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74300000001

第1章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下)

开场诗

孔子

宋 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宋代是孔子思想和学问研究的黄金时期,不仅涌现出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等“北宋五子”,南宋又出现了朱熹、陆九渊等杰出的理学家,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孔子在普通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该有多么崇高,连向来自高自大、目空四海的王安石先生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自从孔子逝世以后,关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评价,一直都存在着“尊崇”和“贬抑”两个方向、两条路线。坦率地说,两个方向都有自己的道理,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采纳各家各派的说法,听听他们的道理,最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个人以为,中国人在三十岁以前应该有自己的“孔子观”。

司马桓魋和叔孙武叔是仇视孔子的两大代表。王安石嘲笑他们是拿着小草摇晃天上的蟠桃树,显然是不自量力,因此痛斥他们为“蠛蠓(miè měng)”。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好学的弟子,他都认为老师的学问深不可测,桓魋和武叔又怎么能理解孔子的伟大呢?

我们这就来说说颜回的“钻”和“仰”。

1.贤哉,回也!——颜渊

孔老师到底有多少学生呢?这还真是个问题。

有人说七十二,有人说七十七,有人说三千,各种经典记载的数据相互打架,弄得我们不知道相信谁才好。古代没有学籍管理,也不会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现在说多少都是猜谜和推测。我们只要熟悉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生就行了。

孔子亲自点评的“优秀学生”分四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如果你读过《论语》,你会发现这句话应该不是直接出自孔子之口,因为老师称呼学生从来都是叫名不叫字,那么这很有可能是别人转述的孔子的评价。

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孔门十哲”,十位优秀毕业生。除了“十哲”,我们看到孔庙里还有四大配享: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孔伋(述圣)、孟子(亚圣),陪着孔子享受后人崇拜的四大孔门传人。

正过来,倒过去,无论怎么排列组合,颜回都是当之无愧、雷打不动的冠军、班长。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位千古第一的好学生到底好在哪儿呢?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论语》里总共提到二十四次,别看次数低于第一名的子路(42次)和第二名的子贡(38次),不过你要知道,孔老师提到颜回都是赞美和表扬,提到子路和子贡的时候经常很不客气地批评。

颜回的家乡在山东省,今天的宁阳县鹤山乡泗皋村,位于泰山和汶水之间。颜回家有什么特点呢?穷。幸亏孔老师的学费(束脩,一捆腊肉)不贵,否则他不可能迈进教室的门槛儿。老师都说“回也其庶乎,屡空”,他应该经常是两手空空,家里揭不开锅的样子吧。

贫穷不是问题,关键是对贫穷的态度,颜回的品德就在这个地方散发出光辉了。什么品德呢?安贫乐道。安于贫困,乐于学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一段话里重复两遍“贤哉”,可见老师对颜回有多么喜欢。“箪”是过去盛饭用的竹器,颜回吃的是不是南方景区常见的“竹筒饭”,我们不知道;“瓢”是很常用的东西,把葫芦劈成两半,就成了两个瓢,用来盛水。有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受不了,颜回竟然很欢乐!(有时你不得不承认,穷欢乐真的是一种能力。)

正因为对生活环境的无视,颜回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习,成为孔子全体学生当中最好学的人。季康子跟孔子打听哪位弟子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最好学的人是颜回,不幸过早去世,现在没有谁像他那么好学了!

颜回把孔子当成精神上的父亲,无比忠诚和崇敬,老师说什么都毫不怀疑,牢牢记在心底,坚决付诸行动。孔子当然知道颜回的心思,“回也视予犹父也”,同时也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孔子是“闻过则喜”的人,像颜回这样的学生的确无法帮助他老人家改正错误,也挑不出老师的毛病。

“至死钻仰忘身劳”,王安石这句诗其实来自颜回的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这段话是形容孔子的学问有多么深厚,博大精深,做学生的实在是难以捉摸。即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还是不知道哪条路能通往老师的学问圣殿。

颜回这样崇拜孔子,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甚至诚恳地承认自己不如颜回:“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他把这位年轻的学生当成了灵魂的知音,理所当然地认为颜回是自己的接班人。颜回短命而死,孔子怎能不伤心欲绝!

