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07700000001

第1章 自然

来源:《延河》2016年第01期

栏目:零度写作

那日早上出门,随手拿了小开本的《狄金森诗选》(64开本,硬精装,江枫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装进外衣口袋。这本诗集大约是五六年前,从旧书店买到的。当时就读了,后来因为给一个儿童杂志写文章,还想过推荐其中几首诗。现在重读,除了个别篇目还能想起初读时的心情,多数诗篇竟像初读,不断产生意外的惊喜。

总体来说,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的诗,写得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她不像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那般浩荡宏阔,相反,笔触总是很小——但诗意并不因此而小,或者单薄。与惠特曼相比,她是另一个极端,就像针尖之于大海,钻石之于高山。如果说,惠特曼的诗在日常生活之外由一颗极具男性激情的心开拓了诗的可能空间,那么,狄金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从不远离日常生活的地方,向世人展示可能的诗性之光。

比如她写“晨曦”的到来:

晨曦比以往更柔和——

毛栗正要变为深棕——

浆果的脸颊更加丰满——

玫瑰已离开小镇——

原野穿起鲜红衣衫——

枫树披上艳丽的头巾——

为了不显得呆板

我别了一枚别针。

——《晨曦比以往更柔和》

这首大约写于1858年的诗,属于狄金森的早期作品。这一年她28岁,诗里也真实地流露着她的年轻、欢喜的语气和口吻。从发现“晨曦比以往更柔和”,到为了自己配得上这怡人的景象——不显得呆板,“别了一枚别针”,无论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还是对自己内心的书写,都简洁、准确,恰到好处,读来意趣盎然。如此特点,狄金森保持了一生。

自始至终,狄金森都以高度的热情保持着对细小的自然事物的观察与兴趣。对于她,自然是邻居,是她乡居生活的一部分,是她安静得甚至有些寂寞的生活的乐趣之所在。正因此,她才满怀着兴致观察一只沿小径走来的小鸟: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

他不知道我在瞧——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

他用受惊吓的珠子般

滴溜溜转的眼睛——

急促地看了看前后左右——

像个遇险人,小心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我给他点面包屑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

飞了回去,轻捷

胜过在海上划桨

银光里不见缝隙——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跃起

游泳,却没有浪花溅激。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

诗中的叙述,客观、冷静、不声张、不夸大,更无造作,只对诗意的瞬间进行描绘——其实是将巨大的激情压在了不动声色的叙述与描述下面。译诗中,除了句末的“溅激”显得有些为韵脚而刻意,几乎可算完美。

自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令人惊奇的是,只要狄金森拿起笔,对如此司空见惯的自然进行书写,其诗思和诗意就会出人意料,让人感叹:如此景象,我们都看到过,为什么我们竟熟视无睹,没有看出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诗意?提醒人们的熟视无睹,这不仅是诗意的发现,而且也是诗人的意义之所在。

太阳出来了

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车辆来去匆匆,像报信的使者

昨天已经古老!

人们街头相遇

都像有一条独家新闻要报道——

大自然的风姿丽质

像巴蒂兹(地名,宋按)的新货,刚到——

——《太阳出来了》

一如晨曦会让诗人开心得意兴大发,太阳出来也让她激动不已。不同的是,她的激动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诗中“人们相遇/都像有一条独家新闻要报道”的争先恐后和“客观描述”来表现。此时的诗人,站在一旁,仿佛不甚关心的旁观者,只在“记录”大街上人们的动态,其实,何尝比相遇中互相诉说的人们少一份兴奋?诗的最后两句,将她的心迹暴露无遗。

想到诗人生活的美国东北部,纬度高,寒冷,她对太阳的热情与祈盼,就不难理解。如果是多日都没有见到太阳,就更是如此。或许也是这个原因,狄金森有不少诗篇都写到夏日——夏日的来临或逝去:

在夏季的鸟鸣之外

在夏季的鸟鸣之外

草丛里有哀婉乐音

一个小小族类的弥撒

在隐蔽处举行。

看不见任何仪式

感恩祈祷如此徐缓

成了忧郁的陈规旧例

扩大寂寞之感。

在中午最有古趣

当八月就要焚尽

便有这种幽灵的赞美曲

预示着安息临近。

优雅风采犹未减色

明辉上未见皱纹

却有神秘的变异使自然

更加令人销魂。

像忧伤一样难以察觉

像忧伤一样难以察觉

夏季已经消逝——

过分难以察觉,以至

不像是负心而去——

昏暗早早开始

分馏出一片静谧,

也可能是自然自己

把午后的明光遮蔽——

黑夜提前到来——

黎明有异样的景色——

彬彬有礼而令人心酸

像行将离去的宾客——

于是,不用羽翼

也不用舟楫

我们的夏季轻盈地逃逸

消失在美的境域。

《在夏季的鸟鸣之外》,于自然景象和宗教之间巧妙地找到对接,将自然的更替恰切地比喻为宗教活动,不仅克服了修辞上的难度,立了新的高标,更重要的是,经由此种方式,赋予了自然景象以神圣庄严的色彩。有理由相信,在诗人眼里,同样作为上帝之造物的自然,它的神奇、迷人和更替,正与宗教一样,是神圣而又庄严的。《像忧伤一样难以察觉》则将夏季的消逝比作忧伤——它们都不易察觉,以更为日常的方式,书写了夏季在不为人察觉的悄然中消逝。如此比喻不仅将夏季的消逝与忧伤并置,更以隐曲的方式道出:夏季的消逝,让人多么忧伤。这两首诗,虽然个别语句译文有些遗憾,但整体而言还是传达出了诗人想要表现的意思,能让读者通过译诗领略到原诗的深情和隽永。

除了上述对自然的直接描写,狄金森还善于将自然人化,赋予自然以人的生命、形象和特征,从而使自然更为具象、生动、可亲。比如,她将“大自然”比作“最慈爱的母亲”——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拟人,在狄金森的笔下却饶有兴致,活色生香,一点都不显得陈旧:

大自然——是最慈爱的母亲,

对每个孩子都很有耐心——

最怯弱的——还是最任性的——

她的劝诫十分温馨——

……

所有的孩子入睡时——

她把身子远远地转开

好把她的一盏盏灯点上——

然后从天空躬下身来——

怀着无限的爱心

和更加无限的关怀——

她金色的手指点着嘴唇

希望安静——处处存在

——《大自然——是最慈爱的母亲》

不仅不陈旧,还仿佛童话一般,将自然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倒数第二节的想象,最是令人叹服。

狄金森有一句让我非常喜欢的诗——也是一首诗的标题,叫《指向自然酒家的路标》:

这些都是指向自然酒家的路标——

她慷慨邀请

一切饿汉,品尝她

神秘的芳醇——

这些是自然之家的礼仪——

对乞丐,对蜜蜂

敞开胸怀

同样殷勤。

为了证明她真挚

永不凋谢的欢迎

东方,长有紫红

北方,总有那颗星——

应该说,这首诗的翻译一般,尤其“饿汉”(Who soever famishing)、“殷勤”(width)等,缺乏狄金森的诗所本有的节制、低沉,中译的用词同样显得有些失度。不过整体意思还是得到了传达,尤其最后一节,以其惊人的想象力,极为巧妙地将星辰结合进自然之妇的慷慨中。

在另外一些诗中,她还将夕阳比作“黄昏西天的主妇”,把夕阳的光芒比作“五色的扫帚”,去清扫碎屑,“拭去池塘的尘埃”,一边清扫,还一边抱怨,“你丢进一绺紫色散纱/——你扔下一根琥珀丝线——/现在你又用翠绿的衣物/把东方搞得一片凌乱!”“她挥舞着斑驳的扫帚——/围裙依旧翻飞,/直到扫帚淡化为星星”。如此写来,仿佛这个“主妇”就在我们面前,一边埋怨,一边麻利地干着活,让人觉得新鲜不已,又忍俊不禁。

