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井子街道理论宣讲团
紧跟热点 创新驱动
扎实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落实
讲师名片
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理论宣讲团正式成立于2009年3月,由13名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组成。2012年街道党工委在原有基层理论宣讲基础上,加强了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注重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紧贴理论热点、群众需求设置宣讲课题,紧随时代发展灵活宣讲方法,累计授课500余场,被党员群众颂称为“拨亮群众思想的明灯”。发展至今已建立健全街道、社区、楼院三级理论宣讲体系,宣讲团成员达到147名。团长郭义昆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优秀志愿者”称号,徐履廉等5位理论宣讲员先后被评为辽宁省讲师团系统优秀宣讲员、大连市理论宣讲团优秀宣讲员、甘井子区“十佳党课宣讲员”。2013年,宣讲团被辽宁省委评为“辽宁振兴中国梦”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14年创新引领的“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入选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0例首例;2015年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是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集体。
宣讲格言
理论宣讲不是一个活,是一项事业,责任重于泰山。
身体能活动一日,就为党宣讲一天。
无私奉献,榜样先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先进事迹
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社区理论宣讲团于2009年成立。这支最初由13名退休老干部、劳模、教师等先进分子组成的纯义务奉献团队,发展到今天街道、社区、楼院三级宣讲理论体系,拥有基层宣讲员147名。几年来,街道注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社区理论宣讲,紧贴理论热点、群众需求设置宣讲课题,紧随时代发展灵活宣讲方法,街道理论宣讲团被党员群众颂称为“拨亮群众思想的明灯”。2009年7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视察大连时,来到甘井子街道原党员活动中心指出:“作为基层来讲,把理论阵地建设做扎实,功能型党支部作用发挥好,党员教育不断发展,在这方面你们已经是先进了,希望你们探索继续领先。”2012年,团长郭义昆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优秀志愿者”称号,徐履廉等5位理论宣讲员先后被评为辽宁省讲师团系统优秀宣讲员、大连市理论宣讲团优秀宣讲员、甘井子区“十佳党课宣讲员”;2013年,被辽宁省委评为“辽宁振兴中国梦”理论宣讲先进集体;2014年,理论宣讲团创新引领的“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在全国党建要报上刊发,入选全国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
一、宣讲教育求质量
着眼于宣讲内容能够切中敏感处,群众愿意听、能够听得懂,不断增强基层理论宣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理论热点面对面》通俗理论读物作为基本教材,结合实际,科学选定课题,引入考评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理论宣讲质量。
一是用问题牵引课题。基层如何开展理论宣讲,他们也曾有过困惑,宣讲内容不能不讲大道理,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国家的大政方针,理论宣讲就会迷失方向,光讲大道理,不和居民的思想和实际接轨,就会使理论宣讲成为空中楼阁。为此,他们将能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作为宣讲主教材,确定宣讲主题,先后系统组织了《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宝贵财富 行动指南》《全面依法治国面面观》《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法治热点面对面大家谈》等理论热点和敏感话题解读,准确地回答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读报告会,会后党员群众感到中华民族大有希望,我们的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党的声音传遍了最后一公里,党员群众的困惑化解在了基层。
二是靠盘活谋求激活。积极挖潜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盘活街道社区两级资源力量,用好驻街学校企事业单位平台,使地区基层理论宣讲充满生机活力。为提高辖区宣讲质量和水平,注重发挥驻地红色资源的优势,组织理论宣讲团成员走进大连红星村、方永刚纪念馆、金州关向应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圣地,话革命传统,励革命斗志;组织理论宣讲员挖掘原国营五二三厂、中石油大连分公司、大连钢铁厂、大连重工起重等辖区企业历史文化、企业精神,融入理论热点面对面课题之中作宣讲。宣讲团挖掘整理了地区历史,编写了《城市脊梁 大连未来》一书,还收集各类典型事迹,出版了《群星璀璨》,使宣讲团在辖区内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针对甘井子街道地处老工业区,社会矛盾比较多,居民思想活跃的实际,宣讲共和国工业基地的光荣历史,宣讲当地涌现出的当代中国保尔吴运铎、吴屏周、安疆等英雄模范人物,注重宣讲《钻石湾》兴起对老工业城区改造的影响等。这些宣讲内容,既体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又符合理论热点面对面的思想,传递了正能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还积极组织理论宣讲员与大连天河学习型组织研究所鲁军教授、甘井子区委党校马建新副校长、甘井子区政协原副主席曲连江等专家教授对接,组织宣讲员集中备课试讲,提高备课质量;利用节假日、革命传统教育日走进大连第20高中、鉴开中学、海北路小学等学校宣讲党的历史、宣讲地区人文精神,扩大宣讲影响,提振了精神、凝聚了力量。
三是以问效确保成效。街道理论宣讲员虽然是纯义务奉献团队,但实践中他们坚持跟踪检查问效,每一堂课宣讲前都要审查教案,课中检查落实,课后请党员群众作一个评判;成立了社区理论宣讲团党组织,落实每月10日集中备课、每月一次宣讲教育形势分析、每季度评教议教、每年底进行一次综合总结讲评制度。坚持奖惩激励问效,每年都结合年终总结,评选“优质课”“优秀理论宣讲员”和“精品课”,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调动了宣讲员的积极性,确保基层理论宣讲落到实处。
二、宣讲方法重创新
“我讲你听、我打你通”,集中填鸭式的宣讲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笔是他们过去常用的宣讲模式。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只靠这些方法来做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显得不太够用。为了破解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没形成的困局,理论宣讲团携手社区专干、党员创新推出了“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即:会和群众交朋友、会给群众讲政策、会帮群众解难题,有一套务实管用的群众工作法),位列“全国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首例。“三会一有”既适用于理论宣讲工作,又适用于群众工作,面对面讲政策、交朋友,帮助群众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也是为群众办实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三会一有”45种群众工作法用于我们的宣讲实践中,使理论宣讲局面焕然一新。
一是围绕主线抓创新。围绕党的重大会议精神,每年全国“两会”精神,省、市区委年度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基层理论宣讲方法,针对每年都确定一条主线,每季度设立一个主题,每月社区落实一次党课的实际,着重在灵活方法上增强吸引力,从而提高质量。比如,在党课宣讲中我们采取了“党员戴党徽、宣读党章、社区书记报告工作、组织党课宣讲、每次党课结束后唱一首红色歌曲”五步法,被大连市委组织部推广;在中国梦集中宣讲教育中,我们设计推出了“最美身边人”大讨论、摄影展等,组织理论宣讲员、劳动模范、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台讲述个人成长经历报告会;2015年开展的“我是共产党员”党性党风大讨论活动中,我们理论宣讲团在社区楼院党员中开展了“我是谁”思想大讨论,都收到较好的宣讲效果。
二是把握载体善创新。2015年初,街道创刊了《甘井子街道之声》报纸,理论宣讲团承担了报纸理论之声版的编辑工作,他们每期都把理论宣讲内容刊登在报纸上,既扩大了宣讲面,又便于广大群众监督和参加,版面很受读者喜欢。近两年,理论宣讲团还创新成立了五个群众俱乐部载体(即创作俱乐部、摄影俱乐部、合唱俱乐部、书法俱乐部、民乐俱乐部),2015年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先后开展了书法俱乐部组织的作品展、创作俱乐部采访辖区老八路形成的作品集、合唱俱乐部和民乐队同台组织的纪念演唱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了宣讲的影响力。
三是拓展方式促创新。我们从解读“一座碑像、一口井、一个故事、一个旱厕”开始,广泛开展微宣讲活动。海鸥社区把在吴运铎塑像前开展传统教育作为长年坚持的主题;甘峰社区在挖掘出的甘井子的“井”的位置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甘园社区将42年义务清扫旱厕的老党员作为鲜活教材,组织社区党员现地学模范。2014年12月10日,街道举办了首届微宣讲大赛,集中展示了一系列微宣讲主题,全街总结推选出了13部微宣讲影视频作品,这些作品生动活泼,主题突出,很受党员群众欢迎。切实打破了宣讲“总是在课堂上、总是一个人在讲、总是讲那么几个内容、总是那么一帮听众”的局面。采取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微宣讲,2015年3月开始13个社区都登台宣讲“三会一有”的内容,采取情景剧、诗朗诵、快板书、小品等形式宣讲,加深了大家对“三会一有”的认识,影响教育提高了广大社区干部的工作能力。
三、宣讲队伍重建设
为确保宣讲工作长效化、常态化,我们注重加强宣讲团成员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结合起来,使宣讲者自己真信真做,说服力强,基层群众党员学习有方向,认识有提高。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活到老学到老,宣讲团注重加强思想建设。两年来,除了系统钻研教科书之外,宣讲团还自主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两本书,进一步坚定了成员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求宣讲团的成员不但要做理论学识的巨人,更要做现实中的模范。宣讲团的每一位成员每年都被甘井子街道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因此,他们宣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更有说服力。甘井子街道定期组织宣讲团参观学习,近两年共组织宣讲团成员到大连市老红军干休所、旅顺日俄监狱旧址、旅顺万忠墓等红色资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等著名景观见学,通过实践感受新变化,不断筑牢人生观基础,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为确保正确的理论导向,我们注重从严格党组织生活抓起。宣讲团成立之初随即成立了理论宣讲团党支部,宣讲团成员进出都严格做到经支部会议讨论通过,宣讲团组织的重大活动,必须经支部开会研究,宣讲团成员上课内容,从宣讲内容设置到一个具体宣讲题目,到讲到什么程度,都由支部研究把关。比如2015年讲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支部会议明确既要讲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作用,更要突出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观点和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
三是完善宣讲体系建设。在人员构成上,街道一级宣讲员20名,重点负责全地区性大型理论宣讲活动,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讲、重大时事政策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宣讲等。二级宣讲员26名,由各社区总支委员和部分群众俱乐部负责人构成,主要负责社区理论辅导、社区文体活动等。三级宣讲员66名,主要由各社区支部书记担任,他们负责把党的方针路线和社区的一些重要精神传达到每家每户。三级体系的建立,无论是在宣传内容上,还是在宣传对象上都做到了不留死角。在宣讲场所上,主要是利用社区道德讲堂、科普学堂、党课课堂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深入楼院亭台、开办家庭党校、一对一聊天等给不能参加社区活动的党员群众补课、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法意见建议等。
自理论宣讲团成立以来,一级宣讲员每年授课都在400场次以上,人均达20次,听众达10余万人次,讲课足迹覆盖16.1平方公里,遍及13个社区、300余家企业、5处部队驻地、8所中小学校。团长郭义昆还是市理论宣讲团和市委老干部局宣讲团成员,每年授课都在40场以上。为了让宣讲团成员及时了解有关情况,街道还经常邀请他们参加街道组织的学习会议,让他们为街道机关干部述职打分、作点评等,促进了机关自身建设。街道每名宣讲员都列席社区党总支委员会会议,社区重大活动都征求宣讲员的意见,他们成为社区建设的顾问团。街道党工委也给予宣讲员很高的评价,称他们为无私奉献的榜样,精通业务的标兵,号召全街道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
精彩点评
走遍广袤大地 播撒理论火种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凝智而生:甘井子街道宣讲团探索创新了“三会一有”群众工作法,即:会和群众交朋友、会给群众讲政策、会帮群众解难题,有一套务实管用的群众工作法。因效果显著,该方法被中央群众路线办公室列为全国100例最具影响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之首。
在甘井子街道,老百姓很为他们的俱乐部骄傲:创作俱乐部、摄影俱乐部、合唱俱乐部、书法俱乐部、民乐俱乐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宣讲人员深入其中,在活动中讲,效果事半功倍。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法俱乐部组织了作品展、创作俱乐部采访辖区老八路形成了作品集、合唱俱乐部和民乐队同台组织了纪念演唱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了宣讲的影响力。
(点评人:《光明日报》王斯敏、曲一琳、周晓菲)
李光祥
与信仰对话
讲师名片
李光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1954年入伍,1956年5月入党,1996年退休。退休前系原第64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退休后,担任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团长,还先后担任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报》大连市学生记者站总辅导员等社会职务。2002年以来,李光祥带着自己的团队,走遍大江南北,作主题报告950余场,受教青少年达60万人次,为50余所小学作国旗下讲话100余场,听众达15万人次。多次获得省市以及国家荣誉。
2001、2005、2007、2008、2010、2012、2013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退休干部”;
2003、2007、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2006年被辽宁省国防教育委员会评为“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先进个人”;
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少先队志愿辅导员”、“辽宁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2008年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2008年荣获“辽宁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并被授予雷锋奖章;
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五老”标兵;
2009、2014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2009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2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金星奖章”;
2012年被中共辽宁省委讲师团授予全省讲师团系统“优秀宣讲员”称号;
2012年荣获“大连好人”;
2013年被评为大连市第四届道德模范;
2013年在辽宁省“万名楷模进校园”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
2013年被中共辽宁省委讲师团评为“辽宁振兴中国梦”宣讲先进个人;
2013年获省委“辽宁振兴中国梦”宣讲先进个人;
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宣讲格言
心中牢记:不忘党的培养,不忘部队的教育,不忘人民的养育,不忘群众的关怀;时刻保持党员形象,时刻保持老兵的本色。
个人特长
读书学习、运动、音乐
先进事迹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是他的奉献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是他的理想信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他的爱国情怀……
他就是荣登中国好人榜的77岁老将军李光祥。李光祥将军1954年7月入伍,1956年入党,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退休前,他是原第64集团军副政治委员;退休后,他先后担任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报》大连市学生记者站总辅导员,全国“党的理论基层宣讲先进集体”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的团长,他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从事党的理论政策宣讲三十年,一直是理论宣讲战线上的楷模。仅从2000年至今,共作报告700余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
李光祥已持续30年坚守在传播党的理论战线上。2002年,被评为“社区政治辅导员标兵”;2003年,被评为“大连市青少年教育先进个人”以及“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2004年,被评为“大连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先进退休干部”以及“国防教育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辽宁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2013年,被授予“湖北省宜昌市九中雷锋军校名誉校长”头衔……
李老将军总是谦虚地说,这些社会各界给他的肯定与荣誉只代表了过去,让他知道自己以前是为什么。那么现在又是为了什么呢?
