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87500000001

第1章 有一个地方,我们永远无法抵达

卡夫卡是一位我认为要“打包”推荐的作家,他的太多作品都值得我们去读。因为我们的中学课本收录了《变形记》的一部分,所以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读过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的厉害之处在于,在整个世界——无论是在哲学思潮还是文学史背景上——都还没有出现“异化”这个词的时候,卡夫卡就已经用小说为我们定义了“异化”。《变形记》可以代表卡夫卡作品的某一种风格,但只读《变形记》,还是读不出卡夫卡作品真正的深度。

卡夫卡是小说家中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哲学家误入“歧途”,写了小说,让哲学有了叙事、人物的因素。他的每一部小说看似不是在写现实,但其实处处都是在写现实,这些小说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其实就是对人类生活做出的某种预言和判断。

《城堡》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土地测量员K整天在小镇里跑来跑去,目的是要进入城堡。很多次他能很近、很清楚地看到城堡,但怎么也抵达不了。

按照我们的常识,你想要去某个城堡,一定会有很多条路可以到达。但《城堡》告诉你的是,你看见了目的地——一座城堡,也看到了有很多路可以通向那儿,但是每一条路对你都是不通的,都是死路,肉眼可见的、不远处的城堡,你始终无法进入。这样的问题其实完全是一个哲学问题,你能看见某一个地方,但就是无法抵达。

小说以捷克[1]为背景。那时的法律,在现在看来是一部漏洞百出、无比荒唐的法律。比如,小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公文,被随意滞留在某一个地方,公文上的信息没有被顺利传达出去,使得小镇居民都不知道这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影射。

小说里这样的隐喻和表达很多,你可以理解为荒诞,也可以理解为黑色幽默,还可以理解为政治讽喻。总之,这部小说里藏着丰富的可阐述的意义。而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就成了这种哲学表达、政治表达甚至是社会学表达的一个符号。当然,更多的是文学表达的符号——一个人看见了一座城堡,却无法抵达。

不同于很多小说家所惯用的叙事、描写以及塑造人物的方式,卡夫卡将这个过程压得很扁、很小。如果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对《城堡》进行文本分析,那么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然而读完这部小说,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人生当中的某个时刻,你会发现你自己就是那个土地测量员K,你的命运有可能就像这样:你每天看着“城堡”说,我要到那里去。你走第一条路,走不过去,你想反正人生还很长,那就走第二条路吧,但是第二条路也不通,幸好现在正逢中年,还可以走第三条路……但是你发现每一条路走到最后都是不通的。你一开始读这部小说可能觉得有隔膜,但读着读着,你能进入这本书里,领悟到原来这本书讲的是自己,讲的是自己的某个时刻,或者说是命运当中最幽暗、最幽闭的某个阶段。所以,每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成为卡夫卡笔下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

《城堡》描写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世界,而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但卡夫卡就是用这种荒诞的寓言式的阐述方式,对人类生活做出某种充满哲学性的预言,用一个“寓言”完成另外一个“预言”,用《伊索寓言》的这种“寓言”完成诺查丹玛斯的那种“预言”——这是卡夫卡作品最大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一百多年以后,人们——无论是文学界的专业人士、爱好严肃文学的读者还是大众读者——把《城堡》看作是《圣经》一样的经典文本以及卡夫卡的必读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与《城堡》所表达的主题有些许类似。

《饥饿艺术家》写了一个杂耍艺人,他不耍刀枪棍棒,也不耍猴子宠物。他的杂耍是把自己关在铁笼里,一直不吃饭,只“表演饥饿”。旁边有一个像审判员一样的人,带着这位“饥饿艺术家”到处表演。“饥饿艺术家”有一个台子,每天展示自己已经饥饿到了第几天,第三天……第三十天……最后饿得皮包骨头。

“表演饥饿”的演出,每到一个乡村,就给这个乡村带来欢乐。大家都想看看一个人关在铁笼里不吃饭能持续多长时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文化,但更残酷的是,“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渐渐无人问津,因为热闹的马戏团进入了欧陆,大家都去看新兴的、时尚的马戏表演了。所有人都绕过了“人”的表演而去看动物的表演,甚至帮“饥饿艺术家”完成仪式的人——“饥饿艺术家”旁边的那个审判官也去围观狮子的表演了。最终,“饥饿艺术家”被遗忘了。

