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800000004

第4章 【波罗蜜】03   

世界的中心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败坏,简单地说,就是心所染着,不能清净,心的染着因素则是贪、嗔、痴、慢、疑。

最近,我到垦丁公园里的生态保护区“南仁湖”去小住两天。

南仁湖因为是管制区,一般人不容易进去,所以到现在还保有它原始纯净的面貌。南仁湖位于南仁山区,这个山区有丘陵、山谷、湖泊、溪流、山坡、草原、原始林等等不同的景观,其中最美的部分却是南仁湖及湖畔的草原。

这个占地非常大的湖泊,沿岸弯曲有致,四周的草原青翠而平坦,水草丰美,湖里有各种鱼类,每年到了冬季,过境的候鸟都在这里栖息。而且,这里的天空、山、云,乃至晚上的星月都有非凡之美,在南仁湖畔居住的两天,使我仿佛完全舍弃了红尘,进入一个天涯海角的净土。

在这广大的人间仙境里,只住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共有四口人,一对中年的夫妻带着弟弟和孩子住在水泥平房里,我就在他家借宿。

这一户人家在深山的湖畔居住了二十多年,从前以种田为业,后来改牧牛羊,现在养了七十几头牛和三百多只羊,由于牛羊在山间放牧,因此他们的生活单纯悠闲,并不忙碌,能住在风景那样优美的地方,真正是人间最幸福的事了。

可是让我最惊异的是,主人并不能感觉到那里的风景有什么优美,他还对我说:“我真想搬到台北去住呢!”

他说:“这里从前有十七户人家,有办法的人老早都搬出去了,只有我们这种找不到头路的人才住在这深山里呀!”言下颇有感慨之意。

本来,住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心里是可以非常明净安宁的,可是主人受不了明净与安宁,他告诉我,受了二十几年的寂寞,在这个月,他终于狠下心买了一部发电机、一台冰箱、一台彩色电视。一到了夜晚,燃烧柴油的发电机就轰然被抽响,震撼了整个山谷,然后一家人围在电视前面,看着遥远的山外发生的事故,新闻里无非是争战、是非,与残杀;连续剧里则是侠情、乱爱,与纷扰;综艺节目是脂粉、电光,与浮夸……

当发电机拉起的时候,我总是搬着竹凳,独自坐在黑暗的前庭,看明亮清澈的星月,看妩媚无比的山的姿影,看淡淡浮在湖面上的金光,以及不时流浪而过的萤火。要一直等到电视的声音完全歇止,主人才会搬一张椅子出来,陪我喝茶。

我看着主人因工作而满布着风霜的脸,想到在这么幽深宁静的山中,他们渴望着外面繁华世界的消息,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是我们住在这样的山里,面对着变化微小、沉默不语的湖与山,我们是不是也会渴盼着能知道山外的红尘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你从哪里看这个世界?

非但如此,我发现住在这山中唯一的人家,他们并不是很亲和的,由于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使他们难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悦乐,脸上自然地带着一丝怨气。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过度亲密,竟使他们无法和谐地相处,不时有争吵的场面,争吵当然也不是很严重的,很快像山上的乌云飘飞而过,但过于密集的争吵,总不是好事。

从南仁湖回来以后,我开始思考起人根本的一些问题,这一户居住在极南端边地里的人家,在我们看来他们是住在世界的边缘了,可是他们却终日向往着繁华的生活,他们的身虽在边地,心却没有在边地。

他们一家四口人,每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心,难以退让,所以才会不时的发生争吵。

在我的眼中,南仁湖是世界上少见的美景,能住在那里不知道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可是他们不能欣赏那里的美,也不觉得是福气,他们的心并不能和那里明净的山水相应。反过来说,我虽住在城市,我的心并不能与电视相应,反而他们住在原始林中,竟能深深的和电视产生共鸣,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他们也同样对我有着疑惑的,女主人每天做菜的时候,总是要问我一次:“你年纪这么轻,为什么要吃素呢?”甚至还对我说,他们住在山里二十多年,我是第一位吃素的客人,令他们感到相当意外。

还有一次,我坐在屋前的竹林中看飞舞采花的黄裳、青斑、白斑不同的蝴蝶入神的时候,主人忍不住坐到我的身边,问我:“你一直说这里的风景很美很美,到底你是从哪里看的呢?”我大大的吃了一惊,指着面前的蝴蝶说:“这不是很美吗?”他看了一下,茫然地笑着,起身,走了。

到底你是从哪里看的呢?

是看山、看云、看湖、看星,还是看水鸟呢?

我自己也这样问着,并寻找答案,最后我找到的答案,几乎全不是眼前的景色,而是因为心,我是从心里在看着风景的。

有一天,如果我避居在南仁山,我可以看到它最美丽的一面。但是现在,我居住在城市,我也同样能领略城市之美。问题不在南仁山、不在城市、不在任何地方,而在心眼。

这就像垦丁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开车开了十几公里,带一个官员到龙坑去看海浪,官员看了半天对他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海浪而已。”

我的朋友本来想问:“那,你想看什么呢?”