《孔子家语·在厄》篇记载了著名的“陈蔡之问”。孔子和学生们遭到陈蔡两国围困的时候,很多学生生病了,有人对老师的道路产生了怀疑,而孔子依然慷慨地讲课,甚至弹弹琴、唱唱歌。这时,他分别找来子路、子贡和颜渊,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和三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孔子的精神世界。

“诗云:‘匪兕(sì)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诗经》有句诗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狂野上独自徘徊。”难道我追求的大道错了吗,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我们先来看看颜渊的回答:“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天下人不能接受老师的学问,不是因为您的学问不好,而是太博大精深了,常人难以理解。尽管如此,老师还是努力推广实行,至于不被采纳,那是统治者的羞耻,和老师没有关系,不必忧虑。越是不被接受,越显示出老师是真正的君子!

孔老师对颜渊的回答最满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说得太对了,姓颜的小伙子!等你将来有钱了,我愿意给你当管家。

有钱的学生又不是没有,子贡就很有钱啊,孔子为什么就看不上呢?不知你发现没有,陈蔡之困中的孔子和贫穷的颜渊,两个人情形相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因为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着粗茶淡饭,瞌睡了就席地而卧,枕着胳膊睡会儿,照样自得其乐。

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孔颜乐处”,它给我们很多启发。人生漫长,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我们应该发扬孔子和颜渊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不要轻易将自己逼进命运的死胡同。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抑郁自杀了。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经常让学生程颐和程颢钻研孔子(乐在其中)和颜渊(不改其乐)的快乐之源,二程的学问就从这里起步,最后成为大家。如果我们也好好琢磨,没准儿也能找出孔子学问的密码呢!

尽管没留下什么理论著作,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事业,然而颜回的品德越来越受后世推崇,他死后不断获得追封。唐代尊他为“兖公”,宋代尊为“兖国公”,元代则尊封为“兖国复圣公”,明代嘉靖皇帝直接尊奉他为“复圣”。

2.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

同样的“陈蔡之问”,子路同学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孔子家语》描写得很形象,子路首先是不高兴,脸色有点儿难看。他说:“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路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遭受困厄,于是怀疑老师是不是不够仁爱,不够智慧,这才落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啊。

孔子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满意,于是列举了很多例子来教训子路:“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逄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像伯夷、叔齐、比干、关龙逄、伍子胥等人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而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知耻而后勇,最后成功复国的故事我们也讲过。这些故事激励过孔子,当然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能够熟读这段话,那么《孔子家语·在厄》篇基本上就算掌握了。尤其需要记住的是这句名言:“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终于逃脱陈蔡之困后,孔子也告诉学生们不要忘了这段经历,而要把它当成是命运对精神的磨砺。养尊处优的人只会越来越软弱,经历磨难而不倒的人才会更加地坚强。

由此可以看出,子路是那种情绪经常表现在脸上的人。这个人的确是直性子,不会隐藏。别看有时候惹得老师不高兴,其实孔子最离不开的人正是他。因为质疑也是忠诚的体现嘛。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家乡在今天的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子路的家庭情况跟颜回差不多,每天只能把野菜当饭。他父母年纪大了,偶尔想念米饭的味道。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小小的子路翻过好几座大山,到亲戚家借了一小袋米。往返上百里路,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气喘吁吁的子路顾不上休息,连忙生火做饭,端到父母面前。吃着久违的米饭,父母的脸上乐开了花,连连说米饭真香,儿子你也尝尝。懂事的子路看见父母的笑脸,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却又舍不得吃珍贵的米饭,自己继续吃野菜去了。

