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800000004

第4章 【波罗蜜】03   

世界的中心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败坏,简单地说,就是心所染着,不能清净,心的染着因素则是贪、嗔、痴、慢、疑。

最近,我到垦丁公园里的生态保护区“南仁湖”去小住两天。

南仁湖因为是管制区,一般人不容易进去,所以到现在还保有它原始纯净的面貌。南仁湖位于南仁山区,这个山区有丘陵、山谷、湖泊、溪流、山坡、草原、原始林等等不同的景观,其中最美的部分却是南仁湖及湖畔的草原。

这个占地非常大的湖泊,沿岸弯曲有致,四周的草原青翠而平坦,水草丰美,湖里有各种鱼类,每年到了冬季,过境的候鸟都在这里栖息。而且,这里的天空、山、云,乃至晚上的星月都有非凡之美,在南仁湖畔居住的两天,使我仿佛完全舍弃了红尘,进入一个天涯海角的净土。

在这广大的人间仙境里,只住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共有四口人,一对中年的夫妻带着弟弟和孩子住在水泥平房里,我就在他家借宿。

这一户人家在深山的湖畔居住了二十多年,从前以种田为业,后来改牧牛羊,现在养了七十几头牛和三百多只羊,由于牛羊在山间放牧,因此他们的生活单纯悠闲,并不忙碌,能住在风景那样优美的地方,真正是人间最幸福的事了。

可是让我最惊异的是,主人并不能感觉到那里的风景有什么优美,他还对我说:“我真想搬到台北去住呢!”

他说:“这里从前有十七户人家,有办法的人老早都搬出去了,只有我们这种找不到头路的人才住在这深山里呀!”言下颇有感慨之意。

本来,住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心里是可以非常明净安宁的,可是主人受不了明净与安宁,他告诉我,受了二十几年的寂寞,在这个月,他终于狠下心买了一部发电机、一台冰箱、一台彩色电视。一到了夜晚,燃烧柴油的发电机就轰然被抽响,震撼了整个山谷,然后一家人围在电视前面,看着遥远的山外发生的事故,新闻里无非是争战、是非,与残杀;连续剧里则是侠情、乱爱,与纷扰;综艺节目是脂粉、电光,与浮夸……

当发电机拉起的时候,我总是搬着竹凳,独自坐在黑暗的前庭,看明亮清澈的星月,看妩媚无比的山的姿影,看淡淡浮在湖面上的金光,以及不时流浪而过的萤火。要一直等到电视的声音完全歇止,主人才会搬一张椅子出来,陪我喝茶。

我看着主人因工作而满布着风霜的脸,想到在这么幽深宁静的山中,他们渴望着外面繁华世界的消息,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是我们住在这样的山里,面对着变化微小、沉默不语的湖与山,我们是不是也会渴盼着能知道山外的红尘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你从哪里看这个世界?

非但如此,我发现住在这山中唯一的人家,他们并不是很亲和的,由于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使他们难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悦乐,脸上自然地带着一丝怨气。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过度亲密,竟使他们无法和谐地相处,不时有争吵的场面,争吵当然也不是很严重的,很快像山上的乌云飘飞而过,但过于密集的争吵,总不是好事。

从南仁湖回来以后,我开始思考起人根本的一些问题,这一户居住在极南端边地里的人家,在我们看来他们是住在世界的边缘了,可是他们却终日向往着繁华的生活,他们的身虽在边地,心却没有在边地。

他们一家四口人,每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心,难以退让,所以才会不时的发生争吵。

在我的眼中,南仁湖是世界上少见的美景,能住在那里不知道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可是他们不能欣赏那里的美,也不觉得是福气,他们的心并不能和那里明净的山水相应。反过来说,我虽住在城市,我的心并不能与电视相应,反而他们住在原始林中,竟能深深的和电视产生共鸣,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他们也同样对我有着疑惑的,女主人每天做菜的时候,总是要问我一次:“你年纪这么轻,为什么要吃素呢?”甚至还对我说,他们住在山里二十多年,我是第一位吃素的客人,令他们感到相当意外。

还有一次,我坐在屋前的竹林中看飞舞采花的黄裳、青斑、白斑不同的蝴蝶入神的时候,主人忍不住坐到我的身边,问我:“你一直说这里的风景很美很美,到底你是从哪里看的呢?”我大大的吃了一惊,指着面前的蝴蝶说:“这不是很美吗?”他看了一下,茫然地笑着,起身,走了。

到底你是从哪里看的呢?

是看山、看云、看湖、看星,还是看水鸟呢?

我自己也这样问着,并寻找答案,最后我找到的答案,几乎全不是眼前的景色,而是因为心,我是从心里在看着风景的。

有一天,如果我避居在南仁山,我可以看到它最美丽的一面。但是现在,我居住在城市,我也同样能领略城市之美。问题不在南仁山、不在城市、不在任何地方,而在心眼。

这就像垦丁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开车开了十几公里,带一个官员到龙坑去看海浪,官员看了半天对他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海浪而已。”

我的朋友本来想问:“那,你想看什么呢?”

后来,他没有那样问,而问说:

“你能看什么?你会看什么呢?”