后来,他没有那样问,而问说:

“你能看什么?你会看什么呢?”

南仁山的经验使我知道,不只是人,不只是山水,甚至整个世界,它的中心就是人心。

我坐的椅子就是世界中心

人心是世界乃至宇宙无限的中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发现。

从前,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是世界的中心,希腊人则认为德尔菲是世界的中心,英国人却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伦敦的堪培拉花园。中国人则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长安,罗马帝国时代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万神殿。甚至连非洲人都以为世界的中心在非洲。

这并不是由于无知或愚昧,一直到现在,美国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华盛顿,俄罗斯人却认为是在莫斯科。

在地球刚被发现是圆形的时候,地球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地球绕日而行,才勉强承认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又后来发现宇宙有无数的星云漩系,又不能确定什么才是宇宙的中心了。

其实,这种自认是中心的观点并没有错,因为地球是圆的,不管以哪一点为定点,它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万法归一。不要说长安、罗马、孟菲斯、德尔菲,就是我现在坐的这张椅子,也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

再从宇宙无限的观点来看,上下四方既无尽头,说地球是中心又有什么错呢?

这是从空间来看的。再从时间来看,从大的角度说,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把自己那个时代看成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要“承先启后”,要“继往开来”,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甚至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我们从大格局来看,许多时代是平淡平凡的,可是他们那一代的人在那个时候,却都认为那是“轰轰烈烈的大时代”。

再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免不了认为自己的时间过程最重要,我们是儿童时,认为世界应以儿童为中心;我们是青年时,认为世界不够照顾青年;我们是中年时,往往看不惯前卫的青年和保守的老年,认为中年人才能创造世界;我们是老年时,总会埋怨世界不敬老尊贤,或者批评老人福利办得不好。

我们是青年时,谁想过老人福利的问题呢?

所以说,不管是从空间或时间来看,我们自己就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或者说每个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而不肯承认。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实相,但也是这个世界的空相,因为时过境迁,中心就未必是中心,而换一个角度,中心又成为边地了,这不是一切成空吗?

世界的中心其实不是地理上、历史上的,世界的中心就是一个人的心之实相。

在佛教经典里,对世界中心乃至宇宙中心是人心早就有深刻的见解,佛陀在《楞严经》里曾对阿难说:“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在《维摩经》里,维摩诘对弥勒菩萨说:“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

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

前一段经文是空间的,后一段是时间的,中心在哪里呢?并不在时空,而是在人的心性。近代思想家张铁君曾由这两段经文演义,写出极明白的两段话来讲时空,他说:

“其实天下的中央并不一定,在地平面上处处皆中处处非中,只视乎以何地作为四围而定。东西南北莫不如此。如谓此地为北,则北之北,尚有北在。以北之北来看北,则北又为南。如谓北地为南,则南之南,尚有南在。以南之南来看南,则南又为北。东西也是如此,所谓远东,不过以欧西的国家为坐标,在中国人看来,东方而已,何有于远?中国的远东应该是美洲才对。可证空间本无方位,南北不过随人而定。”

“时间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尚没有来,现在的刹那间即已消逝,而且刹那又在哪里?照这样看,哪里有过去?有未来?又哪里有现在?因而无古无今,无旦无暮,时间只不过是一条无始无终连绵不断的长远罢了。”

到这里,是不是让我们更见到心的实相呢?

《楞严法要串珠》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在佛经里,人的心性可以与虚空相应,可以大如虚空,所以说虚空在心里,世界还在虚空之中,人心就大过世界了。但这是从大处说,如果从小处着眼,每一个凡夫的心也都是世界的中心,即使不能改变大世界,对自己所居住的小世界仍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在佛教里说,在最深沉黑暗的地狱中焚烧众生的烈火,当地藏菩萨走过时都化成艳丽的红莲花;在大菩萨的眼中,森罗地狱就是春色满园的净土,有什么不能呢?

人心就是世界

近几年来,社会治安一天比一天败坏,已经到了让人痛心疾首的地步,尤其是今年,每天打开报纸的社会版,总会感到内心深处一阵抽紧,为什么那些残暴无比的凶案竟会每天发生呢?这个社会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许多专家告诉我们,要改革社会的不安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着手,并且要加强警力,改变社会奢侈淫靡的风气等等。可是当我们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一念之嗔可以举刀杀人,因一念之痴而自戕身命;尤其是连警察人员也常因一念之贪而贪污抢劫、伤人害命时;我们就知道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又在哪里呢?也在人心!

