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1100000008

第8章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活我照常干,书我也照常读”

毛泽东在8岁时有机会进入私塾学校学习。在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中,毛泽东的父亲送他入学接受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求得功名,而是让儿子识几个字,能搞清楚家中的往来账目,能写契约合同就行了。自己的孩子目不识丁,对于一个家道殷实的人来说,是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的,而且对于家业的兴盛也不利,况且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能够把一个娇惯、粗野的凡夫俗子改造成为一个温良谦恭、知书达理的青年,何乐而不为呢?

毛泽东所接受的私塾教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四书五经”是学生的必读科目。但毛泽东经常和他的同学们在课堂上读禁书,这些书大多是描写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中国神话故事的,其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英雄、绿林好汉或传奇人物反抗不平等,追求正义、公道,因此这些书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影响毛泽东幼小的内心世界。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毛泽东常常借助微弱的灯光,挑灯夜读,为了不惊动家人,还得用被子把灯光遮住。通过阅读这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使毛泽东幼小的心灵发生了剧变。他讨厌经书中的清规戒律,讨厌儒家学说,因为这种学说只要求人们盲目随从。而且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十分呆板乏味,它只要求学童们像应声虫一样,大声朗读那些晦涩陈旧的格言,而不要求理解。私塾的启蒙教育使毛泽东成为一位倔强的充满激情的少年,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当时的私塾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态度专横粗暴,常常惩罚学生,对此,毛泽东十分不满,他顶撞了老师,逃离了学校,这次反抗斗争以毛泽东的胜利而告终。虽然毛泽东讨厌四书五经的空洞说教,然而他的学习一直很好,他能够引经据典与父亲辩论,并且能够舞文弄墨了。

六年的私塾教育在毛泽东眼前展开了一个无比宽阔,富有内容的世界,尽管在接受私塾教育时也是一边干活,一边学习的。当时的毛泽东正是在“活我照常干,书我也照常读”的环境下接受这种教育的。私塾教育激发了毛泽东无限的求知欲,致使读书成为他一生中最强烈的爱好和愿望。由于毛泽东的父亲把发财致富看得高于一切,13岁时,毛泽东辍学了,作为家中长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然而他要读书的愿望一刻也没有泯灭。

辍学以后,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他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然而四书五经再也不能列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尽管毛泽东的父亲经常要他阅读一些实用的书籍。为了读书,毛泽东常常是夜读。他阅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毛泽东非常喜爱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和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入中国。这是毛泽东最早接触的关于中国如何摆脱积贫积弱的现状,步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著作,也是毛泽东最早接触的关于中体西用的著作。在此期间,毛泽东继续阅读了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与故事,他发现这些小说中主人公都是武将、文官和书生,唯独没有农民,于是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开始思索起小说的社会意义和内容来。通过自己的思索,毛泽东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文官武将,人民的统治者,因为土地都归他们所有和控制。通过读书,通过思考,毛泽东开始计划起自己的人生道路来,《盛世危言》激起了毛泽东想恢复学业的愿望,为此,他再次脱离了家庭,走上了求学之路。他感觉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东山学校

1910年,毛泽东16岁了,这时毛泽东的父亲打算让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去当学徒,作为久居山村的毛泽东来说,县城自然是一个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地方,到那里或许有更好的学习机会,但是父亲拒绝了他求学的想法。经过亲友们的劝告和母亲的支持,毛泽东终于获准去东山学校读书。

东山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是由“东山书院”发展起来的,全称为“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1910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和表兄文运昌一起,挑起行李出发了。在毛泽东肩挑的行李中,一头是一只装着一件长袍、两条床单和一顶蚊帐的包袱,另一头是装有《水浒》和《三国演义》的小筐。尽管他对韶山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但是他将再也不在韶山居住了。

新生入学都要经过严格考试。那次,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叫《言志》,意思是谈志向。因为毛泽东读过私塾,加之经常阅读许多书刊杂志,生活经历又不平常,因此在这次考试中,毛泽东考得非常出色,《言志》一文论点精辟,文采动人。因他是外县人,当地少数绅士出于地方观念,不同意录取毛泽东。但是主考老师慧眼识英才,极力向校长推荐,当时的校长李元甫先生看过考卷后,大加称赞,他对同校教职员说:“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才!”

