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300000007

第7章 唯识学所依之经论(1)

(第一节) 六经

印度瑜伽行学派所依的主要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六经指:《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一说为日照译之《密严经》)。分别简介如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印度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关于它产生的地区,学术界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产生于我国新疆的和田地区(古于阗国),也有学者认为它最早产生于南印度,后流传到西北印度与中印度。

我国翻译的《华严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三十四品,故称为《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唐代武则天又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求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为其译出共八十卷三十九品,称为《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可是,这次译出的仍然不是全本。据说龙树菩萨到龙宫曾看见三种《华严经》,上本篇幅之大,无法衡量;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这两种本子凭普通人一般的能力是不可能接受与传播的。第三种本子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也就是流传人间的《华严经》。而唐译《八十华严》只相当梵本的四万五千偈,连一半也不到,只能算是个略本。

唐贞元年间,我国又译出《华严经》的第三个本子,这个本子由般若译,共四十卷,故称《四十华严》,只有一品即《入法界品》。这一品在《六十华严》中占十三卷,在《八十华严》中占二十一卷,而在《四十华严》中占整整四十卷。

上述三种《华严经》译本中,由于《八十华严》品最完备、文义畅达,故最为流行。除了上述三种《华严经》之外,东汉以来就有一批华严类的经典被译成汉文,它们大抵是《华严经》某一品或某一部分的异译经,译出后单独流行,共有三十多种,其中较重要的有支谦译《菩萨十住行道品》,鸠摩罗什译《十住经》等。

《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是讲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该经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来说明这一道理。从因果理法的角度看,宇宙万物都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一物为果、万物为因。因此,事物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无穷展开,圆融无碍。《华严经》用“海印三昧”描绘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此时世界上的森罗万物像海水一样被显示出来。每滴水都互相圆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备百川之味,代表与体现了海水的特征,由此说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关系都是无尽圆融,成了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贯通而无个体区别的大法界。由于有为、无为诸法都在统一中存在,从而说佛与众生、净土和秽土、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华严经》不仅所表述的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其文学艺术价值在文坛中亦受到重视。《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为了访求佛法真理,广处寻师,共参拜五十三人以参悟佛法,这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这一题材的佛教艺术品往往常见,北京广济寺就有以此为题材的檀香木幢。

《六十华严》,译者佛驮跋陀罗(359—429),简称佛驮跋陀,意译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王的后裔,住却比罗伐窣。五岁时父母病故,寄住舅家,十七岁出家。他异常聪明,背诵经典能一日完成一月的功课。受具足戒后,更加勤奋学习,博通经典,以精于禅定和戒律而出名。曾与同学僧伽达多去罽宾,跟当时的大禅师佛大先学习禅法,在那遇到后秦僧人智严。智严请他到中国弘法,正合他意,便与之东来,途中受尽艰难,先走雪山,后改走海道,辗转三年,才到达中国青州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晋义熙四年(408),他俩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便前去拜见,住长安的官寺,初相处甚好。但因学风不同,师承渊源各异,导致佛驮跋陀罗与罗什不和,被迫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赴庐山,备受慧远欢迎。留居年余,译出有关修禅的《修行方便禅经》二卷。佛驮跋陀的志愿是要往各处弘化,便于一年后即义熙八年(412)赴荆州,受到正在那里的太尉刘裕的尊敬,于次年春随刘裕去建康(今南京),住道场寺。他仪表纯朴而有涵养,深受当地僧众的钦佩。他依旧传习禅法,一时所住道场寺成了“禅师窟”。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间(416—418),他又与天竺游学归来的法显合作,先后译出了由法显携带回来的梵本经律《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大般泥洹经》六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杂藏经》一卷。后又受吴郡内史孟凯、右卫禅军褚叔度的请求,开始翻译西晋沙门支法从于阗取回的大部《华严经》。这部大经有三万六千偈,一向无人翻译,直到佛驮跋陀罗才完成了这项大翻译工程,为时三年。这部《华严经》原为五十卷,后来改分为六十卷,故称《六十华严》。这部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为了纪念它,翻译地也就称为“华严堂”。佛驮跋陀所译经除上述七种外,现存的还有《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观佛三昧海经》八卷及缺本《净六波罗蜜经》一卷,总计十二部一百一十三卷。他的传译,推动了中国禅学的发展,并为稍后大乘瑜伽学的东流开了先河。所译的《六十华严》成了华严宗的宗经。佛驮跋陀罗卒于刘宋元嘉六年(429),世寿七十一岁。