佛教思想的基础,就是从心的认识与觉悟开始的,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子,他现在的宿命,未来的道路,都是心的缘起,从出世法说,心的清净可以使人超出三界,成圣果、证法身;从入世法说,心的清净可以使社会平安、国家安泰、世界和平。

佛经常说:“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败坏,简单地说,就是心所染着,不能清净,心的染着因素则是贪、嗔、痴、慢、疑,我们打开报纸,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事件,无不是贪嗔痴慢疑所造成的呀!

民国初年的高僧倓虚法师在他的《影尘回忆录》里说:

“佛法维系着每一个人的人心,像一根细长的灯芯子,人心似一个添满了慧油的灯盏,燃起了人心灯中的灯芯子,放出无尽的光明,照耀着整个世界(乃至无边的世界)。可是如果把灯芯子抽去不要,灯就立时熄灭不亮了。换句话说,如果使人心失去了道德的教化,抽掉了因果理的维系,人心也就肆无忌惮,败坏到不可收拾了。”

人心其实不只是世界中心,人心就是世界!

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从南仁山离开的那天清晨,我特别跑到种着一片红色睡莲的湖畔,看莲花在清晨的眸光中开起,一行栖在山头的白鹭鸶也被曦光唤起,在山谷中优雅地盘飞着。白鹭绕过之处,小雨蛙纷纷从莲叶跳入湖中,一圈极细小的涟漪一直向四周扩散,终于扩散成为一个极大的圆周。

我想,人心也是这样的。

面对再好的莲花、再美的水色,如果不能静虑,有澄澈的心去感受与对应,一切都是惘然。

我想起《华严经》里的一段经文:

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我们都是十方世界里的善男子与善女人,在这广大无边际的时空之中,我们可能是渺小的,无法含水泼熄世界燃烧的火焰,也不能以安静来止息世界的喧吵纷扰,但只要我们的心香光庄严,觉性遍满,就能使世界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华严经卢舍那品》里不是这样说过吗?在这宝莲花所结遍的佛净土上,在这世界广大的土地与大海之内,每一点滴最小的尘埃中,也可以看到一切的法界呀!

这是多么超拔美丽的境界,人心之小可以小到微尘一般,人心之大则大到遍满莲花藏的世界。那么!善男子!善女人!坐下来,止静禅定,回来观照自己的心吧!

注:

一、十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

二、四无所畏: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4.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

今年以来,佛教界有许多法师、居士相继示寂。

春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世寿九十五岁的广钦老和尚,及九十七岁的李炳南老居士。

夏天,八十六岁的慧三长老在树林福慧寺合掌坐化,八十四岁的贤顿老和尚在台北临济禅寺安详圆寂,六十八岁的煮云大法师在凤山佛教莲社念佛而逝。

这几位都是对佛教有重大贡献,个人修行也严谨超拔的上人,他们的示寂固然是台湾佛界的损失,但从佛教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高僧大德都是预知时至,在极安详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示现度化的人间。煮云大法师在圆寂前二十天就预知自己死的时辰;慧三长老是在两天前预知时至,嘱咐弟子今后应该合作共修,圆寂当天仍作经行,沐浴后在沙发椅上合掌坐化。

广钦老和尚和李炳南老居士更是除了预知时至,还留了偈语,为人所传诵,广钦老和尚圆寂前对弟子说偈:“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后面这一句要用台语来念为“无什么大记”)李炳南老居士的偈更简单,是“一心不乱”。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道,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样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七尊佛的遗偈,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然而这个简单是“三岁小儿也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七佛遗偈里,我们可以看出“偈”实在是佛教极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诗,分为“通偈”和“别偈”两种,别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问长短和句数的诗。“偈”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合美辞而歌颂之,一种是能摄尽其义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禅宗大兴之际,可以说使“偈”成为一种辉煌光辉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舒怀、忏悔时有偈,到要圆寂时也一样留下偈语,这些历代禅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宝藏,也成为修行体悟的启发与典范。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理论上,遗偈应是偈中的最精华,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句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

广钦老和尚的遗偈应做如是观。

虚云与弘一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看见遗偈的精神所在,我们来看近四大高僧示寂的情况。这四位高僧是虚云、弘一、印光、太虚。虚云和尚是清末民初的禅宗高僧,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在公元一九五八年以吉祥卧示寂,活了一百二十岁。虚云和尚圆寂时,为弟子说的遗偈是: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并且告诫弟子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他在那一年八月已知世寿不久,曾留下三首偈,也算是遗偈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录下其中的一首:

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注:三学就是戒、定、慧;四念则是观身不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虚云和尚是有实修实证的修行者,他的生平和法语可以参考《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法汇》,他修行的过程令人十分感动,但是还原到他的遗偈,也只是寥寥几句,寻常话语,细细参究,则又是苦婆心,悟道究竟。

