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0100000002

第2章 权臣并非奸臣

儿时在乡里,多听民间故事。伍子胥过昭关、秦始皇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等等,都耳熟能详。其中也有“朱元璋炮打庆功楼”的故事,讲的是朱元璋当皇帝后屠戮功臣。长大之后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这些故事并非杜撰。我曾说过,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国民都嗜史。民间传说的中国历史,比之今日一帮文人弄出的“戏说”,可信度要大得多。就说朱元璋炮打庆功楼一事,虽然于史无证,但这位皇帝在坐稳龙椅之后,的确是寻找各种借口,几欲将帮他打下江山,建立朱明政权的开国功臣们镇压殆尽。他如此做,不能简单用“狡兔死,走狗烹”六个字来概括。

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他的夫人马皇后与太子朱标都表示过反对。朱元璋不为所动。传说有一次,他捡起一枝棘条给太子,因满是棘刺,太子无法把握,朱元璋把棘条上的刺一一拔干净,再递给太子说:“现在你可以很稳当地拿住它了吧?”接着便讲了一个道理,其大意是我屠杀那些功臣,是为了让你继承皇位后,不至于有人跟你捣蛋。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来,宰相与皇帝只有一步之遥,最有可能觊觎皇帝宝座的,自然就是宰相了。废除宰相后,朱元璋亲自处理国政,用今天的公司管理结构来打比方,朱元璋是既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他甚至连副总经理都不设置,事必躬亲,因此很累。实在忙不过来,他便从翰林院中找来几个学士,凑起一个秘书班子,来帮助他做一些文件起草、典章搜寻的工作。到了永乐皇帝手上,这个没有名分的秘书班子才有了一个名称,叫内阁。内阁之臣由翰林院学士担任,官阶只有六品,办公时是几个人坐在一间朝房里,连椅子都不能坐,只能坐凳子。那时,六部的尚书是正二品,左右侍郎是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员外郎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六品阁臣则只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皇帝秘书只是个处级干部,就是放在今天,大家也会觉得级别太低。然而这就是朱元璋的驭人之法。

与阁臣情形相似的,还有六科给事中。明朝沿唐宋官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一把手,称为尚书,官阶二品。其副职称为左侍郎、右侍郎,统称为堂上官。明朝建国之初,六部堂官与皇帝之间,还隔着一个宰相,自废除宰相后,朱元璋亲自理政,六部堂上官都直接向他汇报部务。尽管这样,朱元璋仍害怕大权旁落,或者说担心六部堂上官瞒上欺下,玩忽职守。因此,他又借鉴前朝的经验,创设与六部对应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对六部行稽核、纠察与弹劾之权。六科属言官之列。每科的领导人,称都给事中,官阶六品,都给事中之下,设给事,官阶七品或八品。所以说六科的干部,都属于中下层官员,但他们的权力却很大。终明一朝,因遭六科言官弹劾而被撤职的六部堂官不胜枚举。这是朱元璋创造的一套小官管大官的统治方法。实践检验,行之有效。从明代的官职设置来看,朱元璋的驭人之道是给实权的不给高位,给高位的不给实权,让其互相牵制。

朱元璋认为,历代灭国之祸,概括起来,不外乎来自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六个方面。他曾对侍臣讲:“汉无外戚阉宦之权,唐无藩镇夷狄之祸,国何能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制之有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唯贤是用,苟于政典,裁之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阍寺便习,职在扫除,供给使令,不假以兵柄,则无宦寺之祸。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藩镇之设,本以卫民,使财归有司,兵必合符而调,岂有跋扈之忧?至于御夷狄,则修武备,谨边防,来则御之,去不穷追,岂有侵暴之虞?凡此数事,尝欲著书,使后世子孙以时观览,亦社稷无穷之利也。”

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后来还当过和尚,但把他放在中国历代皇帝系列中考量,这个半文盲也绝对是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开国之君。他认为治国要理好的六个问题,可谓抓住了要害。其制祸之道也行之有效。