可爱的“将军爷爷”心系祖国的未来
李光祥站在国家及民族兴衰的高度,把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实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尤其是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退休后,他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做好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的工作上,目前他同时受聘担任省内外31所学校和街道社区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和顾问,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和大连商都学院两所大学的教育顾问和兼职教授,各种职务及头衔十几个。他常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爱国情怀宣讲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这也是我作为共和国第一代‘红领巾’推卸不掉的责任和使命。”
这些年,李光祥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在和青少年一起学习革命传统、党的理论,一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上。在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实施对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中,注意把握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中山路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时,为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尝试,协同隋庭升校长一起创办以“四会”(会学习、会做人、会办事、会玩)为内容的“欢乐周”活动,从1987年开始,每年一届,虽然先后换了四任校长,但“欢乐周”活动一直坚持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7届,李光祥基本每届都亲自参加,并为“欢乐周”倾注心血。在沙河口区马栏小学,将军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告诉孩子们,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和平时光,发奋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苦学习。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这一天,将军的身影就出现在4所小学的活动现场。在开展“辽宁振兴中国梦”宣讲活动中,也是以青少年为主,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课堂上利用歌唱、诗词、故事、游戏的方式进行宣讲。每次走进校园李光祥都带上党旗、国旗、团旗、队旗,都要唱两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他们讲解歌的来历,用孩子所熟悉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中国梦的基本精神,奠定孩子们从小争做党的好孩子,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有一次,李光祥团长应邀到高新园区第十七中学宣讲“中国梦”,说到习总书记的讲话引用了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问同学们是否会背这两首诗时,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候李老给同学们全文激情背诵,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当问到李白的诗《行路难》会不会背时,全场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有节奏地背诵出来,李老也给同学们赞扬的掌声,同时很坦诚地告诉同学们自己不会背,但是一定回去就学会背,同学们爆发出善意的笑声和掌声。回到家里李老请教了自己的小孙女,知道这首诗就在小学的课本上,很快在小孙女的帮助下就会背了。
为了让红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李光祥同志结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70周年、中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70周年,三年间,给少先队员们讲长征的故事、教唱歌颂红军的歌曲,带领少先队员们参观大连著名的“红星村”,走进老红军的家,近距离聆听红军爷爷的教导,感受活的革命史,同时请红军爷爷在队旗上签名,留作永远的纪念。从孩子们凝重的眼神中,李光祥欣慰地说:因为再过若干年,当老红军们离开人世的时候,这些少先队员们已是青年了,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见过红军爷爷,听过红军爷爷讲述自己长征的故事。这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是代代相传啊!
可敬的“将军宣讲员”心系中国梦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并将理解融入“中国梦”,李光祥坚持哪里有群众的呼声,就把课堂设在哪里。无论是军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边防哨卡、偏远村落,李老都倾情投入,一丝不苟。每次宣讲他都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侧重,比如,对企业讲“在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企业梦,在爱岗敬业中出彩,实现个人梦”把中国梦、企业梦、个人梦紧紧连在一起;对于普通群众,为了能让大家对较为抽象的思想和理论感兴趣、听得懂、记得住,他用自己的理解,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进行宣讲,很受欢迎。比如他遵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用大量的生动事实,深情地讲述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使大家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加深了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理解,通过生动的演讲,大家认识到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梦,做到从心里热爱中国梦。在多年的宣讲过程中,李光祥坚持言传与身教并重,特别注意用自身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引导身边的人。不论是面对上千人的听众,还是只有几人的战士连,他都丝毫没有“将军”架子,从来都是以一名老兵、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形象出现在听众面前,用向大家学习,相互交流作为开场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起到了更好的宣讲效果。
戎马一生,三尺讲坛上挥洒老兵的激情与梦想
十八大以来,李光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深悟透中坚定对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信念。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国梦的阐述;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对中国梦又作了深刻阐述。他意识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为此,李光祥又重读十八大报告,反复阅读习总书记的讲话,有些重要论述和观点,他都熟记在心,随口就能背诵。他还把报刊上有关中国梦的重要文章剪贴了30份,为了扩展知识加深理解,他多次到书店购买了中国梦系列图书和《中国历史读本》《中国文化读本》等书进行阅读。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了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进而对每一次宣讲他都认真准备,做到了观点鲜明,内容翔实,主题明确,深受群众欢迎。
他是一位戎马一生、铮铮铁骨的老将军,他带着自己的团队,走遍大江南北,每次宣讲李光祥将军先以和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为开场白,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群众普遍反映,老将军是带着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热爱来宣讲的,他用真情、用感情、用激情来宣讲,声情并茂,打动人心,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向往,听这样的宣讲过瘾、解渴,我们还没听够,有机会还要请老将军宣讲。中山路社区动迁户刘奶奶83岁高龄了,每次一听到李老将军来作报告,一定远道来到会场倾听。李光祥朴实生动的宣讲,也起到了辐射的作用,有些单位互相推介,有的主动邀请,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仅“中国梦”这个主题,三年来共宣讲273场,听众达到103371人次。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聆听了李将军精彩生动的宣讲后,深受感染和触动,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爱国主义的宣讲事业中,他们不仅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武装,也有意识地向身边人传播我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思想精神要求,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态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几近杖朝之年,李光祥将军却在为理想而奋力拼搏,视共产党员形象重于生命,为积极参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公益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993年,当时他在井冈山学习,看到老区少年儿童的贫困状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习回来后,就给当地的希望小学寄去了相当于当时李将军一个月工资的500元钱;他多次到沙河口区启智学校探望智障孩子,并自费购买500余元的图书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孩子们,并高兴地受聘为该校名誉校长;他也多次走进大连“爱在海边”儿童村,并组织报告团成员为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捐款捐物;2007年3月4日,大连遭遇了罕见的“风暴潮”灾害,3月8日一大早,他就捐出500元钱;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冰雪灾害,大年初一,他就带着孙女徒步一小时来到大连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1000元;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灾害,次日一早,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在第一时间向大连市红十字会送去2000元,作为沙河口区校外辅导员,他又来到沙河口区团委向灾区孩子捐款1000元,还通过工商银行向北京红十字总会捐款2万元,他又向沙河口区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他又两次向所在社区捐款400元,他又委托儿子通过银行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2万元,次日,向部队所在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1万元,在参加白山路小学庆六一活动的时候,听说有四名来自灾区的小学生刚到该校就读,又捐款200元,短短的15天时间里,李光祥将军九次向地震灾区捐款共计54600元……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要捐这么多?李将军说,我们的祖国母亲有难,做儿子的就应该尽心尽力,我做得还不够。
李光祥将军为党和祖国的革命事业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何况是一个古稀的老人。为了更好地做好宣讲工作,他舍小家为大家。2003年元旦,母亲在北京病危,弥留之际要李将军回去,但由于当时李将军已接受多所学校邀约做纪念学雷锋40周年的报告,不能立即返回。等到1月7日,他准备赴京的时候,传来了母亲与世长辞的噩耗,母亲带着对长子的思念离开人世,成了他终生的遗憾。2010年5月3日,老伴病情加重住进医院。而原定当天晚上李将军又要坐火车去吉林公主岭作纪念建团88周年的报告。老伴理解他的为难和责任,让他不要牵挂安心去工作,没想到这一去就成了他们的永诀……每当提起这件憾事,李将军那落寞的眼神都会深深刺痛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由于兼职太多,每月社会活动不断,为了防止忘事,他特地备了一个小本子,大事小事都记在上边,每年都将活动细化,排成时间表。为此,他将心爱的孙女托给别人照料,每次离开,小孙女都抱住将军的脖子不放,天真地说:“我和爷爷在一起。”为了更多的孩子,他只好放下自己的孩子……
李光祥每次宣讲都要带上党旗、国旗、团旗、队旗,都要唱两首歌。他说,每次宣讲都这样做,就是让大家在党旗、国旗面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就是让大家感到党的事业、党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传给下一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的真抓实干、薪火相传。
精彩点评
“将军宣讲员”用真情诠释信仰的力量
拥有62年军龄的李光祥将军作为全国“党的理论基层宣讲先进集体”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的团长,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坚定的信仰,从事党的理论政策宣讲三十年,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扎根宣讲台,通过生动多形式宣讲深受群众拥戴。
老当益壮,不渝白首之心,将军团长带动正能量
李光祥现任省军区理论宣讲团成员,是大连市委宣讲团及沙河口区宣讲团的成员,是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第三任团长。他致力于理论宣讲传播正能量,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影响青少年,为理想而奋力拼搏、永不懈怠。他缘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爱,视理论宣讲事业重于生命,为积极参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公益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用信仰铸就忠诚,用真情挥洒梦想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李光祥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躬身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名6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带着自己的团队,走遍大江南北,坚持不懈地向广大青少年传播党的理论。仅2000年至今,共作报告800余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他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少年作为己任,把积极参加街道社区和谐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义务,不顾身体的诸多病痛,常年奔波在大、中、小学校,街道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部队,深受群众赞誉,用大量的生动事实,深情地讲述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使听众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加深了对中国梦内涵实质的理解,增强了热爱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信念和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任,认识到实现中国梦才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戎马一生铮铮铁骨,三十载奉献显芳华
作为戎马一生的将军,他把自己的退休时光无私地献给了红色宣讲事业;作为年逾古稀的老者,三十载风雨,他为了祖国的希望孜孜以求,默默奉献;他是平日“抠门”将军,却毫不犹豫地大方捐款;他是把亲孙女托给别人照料,自己甘作别的孩子们的“将军爷爷”,他为了宣讲事业甚至遗憾地错过了见至亲至爱的人的最后一面。李光祥已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仍默默奉献,奋发思进,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志愿宣讲者的身份,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几十年坚持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数十次捐款给灾区,仅汶川特大地震就九次向地震灾区捐款共计54600元。
有句话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李光祥将军正是用自己的点滴奉献和热心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而他的奉献精神就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是当今社会所崇尚的。
(点评人:中共大连市沙河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孔庆珠)
宁佩英
追求生命宽度的人
讲师名片
宁佩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本科学位,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石葵社区长春路党支部书记,宁佩英工作站站长,擅长宣讲党的政策方针,国家的大事要闻。退休后的宁佩英保持党员本色,不忘社会,发挥余热,在教育和服务群众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她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在社区和街道向广大群众宣讲党的理论,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强化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她自费购买书籍上百册,自订党报党刊上千份,写下自学笔记60余万字,组织党员学习270余次,累计12600余人次。在宣讲的同时,她带领党员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上,把党的理论和政策落到了实处、落在了最基层。
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6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7年,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
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女企业家”
2000年,被评为西岗区“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荣获西岗区首批学习型家庭
2008年,被评为西岗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2011年,获得西岗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1年,以她为站长的“宁佩英工作站”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宣讲格言
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最具有先进思想的共产党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宽一些。
个人特长
读书
先进事迹
我认同这样一种哲学,就是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人从生到死是生命的长度,而由于思想的存在,使人的生命有了一种超物质的,可永存的东西,那就是生命的宽度。没有思想的生命是纯粹的行尸走肉,其长度虽长,宽度却为零。而只有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最具有先进思想的共产党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宽一些。
——摘自宁佩英日记
82岁的宁佩英,头发花白,手拄拐杖,见人就一脸暖暖的笑,看上去和邻家阿姨没什么两样。但走近她,你就会发现,这位低调内敛、满身书香的慈祥老人,竟然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她的名气不仅仅因为她曾经是国企大厂的厂长,也不仅仅因为她曾身披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企业家”、“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诸多殊荣,更让人钦佩的是因为她在退休后创办了大连首个“家庭党校”,并一直担任这个以她个人名字命名的“党校”校长。如今还担任着“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宁佩英工作站的站长。
从2001年建立“宁佩英家庭党校”到2011年“宁佩英工作站”享誉全国,到如今培育和指导“青年分站”,正是这个党的基层理论宣讲基地,倾注了老人所有的退休时光,投入了毕生精力,为之让出了房子,把家当作课堂,为之影响了健康,无奈拄起了拐杖;正是这党的基层理论宣讲员的岗位,让老人从退休的迷茫中找回了失落的自我,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使生命的宽度在激情燃烧的讲堂上不断地延展!
