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半坡人的住房吧。他们在离河水不远的一块高地上盖了几十间大大小小的房子,有圆形的、方形的。这些房子排列成一个圈,圈的中间是个广场,为了方便人们到广场去,每间房子的门都朝广场开着。那时,每天人们都要到广场集合几次,居住在这里的人都要听一位老奶奶的话。这位老奶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威呢?这是因为6000年前的人类社会叫原始公社,妇女在氏族社会里占据支配地位,男人要服从女人的领导,再过大约1000年以后,男女的地位才逐渐颠倒过来。那时候,每天早晨,人们穿上用麻布缝的衣服,带上石刀、石斧、弓箭、木棒来到广场,老奶奶便分配人们干活:男的去打猎、捉鱼,女的种粮食、种菜、养猪、养狗,还要看孩子、做饭。吃饭的时候,人们又要集中到广场,不论谁弄到的食物,都要全交给老奶奶,由她公平地分配给大家,共同享受劳动成果。
半坡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假如让你建造一间小房子,怎么做才能又省力气、又省材料呢?半坡人是这么做的: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或者圆形土坑,用坑壁做墙壁,然后在地面上沿着坑边埋上一些一米来高的木棍,为了防止刮风下雨,再用泥巴加上草什么的抹在木棍内外,弄成泥巴墙,还要用火把墙烧硬,最后再搭个像雨伞一样的房顶,一间房子就建成了。由于这种房子,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面以下,所以就叫“半地穴式”房屋。每间房屋还有个门槛,这是做什么用呢?原来是为了下雨的时候,防止雨水流进屋里去的。你猜对了吗?咱们看看他们吃什么吧:他们今天的运气还真不错,煮了一大锅粥,还加了鱼、鹿肉和一点小白菜。要是赶上捉不到动物的时候,就只有煮粥加点野菜了。因为那时候,人还很少,天气暖和的时候,钓条鱼、打只鹿,找点能吃的东西,还算容易,可是,到了大冬天的时候就困难了。用什么钓鱼呢?半坡人那时就很聪明,他们用骨头制成鱼钩,还在上面磨出了倒刺。这样,鱼一上钩,就跑不掉了。那时候,河里鱼叉的鱼特别多,还可以用鱼叉扎鱼。刚开始,人们只会做直鱼叉和没有倒刺的鱼钩,常常是被扎上的鱼使劲一扑棱就跑掉了。人们不断地想办法,改造自己的工具,结果,鱼钩、鱼叉都有了倒刺。
由于半坡人经常看到鱼,特别是鱼在水里游动时,姿态非常美。半坡人就照着鱼的样子画起来了,愈画愈好,最后只要画个三角,再点上一个点,就成了鱼头。
人,每天都要喝水,咱们再说一件半坡姑娘打水用鱼纹陶盆的陶瓶吧!这个尖底的瓶子是半坡姑娘打水、运水用的工具。它的口很小,可是肚子比较大,还有两个耳朵。你想想,半坡姑娘为什么喜欢用这种瓶子呢?原来这大肚子能多装一些水;小口呢,在运水的时候,水不容易流出来;两个耳朵穿上绳子,就像背书包似的,可以背上,也可以挎在肩上;由于瓶子底是尖的,上面重,下面轻,当人们把瓶子往水里一放,它一下就能躺在水面上,水咕嘟、咕嘟就灌到瓶子里去了,等大肚子灌满了水,下头又重了,瓶子自己就在水里立起来了。半坡人多聪明呀!
半坡人的生活是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它对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我们前面讲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考古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5、“爸爸当家”的氏族社会
“男”字是什么意思?