《八十华严》,译者实叉难陀(652—710),又作施乞叉难陀,唐于阗(今新疆和田)人,唐代僧人、佛经翻译家。武则天时,以旧译《华严经》未为详备,乃遣使至于阗更求善本,并聘译人。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携带广本《华严经》梵本到达洛阳,奉武则天之命,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成汉文,公元699年译事告成,由实叉难陀主译,菩提流志、净义同诵梵文,法藏、圆测等奉诏讲译并笔受,共八十卷。《八十华严》比《六十华严》更为详尽完备,全经九会三十九品(《六十华严》只有八会三十四品),时人称为要典。此外另译有《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共计十九部一百零七卷。长安四年(705)实叉难陀回到于阗,后经再三迎请,于中宗景龙二年(708)再度来华,帝亲迎于郊外。未几罹疾,景云元年(710)十月示寂,世寿五十九岁。荼毗后,其舌不坏。门人悲智等,送其灵骨及舌返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并于荼毗处建立七重塔,称“华严三藏塔”。

《四十华严》,译者般若(734—?),又称般剌若,唐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达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的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790)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后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岗,年寿不详。据考《四十华严》得以传译中国,是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南天竺乌秦国王手书《四十华严》,连同表文派人进贡唐朝皇帝,德宗得此梵典保存供养,到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请般若大师在崇福寺翻译这部《华严经》,由般若主译,西明寺圆照笔受,成都昭觉寺沙门弘道、鉴虚润文,千福沙门道通证义,太原崇福寺沙门澄观、灵邃详定。并由霍仙鸣、窦文畅具文进呈德宗。到贞元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始完成现在流行的这部《四十华严》。

唯识学所宗的《华严经》,是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的两个译本,即《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

《解深密经》略称《深密经》,凡五卷,唐玄奘译。同本异译尚有南朝陈代真谛三藏所译之《佛说解节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译《深密解脱经》五卷,西藏亦有译本。别生经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七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八品)、陈代真谛之《解节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二品)。本经属中期大乘佛教经典,系法相唯识学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各品如下:

1.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

2.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

3.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耶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

4.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

5.无自性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

6.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

7.地波罗密多品,述说十地及实践之十波罗蜜行。

8.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

本经系瑜伽行学派的根本经典之一,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均为《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亦引用之,对后世之影响甚大。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此经未传译我国。

《大乘阿毗达磨经》此经之梵本、藏译本、汉译本俱不存在,仅于瑜伽行学派之论书中,曾被引用或述说。曾引用本书之佛典,梵本有安慧之《唯识三十颂释》引用一处,《中边分别论疏》引用二处;汉译则有《摄大乘论》引用八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卷十六,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一,《唯识二十论述记》等各有一处援引,《广释菩提心论》所引之《无尽意经》亦见《阿毗达磨经》之名。关于本经与《摄大乘论》关系,依《摄大乘论》之开头与结尾经文而知,无著造《摄大乘论》系以畅达义理而略释本经之《摄大乘品》,南朝陈真谛三藏之《摄大乘论》谓:“《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由此可以推测非特定之阿毗达磨大乘一经。然一般认为,《摄大乘论》是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叙述之十胜相,以概说大乘一般之要义。

《楞伽经》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山名,亦是城名。意译难往、可畏、险绝。据说此山城原为夜叉王所踞,在此啖食生灵,无路可通,无神通者不可住,大约是其名之来由吧。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所载,此山位于南海之滨。《慧苑音义》卷下亦谓其位于南天竺南界之海岸。《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与《续高僧传》卷四均谓楞伽系位于锡兰之山名。《巴利文大史》则以楞伽为锡兰之别名,亦有人称锡兰现名斯里兰卡,其兰卡即为楞伽之今译,然现代学者大多反对此一说法。

相传楞伽山乃释迦牟尼佛宣讲《楞伽经》之处。据《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所载,此山系由众宝性所成,诸宝间错,犹如百千日共照耀金山。山中有无量花园香树,微风吹拂,枝叶摇曳,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香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仙境,无数众宝共成灵堂、龛窟,内外明彻,不能复现日月之晖,此山乃古昔诸仙贤圣得道入化之处。

阿跋多罗,意为入。即释迦牟尼佛入楞伽山说宝经,因此,所说经名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但向来解释阿跋多罗为无上或无上宝,种种解释皆是赞美佛所说之法的称赞辞。

本经除为瑜伽行学派所依“六经”之一外,我国禅宗初期亦奉为宗经,其内容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

1.阐述“三界唯心”学说,认为一切法都“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

2.说明真妄的因缘。

3.辨明正邪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性。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

4.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槃之平等。

5.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之相。

6.广说六度,指出自信之妙。

7.广决众疑。

8.指出戒性以彰众生与佛平等之理。

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为宗,以妄想无性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教相,自觉圣智为体,以斥小辨邪为用,为大乘瑜伽学派的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婆努、自在天、因陀罗等,但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可见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从上述内容大意可以得知,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人们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中期大乘佛教之经典,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据考证此经的梵文原本,系出现于笈多王朝时期,一般认为在无著菩萨以后,其成立年代约于公元400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它与偏重于信仰且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而是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本经现存之梵本系尼泊尔所传,日本学者南条支雄、河口慧海等人,于1923年将之校正出版。

