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升起,枕着难得的安稳,刘元醒的格外清白。阳光洒进窗内,映衬着起身的帝王,此时的刘元正在亲自穿戴朝服,这是刘元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上朝
踏着熟悉的步伐,经过平日的走道,刘元来到了前殿议事厅,走上了宝座台,坐上了九五之位,举目望去,百官林立,王允在右,荀彧在左
刘元就这样久久看着,仿佛还在梦里,不知如何开口,“朕......今日想要宣布几件事,希望各位爱卿支持”
平静中终于传来了刘元的声音,对于接下来与己息息相关的事,双方都格外聆听,刘元慢慢宣布道,“王司徒前有救驾之功,后有治国之效,朕常感其恩德,不敢相离,今封王子师为丞相,协助朕管理长安”,刘元宣布的第一个决定就震惊全场,长久以来,除董卓自封丞相,再无第二人,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昨夜败相而归的旧朝党看到了一丝希望,同时刘元所说的协助管理长安,也值得玩味
刘元等到百官议论稍尽,便接着说道,“洛阳旧都,朕难弃之,现稍有薄力,望重掌之,今封荀文若为河南尹,兼管司州各郡,行太守之职,官员选取、制度变更,皆可自决。封徐公明为征东将军,协助河南尹戍边司州;封张文远为征北将军,来日随朕征讨四方”,这第二个决定就是这场胜利的体现
“再封荀公达为大司农;封贾文和为执金吾,治安王都;封杨子卫为护国将军,兼城门校尉;封顾武兴为建威将军,同时整合所有禁军,赐号逆鳞,由顾武兴担任逆鳞校尉,镇守皇宫”,这长安城内的几千人马随时都会成为隐患,刘元必须在大局在握的情况下调换整合,安排亲信
“对了”,刘元似乎又想起了什么,“朕想越权向后宫讨个职位,张数做事细心周到,甚得朕心,封张数为中常侍,总揽后宫内务”,自十常侍之乱,中常侍这个职位很是敏感,不过刘元还是想奖励一下张数做的贡献
仅仅几项任命是远远不够的,刘元还有很多新的制度要宣布,“国家危难,更需贤才相助,朕决定加设考举制,隐士达人若有心报国,皆可投书于尚书台,若有实才,可登堂入仕,此事就交于尚书郎钟元常负责”,如果说孝廉制是世家子弟拜官的途径,那考举制就是寒门子弟入仕的希望,当然,有了考举制,刘元也不会废除孝廉制,毕竟世家大族的利益还是要顾念一下。虽然这个新政对士族不利,不过到底未动其根本,而且刘元局势在握,所以鲜有人反对
而刘元的第二个新政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连年争斗,又频遭变故,导致国库空虚,刘元现在是极度缺钱,世家望族看重家族利益,不会轻易奉献家财,所以刘元决定向商人要钱,怎么让商人心甘情愿把钱捐出来呢,刘元规定凡是贡献万金救国者,可受封‘义商’之名,由此义商家族子弟便可入仕为官。商家子弟虽然富足,但是地位极低,常常收到不公平对待,更别提做官了,而刘元这个决定,可是给商家子弟开了一条由钱转势的路。不过对于世家大族来说,对于自开朝以来就重农抑商的汉朝来说,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有违古训,好在刘元是现代人,根本不在意,即使众人反对,还是力排众议,将这项新规定了下来
一大早下来,刘元算是真真正正感受了一把权力的诱惑,好在主人公都不会轻易沦陷。刘元知道现在虽然手握大权,但毕竟都是新人,毫无声望,难以服众,需要老将来压阵,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皇甫嵩,随即召皇甫嵩和朱雋领军入京
议事完毕,百官散去,刘元特意留下几人,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徐晃、张辽、杨奉和顾往。刘元安排众人坐下,因为都是自己人,刘元也就开门见山了,“这几日诸位辛苦了,到此时此地,朕却有疑惑向诸位讨教,如今长安已定,朕接下来是该攻该守,是静是动”,从前刘元心中自有打算,能选的路也不多,所以笔直向前,如今走出峡谷,面对辽阔前路,反而不知道该往哪走了
荀彧率先起身回道,“朝廷连年征战,又遭人祸,百姓苦不堪言,当以修养安定为主,实不宜再战,且陛下欲收司州洛阳,更该蓄力守之”
荀彧说完,其他人纷纷附和,刘元见众人意见统一,也就不再为难,只是心中仍有纠结,向众人吐露道,“文若先生说的极是,不过朕有小小担忧,朕怕朝廷安定了,各诸侯也就安稳下来了,到时候在攻就不易了”,刘元说是诸侯,其实想的是曹操
荀攸听完刘元的担忧,表态道,“诸侯混战,形势难测,以乱可乱,实乃凶途,以正伐正,才是正道,陛下身怀大义,乃民心所向,待时机成熟,天下必然服从”
刘元听完,心中疑虑尽消,只是舍不得这个可能消灭曹操的机会,要知道现在的曹操可是这一生中最虚弱的时候,不过转念一想,现在历史已变,前面的路需要自己一步步走,谁知道前面有什么等着我,还是稳妥一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