“家庭党校”的创始人
在宁佩英追求生命宽度的旅程中,创建家庭党校这浓重一笔,要从1997年她退休后来到社区报到开始。就让笔者带你一起,用心去丈量这位老人的生命宽度,去聆听敲击在你我心上的“笃、笃、笃……”的拐杖声!
提起当初,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原来当大连纺织厂厂长的时候,天天都很忙很充实。可退休后,成天闲着没了作为,我怎么乐都不起来!当时我主要是想找点有意义的事做,让自己的晚年过得充实些,没敢想能走多远,就是误打误撞,更没想会有今天这样的好结果!”
2001年“宁佩英家庭党校”诞生时是个啥情景?前任社区老书记张连春至今还记忆犹新:“宁老开始是党小组长、楼院组长、支部委员,后来大家选她当了支部书记。那时的社区刚刚成立,虽说有上百名党员,可除了交党费,大家很少来社区,党支部几乎没有什么活动。有一天宁老跟我说,她想办个党员学习班,先把党小组长组织在一起学学习、上上课,然后让他们再跟其他党员讲。她说这个办法能把党员都拢到一块,让大家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当时社区办公用房特别紧张,没有办党校的房子,我还以为她把这个事放下了,没想到过了没几天,她就跑来跟我说,房子有了,她跟老伴商量好了,就用她们家的房子!宁老就开始拾掇,买椅子、买拖鞋,还有水杯什么的,钱都是她自己掏的!她把客厅弄成了教室,还腾出一间卧室当书房,地方虽然不大,也就60多平方米吧,但还真像那么回事。她和老伴就挤在另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真不容易!学习班办了也就一年多点吧,老党员都反映这个形式和效果特别好,街道就把她的学习班命名为‘宁佩英家庭党校’了。”说起当年的这些事,张连春老书记依然一脸感动。
刚开始有些党员还不好意思到宁佩英家里参加学习,但时间长了,看到宁佩英是真心实意为大家办事,来的人也就慢慢多了起来。渐渐的,宁佩英发现,党员们对读报念文件并不感兴趣,倒是每次的讨论还算积极,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搞股份制,国家性质是不是变了?”“公有制企业一下子就裁那么人,还号召下岗再就业,不就是想‘卸磨杀驴’吗?”特别是包工头韩行通要入党的问题,更是在党员中引发了“轩然大波”:“韩行通是包工头,是剥削阶级,共产党不能吸收这样的人入党!”“包工头都入党了,我们以前是不是错了?”……党员们的牢骚、猜疑、迷茫让宁佩英心里些“着急上火”:为什么这些与新中国同甘共苦、跟着共产党走了几十年的老党员会产生这种思想变化呢?宁佩英和几个骨干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些退休在家的老党员由于长时间没有系统地参加理论学习,对党的政策变化掌握不及时,理解不透彻;对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看不懂、看不惯,从而感到困惑,甚至产生了误解,支部应该在党课上好好跟大家讲一讲这些内容了。
党课该讲什么,怎么讲?一番思索后,宁佩英心中有了谱:大道理要讲,小道理也要讲。小道理讲明白了,大道理自然也就讲通了。就从身边的人和事讲起,针对党员的困惑和牢骚讲。宁佩英每月给大家讲三堂党课,小到为什么要缴纳党费,大到“两会”精神、北京奥运会、备受关注的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都是宁佩英的宣讲内容。宁佩英说:“把大家现实中看到的社会问题结合理论和政策讲一讲,大家就懂了。这理论一和生活实际结合着讲,大家就爱听了,在我课上,没有睡觉的,大家都支着耳朵听。”党员们不但牢骚没了,那些以前谁也说服不了的党员,也照着她的方法、观点去说服自己的身边人去了。
后来,宁佩英的家搬到了泡崖八区,坐车回到老房子要花一个多小时,可是她还风雨无阻坚持来讲课,从不因为个人原因缺一节课。老党员杨伟告诉笔者:“其实,家庭党校的老党员们都有这种感觉,如遇到长假或是宁老受邀出去作报告等特殊情况不学,大家心里都感到像少了点什么!”
2007年,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宁佩英躺下了!一天,下着大雨,地又湿又滑,大家都觉得手术不久的宁佩英不能来了,可谁也没料到的一幕发生了:头上身上沾满雨水的宁校长,一瘸一拐地艰难推开了教室的门,一步一喘气地走上了讲台!“那堂课我们是含着泪水听完的!”老党员杨伟动情地说,“那是宁老给我们所有党员上的最有教育意义的一堂党课。”
还有一次,党课内容是《低碳在我们身边》。宁老和往常一样声情并茂地把低碳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着讲解。她环顾四周,怎么杨伟的丈夫也来听课了,他不是我们支部的党员啊。原来,80岁的老党员杨伟刚做了白内障手术,老伴劝她这一课就不要去了,但她说:我可以闭着眼睛听,不听课心里头闷啊。在她的坚持下,老伴用自行车把她推来听课,自己也留下来一起听课了。就这样,党校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宁佩英工作站享誉全国
40人、100多人……随着听党课人数节节攀升,党员们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宁佩英感到积累的理论知识开始不够用了!为了增强理论功底,她先后自学了《党史知识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简明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等理论知识和《划清四大界限》《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宣讲教材;为了丰富知识,她开始大量查阅资料,资料上没有的,她就买书籍、订党报党刊,得知有领导或是专家来大连讲课,多远她也得去听!为了把党课讲好,她就这样天天逼着自己学。每天读报刊、记笔记,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点灯熬油”写教案,更是家常便饭,尽管医生一再告诫:“要多休息,想到户外活动就坐轮椅,尽量不要用腿。”而她却充耳不闻,依然日复一日地拄着拐,一堂一堂地为大家备着课、讲着课。
为了鼓励宁佩英建立家庭党校传播党的理论的做法,满足基层党员和群众理论政策需求的不断增长,把党的理论惠民政策不断引向深入,2010年3月,人民广场街道党工委正式把“宁佩英家庭党校”的做法在全街道推广,在街道设立了“宁佩英工作站”,并在社区设立了6个分站。
当了站长的宁佩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忙了,大家都有些心疼,可她却越干越有劲头,她说:“原来是为社区的党员服务,现在是为全街道的党员和群众服务,活是多了,但我生命的宽度不也增加了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努力,宁佩英和她的工作站还把关心下一代典型——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毛子圣、“首届全国学习型家庭”代表解传良、大连市最老义工——“中国好人”张贞慧、千里走单骑——大连市旅游形象大使高永臣、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李晶等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典型人物吸引了到宁佩英工作站来,为辖区党员和群众提供思想教育、政策宣讲、理论研讨、现场教学、心理咨询、解答诉求、健康疏导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宁佩英工作站授课方式也引进了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经常在党课上为党员播放一些电教视频片,不出课堂就听到了专家学者的精彩授课。工作站的王富良老师还向子女学习了用电脑制作课件,自己动手把讲义制作成PPT,老党员们既觉得新鲜、感兴趣,又直观地接受了授课内容,连声说好。随着工作站的发展壮大,基层宣讲教育和服务已辐射到人民广场街道辖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使辖区党员和群众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理论与政策水平日益提高。
2010年,“宁佩英工作站”作为市民理论学习教育的代表,被大连市命名为“全民阅读示范点”。更值得骄傲的是,2011年宁佩英工作站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是东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理论宣讲集体。市、区街道也多次对宁佩英个人进行表彰。每次获奖后,宁佩英只是把证书留给自己,奖品和奖金全部用于支部建设、走访慰问贫困党员和帮助群众上。而她就这样拄着拐杖,坚持每月的“宁佩英工作站”的课程,还要参加所在社区分站的例会。考虑到行动不便,街道派司机接送宁佩英,但她拒绝了:“接我一次,来回两趟是空车跑的,得费多少油、排放多少有害气体啊,而且还给人添麻烦。”就这样,每次上课那天她早晨6点就出了家门,因为这个时候出租车好打,还不堵车。
宁佩英风雨无阻地坚持这样一路走来,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和信仰,她以购买的上百册书籍、上千份党报党刊,撰写的60余万字自学笔记和党课教案,270余次党课,累计12600余人次的听课记录,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生命宽度。
建立青年分站传承火炬
作为大连市基层“理论惠民”的代表性群体,“宁佩英工作站”通过理论宣讲、政策研讨和现场教学,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思想素质、丰富了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党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工作站的骨干宣讲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如何让“宁佩英工作站”让这个“品牌课堂”受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宁佩英和街道党工委不谋而合:“老典型志愿宣讲、甘愿奉献的精神,只有在年青的一代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宣扬,爱学习、肯吃苦、敢担当、爱奉献的正能量,才能不断得到凝聚、传递和扩散,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
2014年10月31日,对于“宁佩英工作站”来说意义非凡:“宁佩英工作站青年分站”揭牌成立了!如果说“宁佩英家庭党校”是宁佩英一个人的“马拉松”,“宁佩英工作站”则是几个人风雨同行的“奔跑”,而如今,一大群以70后为主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宁佩英慈祥的目光里,正接过“理论惠民”的火炬,开启了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
“宁佩英工作站青年分站”揭牌那天,宁老很早就到了,看到来的人多,宁老特高兴!街道党工委领导、街道全体青年干部,还有社区青年工作者都来了,二楼的大会议室都快挤不下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郑文锦部长和市委讲师团的领导也来了,还共同为青年分站揭了牌!街道工会、妇联负责人杜磊还说,宁老那天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发言时对青年工作者的嘱托让她感觉肩上沉甸甸的:“让最基层的群众及时听到、真正听懂、真心愿意听党和政府的声音,是每一名党员共同的责任!我做了些努力,虽然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但感觉快乐、感觉幸福!原来我还害怕过,因为我今年都82了,我不知道还能做多久,今天我不害怕了,因为有了你们这么年轻人和我一起来做这件事,即使我不在了,还有你们在做,还有更多的人在做,相信这条路你们会比我走得更宽、更好、更远!”
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张璐说:“宁佩英工作站青年分站的成立,使街道、社区的广大青年不再仅仅只是听众,转而接过宁老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响应者、参与者和主持者。作为青年分站宣讲工作的第一批参与者,我真的感到了那种巨大的荣幸和自豪。从确定主题、准备素材、修改讲稿,到最后为大家宣讲,这一过程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能力得到了提升。那种为做好一件事而全心投入的充实感,与青年朋友们分享经验的成就感,让我真正体验到了不断成长的快乐,我一定也要像宁佩英那样,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断更新知识,认真备课,创新宣讲形式,讲出特色,讲出亮点,讲出水平,为建设品质街道、幸福街道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如今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已成了青年分站“雷打不动”的制度,宁佩英工作站青年分站的工作者们身体力行,践行着宁佩英在青年分站揭牌仪式上的嘱托,不但经常组织党的基本理论、勤政廉政建设、重大时事政治、身边优秀典型事迹、以党的理论为指导的本职工作相关内容、政策法规以及市、区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还走社区、进学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市、区改革发展的成就,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道德风尚,用自己的行动把青年分站树成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讲课再忙,宁佩英也不忘记时不时地抽空来青年分站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给大家鼓劲加油,也常常给大家一些备课讲课的建议。大家都劝她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课能不讲还是别讲了,而她却说:“人活着,总得活出个理由,那就是心中要有信仰。为了信仰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就是我坚持在宣讲台上的理由!只要我还能讲,只要大家还希望我讲,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宁佩英又要去讲党课了,你听到那支拐杖“笃、笃、笃”的声音了吗?
