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7900000006

第6章 泪珠之涛卷来不幸的孤魂冤鬼(1)

我梦见站在我姑妈屋顶的一只兀鹫,它以一声锐厉的尖叫抗议我掷向它的石块。当我弯腰去捡另一个石块时,它已经腾空而去,渐渐成为苍穹的一点……随后,大片大片的黑色羽毛飘零,沉沉地重压在我的身上,将我埋成噩梦的兀鹫冢。

这不是一个吉利的梦——兀鹫已经嗅出了死人的气息,它很有信心地在屋顶上守候我的姑妈。

为了不让这个噩梦成为现实,我必须想办法说服姑妈,尽快把她接到拉萨,送进西藏军区总医院救治。

我赶紧翻身下床,从幽暗的阁楼上下来,急步走到姑妈的床边。

姑妈笑了。不因我的到来,而是在梦中笑。

她梦见了什么?

但愿她梦见的是房子。一座漂亮宽敞的新房子。

姑妈曾经告诉我,梦见新房子是最吉利不过的。有一天,她梦见我们家搬进了一座新房,彩灯在房间里舞成翩跹开屏的孔雀。她从梦中醒来便兴奋地冲到我母亲跟前报喜,说是我的父亲可能很快就要官升一级。

到了第二天,我母亲还在笑话她遗传了我奶奶的满脑子迷信思想,一张任命书却真的来了——我父亲由正师职升至正军职。

对于我们家,这一年可以算是“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一年——1964年。

我母亲在背地里向我夸耀我父亲的才干,说我父亲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是干部,并且从没担任过副职,由正排职一路“正”着往上升,直升为正军职——这是属于我母亲自己的“生活之歌”中的一段重要旋律。而对于我父亲的这一次提升,我母亲则将它归功于我姑妈做的美梦。由此,我母亲开始跟我姑妈悄悄讨论藏族人关于神灵托梦预示祸福的一些传闻,我姑妈更是在她的藏族朋友中广泛搜集这方面的真实事件。

我父亲决不允许“封建迷信”思想在我们这个“革命家庭”里泛滥,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论共产党员修养》,要我母亲和我姑妈好好学学。

我姑妈读不懂***的书,而且她也不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很不服气地说,我真的是做了个梦。

那只是个梦。我父亲耐心解释,关于个人的提升,一是由于工作的需要,二是靠工作上切切实实的努力,跟梦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我姑妈相信的是“积德行善”。唯有无希求任何回报的行善,方能变苦难的命运为圆满的人生,变无情的世间为有情的神界。这是那个名叫德清次珍的女巫师授予我姑妈的。

德清次珍是我姑妈多年的挚友,她毫不费神地为我姑妈揭开“搬进新房”美梦的谜底——神灵在为行了大善事的人家降福。

姑妈的欢乐流于瞳孔,脸上采集着高原的晴朗,但她终将不敢向其他人泄露她欢乐的秘密,只是顽童般地央求我父亲用二胡为她伴奏了一段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

病得迷迷糊糊的姑妈还躺在床上笑,以致她如同萋萋荒草的头发不停地抖动。

该不会又做了一个类似“搬进新房”的美梦?

我总以为,人的一生中如果有一段算是“最美好的时刻”,那应该是在他还不醒事的孩童时代,而不会在他濒临死亡的时候发生。

或许,姑妈是在与这个世界的临别之际回首张望她此生最美好的时刻?

我很担心,担心这情形如人们常说的濒死之人的那种“回光返照”。

不能再犹豫了。我叫扎西帮着收拾一下行李,然后去军分区叫车过来送姑妈到拉萨住院。没想到扎西将我拦住,说是秀秀姑妈早有嘱咐,她哪儿也不会去。

我勃然大怒。我不需要谁在这儿指挥我。如果我的姑妈死在这儿,我拿你是问。

扎西没有退让,他眼里分明燃着跟我同样焦急的火焰,却用手扶住我的肩,压低嗓音说,你没说错,她是你的姑妈,但还有许多事你不知道,她不只是你的姑妈,她是我的恩人,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她是我扎西的再生父母啊……我们这儿的许多人都需要她,她不愿意离开这儿自然有她的道理。你放心,佛祖有眼,神灵有眼,她不会就这么离开我们的,她不会,不会的,不会……扎西的声音愈来愈小,但他扶住我肩头的手却愈来愈有力。