渐渐地,笼子旁边堆满了杂物,以至于人们都绕着笼子走,他每天都听得到路过之人的欢声笑语,但是所有的声音都是向着动物而去的,他的表演失去了意义,而且他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突然有一天,一个像村长一样的人发现路边的笼子里还有一个人。那个人消瘦得只剩一副皮囊,睡在草堆里。他就去跟“饥饿艺术家”说话:“人家都不看你,为什么不出来吃点东西?反正你的表演已经失去意义了。”“饥饿艺术家”回答:“不是我爱饥饿,而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我的食物。”

世界上有这么多食物,但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食物,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和卡夫卡在《城堡》里想要表达的“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看得见,但就是不可抵达”的主题是类似的。卡夫卡从来不直接去写关于“孤独”“决绝”之类的词语,但人与这个世界最深的隔阂,他只用那么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

《城堡》是一部没完成的作品,但它成了传世巨作,这是作者卡夫卡绝对预料不到的。

卡夫卡生前是个公务员,在法律事务所工作,这个法律事务所是专门负责给底层的劳动人民、工人上保险的。卡夫卡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但他又热爱写作,他认为自己写作就是写着玩儿,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作家、好作家,这也是卡夫卡没有写完一部长篇小说的原因。

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在生前是没有一点自觉的,别的作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追捧,但卡夫卡却认为自己“在文学史上可能没名气,不可能会留下几笔”。他生前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低到了什么程度呢?现在所谓的卡夫卡博物馆里几乎没有卡夫卡的创作手稿,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创作不应该留下来,而应该一把火烧掉。卡夫卡临死时嘱咐他一个最好的朋友,在他死后,帮他把所有的自认为不成器的作品全部烧光。但是他的朋友违背了他的遗愿,因为这个朋友明白卡夫卡的文稿的价值。他把卡夫卡的很多手稿、作品都带到了以色列,并让其面世。一百多年来,卡夫卡这个名字变得越来越响亮,我想这也是卡夫卡生前没有预料到的。

因为他的朋友把他的很多手稿、作品都带到了以色列,所以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几乎所有卡夫卡的文稿都在以色列,而布拉格的卡夫卡博物馆里只有卡夫卡的请假条。

卡夫卡从年轻的时候就不停地生病。他做的是基层比较辛苦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出差回来后就会生病,需要去医院,需要请假。所以在卡夫卡的博物馆里,你看到的是一个病人不停地向老板、上司请假,写的各种各样的请假条。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鹊起,这种差别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但是这就是卡夫卡。卡夫卡的小说,隐喻着人类的困境,并且这种庞大的隐喻可以穿越时间、空间影响现在的我们。他小说中那些看似无意的句子,也做出了预言似的宣布。这就是卡夫卡在哲学上的意义,以及他真正的价值所在。

希望你们可以读一读《城堡》,还有他另外一些非常优秀的中短篇小说。

苏童

注释

[1]当时属于奥匈帝国。

同类推荐
  • 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

    此版本《我弥留之际》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知名作家指定推荐版本,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苏童作序深度解读。 《我弥留之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的成名之作,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尽管这个家庭有种种愚蠢、自私、野蛮的表现,但还是为了尊重亲人感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与阻碍,完成了承诺。小说展现了福克纳高超的创作技巧,为他带来国际性声誉,被誉为“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
  • 异灵实录(一千灵异夜)

    异灵实录(一千灵异夜)

    三更看凶榜,灵魂等摆渡。中国恐怖故事,招魂死亡笔记。有一种事情讲得清楚,有一种感觉说不明白。细思恐极的恐惧从心底升起,看完这99个故事,你会怀疑你的人生。作者独自到外地出差,深夜住进了当地的酒店,由于没有空房,只能住进底楼的最后一间。就在这一晚,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进入房间后,手机信号完全消失;原本调在低温的空调莫名升到了30度;被关紧的淋浴器水龙头一次又一次自己打开;拨打服务台电话报修,却迟迟没有人来;打扫的阿姨敲门后却死也不肯进屋……
  • 母子平安

    母子平安

    谁都没想到,这个为小潘忙了两个多月的产房,竟然救下叶芳。林涛在山腰间坐了一会儿,渐感冰冷彻骨。往回走,才发现刚才居然跑出去那么远。回到村子,天已很晚,院子里空无一人。林涛冲屋里喊:“小潘!”片刻后,小戴出现在他面前。小戴更瘦了。他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蓝色碎花被筒,就像抱着一个一动就响的炸弹。他的脖子上挂着奶瓶,被筒一角露出一点浅褐色的小脑门,林涛愣住了。
  • 大魔店

