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67700000002

第2章 谁来为英雄定义(2)

57年过去了,蒋庆泉倚着栏杆,向鸭绿江对岸举起右手敬礼,久久没有放下。

随后,他们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一进馆,蒋庆泉便开始急迫地寻找与23军有关的图片。结果在石岘洞北山战役的展台,他看到的只有一幅炮兵阵地的照片。

蒋利回忆,当时老父亲就犯了倔脾气,愣是要把那张照片撕下来。再三劝阻后,他才将父亲拉了出去。

“我恨啊,为什么没有死在战场上。”坐在屋里的炕头边,当年的年轻战士已经变成了83岁的老人。他的头发和胡子都已经白了一大半,脸上满布皱纹,脑门上还留着一道弹片的疤痕。

“战争,把我爸的一辈子都打没了,他却记了战争一辈子。”蒋利说。

蒋庆泉的确老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大清楚,看过的书转天就记不住了,连日子都要每天重新问问儿媳妇才能搞得明白。但只要一提起那段与战争有关的岁月,老人的语气就会变得急促而亢奋,有时说着说着就得捂住心口,休息很长时间。

老人说,有些事情,他永远都忘不掉。

1948年春节刚过,为了能吃上口饭,20岁的蒋庆泉跟着在国民党辽西师管区当兵的堂兄蒋庆云加入了国民党部队。后来,辽沈战役打响,他们随着大部队坐船向南溃败。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大举过江,前一天的白天,蒋庆泉找到蒋庆云,他告诉堂兄,自己想家,想爷爷和奶奶,“就是枪毙了我也要回家”。蒋庆云举着枪犹豫再三,最终放走了他。

兄弟俩这一别竟是整整41年。直到1990年,蒋庆云才从台湾回乡探亲,那次,他给蒋庆泉带来了一个金戒指和一套西装。

当年,蒋庆泉一路往家的方向跑,结果在一个叫老虎桥的地方,看见一队解放军在烧火做饭。饿极了的蒋庆泉喊了一句,“老总赏我碗饭吃吧。”结果一个首长模样的人挥着手招呼他,“小鬼过来过来,吃饭吗?管够!”

就这样,他加入了解放军,掉过头开始追击国民党军队。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战斗足迹踏过了江苏、浙江等几个省份,因为在解放上海的战役里表现英勇,还荣获了一个三等功。在浙江剿匪期间,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蒋庆泉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回家了,但他的军旅生涯还未结束。1952年,部队开赴朝鲜,准备接替当时的38军。从浙江坐火车到丹东,途经锦州站,蒋庆泉没下车,只在车上喝了两杯家乡的水。

入朝前,蒋庆泉由通讯员被调入步话机排当步话员。那段时间,他觉得自个儿是“一步登天”,不出操也不站岗,一门心思地研究、练习步话机的操作与联络。

年轻的士兵当然不会想到,这部步话机将如何烙进他的命运里。

从战场归来,除了脑门上的一道弹伤,肚脐上的一块刀伤,便只剩下那段难以碰触的经历。如今蒋庆泉还能清楚地记得,回国时见到家里还挂着烈属的牌子,结果发现他没死后,补助烈属的小米就没了。

他再也不愿向任何人提起那些往事。

务农的日子里,村里常有一些复员回乡的老兵,聚在一起聊当年打过什么胜仗。每当这时,蒋庆泉总是说“我没打过多少仗,我就会唱歌”,然后他就开始哼革命歌曲,把话题遮过去。

60年代放映《英雄儿女》,蒋庆泉也带着儿女去看。看到王成喊出“向我开炮”的情节时,他开始偷着抹眼泪,回家后,又躲在被窝里哭。打那以后,他再也没看过这部电影。

陆洪坤曾问过蒋庆泉,为什么不把这段经历告诉家里人?

