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700000004

第4章 再见,原配的世界(4)

至今,它仍摆我书案上。冷不丁搭一眼,心头滑过一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或“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甚是惬意。

5

城市豢养的器官是迟钝的,知音秋虫者,寥寥无几。

王世襄先生乃其一。这位大爱大痴的老人,那种蚂蚁般的天真,那种对幼小和细微的孜孜求好,那种茂盛的草木情怀和体量……当世恐难见其二。

他在《锦灰堆》里回忆的那番青春好风光,乃中国养虫人最后的黄金时代,亦是虫鸣文化的绝唱和挽歌。

此后,水土、心性、耳根、居境、世风……皆不适宜了。

空间越来越只为人服务,环境侍奉的对象、卫生标准的主体,都是人。比如水污、地污、光污、音污,比如农药、化肥、除草剂,其量于人不足致命,于虫则不行了,虫清洁成癖,体弱身薄,一点微毒即令之断子绝孙。

古时秋日,不闻虫语是难以想象的。那是耳朵渎职,是心性失察,是人生事故。足以让人惊悸、懊恼,羞愧难当。

可当今,一年到头,除了人间争吵和汽车喇叭,我们什么也听不见。

或许耳朵失聪,或许虫儿被惊跑了,躲得远远的了罢。

总之,不再与人共舞,不再与人同眠。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何年何夕,那尾童年的蟋蟀,能再赴我枕畔窃窃私语呢?

9、消逝的地平线——纪念古代“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有天,忽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爆满。

也巧了,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染。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暴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放目、驰骋神思,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而后草木迅速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

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

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了膜拜,其他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最感人的,当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隋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物质和精神,都恰逢其时。

王勃那首澎湃万丈的《滕王阁序》,即重阳宴上泼醉所致。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了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一件事,至少重阳这天没法熬,无处立足。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重阳雅集、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想:重阳那天,早年北京人会投奔哪儿呢?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先人青睐这些地方,缘由莫外两点:身高和野趣。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这群高丘,如今几乎皆废,或荡然无存,或只能算平地。像天宁寺、陶然亭、钓鱼台,实在既没身高,又无野趣。天宁寺畔倒是有根比它高几倍的烟囱。

昔日的“姚明”,如今都成了小矮人。当代京民若过登高节,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未知。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当被告知卧榻之侧即著名的于山和白塔时,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我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一栋楼。虽沮丧,但我清楚,这是心理落差所致,预期越大,失落越重。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即“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

我想,古时九月九,“三山两塔”必是糯酒飘香、万头攒涌罢。

现在,福州人该去哪儿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连素无丘山的上海,也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啰唆了这么多,我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引力,有种欲罢不能、鬼使神差的诱惑。而且,先人所涉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不仅慕之趋之,也忠实地护高、养高,捍卫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和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和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他们自然之子的秉性、灵魂里的那股酒意。

在对时季的敏感、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不仅迟钝,而且寡情。

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逼得纷纷自杀,当天然之巍被夷为平地、化作砖头水泥,当世人和媒体眼中只剩下“珠峰”……登高节,只剩一个遥远的背影。

我们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刻度都变了。

我们所用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

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了。不久,它即出现在了我的作文里,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我跑去问邻居的孩子,他拼命摇头。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蚂蚁般倚石扶树、跌跌撞撞的醉客们致敬。

我还要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

还要向一坛坛躺在深秋里的菊花酒致敬。

我醉了。恍惚看见了刘伶、嵇康、阮籍……

10、湮灭的燕事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

1

每逢“雀巢奶粉”“雀巢咖啡”,总念及失散多年的燕窝。

我最近一次遇见它,约8年前,在北京白塔寺附近,电视剧《四世同堂》曾拍摄于此。途经一门楼时,忽闻一缕怯怯的唧喳声,像从雾里钻出来的。至今,那声犹在耳畔,难以名状,却是对“呢喃”的最好注释。循着那声,我瞅见了久违的燕窝,在门楼内侧的横梁上。

我笑了,是一簇嗷嗷待哺的雏燕。

朱门虚掩,有副对联:翩翩双飞燕,颉颃舞春风。

横批:非亲似亲。

好一户知书达理、其乐融融的人家!在那盆燕窝下,我翘望了半天,舍不得走。分手时,想起一首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想必,这家小主人也是天天唱的罢?