南仁山的经验使我知道,不只是人,不只是山水,甚至整个世界,它的中心就是人心。

我坐的椅子就是世界中心

人心是世界乃至宇宙无限的中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发现。

从前,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是世界的中心,希腊人则认为德尔菲是世界的中心,英国人却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伦敦的堪培拉花园。中国人则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长安,罗马帝国时代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万神殿。甚至连非洲人都以为世界的中心在非洲。

这并不是由于无知或愚昧,一直到现在,美国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华盛顿,俄罗斯人却认为是在莫斯科。

在地球刚被发现是圆形的时候,地球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地球绕日而行,才勉强承认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又后来发现宇宙有无数的星云漩系,又不能确定什么才是宇宙的中心了。

其实,这种自认是中心的观点并没有错,因为地球是圆的,不管以哪一点为定点,它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万法归一。不要说长安、罗马、孟菲斯、德尔菲,就是我现在坐的这张椅子,也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

再从宇宙无限的观点来看,上下四方既无尽头,说地球是中心又有什么错呢?

这是从空间来看的。再从时间来看,从大的角度说,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把自己那个时代看成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要“承先启后”,要“继往开来”,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甚至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我们从大格局来看,许多时代是平淡平凡的,可是他们那一代的人在那个时候,却都认为那是“轰轰烈烈的大时代”。

再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免不了认为自己的时间过程最重要,我们是儿童时,认为世界应以儿童为中心;我们是青年时,认为世界不够照顾青年;我们是中年时,往往看不惯前卫的青年和保守的老年,认为中年人才能创造世界;我们是老年时,总会埋怨世界不敬老尊贤,或者批评老人福利办得不好。

我们是青年时,谁想过老人福利的问题呢?

所以说,不管是从空间或时间来看,我们自己就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或者说每个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而不肯承认。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实相,但也是这个世界的空相,因为时过境迁,中心就未必是中心,而换一个角度,中心又成为边地了,这不是一切成空吗?

世界的中心其实不是地理上、历史上的,世界的中心就是一个人的心之实相。

在佛教经典里,对世界中心乃至宇宙中心是人心早就有深刻的见解,佛陀在《楞严经》里曾对阿难说:“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在《维摩经》里,维摩诘对弥勒菩萨说:“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

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

前一段经文是空间的,后一段是时间的,中心在哪里呢?并不在时空,而是在人的心性。近代思想家张铁君曾由这两段经文演义,写出极明白的两段话来讲时空,他说:

“其实天下的中央并不一定,在地平面上处处皆中处处非中,只视乎以何地作为四围而定。东西南北莫不如此。如谓此地为北,则北之北,尚有北在。以北之北来看北,则北又为南。如谓北地为南,则南之南,尚有南在。以南之南来看南,则南又为北。东西也是如此,所谓远东,不过以欧西的国家为坐标,在中国人看来,东方而已,何有于远?中国的远东应该是美洲才对。可证空间本无方位,南北不过随人而定。”

“时间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尚没有来,现在的刹那间即已消逝,而且刹那又在哪里?照这样看,哪里有过去?有未来?又哪里有现在?因而无古无今,无旦无暮,时间只不过是一条无始无终连绵不断的长远罢了。”

到这里,是不是让我们更见到心的实相呢?

《楞严法要串珠》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在佛经里,人的心性可以与虚空相应,可以大如虚空,所以说虚空在心里,世界还在虚空之中,人心就大过世界了。但这是从大处说,如果从小处着眼,每一个凡夫的心也都是世界的中心,即使不能改变大世界,对自己所居住的小世界仍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在佛教里说,在最深沉黑暗的地狱中焚烧众生的烈火,当地藏菩萨走过时都化成艳丽的红莲花;在大菩萨的眼中,森罗地狱就是春色满园的净土,有什么不能呢?

人心就是世界

近几年来,社会治安一天比一天败坏,已经到了让人痛心疾首的地步,尤其是今年,每天打开报纸的社会版,总会感到内心深处一阵抽紧,为什么那些残暴无比的凶案竟会每天发生呢?这个社会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许多专家告诉我们,要改革社会的不安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着手,并且要加强警力,改变社会奢侈淫靡的风气等等。可是当我们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一念之嗔可以举刀杀人,因一念之痴而自戕身命;尤其是连警察人员也常因一念之贪而贪污抢劫、伤人害命时;我们就知道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又在哪里呢?也在人心!

佛教思想的基础,就是从心的认识与觉悟开始的,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子,他现在的宿命,未来的道路,都是心的缘起,从出世法说,心的清净可以使人超出三界,成圣果、证法身;从入世法说,心的清净可以使社会平安、国家安泰、世界和平。

佛经常说:“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败坏,简单地说,就是心所染着,不能清净,心的染着因素则是贪、嗔、痴、慢、疑,我们打开报纸,让我们触目惊心的事件,无不是贪嗔痴慢疑所造成的呀!

民国初年的高僧倓虚法师在他的《影尘回忆录》里说:

“佛法维系着每一个人的人心,像一根细长的灯芯子,人心似一个添满了慧油的灯盏,燃起了人心灯中的灯芯子,放出无尽的光明,照耀着整个世界(乃至无边的世界)。可是如果把灯芯子抽去不要,灯就立时熄灭不亮了。换句话说,如果使人心失去了道德的教化,抽掉了因果理的维系,人心也就肆无忌惮,败坏到不可收拾了。”

人心其实不只是世界中心,人心就是世界!