这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故事。后来子路做了官,常常面对美味佳肴说:“即使我想陪着父母吃野菜,翻山越岭为父母背米,也不可能了。”

如果不是遇见孔子,也许子路就在山村里继续长大,做个合格的农夫。然而,上天却让他遇见了孔子,像观音菩萨让孙悟空遇上唐僧,必将修成正果。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两个人的性格是冰火两重天。刚刚相见的时候,估计是看不上孔子温文尔雅的样子,子路动手打了这位未来的老师。

孔子挨了欺负,反倒觉得这个小伙子勇气可嘉,本质并不差,于是连劝说带哄骗,竟让这桀骜不驯的家伙穿上儒生的衣服,拜自己为师了。从此以后,孔子很少再听到别人的恶言恶语了,因为子路实际上起到了保镖的作用。

说起来,子路应该介于“儒”和“侠”之间。“子路无宿诺”,只要答应了的事当天必须做完;“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他只要听听原告或被告的陈述,立刻就能判断谁对谁错,绝对不会冤枉好人,那是因为子路光明磊落,别人在他面前也无法隐瞒什么。子路曾经问老师:“君子尚勇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勇有义,子路把老师的教导牢记心头,为了付诸实践,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对自己的勇敢也很有信心:“子行三军,则谁与?”如果老师将来率兵打仗,您会带上谁?我们都以为孔子肯定会说是子路。是啊,还有哪位学生比子路更勇敢呢?然而孔子的回答出人意料:“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空手跟老虎搏斗,徒步过大河,不怕死,这种人固然勇敢,可是太鲁莽了,虽死无益。孔子提醒子路遇事多动脑子,不做无谓的牺牲,目的是把事情做成。

子路敢于质疑老师。公山弗扰和佛肸作乱的时候,都请过孔子,孔子也动了心思,而子路却拿出老师说过的话加以反驳,这让我们知道孔子的真实想法,否则会误以为孔子说一套做一套呢。最严重的是孔子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非常不满,弄得孔子都急了,连忙对天发誓:我要是有别的想法,老天也饶不了我!

有时孔子也嘲讽子路,甚至毫不客气地批评,然而在内心深处,他也知道子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自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我的学问行不通啊,要不就乘船出海,做个隐士吧,子路肯定会陪我吧?听了这句话,子路很高兴啊,然而孔子转而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呵呵,想走是想走,可是找不到木头造船啊。

贫穷的子路有两个理想。第一个理想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穷人家的孩子无非想过上好生活,买得起马车,穿得起好衣服,然而子路渴望这些东西,却不是独自享用,而是与朋友分享,穿破了用旧了也无所谓,多么豪爽大方。第二个理想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治理大国,最好是治理夹在大国之间的国家,哪怕外有战争,内有饥荒,只要我来管理,三年就能让百姓勇敢作战,知道如何对付敌人。

后来,子路确实从政了,先后做过“季氏宰”“蒲邑大夫”,政绩也不错,孔子很认可。“政事科”两个优秀毕业生,只有冉有和子路。

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有人劝他别去掺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既然做了卫国的官,怎么能只拿工资,碰到事就跑呢。他被乱兵砍中脑袋,帽子都歪了。子路却忍着疼痛,重新系好帽带,“君子死而冠不免”。作为君子,即使死也要有死的样子,不能戴歪帽子!这个贫穷的少年,终于成长为真正的君子了。

我们读《论语·乡党》,知道孔子吃饭很讲究,倒不是有多么奢侈,其实那也是对日常行为的规范,属于修身。“不得其酱,不食”,吃饭的时候必须要有合适的酱。然而自从子路死后,孔子再也不吃酱了。看见盛酱的碗,他都让人盖起来。因为,他听说子路被卫国人砍成了肉酱啊。

3.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

“陈蔡之问”,孔老师总共问了三个学生,颜回是力挺孔子,子路怀疑孔子,我们再来听听子贡的心里话吧: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前两句和颜回说的意思一样,后面则体现出两个人的不同。子贡劝老师降低标准,打点儿折扣,无论如何把这个道推广出去啊。孔子听了不高兴了:

“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不一定会收获;好的工匠能做出精巧的东西,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心意;君子培养道德学问,创立政治主张,不一定被别人采纳。现在,你不培养道德学问而追求被采纳,这说明你志向不高,思想不够深远啊!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卫国(今河南浚县)人。子贡的名字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仅次于子路,三十八次。遗憾的是,他经常挨训,也经常被老师拿来跟颜回做比较,每次都是给颜回当陪衬,谁让他和颜回的年纪差不多呢。

有一次,孔子曾经问子贡:“赐啊,你觉得自己和颜回谁更优秀?”子贡连忙说:“哎呀,我哪敢和颜回比啊。他是举一反十,我最多举一反二。”这句话让孔子很满意,他笑呵呵地捋着胡子说:“是啊,比不上啊。我和你,谁也不如颜回呢。”

那天孔子刚刚说完颜回:“回也其庶乎,屡空。”接着说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咦,这句话恰好交代出子贡的身份,大商人,儒商的祖师爷!我估计子贡的家庭情况也不会太好,然而他不向命运屈服,瞅准机会经商,到一个地方买下便宜的货物,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去卖!幸运的是,子贡对市场行情一猜一个准(屡中),最后发了大财。

发了大财却引起老师的不高兴,因为孔子对富贵看得很淡,富贵如浮云嘛。当年,他老人家去齐国不被重用,估计也跟这种思想有关。齐国比较“务实”,重视实用的工商业,而孔子恰恰“务虚”,追求无用的大道(无用不是贬义词,而是说不能迅速地带来经济利益),鄙视商业、农业。子贡经商成功却遭到老师嘲笑,樊迟请教种地的事也挨了老师的批评,“国有四民,士农工商”,孔夫子只看重“士”,这既是他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政治家和政治学者的区别。

子贡能够挤进班级的前十名,靠的不是钱,而是说话的艺术。他和宰我成为“言语科”的课代表。孔老师评价他们是“侃侃如也”,喜欢侃大山,喜欢摆龙门阵,估计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那么多孔子的学生,谁的篇幅最长?子贡!他既不像子路那样不爱读书,也不像颜回那样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连老师都说他是“达人”。最能看出子贡才能的应该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凭借的都是“舌头”!

当时,齐国出兵侵伐鲁国。国难当头,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去摆平这件事,好几个人都举手了,而孔子却偏偏挑选了子贡。子贡先到齐国说服了造反的田常,让他放弃伐鲁而伐吴;再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害怕伐齐的时候越国在背后捣乱啊,子贡打消了他的忧虑,到越国,说服越国帮助吴国伐齐。这边事情差不多了,子贡又来到晋国摆明利害关系,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必然调头攻打晋国,晋国必须做好准备。

这场国际大游说的效果怎么样呢?一切都在子贡的计划中进行:吴国出兵伐齐,打败齐军;晋国出兵打败吴军;越王趁着吴军在北方失败,从背后伐吴,终于灭掉吴国,然后北上争霸。

这样的人是不是“达人”?这样的人应不应该当孔子学校的班长?事实上呢,子贡也自觉地履行了班长的职责。

子贡对老师的态度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据说他到孔子学校的第一年,觉得孔子这人还不如自己呢,凑合着学点儿吧;第二年,认识有所改变,他觉得孔子的水平跟自己差不多;第三年,他才彻底服了,认为孔子是真正的圣人,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从此以后死心塌地,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过程,子贡对老师的认识才更深刻,感情也更深厚。前面我们说过,孔子死后,子贡独自在老师的坟前陪伴了整整六年!今天流行一句话叫作“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大商人子贡来说,这得少赚多少钱啊!