在这里,他知道了华盛顿、拿破仑、秦始皇、汉武帝……

东山学校是当时的新式小学,教经书,也教自然科学、英文、音乐、图画等。毛泽东入学后,编入戊班。当时的毛泽东一身土布衣裤,颇受纨绔子弟冷遇,但毛泽东以求知为乐事,全然不放在心上。他性格好静,听课专心,上课时有疑问的地方,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弄得教员都难以应付。但课后又对同学们说,“一个人的学问总有限,哪里晓得这么多。学问、学问,是问出来的。”

从韶山来到东山学校,毛泽东的眼界大为开阔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在这里,他读过《世界英雄豪杰传》,知道了华盛顿、拿破仑、叶卡德林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这本书对毛泽东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简直让他爱不释卷。他在这本书中圈圈点点,认为“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伟大人物”,认为中国只有富强起来,才能避免遭受侵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开始明确学习的目的。就像看到了地平线上方的一丝亮光,毛泽东开始注意到了西方。他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在思考中国应该从西方借鉴什么?既然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那中国的出路何在呢?!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求学时大量阅读了描写中国古代皇帝的书,以满足自己的英雄欲。他认为皇帝并非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同样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尧、舜、秦始皇、汉武帝的事迹深深吸引了毛泽东,其中有两个皇帝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一个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强者;另一个是极富军事头脑的汉武帝,他拓宽了汉朝的疆域。

在东山求学时,正值列强瓜分中国之时,他从经史子集中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从当时的时事刊物中洞悉国家大势,就在这个时候,他阅读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又重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书。他对康有为和梁启超推崇备至,康、梁的文章读了又读,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书不够读,他就请在省城长沙的表兄王季范寄一些新书给他。新书一到手,他就废寝忘食地阅读,紧要处、精彩处都作了特殊标记。在校史陈列室中,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归还《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十一本书的便条,可见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

东山的求学生涯是毛泽东步入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萌发出强烈的政治意识的开端。在东山小学时,每天早上学校集合时,校长常向学生训话,有时讲一点中国一天天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故事。每到此时,毛泽东都情绪激昂,愤慨万分。学校里有几个教员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当他们讲起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强盛,日本及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时,他听后深为中国的前途忧虑。晚饭时,他和同学们聚集在校园内的小石桥上依着栏杆,看着桥底下缓缓的流水,和同学们一起议论时事和中国的富强之道,他的思路像流水一样,驶向远方,充满着无限的情愁。

东山学校的国文老师有规定,每个星期学生都要交一篇作文,毛泽东在学校以写文章著称,他所做的《救亡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立意高远,见解精辟,气魄宏大,旁征博引,令人折服。对《宋襄公论》一文,国文教员谭咏春先生见后拍案叫绝,用朱笔在上面写了一段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还破例评为一百零五分。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文思才华已经显露于世了。

虽然在东山小学只念了半年,然而毛泽东的视野更为开阔了,矢志救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向往长沙了。

学不成名誓不还

1912年春天,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中学就读。由于学费昂贵,毛泽东只得退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辍学,他认为自学自修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他决定到新安巷的湘乡驻省中学寄宿,坚持自学。毛泽东自学主要依靠的是图书馆,他住宿的地方紧邻湖南图书馆,每天,在住地吃过早饭之后,毛泽东就匆忙过去,他几乎总是第一个读者。