姑妈醒了。也可能她本来就是醒着的。她撑起身来,笑说,你们不会是在想着怎样安排我的后事吧。

我和扎西连连否认,拿枕头给她当靠背。

姑妈嘘口气,说,也该是时候了。病魔缠了我这么久,就不会轻易放过我。我知道的,病魔从来都对老年人格外感兴趣,这回我恐怕真的是挺不过去了。瞧,死神来了,他是我的新朋友,噢不,他是我的老朋友,是老朋友……

或许,死神的面容也如我奶奶的面容那般慈祥?再或许,是我姑妈本身具有了与死神吟诗般交流的智慧?不然的话,她怎么会把自己的死看做如同拂去衣袖上的一粒尘埃那样轻松自然。

她过去关照和安抚过不少濒死之人和已死的亡灵,看来,由那些关照和安抚的善举积累起来的经验,已经化为她可以正视死神的一条智慧的溪流。

平静又平静,安详又安详地去迎接死亡,原来是我构想的一部小说中的一个动人情节,但是当我亲眼目睹我的亲人正在进入这个情节时,我不禁感到一阵酸楚的震撼。

那一刻,死神没有摄取我的魂灵,却像是在抽取我的脊骨……

我根本不应该去构想那样的小说情节,因为我有一种从来不敢示人的所谓“特异功能”。这种功能不是发自我的身体,而是发自我的意念。别人永远不会相信。只有我自己的心里清清楚楚,它令我终生痛苦和恐惧。

很显然,这种所谓的功能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可作解释,也不是读多少本领袖人物的经典著作便能使我豁然开朗而从中解脱出来的,因为它千真万确地在我的身上反复发生过——我用意念,或者是用预言致死了三个人,不,应该是四个人……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的人……我不知道。

只有一点我敢肯定,我从没有刻意地要使用这种咒语般的功能,而是一股神秘的、无可抗衡的魔力在某个时刻悄声无息地牵引我的意识,并且迫使我用几句不经意的话语,极其自然地唤来某人死亡的凶讯。而最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某人死亡的凶讯在时间上和死法上往往跟我在事前所表述的十分相似。

今天,当我也准备像我姑妈那样平静而安详地去迎接死神的今天,我开始讲述这些,但目的绝不是为了宣扬迷信,因为我其实是一个从小就热爱科学的人。

那么,这是为了在我的这本书里平添几分“魔幻”的色彩来取悦读者?简直……

简直不可能。

我历来不关注各种繁杂的文学术语,尽管“无论就哪门学科来说,术语都是构筑理论大厦的基石”。但我认为,那只是对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有所帮助。他们抱着极大的兴趣,不惜精力地将文学细分为各种“流派”,并冠以各种“主义”。诸如“古典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其中的“现实主义”更是被细分为“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恐怖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动物心理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请注意,我列举这些的用意不是批评,更不是嗤之以鼻,只为说明我本人的兴趣和精力无法使我去关注那个也可以教人获得审美享受的领域。

当然,我也曾涉足过那个领域,但那不是主动地、自觉地涉足,而是不得已,因为那是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时的一门必修课程。

我不会对这门课程投入什么精力,这使得我最终没能在毕业考试时取得高分。当时我究竟在那份应付作答的考卷里“理论”出了何种“主义”,连我自己也浑然不知,但系里负责审阅文学理论考卷的张志忠老师依然给我关照了83分。这个分数对我来说是个惭愧而惊喜的满足,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这个分数,竟使张志忠老师扼腕叹息了许久之后又深深自责。他像做错了什么事的小学生似的在夜间潜入我的寝室,一脸真诚地向我致歉——真是对不起。我茫然地听他说。他说,学院规定,每门毕业考试的成绩必须在85分以上是评“三好生”的条件之一,你瞧,我怎么就忽略了这个?怎么就没有想到给你多打两分?简直……

简直什么?

简直应该庆幸。

庆幸我因一桩不值一提的小事而意外地从他那里得到了一笔财富——如何善待人的财富。我们被真诚所感动,彼此成为永远的朋友(不讲原则的朋友?管他的)。

张志忠老师曾出版过一部颇有些影响的论著《莫言论》,里面收录了莫言(原名管漠业)的一篇《我痛恨所有的神灵》创作谈,其中谈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自认为还是‘现实主义’大旗下的一名小喽啰……回顾近年来创作的一批作品,更坚定了我是‘现实主义’作家的结论”。