立国之初,由于朱元璋严于约束,女宠、宦官、外戚、藩镇等,都还形成不了势力。唯一有可能对朱元璋构成威胁的,就只能是权臣和夷狄了。对于夷狄,朱元璋或剿或抚,恩威并施,处理得虽不是恰到好处,但也没有大的过失。因此,在他统治时期,边患始终没有对他的政权构成主要威胁。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权臣了。前面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大肆屠戮功臣,就是为了铲除权臣。他提防权臣的方法就是“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上下相维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看似两方面都合道,实际上是要做大臣的对皇上愚忠。大小相制,就是小官管大官。防耳目之壅蔽,让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他亲自管束六科。明朝的言官除六科给事中外,尚有都察院御史以及大理寺的官员等,有的称言官,有的称宪臣。这部分官员的数目很大,大约占朝廷命官总数的三分之一。用这么多的官员来防止自己“耳目壅蔽”,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最后是“谨威福之下移”的问题。在他看来,权臣的突出表现,就是威福自专,与皇上分享权力,这是皇帝们最忌讳的事。权臣严嵩倒台后,他的继任者徐阶给嘉靖皇帝提出的施政纲领中就有一条“还威福于皇上”。徐阶是松江人,状元出身,是张居正的政治导师。为人有正义感,但比较谨慎,也比较滑头。他如此说是让嘉靖皇帝放心,他永远只是皇上的臣仆,绝不会僭越。

永乐皇帝虽然确立了内阁制度,但当时的阁臣都是直接对朱棣负责,尚无首辅之设。设置首辅是在孝宗时代,三杨之后。此后的内阁,便有点像朱元璋执政初年的中书省了。首辅也相当于宰相,但首辅能不能真正行使宰相的权力,则要看所服务的皇帝是英主还是庸君。譬如说张居正在隆庆六年(1572)当上首辅后,辅佐十岁登基的万历皇帝推行“万历新政”,其中有一个考成法,是整饬吏治的重要举措。最核心的就是都察院监督全国各省官员,六科监督六部,而内阁则负责都察院与六科的考核,这样一来,等于说所有的言官都不再直接对皇上负责,而是改在内阁的掌控之下。万历新政的顺利实施,应该说得益于这个举措。但这是分享了皇上的权力,用朱元璋的观点看,张居正是十足的权臣。

不管怎么说,内阁后来演变成中书省,绝不是朱元璋的初衷。在他统治期间,他始终对权臣保持着充分的警惕。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宋濂等等,多少权臣都被他诛灭或者罢黜。就连徐达、刘基这样谨慎的人,也因时时遭到他的猜忌而始终惊悚不已。甚至有人猜疑,两人的死,也是因为朱元璋的陷害。

当然,聪明的朱元璋也看到,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权臣,除了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方法之外,当皇帝的人,自己也必须常存忧患之心。他曾对皇太子朱标说:“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惟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而始,何也?帝王国之初,天必授予有德者,然频履忧患而后得之,其得之也难,故忧之也深。若守成继体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忧天下之心为心,则能永受天命。苟生怠慢,危亡必至,可不喟哉!”

朱元璋把好皇帝分为三种: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守成贤君。他认为只有这三种皇帝能够心存敬畏,旦夕忧患。他希望他的后代都能成为中兴之主或守成贤君。在这一点上,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做法欠妥,或者荒谬。譬如说,他诛灭“权臣”,为的是让太子朱标在他驾崩后继任,不至出现让人篡位的危机。他这么做,是违反了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事实上,后来篡夺建文帝皇位的,并不是什么权臣,而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没有等到接任就已病死,朱元璋于是把皇位传给长孙。朱棣篡夺了侄儿的帝位。

对待皇室内部的权力争斗,历代史家都抱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则,对成功者予以褒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这两人都不是按正常途径登上皇帝位的,但都属于有作为的皇帝。他们不属于权臣,但属于权君。

终明一朝,朱元璋所担心的权臣夺威福自专的问题,都没有出现。倒是没有引起朱元璋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庸君的问题始终存在。

