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61700000001

第1章

来源:《粤海风》2006年第05期

栏目:人生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与王元化先生有一段不平凡的交往经历,也没有想到他在我的学术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他让我第一次深刻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从他那里获得了做人、做学问的力量与信心。

我的《审美中介论》一书,于198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第一辑“文艺探索书系”出版,出书之后,责任编辑高国平先生特别嘱咐:凡书中所涉及到的当代名家学者,都应由作者签上名赠送一本。我遵嘱,也送给了王元化先生一本。先生收到后,赶在当年汉学家会议(上海金山)之前夕读完。从复信中知悉,他是几乎通宵不眠读完此书的,先生压抑不住内心的波涛翻滚,奋笔疾书,长长写了三页多复信。收到此函,我人生第一次为学术而激动、而热泪盈眶。我那时,不但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1957年的历史时代,给我开了一场玩笑,使我来到了苦难人生的最边缘与最底层。而那时的王元化先生,才刚刚“急流勇退”,卸下了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重任,又悠悠然回到他的学术研究中了。

1987年秋天,《审美中介论》已出版一年多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拙作连印三次,达十余万册之多。看来,产生了一定的学术效应)此书是由复旦大学蒋孔阳先生作序的。(序言底子是我提升副教授时的学术鉴定)。我与蒋先生也从未交往过。那时复旦办了个高校教师美学讲习班,蒋先生希望我能来上海见见面,同时也给讲习班的学员们讲讲我的“新观点”(那时的“讲学”是一股风)。此外,责任编辑高国平先生也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他也希望我能来出版社见见面。于是,我人生第一次从广东动身来这洋人留恋难舍的上海。元化先生从高国平那里得知我要动身来上海,便叮嘱高国平通知我:务必赶在国庆节之前到上海,因为节后先生即将率领代表团到欧洲访问。我终于如期赶到上海,先生在他的寓所(吴兴路大楼)中接见了我,陪我去的是高国平先生。整个下午时间,在主客闲谈中一晃便过去了。先生的接待是很平凡的,但他心中的那盘“火”,让我炽烈地感觉到。他问及我的一切,我则坦诚地回答。在他面前,我犹如一个从农村来的小学生。闲谈中,不知怎的,忽然谈到我的康德哲学的启蒙老师韦卓民先生[1](似是元化先生问及我的康德学问是从哪里的),他竟然眼睛一亮,似乎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由此而打开了我们之间思想交流的大通道。他说,韦先生是他的父执辈,当年逃难到武汉时,韦先生把两家孩子(即韦家与王家。韦是华中大学校长,王元化之父王芳荃是清华大学教授。两家友谊非常深厚)集中在一起,教他们四书五经,规范地灌输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由此,元化先生又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们遭厄运之后(韦先生1957年也被打成老右),如何专心于学术。60年代初,他们之间每周一封学术通讯。韦先生每封信都长达好几页,甚至十多页,密密麻麻,但清晰美观一气写来,言意未尽,又旁加插语(足见其用心矣),内容多是黑格尔哲学,偶亦涉及康德哲学。元化先生说,他所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精髓,便是韦先生的开导和启示(元化先生写了几十万字的黑格尔哲学笔记,后来也终于出版了,也送给了我)。先生说,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通讯,有些已丢失了。[2]当先生激动地言说过之后,便平静地委托我,由于他们之间多年不通音讯了,不知韦先生一家现况怎样?论著下落如何?嘱我下次来沪时(或在书信中)务必讲讲,以释思挂多年的怀念(详见下文)。谈话兴趣正浓,先生家里的保姆说,晚餐弄好了。晚餐中只有四人:先生及夫人张可,我和高国平。先生称呼我是很亲切的:“承万,我没有请客上馆子的习惯,在外面请客我很不喜欢,在家里多好!”大约这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浓烈的亲情(一种血缘泛化习惯)使然。正说着,张可老师(我称她为老师,因为她在上海戏剧学院当过老师),便频频给我挟菜,非常和蔼可亲,一个异常慈祥的母性。