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只要下定决心,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一起在铁轨上行走。瘦子一边走一边盯着脚下的铁轨,走得歪歪倒倒、跌跌撞撞,胖子因为肚子大,根本就看不见脚下的铁轨,也就没了顾虑,只是望着前方,一路大步往前走。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曾报道过这样一段文字。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悲观主义者的眼睛通常是往下看的,因此,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乐观主义者通常是向上看的,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而且研究发现,看到因为痛苦而产生的畏怯表情,人们会产生悲观的想法,如果让他们抬头向上看,就能减少他们悲观的程度,而如果让他们一直低着头,他们就会更加悲观。
因此,培养乐观的方法是:走路时昂首挺胸,眼睛向前看。因为悲观者的眼睛习惯“向下看”,看见的总是脚下的绊脚石和泥潭;乐观者通常是习惯性地“向上看”,看见的总是远方的风景和希望。
习惯负面思考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先挑缺点,再看优点。当这种人认识一个新朋友时,一见面,脑海中首先会浮现这样的念头:“这个人嘴巴怎么那么大?长得真丑!”过一会儿,他才会注意到:“噢,不过她笑起来还不错。”
乐观的人,则习惯先找优点,再看缺陷。若是面对同样的对象,乐观的人会先问自己:“她有什么地方是让我喜欢的?”于是,乐观者的第一个想法就出现了:“哇,她笑容可掬,甜甜的笑容让人真舒服。”过了一阵后,他才会发现:“只可惜嘴巴稍大了些,但也很有特点。”
遇见烦恼的事时,虽然乐观主义者“向上看”的习惯也许不能立即改变当时的困顿,却能在他们的心里点燃希望的火把,帮助他们度过艰难。
有个女孩遗失了一块心爱的手表,一直闷闷不乐,茶不思、饭不想,后来生病了。
老师前来探病时问她:“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丢掉了10万元钱,你会不会再大意遗失另外20万呢!”
女孩回答:“当然不会。”
老师又说:“那你为何在丢掉了一块手表后,又丢掉了两个礼拜的快乐,甚至还赔上了两个礼拜的健康呢?”
女孩大梦初醒,跳下床来说:“对,我不能继续损失下去,从现在开始我要想办法,再赚回一块手表。”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曾说:“人们只要下定决心,他们要多快乐,就会有多快乐。”每个人都潜藏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心灵力量。这份力量会协助我们改变那些消极悲观的想法,注入更多积极乐观的思想。有时改变自己并不难,只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用乐观的眼睛看世界就可以了。
22 装着,装着,你的心情就真的变好了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特(John Holt)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过去他心情低落时,通常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是,这天弗雷德要和上司一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所以他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在会议上,弗雷德笑容可掬、谈笑风生,一直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结果令他惊奇的是,他发现自己不再抑郁不振了。
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新原理:假装拥有某种乐观的心情。
假装拥有某种乐观的心情往往能帮助人们获得快乐的感觉,在不如意时尽快转移掉消极情绪,有助于我们在困境中建立自信心。这是因为“假装拥有某种乐观的心情”在无意间为自己搭建了一个“乐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乐观的心理作用产生了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分钟的肯定延续至另一分钟的肯定,并影响到再下一分钟的喜悦感觉和乐观情绪。
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会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就好比美酒在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
某研究机构对一位十分具有想象力的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只要这个人说出他想象的事物,研究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机体发生的一些奇异变化。比如,当他说“看见右手放在了炉边,左手握着冰”时,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右手温度升高了2℃,而左手温度降低了1.5℃;当他说“看见自己跟着电车奔跑”时,就可以听到他的心跳加快;当他说“看见自己安静地躺在床上”时,他的心跳就开始减缓下来。
研究者认为:想象对人的身心反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人若是经常想象积极的情感,可以帮助其保持心理的健康。
“无论遇到什么事儿都要往好处想”“装着拥有某种乐观的心情”,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安慰人的客套话,但是细细想来,确实有着心理学的道理。
心理学家提出这样的建议: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压力和矛盾时,不妨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来缓解压力、宣泄郁闷。比如下班后你很疲惫,而家里的居住环境又让你感到心烦,这时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在蓝天白云下,自己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就像一首催眠曲”,在这种想象中你可以很快地放松心身,进入小憩状态。
好心情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乐观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想象自己拥有好心情,使自己不在坏心情中逗留太久,成为驾驭好心情的舵手。
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要多快乐,就会有多快乐。
23 主动退出“情绪倒霉者”的群聊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一个人语言表达的方式,就能判断出他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
悲观的人一遇见不顺利的事情,就会说“烦死了”“完蛋了”“没希望了”之类的话,殊不知这些消极的语言暗示,会复制到人们的大脑中,并留下这样的信念——“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我是不会做好的”。
乐观的人在生活中习惯说积极的话,他们善于自我鼓励,经常会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能行”“我真棒”“我觉得这样做真好”“没问题”等。渐渐地,乐观的人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改变了现状。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乐观的语言方式,能培养人们积极乐观的行为习惯。
生活中增加正面情绪,远比减肥或戒烟容易得多。每个人只需要一点努力,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正面情绪。但是,在心理研究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些抑郁症患者,被心理治疗师认为已经得到根治和好转了,可他们依旧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们自称“情绪倒霉者”。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呢?是他们真的寻找不到快乐,还是他们大脑的那块愉悦区天生就不活跃?