“那不是我,那是英雄。我是战俘啊,一辈子都烙在心里,抠不掉的。”蒋庆泉这样回答。

蒋利一度以为,父亲心里的这个疙瘩,永远都解不开。

荣誉与耻辱

2010年的一天,刚上完课的蒋利打开电脑,一封新邮件出现在邮箱里。发件者是记者山旭。他也看到了洪炉那篇《寻找“王成”》的文章。

生于1970年代的山旭在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长大,厂里有个巨大的电影院。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英雄往往是在影片的最后牺牲,而只有这部电影,往往孩子们还没在座位上坐稳,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呼喊声便会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时值抗美援朝60周年,山旭渴望跳脱“宏大的历史叙事”,去找寻这个“活生生的人性故事”。

但寻找的过程却是一段让人近乎绝望的经历。

尽管知道蒋庆泉的部队番号,但对他的籍贯年龄却全然没有了解。后来山旭得知,67师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其主要人员来自苏北。整整3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打遍了江南地区所有省市甚至县的新四军研究会的电话,又联系了北京地区的新四军研究会和志愿军老战士组织。

他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2010年4月,一个军事爱好者朋友激动地找到山旭,说在一篇网帖上发现了一个叫蒋利的人,他说自己的父亲就是蒋庆泉。

此时,蒋利7年前留下的电话已成了空号,山旭尝试着向他留下的电子邮箱发了一封邮件。

当天晚上,他便收到了蒋利的回复。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旭也联系上了住在北京部队大院里的洪炉。他清楚地记得,当自己把这个消息告诉洪炉时,这位稳重的老作家突然站起身,开始在狭小的屋子里不停地踱步,用手指头盘算着时间,急不可耐地问他,“带我去见见蒋庆泉吧!”

两天后,山旭开车来接洪炉,结果烘炉几乎把家里能找到的所有保健品都搬进了车里。

一进大岭村的蒋家院子,山旭回忆说,蒋庆泉便“腾腾腾”地从门口的石阶上跑了下来,绷直身板敬了一个军礼。

在蒋家,两位老人长谈了近10个小时。洪炉给蒋庆泉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当年在战地为他写的《顽强的声音》的手稿。

这是时隔50多年后,蒋庆泉第一次见到代表着往昔荣誉的证物。

在去蒋家之前,洪炉和山旭先到锦州市松山新区民政局查阅了蒋庆泉的档案。他们发现,在泛黄的档案袋中,大部分材料都是被俘人员的登记材料与认罪书。其中,“这是叛变行为,完全辜负了党对我的培养教育”、“感觉没脸见人,愧对党的教育”……这样的认罪语言随处可见。

洪炉将其中一些材料复印后带到了蒋庆泉面前。看到这些当年亲笔写下的字句,蒋庆泉用双手扣住头,半晌不语。

洪炉记得,他颤抖着肩膀,噙着浑浊的眼泪对自己说:“我是俘虏,但我不是叛徒啊!”

对蒋庆泉来说,那段战俘营中的经历像刀子。

被俘后,因为重伤,他被送到汉城的后方医院,一位美国医生对他进行了治疗。一天,一个瘦高个儿的中国翻译陪着一个大肚子的美国传教士来到病床前。

翻译告诉蒋庆泉:“出于怜悯,出于对你的爱,出于联合国军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你三条路,第一条去日本,送你去学习;第二条上台湾;第三条你回大陆。”

蒋庆泉当即选了回大陆,翻译提醒他:“共产党对俘虏是最痛恨的,比恨我们还邪乎。”

“就是剐了我,我也得回家!”蒋庆泉记得,他当时这样回应对方。

和其他坚持回大陆的志愿军战俘一样,他随即也遭到了对方要在他胳膊上刺下“反苏反共”以强行令其就范的威胁。

“要想刺可以,取刀去,这两臂你砍去,你随便刺。你这是断了我回家的归路,要硬给我刺,我宁可把舌头咬断了!”回忆到这里时,老汉挺直了腰板。

字最终没有刺成,他随即被剥夺了所有优待条件,送往釜山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他用发来的药向韩国伙夫换来铅笔头,在纸上写下“我要回家”,还组织战俘营的志愿军们一起唱歌,唱《团结就是力量》。

1953年8月的一天,蒋庆泉和部分坚持回国的战友,突然被带出战俘营,押上了一艘登陆舰,被关进了铁笼。他们一度以为自己要被处决。

实际上,朝鲜战争已经宣告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蒋庆泉回忆,在交换战俘的现场,大伙“炸了锅一样地哭”,祖国的同志过来了,递给每个战士一盒大中华烟。他把上身的囚衣和鞋子都脱下来,狠狠地扔到了地上。