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从南仁山离开的那天清晨,我特别跑到种着一片红色睡莲的湖畔,看莲花在清晨的眸光中开起,一行栖在山头的白鹭鸶也被曦光唤起,在山谷中优雅地盘飞着。白鹭绕过之处,小雨蛙纷纷从莲叶跳入湖中,一圈极细小的涟漪一直向四周扩散,终于扩散成为一个极大的圆周。

我想,人心也是这样的。

面对再好的莲花、再美的水色,如果不能静虑,有澄澈的心去感受与对应,一切都是惘然。

我想起《华严经》里的一段经文:

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我们都是十方世界里的善男子与善女人,在这广大无边际的时空之中,我们可能是渺小的,无法含水泼熄世界燃烧的火焰,也不能以安静来止息世界的喧吵纷扰,但只要我们的心香光庄严,觉性遍满,就能使世界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华严经卢舍那品》里不是这样说过吗?在这宝莲花所结遍的佛净土上,在这世界广大的土地与大海之内,每一点滴最小的尘埃中,也可以看到一切的法界呀!

这是多么超拔美丽的境界,人心之小可以小到微尘一般,人心之大则大到遍满莲花藏的世界。那么!善男子!善女人!坐下来,止静禅定,回来观照自己的心吧!

注:

一、十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

二、四无所畏:1.总持不忘,说法无畏;2.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3.善能问答,说法无畏;4.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

今年以来,佛教界有许多法师、居士相继示寂。

春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世寿九十五岁的广钦老和尚,及九十七岁的李炳南老居士。

夏天,八十六岁的慧三长老在树林福慧寺合掌坐化,八十四岁的贤顿老和尚在台北临济禅寺安详圆寂,六十八岁的煮云大法师在凤山佛教莲社念佛而逝。

这几位都是对佛教有重大贡献,个人修行也严谨超拔的上人,他们的示寂固然是台湾佛界的损失,但从佛教生死无常、人命短促的观点来看,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高僧大德都是预知时至,在极安详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们示现度化的人间。煮云大法师在圆寂前二十天就预知自己死的时辰;慧三长老是在两天前预知时至,嘱咐弟子今后应该合作共修,圆寂当天仍作经行,沐浴后在沙发椅上合掌坐化。

广钦老和尚和李炳南老居士更是除了预知时至,还留了偈语,为人所传诵,广钦老和尚圆寂前对弟子说偈:“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后面这一句要用台语来念为“无什么大记”)李炳南老居士的偈更简单,是“一心不乱”。

七佛的遗偈

有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看到报道,问我:“为什么他们修持了几十年,只留下这么简单的话呢?”

是呀!这样的偈多么简单,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毕生研习修行,到最后要留下一句话时,为何没有留下高深的话语,而留下了如此简单的偈呢?

不仅高僧大德遗下来的偈,我们看起来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简单,我们现在就来看以前的佛灭后所留下的偈语: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

起诸善法本自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七尊佛的遗偈,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然而这个简单是“三岁小儿也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从七佛遗偈里,我们可以看出“偈”实在是佛教极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诗,分为“通偈”和“别偈”两种,别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问长短和句数的诗。“偈”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联合美辞而歌颂之,一种是能摄尽其义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禅宗大兴之际,可以说使“偈”成为一种辉煌光辉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舒怀、忏悔时有偈,到要圆寂时也一样留下偈语,这些历代禅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宝藏,也成为修行体悟的启发与典范。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理论上,遗偈应是偈中的最精华,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句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

广钦老和尚的遗偈应做如是观。

虚云与弘一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看见遗偈的精神所在,我们来看近四大高僧示寂的情况。这四位高僧是虚云、弘一、印光、太虚。虚云和尚是清末民初的禅宗高僧,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在公元一九五八年以吉祥卧示寂,活了一百二十岁。虚云和尚圆寂时,为弟子说的遗偈是: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并且告诫弟子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他在那一年八月已知世寿不久,曾留下三首偈,也算是遗偈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录下其中的一首:

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

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注:三学就是戒、定、慧;四念则是观身不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虚云和尚是有实修实证的修行者,他的生平和法语可以参考《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法汇》,他修行的过程令人十分感动,但是还原到他的遗偈,也只是寥寥几句,寻常话语,细细参究,则又是苦婆心,悟道究竟。

弘一法师是民国以来文学最丰美的和尚,他生于清光绪六年(一八八

○年)九月二十日,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在泉州安详圆寂,世寿六十三岁。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是绝代才子,举凡文章、诗词、音乐、篆刻、美术、书法、戏剧,无不精通,卓然成家。他中年出家,修习南山律宗,重振戒律,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弘一法师生平著作极丰,死后,后人著作有《弘一大师年谱》《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演讲集》等等,可见到其生平之一斑。

弘一大师以文采名世,所以他的遗偈也特别精彩,他生平写的最后四个字是“悲欣交集”,读弘一大师的年谱到这四个字时,真令人有悲欣交集之感。

弘一是在九月四日示寂,圆寂前预知时至,写了遗书和遗偈给他的生平至友夏丏尊和弟子刘质平告别。他的遗偈非常典雅优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我们读这首偈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时,想到弘一大师的生平波涛,颇能把握到他人格与风格的精华所在。除了这首有名的偈,弘一大师晚年所书的偈语多有决别之意,清明如云,这里且录两首。第一首是有人送他一枝红菊花,他有感而写下“红菊花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另一首是写给门人的律偈,弘一是律宗传人,这首偈中可以看出他毕生持律的心得,他写道: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印光与太虚