燕窝最堪称“呕心沥血”。

它是点点滴滴吐唾的结晶。其址选于檐下或梁上,雌雄双燕含辛茹苦衔来泥粒、草茎,以唾液凝成碗状,内垫软物,一个家便落成了。让人垂涎的名肴“燕窝”,乃燕族中金丝燕和雨燕的家,据说采摘时,常见巢畔的咯血滴红,甚有亡燕陈尸,皆劳累所致。燕之心血、津唾、爱巢,经人的腹欲幻变,竟成了美味、珍馐。

一个半世纪前,欧洲战乱,因营养不良,婴儿夭折率很高。一位叫亨利的瑞士男子心急如焚,他将鲜牛奶和谷米粥混合,发明了一种雏儿饮品,无数饥饿的童年被拯救。不久,亨利创办了一家食品公司,冠名“雀巢”。此后经年,公司越来越大,屡有人提议更名,皆被亨利家族拒绝。

何以对小小雀巢如此钟情呢?我想,大概因意象之美吧。巢,总是触发人们对“家”“哺乳”“温情”“安全”“信任”等的联想。

巢,一个高浓度的爱词。

三年前一个冬日,再过白塔寺,我大吃一惊,旧街拆迁,一片狼藉。

那栋曾让我眷恋的门楼也不见了,只剩歪倒的石礅。

心里一阵惘然,试想,数月后某个春日,当南徙的旧燕如约归来,这儿将上演怎样的情景……

古时候,人常把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黍离之情与燕事连在一起,像什么“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而燕的心境,却少有人揣度。面对故园颓毁、梁栋无踪,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寄与谁呢?

我不敢想象归燕的神情了。它还蒙在鼓里,不知千里外的变故。愿它迷了路另投他乡吧,转念一想,不对,燕子记忆力极好,且天性忠诚。

“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这一幕注定要上演。

2

鸟族中,与人关系最密的当属燕,尤其家燕。

它用近在咫尺、同宿共眠的依依亲昵——证明了人间原来并不可怕。

它以登堂入室、梁上君子的落落大方——证明了市井的慷慨与温情。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陶渊明)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李商隐)

燕身俊长,背羽蓝黑,故称玄鸟。尤其它翅尖尾叉,开合似剪,欧洲“燕尾服”就汲此灵感。唐人李峤,淋漓刻画了其形神:“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古诗文中,燕几乎是被歌咏最多的,“燕”字被召入名氏的频率也最高。

师从物性,向自然学习,乃古人惯常的精神功课。燕的貌态和习性,不仅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灵感,更在思想与伦理上刺激和提携着人心,成为一支重要的人文资源。这一点,从其称呼中即可显现:春燕、征燕、归燕、新燕、旧燕、喜燕、劳燕、双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

相传,燕于春天社日北迁,秋天社日南徙,所以,它便成了惜时的最佳情物。

南来北往的疾行之色,给燕披上了一抹吉卜赛气质,你可感伤为游民的动荡与飘沛,亦可领会成人生的诗意与辽阔。尤其于现代国人,这种天高任鸟飞的流畅,这种免户籍之扰的自由,招人羡慕。

看来鸟事比人事简单、自然比人际宽容啊。

燕的归去来兮、巢空巢满,更从行为和心灵美学上,渲染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早在《诗经》年代,人即以燕事比喻送嫁,“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邶风·燕燕》)。尤其燕的万里识途和履约而至,更让人生出欣慰和暖意,正像杜甫《归燕》所赞:“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在恋旧、忠诚、守诺等情操上,燕比犬执着、比人可信。

而且,燕的归来,以千山万水为脚力成本,更让人感动。

人对燕的宠幸,还有一大缘由:情爱审美。

鸟族中,燕是出了名的勤勉,除筑巢之累,更体现在哺雏之劳上。

“片片仙云来渡水,双双燕子共衔泥。”(张谔)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范成大)

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描绘更详:“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而且,这份伟大的家务,离不开一个字:双。一夫一妻制的燕子,素以恩爱著称,视觉上的颉颃翩跹、出双入对,经人的情感镜片,即成了相濡以沫的伉俪之美。

这种生儿育女、如胶似漆的情态,怎不撩人心呢?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动物伦理,就这样深深鼓舞并提携着人的伦理。

祥鸟、瑞鸟、爱情鸟的地位,就这样定了。

3

“燕藏春衔向谁家。”

几千年里,人一直把燕访视为大吉,欢天喜地恭迎,小心翼翼伺奉,不仅宅第开放,檐梁裸呈,甚至夜不闭户。一方面民风敦厚,治安环境好;一方面燕子勤早,方便其外出。

在闽南乡下,见民居两耳有高高翘起的飞檐,颇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之象,一打听,原来叫“双飞燕”,真是形神兼备。我想,摹仿即热爱吧。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在人类栖息史上,喃语绕梁、人燕同居堪称最大的佳话与传奇。在我眼里,甚至是比“风水”更高的自然成就和美学理想,乃天人合一、安居乐业之象征。