他觉得,回国了,要把所有耻辱的印记都扔掉。然而他最终发现,有些印记是永远扔不掉的。

如今蒋庆泉的桌子上,常年摆放的一本书叫《荣辱悲歌——一名志愿军女俘的坎坷人生》。

让我重活一回人

洪炉决定帮助蒋庆泉解开心结。

他曾经和几个志愿军老兵去过一次美国首都华盛顿,发现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林肯纪念碑的西侧立着韩战的纪念碑,东侧则是越战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面刻有所有战死士兵的名字。这让他感动不已,“对于失败的纪念,是对战士生命价值的尊重”。

“战或许是错,但败不是错。战争或许有错,但战士没有错。”洪炉说。

离开蒋家半个月后,洪炉和山旭把蒋庆泉请到了北京。这是蒋庆泉第一次参加志愿军老兵的纪念聚会。

在那次聚会上,有这样一幕场景令洪炉感动不已。当主持人在台上讲出蒋庆泉的故事时,台下坐着一位志愿军某兵团的老政治部主任。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执意要起身上台,身旁的两位助手阻拦,结果90多岁的老将军说:“就是死,我也要上去。”

吃过两片药后,老将军被搀扶上台。他颤颤巍巍地握住蒋庆泉的手,然后把自己胸前印有“和平万岁”的纪念章摘下来,交到了蒋庆泉手中。

“你是真的英雄!”老将军说。

“谢谢首长!”蒋庆泉敬了个军礼大声说道。

“这一天不晚呐,不晚。”每当提起这一幕,蒋庆泉的声音便开始颤抖,“让我重活一回人,真正在人前当个实实在在光明磊落的人。”

从2010年开始,由于洪炉和陆洪坤这两位当年的亲历者站出来为蒋庆泉“王成般的英雄事迹”作证,多家媒体都跟踪报道了此事。慰问电话纷纷从全国各地打来,最远的甚至包括旅美的华侨。

但蒋庆泉的生活依然平静,他仍然要和老伴儿推着三轮车上集卖鞋垫,仍然抽着1块钱一包的大丰收牌香烟,仍然要照料院外种下的小葱和韭菜。

不过子女们说,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父亲身上悄悄地发生。

他跟小孙女要来了破旧的新华字典,闲了便写上几首关于那场战争的“对仗句儿”。不到一年的时间,稿纸便堆起了半米多高。他还常常念叨起一个美国大兵,那是在一次近身肉搏战中被他打跑的对手,他会指着自己肚子上的伤疤笑着对老伴儿念叨:“这就是他留下的呀,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洪炉曾跟蒋庆泉讲起过关于美国州长的故事。

他告诉蒋庆泉,奥卡拉汉州长在看过《英雄儿女》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进而觉得,双方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同,“那个中国兵只是坚持了他的价值观”。

后来,奥卡拉汉一家都成了促进中美友好的积极人士。他也一直在筹划,想以自己的经历拍摄一部美国版的《英雄儿女》。前几年奥卡拉汉因病辞世,去世的时候还特意交待家人,一定要完成这部影片。

最新的消息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将在联合国大厦前开拍,那里有一座给枪管打上结的反战雕塑。筹备组的工作人员专门托洪炉转告蒋庆泉,“这将是一部为了历史和人性而拍摄的反战电影”。

“好事,这当然是好事。”提起这件事,蒋庆泉朗声笑起来,“我还想去给那个州长扫扫墓,替于树昌,也替我自己。”

〔本刊责任编辑 君早 薄其红〕

〔原载《百花》2011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解密中国大案(三)

    解密中国大案(三)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外,还对“中国房号诈骗第一案”、“北京大学博士驱逐岳母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根河之恋

    根河之恋

    叶梅情于深,意于真,以三十八篇散文舒放自如地展示了沿途遇见的风景和土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命轨迹。时令不限,笔触巨细不捐,人间苦乐,兴味酸甜,真率,隽爽,文字间漫溢着生命的芳香,跳荡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更为难得的是,文字流露出来的她骨子里的那种善意,对自然的和对人的。叶梅的散文不炫耀文字,不刻意雕琢,将写情、状物、叙事熔为一炉,真切明净,质朴秀润,在自然平实中见真趣。而她又是个擅长叙述的人,三两笔就写活一个人或一个故事,活画出一条河或一架山的个性,景物、风俗全不相同,令人心向往之,渴望能走进三峡、鄂西恩施、巴东、九畹溪、龙船河以及她笔下描绘过的所有地方。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本书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这些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 鲁迅文选