与虚云、弘一同为民初高僧的印光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他生于清朝咸丰末年(公元一八六一年),一九四○年十一月四日往生,世寿八十岁。

印光大师一生专弘净土法门,使得净土修持到民国以后得以发扬光大,他在生前居住的房子里有一佛堂,并不供佛像,只用毛笔在墙上写一个大字“死”,告诉门人学佛要天天都为生死而学,念佛要日日为生死而念,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有所成就。他生平甚少讲经说法,而以尺牍文章弘扬佛法,留有《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嘉言录》等书。

印光法师往生的当天凌晨一时三十分,对弟子说了一首偈: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到凌晨二时十五分,由床上站起来洗手,对弟子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后,面向西方而坐,念佛。

凌晨三点,他对弟子妙真和尚说了最后法语:要维持净土,弘扬净土,勿学大派头!

一直念佛到凌晨五时,安详西逝。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遗言,虽不具有偈的形式,但却栩栩如生地映现了净土一代宗师的言容语气,这种直截了当的话语风格,也和净土宗追求了生脱死的明白义理相互呼应,说穿了就是:念佛!念佛!念佛!

民国初年另外一位大师是太虚和尚,太虚大师是民国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他对天台、贤首、禅宗、净土各宗都有涉猎,并长于融贯统摄,自成一家之言,著作极丰。太虚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提倡“人生佛教”,革新佛教的教理、教义、教制,他并认为佛教徒应见政教之关系,他东游日本、弘法欧美、访问南洋,派弟子前往佛教国家留学,促成了中国佛教的国际化趋势。

由于太虚大师对政治、社会、人生、建僧的参与,成败互见,因此毁誉参半,不像虚云、弘一、印光三位大师得到一致的敬仰,但他的影响极大,列为民初四大高僧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太虚大师生于清朝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中风舍报,世寿五十九岁。

太虚大师过世前五天,为玉佛寺的震华法师对龛,心极哀恸,写了一首偈,这首偈成为他的最后遗墨,也可以算是自己的遗偈了。因为他写完此偈就中风,五天后去世,偈云:

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

其实,在这一年春天,他写过两首诗偈,就隐隐然有遗偈的味道了,一首是他回到一别十年的雪窦寺,不胜兴奋之感,写了《重归雪窦》:

妙高欣已旧观复,飞雪依然寒色侵;寺破亭空古碑在,十年陈梦劫灰寻!

另一首为《奉奘老》:

吃亏自己便宜人,矍铄精神七四身;勤朴一生禅诵力,脱然潇洒出凡尘。

圆满自在?生死无碍

我们读了民初高僧的诗偈,颇能感受到遗偈所表达的精神,而在中国佛教史上,精彩的遗偈更是难以胜数。我在这里依年代选录十首动人的遗偈,或可窥见禅师与禅偈的风貌。

一、晋朝僧肇遗偈:

四大非我有,五蕴本来空;掉头挨白刃,恰似斩春风。

二、唐朝大同遗偈:

四大动作,聚散常程;

汝等勿虑,君自在行。

三、宋朝宏智遗偈:

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天连。

四、宋朝行端遗偈:

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焰,铁树华开。

五、宋朝法远遗偈:

来时无物去亦无,譬似浮云过太虚;抛下一条皮袋骨,还如霜雪入洪炉。

六、宋朝楚石遗偈: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山日出。

七、宋朝一宁遗偈:

横行一世,佛祖吞气;

箭已离弦,虚空坠地。

八、元朝宗衍遗偈: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拥马车来。

九、明朝了改遗偈:

行年八十七,相违在今夕;撒手威音前,金鸟叫天碧。

十、明朝了元遗偈:

觌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若问安心处,刀山是道场。

到这里,我们稍能贴近遗偈的共同风格,就是简明扼要,纯真而不矫饰,虽是寥寥几句,却是一生行持的提炼,真了生死的看法,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使我们可以把自己提拔到高处,来回观整个人生。

若以诗的立场来看,遗偈不尽合于诗律,同时,这种形式也并不难写,问题是在于,能在临终之前说出或写出遗偈,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预知时至,在从容之中圆寂,否则匆忙暴毙,何偈之有?二是必须最后一

刻仍然灵台清明,意念不乱,否则昏迷病榻,偈从何来?三是必须长久修持,能自流露,否则临终胡言乱语,能遗下什么对人心有益的偈呢?

当我们看到这些简明易晓的遗偈,不应该小看,像“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固然是优美而动人,“无来亦无去,没有什么事”又何尝不使我们有悟道之慨呢?历代高僧大德所追求的,也无非就是前者的圆满和后者的自在罢了!