这也可以看出,子贡真不是那种钻进钱眼里出不来的人。只是没有钱不行啊,周游列国不需要钱吗?尽管那时候没有高速通行费,没有景点门票,那么多人吃吃喝喝的费用也是不得了,而这些,恰恰是子贡在背后默默地付出啊。

孔子死后,鲁国刮起了一股诬蔑孔子、诋毁孔子的歪风,还是子贡,勇敢地为老师辩解,不遗余力地宣扬老师的学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造圣运动”。

王安石《孔子》诗中的“武叔”名叫叔孙武叔,三桓的后代,他曾经屡次诋毁孔子,甚至在朝堂上公开说:“子贡比孔子强多了(子贡贤于仲尼)!”孔子的学生转达了这句话,子贡对已经去世的老师做出了下面的评价: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这是拿院墙做比喻。子贡说自己的高度只到肩膀,别人当然能轻松看见里面的情况,孔子太高了,如果找不到门的话,根本不知道里面有多么美好。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普通人的道德学问最多不过是丘陵,轻轻松松地就能翻过去,然而孔子却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诬蔑他的人真是不自量力,像蚂蚁要推倒大树啊!

我以为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非常恰当。孔子的确像太阳月亮,不可能单独落到谁家,成为哪个诸侯国的私有财产;但却能公平地照耀每个人,给每个心灵送去光明和温暖,你说呢?

4.做大学,乃曾子——曾参

最近几年,传统文化似乎有复兴的苗头,很多小学都让学生们背诵《三字经》。我记得《三字经》里有这样的句子:“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到平治。”没错,“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的作者正是曾子。

孔子亲自教过的学生当中,被后世追封为“圣”的只有两个人:“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参。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曾参连孔子学校的前十名都没挤进去呢?挤不进前十名也就罢了,那为什么《论语》里还要称他为“曾子”呢?你可知道,那么多出色的学生,享受这个称呼的只有曾参和有若啊。

譬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就有曾参的几句名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论语》的编纂者很可能是曾子的学生,当然首先要尊重自己的“亲”老师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曾子和有若不太友好,那为什么还要尊称有若为“有子”呢?这又很值得思考。

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参在《论语》中出现十五次,后期弟子中算是多的了,有趣的是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学生(类似的情况还有颜路、颜回父子,冉耕、冉雍、冉求三兄弟)。

《二十四孝》中也有曾参的故事:啮指痛心。有一天,曾参上山砍柴,家里忽然来了客人,妈妈独自在家,没法招待客人啊,儿子又去了那么远的地方。那时联系不方便,没有手机,也没有大喇叭,怎么办呢?曾妈妈灵机一动,使劲咬了下手指。正在砍柴的曾参感到心痛得厉害,哎呀,会不会是母亲出事了?他连忙跑回家里,问母亲是不是不舒服。曾妈妈说,我没有生病,家里来了客人,我想让你回家,就咬了自己的手指。

有人说这个故事不可信,快赶上无线电了。事实上,母子连心,亲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既真实,又神奇。

关于曾参,我们更熟悉的故事还是“曾子杀猪”。曾参的妻子去赶集,小儿子(可能是曾申)哭着闹着要跟着去。妈妈就哄他说:“你先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她回家的时候,发现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连忙劝说:“哎呀,我那不过是和孩子开个玩笑,你还当真了。”曾参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父母是他的榜样,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明天他也会学着骗人。我们必须言而有信!”说完,曾参真的杀猪给孩子吃了。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哄骗小孩子没什么关系,实不知“身教胜于言传”,如果爸爸妈妈给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恐怕讲再多的大道理都没有用。

从妻子的角度来说,曾参是有些“死心眼”。根据孔老师的观察,这个学生也的确比较笨(参也鲁)。不过我们发现,曾参学习很刻苦,特别注重复习,每天临睡前都要问自己“老师教的东西都复习了吗?”正应了老师说的那句“学而时习之”。