精彩点评
宁佩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她学无止境走在终身学习的路上。
作为一位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宁佩英在工作岗位上就刻苦学习钻研技术,被评为省、市劳模,全国优秀女企业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退休后,她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001年建立了家庭党校,开始在社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15年间,她撰写了60余万字自学笔记和党课教案,累计上党课270余次,听课的党员群众达12600人次,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宁佩英工作站201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如今,80多岁的她,还获得了大连市学习之星、西岗区学习模范等荣誉称号。
宁佩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她架着双拐走在基层宣讲的路上。
由于宁佩英年岁已高,而她又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备课上,身体一直处于疲惫状态,积劳成疾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2006年手术失败后只好拄上拐杖行走,可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她热爱的宣讲事业。她克服个人行走的不便,风雨无阻坚持来街道、社区为党员群众上党课,搬家后住的离街道社区远了,为了避免堵车不耽误上课,她总是早早出门。就这样,在宣讲党的理论的路上,她克服着难以忍受的病痛,架着双拐走过了十年。
宁佩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她传承宣讲的火炬走在惠民的路上。
从2001年“宁佩英家庭党校”十几名的党员,到“宁佩英工作站”面向全街道的党员和群众服务,宁佩英为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理论惠民”,她与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党员一道,为辖区党员和群众提供思想教育、政策宣讲、理论研讨、现场教学、心理咨询、解答诉求、健康疏导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2014年10月,在她的关心指导下,“宁佩英工作站”成立了青年分站,一批年轻人接过“理论惠民”的火炬,接过了宣讲的“接力棒”,他们决心像宁佩英那样,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创新宣讲形式,讲出特色,讲出亮点,讲出水平。
(点评人:中共大连市西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郑文锦)
谭成君
做一个乐于理论武装的“讲师”
讲师名片
谭成君,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4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擅长宣讲特色理论、党的建设、国防建设、国际关系,在大连市和军队陆海空三军以及武装警察部队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先后在军地作报告近400场。特别是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国内形势问题上,嗅觉敏锐、抢抓时机,及时宣讲;多年来荣获多项表彰和荣誉,2008年获得学院优秀教员,2009年获得海军优秀教学质量奖,2009年获得全军育才奖银奖。2010年获得学院讲课比赛第一名,同年参加海军讲课比赛获得二等奖。2011年获得大连市委讲师团颁发的“理论宣讲优秀个人”称号,2012年获得辽宁省委讲师团颁发的“理论宣讲优秀宣讲员”称号。2013年获得辽宁省委讲师团颁发的中国梦宣讲比赛一等奖。
宣讲格言
本专业精,邻专业通,跨专业懂。
个人特长
讲课
先进事迹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连,活跃着一支优秀的理论宣讲队伍。其中,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谭成君教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坚守,走向成功
1982年,血气方刚的谭成君从吉林大学毕业,来到了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其前身是海军政治学院)。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讲台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不辜负新时期高考第一批大学生的称呼。然而,现实是那样的无情。第一次鉴定性试讲就被通知为不合格,需要重新试讲。尽管后来教学部门出面澄清,这是一项失误的通知,并不需要重新试讲。不过,这个插曲却给谭成君不小的打击,他沉思了,考虑得更多了,对自己有怀疑了,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不适合教学岗位吗?经过自我调整,他坚定自信地认为,他有各方面的条件,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军校教员,一定要发奋努力。
从此,他开始了在教学领域的跋涉。通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通读毛泽东选集,向老教员听课学习,利用管理教研室资料室的机会积累资料。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讲课最成功的年轻教员,开始在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1988年,他获得了学院举办的教学比赛第二名。
教学上的成功,使他的眼界和目标有了新的拓展。他暗下决心,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员,成为“名师”。如果说,前一次暗下决心是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员,这一次暗下决心是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员。经过教学实践的积累,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成就逐渐辉煌起来。他从教30多年来,主讲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和国际战略与国际形势课程,并辅讲过政治学、中国政治制度、海军外事礼仪等课程,深受学员欢迎。在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历来教学评估中都获得A级质量评定,成为“免检”教员。2008年获得学院“优秀教员”称号;2009年获得海军“优秀教学质量”奖;2009年获得军队四总部颁发的“全军育才奖”银奖;2010年获得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比赛第一名;同年参加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被大连理工大学马列学院等院校聘请为兼职教授。
有一次,哲学教研室主任对他说,老谭,我挺佩服你的。要说教学评估得一两个A级是可以理解的,像你这样连续的得到A级评价,确实不容易。是啊,我们今天看待一个人在事业上的功成名就,好像是自然而然地得到,其实,个中甘苦是难为人知的。谭成君认为,对待教学工作,其实有三种境界,一种是职业,就是把教学看成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成功的结果是家庭的条件改善了;一种是事业,就是把教学看成是要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岗位,其成功的证明是证书和奖牌;一种是殉业,就是没有对物质与精神的奢望,而只有对教学的痴迷。他一直在苦苦地追求中。
对讲课的爱好,使他似乎忘记了一切。家里的水龙头坏了,他忘记了找人修,家里的抽油烟机坏了,他忘记了找人修,上市场买菜也丢三落四。妻子责怪他说,你说你,除了讲课,你还能干啥?他无言以对。对讲课的爱好,使他只记得往办公室跑。坐在办公桌前总是在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这个资料准不准,这个框架好不好,每天都处在琢磨中。妻子嗔怪他说,你说你,每天都在办公室干什么?这个家是你的旅馆了,办公室倒成了你的家。他咧着嘴笑了,你不知道,慢工出细活,再说啦,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啊。对讲课的爱好,使他养成了毛病,就是一天不看报纸就难受。谭成君剪报、贴报是他的一大爱好,这是出了名的,同事们都愿意到他那里核实材料。从任教开始就对报纸产生了兴趣,每天剪贴报纸,然后分门别类地整理归档,即使是今天电脑盛行,他仍然是乐此不疲,一干就是一天。就是因为整天泡在报纸里,他因此患上了鼻炎。妻子揶揄他说,你说你,成天整理这些破报纸,还整出一个鼻炎来,这不是没病找病吗?说来也怪,平时喷嚏连天,清涕长流,一到讲台上立马就好了。他也苦笑着说,看来自己就是这个命了。
转型,迎接挑战
谭成君早在刚一进入学院的时候,就效仿大学里的传统,于1984年就在院内举办了“北方领土与日苏关系”的讲座。1990年又开始尝试在地方作了《当前形势与中苏关系》的报告。初次成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日后走向军营和社会奠定了基础,只不过他当时还没有这种理论宣讲的自觉。
有一次,一位学员向他建议说,教员,你讲课这么好,什么时间到我们部队也讲一课。还有一次,由于与学院内教学的冲突,教研室主任到地方讲课的承诺不能兑现,临时派他顶替一下。报告作完后,地方单位的领导对他说,要是知道军校有这么好的教员和课程,早就应该邀请你来讲课了。接二连三的信息刺激,使谭成君萌生了一个念头,军营和地方有如此巨大的理论需求,作为一个教员应该去填补这个空白,应该走出去为军营和社会服务。广阔空间大有英雄用武之地,这个发现使谭成君为之一振,要进行转型,迎接新的挑战。
然而,教学转型谈何容易!课堂教学与社会报告是两个不同的教学领域,各有自己的规律和做法,有些人不能在这两者之间转换,就是没有分清两者的区别。于是,他就开始用心学习模仿,从主题的选择到讲稿的拟订,从讲课的口气到讲课的风格,从军营的讲课到地方单位的报告,无一不用心琢磨,反复试讲。在多次实践中,他终于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和特色,完全用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赢得了自己的天地,获得听众的认可。谭成君讲课从不用别人的讲稿,也从不用现成的理论语言,总是自己形成听众乐于接受的话语,形成听众能够适应的思路,让报告的内容走进听众的心底。
为了让报告内容更容易为观众接受,他每次都是坚持让邀请单位出题目,而从不用现成的题目和讲稿;为了使听众对报告内容更有兴趣,他总是在讲课前找人聊一会儿,刺激自己神经更加兴奋,便于一上讲台就能与听众交融;为了让自己讲课语言更加清晰,他总是在讲课前做口腔清理操。用心良苦换得了丰硕的回报。中山区教育局老干部活动中心邀请他讲课坚持了十多年,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随叫随到,以至于他一到讲课现场就会出现自发的掌声,一些80多岁的老奶奶喜欢摸摸他的头,甚至会和他拥抱贴贴脸。每当提起这些事情,谭成君总是一脸幸福,“我还是‘80后’的偶像呢。”中山区桂林街道领导感谢他的讲课,连续多年并至今还为他订购报纸,说报纸在你手里比在我们手里有用。
转型并不是一次能够完成,何况新的转型仍在等待他的完成。90年代初期的一个夏天,谭成君携带论文参加了一次省级国际共产主义学会和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理论年会。会上有人提出一个观点,俄罗斯和东欧左翼政党走上政治舞台,意味着苏联共产党以及苏联的复活,并且把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等同于共产党。听到这些言论,谭成君的心里翻腾起来,这样讲对吗?符合事实吗?这些人都具有高级职称,我一个年轻人上去合适吗?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激荡。当时由于没有作大会发言的准备,穿着很不严整,按理说,是不合适走上讲台的,但是,强烈的理论冲动已经顾及不到这些了,心里还在斗争,手已经不由自主地举起来了,当场要求即席发言。尽管脸是红的,汗也出来了,甚至发言的条理性也不是很严谨,但是说出了心里话,重要的是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批驳,这就足够了。果然,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肯定和赞誉。当天晚上,省社会主义学院的一位领导同志就找上门来,特意邀请他到自己的单位来搞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并许诺给以各方面的优惠安排。但此时,谭成君已经对自己未来的出路有了新的思考,这就是转型。他信奉的信条是,本专业精,邻专业通,跨专业懂。要在坚持自己的原专业的同时,开辟新的专业领域,向党的创新理论靠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靠拢,这将是自己今后的主战场。考虑到这些,对那位领导的好心安排予以了谢绝。
理论转型,谈何容易。这一次转型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更有主观原因的限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磨炼,谭成君可以说在原有的国际关系领域已经游刃有余,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声誉和地位。1997年,曾经作为全军选拔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的备选人之一;2003年,被总政宣传部遴选为《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全军统编教材编委会成员之一;2006年,大连电台聘请他为特约国际时事评论员。进入新的世纪后,他已经45岁了。但是严肃的理论使命和严峻的社会环境促使他毅然决然地转型,要为党的创新理论呐喊。谭成君认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是政治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理论武装;同样,没有理论武装,理论创新就失去了意义。必须要做好理论武装这个工作,这是责任。
谭成君同志在理论宣讲领域开始了新的跋涉。他作出的成绩引起了市委宣传部的注意,吸收他为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并先后入选大连市委组建的党的十八大主要精神、中央三中全会精神、四中全会主要精神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宣讲团,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宣讲上,做到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做出了新的成绩。
算起来是从90年代初开始,走上了向社会、向军营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战略形势的讲台,并逐渐站稳了脚跟,成为深受军内外欢迎的“讲师”。多次为大连市以及军队陆海空三军和二炮、武警部队讲课,宣讲的足迹远至黑龙江、内蒙古、海南岛、湖南、上海、浙江、山东等地,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1年获得大连市委讲师团颁发的理论宣讲优秀个人称号,2012年获得辽宁省委讲师团颁发的优秀理论宣讲员称号,2013年获得辽宁省委讲师团颁发的中国梦讲课比赛一等奖。由于其展示的理论宣讲工作能力和贡献,现在已经成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广播电台特约国际时事评论员、大连市“一校两院”(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进入大连市理论教育人才库名单,辽宁省理论宣讲骨干人才名单。2012年,其理论宣讲经验和体会在全省讲师团会议上进行了介绍,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和赞同。
忍痛,纯粹自我
理论宣讲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自我纯粹的过程。谭成君认为,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理论宣讲人也有七情六欲;和所有的先进模范人物一样,理论宣讲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必然。
他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可想而知,他们那一批毕业生是“抢手货”。可是他放弃了到地方热门单位、到中央机关工作的机会,愣是愿意到海军部队院校工作。当时有许多人对他这个举动还不理解,这个心思后来他自己公开倾吐过。他曾经在一次述职竞聘时讲过,连我的生日都是和海军同一天,看天下能有几人,这是冥冥天意。我不干海军谁干海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他愿意到海军工作的初衷,也是他在教学岗位努力贡献的动力。
但是,和许多职业一样,教员职业也是需要作出牺牲的。80年代末刚刚解决了长达八年的两地分居,一家人好不容易获得团圆。喜悦还没有完全褪去,90年代的第一年,一封电报将他打入深渊,“父亡,速归”,寥寥几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匆忙地请假赶回老家,没想到,老父亲临终前没有见到自己的大儿子心有不甘,一口气又慢慢地缓了回来,这使得他有了一段宝贵的短暂时间陪伴自己的父亲。半个月的假期过去了,该到归队的时间了,如何处理呢?他犯难了。一面是自己的老父亲,40多岁才有了自己,60多岁还在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供自己大学毕业,舍不得啊!一面是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丢不下啊!在亲人的催促下,他还是按时回到了部队,然而半个月不到,老父亲终于撒手人寰,由于有讲学任务不能离开,只能委托弟弟料理丧事,没有送老父亲最后一程。这件事是他的一个心病,也是一个心痛。
然而,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2006年,大连广播电台的同志找到谭成君,聘请他为特约国际时事评论员,并且约定在12月31日晚间做第一期直播节目,评述全年的国际时事。12月28日,他应约到鸭绿江畔边防部队讲完课后,顺便到老家看望一下80多岁的老母亲。儿子的到来,老母亲自然高兴,但听说儿子只能在家住一宿后,母亲失望了。“不能陪我过个元旦新年吗?”母亲试探着问。“不能啊,明天回去,后天准备一天,大后天就要上电台做节目啊。我是第一次到电台做节目,马虎不得啊!”儿子的回答,老母亲显然不能满意,但是,儿子的事大啊,老母亲明白事理。第二天一早,儿子归队了,老母亲趴在窗台上一直看到儿子身影的消失。一个星期刚过去,噩耗传来,84岁的老母亲脑溢血昏迷过去,当儿子再次回到老家,老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也没有留下一句话就走了。儿子的心啊,更加刺痛,始终没有放下,一直到今天。