明朝的十七个皇帝,有作为的大概就是朱元璋与朱棣两人(但这两人都以残暴著称)。不作为、乱作为的皇帝倒是屡见不鲜。最突出的典型,以武宗、神宗、熹宗三人为最。

出现这么多的庸君,其原因有三:一是皇位的世袭制,即太子继承皇位。太子登基之前,称为东宫。尽管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东宫的教育,但所有的书本都无助于培养他们的雄才大略与忧患意识。这如同告诫一个每天吃鱼翅燕窝的人要牢记饥饿一样。饥饿对于他来讲,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际的感觉。第二个原因是佞臣太多,这些人为了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千方百计逗皇上开心,因此幸门大开。第三个问题是文化的问题,儒家文化是中国读书人的根本,对皇上讲忠,对父母讲孝。读书人有了这种思想,根本不敢反对皇帝。就说有名的清官海瑞吧,因上疏反对嘉靖皇帝迷恋斋醮不理政事而被打入诏狱。有一天,监狱长听说嘉靖皇帝驾崩,心想老皇上一死,海瑞就可出狱升官了,于是拿来好酒好菜请他吃,意在巴结他。海瑞以为要杀头了,牢头给他送“绝命饭”吃,也就欣然开怀畅饮。吃得酒酣耳热之时,他才知道是皇上死了,顿时两眼一翻,昏厥过去。醒过来后,他把吃下的酒肉翻肠倒胃吐个精光。他虽然骂过皇帝,但仍然觉得皇帝神圣,是不可亵渎的。海瑞一生对贪官恨之入骨,但对皇上的贪墨却三缄其口。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就导致了庸君、昏君的误国、误民。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权臣的问题:

朱元璋对权臣的定位是威福自专。威指权力,福指享受,为人臣者,其权力与享受绝不能超过皇上。皇上可以随便杀一个人,也可以随便提拔一个人。大臣就不行。生杀予夺大权,只能握在皇上一个人手上,大臣想要分享便是犯忌,就成了权臣。

在明代,被戴上权臣帽子的有不少,胡惟庸、李善长都是权臣。嘉靖朝当过二十年首辅的严嵩倒台后,也被封以权臣。张居正死后遭到万历皇帝清算,再次被称为权臣。把这几个权臣放在一起研究,就会发觉他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严嵩弄权,是为了卖官鬻爵,积敛钱财。即便这样,他也从不敢威福自专,而是挖空心思讨好皇上。张居正柄政时,倒是勇于任事,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他掌握了实际的权力,这也是因为皇帝太小,无法作为。张居正领导万历新政,在吏治、边防、赋税诸方面实施改革,使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有了中兴之象。对这样的人,若以权臣来罪他,则是千古冤案。若用权臣来褒他,仍觉言过其实。事实上,万历皇帝虽然只是十岁的孩子,在张居正眼中仍是君父,每每受到这孩子的表扬,他仍然热泪盈眶。这样的记载,在万历朝的典籍中,不在少数。

后世的一些史评家,常常用权臣的概念来品判古代大臣,以此定忠奸、定褒贬,窃以为大谬。像朱元璋这样讨厌权臣的皇帝,我们可以理解。他之讨厌,是害怕大权旁落,但喜好权力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奸臣。今天的人喜欢讲一句话:“权为民所用”,若能如此,则权臣有什么不好?

同类推荐
  •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

    《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反映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研究的成果,该书从语言的历时变化出发,既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之处,又重点分析了古今汉语语法的变化,总结出了古代汉语语法有别于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殊现象,融入了作者对古今汉语语法“流”和“变”的研究心得。
  • 藏地兵书

    藏地兵书

    这是一部比小说更精彩的反映解放军将士在西藏战斗生活的情感大散文。作家王宗仁以最贴近青藏线士兵的心,真情写了一辈子西藏,再现了当代军人热血报国的情怀。
  • 永安散文集