狄金森还有一首极为出色的诗,叫《亲爱的三月,请进》(1320)。她将“三月”当作久违的朋友,打开门来,热情地说:

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是多么高兴——

一直期待你光临——

请摘下你的帽子——

你一定是走来的——

瞧你上气不接下气——

亲爱的,别来无恙,等等等等——

你动身时自然可好——

哦,快随我上楼——

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你的信我已收到,而鸟

和枫树,却不知你已在途中——

直到我宣告,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啊——

可是,请原谅,你留下

让我涂抹色彩的所有那些山山岭岭——

却没有适当的紫红可用

你都带走了,一点不剩——

是谁敲门?准是四月。

把门锁紧——

我不爱让人纠缠——

他在别处待了一年——

正当我有客,才来看我——

可是小事显得这样不足挂齿

自从你来到了这里

以至怪罪也像赞美一样亲切

赞美也不过就像怪罪——

整首诗充满戏剧的现场感,语言与氛围浑然一体,诗中的“我”,无论从所说的话,还是从语气看,都俨然一个贤良温和的主妇。由此也可一窥,写下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内心何等充盈、对自然满怀着亲爱与欢喜的人。

以狄金森的诗人的眼睛看来,自然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是人化的,也是她借以进入沉思的契机与中介。有时,自然之于她——正如“物自体”之于康德,更是“可思维而不可知”的:

“自然”,是我们所见——

午后的光景,山峦——

松鼠,野蜂,阴影——

自然,甚至,是乐园——

“自然”,是我们所闻——

大海的喧嚣,雷霆——

食米鸟叫,蛩鸣——

自然,甚至,是和声——

“自然”,是我们所知——

我们却无法说明——

要道出她的淳朴——

我们的智慧无能——

——《“自然”,是我们所见》

由感知开始,经沉思而获得憬悟。如此过程里,有敬畏,有谦卑,更有一种庄严和静穆。下面这首广为人知的《小草很少有事可做》同样如此:

小草很少有事可做——

一片纯净的碧绿世界——

只能孵几只粉蝶

款待几只蜜蜂——

应和着和风的轻快曲调,

整天摇晃不停——

把阳光搂在怀里,

向万物鞠躬致敬——

整夜串连露珠像串珍珠——

把自己打扮得华美脱俗

伯爵夫人也太平庸

不配像这样引人注目——

甚至当它死去,死去时

发出的气味也这样神圣——

像卑微的香料沉沉入睡——

像五加,失去生命——(or Spikenards,perishing)

然后迁居到宏伟的仓廪——

用梦把日子度过

小草很少有事可做

但愿我是干草一束——

这首诗的立意部分地来自《圣经》,或者说与《圣经》里的意思相呼应,正像歌里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它的出色,不仅在于末尾那句“但愿我是干草一束”,更在于倒数第二节:“甚至当它死去,死去时/发出的气味也这样神圣/像卑微的香料”。无论其表述的意思,还是表述方式,还是表述的语气,都富有诗意,令人信赖,更给人以启发和内心的升华。最难能可贵的是,中译文在表述上,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的意思,也很好地体现了诗所表达的气息和氛围,给人以合度的、随着阅读和领会不断增强的神圣之感。

令人不解的是,倒数第二节末行的“像五加”原文为or Spikenards,直译为“或者像甘松”,不知译者为何将甘松[也作甘松香,一种植物]称为“五加”?

无论如何,诗的大致意思还是清楚的,诗行所传达的基本气氛也易于感受。相比《小草很少有事可做》,像《已经两次,夏季给了原野》这样的诗,已经不是单纯在写夏日和自然之趣,而是通过自然,写出了更多的意味:

已经两次,夏季给了原野

她美丽的翠绿——

已经两次,冬季在河面留下

银色的裂隙——

为松鼠,你准备了整整两个

丰盛的秋季——

自然啊,就不能给你漂泊的小鸟

一粒,草莓?