曾参的好学精神很像颜回,但他却又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书生。他不像子路那样舞刀弄剑,身上却流露出凛然不可侵犯的“侠义之气”。你看下面这两段话,多么慷慨激昂,富有大丈夫气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最高理想就是“仁”,那么对“仁”的追求就成了很重大的责任,它不是三天两头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那就必须做到“弘毅”:刚强、坚定!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六尺之孤”是指一百三十八厘米左右的孤儿,也就是十来岁吧;“百里之命”是指规模不大的诸侯国。这里提出了成为君子的三个条件:值得别人托付未成年的孤儿;值得别人托付整个国家,哪怕这个国家不大;经得起重大的考验,不做亏心事。如果能做到这三点,那就是当之无愧的君子。

自己提出的标准,自己首先要做到。曾参做到了!孔子临终的时候,叫来曾参,亲手把孙子孔伋(孔鲤之子)交到曾参手里,拜托这位“笨”学生能像父亲那样抚养孔伋。

曾参尽心尽力地将老师的学问传授给孔伋,孔伋又传授给孟子,“孔孟之学”真正地发扬光大了。从这个角度看,曾参对于儒家学说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对人的认识和判断非常准确。

他不仅教育孔伋,延续孔子的学问,曾参自己也做了《大学》《孝经》,他的“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他的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中国,长达两千多年。

曾参死后,越来越受后人的崇敬。南宋度宗追封他为“郕国公”,正式确立“四大配享”为: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元朝至顺年间,曾参又被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朝嘉靖年间直接被称为“宗圣”。从那以后,儒家就有了五位圣人。

如果有兴趣,不妨找出《大学》来读一读,亲身感受曾子的语言魅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夏

无论是七十二贤也好,还是孔门十哲也罢,每个学生的性格都不一样,对老师学问的理解也不一样,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宣扬孔子,传授孔子的学问,进入战国时期就有了“儒分八派”。最早提出“儒分八派”说的是韩非子,八派包括子张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等。

这里面没有“子夏之儒”,因为韩非子认为,子夏之儒已经逐渐脱离了儒家,具有法家的特点了。不过,细说起来,子夏的门派又是战国初期最重要的儒家学派,从学问的角度衔接起了春秋和战国两个重要的阶段,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些了解呢?

卜商(前507—?),字子夏,卫国(今河南温县)人,位列“孔门十哲”,是“文学科”的课代表。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啊,因为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入学时间很晚,然而进步飞快,《论语》中出现二十一次,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子贡曾经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更好?孔子说:“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意思是说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规范方面做得不够,于是提醒子夏不要耍滑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小人儒”,指有的弟子学了点儿礼乐方面的皮毛知识,就急着赚钱混饭,帮有钱人家操办红白喜事之类,理想不够远大。“君子儒”,是指像曾参说的那样毕生追求“仁”,死而后已。

还记得宋国的司马桓魋吗?不仅不让孔子进城,还要谋害孔子。他的弟弟司马牛恰好是孔子的学生,于是进城找哥哥求情,结果失望而归。回来以后,司马牛叹着气说:“唉,人家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啊!”明明是有哥哥,还有好几个,怎么能说没有呢?看来司马牛在心里已经把哥哥开除了。

子夏劝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我听老师说过,人的生死和富贵都由命运决定,作为君子,只要敬畏天命,不犯错误,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全世界的君子都可以做兄弟。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除了这句话,子夏还给我们留下了好多名言,比如:“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些句子都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就不翻译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资料查阅,相信对我们的学习和修养会很有帮助。

孔子去世以后,学生们像星星散落到四面八方:子张回到陈国,澹台灭明去了楚国,子游回到吴国,子贡在齐国终老,曾参留在鲁国,儒家学说得以遍地开花。

那年,子夏只有二十九岁。幸运的是,子夏寿命很长,据说超过百岁,也就是说他在老师死后又活了七八十年。这让他有机会亲眼目睹从春秋到战国的时代剧变,有机会不断修正自己的学问,也有机会传授更多的学生,提高儒家学说的声望和地位。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魏文侯邀请子夏前往魏国的时候,子夏已经是百岁老人,因为丧子之痛哭瞎了双眼。这位大宗师累了,本想谢绝魏文侯的好意,却又推脱不了他的诚恳,于是带着学生们去了西河,开创了赫赫有名的“西河学派”。

