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永善文学》2011年第04期
栏目:本土星座
一
有幸游览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2006年初秋。
从天安门进去,迎面是端门。辞书解释,“端门”,指宫殿的南正门。何以宫殿的南正门又叫端门?这源自古人对天体的认识和对天人关系的想象。为神化皇权,历代宫殿建筑,皆以这些认识和想象作为设计命意的理念。故宫的建造自然也是如此。宫城、皇城和都城的三层结构,象征着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垣。紫微垣(北极)位于正中,众星环绕,恒久不变,被认为是天帝所居;而地上的宫城位于正中,体现着作为“天子”的皇帝其皇权受命于天,至高无上;其位置与天帝所居的紫微垣相对应,紫禁城亦由此而得名。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之南,《晋书·天文志》云:“太微,天子庭也”,其南蕃二星之间叫端门。可见,皇宫的端门与星位中的端门是对应的。
入端门,向前300余米,是庄肃雄伟的午门。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中常有“在午门外候旨”,这是大臣、官吏和其他涉事人员在此等候皇帝召见或等候指令,他们是立是坐是跪,神情是庄是静是躁是急,大概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又有将犯罪或触怒皇帝的大臣、官吏或其他人员“推出午门斩讫报来”,皇帝一声喝令,全副戎装、如狼似虎的殿前侍卫将倒霉的人扭拖拥出,刽子手提着寒光闪闪的大刀紧随其后,其情势确然吓人。
一些重大仪式也在午门举行。如命将出征。清代在此设仪仗鼓乐,举行隆重仪式。皇帝升座于门楼正中,大将军率出征将官向皇帝行跪拜之礼;由内院大臣宣读满、蒙、汉三种文字的敕文,授印,然后启行。有时还颁衣马弓刀,或传齐出征将领,皇帝面授方略。明代则是由大将军先于奉天殿受敕文节钺,然后到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依次送出”;再到庙社行祭告之礼。又如午门献俘,明清皆有隆重仪式。兵部、刑部、出征将领、文武百官皆规定有专门的位置,仪仗、鼓乐亦有专门的配置。皇帝登楼就位,众行叩拜礼毕,明代由刑部尚书、清代由兵部官员奏报某官于某时平定某地俘获某等献上,请皇帝处置。皇帝如果下令交刑部,则兵、刑两部当场办理移交;皇帝如果下令处死某个俘虏,则当场行刑;皇帝如果下令赦免某个俘虏,则当场除去刑械器具,另行处置。这些主要仪程,明清两代大致相同;不同的只是鼓乐仪仗、人员位置等。
二
进午门,是内金水河,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在皇城东部汇合,流入通惠河。据说,皇宫内置金水河,寓天河银汉之意。内金水河上,亦有五座汉白玉石桥;通过石桥进入太和门,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太和殿雄踞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殿前有能容纳万人的广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殿高35米,东西64米,南北33米,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第一大殿。明清皇帝即位登基大典、重大节庆典礼、接受朝贺、殿试进士、元旦赐宴等都曾在此举行。
太和殿东侧的文华殿和西侧的武英殿我们游览时未开放。文华殿是明清帝王听讲经史之所。殿后的文渊阁,清乾隆时开始专藏一套《四库全书》。武英殿是校勘书籍之所。这里校勘的十三经,二十四史等,称武英殿本。太和殿北向,像太和殿一样坐落于三层石基之上、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又有中和殿和其后的保和殿。中和殿高27米,方形,面积583平方米。其初名华盖殿,明嘉靖时改名中极殿,清顺治时改名中和殿。这是皇帝大典前休息和演习礼仪之所。清代凡行祭祀礼视祝板,行耕籍礼视五谷农器,也都在此举行。保和殿高39米,面积1230米,初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改名保和殿。我们游览时尚在修缮之中,未得入内。