弘一法师是民国以来文学最丰美的和尚,他生于清光绪六年(一八八

○年)九月二十日,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在泉州安详圆寂,世寿六十三岁。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是绝代才子,举凡文章、诗词、音乐、篆刻、美术、书法、戏剧,无不精通,卓然成家。他中年出家,修习南山律宗,重振戒律,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弘一法师生平著作极丰,死后,后人著作有《弘一大师年谱》《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演讲集》等等,可见到其生平之一斑。

弘一大师以文采名世,所以他的遗偈也特别精彩,他生平写的最后四个字是“悲欣交集”,读弘一大师的年谱到这四个字时,真令人有悲欣交集之感。

弘一是在九月四日示寂,圆寂前预知时至,写了遗书和遗偈给他的生平至友夏丏尊和弟子刘质平告别。他的遗偈非常典雅优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我们读这首偈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时,想到弘一大师的生平波涛,颇能把握到他人格与风格的精华所在。除了这首有名的偈,弘一大师晚年所书的偈语多有决别之意,清明如云,这里且录两首。第一首是有人送他一枝红菊花,他有感而写下“红菊花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另一首是写给门人的律偈,弘一是律宗传人,这首偈中可以看出他毕生持律的心得,他写道: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印光与太虚

与虚云、弘一同为民初高僧的印光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他生于清朝咸丰末年(公元一八六一年),一九四○年十一月四日往生,世寿八十岁。

印光大师一生专弘净土法门,使得净土修持到民国以后得以发扬光大,他在生前居住的房子里有一佛堂,并不供佛像,只用毛笔在墙上写一个大字“死”,告诉门人学佛要天天都为生死而学,念佛要日日为生死而念,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有所成就。他生平甚少讲经说法,而以尺牍文章弘扬佛法,留有《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嘉言录》等书。

印光法师往生的当天凌晨一时三十分,对弟子说了一首偈: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到凌晨二时十五分,由床上站起来洗手,对弟子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后,面向西方而坐,念佛。

凌晨三点,他对弟子妙真和尚说了最后法语:要维持净土,弘扬净土,勿学大派头!

一直念佛到凌晨五时,安详西逝。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遗言,虽不具有偈的形式,但却栩栩如生地映现了净土一代宗师的言容语气,这种直截了当的话语风格,也和净土宗追求了生脱死的明白义理相互呼应,说穿了就是:念佛!念佛!念佛!

民国初年另外一位大师是太虚和尚,太虚大师是民国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他对天台、贤首、禅宗、净土各宗都有涉猎,并长于融贯统摄,自成一家之言,著作极丰。太虚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提倡“人生佛教”,革新佛教的教理、教义、教制,他并认为佛教徒应见政教之关系,他东游日本、弘法欧美、访问南洋,派弟子前往佛教国家留学,促成了中国佛教的国际化趋势。

由于太虚大师对政治、社会、人生、建僧的参与,成败互见,因此毁誉参半,不像虚云、弘一、印光三位大师得到一致的敬仰,但他的影响极大,列为民初四大高僧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太虚大师生于清朝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中风舍报,世寿五十九岁。

太虚大师过世前五天,为玉佛寺的震华法师对龛,心极哀恸,写了一首偈,这首偈成为他的最后遗墨,也可以算是自己的遗偈了。因为他写完此偈就中风,五天后去世,偈云:

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

其实,在这一年春天,他写过两首诗偈,就隐隐然有遗偈的味道了,一首是他回到一别十年的雪窦寺,不胜兴奋之感,写了《重归雪窦》:

妙高欣已旧观复,飞雪依然寒色侵;寺破亭空古碑在,十年陈梦劫灰寻!

另一首为《奉奘老》:

吃亏自己便宜人,矍铄精神七四身;勤朴一生禅诵力,脱然潇洒出凡尘。

圆满自在?生死无碍

我们读了民初高僧的诗偈,颇能感受到遗偈所表达的精神,而在中国佛教史上,精彩的遗偈更是难以胜数。我在这里依年代选录十首动人的遗偈,或可窥见禅师与禅偈的风貌。

一、晋朝僧肇遗偈:

四大非我有,五蕴本来空;掉头挨白刃,恰似斩春风。

二、唐朝大同遗偈:

四大动作,聚散常程;

汝等勿虑,君自在行。

三、宋朝宏智遗偈:

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天连。

四、宋朝行端遗偈:

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焰,铁树华开。

五、宋朝法远遗偈:

来时无物去亦无,譬似浮云过太虚;抛下一条皮袋骨,还如霜雪入洪炉。

六、宋朝楚石遗偈: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山日出。

七、宋朝一宁遗偈:

横行一世,佛祖吞气;

箭已离弦,虚空坠地。

八、元朝宗衍遗偈: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拥马车来。

九、明朝了改遗偈:

行年八十七,相违在今夕;撒手威音前,金鸟叫天碧。

十、明朝了元遗偈:

觌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若问安心处,刀山是道场。

到这里,我们稍能贴近遗偈的共同风格,就是简明扼要,纯真而不矫饰,虽是寥寥几句,却是一生行持的提炼,真了生死的看法,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使我们可以把自己提拔到高处,来回观整个人生。

若以诗的立场来看,遗偈不尽合于诗律,同时,这种形式也并不难写,问题是在于,能在临终之前说出或写出遗偈,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预知时至,在从容之中圆寂,否则匆忙暴毙,何偈之有?二是必须最后一

刻仍然灵台清明,意念不乱,否则昏迷病榻,偈从何来?三是必须长久修持,能自流露,否则临终胡言乱语,能遗下什么对人心有益的偈呢?

当我们看到这些简明易晓的遗偈,不应该小看,像“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固然是优美而动人,“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又何尝不使我们有悟道之慨呢?历代高僧大德所追求的,也无非就是前者的圆满和后者的自在罢了!

要达到圆满自在,生死无碍的境地,唯一的道路正是虚云和尚的遗偈: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日

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生命用什么面目呈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人虽然渺小,但只要有慈悲的胸怀,也能够像蓝天与虚空一般庄严澄澈,照亮世界。

飞鸽的早晨

哥哥在山上做了一个捕鸟的网,带他去看有没有鸟入网。

他们沿着散满鹅卵石的河床走,那时正是月桃花开放的春天,一路上月桃花微微的乳香穿过粗野的山林草气,随着温暖的风在河床上流荡。随后,他们穿过一些人迹罕到的山径,进入生长着野相思林的山间。

在路上的时候,哥哥自豪地对他说:“我的那面鸟网子,飞行的鸟很难看见,在有雾的时候逆着阳光就完全看不见了。”看到网时,他完全相信了哥哥的话。那面鸟网布在山顶的斜坡,形状很像学校排球场上的网,狭长形的,

大约有十米那么长,两旁的网线系在两棵相思树干上,不仔细看,真是看不见那面网。但网上的东西却是很真切地在扭动着,哥哥在坡下就大叫:“捉到了!捉到了!”然后很快地奔上山坡,他拼命跑,尾随着哥哥。

跑到网前,他们一边喘着大气,才看清哥哥今天的收获不少,网住了一只鸽子、三只麻雀,它们的脖颈全被网子牢牢扣死,却还拼命地在挣扎,“这网子是愈扭动扣得愈紧。”哥哥得意地说,把两只麻雀解下来交给他,他一手握一只麻雀,感觉到麻雀高热的体温,麻雀嘣嘣慌张的心跳,也从他手心传了过来,他忍不住同情地注视刚从网子解下的麻雀,它们正用力地呼吸着,发出像人一样的咻咻之声。

咻咻之声在教堂里流动,他和同学大气也不敢喘,静静地看着老师。

老师正靠在黑板上,用历史课本掩面哭泣。

他们那一堂历史课正讲到南京大屠杀,老师说到日本兵久攻南京城不下,后来进城了,每个兵都执一把明晃晃的武士刀,从东门杀到西门,从街头砍到巷尾,最后发现这样太麻烦了,就把南京的老百姓集合起来挖壕沟,挖好了跪在壕沟边,日本兵一刀一个,刀落头滚,人顺势前倾栽进沟里,最后用新翻的土掩埋起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你们必须记住这一天,日本兵进入南京城,烧杀奸淫,我们中国老百姓,包括妇女和小孩子,被惨杀而死的超过三十万人……”老师说着,他们全身的毛细孔都张开,轻微地颤抖着。

说到这里,老师叹息一声说:“在那个时代,能一刀而死的人已经是最幸运了。”

老师合起历史课本,说她有一些亲戚住在南京,抗战胜利后,她到南京去寻找亲戚的下落,十几个亲戚竟已骸骨无存,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她在南京城走着,竟因绝望的悲痛而昏死过去……老师的眼中升起一层雾,雾先凝成水珠滑落,最后竟掩面哭了出来。老师的泪,使他们仿佛也随老师到了那伤心之城。他温柔而又忧伤地注视这位他最敬爱的历史老师,老师挽了一个发髻,露出光洁美丽饱满的额头,她穿了一袭蓝得像天空一样的蓝旗袍,肌肤清澄如玉,在她落泪时是那样凄楚,又是那样美。

老师是他那时候的老师里唯一来自北方的人,说起国语来水波灵动,像小溪流过竹边,他常坐着听老师讲课而忘失了课里的内容,就像听见风铃叮叮摇曳。她是那样秀雅,很难让人联想到那烽火悲歌的时代,但那是真实的呀!最美丽的中国人也从炮火里走过!