然而,随着院落平舍被取缔、高楼大厦之崛起,一个颠覆性的居住时代降临了。开放变成了幽闭,亲蔼变成了严厉,盛情变成了冷漠,慷慨变成了吝啬……

这注定了做一只当代燕子的悲剧。

这远非“旧家燕子傍谁飞”的问题了,而是无梁可依、无檐可遮、无台可歇、无舍可入。

杜牧在《村舍燕》中道:“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是啊,既然殿堂紧闭,那就改宿乡墟吧,野舍虽简,却不失温暖。可对一只现代燕子来说,即没这幸运了,无论城乡,皆为冷酷的户窗和铁蒺藜的防盗网。

人在囚禁自己的同时,也羞辱了燕子的认亲。

燕和贼,面对一样的难题,陷入相似的境遇。

人居的封闭式格局,意味着燕巢的覆没。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流传几千年的燕事,真要与人烟诀别了吗?若此,于人又有何损失呢?

多是务虚的失落,比如风物景致、美学意境上的,比如少了端详燕容的机会,少了托物寄情的对象……总之,不外乎诗意的减损,于极端务实和糙鲁之心,当然不算什么。

不知人祖是否与燕族有过长相守的誓盟?

同类推荐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试飞英雄(一)

    试飞英雄(一)

    中国空军试飞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英雄的群体,他们承担着中国最新式、最尖端的军用航空器的试飞任务。蓝天试剑,勇者无畏。一代代试飞员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创造了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蓝天传奇,为一代代中国新型战鹰赋予了灵魂和生命。他们忠于使命、勇于担当,把梦想和激情大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 城市·大演奏厅(上)

    城市·大演奏厅(上)

    让时间回到三年前吧,也是秋天。我从东莞来到深圳罗湖。不等车停稳。车门就“哗”地散开。没有熄火的车尾管还在喷吐热气,杂乱人流车流往来穿梭。谁也不肯相让。太阳明晃晃高悬,往哪里瞅都刺眼。城市最乱的地方当数火车站,尤其深圳的罗湖。汽车站、火车站、罗湖口岸三位一体,纵横交错,如陷迷宫。人流不知从哪里咕噜噜往外冒。长途客运站设在最底层。底层的简陋粗鄙还有嘈杂无序,将城市弱点暴露无遗。只有踏上滚梯,才会解脱。大理石地面光泽可人。有着浮游的幻觉。
  • 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的风月情缘

    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的风月情缘

    柳永,始终行走在宋朝仕途的边缘,他以傲视才情挥就迤逦宋词,他以真心温暖那些倾城女子。想弃了浮华,醉了烟花,终是不舍;想远了脂粉,一心求仕,也未成行。本书为散文体传记,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柳永的词为脉络,运用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展开柳永一生的爱情传奇与功名得丧。
  • 灵魂的指向

    灵魂的指向

    在以后的日子里,“坐”过火车成了我向玩伙们显耀的资本。在向他们描述火车的时候,我刻意隐瞒了它实际的脏乱和简陋,将它夸饰成了童话里的天堂。一时间,“坐”火车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最梦寐以求的向往,我也便一跃而成为他们最羡慕的对象。
热门推荐
  • 玉米玫瑰