如果说,丧失双亲是一种悲痛,自身的疾病也是一种悲痛。1995年,他感到自己发烧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达到一个月一次,经过诊断,确定为右肾结石导致肾积水严重,失去功能,必须进行外科手术进行摘除。一个打击轰然袭来,尽管对此早有预感和准备,但是,事到临头还是思绪重重。外界的议论也是随之而来,中心话题是“老谭完了,再也不能讲课了”。当谭成君重新站立在课堂上,出现在理论宣讲的讲台上,人们看到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宣讲人,以至于今天,人们似乎忘记了他是一个只有一个肾脏的人。白天,同事们眼中的谭成君仍是一如平常,但是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一个人明白,一直不断的耳鸣、腰酸乏力,只有夜晚躺在床上才感到舒坦。对同事不能说,就是对自己的妻女也不能多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一个人承担。
在事情已经过去了17年后,疾病再一次光临。2012年春节刚过,谭成君早上起来感到左肾剧烈疼痛,经过诊断判明,左肾主动脉梗阻,造成肾脏血液供应不足。于是再一次进行手术。如果说,人们对老谭第一次患病后的感觉,是还能继续工作吗?那么这次患病后,人们的疑问是还能站起来吗?人们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领导们实际上已经在考虑他所承担课程、他所承担的理论宣讲任务的替代人选。迎着人们的疑虑,谭成君再一次站立起来,再一次站在理论宣讲的讲台上。
谭成君认为,通常人们有一个误区,好像英雄人物都有这样的磨难,而且这也是英雄事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一个人患病并不都是积劳成疾的结果,相反还可能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现;患病不是英雄模范成功的条件,相反还可能是阻碍成功的因素。但是一个人患病后的人生态度、工作姿态,就可能判断出人与人的云泥之别。事实上,谭成君从2012年到2014年底的三年里,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在军内外理论宣讲达到了124次。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击中,在一次次的理论宣讲中,谭成君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人也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纯真。
精彩点评
通过谭成君同志的事迹,我知道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们党不仅注重理论创新,还十分注重理论武装。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马克思曾经讲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我们党已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且不断创新这个理论,同时还需要将这个理论普及到整个国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这就需要有一大批从事理论宣讲的人。要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就必须要热爱这个理论,信仰这个理论,懂得这个理论,从而能用声情并茂的形式将这个理论传播出去,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谭成君同志能够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的同志也能够,或者正在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们理论武装工作的希望。
通过谭成君同志的事迹,我知道要想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必须要付出极大的艰辛,我感到十分感慨。
省委宣传部和省委讲师团联合编著了一本书叫作《理论宣讲学》,其中对理论宣讲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优良作风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做一个理论宣讲员很难,做一个好的理论宣讲员更难,要做一个受到听众喜欢、爱戴的理论宣讲员更是难上加难。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特别是谭成君的事迹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要做的工作很多,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整理讲稿,然后才是宣讲,而且要能够与听众互动,使听众能够接受,这一系列的工作下来,是需要努力付出的。没有大量的艰辛工作,不会有理想的收获。而现实中的事例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理论宣讲者,真正能够受到听众欢迎,没有多年的积累是不可能的。谭成君做到了这一点,难能可贵,还有许多理论宣讲者也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我们党的理论武装工作长久不衰的保证。
通过谭成君同志的事迹,我知道他们在理论宣讲工作中战胜了许多困难,我感到十分敬佩。
谭成君是大连市委讲师团的成员,同时也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人。由于编制体制的不同,在讲师团工作的同志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在讲师团的工作是业余的、兼职的,是没有任何薪酬的。他们是胸怀对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热爱走到一起来的,是热衷于理论宣讲而听从组织召唤走到一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在讲师团的工作是自觉的、自信的,是真诚的。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之所以被吸收到讲师团里来,是因为他们都是各个单位的精英和骨干。能够成为单位的骨干和精英,是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的。因此,他们的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正是家庭、个人重担最沉重的时候。他们需要战胜来自个人的、家庭的,甚至是亲属们的种种困难,包括生老病死。谭成君面临这个问题,其他理论宣讲团的同志也面临这个问题。谭成君同志的事迹感人,是因为他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学习谭成君同志,不是说我们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是说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困难,要能够正确的处理,从而保证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点评人:中共大连市委讲师团团长 刘新铭)
秦永春
红色回响声声响 激情传播正能量
讲师名片
秦永春,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辽宁省普兰店市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沈阳军区理论宣讲团成员、中共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大连市理论志愿者宣讲团成员,现任沈阳军区综合训练基地政治理论教员。历任排长、大连陆军学院教员、参谋、学员队队长、讲师、大队长,39集团军116师副参谋长、中共营口市老边区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等职。
著有“用红色声响记录中国梦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大型史诗《红色的回响》,参编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教材《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开设“红色回响大讲堂”,激情传播正能量。深入军地宣讲600多场,听众20多万余人,赠送《红色的回响》7000余册。其宣讲充满激情、真情和豪情,接地气、鼓士气、抒豪气,在军地间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报内参》曾以“人武部政委秦永春以红色回响为主线创新宣讲党史军魂课”为题,将其做法专题报送中央军委总部和中央政治局首长,受到高度赞誉。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张阳上将做出重要批示:“秦永春同志的做法生动有效,也带来启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抓好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要在形式多样、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实效。”沈阳军区政委褚益民上将做出重要批示:“‘118’响朗朗上口,生动明快,是学习宣传党史军史的一大创造。要以适当方式在军区部队推广和宣传。”
先后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带兵人”、“优秀‘四会’政治教员”,被大连陆军学院树为“优秀基层干部标兵”、被辽宁省军区树为人武部“一对好主官”。2013年12月,被辽宁省表彰为“振兴辽宁中国梦”宣讲先进个人。《共产党员》杂志2015年第2期刊登了其宣讲事迹。
宣讲格言
告别官场,走向宣讲,激情传播正能量;告别喧嚣,另领风骚,只顾攀登不问高。
要想台上立起身,就要台下学得深;要想为党播好火,自己要胸怀一团火;要想让听众听得服气,自己首先要做得硬气。
党是我心中的永恒,我要做党灿烂的笑容。
个人特长
军旅作家、文化学者、演讲
先进事迹
当您打开百度,输入“秦永春理论宣讲”时,你会发现,秦永春与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梦紧密相连。那一个个跳跃的宣讲信息、那一篇篇生动的宣讲报道、那一幅幅火热的宣讲画面,真实地记录了秦永春同志真情宣讲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梦的火热场景和宣讲足迹,展现了秦永春同志真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亮丽风采。
依靠坚定立场统领理论宣讲
在宣讲中,他始终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声音为基调,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准确、深刻地诠释给听众。
用政治责任回报组织信任,当好忠诚坚定的举旗手。他在面临人生转折时,毅然告别官场,走向宣讲,激情传播正能量,把从事理论宣讲当作是对党忠诚、为党播火的崇高政治荣誉。为了同歪曲丑化党史军史和领袖英雄形象的歪风邪气做斗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他运用形象化手法,将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历程,提炼为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大型史诗《红色的回响》。十八大以来,他开设“红色回响大讲堂”,先后跋涉万余里,上海岛、走边关、下基层、进哨所,深入到军营和地方党政机关、街道社区、大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激情宣讲中国梦,倾情传播正能量,宣讲600多场,听众近20万人,赠《红色的回响》7000余册,足迹遍布东北三省和北京、南京、山东、江西等地,引起强烈反响。每次宣讲前,他都认真调研、精心准备;宣讲中,他不端水杯、不端酒杯、不端架子,自掏路费,不收报酬;宣讲课堂上,他不拿讲稿,力求用通俗的语言、切身的事例、生动的故事、翔实的数据以及自己的真情和激情打动听众,每堂课都大汗淋漓。中共大连市委讲师团马丽团长说:“秦永春老师的宣讲授课,主题突出,风采独特,我们听了很受振奋和鼓舞,相信秦老师必将成为我们大连宣讲讲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用政治主题统住宣讲话题,当好称职的真理播火者。他把理论宣讲当作是完成政治任务的组织行为,不论讲什么、到哪讲、跟谁讲,都注意把住政治方向,紧扣政治主题,严守政治纪律。他经常用“三怕三不怕”来激励自己:“不怕人家说你唱高调,就怕道理、硬道理、实道理讲不好,歪歪理驳不倒;不怕人家说你太清高,就怕你思想、语言、人格、感染力不强,打动不了听众;不怕人家说你太正统,就怕你跑调跑题,扬正道发正音不够大、不够强。”宣讲中,他坚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革命化与通俗化相统一,做到发挥不发散、通俗不庸俗、形象不跑偏,理直气壮地宣讲大道理,旗帜鲜明地批驳歪歪里,绝不为了迎合部分听众,吸引听众眼球,把格调讲低了、方向讲偏了、道理讲小了,让“党的好声音”响彻神州大地、白山黑水,确保越讲越精准,越讲越向主题主线聚焦。大连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刘景山教授说:“听了秦永春老师的课,大家对党更加热爱了,对马列主义更加坚信了,对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
用政治敏锐紧跟党的声音,当好合格的政治发言人。他常说,理论宣讲,既需要登高望远,又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赋予新内容、紧跟新要求、传播新精神,才能使宣讲富有生命力、增强感召力。为此,他注意紧密跟踪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最新动向、最新声音、最新决策、最新要求。每天的“新闻联播”和主要媒体,他都及时收看,有时因事错过了也设法补上,确保让中央关注的问题、群众热议的话题进入宣讲的课题。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刚刚闭幕一周后,沈阳军区和大连市委讲师团就组织理论宣讲团成员深入部队、基层进行全会精神宣讲。作为宣讲团成员,为了提高宣讲实效,他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学习和钻研大会精神和相关资料。宣讲中,他每堂课都两个小时,不拿讲稿,用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听众阵阵掌声。为了深化对中国梦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和宣讲效果,他以“探索中国路,实现中国梦”为主题,对《红色的回响》进行了再版,不仅升华了自己,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学习理解讲话精神提供了通俗易懂的参考教材。通过保持内容上的新鲜度和时效性,使宣讲始终与理论发展同步,与时代现实需求同步,与群众思想共鸣。近年来,他先后开设了《学习领悟习近平系列讲话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中国梦 我担当》《让价值观充满正能量》《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高高飘扬》《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党的力量之源》《近代民族命运与强军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今世界格局与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等精品课程,受到了听众们的欢迎,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依靠“满格电”赢得“满堂彩”
新时期理论宣讲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他感到,作为理论宣讲员,只有真学真信真践行,才敢于走向讲台,赢得听众喝彩。
“要想台上立起身,就要台下学得深。”为了提高学习实效,他把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邓小平文选》结合起来,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结合起来,较好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深化了学习宣讲的效果。他坚持原原本本学、立起专题学、问题牵引学、伴随媒体学,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半夜,每周都要到书店转一转,买回几本书,车上经常放几本书,以供随时学习。他在车上放的DVD光盘,都是反映党史军史和中国梦等相关方面的资料。近年来,他花费万余元购买各种书籍300余册,共摘抄、整理资料及心得体会共500余万字。他把每次宣讲都当作向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机会,课后都要召开座谈会,边宣讲边学习、边放电边充电,口袋书装了一口袋,好思想装了一脑袋。辽宁省军区政治部在《组织官兵学习〈红色的回响〉暨扎实开展党史军史知识学习》传真电报中指出:“秦永春同志作为一位即将服役期满的人武系统干部,这种勤奋好学、痴心理论的精神,是省军区党委抓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和德行考评的一个缩影,也不失为一个深化干部教育管理成果的活教材。”
“要想为党播好火,就要胸怀一团火。”理论宣讲只有注入了情感的因素,才能闪射出耀眼的光芒。真挚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使秦永春对宣讲有着火热的激情。他经常讲:“官兵和群众心中的理论明灯,必须靠播火者的如火激情才能点燃,只有对创新理论充满感情,讲的课才能让人感动。”宣讲中,无论是在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都是胸怀火一样的信仰真情,自觉把党的创新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真信,真心实意地去传授它;始终胸怀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不管是座无虚席的部队礼堂、大学校园,还是三五十人的社区、三五个人的偏远哨所,不管是八九十岁的老党员,还是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不管是几小时,还是几分钟,他都一丝不苟地讲好每堂课,答好每个题;始终胸怀火一样的宣讲激情,不管多忙多累,他都以振奋的状态感染着听众,沸腾到每一个宣讲课堂,每一堂课都爆出阵阵掌声。听过秦永春课的听众都异口同声地说:“秦老师身上有一种火热的激情。”总参某部政委孙湛修说:“秦永春老师的精彩授课和演讲,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生动形象,风格独特。灌输了一个理:科学的真理、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彰显了一股气:抒豪气、鼓士气、接地气;充满了一种情:对党的真情、激情和豪情。我们听了深受教育、感染和鼓舞。这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授课艺术和强烈的对党的一颗心。”有的同志问他,你的宣讲激情从哪儿来?他说:“激情来自真情,来自使命和热爱。对宣讲事业不仅要‘知之’,还要‘好之’、‘乐之’,乐在宣讲事业之中啊!”是啊,激励别人的同时也在感染着自己。在宣讲的日日夜夜,他经常被感动着,也收获到了宣讲的幸福和快乐。他说:“当接到连续不断的宣讲邀约时,当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时,当83岁的老大爷雨中为我打伞时,当78岁的老大妈掏出手绢为我擦汗时,当听到退休老党员陈东翔带着孙辈连听了我四场报告时,当相距千里的300个分会场同上一堂课、32000千名官兵与我异地同步分享红色的回响并尽情鼓掌时,当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赞许和鼓励时,我的内心都会涌现出一股难以言表的使命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人们对我的欢迎和厚爱,是对党的挚爱,是对理论宣讲接地气、鼓士气、抒豪气的认可,是对中国梦的期盼!”