要达到圆满自在,生死无碍的境地,唯一的道路正是虚云和尚的遗偈: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日

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生命用什么面目呈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人虽然渺小,但只要有慈悲的胸怀,也能够像蓝天与虚空一般庄严澄澈,照亮世界。

飞鸽的早晨

哥哥在山上做了一个捕鸟的网,带他去看有没有鸟入网。

他们沿着散满鹅卵石的河床走,那时正是月桃花开放的春天,一路上月桃花微微的乳香穿过粗野的山林草气,随着温暖的风在河床上流荡。随后,他们穿过一些人迹罕到的山径,进入生长着野相思林的山间。

在路上的时候,哥哥自豪地对他说:“我的那面鸟网子,飞行的鸟很难看见,在有雾的时候逆着阳光就完全看不见了。”看到网时,他完全相信了哥哥的话。那面鸟网布在山顶的斜坡,形状很像学校排球场上的网,狭长形的,

大约有十米那么长,两旁的网线系在两棵相思树干上,不仔细看,真是看不见那面网。但网上的东西却是很真切地在扭动着,哥哥在坡下就大叫:“捉到了!捉到了!”然后很快地奔上山坡,他拼命跑,尾随着哥哥。

跑到网前,他们一边喘着大气,才看清哥哥今天的收获不少,网住了一只鸽子、三只麻雀,它们的脖颈全被网子牢牢扣死,却还拼命地在挣扎,“这网子是愈扭动扣得愈紧。”哥哥得意地说,把两只麻雀解下来交给他,他一手握一只麻雀,感觉到麻雀高热的体温,麻雀嘣嘣慌张的心跳,也从他手心传了过来,他忍不住同情地注视刚从网子解下的麻雀,它们正用力地呼吸着,发出像人一样的咻咻之声。

咻咻之声在教堂里流动,他和同学大气也不敢喘,静静地看着老师。

老师正靠在黑板上,用历史课本掩面哭泣。

他们那一堂历史课正讲到南京大屠杀,老师说到日本兵久攻南京城不下,后来进城了,每个兵都执一把明晃晃的武士刀,从东门杀到西门,从街头砍到巷尾,最后发现这样太麻烦了,就把南京的老百姓集合起来挖壕沟,挖好了跪在壕沟边,日本兵一刀一个,刀落头滚,人顺势前倾栽进沟里,最后用新翻的土掩埋起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你们必须记住这一天,日本兵进入南京城,烧杀奸淫,我们中国老百姓,包括妇女和小孩子,被惨杀而死的超过三十万人……”老师说着,他们全身的毛细孔都张开,轻微地颤抖着。

说到这里,老师叹息一声说:“在那个时代,能一刀而死的人已经是最幸运了。”

老师合起历史课本,说她有一些亲戚住在南京,抗战胜利后,她到南京去寻找亲戚的下落,十几个亲戚竟已骸骨无存,好像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她在南京城走着,竟因绝望的悲痛而昏死过去……老师的眼中升起一层雾,雾先凝成水珠滑落,最后竟掩面哭了出来。老师的泪,使他们仿佛也随老师到了那伤心之城。他温柔而又忧伤地注视这位他最敬爱的历史老师,老师挽了一个发髻,露出光洁美丽饱满的额头,她穿了一袭蓝得像天空一样的蓝旗袍,肌肤清澄如玉,在她落泪时是那样凄楚,又是那样美。

老师是他那时候的老师里唯一来自北方的人,说起国语来水波灵动,像小溪流过竹边,他常坐着听老师讲课而忘失了课里的内容,就像听见风铃叮叮摇曳。她是那样秀雅,很难让人联想到那烽火悲歌的时代,但那是真实的呀!最美丽的中国人也从炮火里走过!

说不出为什么,他和老师一样心酸,眼泪也落了下来,这时,他才听见同学们都在哭泣的声音。老师哭了一阵,站起来,细步急走地出了教室,他望出窗口,看见老师从校园中两株相思树穿过去,蓝色的背影在相思树中隐没。哥哥带他穿过一片浓密的相思林,拨开几丛野芒花。他才看见隐没在相思林中用铁丝网围成的大笼子,里面关了十几只鸽子,还有斑鸠、麻雀、白头翁、青笛儿,一些吱吱喳喳的小鸟。

哥哥讨好地说:“这笼子是我自己做的,你看,做得不错吧?”他点点头,哥哥把笼门拉开,将新捕到的鸽子和麻雀丢了进去。他到那时才知道,为什么哥哥一放学就往山上跑的原因。

哥哥大他两岁,不过在他眼中,读初中一年级的哥哥已像个大人。平常,哥哥是不屑和他出游的,这一次能带他上山,是因为两星期前他们曾打了一架,他立志不与哥哥说话,一直到那天哥哥说愿意带他到山上捕鸟,他才让了步。

“为什么不把捕到的鸟带回家呢?”他问。

“不行的,”哥哥说,“带回家会挨打,只好养在山上。”

哥哥告诉他,把这些鸟养在山上,有时候带同学到山上烧烤小鸟吃,真是人间的美味。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烤小鸟对乡下孩子确实有很大的诱惑。

他也记得,哥哥第一次带两只捕到的鸽子回家烧烤,被父亲毒打的情景,那是因为鸽子的脚上系着两个脚环,父亲看到脚环时大为震怒,以为哥哥是偷来的。父亲一边用藤条抽打哥哥,一边大声吼叫:“我做牛做马把你们养大,你却去偷人家的鸽子杀来吃!”