说不出为什么,他和老师一样心酸,眼泪也落了下来,这时,他才听见同学们都在哭泣的声音。老师哭了一阵,站起来,细步急走地出了教室,他望出窗口,看见老师从校园中两株相思树穿过去,蓝色的背影在相思树中隐没。哥哥带他穿过一片浓密的相思林,拨开几丛野芒花。他才看见隐没在相思林中用铁丝网围成的大笼子,里面关了十几只鸽子,还有斑鸠、麻雀、白头翁、青笛儿,一些吱吱喳喳的小鸟。

哥哥讨好地说:“这笼子是我自己做的,你看,做得不错吧?”他点点头,哥哥把笼门拉开,将新捕到的鸽子和麻雀丢了进去。他到那时才知道,为什么哥哥一放学就往山上跑的原因。

哥哥大他两岁,不过在他眼中,读初中一年级的哥哥已像个大人。平常,哥哥是不屑和他出游的,这一次能带他上山,是因为两星期前他们曾打了一架,他立志不与哥哥说话,一直到那天哥哥说愿意带他到山上捕鸟,他才让了步。

“为什么不把捕到的鸟带回家呢?”他问。

“不行的,”哥哥说,“带回家会挨打,只好养在山上。”

哥哥告诉他,把这些鸟养在山上,有时候带同学到山上烧烤小鸟吃,真是人间的美味。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烤小鸟对乡下孩子确实有很大的诱惑。

他也记得,哥哥第一次带两只捕到的鸽子回家烧烤,被父亲毒打的情景,那是因为鸽子的脚上系着两个脚环,父亲看到脚环时大为震怒,以为哥哥是偷来的。父亲一边用藤条抽打哥哥,一边大声吼叫:“我做牛做马把你们养大,你却去偷人家的鸽子杀来吃!”

“我做牛做马把你们养大,你却……”这是父亲的口头禅,每次他们犯了错,父亲总是这样生气地说。

做牛做马,对这一点,他记忆中的父亲确实是牛马一样日夜忙碌的,并且他也知道父亲的青少年时代过得比牛马都不如,他的父亲,是从一个恐怖的时代存活过来的。父亲的故事,他从年幼就常听父亲提起。

父亲生在日据时代的晚期,十四岁时就被以“少年队”的名义调到左营桃子园做苦工,每天凌晨四点开始工作到天黑,做最粗鄙的工作。十七岁,他被迫加入“台湾总督府勤行报国青年队”,被征调到雾社,及更深山的“富士社”去开山,许多人掉到山谷死去了,许多人体力不支死去了,还有许多是在精神折磨里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和他同去的中队有一百多人,活着回来的只有十一个。

他小学一年级第一次看父亲落泪,是父亲说到在“勤行报国青年队”时每天都吃不饱,只好在深夜跑到马槽,去偷队长喂马的饲料,却不幸被逮住了,差一点活活被打死。父亲说:“那时候,日本队长的白马所吃的粮,比我们吃得还好,那时我们台湾人真是牛马不如呀!”说着,眼就红了。

二十岁,父亲被调去“海军陆战队”,转战太平洋,后来深入中国内地,那时日本资源不足,据父亲说最后的两年过的是鬼也不如,怪不得日本鬼子后来会恶性大发。父亲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战火中过了五年,最后日本投降,他也随日本军队投降了。

父亲被以“日籍台湾兵”的身份遣送回台湾,与父亲同期被征调的台湾籍日本兵有二百多人,活着回到家乡的只有七个。

“那样深的仇恨,都能不计较,真是了不起的事呀!”父亲感慨地对他们说。

那样深的仇恨,怎样去原谅呢?

这是他幼年时代最好奇的一段,后来他美丽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一种庄严明彻的声音,一字一字朗诵了那一段历史:

“我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之德行。我们一贯声言,我们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以前的暴行,以污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绝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听完那一段,他虽不能真切明白其中的含意,却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那种宽广博大的悲悯,尤其是最后“仁义之师”四个字使他的心头大为震动。在这种震动里面,课室间流动的就是那悲悯的空气,庄严而不带有一丝杂质。

老师朗读完后,轻轻地说:“那时候,全国都弥漫着仇恨与报复的情绪,虽然说被艰苦得来的胜利所掩盖,但如果没有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段宣言表明政府的态度,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就不可收拾了。”

老师还说,战争是非常不幸的,只有亲历战争悲惨的人,才知道胜利与失败同样的不幸。我们中国人被压迫、被惨杀、被蹂躏,但如果没有记取这些,而用来报复给别人,那最后的胜利就更不幸了。

记得在上那抗战的最后一课,老师已洗清了她刚开始讲抗战的忧伤,而是那么明净,仿佛是卢沟桥新雕的狮子,周身浴在一层透明的光中。那是多么优美的画面,他当时看见老师的表情,就如同供在家里佛案上的白瓷观音。