初到图书馆,面对如此众多的藏书,真使毛泽东眼花缭乱,不知从哪里读起,不知该读哪一类书。每读一本书,都在他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正是这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读书的无限热情,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图书馆的书籍阅读之中。他想把图书馆的书,尽量多读一些,于是每天一来到图书馆,向管理员借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上聚精会神地看,争分夺秒地看,根本无暇休息,直到图书馆闭馆的时间到了,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图书馆。日复一日,毛泽东就是这样度过的,每天只有中午到街上去买几个烧饼充饥时,才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

时间的车轮过得很快,毛泽东在省图书馆自学了近半年时间,阅读了古今中外数十种书籍,从书籍中汲取了精神上的养料,丰富和充实了自身。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话,那么,读书对个人来说无疑是成长的基石。正是这半年的读书生活,使毛泽东真正感觉到世界的广大,感到自己应该有许多事情要做。当时,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大地图,毛泽东每天经过这里,总要站着仔细看一眼。他虽然进过小学,也念过中学,称得上半个秀才,理应知晓天下事,却不知世界竟有这么神奇,这么广阔。过去,他认为湘潭已经不小了,湖南省自然就比较大,中国从来就称天下,当然大得不得了。但从地图上看,中国只占世界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已经看不见,韶山冲当然更没有影子了。他这时才完全明白,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面对如此广大的世界,毛泽东自然浮想万千。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在世界上生活着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是怎样过的,是不是值得我们关心注意呢?他想,不但值得,而且应该。他想到他的家乡韶山冲,一般人过的生活都很痛苦。他进一步想:人生活在世界上,难道个个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他又想: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就应该担当起这种改造的责任。从这时候起,他觉得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走的道路很长,他下定决心,要为全中国,全世界痛苦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在图书馆里,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

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涯是毛泽东读书生涯中最珍贵、最有收获、最值得怀念的半年,在这半年的自学经历中,使他终身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借助于人类知识的宝库,使毛泽东树立了矢志救国救民的信念,在这半年的时间中,他先后研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的《名学》、卢梭的《民约论》等十八、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此外,还读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并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毛泽东萌发了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决心。后来他向友人叙述了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他满怀深情地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年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书,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毛泽东是如此的嗜学,正好与他去长沙求学前夕抄给表兄文远昌和文鉴泉的一首诗相照应,毛泽东抄录的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借诗明志,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摆脱了功名之累,走上了矢志救国之路。

半年的自学生涯,虽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然而,正是在这半年的自学生涯中,毛泽东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收获。他不只在于读了几十种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立了为劳苦大众而献身的奋斗目标。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知道世界的大小。“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上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

“世界上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人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路真长。从这时候,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同类推荐
  •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

    有这样两位攀登者,他们的身影频繁闪耀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万千患者心坎里……两位共同走过风雨历程的兄弟院士;两位各自取得辉煌成就的军中名医。一段世界医学史上美妙的传奇;一段中国医学界绝无仅有的佳话。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鼻祖——黎介寿;中国现代肾脏病学开拓者——黎磊石。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中冶集团在改革发展中,先后涌现出了二十多位各级劳模和先进代表。他们是员工队伍中的精英,也是广大员工学习的楷模。本书生动地记述了这些劳模和先进代表们严细、认真、忠诚、奉献的敬业精神,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一部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创业史,一部顽强拼搏、激人奋进的发展史。
  • 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国行,这不但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杜威思潮”,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的先锋。杜威的讲演对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次访华,也对杜威自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古老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给他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16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16次教育哲学讲演。此书精选收录了杜威在华期间的16次教育哲学演讲和16次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体现了大师的视野和风范。
  • 邮票上的航空人物

    邮票上的航空人物

    飞机的发明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100多年来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在飞机发明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大批杰出人物,从早期的航空先驱,到当代的航空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师、飞行家和企业家都为之付出心血,甚至生命。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其中很多著名人物的事迹都在邮票上得到反映。
热门推荐
  • 妖后苏妲己