“我做牛做马把你们养大,你却……”这是父亲的口头禅,每次他们犯了错,父亲总是这样生气地说。

做牛做马,对这一点,他记忆中的父亲确实是牛马一样日夜忙碌的,并且他也知道父亲的青少年时代过得比牛马都不如,他的父亲,是从一个恐怖的时代存活过来的。父亲的故事,他从年幼就常听父亲提起。

父亲生在日据时代的晚期,十四岁时就被以“少年队”的名义调到左营桃子园做苦工,每天凌晨四点开始工作到天黑,做最粗鄙的工作。十七岁,他被迫加入“台湾总督府勤行报国青年队”,被征调到雾社,及更深山的“富士社”去开山,许多人掉到山谷死去了,许多人体力不支死去了,还有许多是在精神折磨里无声无息地死去了,和他同去的中队有一百多人,活着回来的只有十一个。

他小学一年级第一次看父亲落泪,是父亲说到在“勤行报国青年队”时每天都吃不饱,只好在深夜跑到马槽,去偷队长喂马的饲料,却不幸被逮住了,差一点活活被打死。父亲说:“那时候,日本队长的白马所吃的粮,比我们吃得还好,那时我们台湾人真是牛马不如呀!”说着,眼就红了。

二十岁,父亲被调去“海军陆战队”,转战太平洋,后来深入中国内地,那时日本资源不足,据父亲说最后的两年过的是鬼也不如,怪不得日本鬼子后来会恶性大发。父亲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战火中过了五年,最后日本投降,他也随日本军队投降了。

父亲被以“日籍台湾兵”的身份遣送回台湾,与父亲同期被征调的台湾籍日本兵有二百多人,活着回到家乡的只有七个。

“那样深的仇恨,都能不计较,真是了不起的事呀!”父亲感慨地对他们说。

那样深的仇恨,怎样去原谅呢?

这是他幼年时代最好奇的一段,后来他美丽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一种庄严明彻的声音,一字一字朗诵了那一段历史:

“我中国同胞们须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之德行。我们一贯声言,我们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以前的暴行,以污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绝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听完那一段,他虽不能真切明白其中的含意,却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那种宽广博大的悲悯,尤其是最后“仁义之师”四个字使他的心头大为震动。在这种震动里面,课室间流动的就是那悲悯的空气,庄严而不带有一丝杂质。

老师朗读完后,轻轻地说:“那时候,全国都弥漫着仇恨与报复的情绪,虽然说被艰苦得来的胜利所掩盖,但如果没有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段宣言表明政府的态度,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就不可收拾了。”

老师还说,战争是非常不幸的,只有亲历战争悲惨的人,才知道胜利与失败同样的不幸。我们中国人被压迫、被惨杀、被蹂躏,但如果没有记取这些,而用来报复给别人,那最后的胜利就更不幸了。

记得在上那抗战的最后一课,老师已洗清了她刚开始讲抗战的忧伤,而是那么明净,仿佛是卢沟桥新雕的狮子,周身浴在一层透明的光中。那是多么优美的画面,他当时看见老师的表情,就如同供在家里佛案上的白瓷观音。

他和哥哥打架时,深切知道宽容仇恨是很困难的,何况是千万人的被屠杀?可是在那些被仇恨者中,有他最敬爱的父亲,他就觉得那对侵略者的宽容是多么伟大而值得感恩。

老师后来给他们说了一个故事,是他永远不能忘记的:

有一只幼小的鸽子,被饥饿的老鹰追逐,飞入林中,这时一位高僧正在林中静坐。鸽子飞入高僧的怀中,向他求救。高僧抱着鸽子,对老鹰说:

“请你不要吃这只小鸽子吧!”“我不吃这只鸽子就会饿死了,你慈悲这鸽子的生命,为什么不能爱惜我的生命呢?”老鹰说。“这样好了,看这鸽子有多重,我用身上的肉给你吃,来换取

它的生命,好吗?”老鹰答应了高僧的建议。高僧将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然后从自己身上割取同等大的肉

放在另一端,但是天平并没有平衡。说也奇怪,不论高僧割下多少肉,都没有一只幼小的鸽子重,直到他把股肉臂肉全割尽,小鸽站立的天平竟没有移动分毫。

最后,高僧只好竭尽仅存的一口气将整个自己投在天平的一端,天平才算平衡了。

老师给这个故事做了这样的结论:“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不管生命用什么面目呈现,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老鹰与鸽子的生命不可取代,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也是一样的,为了救鸽子而杀老鹰是不公平的,但天下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呢?”

说完后,老师抬头看着远方的天空,蓝天和老师的蓝旗袍一样澄明无染,他的心灵仿佛也受到清洗,感受到慈悲有壮大的力量,可以包容这个世界,人虽然渺小,但只要有慈悲的胸怀,也能够像蓝天与虚空一般庄严澄澈,照亮世界。

上完课,老师踩着阳光的温暖走入相思树间,惊起了在枝桠中的麻雀。黄昏时分,他忧心地坐在窗口,看急着归巢的麻雀零落地飞过。他的忧心,是因为哥哥第二天要和同学到山上去烧鸟大会,特别邀请了

他。他突然想念起那一群被关在山上铁笼里的鸟雀,想起故事里飞入高僧怀中的那只小鸽子,想起有一次他和同学正在教室里狙杀飞舞的苍蝇,老师看见了说:“别打呀!你们没看见那些苍蝇正在搓手搓脚地讨饶吗?”