他和哥哥打架时,深切知道宽容仇恨是很困难的,何况是千万人的被屠杀?可是在那些被仇恨者中,有他最敬爱的父亲,他就觉得那对侵略者的宽容是多么伟大而值得感恩。

老师后来给他们说了一个故事,是他永远不能忘记的:

有一只幼小的鸽子,被饥饿的老鹰追逐,飞入林中,这时一位高僧正在林中静坐。鸽子飞入高僧的怀中,向他求救。高僧抱着鸽子,对老鹰说:

“请你不要吃这只小鸽子吧!”“我不吃这只鸽子就会饿死了,你慈悲这鸽子的生命,为什么不能爱惜我的生命呢?”老鹰说。“这样好了,看这鸽子有多重,我用身上的肉给你吃,来换取

它的生命,好吗?”老鹰答应了高僧的建议。高僧将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从自己身上割取同等大的肉

放在另一端,但是天平并没有平衡。说也奇怪,不论高僧割下多少肉,都没有一只幼小的鸽子重,直到他把股肉臂肉全割尽,小鸽站立的天平竟没有移动分毫。

最后,高僧只好竭尽仅存的一口气将整个自己投在天平的一端,天平才算平衡了。

老师给这个故事做了这样的结论:“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生命用什么面目呈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老鹰与鸽子的生命不可取代,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也是一样的,为了救鸽子而杀老鹰是不公平的,但天下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呢?”

说完后,老师抬头看着远方的天空,蓝天和老师的蓝旗袍一样澄明无染,他的心灵仿佛也受到清洗,感受到慈悲有壮大的力量,可以包容这个世界,人虽然渺小,但只要有慈悲的胸怀,也能够像蓝天与虚空一般庄严澄澈,照亮世界。

上完课,老师踩着阳光的温暖走入相思树间,惊起了在枝桠中的麻雀。黄昏时分,他忧心地坐在窗口,看急着归巢的麻雀零落地飞过。他的忧心,是因为哥哥第二天要和同学到山上去烧鸟大会,特别邀请了

他。他突然想念起那一群被关在山上铁笼里的鸟雀,想起故事里飞入高僧怀中的那只小鸽子,想起有一次他和同学正在教室里狙杀飞舞的苍蝇,老师看见了说:“别打呀!你们没看见那些苍蝇正在搓手搓脚地讨饶吗?”

明天要不要去赴哥哥的约会呢?去呢,不去呢?清晨,他起了个绝早。在阳光尚未升起的时候,他就从被窝钻了出来,摸黑沿着小径上山,一路上听见鸟雀们正在醒转的声音,在那些喃喃细语的鸟鸣声中,他仿佛听见了每天清晨上学时母亲对他的叮咛。在这个纷乱的世间,不论是亲人、仇敌、宿怨,乃至畜生、鸟雀,都是一样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吧!跌了好几跤,他才找到哥哥架网的地方,有几只早起的麻雀已落在网里,做最后的挣扎,他走上去,一一解开它们的束缚,看着麻雀如箭一般

惊慌地腾飞上空中。

他钻进哥哥隐藏铁笼的林中,拉开了铁丝网的门,鸟群惊疑地注视着他,轻轻扑动翅翼,他把它们赶出笼子,也许是关得太久了,那些鸟在笼门口迟疑一下,才振翅飞起。

尤其是几只鸽子,站在门口半天还不肯走,他用双手赶着它们说:“飞呀!飞呀!”鸽子转着墨圆明亮的眼珠,骨溜溜地看着他,试探地拍拍翅,咕咕!咕咕!咕咕!叫了几声,才以一种优美无比的姿势冲向空中,在他的头上盘桓了两圈,才往北方的蓝天飞去。

在鸽子的咕咕声中,他恍若听见了感恩的情意,于是,他静静地看着鸽子的灰影完全消失在空中,这时候第一道晨曦才从东方的山头照射过来,大地整个醒转,满山的鸟鸣与蝉声从四面八方演奏出来,好像这是多么值得欢腾的庆典。他感觉到心潮汹涌澎湃,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心那样清和柔软,像春天里初初抽芽的绒绒草地,随着他放出的高飞远扬的鸽子、麻雀、白头翁、斑鸠、青笛儿,他听见了自己心灵深处一种不能言说的慈悲的消息,在整个大地里萌动涌现。

看着苏醒的大地,看着流动的早云,看着光明无限的天空,看着满天清朗的金橙色霞光,他的视线逐渐模糊了,才发现自己的眼中饱孕将落未落的泪水,心底的美丽一如晨曦照耀的露水,充满了感恩的喜悦。

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同类推荐
  •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本书集结了中国现代名家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等对儿时的美好回忆,通过对民俗风情、家乡亲朋、儿时乐土、美食游戏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童年趣事的怀念。同时,也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情和民生状态。
  • 随喜菩提

