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圣人就已经深知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因为“小不忍”而乱了“大谋”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小不忍”轻则让他们“城门失守,损兵折将”,重则甚至可能使一个国家陷入危难。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懂得“忍小谋大”的道理,看得出轻重缓急,分得出孰轻孰重。一个人,只有在小事上忍耐,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忍小谋大”的重要性。
隋朝时的隋炀帝不但昏庸而且残暴,导致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许多隋朝的官员因不满隋炀帝的统治,也背叛朝廷,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这使得隋炀帝疑心大起,对朝中的大臣,尤其是对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
当时的唐国公李渊(即后来的唐太祖)曾经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他每到所任职的地方,都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所以有着很威望的名声。在战乱起时,许多人都来归附于他。因为名声过于显赫,很多人都替他担心,怕他会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并由此引发祸端。就在这个时候,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当时,李渊因为有病在身推辞没去,这使得隋炀帝很不高兴,对李渊也起了猜疑之心。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想通过她一探究竟,于是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李渊的确是因为病了才未来朝见,隋炀帝接着有问了一句:“他会死吗?”
王氏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就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得知此事后,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他心里很清楚,隋炀帝对自己已经起了疑心,迟早是要对自己下手的;但他同时也知道,自己现在起兵又力量不足,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以等待时机。为了迷惑隋炀帝,让隋炀帝感到自己没有什么野心,他就故意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以此来败坏自己的名声。隋炀帝得知了李渊的种种行径之后,觉得李渊没什么野心,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李渊的忍耐为他赢得江山、建立大唐百年基业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皆有一颗忍者之心,“忍他人之所不能忍”,才能“为他人之所不能为”。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今天。
宽容、忍让、忍耐是一个人成大器的必备素质,是成功的必修课,更是一种大智慧。忍,有时只是付出很小的代价,却能换来大收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在说话、办事、交际、应变、职场、商场、家庭等各个方面都要明了“小忍”与“大谋”之间的利害关系,懂得“忍小”才能“谋大”的道理,这样才能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与人沟通、自我的情绪控制等方面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自己。
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选择忍,并不代表懦弱,我们选择一时的“委曲求全”,也并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胸襟更开阔,让自己变得更加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大谋”。放开胸襟,真正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我们会慢慢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不必要的,很多麻烦都是可以避免的。
忍住贪婪,就会收获心安;忍住骄傲,就会收获进步;忍住冲动,就会收获理智;忍住争执,就会收获平安……忍无处不在,无时不需。练就忍功,慢慢地,我们会成为一个真正有着大胸襟、大智慧的仁者。仁者才可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