《楞伽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十卷,唐代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七卷。虽然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文本比较接近,但因求那跋陀罗的译本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故流传最广。三种释本皆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中,本经除汉译外,另有藏文译本与日文译本。藏译本有两种,第一种与梵文原本完全一致,第二种则为汉译之重译本。

同类推荐
  • 佛教正能量:中观大师论文集

    佛教正能量:中观大师论文集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热门推荐
  • “秀”出正能量

    “秀”出正能量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或爱情上的成功,就要敢于秀自己,善于秀自己,不能等待,不要沉默,否则就永远不会得到机会的眷顾。《“秀”出正能量》是一本讲述如何秀自己的自我表现书。本书不仅告诉你如何在职场上秀自己,还告诉你如何在口才上秀自己,如何在情感上秀自己,如何在外在气质上秀自己……它会让你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秀出自己的才华。
  • 最强宠婚:老婆大人,求翻牌

    最强宠婚:老婆大人,求翻牌

    初时,他只当她是他放出去厮杀的棋子,眉眼冷漠,话语冰冷,“她本就该死,如今我只不过给她一次活命的机会,所以她将来如何又关我什么事?”后来,他偏执疯狂霸道的把她禁锢在怀里:“阿月,呆在我身边和打断腿呆在我身边你选哪个?”苏吟月:“……”她一个也不想选。(本文架空,有异能,不喜勿喷)
  • 乱世星城

    乱世星城

    本书为长篇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古城长沙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鹏伢子”的视角,描写1911年辛亥革命各派势力的精彩斗法,三教九流的轮番上阵。再现了百年前历史转折时期的剑拔弩张,也写出星城宽街窄巷的市声喧嚣,百态纷呈。城里城外,官如何?绅如何?军如何?民如何?官绅军民扬姿舞蹈,天罡地煞搅星城。作者试图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再现一百年前的“三才图会”:乡里人进城的“流民图“;革命党和立宪派博弈的“角抵图”;市民、市场的“清明上河图”。
  • 分歧者

    分歧者

    【好莱坞大片原著,美国90后最爱】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答案你知道。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在本书看似平静的开头后面,潜藏着令人惊讶的奇曲过程,我们所有人化身16岁少女“碧翠丝”,跟着她从安宁平和的无私派生活突然坠入分歧者的危境,突入无畏派基地,历经新生训练的血雨腥风,变身强悍理智美貌加身的“翠丝”,经历一场未知结局却至死不渝的恋爱,再跟着她走上解密分歧者之路,完成一次向死而生的蜕变。
  • 再逢余生满是欢喜

    再逢余生满是欢喜

    “我厌恶世间一切的黑暗罪恶,也应该厌恶你这样的坏女人,可是我发现自己做不到。”顾贤禹苦笑着抚摸女人精致的侧颜,“遇见你,就已经让我失去了自我;爱上你,就已经注定了万劫不复,而我却还是甘之如饴。”
  • 别了我的母校

    别了我的母校

    这是一部反映新时期改革背景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家长和职校教师生存状况的著作。既歌颂了这个极具变迁的伟大时代又细致描写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在物质生活越发丰富的今天作者在呼唤更多的人文关怀。
  • 女帝江山:医手遮天

    女帝江山:医手遮天

    她素有“神医圣手”的美誉,却在最美好的年华陨落。异世重生,刀光剑影,在血雨腥风中被逼迫练就绝世武功。隐匿锋芒,放浪形骸,她自认医术武功无双,从此逍遥江湖,享一世安宁。极品美男纷至沓来,半世癫狂为她敛,半世冰霜因她融。情深似海,生死不弃,终于扣动了她的心弦,宝剑出鞘,谈笑间,取了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她眼底并无江山如画,只为他们留一方宁土,共赴一世情长!(同类型新文《公主霸气:驸马,滚回来》免费连载中,拜托大家多多支持,热烈期待你们的点评)
  • 潘神的宝藏

    潘神的宝藏

    阿尔卡丹大陆的雷顿王国背负着一个可怕的诅咒,每隔一百年,当五月的第一天来临,就会有一位公主被恶龙抢走当新娘。第八百年,厄运即将落到“阿尔卡丹最娇艳的玫瑰”玫兰妮公主的身上……
  • 胎教早教大百科

    胎教早教大百科

    《胎教早教大百科》无论是怀孕还是育儿,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要想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需要准父母及新手父母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没有科学的孕育知识、正确的育儿观念,你们的付出就不一定有回报。正因为如此,我们组织了国内多名权威早教专家,就超前教育(即胎教与早教)进行了全面科学地阐述,以使所有的准父母和新手父母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胎教早教大百科》从怀孕伊始到宝宝3岁,以时间为顺序,用简洁的文字、紧凑的结构,就胎教与早教方法给出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奉献了一份爱心大餐。
  • 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

    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