    玉米玫瑰

    发现新事物新感觉是好的,似乎觉得在旧的事情上又有了一点新的意思更是深厚的甜蜜。
  • 第一女太尉

    第一女太尉

    女强宠文,专情一对一。她,是千年隐士家族的神秘当家;她,是大燕女扮男装的第一太尉;当神秘当家变成了女太尉,会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发生呢?12岁,她,一剑撂倒燕国第一高手,获封“武状元”,官拜军器监,正四品;13岁,她,主动请缨,以五万大军打败齐国八万大军,燕皇悦,官拜骠骑大将军,正二品;14岁,她,大理寺救驾有功,燕皇破例,再度升官,官拜太尉,正一品。步步青云,扶摇直上。史无前例,红了多少人的眼,黑了多少人的心。据说,她,三步之内,无人可近身;据说,她,一席话,改变燕国朝政;据说,她。。。。。。一朝醒来,神秘当家的她发现自己不仅深受重伤,还身处异世,更坑爹的是,她连这个身体叫什么名儿都不知道,完全没有残存的记忆。怎么办?一个字,“装。”于是,前路漫漫,步步惊心。他,俊雅如仙,腹黑如狐,深情对她说:“容兮,你可知,这世上木槿画得最好的不是白凌风,而是楚云易。”他,邪魅放肆,张狂不羁,却认真对她说:“小兮,你便是我一生的使命。”他,霸气张扬,指点江山,却无奈对她说:“我若比他,早些认识你,是不是,就不一样了。”精彩片段抢先看:(一)、“既然,你不喜用汤匙喂,那就换一种,比如,用嘴。”又是一阵轻笑,那人似乎很愉悦。用嘴。。。。。。容兮心里狠狠地翻了个白眼,她活了二十二岁,初吻还在呢,怎么能因为不喝药就让人亲了去。若是她醒来,倒还好,可如今,不但眼睛打不开,浑身也无力,想动手揍人都只限于脑补了。紧闭的唇终于张开了小小的口子,容兮明显感觉到身后之人笑意更加明显了,胸腔都在震动,这人。。。。。。“果然还是这一招奏效啊。”温润清凉的声音再次响起。(二)、“你如何证明你不是女子。”国宴之上,有人咄咄逼人。容兮淡然看了那人一眼,走到楚云易跟前,抓起楚云易的手,朝自己胸前一放。俏脸一红,问:“来自远方的楚七王子,你来告诉大家,我是男还是女。”“燕国的粮食竟如此不养人,依本王子看,容兮太尉可考虑来我大楚。在楚国总不至于将堂堂太尉饿得连胸肌都没了。况且,我大楚十分器重人才,管他男女老少,只要能为楚国尽力便是座上宾。”楚云易被容兮抓着的手并未打算抽离,看着容兮眼中满是戏谑。。。。。。。(三)、“我们相熟到何等程度?”语气有些戒备。楚云易眼光游移到容兮的细腰处,慢慢道:“我知道你左腰处有一颗朱砂痣。你说,我们相识到何等程度?”
  • 特战神医

    特战神医

    从特种部队退伍,苏南孤身一人到城市发展。一手拳头,一手神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英雄救美,虽老套,还是会发生;艺高人胆大,扶倒地老头,也不怕被讹诈。揍的是恶霸混混,赚的是真金白银。一个故事,一段传奇,在都市中,苏南开始耀眼的人生。
  • 梧桐交魂

    梧桐交魂

    一百年前,我是一颗存在千年的人参,因为自己的执念,天界追杀,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百年后,生死轮回,我的灵魂被分割在了两个时空。意外的发生,现代的我重新回到了这个未知的时空。梧桐树下我们的约定变成了他的诅咒,一场阴谋的发生,我失去了亲情,失去了友谊,也结束了我们之间的誓言。成长,职责,我必须放下,未知的空间,我学会了责任,学会了爱,一场场重逢,一次次相遇,我终于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找回了曾经的感觉。人参山,一百年的前的诅咒,一百年前的约定,我还是我,那个守护人参山的小人参。
  • 一代皇

    一代皇

    游戏有很多用,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却.....,而他却用游戏成就一代神话
  •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

    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99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本书站在时代高点,总揽新世纪传媒领域出现的新案例、新技术、新理念,荟萃高端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领域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加以系统归纳,进行趋势研究,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体系集大成之作。
  • 好形象,好前程

    好形象,好前程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事主管会在十分钟内对应聘者进行印象考核。而且,97.2%的人事主管承认,应聘者的音像可能会或肯定会对自己的招聘录用决策产生影响。头发在人事主管形成的印象中具有重要影响,男性秃发者在争取人事主管的印象分数时甚至不如留长发者。有位资历颇深的行销专家淳淳告诫涉足行销界的同仁们:在行销产业中,懂得形象包装,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者,将是永远的赢家。人都是重“感觉”的,印象往往决定未来的发展关系。如果在双方初次见面时,留下的是负面的第一印象,那么,即使你的专业再强,你的个性或能力再好,也很难再有证明的机会了。相反,如果你给顾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你就有机会施展你的才华了。
  • 涅槃经义记

    涅槃经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间谍皇后戏君心

    间谍皇后戏君心

    意外的车祸导致三个美丽的现代女间谍魂返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朝代——末代,各自的身份预示了她们未来的命运。锁定了她们生命中的另一半,也使得她们和他们在末代三大国演绎出各自华美波折幸福的篇章。当悲剧注定要来临的时候,她们该如何面对?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左右着三人的命运。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幸福究竟可以持续几个轮回?现代优越的天之骄女在这千年前的国度又会有怎样的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