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建筑的这一区域,称“外朝”;从保和殿后北行进入乾清门,即入“内廷”。入内廷首先看到的是乾清宫,堂悬的“正大光明”匾为清世祖顺治帝所书。这里明朝和清初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召见大臣和处理日常事务之所。为方便皇帝使用,备有宝玺、仪仗、实录、玉牒、宝笈、琼函等。清代大臣觐见皇帝要行跪拜大礼,其中有不少或悲或喜的趣事和笑话。例如,雍正时曾做过征西将军的一名武官,一次,乾隆皇帝召见他,这时他已七十多岁,久跪起身时误踩了自己的衣袂而扑倒在地,年老而又体胖,再加惊吓,可怜这老人家竟呜呼哀哉,永远“拜拜”了。另有一次,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挟光绪逃亡西安等地;返京召见大臣时,三位年老的军机大臣跪久起身,一人不慎踩了另一人的朝衣,自己被绊倒,被踩者也倒,另一人又被撞倒;三人全都倒地,一时成为笑话。跪着本来就不舒服,久跪膝盖更是疼痛难忍。于是常侍奉皇帝的大臣们便在膝盖处绑上厚厚的棉物,以减轻疼痛;言事则尽量长话短说,以缩短跪的时间。
乾清宫之北的另一大宫殿,是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亦是保持满族旧俗的祀神之所。如每年正月、十月祀神和每天的朝祭与夕祭。朝祭神位供奉于西大炕,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北炕供夕祭神位,有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祭皆用豕,陈香碟净水和以黄豆稷米制作的糕。朝祭司祝擎神刀,诵神歌,以三弦琵琶和之。夕祭司祝束腰铃,执手鼓,边跳边诵神歌,以祷鼓、拍板和之。然后,撤香灶灯火,展青幕以背灯,关门,让司祝在里面振铃诵歌四次致祷,称为“背灯祭”。祭毕卷幕开门,明灯撤供。这些祀神活动,“皆依昔年盛京清宁宫旧制。凡圣驾东巡,亦必于清宁宫举祀神礼。”此外,清宫腊月二十三(民间腊月二十四)祭灶,亦在坤宁宫举行。
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有一交泰殿,是皇后受贺和举行亲蚕礼之地,也是收藏印玺之所。“珍藏宝玺二十有五。每岁开宝封宝之日,圣驾蒞此行九拜礼。”坤宁宫之北是坤宁门,出坤宁门是御花园;再往北是天一门、钦安殿、顺贞门;然后是宫城北门——神武门。从坤宁宫到御花园的东侧分布着景仁宫、承乾宫、永和宫、景阳宫等东六宫,再往东是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西侧分布着永寿宫、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等西六宫,再往西又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这些的宫室里,居住过太皇太后、太后、嫔妃、太子等皇帝家眷。
乾清宫前,东侧是奉先殿。早在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认为,仅以太庙祭祀不足以显示孝道;于是,建奉先殿于宫门内之东,“以太庙象外朝,以奉先殿象内朝”,同为祭祀祖先之所,并制定了祭祀礼仪。成祖迁都北京后,承袭其制。清奉先殿建于顺治十三年,其“建制如太庙寝制”。康熙初年起,沿用明洪武时的建制礼仪。西侧的养心殿,曾是乾隆的寝宫;到同治、光绪时,多在此召见臣下。“殿作工字式,前后凡十二楹,中为穿堂,东西配殿十楹。前殿之东西暖阁中,界为重户曲室,或屏、或壁、或纱厨,各悬榜以别。”年关岁末,停止国事活动,清宫里有封印封笔之制。“除夕封笔之制,始于康熙间”,仪式与开笔相同。开笔仪式在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举行。除夕午夜一过,即进入大年初一,皇帝于子时来到这里。案上置屠苏酒、玉烛、吉祥炉、香盘等,先燃烛,爇香致礼,再握笔管薰于炉上,“先御朱毫,后染黑笔。笔端镌曰‘万年青’,管曰‘万年枝’,各书吉祥数字,以祈一岁之政和事理。”冬天下雪时,在养心殿庭院中堆成雪狮雪象,嘉庆时又曾堆二匹卧马,东西分列,邀请文人学士咏诗联句。
内庭的布局,皇帝寝宫乾清宫象征天,皇后寝宫坤宁宫象征地;乾清门内东西两道庑门,东侧日精门象征日,西侧月华门象征月;东西十二宫象征十二时辰等。这些布局从总体上表达了“天地会合,四季融合、风调雨顺、阴阳交泰”的蕴意。