元化先生则风趣地说,还是自己动手好,丰衣足食嘛……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元化先生出访归来,在京遇见王瑶先生,他们亦是好友,同为当年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员。王瑶先生拟定编辑一部中国百年学术史(以人带史),后来出版时定题为《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选定的人物,上起王国维,下至钱钟书、王元化。编者特别强调不是写一般的人物评传,而且通过一串人物,见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生机、新动向。无疑地,王瑶先生选中王元化,那是很有慧眼的。元化先生一回到上海,就给我来信,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说:“请你承担此项撰写任务,一年完成。先生的信任与重托使我又一次感到“我的存在”,“我真的是学苑中的求道者么”……我处于麻乱的振奋中。然而,我又得暗暗地清点盘算一下我的“知识库存”,掂量此项任务,我能承担得了么。我很矛盾:如果我推辞了,那实在有失先生的期望与厚爱;承担吧,又怕写不好,有损先生的光辉。我只好在复信中坦诚直陈。我说,先生的知识结构是三重奏。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功底,二是19世界俄罗斯文化的卓越见识,三是西方哲学,尤其黑格尔哲学超水平线的独到研究。这种“A调”(高音调)的三维知识结构,在现当代的中国学人中,不愧是“绝学”。就我本人来说,硬着头皮,也只能说二三两项能稍稍挨边,至于第一项(中国古代文化修养方面),则非常浅陋(看着先生发表在《文汇报》上占着一大版篇幅的“物”字考,真使我咋舌。我要进入这个神秘世界,与先生对话评论,岂不是上天么!)如果我要真正补课,起码也得三五年。于是我建议他,暂不由我撰写,另请一特长中国古代文化专家先写,万一后两项有所不足,我则尽可能凑合。于是他找到了山东大学牟世金先生(牟是陆侃如先生的高足,对文心雕龙很有研究)。牟先生担负此任务已一年多了,但只字未成,加之身患绝症,不久即人亡文绝。此时,元化先生似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大约是1990年初,先生在香港越冬过节后,应邀到汕头大学参加校庆,偶尔谈及以上情况,会中该校一教授应允撰写任务(此教授后来还给我来过“很荣幸”的信)。大约过了半年多,撰写任务即告完成,洋洋几万言,先生过目后,深感不安。一方面文稿中吹捧辞语太多,也不甚着边际,先生说:“把我拔得过高过大。”另一方面,“有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未写到”。“一句话,我王元化到底是个什么人,文稿反映不出来。”先生着重指出:该文稿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尽管作者的用心是良好的。先生打退堂鼓了,他告诉北大的陈平原先生(王瑶先生已逝世,此项编辑任务落在弟子身上),“算了吧,我的就不写了”,但陈平原则很严肃地说,先生(王瑶)的遗托,我只能完成,不能改变。此情此景,真可谓进退两难。元化先生终于还是再次向我开口:务必完成此项撰写任务,不要推辞。我答允之后,他反复重申:要实事求是,不增不减,我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为贤者忌。不久,他便把有关的各种资料(论著、笔记、图片等等,其中还有出版成书的小说集呢),那重量,使我突然深深感到:虽具七尺之躯,但有“人瘦肩狭”的苦痛。好在那时我尚未担任学校里任何行政职务,一身轻,允许我全力以赴。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约四五万字的初稿便出来了。当时,为什么写得这么顺利、这么快呢?原因有二。一是我长期把先生的论著,作为学术进取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磨炼自己,从枕案到心灵中,都有鲜明的轨迹。因此,不管是先生论著的整体范围,还是先生学术体系的核心,我都较为熟习,且对其伸展的秩序,也较为明晰;二是利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急起直追,补上了必要的课,目标尽量向先生的“三重奏”靠拢(那时,我觉得走学术路子,不择师,赶时髦,乱看、乱写,是当代学人的一大通病)。当初稿进入边抄边改阶段时,正好遇上元化先生夫妇住院体检,他们隔绝了一切外来的干扰,心绪平静,精力集中。于是,我便抄好一部分就寄出一部分,让先生过目。一周一次。先生也就随时随地用铅笔,作种种符号,阅后即退回给我,同时还附上一页信(每周一信,有好几封,极有学术价值,但在几次的搬家中失落了)。论文抄写完时,先生夫妇住院体检也出院了。但全文到底如何,尚须细细推敲。那句“实事求是”的话,语重千钧,那压在心灵上的重量,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感受过。全文写完,不但不是松口气,反是诚惶诚恐,更加忐忑不安——不知符合先生的“实际”否?