科学家针对这些大脑愉悦区极不活跃的“情绪倒霉者”做了一个试验,结果令科学家十分惊讶:要激活和测定积极的情感,远比激活和测定消极情感复杂得多。
怎么办?是否能够违反天性,把一个不快乐的人培养成一个乐观主义者呢?
心理学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下面的试验。
心理学家找来了一批“情绪倒霉”志愿者。这些所谓的倒霉者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过观察证明的大脑愉悦区极不活跃的人。把他们找来之后,在一个月内训练他们做各种能激发幸福感的活动。
心理学家要求他们每天都得跟周围的人交换一些愉快的信息,做20分钟的体操;每天对着镜子冲自己笑两分钟,锻炼自己的“快活肌肉”;每天还要做10分钟的自我调整活动,以达到身心完全放松。
从第三个星期开始,每天得用30分钟来做自己爱做的事。
第四个星期,每天晚上都去跳舞。
一个月之后,再对这些“情绪倒霉”志愿者的脑部进行一次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活动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快活机能”的曲线在飙升。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即使是那些抑郁症患者,或者“命中注定不快活”的人,只要不停地锻炼大脑,就可以变成一个快活的人。
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实:乐观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的,一个悲观的人可以通过心理训练转变为乐观的人。
24 被“只吃素”的老虎吃掉的驯虎人
有一对父子住在山上。他们每天都要赶着牛车下山卖柴。老父亲有经验,坐镇驾车,儿子眼神好,望路看道。山路崎岖,弯道特多,每到转弯时,儿子总是要大声提醒:“爹,转弯啦!”
有一天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站住了,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用尽各种方法,牛还是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灵机一动,左右看看无人,便对着牛耳大声喊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条件反射使牛习惯了每到转弯时,听到儿子叫一句“爹,转弯啦”,这成为它行动的指令。生活中很多人也会依据一些特定的习惯来生活,有些习惯能帮助我们打开方便之门,但有些习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有一位男士,每天早上都会将车开到火车站的某一“特定”停车位上。他经常在赶往停车位的路上,反复地祷告“今天不要有人占据我的车位”。如果他如愿以偿,他会开心一整天;倘若别人无意中占用了他的车位,他就会觉得“今天是个倒霉的日子”,于是心情就会一整天都不好。
这位寻找特定停车位的男士,因为自己一个固执的习惯,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了不必要的波动,甚至造成了生活的不愉快。心理咨询师给他的建议是:给自己一个星期,每天故意把车不停在那个“幸运停车位”上,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一个星期过去,不但没有发生什么倒霉事,甚至有好几天都发生了幸运的事情。
解脱心情的好办法:首先,找出自己的不良习惯模式,破除并放弃它;其次,学会让自己经常去做一些与过去不一样的尝试,比如换个位置、换个方式,做一些可以防止自己停滞不前的新鲜事儿;最后,让自己轻松随意一点,通过建立好习惯让自己开心起来。
有个驯虎人因驯虎成功而闻名遐迩。他让小虎从小就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但是,有一次驯虎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流血不止,而最致命的错误是驯虎人让老虎舔净了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舔完血后,把驯虎人也吃了。
有些习惯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和麻烦,有些习惯却能让自己命丧黄泉,驯虎人就是这样。
习惯吃素的老虎偶然尝了驯虎人的鲜血后,吃掉了习惯认为老虎不吃人的驯虎人。习惯似乎能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这个死于习惯的可怜驯虎人,太相信自己亲手喂大的老虎了。
生活中的习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存在的,但我们并非为习惯而生存。只有放弃不良习惯,才能放飞我们快乐的心情,做美好生活的主人。
25 约拿情结:我们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时,曾向学生们提出如下的问题:谁想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觉得自己会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生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或者红着脸、不安地蠕动着。
马斯洛又问:“有谁正在悄悄地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学生们还是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
马斯洛又问:“你们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学生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问:“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这并不是一条实现自我的理想途径。”
马斯洛在研究中发现,人类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面对自己时,会表现出一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担伟大使命的样子;面对他人时,如果别人表现优秀,便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便会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便会幸灾乐祸。这种情结导致人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会逃避去发掘自己的潜力。日常生活中的这种行为表现被称为“缺少上进心”;对成长的恐惧,被称为“伪愚”。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马斯洛将这种阻碍生命成长和自我兑现的情结称为“约拿情结”。
“约拿”是《旧约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神的信奉者,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终于,神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拒绝接受这个任务,并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犹疑后,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这是因为小时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我们内心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在周围环境还没有提供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时,这些念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尤其是当机会降临的时候,这种担心“我不行”的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渴望着飞翔,却总是感到身负着无法抖动的沉重翅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成长,使我们在平凡中不能充分地活出自我呢?
