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3800000003

第3章 母亲——第一个先生

1909年,巴金的父亲到四川广元做县官,巴金的母亲带着孩子也随他到了广元。这时巴金只有四五岁,也大体是从这时候起才开始记事。所以他眼中的人生的第一幕,也就从这里拉开。

广元地处川北丘陵地区,土地瘠薄,人民生活贫苦,但县太爷的衙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阔绰的。在巴金最初的记忆里,那衙门是“很大一个地方,进去是一大块空地,两旁是监牢,大堂,二堂,三堂,四堂,还有草地、稀疏的桑林,算起来大概有六七进”。他们一家住在三堂。

在当时的社会里,一般老百姓谁也不愿意跟衙门打交道,那是一个森严、可怕的地方。然而在还不懂世事的“四少爷”巴金眼里,这里却跟成都的李家公馆没有什么两样,是一片温暖快乐的自由天地。

家里有专设的私塾,父亲给孩子们请了一位塾师。先生姓刘,性格温和,待孩子们十分亲切。从这时起巴金就开始跟先生读书,课后就跟三哥在窗外的小花园里玩耍;或跟侍女香儿(一个十二三岁的瓜子脸的女孩儿)和三哥一起到桑树下捡桑葚,边捡边吃,弄得嘴巴和双手都是红红的;或者独自一人爬上高高的干草堆,睡在那里晒太阳;或者带领一大群鸡,把米撒在地上,让它们围着啄食,并在早晚由香儿陪着把鸡群放出或收进鸡笼,一个个给鸡点名,俨然像个鸡司令……这些便构成了巴金幼年时期最初的梦幻般的生活内容。

而使他最难忘的,则是母亲的抚爱和这抚爱的温馨。巴金后来在《最初的回忆》一文中说到他的幼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母亲和母亲讲述的那个令人着迷的梦,他清楚地记得母亲说话的情景——“这个娃娃本来是给你的弟媳妇的,因为怕她不会好好待他,所以送给你。”

这是母亲在她的梦里听见的“送子娘娘”说的话。每当晴朗的午后,母亲在她那间朝南的房子里做针线的时候,她常常对我们弟兄姊妹(或者还有老妈子在场)叙述她这个奇怪的梦。

“第二天就把你生下来了。”

母亲抬起她的圆圆脸,用爱怜横溢的眼光看我,我那时站在她的身边。

“想不到却是一个这样淘气娃娃!”

母亲微微一笑,我们也都笑了。

母亲很爱我。虽然她有时候笑着说我是淘气的孩子,可是她从来没有骂过我。她让我在温柔、和平的气氛中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

一张温和的圆圆脸,被刨花水抿得光光的头发,常常带笑的嘴。淡青色湖绉滚宽边的大袖短袄,没有领子。

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的温柔的声音。

巴金这里所说的“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对巴金来说母亲是最难忘的,虽然母亲在他10岁的时候便去世了,但是他对母亲的记忆和怀念却是永远也磨不掉的。他永远记得母亲的常带笑容的圆圆的脸,永远记得母亲的爱怜横溢的目光,永远记得母亲的温柔的声音。因为在这一切里面都渗透着发自深心的爱呀!这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心里都不难体察,何况巴金又是那么一个敏感的孩子!所以,在巴金还很小的时候,当他还处于蒙昧时期,就已经被“母亲”这两个字迷住了。有时在夜里,望着清油灯的暗淡的灯光,他会陷入痴想,他后来曾说过,这时候“我睡在被窝里,常常想着‘母亲’这两个字的意义”。真是奇妙的现象!这时的巴金才只有四五岁,已经在思考“母亲的意义”

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了。当然答案是没有的,“母亲”的意义是什么,当时他不可能说得明白,但他却能感受到,而且那感受是真实的,强烈的,浸透心脾的。不仅如此。母亲的心似乎还要更大些,她的爱也似乎更广博。她不仅爱自己的子女,不仅给了他们爱,使他们感受到了爱,懂得了爱,而且还教育他们要爱别人,体恤别人,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这里很有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子,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有一件事巴金一直记在心里。那也是在广元的时候,一天下午巴金看见三哥尧林为了一件小事摆起主人的架子,把使女香儿骂了一顿,还打了几下。香儿哭着告诉巴金母亲,母亲立刻把三哥叫过去,温和地向他解释:“丫头同老妈子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即使犯了过错,你也应该好好地对她们说,为什么动辄就打就骂?况且你年纪也不小了,更不应该骂人打人。我不愿意让你以后再这样做!你要好好地记住。”

三哥一直低着头,不敢说话。香儿高兴地在一旁暗笑。等母亲说完,三哥便垂着头慢慢地往外走。母亲叫住他,说:“三儿,你不忙走!你还没有回答我。我说的话你懂了吗?你能记得吗?”