明天要不要去赴哥哥的约会呢?去呢,不去呢?清晨,他起了个绝早。在阳光尚未升起的时候,他就从被窝钻了出来,摸黑沿着小径上山,一路上听见鸟雀们正在醒转的声音,在那些喃喃细语的鸟鸣声中,他仿佛听见了每天清晨上学时母亲对他的叮咛。在这个纷乱的世间,不论是亲人、仇敌、宿怨,乃至畜生、鸟雀,都是一样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吧!跌了好几跤,他才找到哥哥架网的地方,有几只早起的麻雀已落在网里,做最后的挣扎,他走上去,一一解开它们的束缚,看着麻雀如箭一般

惊慌地腾飞上空中。

他钻进哥哥隐藏铁笼的林中,拉开了铁丝网的门,鸟群惊疑地注视着他,轻轻扑动翅翼,他把它们赶出笼子,也许是关得太久了,那些鸟在笼门口迟疑一下,才振翅飞起。

尤其是几只鸽子,站在门口半天还不肯走,他用双手赶着它们说:“飞呀!飞呀!”鸽子转着墨圆明亮的眼珠,骨溜溜地看着他,试探地拍拍翅,咕咕!咕咕!咕咕!叫了几声,才以一种优美无比的姿势冲向空中,在他的头上盘桓了两圈,才往北方的蓝天飞去。

在鸽子的咕咕声中,他恍若听见了感恩的情意,于是,他静静地看着鸽子的灰影完全消失在空中,这时候第一道晨曦才从东方的山头照射过来,大地整个醒转,满山的鸟鸣与蝉声从四面八方演奏出来,好像这是多么值得欢腾的庆典。他感觉到心潮汹涌澎湃,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心那样清和柔软,像春天里初初抽芽的绒绒草地,随着他放出的高飞远扬的鸽子、麻雀、白头翁、斑鸠、青笛儿,他听见了自己心灵深处一种不能言说的慈悲的消息,在整个大地里萌动涌现。

看着苏醒的大地,看着流动的早云,看着光明无限的天空,看着满天清朗的金橙色霞光,他的视线逐渐模糊了,才发现自己的眼中饱孕将落未落的泪水,心底的美丽一如晨曦照耀的露水,充满了感恩的喜悦。

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同类推荐
  • 品味丹麦

    品味丹麦

    《品味丹麦》作者何立秋于2010年8月底到2010年11月中旬,参加了AFS的教师交换项目,在丹麦任客座教师,居住在平民家中,从平民的视角了解丹麦,以地理的思维解读丹麦,用日志的形式品味丹麦。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童话王国的无穷魅力,洞悉袖珍小国的大爱情怀。《品味丹麦》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本全方位介绍丹麦的自然、人文、经济的书籍。
  • “路克”带你环游世界(全集)

    “路克”带你环游世界(全集)

    《爱尔兰北西行:春山半是云》设定用一周假期,来周游爱尔兰岛的西部和北部。《浮游夏威夷:海天共蔚蓝》为读者提供畅游夏威夷主要岛屿的方式,以及享受最舒适假期的建议和最新资讯。《混沌浮山南:尼泊尔秘境》为图文并茂的尼泊尔游记,涵盖加德满都、帕坦、巴克塔普尔、博克拉、奇特旺等重要目的地的旅行记录。《浪漫夏威夷:海鸥带诗飞》选取夏威夷十座最梦幻婚礼殿堂、十种最浪漫的夏威夷时光、十家最美丽的餐厅、十家最舒适的酒店、十段蜜月旅程、十佳购物场所,为你打造一场无与伦比的夏威夷婚礼之旅。《西风裁翡翠:爱尔兰中南行》为读者提供了如何利用一周的时间在爱尔兰中南部进行深度旅游的独特线路。
  • 一个王国的行者

    一个王国的行者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旅行中的记事,它是用心灵拨动出来的文字,或者说是记录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因而游记有其鲜明的载体,即山水之间的情物,否则便失去了游记的本意。客观地讲,游记承载了作者的思想,记载了作者的行踪,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即用游记这种形式,去推销作者的精神、观念和思想,以此传递主流声音和时代文化。可以这么说,游记又是一种行为的艺术、思想的激荡、文化的文化过程。
  •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

    经常有大陆的朋友跟我分享他们去台湾的旅行,我突然发现他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台湾。我去书店买了大量的台湾旅行书,结果也是如此。于是,我决定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的角度写一本与台湾有关的书。26万字,19个地方,从台北到澎湖,从城市到小镇,从热门景点到夜市、码头、老街、环岛公路、庙宇、高山族区、铁道,从台湾小吃到太平洋的风,从台湾的人到台湾的民俗,从台湾人的真实生活到台湾的小故事,从街上随处可见的现象到台湾的历史,我花了三年时间写出了我从小认识以及热爱的台湾。
  • 大自然:洗涤心灵

    大自然:洗涤心灵

    在世纪末兴起一股强烈的环保自然风里,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口号与随之而来的各种争议,然而“回归自然”的精神到底何在?作者透过本身旅游世界各地的观察与体验后,竟赫然发觉,人类唯有摒弃对自然的巧取豪夺的掠夺心态后,才能真正感悟到自然涵养人类的包容力,并且从中获得灵性的提升与净化的滋养源泉。
热门推荐
  • 神医宠夫,邪王要乖

    神医宠夫,邪王要乖

    一朝穿越,成了大陆第一废柴,区区姨娘庶妹敢欺她辱她,待她生灵根,契约兽,逆袭绝代风华。某女趴在某男身上"有人向我提亲,怎么办?"某男一个翻身,压倒某女"那人有我帅吗?"某女一脸呆萌的摇了摇头。"那就直接轰出去。"某女一脸苦恼的看着某男"没人娶我了,怎么办?"某男邪魅一笑,当日霸气向天下昭言"我娶"
  • 盛唐崛起