魏文侯给予子夏无比的崇敬和荣誉,尊奉他为“帝王师”(这种地位孔子都比不了)。子夏坐镇西河,并不亲自授课,学生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子贡的学生)担负起了传授功课的重担。相比孔子老师的学问,子夏更注重实用,各地年轻人纷纷赶赴魏国,希望学到经世致用的本领,更希望通过子夏这道门槛,跻身于七国的官僚系统。

从此以后,中原文化的中心从鲁国的曲阜转移到魏国的西河,儒学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赵、魏、韩三个新兴的国家,本来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魏国凭什么率先称霸?军事力量固然重要,文化的力量也不能忽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也许孔子想不到,在他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也许孔子想到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性不会变化,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不会改变。所以他退出喧哗的世界,回归自己的内心,宁愿忍受世人的不解和嘲笑,也还是认认真真地钻研最基本的人性和人心。

孔子成功了吗?孔子失败了吗?也许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面对圣人,面对伟大的灵魂,我们不能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如果你站在时间的山顶低头看孔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还像子贡刚刚走到孔子身边的时候那样。

我和孔子,孔子和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的确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讨论主题:“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很多人都以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先生,事实上朱熹也是转述别人的话。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朱熹交代,他是从唐子西那里听来的这句话。那么,唐子西是谁?唐子西也就是唐庚,北宋诗人。这句话是他说的吗?也不是。《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最早发现这句话的地方是四川省古蜀道的驿站,题写于墙壁,至于作者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了。

唐子西最初说的是“万古如长夜”,朱熹改成了“万古长如夜”,意思差不多。这句诗等于把孔子推上了太阳的高度(子贡也有过类似的比喻)。如果没有孔子,我们至今都生活在黑夜里,看不见光明!

必须承认,这话有点儿夸张。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五千年,孔子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恰好处于整个中国史的中间。孔子之前,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从三皇五帝到文王周公,算起来孔子应该是他们的学生;孔子之后,该打的仗一次也没少打,该死的人一个也没少死,中华民族的痛苦并没有真正地减少。

然而孔子不是刀和剑,不是饭和菜,也不是坦克和大炮,他的作用不在于你今天读了《论语》明天就能加工资,也不在于你背出某句名言就能让坏人远离,我认为孔子的真正价值是让我们做正直、诚实、向善的人,做勇敢、坚定、富有责任感的人,难道这样还不够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代表,也有自己的偶像,佛教崇拜释迦牟尼,基督教信仰耶稣,阿拉伯人颂扬穆罕默德,我们尊敬中华民族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导师,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呢?如果动不动就贬低孔子,那才是践踏民族的尊严和自信呢。

附: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同类推荐
  • 再见,狐狸1:狐狸的烦恼

    再见,狐狸1:狐狸的烦恼

    本书主要描述了一只黄毛狐狸,一只红毛狐狸,一只花鹰,一只麋鹿等动物间的故事。动物们世代繁衍的圣地,遭到了人类的野蛮开发,受此影响,麋鹿率先受害,命丧鳄鱼之口,黄狐为替兄弟报仇,用计歼灭了鳄族,自己也曾一度陷入困境,命悬一线,幸亏红狐拼命相救,黄狐无碍,红狐重伤。人类的破坏程度,日益骤增,当年偌大的湿地野生动物群体,最终,只存活了一只黄毛狐狸,和一只花鹰……
  • 同桌上好佳(同桌好好玩)

    同桌上好佳(同桌好好玩)