三哥迟疑半晌终于回答说:“我懂……我记得。”母亲这才站起来,说:“好,拿云片糕去,喊香儿陪你们去耍。”边说边从瓷缸里取出云片糕递给他们。

这件事不只是三哥牢记终生,也使更年幼的巴金铭记不忘。

可以说,这是巴金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做人要有爱心,要爱人,爱一切人,要懂得同情和怜悯。这一课是母亲给他上的,是母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爱”的种子。所以后来巴金多次称他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先生”,因为母亲不单是生养了他,她还用自己的言行第一个教给了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关于这一点,巴金后来有一段话说得明白而感人,他说:

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就是她。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与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母亲自己也处过不少的逆境。在大家庭里做媳妇,这苦处是不难想到的。但是母亲从不曾在我的眼前淌过泪,或者说过什么悲伤的话。她给我看见的永远是温和的、带着微笑的脸。我在一篇短文里说过:“我们爱夜晚在花园上面天空中照耀的星群,我们爱春天在桃柳枝上鸣叫的小鸟,我们爱那从树梢洒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我们爱那使水面现出明亮珠子的太阳。我们爱一只猫,一只小鸟。我们爱一切的人。”这个爱字就是母亲教给我的。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部性格的根柢。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母亲的爱的教育的力量和深远影响。从这位可敬的母亲本身来说,无疑她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出于一片真诚,表现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位封建大家庭中的少夫人的稀有的好心肠。

她对自己的子女的爱更是真诚的,充分体现出母爱的深沉与无私。至于她所说的要“爱一切人”云云,她说时虽然十分真诚,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因为爱必须是平等的,自由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当彼此处在尖锐对立或对抗的阶级地位上的时候(如主子与仆人,坐轿的与抬轿的,总之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人与人之间既然没有平等,没有自由,怎么能谈得上普遍存在、一视同仁的爱呢?怎么能谈得上去“爱一切人”?其实,从巴金自己的回忆和叙述里也不难看出其中的自相矛盾。前面母亲不是说要“爱一切人”吗?但接下来她就把“爱一切人”改为要“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动辄将他们打骂”。从“爱”到“同情”和“怜恤”,这已经打了很大折扣;再到不要“动辄打骂”,那就谈不上什么“爱”了,充其量不过是好心主子的同情心而已。而事实上就连这种同情心也很难贯彻始终。巧得很,就在母亲说要“爱一切人”,不可“动辄将他们打骂”之后不久,巴金亲眼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看见领十妹的奶妈挨了打。

那时十妹在出痘子,依照中医的习惯连奶妈也不许吃那些叫做“发物”的食物。

不知道怎样,奶妈竟然看见新鲜的黄瓜而垂涎了。

做母亲的女人的感觉特别锐敏。她会在奶妈的嘴上嗅出了黄瓜的气味。

一个晚上奶妈在自己的房里吃饭,看见母亲进来就露出了慌张的样子,把什么东西往枕头下面一塞。

母亲很快地就走到床前把枕头掀开。

一个大碗里面盛着半碗凉拌黄瓜。

母亲的脸色马上变了,就叫人去请了父亲来。

于是父亲叫人点了明角灯,在夜里坐了堂。

奶妈被拖到二堂上,跪在那里让两个差人拉着她的两只手,另一个差人隔着她的宽大的衣服用皮鞭打她的背。

一,二,三,四,五……足足打了二十下。

她哭着谢了恩,还接连分辩说她初次做奶妈,不知道轻重,下次再不敢这样做了。

她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晨母亲就叫了她的丈夫来领她去了。

这个年轻的奶妈临走的时候脸色凄惨,眼角上还滴下泪珠。

我为这个情景所感动而下泪了。

我后来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残酷地待她。

母亲微微地叹了一口气。她不说别的话。

以后也没有人提起这个奶妈的下落。

母亲常常为这件事情感到后悔。她说那个晚上她忘记了自己,做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

我只看见母亲发过这一次脾气。“只看见这一次”,也许是吧,但有这一次也就够了。在这件事情上,奶妈固然是有错的,但也并不犯王法,用不着县大老爷连夜升堂,打板子。用现在习惯的说法,这叫“滥用职权”!之所以要这样做,无非是奶妈的行为可能(仅仅是可能)对自己的孩子不利。那么奶妈自己呢?不仅受了皮肉之苦,而且被赶走了,丢了饭碗。这是不是会影响到她以后的生计?会不会影响到她的家庭和孩子?对这些问题,巴金的母亲就不去考虑了。所以,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巴金母亲在性格上的矛盾,表现了她所说的要“爱一切人”的不切实际,同时也表现了她所进行的爱的教育的局限性。巴金说这是他的“全部性格的根柢”,这是不错的,母亲的爱的教育的确是巴金思想性格的一个基点,是把他与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或支柱;但是就其本身来说仍然是有矛盾、有局限的,不可能贯彻到底,这在巴金后来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表现。