故宫的建筑理念,包含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皇帝“唯我独尊”等观念意识。但是,故宫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建筑理念正确与否、合理与否,而是在于把这些理念体现于建筑的设计、布局、造型等方面所显示的非凡的智慧和卓越创造力,体现着当时建筑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非凡的建筑艺术匠心,使它呈现恢宏大气、壮美和谐、错落有致等外在形貌和含蓄巧妙、深沉凝重等丰厚蕴涵。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论及故宫时说:“中国建筑的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结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据说有9999间半。这是因为相传玉帝的天宫房屋10000间,而人间的皇帝不能超过玉帝的规格,故而少了半间。这半间就是文渊阁楼下西头的小屋。
三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清两代皇帝和他们的家人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如同历代帝王一样,极尽浮华、奢靡。他们出入行止,都有最为华丽的车轿,最为煊赫的仪仗和成百上千的仪卫。他们的衣服以最高级的质料、最考究的工艺制成,饰以黄金、宝石、珍珠、美玉……这些,历代皇帝衣钵相承。无怪乎刘邦见秦始皇出巡的气派阵势会说:大丈夫当如此矣;而项羽则更率直:彼可取而代之也。他们后来成了汉高祖和西楚霸王,他们也都成了历史。帝后们的身边,有无数的太监宫女伺候。“明季宫女近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清代在最有作为、最讲节俭的康熙帝末期,也有太监近七百人,宫女近五百人。帝后们奢靡生活的来源,无非底层穷苦百姓的血汗。而帝后们一人一餐的花费,足够数口之家的穷苦百姓数年的膳食开销。如明代一份名为“一了百了”菜的原料和制作:用牛、羊、猪肉共三斤,剁烂;虾米半斤,捣为末;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红豆各半两,俱为细末;生姜切细丝十两,麦酱一斤半,盐一斤,葱白一斤,芜荑细切二两,用好香油一斤炼熟,然后将上件肉料一齐下锅炒熟,候冷装入瓷器内封贮,随时取用,亦以调和汤汁为佳。这道菜恐怕只是宫廷中一道小小品味菜,以宫廷选料的精细考究,其花费也不会很低;而帝后们一人一餐,数十样乃至上百样,其花费可想而知。清制,皇帝每日膳食原料: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三只,白菜、菠菜、芹菜、香菜、韭菜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斤,包瓜、冬瓜各一斤,苤蓝、干闭蕹菜各五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清酱各三斤,醋二斤,牛乳一百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十五斤)。帝后膳食原料单中均未列燕窝等类名贵补品,但在清帝后膳食记录中多有燕窝数品。如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晚膳中就有燕窝鸡丝香蕈丝和燕窝鸭子火熏片脘子两种。而在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皇太后的早膳中,就有燕窝“福”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白鸭丝,燕窝“万”字红白鸭子,燕窝“年”字什锦攒丝,燕窝肥鸭丝,燕窝炒熏鸡丝,燕窝鸭条汤七种。遇生日节贺等,其花费简直惊人。如乾隆八十岁生日庆典,拟费银一百一十四万四千二百九十七两五钱。帝后们所用的器具,俱价值昂贵。就连唾盂、便器,也都用黄金打造。
四
故宫,曾是皇权的中枢,也是萌生滋长野心和阴谋的所在。前朝后宫,不知酝酿过多少阴谋,实施过多少毒计!这里,也曾经是血腥之地。如明永乐皇帝次子朱高熙,恃军功与其兄朱高炽争夺储位,曾被谪外地,后又被废,终为其侄子宣宗皇帝朱瞻基杀害。又如康熙诸皇子的储位之争,康熙帝死前,在诸皇子激烈的争夺中,太子允礽废而复立,立而复废;与之相随的是两废两囚。皇长子允褆、皇八子允禩亦曾被囚。雍正即位后不久,允禩和康熙十四子允禵、九子允禟等先后被监禁;允禩和允禟被除籍,分别改名“阿其那”和“塞思黑”(满语“狗”和“猪”的音译),正式下令处死二人时,他们已死于狱中,后人疑受暗害而死。因储位之争牵连而被褫、被囚、被处死的大臣众多。如允礽拥戴者大学士索额图及其二子、允礽左右二格、苏尔特先后被处死。大将军年羹尧,本为雍正亲信,因助雍正参与帝位争夺而为雍正所忌;再加他以外戚军功骄纵,父子均被处死。皇十四子允禵被监禁时,其亲信党羽鄂伦岱、阿尔松等三人亦被处斩。在野史和小说的记述描写中,皇子们各养僧道剑客、培植死党,宫廷内外,更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