    《同桌好好玩》从同桌到邻桌,从校园到家庭和社会,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主要人物有“福尔摩斯”巴奇,调皮鬼周大齐,爽歪歪李晓果,见义勇为的侯洋,学习好的小美女纪阳,等等。别小瞧这些爱玩的孩子,他们的本事可不小,他们在玩侦探中竟能让一个快破裂的家庭获得重生,他们通过卖花给贫困的小伙伴温暖;他们在集体的力量中让顽劣的小混混尝尝拳头,也让他们自己从恶作剧中醒悟。
  • 世界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明慧觉醒的故事

    世界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明慧觉醒的故事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小学生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 细节(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细节(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

    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应具备的素质,把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按关键词归类,《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细节》每个故事后设计有“换位思考”与“成长感悟”小栏目。用以充分调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给孩子们以无限启迪。书中故事娓娓道来,插图生动有趣,可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知识。
  • 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热门推荐
  • 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共收录蔡元培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6篇。前大部分文章均为蔡元培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美育与人生》《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学生的责任和快乐》等,也包括一些为师生做的演讲稿;后面部分的文章是蔡元培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北京大学、谈文化、他读书、谈孔子等方面的文章。
  • 自然密码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自然密码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宇宙天地和自然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奥秘。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 万古战神

    万古战神

    天地机运,集于一身。废物青年王枫,夺天地机运,受不朽传承。闯三界,杀四方,成一世威名。左手伴雷,右手持兵,翻云覆雨,掌生缘灭。天若有怨,便撕碎这天。地若有异,便踏碎那地。我名王枫,谁敢不从!!!脚踩魔族,手掌三界~动乾坤,碎苍穹,踏天地,掌生死。筑不朽传说,创万古战神!
  • 爱似有天意

    爱似有天意

    季少一恨陆天意陆天意只能为当年的一切忍耐那股无形的力量一直牵着他们让他们渐行渐远也让她的人生走向黑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由于所处环境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然而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一样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书收集了大量中外成功人士的例子,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了确保你在35岁之前取得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遵照这些法则,一步一步完善自我,你就会逐渐实现你的成功之梦。希望这本书能够伴随您走向成功的殿堂。
  •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内容简介:销售是一个靠嘴吃饭的职业,不会说话就做不好销售。良好的口才与沟通能力,是一名顶尖销售员成功的关键因素。口才是训练出来的,一分天资,九分努力。《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从如何开场、提问、处理客户异议、讨价还价、说服购买、促成成交等几个方面进行技巧性讲解,卓有成效地提高销售人员与客户沟通时的说话技巧。
  • 无敌小酒馆

    无敌小酒馆

    开局就无敌,日常全靠浪。总结就三个字:爽爽爽!管你什么神转折,管你什么阴谋诡计,管你什么妖魔鬼怪。在无敌面前通通靠边站!
  • 那些温暖而美好的名篇

    那些温暖而美好的名篇

    《我爱读好英文:那些温暖而美好的名篇》精选多篇经典名篇故事。经典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品味,名篇可以穿越时空,感动并激励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我们需要经典的存在,带给我们的或沉静或激越的感觉,那是精神的寄托之处,也是心灵的滋养之地。《我爱读好英文:那些温暖而美好的名篇》内容丰富,文笔醇厚。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故事内容,都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爱读好英文:那些温暖而美好的名篇》以双语形式编排推出,是人们学习英语的最佳读本。
  • 将军,娘子又病了

    将军,娘子又病了

    年年都会被“死”几回的病秧子苏长笙嫁给了镇国大将军穆晟奕,因为某个江湖术士说,只要跟穆晟奕圆房,她就能长命百岁了!
  • 天下毋仙

    天下毋仙

    天道昭昭,变者恒通。蛮荒内的邪物蠢蠢欲动,埋藏远古的辛秘纷至沓来。黑暗的洪流席卷天下,全新的道路尚在摸索。一个少年自蛮荒之内走出,天下皆动。十二宫,定命盘,开神府,掌乾坤。一人之下,只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