“要想让听众听得服气,自己首先要做得硬气。”他常讲,“理论宣讲,不单是传播理论,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树立一种作风导向,彰显一种示范形象。形象不是道理,但往往胜过道理;形象不是语言,但往往胜过语言;形象不是宣讲,但往往胜过宣讲。”宣讲中,他始终坚持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宣讲理论、践行理论,按讲的做,按做的讲,按讲的信,按信的讲。坚持做到五不:不端架子、不端酒杯、不用接送、不收报酬和纪念品、不提格外要求,每次宣讲,他都免费签字赠书《红色的回响》。他宣讲的日程安排得比较满,经常一天连续讲两堂课,每堂课两个小时,有时是白天转场,晚上宣讲,即使是发烧感冒、嗓子讲哑了,也坚持上讲台,每堂课他都十分投入、大汗淋漓。群众和官兵们说:“秦老师把自己讲感冒了,却把我们讲感动了;把自己嗓子讲哑了,却把我们思想讲亮了。”营口市老边区低保户、军属矫升文,家境困难。秦永春与她家结成帮扶对子,虽然他已调离营口多年,但仍保持帮扶关系。矫升文儿子结婚,他不远几百里地前往道喜并主婚,矫升文家急事难事他帮协调。矫升文说:“看着秦政委的为人,听了秦政委的演讲,我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的好形象,感到生活有希望,活着有力量,前进有方向!”一一五旅政治部主任李京田说:“秦政委的宣讲,弘扬的是主旋律,传播的是正能量;抒发的是爱国志,彰显的是忠诚心!理可信,人可敬。”
依靠通俗化实现大众化
理论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就跟理论有多亲。“有了硕士学位,并不等于宣讲就能到位;有了理论成果,关键要让听众认可。”这是秦永春经常告诫自己的箴言。
课前摸清实情,课后倾听点评。他宣讲的对象构成比较复杂,在年龄上,有八九十岁的老同志,也有十来岁的中小学生;在职业上,有党政机关干部,也有社区群众、企业职工、教师、学生和部队官兵;在职级层次上,有党员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群众。听众文化水平、思想基础、接受能力、追求需求都各不相同。为了找准听众关注点、抓住听众兴奋点、消除听众困惑点、放大与听众的共鸣点,把想讲的与听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理论走进群众、让群众走进理论,他每次宣讲前,都做足功课。通过上互联网搜查、打电话询查、到现场调查等形式,搞好调研,做到“四个摸清”:摸清听众成分构成、摸清听众现实困惑、摸清听众学习进度、摸清听众精神状态,确保找准宣讲的“靶心”,提高宣讲的精准度,做到“堂堂课相似,次次讲不同”。每次宣讲后他都要召开一次“评教会”,听取意见,做到“三个看一看”:看一看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解渴了、是不是管用了。在旅顺干休所“评教”时,一位82岁的老干部讲,讲中国梦不能只讲成就和美好,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得到回答和触及,比如,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消极腐败问题等。在随后的宣讲中,他充实了这方面内容,效果非常好。
语言用精辟,道理讲精彩。理论宣讲就是要把高端理论变为大众学问,理论的大众化呼唤着宣讲“大白话”。宣讲中,他注意搞好话语体系转换,把“官方话语”转换成“群言群语”“网言网语”和“土言土语”,把“基本原理”还原成“通俗道理”“生活常理”和“现实情理”,用故事讲观点,用形象讲抽象,真正让官兵听得懂、学得进、悟得透、记得住,力避把鲜活的理论讲得枯燥乏味,把朴素的真理说得玄而又玄,把生动的以事说理搞成空洞说教。比如,为了帮助听众了解掌握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历史,他归纳提炼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118响”,并运用到宣讲中与听众分享,收到强烈反响。沈阳军区褚益民政委评价:“‘118’响朗朗上口,生动明快,是学习宣传党史军史的一大创造。要以适当方式在军区部队推广。”再比如,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比喻为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并把它归纳为“大船理论”:“中国梦是帆,共产党领班,特色理论是指南,初级阶段是目前停泊的港湾……”还比如,他在感恩教育中,归纳概括了“小草精神”,即“自知之明、快乐之感、感恩之心”与听众进行分享。又比如,他借用自己的名字激励听众:“永春,就是要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永远孕育在春天的希望里!永远绽放在青春的活力里!永远前进在和煦的春风中!永远行进在明媚的春光里!永远踏着‘春天的脚步’,永远唱响‘春天的故事’!”像这样既直白形象、朗朗上口又说理深刻、给力给劲的群众性语言,他在宣讲过程中总结、运用了20多条,听众一听就明白道理,一讲就口口相传,这也成为秦永春宣讲的一大亮点。听众们说:“听秦老师讲课,有听头、有劲头、有念头、有议论头,课堂上想睡觉都不行,想不鼓掌都不行,想记不住都不行,想不振作都不行。”某船运大队指导员明洋听课后说:“秦老师激情宣讲赢得阵阵掌声响,激情澎湃,慷慨激昂,句句说到心坎上,我们激情满胸膛,倍感责任在肩膀!”黑河知青博物馆刘树新馆长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们就需要这些接地气、鼓士气的东西。”
交流加互动,答疑解迷惑。在宣讲中,他重视宣讲的双向性,通过讲与听互动,激发调动听众参与热情。他注意把听众请进会议室面对面座谈,坐在马扎凳上心贴心交流,走进偏远哨所膝对膝畅侃,从而拉近了心距,理解了心声,打开了心结,实现了共鸣。在互动交流中,对群众反映出的诸如对生活现实矛盾的不满、对个人成长进步的忧虑、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盲崇、对改革发展问题的困惑等问题,他都坚持辩证、客观、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历史说话、用规律说话、用成就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官兵身边的例子说话,讲得有理有据,听得心服口服。2014年4月24日下午,他应邀在沈阳军区某团宣讲《在中国道路上中国梦》。他联系实际,与全团官兵共同分享了1998年他任大连陆军学院学员队队长时,两位军校学员毕业时放飞的梦想,对官兵进行了一次现实而又生动的励志教育。这两位学员就是该团现任团长李峰和前任团长刘纪远(现任旅长)。演讲现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当时正在该团蹲点的沈阳军区机关的二级部领导现场全程听了宣讲。他们说:“这样生动互动的宣讲教育课,以前还真没有听过。”
依靠帮带基层宣讲扩大宣讲效益影响
秦永春认为,理论宣讲不应是“一讲了之”的单一任务、“一人唱戏”的独角行为、“人走学冷”的阶段工作,应当带着传播理论、服务群众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做到“讲一点热一片”、“讲一路强一线”,谋求理论宣讲“讲、帮、建”三位一体综合效益。
帮助把学习热情烧起来。通过宣扬党的领导好形象、党的惠民好政策、党的科学发展好道理,进一步吸引广大官兵和干部群众对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梦理论由面上关注上升到渴望解读。他在宣讲中结合自身实际,把个人中国梦归纳为“三部有声有色曲”:即《红色回响曲》《绿色交响曲》《蓝色畅想曲》,通过自身践行中国梦的示范感召,带动基层干部群众深学笃行,切实把“理论芯片”转化为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思想钙片”,调动基层群众真信真学真用的内在动力。驻京部队某部全军著名理论宣讲士官卓张明说:“听秦政委的演讲和授课,那真是一种享受和快乐……更加坚定了我宣讲好党的理论的坚强决心。”
帮助把理论宣讲骨干带起来。由于秦永春同志的宣讲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许多单位都把宣讲骨干纳入听众之中,有时授课听众基本上都是宣讲骨干,如:他先后给大连市老战士报告团、沙河口区关工委成员、沙河口区教育局所属6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和教师代表、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社区书记及宣讲骨干、西岗区三级主管领导和理论宣讲骨干、甘井子区机关干部和三级宣讲骨干、中山区桃源街道、金州新区董家沟和湾里街道宣讲骨干、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警察学院等教师代表和学生骨干、大连正源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辽宁省军区、吉林省军区所属军分区人武部系统领导干部以及十六集团军、三十九集团军、总参信息化保障基地、总后管理局、青岛驻军某部等上百个单位做过宣讲。他把宣讲的过程,当作宣讲示范的过程,课堂上不拿稿件,用自己的真情、激情和扎实而又娴熟的宣讲风格和技巧影响和带动宣讲骨干。他还结合自身宣讲体会,先后应邀为抚顺市四级宣讲骨干、大连市沙河口关工委、一一六师、外长山要塞区、黑河军分区等单位进行了《让理论宣讲充满正能量——谈谈如何搞好理论宣讲》理论辅导。一一六师领导陈小丁说:“秦政委一堂课上出了三堂课效果,即党史军魂课、人生启迪课、宣讲示范课。”
帮助把抓学能力强起来。他通过座谈交流、建立帮学对子、被聘为党建和德育指导员等形式,帮助基层单位提供抓理论学习能力。他先后与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警察学院、大连市沙河口区老干部局、星海湾街道、金州新区第五中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生培训班、十六集团军某部“红九连”、三十九集团军某部“红八连”、“神枪手四连”、黑龙江省军区“黑河好八连”、辽宁省军区边防团三连、三十九集团军一一六师、黑龙江省军区黑河军分区、营口市委党校、营口市老边区“老边大讲堂”等多家单位结成帮学对子,并被特聘为“客座教授”或德育辅导员。他每次宣讲后,都把手机号码和QQ号留给大家,对官兵和群众打来的求教电话热情解答,发来的求教短信在第一时间回复。这些对他来说,虽然增加了一份辛苦和操劳,但他觉得,这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官兵和群众都称他是“身边可以信赖的好老师”。金州新区124中学的一位初一小同学兴奋地说:“欢迎您来给我们当老师!”