元化先生体检出院后,即与我商量:是否可以带稿子来上海一趟,商议文稿的最后审定,尽可能达到“实事求是”(先生从不怕无端的中伤,而最忌无端的吹捧)。这正中下怀,而且我还可以直接受教于先生,机会难得呵。元化先生说,如果出差费用不能报销,就吃住在他家里。后来,和高国平先生商量,反复考虑的结果,还是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创作室为当。一是免得过分打扰先生,二是距离近,只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先生家里。修改稿子的时间前前后后大约一周多。这一周是我人生学术历程中,最充实、最难忘的一周。每天上午八点带着轮转中的新稿子到先生家,面对面地斟酌、推敲,画上记号,在他那儿吃过中饭或晚饭后返回创作室,然后再在先生意见的基础上“润笔”。在拙文中,我也免不了当代知识分子所染上的恶习,时有言过其实,露出若隐若现的变相的无端吹捧(露骨的吹捧,已是前车之鉴,我不敢为之)。先生对此,极为警觉,目光之锐利、“嗅觉”之灵敏,思考之周密,谦虚之精神,令我惊叹。由于在写作之前,先生已明确地“约法三章”:实事求是,不许无端吹捧;不增不减,要写出真实来;文风力求通俗朴素,不要故弄玄虚。这对我实在是一场严格的“军事训练”。但是不管怎样,文章总免不了有“走轨”的地方,先生总是耐心地引导,不是再翻原著、原文,重新校正,便是先生自己“直说心里话”,把问题再“完整”地阐释一遍。当文稿评述较为切合先生的实际时,先生频频点头颔首,偶见废话、啰嗦话,则建议一笔划去,若遇上无端的隐隐约约的吹捧话,他则紧皱眉头,一字一拍地说“这句不当”……

拙稿修订完之后,心绪自然轻松一些。然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先生的思想、气质、情操、人格,那是如此的光明磊落、严格审慎,令我终生难忘。更为重要者,是先生把我引上一条严格的学术之路,且得到先生“手把手”的一丝不苟的训练。本来,我应该感谢他,应该“谢师”,然而,临别前夕,先生又叫保姆好好加菜为我饯行。先生说,我没有什么送给你,就送两样东西吧。一是贵州茅台酒(先生特别强调一句“这是真真正正的茅台酒”),当我带回湛江过春节时,瓶盖尚未充分打开,已经满屋飘香了,一家人都雀跃起来。二是一副先生自己手书的五尺对联(我在旁边看着他那凝重的神态,和运笔之龙凤节奏)。上联是:呕血心事无成败;下联是:拔地苍松多远声。签名之后,又盖上印章。我不懂糊裱,难为他托人裱好之后邮寄给我。无疑地,对联的题旨既是他艰难而卓绝的人生总结,也是对后辈的深切激励与希望。多年来,我一直把对联悬挂在客厅中,鼓励自己前进。

论文定稿后,未寄北大之前,先在《文艺理论研究》“作家研究”专栏中发表。后来终于在陈平原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刊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不过时间已拖延至1995年底了。

同类推荐
  • 梦非梦:张记书微篇小说精选

    梦非梦:张记书微篇小说精选

    那时候,他们俩都是山旮旯里的放羊娃,他外号叫羊球,他外号叫羊蛋。大概羊球羊蛋总连在一起吧,所以,他们俩就像火柴棒离不开火柴盒一样形影不离。
  • 女囚档案

    女囚档案

    想要作品好看,足够的文字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生活远比虚构的故事精彩,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中,能够把案件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并且讲出点社会意义或者人性特点,这就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舞出精彩来。深入的采访、独特的角度、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个纪实作家必备的素质。来自真实的震撼,加上理性的法律思考和人文关怀,正是丁一鹤这套图书的突出特点。本书解密中国女囚鲜为人知的隐秘生活。
  • 边缘的人生

    边缘的人生

    香港作家黄碧云花了多年时间搜集数资料,写成了以吸毒者为题材的《烈佬传》。小说处处流露对隐于黑暗的小人物的关爱。本文从用心写作说起,指出作者如何努力尝试走入他们的世界。为了更真实地演绎这些人的故事,让他们可自我发声,她更一改以往暴烈血腥的创作风格特色。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平淡的演绎,简浅的句子,广东口语的夹杂等,均可说是为了实践这种创作理念而运用的艺术表达手法。此外,男主角虽处于社会边缘角落,却无碍作者表述其中的人情世界。
  • 东边的风

    东边的风

    我刚从牢里出来,就接到李相龙的电话。李相龙说:老弟,这一阵躲到哪里去了?为啥电话老打不通?我说我坐牢去了,李相龙不相信,李相龙说:你说你杀人去了,不就更没人找你了吗?我说:我真的是坐牢去了,信不信由你。李相龙向我打听:我乡女孩春兰,也在晋海打工,你们认识吗?我说:认识,还是我们的表妹呢。李相龙说:是吗?这表妹可真出息了。听说她当上了歌星,傍上了大款,这是真的吗?我说:大概应该算是真的吧。李相龙说:她真是为我乡人民争光啊。我说:李相龙,你到底要说什么?把话直接说了行不?李相龙说:好。
  • 清明