类似的还有:

要造就一片草原……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这样的诗,写得简短有力,洁净巧妙,充满睿智和曲折的意味,一口气读来,诗中的词语仿佛一颗颗小石子,滚落而下,极具顿挫感和音乐性。同时,也充满思想的张力,意味之深长,让人吟味再三。不断让步、实则以退为进的言说方式,让看似最微末的事物,承载最大的诗意,这种写作方式,堪称经典。

另一首《幼苗枯萎》,以自然来观照人生,读来同样让人一惊:

自然,有时会使一株幼苗枯萎——

有时,剥掉一棵大树的头皮——

他绿色的子民都记得

当他们还没有死去——

叶片逐渐黯淡,默默地证实——

季节与季节交替——

而我们,有灵魂的族类——

常常死得,不像这样富有生气——

如此口吻与气度,真让人觉得,是出自一个男子之口。从外表看,狄金森虽然只是一个瘦弱的女子,其内心之丰富,思想之强大,何尝不是一个伟丈夫。

以上所呈现的,只是狄金森诗歌写作的一部分面向。这些从自然的微小事物开始写起的诗,并没有因为所写的东西小而显得微不足道。相反,诗的笔触虽小,诗意却具有某种永恒性,一如小小的金刚石所具有的坚实和纯粹的光亮。它们或者记录了具有永恒性质的诗意瞬间,或者以微小之物为支点,升华,飞跃,开放出令人惊异的诗性光芒,吸引人长久地为之流连、沉思。

同类推荐
  • 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 苏曼殊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苏曼殊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无疑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唐诗内容博大精深,将我国古典诗歌中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以独有的方式见证着两宋王朝的悲喜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文人情怀,或委婉含蓄。或奔放豪迈;元曲将典雅的诗词艺术与民歌、俗语等杂糅在一起,诙谐、洒脱,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从14岁便开始写文的潘云贵,经过十年的成长蜕变,他对于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多别样的想法和感悟,诉诸于纸上是他的行动。他说:“面对一张空白的纸页时,总像面对自己年少时那颗真实的心,我说不了谎。”《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不是心灵鸡汤,也非说教手册,近40个篇章记录着作者的青春、成长、生活的个人经验,追求清新诗意语言的同时摒弃空洞的情绪,给予人向着下一站走去的勇气,充满真情,绝非滥情。
  • 眼光

    眼光

    本书是本散文集,文中虽然很多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但作者有一双锐利的审美眼光,擅于将许多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体现出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供人品尝和回味。
热门推荐
  • 哦,亲爱的小殿下

    哦,亲爱的小殿下

    玉卿,玄冥界极其尊贵的小殿下,知识渊博,身份尊贵,容貌也可谓是倾国倾城,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某天,却不知什么原因来到了伊尔地界。——某个微信群“天呐,今天有玉老师的课唉!”“哇哦,真的吗?为玉老师打CaⅡ”“玉老师真的好美啊!”“偷偷承包玉老师!”“玉老师今天也很温柔呢!”“趁没人在,一把抱住玉老师,赶紧跑。”坐在角落的一个男子,面带微笑。白皙的手指慢悠悠地打着字。只见微信群里叮咚一声,微信群里一片谩骂。“啧,她是我的(〃?ω?)”
  • 日录

    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圣尊

    万界圣尊

    诸天万界,强者无数,弹指间,山河破碎!永恒彼岸,不死不灭,一念间,天地变色!本应死去的秦明,却意外重生,一步步登临彼岸的时候,他逐渐发现了诸天万界背后隐藏的秘密。这本就是一盘棋,秦明不愿从棋子变成棋手,而是要提着剑,将这盘棋砍得支离破碎!
  • 别把养生变“养病”

    别把养生变“养病”