精彩点评
用激情与执着传递正能量
秦永春同志是近几年大连市理论宣讲战线涌现的备受欢迎的宣讲员。他开设的“红色回响大讲堂”,不仅响彻大连城乡,而且在军营中、在东北黑土地、在我国东部沿海叫响。他满怀激情的精彩演讲感动着广大听众,他传递正能量的执着精神感染着广大受众。无论是部队官兵还是老百姓,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机关干部、社区居民、离退休人员、学校师生,凡是听了他的演讲的,感受了他的激情与精神的,多是赞叹地说:“这样有激情的讲师不多见!”
宣讲理论的激情不多见。正如“永春”名字所言,他永葆青春活力,积极投身理论宣讲事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红色回响响彻长城内外,激情传播正能量,走到哪里哪里就沸腾,这种激情十分难能可贵。
对党和国家、军队的赤诚不多见。他对宣讲之所以有着火热的激情,是因为他对党对国家对军队有着深厚的真情和一片赤子之心。当看到一些夸大我党我军曲折和失误、扭曲党和军队历史、丑化领袖和英雄人物形象的文章言论时,他倍感使命在肩,自觉投身到同歪理邪气斗争的洪流中。他一气呵成创作《红色的回响》,开设“红色回响大讲堂”,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声音为基调,场场宣讲高扬主旋律,堂堂讲课传播正能量,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准确、深刻地诠释给听众。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都是忠心耿耿、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种精神也很难得。
打铁还须自身硬的作风不多见。他告别官场,走向宣讲,激情传播正能量;他告别喧嚣,另领风骚,只顾攀登不问高。他的宣讲,不单是传播理论,更是传递一种精神,彰显一种情怀,展示一种形象。他践行党的一贯作风,按讲的做,按做的讲,按讲的信,按信的讲。他的宣讲给受众带来一股股清新气息:不摆架子、不端酒杯、不用接送、不收报酬和纪念品、不提格外要求;每次宣讲,他都免费签字赠书《红色的回响》;只有付出,没有索取。他讲得高尚,做得高洁,让听众体会到了可信可学、可亲可敬。这种表里一致、言行统一的优良品质值得弘扬。
宣讲的好效果不多见。他的宣讲风格别样,生动活泼,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吸引力强、感染力强。宣讲中,他不拿讲稿,激情飞扬,慷慨激昂,用学识和精彩赢得了听众阵阵掌声。他的宣讲接地气、鼓士气、抒豪气,把大家熟悉的内容讲出新意连连,把大家困惑的问题讲出豁然开朗,把大家失望的问题讲出振奋不已,把大家期待的问题讲出摩拳擦掌。他的宣讲既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辩证的说服力,还有破解问题的穿透力,更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无论什么层面的听众,都能听得懂、学得进、悟得透、记得住,很多人反映,“听秦永春老师的课,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这,就是我眼中和心里的秦永春。
(点评人:中共大连市委讲师团团长 刘新铭)
钟永圣
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承注入“力量”
讲师名片
钟永圣,男,1973年9月出生,吉林省双辽人。1997年东北财经大学毕业;2003年财政学专业硕士毕业;2003年师从寇铁军教授攻读财政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经济行为的影响。2006年至今工作于东北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处。从2009年起专门从事本土经济学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探索中国本土经济学的现代表达与实践验证。钟永圣是大连儒学会副会长,中国善财书院创办人。
他倡导恢复中国传统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弘扬“德本财末”的经济理念和“主明下安”的中道经济管理模式。2012年1月,出版了专著《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该书被称为“中国本土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著有《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黄帝内经选讲》系列光盘、《道德经通解》系列光盘、《论语通解》系列光盘(上),2014年获得辽宁省首届“最佳写书人”奖。
钟永圣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特聘讲师,大连讲坛优秀讲师,道德讲堂讲师,一年来,在大连及全国各地举办各类公益讲座50多讲,将中华传统文化源源不断输送给听众。
宣讲格言
如果我们失守中华文化的固有阵地,对先祖是不孝,对国家是不忠,对后代是不仁。
个人特长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现实
先进事迹
有人说钟永圣,像他这样痴迷于研究老祖宗的智慧,痴迷于公益宣讲老祖宗的智慧与思想,坚定地认为,中国人必须学习和传承老祖宗的文化和思想,中国才有希望。他不计个人代价与得失,在今天这样的经济社会里,很难生存。钟永圣说,“如果我活着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不能把老祖宗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不能还给天下一个正确的经济理念,不活也罢。”这句话真切地诠释了华夏子孙的一颗赤子之心。
2015年1月7日,他的新书《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在北京首发,著名文化界名人、叶帅的女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女士在会上致辞。
钟永圣学习的是财政学专业,而他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主导的经济学学科产生了很多困惑和不解,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危机,也解释不了人性中善的来源。他开始钻进中国传统的经典子集中探索研究,在熟读并最终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后,钟永圣认为,贯通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埋藏着人类文明的宝藏,中国的老祖宗在5000年前已经悟到了人类的本质,人类思想的发展脉络与本源问题。他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他发现,古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先贤的智慧指引,今天,我们面临着西方思想的冲击,在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救中国,可以让中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他同时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
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后,钟永圣登上讲坛,开始了公益讲座,向大众传播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人装上真正的中国心。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当代中国文人,作为讲师,钟永圣堪称最美讲师。
读书,找到中国文化的芯片
孔子的子孙传承到今天,已经到了第八十代了。孔子诞辰2500多年。孔圣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当先贤的智慧传到了今天这一代人的手中,需要有人接过这个接力棒,传承下去。钟永圣博士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当他有一天突然间体悟到了中国先贤的智慧时,他认为这是老祖宗为他的子孙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慈悲,他认为这是历史给他的责任,他跪下来,给那些经典的古书磕头。他把自己埋在古典的书籍中,苦心学习。
在钟永圣的家里,从书房到客厅,从卧室到阳台,几乎每一个空间都被书填满。读书,研读老祖宗的经典,是钟永圣的功课。
他认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要追溯到伏羲,至少有6400多年。这期间,出现了若干大德圣人。他研读《道德经》《黄帝内经》《易经》。反复诵读,反复揣摩,反复研究,他把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吃进身体里,吃进骨子里,吃进灵魂里,中华传统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钟永圣是拼了性命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钟永圣后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读书何止书读百遍。
终于有一天,可以用身体感悟其中的精华,感受到老祖宗的智慧在内心里升华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时,钟永圣豁然开朗。他把研读经典,吃透经典当成是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必须完成的人生大义,是一种祖先嘱托的责任。他因此找到了中国人的思想的芯片,它曾经驱动中华走向繁荣,必将继续驱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
通读经典,并做到贯通后,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都蕴含在《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中,如果只读三本经典,他推荐这三本。当然,他读的书大概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读书,不是为了自我,而是为了传承,为了救同胞。
那是在2009年11月,他突然被一种叫作使命的东西击中,他在读了几百遍传统经典中,突然间体悟到了老祖宗的智慧,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他有责任将老祖宗的智慧传承下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宝库,我们却并没有意识到。”
台湾女作家三毛说,读书到一定程度,容颜自然改变,这从钟永圣的脸上可以得到印证,发自心底里的善良的笑容几乎不曾离开这张中国讲师的脸。
著书,链接起经典与现实
钟永圣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他从本科一直到博士都在研究经济学,“确切地说,是西方经济学。”2012年,他的著作《中国经典经济学》出版,而此前,中国是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有的只是一些经济思想。这本书让人们第一次用中国古代的智慧解读今天的经济运行原理。钟博士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已研究过经济学,而且我们的研究不仅比亚当·斯密早,而且我们祖先的前提假设也与西方经济学有着独到的高度。“西方经济学对人的前提假设是,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这个假设是不完全对的,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有局限的一面。”钟永圣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前提假设,即“经济人”假设。他在研读中华传统经典时发现,老祖宗对人的思想的认识是有高度的,是和西方不同的。人天生就是自私的假设不仅单一,而且不符合人性的本质。他认为,当假设不一样的时候,所有的结论都会是不同的。而我们祖先对人性的分析,那种大同的思想,那种双赢和多赢的价值观,被历史验证是正确的,是中国复兴的根本。因此,他在内心里有了对中国本土经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认同。
钟永圣的中国经典经济学系统地对中国本土经济学关于自然、人生和财富的本质及其关系进行了贯通式的总结。这本书一经问世,给经济学研究领域投下了一枚炸弹,人们为之愕然。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西方经济学,原来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原来,中国有自己的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比西方的经济学诞生得更早。这些问题让业内学者开始注意这个用传统文化研究经济学的年轻学者。这本书,也成为“中国传统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学说诞生时,都会遭到反对和攻击,钟永圣的《中国经典经济学》同样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钟永圣说,即使书中所有的理论都被批驳倒了,还会有一句话剩下来,那就是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国有自己的本土经济学。这是钟永圣的泣血之作,此书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智慧,是把儒释道及内经学说体现为经济学的著作。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中国本土经济学就是“善财”。如果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是“德本财末”。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天人本一,德财相应”。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学问,是先祖在“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文化中悟得的至善圆满的真理。
就像他解释的,中国的经济学是有其来源的,而今天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有传统来源的。
这本书出版后,钟永圣很快出版了第二本书《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这本书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被我们称为精神标杆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来自哪里?雷锋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精神与思想?他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从经典中找到解释,对雷锋精神做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阅读,读者会感到雷锋真的越来越鲜活,雷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让雷锋精神有了依据,有了源泉。该书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推荐的《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大型丛书的书目之一。
2015年1月7日,钟永圣的第三本书《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首发。说起这部作品的来源,同样离不开钟永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2014年2月,《人民日报》首次发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24个字,这些主旋律的词在全国上下引起热议,这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导向。每一个词读起来都很浅显,都不深奥,可是在钟永圣的字典里,这些词,在中国老祖宗的经典著作中,都有出处和解释,中央层面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刍和回味,是对老祖宗智慧的重新捡拾。
他用一种类似数学推导的逻辑证明和解释了这12个词的来源,解释了它们曾经怎样地引导中华民族走过上下五千年。
如此看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主旋律的思想引导,而是变成一种知识的普及,同时不乏中华民族的风骨与气度。
写书,是文人的苦力。“著书只为稻粱谋。”这是很多著书者的真实心声,而钟永圣说:“我已经解决了稻粱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写书?这是先祖的无私奉献,为后人谋福利。读到先祖的智慧,想不敬业都难,想不爱国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文化是自己祖先的文化,为什么不去继承?”