    大魔店

    魔店降临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小镇,大家都在传说在车水马龙的琥珀大街旁魔术似地出现了一个小店,而且这个小店起的名字也是非同寻常的——“魔店”。“吱呀”的一声,厚重的木门被推开了一道缝。探出来了一颗古灵精怪的男孩的小脑袋。“有客人,快点倒茶,伙计。” 柜台后出现了一个踮起脚的鹰钩鼻老头儿,整个人缩在了一起,长长的鹰钩鼻子从眼睛底下直刺出来,长满老茧的脚深一下浅一下地踱出了柜台,恐怕踩着他那长长的银白色胡须。男孩吓了一跳,战兢兢地望着魔店老板。鹰钩鼻老板悠哉地调了一杯酒喝,蓝色的汁液从胡须上滚下几滴。“你是谁?”男孩问。
  • 江南碧血(三)

    江南碧血(三)

    暗夜之中,李乔看清了身周群蛇环绕、有似虿盆,惊得死死咬住自己手背,不敢出声,却又是一愣,连忙松开牙齿,险些吐了出来。他只当自己即将被毒蛇咬个千伤万洞,不禁闭目等死。过了片时,并未觉得一丝噬咬之痛,他壮胆睁眼,却见众蛇只围着他身侧绕行,似有躲避之意。他呆了一瞬,立即手脚并用地爬走。他一路潜行,直爬到那茅屋的灯光已看不见,才站起来奔跑。这时候万般惊恐反都抛到了脑后,他只边跑边想:“陈夫人竟对大哥动用私刑,好在有陈大侠照应,暂能保护于他。我须立即找到石秀才,救他出来,定要救他出来!”此时月至中天,银辉透过林梢洒下。
热门推荐
  • 昆虫记

    昆虫记

    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天性好学,对化学、数学、物理和生物等学科有广泛涉猎。后潜心研究昆虫的习性和生活特征,写成十卷本观察手记《昆虫记》,被誉为“昆虫诗人”。
  • 天豹图

    天豹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吉姆的人生

    吉姆的人生

    澳大利亚,公元2150年。吉姆和一名15岁少年进行了灵魂转移;这位少年犯了罪,在逃逸过程中死于意外。吉姆在医院死而复生、失忆,而且大脑严重受损,并进而影响到他的松果体和视觉。他的大脑中生成了过量二甲基色胺,这种神经化学物质导致他出现了梦境和幻觉。他的视觉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现在他能看到别人体内的光、脉轮和光环,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光。他学会了利用和控制这些光场,成为了一名神奇的治疗师,因此被人们奉为救世主。一直以来,他都为一起自己不曾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审判。
  • 听文知音

    听文知音

    赌书消得泼茶香,每一句都有美轮美奂的词藻,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的。是灯火阑珊的璀璨,也是光彩夺目闪亮,是永久的辉煌……
  • 自律的人生不孤独

    自律的人生不孤独

    这是人气作家初小轨的关于自律的随笔集,写给万千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人。人生需要自律,自律让你克服慌张,摆脱焦虑,告别孤独。我们对于人生的期待,值得我们对自己严格一点儿。那些不放任、不沉沦,拥有强悍自我主宰能力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才配得上世界更多的宠爱。
  • 太上武主

    太上武主

    顺天昌,逆天亡。人有情,道无情。三千大道,衍化万千。少年偶获机缘,缔造传奇神话。
  • 天启之门

    天启之门

    【NPC反击玩家!吊打穿越者!】我的世界我做主!哪里轮到你们这些魂淡来作威作福?!走上【史上最强救世主】的道路,注定充满了刺激!……陈小练:从今天开始,一个宗旨为抵抗那些魂淡的抵抗组织成立了!我们的团队名就叫……逗逼联盟!队员:队长,这名字,我怕说出去会被人打啊…………
  • 大乘止观法门

    大乘止观法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胃病百问百答

    胃病百问百答

    《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虫洞

    虫洞

    现代物理学研究认为,宇宙中存在黑洞、白洞和虫洞。黑洞具有超强的吸附力,物质一旦陷落进去便无法逃脱;白洞与黑洞恰好相反,其不但不吸收物质,还不断向外释放物质;虫洞即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时空隧道,是介于黑洞与白洞之间的桥梁。在《虫洞》一书中,作者以白洞隐喻生命之诞生,以虫洞隐喻生命之旅程,以黑洞隐喻生命之死亡,试图围绕虫洞这一神秘的天体物理现象和物质运行规律重新认识世界和解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