    清明

    话剧《清明》,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姚宝瑄、卫中先生继《立秋》之后的又一力作。话剧《立秋》着力演绎历史大变革中晋商诚信形象。剧情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晋商三代人的艺术形象。自2004年4月27日首演至今,9年内共演出660场,是山西省“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收获之一。本刊2005年第5期推出《立秋》未演出本,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期刊发的《清明》仍为话剧未演出本。
热门推荐
  • 快穿:男配稳住不要挂

    快穿:男配稳住不要挂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主,在通往幸福大道上,一定会有个垫脚石男配。而安素,一个技(娱)术(乐)主播,在坚持了88小时无休息直播后,成功把自己作死了。从此,踏上了保护我方男配的不归路。在被世界男配碾压到怀疑人生后,安素实在是忍不住掀桌反抗,“喂,那边那个男配,你过来死一下啊!”躺在榻上的男人狭长的眸子微微一眯,“你确定?”“对不起打扰了,在下告辞。”男配你好,男配请你继续深爱女主。
  • 布鲁克林有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 日子的味道

    日子的味道

    村子宁静极了,月色染在塬畔上,远近的树木、花草以及稼禾,显得清亮又柔美,透着原始朴素的风韵,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院中的几棵果树,经日头一昼的照晒,此时,也纹丝不动地入眠了;只有草丛间的虫呓,伴着柳婶和山菊的低泣,颤漾在夜色中。
  • 争霸的游戏

    争霸的游戏

    俾黄昏更加昏暗,俾鲜血更加鲜红,系一片浑浊噶海中,金色灿烂黑暗之中,我系度恳求你向你发誓:所有阻塞系我面前噶物体,所有愚蠢噶人,凭你我噶力量必致灭亡。
  • 海神之源

    海神之源

    恶魔出世,海神封印,他不屈于命运,出身低微,但微笑面对人生,一次意外出门打渔,得到海神传承,从此一飞冲天,志与天空试比高。
  • 浮华三世,歌尽留离

    浮华三世,歌尽留离

    (正文已完结)她是谁?是草包孱弱的四小姐,还是昏睡寒冰玉床五年的现代人?同一张面孔,一个倾城佳人,一个陋颜遗世,真真假假,错乱了谁的眸?对情嗤之以鼻的她,为何偏偏对他情有独钟,陷得不可自拔?一朝梦醒,素手轻挑,朱唇轻启,一首《魅魂》魅惑天下。衣袂翩翩,缭乱天下的眼……他,白衣飘然,如玉无双,一笑宛如白莲却独独为她绽放。为何却失了‘护你一生一世’的千金之诺……支持新作《温暖如初》
  • 余笙请你指教

    余笙请你指教

    十二岁的时候,她救了我的狗,从那以后的几年我偷偷追逐着她的背影,儿时我感激她,十八岁的时候我终于光明正大站在她的身边,我迷恋了她一整个青春,我熟悉她,她不知道我,我说,余笙,高中毕业我就告诉你,可是年少气盛的我食言了,直到二十八岁,我依然爱她,我忐忑地站在她面前问她,你愿意做我孩子的妈吗?她嘴角浅浅的梨涡笑起来还像十八岁的时候那么好看,她说...
  • 豹王西傲【全本大结局】

    豹王西傲【全本大结局】

    他,天下四大神兽中镇守西方的豹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唯独得不到心爱的女人的心。她,一个爹不疼,后娘姐姐都竞相逼迫的孤苦女。却因容貌被妒,被后娘设计,代替异母之姐远嫁他国。两个本来不该有交集的神兽和凡人,却因为她与她酷似的容貌,而有了交集。他抢了她,用假意的温柔困住了她,以为不过是替身,所以忽略了其实早已经深爱。而她,陷落了心,陷落了情,却发现她一直不过是个替身,叫她情何以堪?————————简介实在不会写,亲们凑合一下吧!!!不过内容应当不会叫亲们失望。。。。。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
  • 决战王妃1

    决战王妃1

    看到信箱里的那封通知书时,妈妈开心得简直要晕过去了。那一刻,她认为我们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并且再也不会出现了,而我就是这所有改变的关键。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跟父母对着干的女儿,但我也是有底限的,而这件事就是我最后的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