钟永圣带着使命感,将自己作为传播圣贤思想与文化的炎黄子孙,将这个接力棒传下去。“传承得不好,是我们炎黄子孙太无能。”
2014年4月,当钟永圣知道《中国青年》杂志社决定开设“传承”专栏时,他又一次体悟到使命来了。他放下了手中正在写的《中国经典管理学》,投入到专栏写作中,一个词一篇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一共12个词,他逐一从传统文化中打捞,逐一找到先人的论述,让核心价值观变成一个证明题,一个有血有肉的传播。
人们不喜欢接受硬塞进来的思想,当人们知道其所以然后,将更容易接受,他用古人的论据证明了今天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宝贵和必要性,读起来,不仅增长知识,也增长了智慧。
近年来,除了印在纸上的著作,钟永圣还出版了《道德经通解》《论语通解》和《黄帝内经选讲》系列光盘,获得了辽宁省首届“最佳写书人”称号。
讲座,一切为了传承
如果说写书是为了传承中华的文化经典的话,那么,讲座是一种更直接的传承。书需要阅读的时间成本以及读书的知识储备,而讲座是更为大众化的一种传播方式。
为了完成先人交与的使命,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能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他在大连文明办、学习办和大连团市委主办、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等单位协办的传统文化讲堂中,恳切地表达,让听到《道德经》、听到《论语》的人能增加一份使命感。
近年以来,钟永圣的讲堂遍布大江南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中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年轻学子们,都曾聆听过钟永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智慧。
国家财政部、中国保险学会、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等金融机构等开设的讲堂,以及大连市委党校、大连市文明办、大连市学习办、大连团市委等组织的学习讲堂,都留下了钟永圣的声音。
一年里,他的公益讲座达50多场。可以看出,钟永圣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书,不是在写书,就是在做讲座。他的时间被“传承”两个字所捆绑。他说,当你体悟到祖先的智慧,体悟到祖先的对子孙的无私奉献,想不爱国都难,想不敬业都难。
在《传承与复兴》首发式上,钟永圣道出了自己无私做传承的心声:“为什么要搞这个首发式?如果对于个人来说,或者对于出版社来说,这都是没有必要的。”他真诚地表示,这个首发式的本义就是为了唤起中国的年轻人的觉悟,学习和传承先人的智慧,进而向世界传播。“不为自己,为了更广泛的普及与传播。”
参加首发式的凌孜说:“中国文化与其他的国家不同,5000年来,我们的国家能够传承下来,要感恩我们的祖先。别国的崛起与我们不同,西方国家倡导的是生存要有火,而我们的祖先教育我们要往火里添柴。”这种文化是更加人性的文化,是会为世界带来祥和的文化,值得传承。她高度评价了钟永圣为解读核心价值观所做的努力。
88岁高龄的中央党校资深老教授任登称赞年轻的钟永圣是国家的希望,“我发现,在我国年轻同志中还有这么优秀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报。”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版。这个命题被钟永圣用12篇文章,一本小书给破解了。
作为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师,钟永圣的奉献还在继续,那些听过他的讲座,读过他的书,看过他写的专栏的人,无不为他传授的文化、经典与智慧所鼓舞,他说,也许自己不能左右更大的局面,但是,以一己之力,钟永圣最大限度地燃烧自己,拯救迷失的人民,将老祖宗的智慧翻译给今天的人,给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的人们安上一颗中国心,燃起一盏来自祖先的明灯。
精彩点评
述而不作真学士
作为与永圣同样信而好古的我,虽虚长十岁,却喜欢称其为兄,其实,兄之称谓与年龄有关亦无关,有关自不必多言,无关却是因为学识,对学识渊博的同辈,古人多以兄相称,以示敬意和亲切。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中西知识渊博的同辈比比皆是,我唯尊永圣为兄,原因自是永圣的知识乃我所敬畏的经史子集、国粹文化。
作为一个国学传播者,永圣兄的讲述大道至简。很多人对国学望而却步,其中一条原因就是许多专业讲述者喜欢玄而又玄,把简单道理复杂化,弄得莘莘学子不敢前来叩响国学之门。其实,大道理是简单的,也可以说是通俗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说明白的。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永圣兄在讲述中往往三言两语说清要义,让人慢慢地在消化中回味。
作为一个思想传承者,永圣兄的讲述感天动地。有道抑或无道,这是一扇境界之门,打开这扇门,人就会有大格局、大自在。永圣兄曾说:“如果我活着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不能把老祖宗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不能还给天下一个正确的经济理念,不活也罢。”此话让我自然联想到了孔子“朝闻道,夕可死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等名言,这种真理至上的精神追求在诱惑多多的当下尤为纯粹和珍贵。
作为一个经济研究者,永圣兄的讲述振聋发聩。三十年来,我们往往专注于物质而忽视了道德,对西方经济学有着专业研究的永圣兄,一直在坚持讲述他“德本财末”的传统经济理念,这种讲述是实用主义者脚板下的竹笋,是目光短浅者额头上的响鞭,更是见利忘义者脊背上的判决,我听后不禁击掌叫好。“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看看当下那些“大老虎”们,所攫取的不义之财最终大都充了国库,难道不令人深思吗?须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背离法纪,终会有报。
我愿意为永圣兄点赞,只要他一直讲下去,我就一路点起来。
(点评人: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滕贞甫)
董宇
做传承正能量的火种
讲师名片
董宇,男,汉族,民进会员,1981年6月出生,大连市第五中学政治课教师,是大连市理论志愿者宣讲团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中学时代就对时事政治感兴趣,大学选择的专业是政治,工作时任教高中政治,可以说与政策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理论宣讲,他是如鱼得水,不仅充分激发了自身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也更有特点的是,他以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带动了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这种不同寻常的作用,使得他在绝大多数中共党员身份的基层理论宣讲员中,独树一帜。
他擅长宣讲时事政策、法治、教育。他参与了纪念建党90周年大连市“学党史,讲故事”活动、党的十八大、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国家宪法日等多项重大宣讲活动,宣讲场次30余场,听众4000人次。在教师工作中,他在“第二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学会议”作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筑路师》专题讲座,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上多次发表论文,荣获“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全国校园才艺选拔活动”优秀指导老师奖。作为一名民进会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近两年有提案、建议近20篇被采用。先后被民进辽宁省委评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优秀信息作者;被民进大连市委评为大连市优秀会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被西岗区政协列入智库人选。
宣讲格言
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传承发展先进文化的正能量。
个人特长
音乐、写作
先进事迹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了,党的理论思想也在一代代继承、传播着,董宇就是这些传承者中的一位“非党人士”。从2011年开始理论宣讲工作时起,他就立足宣讲、教育、民主党派三个岗位,争做一名党的政策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立场坚定,精益求精,每次讲课前至少演练6遍以上
董宇认为,理论宣讲不怕说唱高调,就怕大道理讲不好;不怕说太正统,就怕跑题跑偏。他始终注意正确宣讲解读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澄清模糊认识,解疑释惑以正视听。
在一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时,有人说,“在网络论坛上有一个观点:认为把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首位值得商榷。因为,把富强作为国家的价值观尚可理解,但把富强作为公民的价值观,就多少有些唯金钱至上的味道。”这种观点虽然只是少数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误解,但也说明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了解不够深入。董宇及时说明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内涵包括三个不同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
这件事情虽小,但及时消除了听众的误解和疑惑,也有助于听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党的其他重要理论思想。
2011年,适逢建党90周年,大连市开展了“学党史,讲故事”活动。了解到在人民广场街道的听众主要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董宇根据老同志对党的深厚感情和怀旧情结,选取了宣讲题目《毛主席诗词与红军五次反围剿》。在历史上,每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毛主席都做了一首诗词,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赞美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在讲解每次反围剿的过程和每首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时,利用做好的幻灯片和视频,把听众带回了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一个个历史片断就像相册里的老照片一样,是人们的难忘回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不断奋勇前行。精彩的讲解和多媒体的视听效果牢牢抓住了听众的情绪。特别是讲到长征胜利结束,毛主席做了著名的《七律·长征》时,现场听众随着视频中的配乐诗词不由自主地朗诵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精心的准备,获得了良好的宣讲效果和听众的充分肯定。
为了能把党中央的精神及时准确传达到干部群众中,董宇每天收听收看新闻和中央媒体的权威解读,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融入日常的宣讲中,还自学了法律、经济,使自己在每次宣讲和会后自由交流探讨时做到游刃有余。
为使宣讲能达到最佳效果,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次宣讲前,至少要演练6遍以上,用充分的准备成果打动听众、影响听众。
坚持“三贴近”,从受众的角度准备讲稿
董宇在宣讲中始终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根据听众中有很多外来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实际,他结合异地高考取消户籍限制,让更多外来务工子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谈教育梦、展开中国梦。他结合营业税、增值税改革,来谈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带来的实惠。他结合国家建立健全了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等,来谈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阐释中国梦与每个人密不可分。
根据大连北部城市改造的情况,他结合辽宁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大连成为分赛场,来谈依托新体育场和大连北站的南关岭地区从“难过岭”成为大连综合交通枢纽,使得大连北部面貌为之一新的变化,使听众切身感受到国家政策和改革措施是实实在在地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百姓带来现实的利好。
大连民意网是市委、市政府受理群众意见、建议的有效平台。根据中华路跨华北路、朱棋路立交桥的建成情况,他鼓励群众通过大连民意网表达诉求、改善生活。通过在宣讲中推广大连民意网,更多的市民知道了投诉有门、门在何处,一些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一些好的建议得到采纳。
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作用,建言献策、服务社会
借助自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优势,他把在理论宣讲中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写成了提案。
香炉礁地区银行网点少,居民多,尤其是退休老年人居多,他们基本都是在柜面办理业务,存取钱要排队等待很长时间。银行网点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金融活动需要。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到香炉礁地区的银行网点实地体验,撰写了《关于在香炉礁地区增设银行网点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政协重点提案。
工人村马路市场占道经营,以前曾治理过,但都是执法人员来了好一会,执法人员一走又恢复原貌。时值冬季,他冒着严寒实地走访占道经营的市场。发现这些摊位繁荣了市场,方便了过往居民。并且,此处摊位分两类,一类是全天经营的摊位,这类摊位主要在人行道上经营,对机动车道影响不大。一类是夜市出现的摊位,这类摊位占机动车道经营,行人在街边购物又占据了一排车道,影响了车辆的正常运行,造成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根据实地探查,他撰写了《关于解决工人村占道经营的提案》。有关方面通过调整附近两处楼间空地的使用功能,发挥市场的集聚效应来疏导客流,实现了交通、商户和消费者的多赢。
在理论宣讲过程中,他还注意集中群众智慧,撰写了《建议公车喷涂单位名称和监督电话》《建议律师进校园开展常态化普法和法律援助》《关于在学校开设“急救技能课”的建议》等多篇提案。现在,“急救技能课”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这对人们在危急时刻开展自救互救,挽回生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育岗位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作风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对自己有过积极影响的老师,并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曾经培养了我们哪些好的习惯和好的作风,这些好的习惯让我们至今受益。
在教学中,董宇注重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他所教的学科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居领先地位。他关于教学方法的文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在《辽宁教育》发表。他教会学生如何把书读厚,如何围绕一个点拓展延伸,步步深入,最后掌握这本书的全体。他教会学生如何把书读薄,如何梳理出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的体系。他教会学生如何把一本书归纳为几个概括性条目,并创造性地称之为“通用答案”。通用答案是用一张纸概括了一本书,精炼且实用。每个通用答案都可以回答与之相关的一类考题,利用通用答案,学生可以轻松高效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高考复习效率。2012年高考,在政治的全部四道主观考题中,有三道考题出现在董宇老师总结归纳的通用答案里,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分数,也不仅仅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自主看书、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在新生刚入学的军训中,董宇就一直告诉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今天不抛弃他,明天也不会抛弃你。当然,不抛弃不意味着你可以停下来,让大家等着你。而是大家在与你携手前行时,你要加快脚步追上队伍。”训练时如果一个人没练好,全班都会集体继续训练。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上,大家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军训过程中,董宇作为班主任也加入队列和同学们一起训练,一起在烈日下站军姿。炎炎的烈日炙烤着训练场上的每一个人,汗水沿着额头、脸颊、后背流下。师生们的衣服湿透了,但全班都整齐地站着,感受着团队在大家心中沉甸甸的分量。烈日下一天的军训结束后,师生们会感觉额头和身上有一层沙子,擦下来一看原来那是出汗结成的盐粒,大家的肤色都从白皙变成了红铜色。这些付出赢来了一个有高度集体荣誉感、整装的团队,团队意识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尤其是当全班从内心喊出“我爱五班,有序有活力,班荣我荣、班辱我辱”的时候,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收获!相信即使是毕业以后,这些同学的团队意识也会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这些亲身经历,董宇在2012年“第二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学会议”上作了专题讲座。讲座的文章《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筑路师》在《大连教育》发表,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体会《春去秋来,春华秋实》在《西岗教育》上发表。
多一分正能量的传播,就少一分负能量的滋长
积极占领思想主阵地,收到了现实的效果。2014年4月,董宇在学校宣讲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提到宗教的时候,展示了我国的五大宗教,同时提到了披着宗教外衣但实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他说明了邪教的本质和危害、邪教与宗教的区别,列举了我国现存的大大小小、名称各异的多个邪教。
不久,山东招远发生了全能神邪教故意杀人案件。由于同学们之前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唯物主义教育,并对邪教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对邪教产生了免疫力。案件发生后,同学们能自觉地抵制邪教,进而带动身边人抵制错误思想。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同样,多一分正能量的传播,就少一分负能量的滋长。试想,如果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能及时接受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也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董宇认为,理论宣讲就像长征,既因为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更因为宣讲像长征一样是播种机,是宣传队。宣讲成员像火种一样传递着正能量。这些年来,无论在各种宣讲活动中,还是在三尺讲台的教育事业上,或是在党派的参政议政中,董宇通过发挥自身的职业特点和党派特点,扩展了受众的广度,让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和民主党派成员等更多群体及时学习了党的政策理论。他立足每一个岗位做好继承、真情传播,真实践行着党的创新理论,做着传承先进文化正能量的火种。
精彩点评
董宇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作为一名党外的理论宣讲成员,他把理论宣讲当成一种享受,把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当成一种习惯,踏实进取,不断提高理论宣讲水平。他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辩证的分析方法,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更可贵的是他能把理论宣讲融入参政党理论研究、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教师工作等多个社会角色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达到了真学、真信、真用,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增强思想的前瞻性、眼光的敏锐性和工作的创造性,他出色地完成组织上赋予理论宣讲员的光荣任务,为理论宣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年轻人,董宇能一直在理论宣传中勤奋工作,勤学苦练,注重提升理论宣讲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他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恪尽职守、辛勤工作,默默奉献,虚心学习借鉴他人之长,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和担当。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有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还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他把政策理论的正能量传递给了更多更年轻的人们,使我们占领思想主阵地的力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点评人:大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大连市副主委 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