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对成长的恐惧及对失败的担心,使太多人在面对机会和挑战时,被内心的“约拿情结”困扰。
哪个大人物、成功者,不是从小人物逐渐成长起来的?
那些“大人物”和“成功者”曾经都是小人物,也对自己的伟大产生过怀疑,他们不仅躲避过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过自己的高峰,甚至还畏惧过自己最大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后来还是突破了自己,使自己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能打破内心的平衡,认识并克服自己的“约拿情结”,最终获得成功的机会。也许这就是“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却平庸一世”的原因。
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能够打败我们呢。
26 完美主义是种病,得治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的大珍珠。这颗珍珠异常漂亮,农夫爱不释手,但他发现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他开始用刀子刮黑点,刮掉一层后,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的故事。因为追求高标准的完美,结果损害了东西的原有价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40%的人有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简单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会把个人的发展标准定得很高,甚至不切实际,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而苛求完美,会使一个人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如今职场竞争越发激烈,许多职场精英为了达到目标,都深信这样一个道理: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越来越多的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抑郁症、焦虑症、“过劳死”等身心疾病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职场人的健康,这些都是过分“自我施压”造成的恶果。
有一位女士,从小就是好学生,硕士毕业后才参加工作。她在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娱乐玩耍对她来说就是耽误时间,每天不看书学习就会有负罪感,即便怀孕期间她也还在自修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
在单位做课题研究时,她是个严谨、敬业的人;在家中,她也以严谨的态度要求家人。家里必须一尘不染,丈夫必须干净整洁,婆婆和保姆所做的家务活必须达到她的标准。苛刻的要求、事无巨细的操心、紧绷的生活节奏、得不到放松的大脑,不仅让她自己活得非常累,也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家里的保姆换了几批,与丈夫和公婆的关系也处理得异常紧张。
完美主义者最大的症结,就是过于注重细节,事事必须做对、做好。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懈怠、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同时,他们还会固执地要求周围的人和自己一样。因此,苛求自我的完美主义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会亮起红灯。因为他们把平日要求自己的超高标准,不加思索地施加于他人,一旦他人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他们就会当面去批评或争吵。
在寻找异性朋友的时候,完美主义者秉持的态度是“宁缺勿滥”。他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完美无缺的,甚至在内心无数次地用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去描述另一半的形象及言谈举止。完美主义者常常对结果不满意,经常会出现烦恼、焦虑,甚至不知所措的情绪。
你想要一份完美的工作,那你可能永远找不到;你想寻找一份完美的爱情,最后可能孤独一生;你要求家务一丝不苟,那你可能会生活得极不舒适;你想整容到完美无瑕,最后你可能毁了自己的脸。
没有十全十美和完美无瑕的生活,大多数时候,不完美才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完美主义只是一种追求和向往,绝不是评判事物的最终标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放弃完美主义者的情结,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 钻牛角尖的你,最终囚禁的只是自己
章鱼又叫八爪鱼,属于软体动物,也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
章鱼身躯非常柔软,喜欢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中。不管是瓦缸,还是瓶罐,凡是容器,它都爱钻进去栖身。
聪明的渔民掌握了章鱼的天性,将用绳子串在一起的小瓶子投入海底。章鱼一看见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结果,章鱼变成了瓶子的囚徒、渔民的猎物、人类餐桌上的美味。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章鱼自己固着了的思维模式。它们喜欢钻瓶罐,喜欢跻身在狭窄的地方,结果让自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很多人的思想就如同章鱼,在遇到苦恼、烦闷、失意时,也一味地喜欢往“瓶子”里钻,结果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窄,思想也失去了智慧和光泽。
当生活发生不如意时,有些人会不自觉地把事态放大,会立即想到最不好的结果,使糟糕的情绪演变成一个巨大的烦恼,这个烦恼如同影子一般挤压着心口,堵塞着思维。
坏情绪的特点是螺旋式下降,越烦恼就越生气,越生气自我感觉就越不好。而烦恼和郁闷会将一个人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小,小得只会往牛角尖里钻,就如同钻进瓶子里的章鱼,最终囚禁的是自己。
烦躁的情绪爆发时,就像愈煮愈沸的水。那么,有没有简单速效的办法来帮助身陷困惑与烦恼中的人们呢?