而在我喜爱(仅限喜爱并且认识)的作家中,自己给自己“结论”成某种“主义”的为数甚少。

西藏的那位叫扎西达娃的作家是我喜爱并且认识多年的朋友,因为他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去拉萨的路上》《隐秘岁月》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众多学者兴致高涨地将他结论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在我的印象中,他本人似乎并没有这么结论过。倒是有一年西藏作家协会召开会议,我无意间试着效仿学者结论了他一回——我帮着联系好西藏军区的雪莲宾馆,然后去看会议室的安排布置情况。我在会议室门口首先看到的一幕,是身为西藏作协主席的扎西达娃正攀在一张长条桌上拉挂写有藏汉两种文字的红色横幅。他看见了我,跟我相视笑笑,拿他一头潇洒的长发将快活甩过来以示招呼,接着又忙着去做那件事——将横幅朝左移、朝右移、朝上移、朝下移,细心地将横幅一头的绳子打上结,固定在一边的窗框上……再到另一边,将横幅另一头的绳子打上结……我不远不近地站在那儿观看着,欣赏着,结论着,但最终没能结论出什么,却不知何故,自己在心里默念起他的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里的一句优美的对话:“这不是神的启示,是人向世界挑战的钟声、号声,还有合唱声,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

我愿意是个孩子。

如果我有一副美妙的嗓子,我会在那个时刻歌唱。用清亮甜润的童声歌唱。歌唱一个细心拉挂红色横幅的真实朴素的动作。

歌声响在那条从军区雪莲宾馆门前闪烁流淌的拉萨河水里,而河水里清晰可见的鱼群则欢跃着召唤万物加入合唱。它们的热情满含着炫耀的成分——人类最初的音乐是源自鱼群嬉戏河水的韵律。

我听见了,听见散发酥油茶香的韵律在摇动着拉萨桥头的那一串串五色经幡。顿时,拉萨河畔的牛羊群和牧人们都心领神会,纷纷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将燃烧心灵热焰的歌声掷向可以回应的远山……成群的黄鸭和野鸽升腾起来,往看不见的天边歌唱而去,就见阳光中的云彩挂满透明的绮丽梦幻。

当我将这幅响着歌声的优美画卷收揽怀中的时候,我对神的感激之情再次油然而生——我不痛恨神灵,我没有任何理由痛恨神灵,因为神灵赐予我的太多太多。

只是……只是我必须尽快返回现实,因为我本人不是神灵而只是凡人。最重要的,是人类有人类的不可违背的生活法则,这注定我顶多只能在精神上接近神灵。或者这么说,顶多只能在我痛苦之时去寻求神灵的暂时庇护。这是一个界限。一旦越过这个界限,我便会被视作一头怪物,从而把我从人类中一笔勾销。

那么,我恢复了知觉。不得不恢复知觉。这时候,我想起了一位台湾诗人向神灵的感激的乞求,“请不要再赐我们什么,我们已有大森林,我们有一切……请不要再赐我们什么,大森林蔓延,我们膜拜……请不要再赐我们什么,我们能哭,我们很愉快……”

足够了,足够了。

脸上挂满泪珠的我愉快着告别了拉萨河,去往四川的青城山。

在那个终年林木苍翠的山上,一位大师将帮助我消除我身上具有的带点儿所谓“魔幻色彩”的“特异功能”。

我似乎相信了,有这样一个动作,类似细心牵挂红色横幅的动作,将在“大森林蔓延”的地方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就在告别拉萨河的那一刻,我从鱼的眼睛里看见了我孩提时代的许多活泼可爱的动作。我愿意把这些动作当成我卑微的礼物,献给我的姑妈,献给我的奶奶和我的表妹萨萨,献给所有曾经给过我温暖的人。

我愿意。

青城山上飘着淅沥的小雨,我在方其顺老人的引导下走进普照寺的大雄宝殿。

方老原是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的政委,后来跟其他几位军队离休干部一起拜师潜心研究“生命科学”,并与许多寺院的大师结为挚友。

然而记忆,那些关于西藏的火热记忆还始终燃在方老的脑海中。

西藏。他年轻时候都在那里留下些什么?

哦,歌声、笑声、足迹、汗水、泪水、叹息、呼吸……所有的一切都升华成晚年的欣悦。

于是,他在生命即将走入永恒的快乐之际,最后一次去了西藏——带着他搜集的关于“生命科学”的资料和笔记,去跟那座绵延无尽情感的高原作永恒的生命交融。

他来到我在西藏军区机关大院里的宿舍,微笑的双眼灼灼闪闪,一边感慨着,一边念叨他记忆中的一本特殊花名册。他说,咱们西藏军区干部的孩子们,跟他们的父母一样,都先后离开了西藏,如今,就剩下你这么根独苗苗在这儿了,你这是为啥?

我解释不清这是为啥,也不想解释。

我以为方老不应该向我提这种问题,因为一些记者才会反复这样问,你们这些“老西藏”的子女来这儿是图啥?