    鲁迅文选

    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他的文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锐利的社会批判力。这本《鲁迅文选》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录了鲁迅先生美文、随笔、杂论、文论等作品六十余篇。编排上精要突出,脉络清晰,对于读者了解鲁迅先生的作文和为人大有助益。
  • 中国民族与民间文学扫描

    中国民族与民间文学扫描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笑话,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少数民族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广为流传的作品。
热门推荐
  •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当白色羽衣洇在了一片绯红之中,一朵妩媚之花便坠落了,那通体不俗的光泽也黯淡下来了。咳,美丽竟如此短暂如此摄入心魄!掩卷沉思,朋友,在嗟然浩叹之余,你对生活是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呢?
  • 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分四篇,“中医看癌症”、“癌症看中医”、“治癌有真经”、“草药好抗癌”,详细介绍了文正球医师运用中草药治疗癌症的临床经验和用药心得。
  • 指剑道

    指剑道

    【孤星追月,终老一生,指剑一出,神哭鬼泣】陆浩然一个生活在低层的都市少年,因意外在祖屋地窖下,陆小凤的墓室内,得到一本武学修炼功法《指道》,这是一部融合灵犀一指,一指金刚法和一指禅功等高深的武学功法。从此,陆浩然就踏上了一段不凡之旅。陆浩然以指证道,指破苍穹,诛神灭天,以血腥杀戮成就他无上的指剑道。
  •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全集)

    国盗物语·斋藤道三(全集)

    日本第十四届菊池宽奖获奖作品。历史小说巨匠司马辽太郎,连续九年荣获日本最受欢迎作家第一名。日本战国“下克上”的完美体现,战国枭雄斋藤道三的盗国之路。何为战国?以下克上。血统、家世、阶级……旧的规则被打破,时代在呼唤新的英雄。前编:讲述了战国初期,松波庄九郎被称作妙觉寺中“最聪明的法莲房”,心有觉悟而蓄发还俗。他用计获取了京都油商奈良屋的巨额家产,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决定将美浓国作为“盗国”的起点!序篇描写了战国的革命儿斋藤道三如何在年轻时代有勇有谋地从一介浪人之身摇身变为美浓国主土岐赖艺的心腹,作者以独特的历史观与洞察力揭开了宏伟壮大的历史篇章。
  • 急救广生集

    急救广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宫中专用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制度。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宦官传》本书讲述了“秦朝宦官赵高、东汉宦官张让、唐代宦官李辅国”等等一些宦官的故事。
  • 预见爱

    预见爱

    多年前的夜,他清楚明晰的预见了她,预见了爱。多年后的又夜,他再次神奇的遇见她……他不相信,怎样的梦可以如此真切,除非她真实的存在过。晨曦里,他惊见身侧嫣红眩目,尔后万般寻之,此生此世,纵是历尽万难千险,几世几劫,决不错失。他多少年来的生命,只为着那美好而真实的预见寻找着——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 三国小独裁

    三国小独裁

    东汉末年,朝廷羸弱,诸侯割据,只有用铁血的手腕才能改变这个局面。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陈明不过是个穿越到三国的小人物,却一步步成长起来,搅动了整个中原的局势。骁勇的阵前战斗,辛辣的政治手段,过人的指挥艺术,独到的战略眼光,这都不是陈明与生俱来的,靠的是后世的知识以及不屈的信念。
  • 骄傲如你

    骄傲如你

    傅行歌,18岁就以高考状元考上国内名校的天才少女。外表美貌到令人发指,情感却愚钝到令人发指。自认为聪慧无边,有高远宏大的目标,其实在感情上反射弧长得能绕地球几十个圈。梁云止,17岁已是国内名校研究生,并担任化学系助教。明明优秀到爆棚,却对傅行歌情深似海成忠犬。梁云止:傅行歌,我喜欢你。傅行歌:喜欢是什么鬼?梁云止:傅行歌,我喜欢你。傅行歌:拉倒吧你。梁云止:傅行歌,我喜欢你。傅行歌:我………待她还没反应过来,梁云止却走了!怎么回事?于是,终于开窍的傅行歌千里追男,然后她就被看似沉默寡言的梁云止忽然猛攻一口吃掉了。傅行歌:什么情况?梁云止:我还喜欢你,生生世世。女神配男神,强强联合到底是虐到毁灭世界?还是甜到全世界都是糖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