摆脱烦恼的办法之一:跳出当时的情境。
跳脱出来,暂时抛开眼前的一切,不去想这件事,去做些其他的事或自己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读读笑话,出去散散心,让自己忙得没有空暇去理睬心中的那个死结。
摆脱烦恼的办法之二:换位思考法。
引导自己换个角度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有时候,坏事情的发生,是好事情的开始。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时,会发现问题似乎变得简单了许多。
摆脱烦恼的办法之三:自我提醒口诀。
当发现自己的情绪快要沸腾时,赶快把一些自制的“提醒口诀”拿出来反复咏诵,如“千万别把身体气坏了”“我不能去做傻事,我需要往好处想”“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我不能说难听话伤了双方感情”等,用这些口诀来控制自己不好的情绪。
这些口诀真的有这么好用吗?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重复地想着同一个念头时,会让意念集中,从而减少焦虑不安的情绪。而念口诀,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分心,不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也能提醒自己,要赶快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这同时也验证了那句话:快乐是自己找的,烦恼是自己寻的。
28 根治轻度抑郁,拯救不开心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在不高兴的时候嘀咕“郁闷死了”“真是太烦了”。特别是一些女性,在周期性激素水平偏低时,会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感觉特别地烦躁和郁闷。郁闷的心情有时像阴云一样,笼罩在我们艳阳高照的情绪天空上。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体验过抑郁情绪。抑郁是一种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不高兴、沮丧、悲哀、消沉等。积极心理学将“抑郁”称为“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轻度抑郁并不是很可怕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染上抑郁的可能,生活中能终身免疫“心理感冒”的人很少见。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将生活中的抑郁情绪等同于抑郁症,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轻度抑郁是一种情绪表现,而抑郁症有多种并发原因,只会出现在少部分人群中,主要指由先天遗传、后天挫折、压力过大或心理绝望等引起的一种心境障碍。
心理疾病的出现,同身体疾病的出现是一个原理。疾病最爱找“病秧子”,体质不好的人最容易感染疾病。同理,内心负面想法多的人,情绪也不会太好,他感染心理疾病的概率肯定就高。
感冒可怕吗?感冒不可怕,但有时也很可怕。每年春冬季节都会有20%~40%的人传染上感冒,大多数的人在患病6~10天后就会病愈。但有个别、少数人,他们的感冒会转移成心肌炎、肾炎、关节炎等其他并发症,还有个别人会因此丧生。
抑郁情绪的传染特点有点儿像感冒。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情绪。
身体感冒时,我们会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并卧床休息,还会自觉减少工作量,让身体在休养中慢慢康复。与许多身心疾病一样,抑郁情绪的出现,就是在提醒我们自己的身心已经负载过重,难以再承受压力了,必须通过休息和放松来缓解压力,获得康复。
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借助药物去控制,就如胃疼要吃胃药、腹泻要吃止泻药一样,不能仅仅依靠内心的定力或精神上的坚持。
偶然出现的抑郁情绪,大多是因为人们过于追求完美,或自尊心受挫造成的。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的人,失败的时候,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为此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会觉得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被自己运作失败了,今后自己的一生还会有希望吗?会不会就此惨败一生呢?对未来的忧患,让这些人感受不到生命的现实意义,情绪也随之陷入了抑郁。
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预防抑郁情绪及抑郁症的发生呢?