有谁能知道,好孩子们,我们这些有着太多天真和梦幻的好孩子们,我们血管里的血液是怎样与西藏的雪水汇合,而我们深藏各种相同和不同的痛苦的心又是怎样获得高原阳光的抚慰。

下雪了。我说,方老,您看,下雪了,您看啦。

如白色花瓣的雪花,一瓣瓣,一瓣瓣……天女散花似地撒下来……请我们记住,记住我们将遗忘在雪径上的一片足迹——那是一个个遥远但并不古老的故事,是我们的那些默默忍受的父辈们留下的。

默默忍受是歌。

未来的天是歌。

抬头看天,一片美丽乌云的脸上挂满泪珠……

乌云啜泣的容颜陪伴着我和方老。久久地陪伴着。当凄凄细雨湿透整座青城山的时候,普照寺内由僧人饲养的四只孔雀发出响亮的鸣叫。随着这四只孔雀的鸣叫,宏恩大师蝉翼般轻盈的步履已经拂入大雄宝殿。我和方老起身相迎,宏恩大师则笑吟吟地招呼我们坐下。我没料到,方老竟会把我介绍成“军中名人”。

哦,很优秀的军人?宏恩大师笑说,但愿我这里没有你一见就想消灭的人。

我也笑说,一心只想着要消灭谁的军人未必就很优秀。

哦——宏恩大师的表情一下肃然起来,沉吟着紧紧盯住我的眼睛,我立刻感觉到殿内有一种出奇的寂静,犹如冬夜的藏北草原的那种宽广的寂静,而我的灵魂正在焦躁不安地等待与另一个灵魂作一次最彻底的彼此交流。

沉默着。沉默传来一股暖流般的心声——宏恩大师以双手轻轻握住我的一只手,喃喃地说,你讲,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要你愿意,在我这儿不需要保留内心的任何秘密。

宏恩大师依然盯着我的眼睛,仿佛要以他的脉脉眸光摄尽我经历过的所有故事。

同类推荐
  • 飞翔的大板车

    飞翔的大板车

    二祥的脸丢了。脸丢就丢了,死不了人。对二祥来说,还不如死了。在老家马兰店,二祥是个有脸面的人,心灵手巧,干啥像啥,木匠瓦匠都会,修机动车是高手,象棋也下得好;人仗义,喜欢说公道话;爱笑,还爱开玩笑,自来熟,一双大眼睛给笑眯了,高高的鼻梁两侧叠起一层褶皱。有人说二祥家里不用生火,他说句笑话,就把一锅冷水逗开了;还有一点,没事总爱淘弄野食,什么蚂蚱、蚕蛹、蜜蜂,黑黢黢的蛤蟆他都敢吃。有谁家酱缸生了蛆,他会当好东西捞来,拿油煎了下酒。一大早谁要老远听到车板子叮咣响了,一会儿准能见他赶着毛驴车飞驰而过,若不是下地干活,多半去淘弄野食了。
  • 新中国的孩子

    新中国的孩子

    《新中国的孩子》是宁青的长篇小说。诞生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中国第一代孩子,是新中国历史上三大具有标志性的群体中的主体:他们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是雷锋精神诞生之初学习雷锋精神群体中的主体;他们是新中国产生的规模最大的艰苦奋斗的群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中的主体;他们是改革开放初期汇入振兴中华洪流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才群体中的主体。新中国的第一代孩子,作为一个时代群体,透出过纯洁的时代风貌,经受过艰难的时代磨砺,展现过光荣的时代价值。其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出的“纯洁、艰难、价值”的三者合一,将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恒久的印记。
  •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本书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 错恋:第一最好不相见

    错恋:第一最好不相见

    大婚之日,他对她说,我们之间,只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联姻。而她,却是因为爱才嫁给她。三年的婚姻里,他们之间相敬如冰,他对她的努力始终视若无睹。三年后他的前女友回国,堂而皇之的住进了原本属于她的卧室。而她,亦失去了腹中的孩子。于是,她终究不堪的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狼狈退出。
  • 人性禁岛(全集)

    人性禁岛(全集)

    追马,一位云贵山区的七岁少年,在离奇的经历中,他被训练成了冷血无情的雇佣兵杀手,几经生死辗转,最终流落到一个贫穷泥泞的小镇。为了忘却那段血泪,躲避追杀,他隐匿了自己曾被特训成杀人机器的经历,沉溺在小镇酒馆和女人的日子里。而为赚足花销,他每年都不得不出海去克罗泽群岛做毛皮干果贸易。就在这次航海途中,为救助一个绑在船舱下的日本女人,而杀死几名恶徒。寡不敌众之下,他带着偷渡上船的十六岁未婚妻,和一个苦命的小女孩,被迫跳船逃生,漂落到了一座荒岛。
热门推荐
  • 中国最狂的总裁