    妖后苏妲己

    我,苏小梨居然被一只老鼠吓死,醒来居然沾染了老鼠气息,变成了一只宠物狐狸,真是欲哭无泪,虾米?连哭的力气都米,她居然是……传闻中的狐狸精苏妲己,哦~,卖糕的,有米有天理!
  •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四部美丽的爱情诗集:《采果集》、《爱者之贻》、《渡口》、《诗选》。著名文学家冰心和东方文学翻译家石真以韵味幽雅、哲理深妙的译笔还原了一个洋溢着温暖、分享与爱的光明世界,传唱爱情纯真,颂扬无暇童心,赞颂生命,思索人生本质。随处可见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既有对理想追求的豁达和坚定的信心,也有生命的真实感动。微风徐徐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美好的诗集,跟随着泰戈尔拾起昼间之花那片片怡人的花瓣,看着它成熟成记忆的金果,带领我们品尝人间甘美。
  • 爸爸妈妈讲给男孩听的励志故事

    爸爸妈妈讲给男孩听的励志故事

    每个男孩都想成为英雄,每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都免不了挨板子。作为父母要知道,棍棒教育起不了作用,不如选择通过故事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树立孩子伟大的理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需要励志。当他遇到失败,遭受挫折时,父母应该给他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生活的勇气;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生活迷茫无助时,父母应该给予指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
  • 一顾倾城:绝世女相

    一顾倾城:绝世女相

    是刻骨断肠的爱恋,还是沧桑千载的遗憾,深藏在毒钗之间凝练千年揉碎的痴情,终成旷世奇葩。这个从庶女到皇妃再到一朝之相的女子,本以为宫里无爱,只有权力的斗争;早已放下了一切走进宫中,只想过完平平淡淡的一生,然而获得了遥不可及的爱。国家与自己,权力与感情,她该何去何从?
  • 暴君的不死小灵妃

    暴君的不死小灵妃

    “全大陆一绝的炉鼎,一千五百万一次,一千五百万两次……”“两千万两。”男人漆黑的眼眸对上铁笼中那清澈的双眼——她,身份不明,记忆空白,有最傻白甜的性格和最狠辣的手段。“什么都不记得,也会杀人吗?”“杀人?不是生活的日常吗?”傻白甜女孩和高冷主子的爆笑日常,准备好了吗?“别废话!小心我拿斧头砍你!”冷汗——
  • 帝君你家医妃又逆天了

    帝君你家医妃又逆天了

    “爷,三皇子妃陷害云小姐,已被属下拿下。”“砍了。”“小王爷看上了云小姐,正在疯狂追求。”“阉了。”“爷,皇帝要将云小姐许配给太子,圣旨已下。”“看来这帝位该换人了。”上一世,云浅被亲妹妹和未婚夫剖腹挖心,死无葬身之地。重生归来,她不小心捡了一个神秘的大人物,从此开挂虐渣,揍得白莲花亲妈都不认识。但是,这个每晚准时进她房的男人是怎么回事?“帝君大人,请自重。”她拒绝得义正辞严。某帝君邪气一笑:“小浅。”
  • 白门柳(全集)

    白门柳(全集)

    《白门柳》由《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构成,以宏阔的场面和细致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大明王朝倾覆前后,一干士人的选择及命运。作者不是单一地讲述王纲解钮时士子文人的故事,而是通过这样的创作,发出自己对于中国旧时期这一类人群的叹息。
  • 漂亮朋友(上)

    漂亮朋友(上)

    农民出身的杜洛华胆大妄为,冷酷残忍,凭借漂亮外表独闯巴黎,厮混于巴黎贵夫人的圈内,如鱼得水,演出了一幕幕荒淫的闹剧。而那些戴着绿帽子的丈夫们却争相举荐、提挈他,使他很快步入上流社会,成了一个政治暴发户。小说揭示了上流社会的空虚、荒淫、堕落,展现了资产阶级政客的厚颜无耻,揭露了政治界、新闻界黑暗的内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地批判。这部小说在世界上有着十分深广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佛说数经

    佛说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狱异行游

    狱异行游

    一个平凡的宅男,有一天……这一条路,死的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