    盛唐崛起

    圣历元年,幽州昌平县郊外,少年杨守文意外被雷劈中,唤醒了尘封十七年的记忆。时,日月当空。开元盛世尚遥不可及,女主江山,在平静时局下,却似乎隐藏着激涌暗流。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的陈子昂;勇武善战,冷静睿智的李药师后人;垂垂老矣,却依旧心系李唐江山的狄仁杰;还有妖艳若罂粟花的太平公主;心思诡诈的上官婉儿……伴随着那些熟悉人物粉墨登场,杨守文发现,原来在这段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中,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组建了一个新的读者群,欢迎大家加入:292273299另外,欢迎大家加入老新的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号,搜索‘庚新’或者‘gengxin7512’即可。
  • 赢在谈判

    赢在谈判

    本书谈判是一场战争,有些谈判是为了和平,有些谈判是为了正义,有些谈判是为了公平,有些谈判是为了真相,有些谈判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些谈判是为了面子……而对于商场来说,谈判就是一场为了利益而斗智斗勇的战争。《赢在谈判:成功商务谈判的46个攻略》由马斐所著,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并重,是一本成功商务谈判的指导用书。
  • 马桶蹦出个美猴王:战国奇缘

    马桶蹦出个美猴王:战国奇缘

    穿越战国,带你进入一个新的西游世界!什么猪八戒,沙悟净,龙王三太子,白骨精,蜘蛛精等,所有熟悉的人物,经过重新包装,重金打造,一番彻底的改头换面,均以全新的造型,隆重登场!风骚妖艳的狐狸精,丰满性感的白骨精,妩媚动人的蜘蛛精,纯洁无暇的小龙女,风流倜傥的龙王三太子等!绝对让你难以想象,荡气回肠,叹为难止!故事精彩不断,情节新颖搞笑,绝对让人耳目一新,爆笑连连!废话不多说了,让我们一起穿越吧!
  • 撩爱成瘾:萌妻有点甜

    撩爱成瘾:萌妻有点甜

    C城最帅最多金最有权势的顾景琛喝多了,享用了房间里的美人。夏云浅接到未婚夫的微信,让她去酒店有惊喜结果一觉醒来,浑身青紫的她发现,未婚夫还在国外……从此以后,未婚夫成了别人的,夏云浅却被顾景琛缠上了!
  •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让我成为你之魂穿大明星

    让我成为你之魂穿大明星

    国际影后陈飞扬年少成名,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却唯独得不到爱。父母爱她,却随时可以为了未出世的弟弟抛弃他;影迷爱她,可随时会为了新出现的墙头而忘记她;公司爱她,可公司只爱作为摇钱树的她。终于有一天,爱了十多年的那个男人向她告白了,叫的却是别人的名字,他说:吴笑笑,你要做我的女朋友吗?如愿留在他身边,他却始终叫着别人的名字。想要用自己的身份爱他,是奢侈吗?……他是床头海报上的大明星。而她是他众多簇拥中毫不起眼的那一个。一朝梦醒,他却只围着一条浴巾在她身边低喃,你醒了?啊啊啊啊啊啊啊!这是梦还是真的!上帝啊,如此普通的我,能够留得住他身边那个位置吗?卷入重重迷雾的我,还能全身而退吗?双线,1v1,双向暗恋。
  • 到上村去

    到上村去

    吴玉生捡到一匹马。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几乎是奔走相告。在下村,捡猫捡狗的人有,捡马还是第一回。人们瞧了半晌对吴玉生说,是一匹好马不假,稍微嫌瘦,怎么来的?他拍拍马背说,自己来的。邻居王宁从第一天知道吴玉生捡了马,就天天跑来看。起初只是重复并带着羡慕的语气问马的来头,后面说话的味道就变了。似乎这马既然没有主人,来路不明,那就不能是吴玉生一个人占有。“我们下村的第一匹马呀!”
  • Entre el trabajo y el cuidado de los nuestros

    Entre el trabajo y el cuidado de los nuestros

    La asombrosa cifra de 42 millones de estadounidenses se enfrenta a los desafíos de tener que cuidar de un ser querido y trabajar al mismo tiempo. A pesar de que la prestación de cuidados puede ser una experiencia muy gratificante, este rol acarrea una enorme responsabilidad--y presiones--. Esta guía de AARP te ofrece recursos prácticos y sugerencias fáciles de encontrar cuando más los necesitas, ya sea que estés cuidando diariamente a un ser querido, estés planificando para una situación futura o te encuentres en medio de una crisis. Y de igual importancia, este libro te ayuda a ocuparte del cuidador--o sea, de ti mismo--. La autora, Amy Goyer, experta en envejecimiento y familias, ofrece información, inspiración y su propia y conmovedora historia como encargada directa del cuidado de sus padres.
  •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为一本介绍非洲各方面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1个章节,从文化、交通、经济、生活、旅游、教育、政治、历史、地理、人口与科技11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关于非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识,勾勒出非洲的不同侧面,让读者对非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非洲旅游、生活、社交等基本的常识和实用知识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真正的非洲面貌。除此之外,《非洲常识》还是一部真正解读非洲之秘、全方位认识非洲的百科全书,这里有奇特的艺术之作,有惊奇的文化内涵,有刺激的时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