    中国最狂的总裁

    马云且狂且怪,但他狂的有谱,怪的有理。不管是策划了600名雅虎中国员工从北京乘火车专列到阿里巴巴总部的杭州之行,还是在公司内部晚会的舞台上一脸无奈的扮演白雪公主的搞笑角色;不管是妙语连珠的点评《赢在中国》,还是潇洒不羁的举办“西湖论剑”,马云像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屈的创业信念,独特的做事风格播撒在商界,让人们仰视,也让人们深思:“既然80%的普通人,都能成功,但为什么成功的偏偏是那个长相普通,智慧普通的家伙呢?”
  • 卡门(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

    卡门(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

    梅里美是文学史上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短暂但是美丽,正如他的作品,虽然少,却是篇篇珠玑。《卡门(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选取了他的成名作《马铁奥·法尔科内》、他的巅峰之作《卡门》,以及《古瓶恨》、《古瓶恨》、《蓝色房间》等,相信肯定不会让读者失望。
  • 情殇鬼恋

    情殇鬼恋

    老式的塔楼,嘎吱作响的木质梯子,忽明忽暗的灯光,永远脸色苍白的女人。为了省下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不得不租下这样的房子,却没想到这正是噩梦的开始。忽隐忽现的白色影子,耳边的呢喃,就在她觉得自己快要崩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段恐惧中……
  • 豪门隐婚:轻轻,宠着你

    豪门隐婚:轻轻,宠着你

    传说,高冷邪肆狂妄的殷慕寒不近女色……“顾轻轻,你不喜欢男人,我不喜欢女人,咱们两个,天生一对。”哼!说得比唱得都好听。没几天,殷慕寒就狗腿地爬上了床,结果就是被顾轻轻一脚踹在了床下……如此反复,殷慕寒便练就了一身“上得大床,搂得老婆”的绝世神功。任凭顾轻轻如何拳打脚踢,某人都能淡定得不动分毫……
  • 老麦的秋天

    老麦的秋天

    早上九点多钟,变天了。先是太阳变黄了,光线薄薄的,再就是起风了,风从郊外过来,一路攻城掠地。马路两边的行道树,全往一个方向狂摆。树叶死鸟一般哗哗坠地,又和着地上的灰尘扬起来,一起直扑过来。老麦正上坎,因此他感受到了双重的压力。老麦的三轮车,堆得满满的。先是一张板,两张桌面那么大,横盖在车厢上。板下面码了一车厢的书报杂志。板上面压着两条钢筋焊的支架,担板用的。一张小马扎,一把靠背椅。另外还有一把硕大的“可口可乐”遮阳伞,颜色已经发白,撑开了能罩住一张床。除此而外,老麦的三轮车把上,还挂了另外两样物事:一把旧二胡,和一把崭新的,装在琴盒里的小提琴。
  • 逃之夭夭:贫穷女皇(全本)

    逃之夭夭:贫穷女皇(全本)

    两个世界上最强的男人,一个世界上最胆小怕事的女人。两个英俊潇洒、年少多金、帅气逼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男人,一个鸡毛蒜皮、斤斤计较、罗里吧嗦、贪生怕死的女人。女主角刘卡卡是一个穷的一塌糊涂的峡谷,穷的一塌糊涂的国度,穷的一塌糊涂的女皇。两个实力雄厚的泱泱大国就这样虎视眈眈的徘徊在左右,于是……刘卡卡决定重整雄风,让这个穷的一塌糊涂的国家成为天下最有钱的王国。因为,他们国家叫鸟国,所以他们国家的人,叫做鸟人。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刘卡卡说:以上观点可以延伸为有即是没有,没有即是有;那么你有金子,就等于你没有金子,所以把金子给我吧。两个男人够吗?肯定是不够的,你们有见过镜子的小说里只有两个男人的吗?!当然不可能……所以镜子打算整出很多男人,比如说国师啊丞相啊将军啊太监啊……呃,最后一个可以无视。
  •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

    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首部长篇,也是他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药香重生:豪门千金复仇记

    药香重生:豪门千金复仇记

    某女正在捻草药,突然一不速之客驾驶飞机华丽丽降临。“给你两个选择,一:当我的老婆,二:当我儿子的妈。”某男拍了拍衣袖,一本正经地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