小国家纷纷归附,尊称他为天可汗。小说最后一章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写道:“誉满九州内外的明君、天可汗,走完了人生的历程,走进了历史。享年五十二岁。他的崛起,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受到史家及民间的推崇、颂扬。盖世英主,几个世代难得出现一次。夏商周三朝,将近两千多年,九十位君王,有明显作为而被后世称道的,不过六七人而已。李世民扫除隋末的灾乱,行状犹如商汤王、周武王;政治清明,君臣同心同德,百姓安居乐业,几乎可以媲美周成王、周康王;雄才大略,开拓疆土,比汉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广开才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简直可算他的一项‘专利’——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再没有第二人。虽然难免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失,但自西汉以来,功德兼备的皇帝,非他莫属。”
史家强调史学“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小说家与史学家的对象既有重叠又有分化,其出发点、侧重点和兴奋点亦有所区别,在目的和手段上也不尽相同。创作历史小说,把握史料,理解史料,运用形象思维对史料加温、分解、升华,重新整合,插上想象的翅膀,敷演成人情化、心灵化、意象化的艺术形象,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从文学的角度说,写出“历史的人”比较容易,而要写出“人的历史”就有相当的难度。《贞观大帝》所塑造的李世民等主要人物,形象是鲜明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长孙敏说夫君李世民在战场上不愧为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而回到家里便变成了不谙事的毛孩子,两句话便点出了李世民的复杂性格和不同情况的截然不同的表现。李世民初得贵子承乾,心中像泛开了潮水,千波万浪,巨涛汹涌。“这时候,他才头一次感悟到人生的价值,理解到繁衍生息的意义,后代的降生就是生命的延续。而新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养育一代人真不容易。”这一小小细节,即李世民少年得子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为李世民的成长,直至成为一代明君,在看似不经意中却作了颇具说服力的铺垫。儒家的“仁”的重要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世民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以后,推己及人,推行仁政,实行开放政策,倡导文明,缔造了贞观盛世。杨友今是茶子花和新历史小说流派的主干作家之一,非常注重细节描写。有些细节,比如李世民在战争中带领八百玄甲骁骑陷阵冲锋,生活上与三军将士同甘共苦,追击反王刘武周时,饿了三天两夜,却不肯先喝一口羊肉汤。有人议论作者是不是受了《李自成》的影响,对主人公有拔高现象或有所偏爱。
文学泰斗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是我国新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部文学名著,享誉海内外。作者集中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特征,塑造了李自成这一典型人物,并非随意拔高,恰恰展示了具有壮美意义的悲剧形象。姚老的理论和实践开辟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道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群,或者说一个新历史小说流派。杨友今开始历史小说创作,1981年经康濯(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介绍拜姚雪垠(时任湖北省文联主席)为师,自然受其点拨和指教,深入历史,跳出历史,追求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关于李世民我查阅了一下史料,《贞观大帝》中的细节不仅在民间传说颇广,而且在正史上也有所记载。话又说回来,杨友今和我一样,对李世民的确有某些偏爱。作品中的虚构人物白雪公主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作者巧设情节安排太子李建成奸污了她造成自杀,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在为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射杀兄长李建成作辩护,减轻其兄弟相残的责任。
透过情节和细节,去发现历史人物活的灵魂,感受真善美,从《贞观大帝》中可以悟出,历史小说的创作,除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以外,主体与客体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条件,其基点是建立在史家眼光与小说家眼光的合理分化上。历史学与历史小说在手段和目的上不尽相同,前者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后者则是描写人物,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我并不赞成史家与小说家分道扬镳,各行其是;相反,倒是愿意二者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历史小说的创作,强调重构能力,展开自由想象,给史料吹进尘世间的鲜活空气,让历史人物站立起来,活跃起来,外化美学理想。
杨友今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博学多识,知识面宽广,思路开阔,才气洋溢,会写会评还会编辑。他每年都有新作品,每隔两三年便有大部头著作问世。但是,我最看重的还是手头这部洋洋洒洒六十余万言的鸿篇巨制,匠心独运,不同凡响,意境高超,至富韵味。《贞观大帝》以有限的载体概括尽可能绚烂壮阔的唐初风云和时代面貌,塑造了李世民等许多鲜活灵动的潮流人物,展现了波谲云诡的历史生活场景,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本质,又没有损害唐代历史的真实性、时代感和生活氛围,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周健明
2015年夏于北京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前执行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