    当下全民都在谈养生,但养生到底养什么?早晨要吃“皇帝餐”?五谷吃得越多越健康?香菇木耳治百病?每天必饮七杯水?夜练要比晨练好?多吃水果能养生?道听途说的方法越多,往往越背离养生的初衷。养生不能跟风,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盲从的养生实际上就等于养病。本书源于《黄帝内经》及医圣张仲景养生思想,分为养生误区、天人合一、关于中医三部分内容。作者结合毕生所学及40年临床经验,为读者还原中医本质,纠正养生误区,为您揭示一条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本真养生之道!
  • 蜀山剑侠新传

    蜀山剑侠新传

    本书叙述富家子弟孙同康拜师访友途中,遭盗党追杀,几遭不测,幸得异人解救,并喜得宝剑、宝镜、宝铲等物,勇斗妖人、妖僧,并与其他几家前世好友劫后重逢,在洞庭斗法中歼灭妖人,最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其中贯穿孙同康与前世妻子、女仙孙毓桐的缠绵情事。该书语言简洁、华丽,情节生动、离奇,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讲述故事的超凡能力。
  • 异能女王强势归来

    异能女王强势归来

    是自己太好了吗?是自己太过于善良了吗?亲爱的妹妹,即便是我对世人无情,即便我是冷血嗜血的女王,却从小都给你想要的东西,结果你的回报却是杀父弑兄,甚至还连我丈夫都不肯放过,呵呵!韩菲你最好祈求不要有来世,要不我会让你尸骨无存,沐云溪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人生轨迹也随着改变,逆天的随身空间,可爱的小宠,神兽助阵,俊男美女齐齐效忠自己,这时候报仇...没兴趣,只要仇人看着自己站在最高点,不用报仇,她也会气的吐血。
  • 穿越三界的爱

    穿越三界的爱

    ——初始的梦中相遇,命运之轮已经开启,千年的缱绻,三界的追寻,原来只为遇到你……第一卷《魔鬼契约书》第二卷《黑白羽翼爱》第三卷《魔王守护星》第四卷《缱绻三界情》
  • 让孩子养成正确习惯的108个好故事

    让孩子养成正确习惯的108个好故事

    好故事就像朝阳呵护花朵一样,伴随着孩子快乐成长。在孩子们的书包里,总是有着看不完的故事书;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总是美好而又纯真的,孩子又是充满希望和幻想的。一片片枫叶悄悄地张开。孩子稚嫩而好奇的眼睛,一个个好故事深深地印着孩子心灵成长的足迹。这些好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其夺目的光华,不会因年代的久远而黯淡了其迷人的风采。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清晰地记录着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在读完故事后进行思考,从小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正确习惯,做到“学习与思考并行”。还等什么,让我们拉起手来,一起走进一个神奇的故事世界吧!
  • 雪球专刊第045期:武大郎无敌财技

    雪球专刊第045期:武大郎无敌财技

    假设上市公司武大郎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武大饮食,大股东兼CEO武大郎,持股50%,主要产品为炊饼,每1个炊饼售价1块,净赚5毛。说第一年,上市公司卖掉了10个炊饼,记营业收入10块,净利润5块,投资者认为行业同质化严重只能给10倍市盈率,市值50块,此时公司净资产刚好也是50块,PB=1;第二年,上市公司又卖掉了10个炊饼,但是公司说,王婆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预订了10个炊饼,所以记营业收入20块,其中应收账款10块,确认净利润10块。
  • 论怎样和傲娇相处

    论怎样和傲娇相处

    池晓晓有点看不懂这个打小就欺负她的徐沐辰,明明说好了不喜欢她不愿意联姻对象是她,却还三番四次过来她这里刷存在感。待她喜欢上他之后内心百感交集,有开心也有烦恼哀愁,因为徐沐辰对她来说不明朗的态度,更因为她发现的那件事,最后因为实在太过煎熬,她干脆直接说了出来。彼时徐沐辰一脸闲适地坐在教室里,指尖还把玩着一支笔,闻言掩住眼底的狂喜尽量用最平淡的声音回复她:“哦,巧了,我也是。”而且喜欢你好多年了,也就等你这句话了。从他喜欢上她的那天起,他就没想过其他人。——徐沐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