答案是,学习正面思考的能力,拥有乐观的心态,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抵抗心理抑郁的能力。
29 踢猫效应:真正的高情商是不做情绪污染的传播者
我们知道感冒病毒或瘟疫是通过空气及水资源进行传播的。坏情绪也会像空气中的瘟疫一样,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速度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还快,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找不到“坏情绪传播”的源头,而且这种坏情绪潜伏得很隐蔽,爆发时对人们身心的杀伤力特别大。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评,回到家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很生气,狠狠地踢了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坏情绪会传播,并能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生活中也是一样,当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在无意中把恶劣的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比如我们同寝室的人、亲人、好朋友等。所以,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坏情绪不仅可以传播,还会引发情绪污染。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当我们的情绪出现低落或不愉快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同事、家人或朋友身上。千万不要把坏情绪带到工作岗位上或家中,也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就耿耿于怀。否则既影响了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又影响了与家人和孩子的感情,给日常生活造成不该有的情绪污染。
如今的社会,信息交流快捷、人际交往频繁,环境气氛对人的影响力极强,这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会相互传染。当坏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忍耐和克制,慢慢地转移不良情绪,并找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情绪与习惯是一样的,当你让自己天天保持快乐的心绪时,负面情绪也就不那么容易侵入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最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最容易传播情绪污染有两个关键的时间:一是早晨就餐前,一是晚上就寝前。
早晨,我们的情绪大门刚刚打开,各种情绪也正睁开朦胧的眼睛,争先恐后地往里涌。这时,我们需要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排列,让正面的情绪和愉悦感把大脑填得满满的,再伸个懒腰,告诉自己:美好的一天就要开始了。晚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做个梳理,让愉快和美好的情绪继续占据自己的身心。
在每天清晨和晚上这两个关键的时间里,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尽量保持良好的心境,尽量不要去破坏家庭中的祥和气氛,避免引起情绪污染。
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治疗感冒的方法预防“情绪流感”:多自律,少说话;多独处,多忍耐;待坏情绪淡化之后,再与家人和朋友们接触。
30 你故作淡定的样子,看着好累
中国有句俗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指认识一个人容易,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难。
为什么认识一个人的外在容易,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很难呢?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情绪:一种是表面情绪,另一种是基础情绪。
表面情绪,就是我们每天都能在人们的脸上看到的各种面部表情。比如,当听见朋友赞美自己的时候,我的脸上会露出高兴的神情,我的笑容在告诉朋友,我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话;当同事在讲一个非常好玩的笑话时,我会哈哈大笑,大家的情绪在相互感染;月底,如果看见工资卡上多了一笔奖金,你的眼睛会发出光芒,会禁不住地笑起来;当你的客户取消了订单时,你沮丧的表情会让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感受到你的不开心。这些都是表面情绪的一些表现。
基础情绪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绪,它的出现总是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息息相关。
当手机不慎丢失时,我们的内心会充满懊悔,不断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备份朋友的号码,使自己失去了与朋友的联系,我们为此非常烦躁。但如果这时有个同学聚会,我们依然会表现得温文尔雅,不会当众流露自己的烦恼心绪。
基础情绪和表面情绪是相对的。表面情绪容易被人看见,而基础情绪则很难被人觉察到。
每一个人都会在同一时间里拥有两种不同层面的情绪。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两种情绪的存在,只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个人的表面情绪,很少能窥视到一个人的深层情绪(基础情绪)。
一位即将毕业的医大男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无意将检验室昂贵的设备镜头损坏了。当时,实验室里没有其他人,惊慌中,男生仓皇离开了。
回校后男生感觉非常恐慌,也很愧疚。他的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赔偿昂贵的设备需要很多钱,自己哪里有钱赔;留院工作的事情肯定要泡汤;好在实验室里没人,没有人知道是自己做的;干脆就不吱声,装着不知道事情的发生。
这一夜,男生在惊恐、担忧、焦虑、自责中度过。他不停地安慰自己但愿这是一场梦,期待天亮之后什么也没有发生。
第二天,男生借口学校有事没去医院。表面上没有人能够看出他的情绪变化,他生理却有了变化。男生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活在谴责和悔恨的情绪中。他的脸上表现出紧张的情绪,肌肉也不自觉地在收缩,而且这种过度紧张已经刺激到神经内分泌系统。他觉得浑身都不舒服,饭后胃部出现痉挛现象,疼痛难忍,随后被送到校医院就诊。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男生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极力想表现出兴奋、高兴和愉快的样子。男生的基础情绪却完全相反,他的内心一直隐隐作痛,无时无刻的慌张和内疚让他的胃部持续性地痉挛,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男生不安的情绪通过胃部的痉挛体现出来了,胃似乎在提示他闯下了难以逃避的大祸,而且,他开始出现拒绝进食的现象。
随后,男生主动回医院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事后,他不仅得到了医院的谅解,而且胃部痉挛也迅速消失了。
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基础情绪总是被遮掩和藏掖着,通常不会轻易外露或表现出来。而平时容易被人们发现的、彼此都能看见的都是一些表面情绪。这个故事也验证了这两句话:知人知面不知心;世上最难看透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