    随喜菩提

    “菩提十书”之《随喜菩提》:由生命的苦恼走入佛门是很好的,但闻法欢喜走入佛门,不是更好吗?在痛苦中求悟是很好的,但以喜悦的心求悟不是更好吗?以厌离世间的心走向净土是很好的,但以欢喜净土的心走向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本书是“菩提系列”第九部,让我们体验生命的滋润,从“相逢一笑”走向“喜无量心”的世界,欢喜无量地活在人间,走向净土。
  • 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

    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

    本书收录了一位拥有坚强不羁灵魂的女子独自走过的十三个地方,每个地点都有一个故事和一个浪漫传说,每个地点都是最令人向往的艳遇之地。用最流行的最温暖文艺风进行诠释,让人欲罢不能。
  •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经常有大陆的朋友跟我分享他们去台湾的旅行,我突然发现他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台湾。我去书店买了大量的台湾旅行书,结果也是如此。于是,我决定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的角度写一本与台湾有关的书。26万字,19个地方,从台北到澎湖,从城市到小镇,从热门景点到夜市、码头、老街、环岛公路、庙宇、高山族区、铁道,从台湾小吃到太平洋的风,从台湾的人到台湾的民俗,从台湾人的真实生活到台湾的小故事,从街上随处可见的现象到台湾的历史,我花了三年时间写出了我从小认识以及热爱的台湾。
  • 浮云流水间:欧洲庄园

    浮云流水间:欧洲庄园

    本书是一本旅游类图书,它以欧洲庄园为主题。共介绍包括La Papessa乡村别墅、干邑区的Chanteloup庄园、丹麦Dronninggaard城堡在内的九个庄园。这些庄园一般坐落在远离闹市的地方,而且大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岁月的变迁中,它们不断地变更着自己的主人,也不断地见证许多有趣的故事。探询这些古老庄园浓缩的历史故事,以及随着庄园一起被传承的生活文化就成为本书的主旨所在。作者流畅、细腻的文笔时时让人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热门推荐
  • 没有凶手

    没有凶手

    上班正忙,我接到报社康大电话:有茬了,马上过来。我在锦程。在龙洲,所谓有茬了,就是有酒场了。有酒场也不能现在去,书记正在看讲话稿,没定稿前我们谁也动不了。新书记到龙洲已经快一年了,给他写讲话感觉还是有点找不到北。他每次都要讲解放思想的问题,我和秘书科的一帮小兄弟,都感到脑枯力竭了。快下班时,书记打电话让我过去。进了书记办公室,他扔给我一支烟说:小胡,抽一支。我掏出火机,先给书记点上,再给自己点上。他说:稿子不错,就是解放思想这一块,我略改了几句。我接过稿子,哪里是改了几句,几乎是放火烧荒。
  • 僵尸狂徒

    僵尸狂徒

    罗天不出,天尊独尊。当罗天大陆人人都为封号罗天而图谋时,当至强者都为揭开远古辛秘而消失时,小小赶尸人却意外驾临异界。君千殇:绿袍老头,想吸老子血是吧,尽管吸,吸完你就是我小弟。君千殇:许小强,你是不是皮又痒了,想造反了?君千殇:二丫,给我干他!
  •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朱安医生的诊所开在并不繁华的一条背街上,一边临着近年刚拓宽的一条大道;另一边是已经搬迁完毕正待兴建的商业区,几棵尚未伐去的老杨树站在一片废墟中,有点悲悼的意思,叫人无端地生出一些怀旧的心思来。梅女士第一次来诊所就诊是这年的初秋,正是第一缕凉风不张不扬走来的时节。那天的下午,朱安正在白布帘子后面给病人做检查,没有听到脚步声,只闻到一缕淡淡的栀子花香气,他探出布帘瞄了一眼,就见一条粉紫的裙子闪了一下,一个女子就坐在他的诊疗桌前了。
  • 中国美学通史8(现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8(现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8现代卷)》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八卷即现代卷。主要是阐述传统美学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应对与调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论述了东西方美学相互碰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各社会阶层对美学的审美要求。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 小寡妇与杀猪刀

    小寡妇与杀猪刀

    小寡妇青娘,三八之龄,没了丈夫,大伯要她另嫁,族叔垂涎三尺要她守。青娘摇头,不嫁不守,我不听你们的。隔壁的屠夫大哥,不晓得你家缺娘子不?
  •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推拿秘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菽园杂记

    菽园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叔有其表:谁动了我的玉

    叔有其表:谁动了我的玉

    白玉一醒来,就成了穷途四壁的季家老大的遗孀,还要供人念书!不仅如此,还有各种极品亲戚来袭!白玉暴走撩起衣袖就要揍人,真当她身娇体软好欺负?却不想被人一把抱住。“乖,!仔细你手疼,让我来。”“……”老娘供你读的圣贤书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手撒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太极拳经

    太极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