当然,巴金的母亲毕竟是仁慈的,可敬的,她养育了一位杰出的作家,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爱,并给了他一颗善于体恤他人痛苦的仁爱的心。

上面所引的那段精彩的文字,巴金是以极其坦诚的自我解剖的态度写下来的,在轻松而幽默的文字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他毫不掩饰自己思想和性格中的矛盾,并深刻地挖掘和剖析了这矛盾形成的根源,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一点令人非常敬佩。

同类推荐
  •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图说世界名人: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介绍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运筹帷幄的谋略家(3)》本书分为所罗门、管仲、范蠡等部分。
  •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海兰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董鄂妃:风流只向一人说。香妃:老去的传说。西太后慈禧:红妆照汗青。婉容:末代皇后。
  • 风雪多瑙河

    风雪多瑙河

    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就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方夜谭般的传奇。本书,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热门推荐
  • 美人为祸,夫君宠妻成瘾

    美人为祸,夫君宠妻成瘾

    听闻沈府有位丑公子,整日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世人皆说沈公子生的面目全非,新婚之夜吓死了新娘子。*听闻道观的小姑子去了长安觅良人。被骗进了杏花楼,却入了沈府做了侍妾。世人皆称,小姑子命苦,不仅给人做侍妾还是个奇丑无比的丈夫。多年以后男人邪魅一笑将她抵在墙壁与怀抱之中:“为夫丑么?命苦?”小姑子苦笑一声,对于某人的眼神选择视而不见,谄媚道:“不苦不苦,夫君美若天仙,跟着夫君哪有苦字之说。”“娘子不苦,可为夫,憋得辛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本书将满族小说创作的总体业绩与满族历史上的民族文化流变相联系加以考量,与满族曾经普遍接受中原汉族文化而又注意葆有自己的审美特征相联系加以探究,在学术史上首度完整地对满族小说通盘成就做出梳理。本书旨在展示出满族小说与汉族小说的“同”和“异”;既要认定汉族文化给予满族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也要看清满族小说创作与中原汉族文化的审美差异,从而阐释出满族小说创作回馈给中华文化的多重价值所在。
  • 汉官旧仪

    汉官旧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湮灭降临

    湮灭降临

    生命,是浩瀚世界中特别的存在。人,兽,诸神,或是魔王,都是这样的存在,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命运。不同注定不平等,命运有喜亦有哀。
  • 九印决

    九印决

    青梅煮酒,举手投足间看破苍穹。沧海茫茫,红尘争香时却未猜透。夜来何妨?却有神伤。听南邙仙音三清,看牌匾写满仇怨。纨绔只为一时张狂,世间沉沉恶恶,且融与我一席置身。醉又何妨?震破四方!
  • 重播

    重播

    马洛以450美元的代价,受聘于一名律师,到火车站跟踪一名年轻女性,任务很简单:别跟丢人,只须查明下榻旅馆即可。然而马洛立刻发现事实绝不是这样,他决定买一张前往圣地亚哥的车票,追踪下去……一九五八年最后的长篇,马洛的谢幕之作。
  • 沈少,情深不晚

    沈少,情深不晚

    “苏语嫣,是你杀死了她,那你就代替她嫁给我吧”“沈淮南,你为什么把其他女人带到我们的婚床上”
  • 文学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学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那些肩负着教化异教徒使命的传教士们,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词典,承担起“白种人的使命”。东方的亚洲人也派遣使者来到西方学习,这些人不仅对政治、宗教以及文学颇有研究,而且他们还精通我们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国家的人民。
  • 开始或者结束

    开始或者结束

    为自己的日子,在自己的脸上留下伤口,因为没有别的一切为我们作证。——海子:《我,以及其他证人》。葛葛走出宾馆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太阳好像隐藏在东边的某个地方,一跳一跳地向外挣扎着,所触之处弥漫上了一层金色。此时大街上没有什么人,一阵冷风吹来,葛葛不由自主地缩了一下脖子。葛葛忍不住回头,看了四楼上的某一个窗户。她以为施大字会像以前那样打开窗户,默默地目送着她远走。
  • 九阳大帝

    九阳大帝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他没有妖孽般的天赋,没有强大的背景,有的只是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汗与血的铺垫,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勇气,他惊艳了时光。传说里,他的左手掌控毁灭,右手代表重生。他就是慕炎,一个应运而生,纯阳之体的修士,一个用实力踏上主宰巅峰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