把它拆开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田”字和一个“力”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个在田里干活的劳动力。
要种田,得要有力气才行。
以前氏族部落里主要依靠打猎和挖植物根茎、采集野果过日子。打猎在当时就是碰运气。运气好,抓住一头野兽,大家都能有肉吃,运气不好,没打着野兽,反被野兽咬伤或咬死,也是很常见的。但挖植物根茎,采集树上的果实,相对就安全和稳妥一些。那时候到处都是大森林,要想挖多少都会有把握。这样的事情,妇女就能干,不需要男子汉的大力气。加上照料部落里男女老少一大堆人的生活,都需要妇女担当,所以女性的地位非常高,这就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
自从原始农业萌芽后,社会就渐渐变样了。好好种庄稼,就能解决好多人的吃饭问题,生活也相对安定。但种庄稼需要长年累月辛辛苦苦地在田间劳动,没有力气是不行的。妇女承担不了这样沉重的体力劳动,只能依靠身强力壮的男子汉。谁对部落的贡献大,谁的地位就高。男子的地位一天天高起来,妈妈就让位给爸爸,于是,母系氏族社会就渐渐演变成了父系氏族社会。
这个变化大约发生在5500年到4000年前,整个部落的生活由此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爸爸在田里干活,妈妈在家里烧饭、带孩子,还要做些养猪、纺织等辅助劳动,“男耕女织”的景象从此出现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因此逐渐下降。
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在坟墓里也有体现。在一些夫妻合葬墓里,爸爸总是躺在正中间,身边有石铲、骨鱼标和骨匕,佩一对象牙琮(cóng),妈妈十分委屈地蜷着身子,躺在爸爸旁边,手里仅仅握一颗獐(zhāng)牙,仿佛是一个附属于他的随葬品。即便有个别妈妈的随葬品多于爸爸,其物品也大多是纺轮、骨针、骨锥(zhuī)、石磨棒等家务劳动工具。以男性为墓葬主体和男性随葬武器及生产工具、女性随葬家务劳动工具的迹象表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在4000年前就已十分明显,女性的从属和依附特征也显示了母系和父系社会的消长转化。
此时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比过去大大提高了。
这时候的石器制作得更加精致,不仅有挖土、收割的工具,还出现了施肥的工具。为了种好庄稼,人们还学会了挖掘灌溉渠、开凿水井。有了水和肥料,种好庄稼就更有保障了。
这时候的人口少,种的粮食产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考古学家发现,当时的收割工具比耕作工具多得多,许多村子里都有储藏粮食的地窖,还发现了许多专门用来喝酒的罐子和酒杯。这必定是当时的粮食吃不完,才储藏在地窖里,还有用来发酵酿酒的。
这时候不仅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种类也丰富了。在一些遗址里,发现了芝麻、花生、蚕豆、甜瓜籽,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
这一时期陶器的制造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制造出了比以前的彩陶更加精致光亮,又很耐用的黑陶。有的陶片薄得像蛋壳一样,叫做“蛋壳陶”。还有一种特殊的白陶,已经有了一些后来的瓷器的苗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已经发明了红铜,做成了一些铜刀、铜锥,还出土了一面亮晶晶的铜镜子。
建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学会了用土坯垒墙盖房子。考古还发现了当时的石灰窑,证明当时已经懂得使用石灰了。
人们当时还能饲养马、牛、羊、鸡、狗、猪,“六畜”齐全。原始畜牧业已经从原始农业里分离出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没有多久,原始手工业也独立出来了,实现了第二次大分工。私有财产越来越明显,原始商业活动也出现了。
“爸爸当家”的时代,的确比“妈妈当家”的时代进步得多。
6、黄帝擒杀蚩尤
在神农氏的后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黄帝与炎帝两支氏族部落,他们的势力不断发展。为了争夺土地、财物和领导权,他们之间发生了长期的战争。
黄帝族的姬(jī)姓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炎帝族的姜姓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两个部族相距不远,所以两个部族经常互相通婚。后来黄帝氏族搬到了涿(zhuó)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炎帝氏族也向东迁移到今河南的西南部、中部和东部。经过长期的迁徙活动,黄帝和炎帝两个氏族部落的人就遍布黄河南北,形成两股较强大的势力。
当时各氏族部落间为了争夺土地、财物,开始互相征伐,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争。黄帝部族有一位首领名叫轩辕,他看到局势混乱,就动员自己的部落制造兵器,练习打仗,以征服那些不听从命令、到处进行掠夺的部落。由此,轩辕的名声大振,各方部落都来归附他。这时炎帝氏族依仗人多势众,不服从轩辕的命令,还在侵夺其他部落。一些受到侵夺的部落纷纷到轩辕那里求救,要求轩辕出来制止炎帝氏族的侵夺行为。
黄帝轩辕氏(简称黄帝)在各部落的帮助下,经过多次激战,终于把来势汹汹的炎帝族打败。炎帝族部落分散退居各地,难以再形成强大的力量,天下局势暂时趋于太平。
这时候,长期居住在今天山东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chīyóu),又蠢蠢欲动起来。蚩尤在东方横行霸道,现在又想向西扩大势力,与黄帝族争个高低。这样,黄帝与蚩尤的一场大战就迫在眉睫。
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还能制造刀戟(jǐ)弓弩(nǔ)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夺别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