    永安散文集

    用文字描绘着生活,记录着生活的趣事、人情。本书分为风土人情,生活随笔,杂文三个部分。
  • 通往印度次大陆

    通往印度次大陆

    由赫尔曼·黑塞所著的《通往印度次大陆》讲述了一生钦慕东方文化的赫尔曼·黑塞终于来到了亚洲。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鄙夷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从文献中汲取的古老哲学与旅行中的见闻掺杂在一起,使这些旅行随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
  • 秋水绵长

    秋水绵长

    翻阅雷元富的散文集《秋水绵长》,我的脑际骤然定格了两个字:悲悯。集子的大多篇章都是忆旧,都是讲述令人悲伤令人怜悯的往事。而对亲朋的悲切思念和补偿缺憾,又是文字中的重中之重。这就构成了这部集子的一个显著色彩:以悲情溢增感情,以悲悯感应同情。黄土深情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营造并变得更加浓烈了。
热门推荐
  • 杨灼灼成长记

    杨灼灼成长记

    我爱你的时候是真的,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从来没有过背叛,也没有过虚情假意。
  • 穿越之特工不冷酷

    穿越之特工不冷酷

    “苏墨倾,有本事你给我站住!”“等你的小短腿追上我再说吧。”“苏墨倾你给我等着,这一包泻药下去不让你脱水我就不叫萱婉晚!”“婉晚,你怎么能谋害亲夫呢,要是为夫不行了,谁来满足娘子呢。”“婉晚,遇见你真是太幸运了,我愿用一生保你笑容常在。”“我知道你遇见我用了八辈子福气,但能不能先从我身上下来,滚回你自己的窝里去!”
  • 妖怪公司优秀员工

    妖怪公司优秀员工

    毕业后一直找不到靠谱工作的李麟误入妖族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妖族中介人,而他的工作就是——帮妖怪们找工作!身为妖怪公司的优秀员工,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帮精卫填海,帮牛头马面卖冥币,听白泽讲故事,给宅男朱雀订外卖……女娲:“加油,干的好我给你捏个女朋友。”李麟:“报告老板!保证完成任务!”
  • 大气做人 洒脱做事

    大气做人 洒脱做事

    本书想要表达的是: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伟业的,往往是那些做人大气,做事洒脱的人。古时候张良未雨绸缪、高瞻远瞩、视野宽广,故能赢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方得以运筹帷幄之巾,决胜千里之外;唐太宗李世民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宽厚仁慈,故能开创大唐盛世,令四夷宾服,成为旷占少有的真正英雄;外国人,林肯宽容豁达、品格高尚、幽默风趣,兢兢业业地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公正、幸福而工作,所以在美国人民的心里,他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总统……
  • 恐怖之前

    恐怖之前

    这是一本无限恐怖系列的同人文,讲的是一个穿越者在无限恐怖正式剧情开始之前的一些事,会和无限系列的角色产生联动,但不会干涉到正传剧情,算是一个自我尝试,有喜欢的进来看一看吧!
  • 当下和永恒(落日港旅馆—第一部)

    当下和永恒(落日港旅馆—第一部)

    艾米莉·米切尔,35岁,在纽约工作生活,经历过一系列感情的曲折。当她和她相处7年的男友外出庆祝他们期盼已久的周年晚餐时,艾米莉确信这次晚餐会和以往不同,这一次她终于能够得到她的戒指了。当他只给她一小瓶香水时,艾米莉觉得是时候和他说分手了——并且是时候开启一段新人生之路了。盘旋在她日益不满,负重如牛的生活之中,艾米莉决定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现状。她一时兴起决定开车去她父亲在缅因州遗弃的房子,一个杂乱无序,年代久远的房子,她小时候在那里度过了无数个梦幻般的暑期。但是那房子已经被废弃太久,需要重新整修,而且缅因州的冬天也不适合居住。艾米莉都20年没去过那里了,突如其来的悲剧改变了她妹妹的生活,粉碎了她的家庭。她父母离婚了,她父亲消失了,艾米莉再也没有勇气回到那个是非之地。现在,出于某些原因,伴随着她生活的变迁,艾米莉无比怀念她小时候的那个家。她计划回老房子待一个周末,让自己放松放松。当是这栋房子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无数的秘密,关于父亲的记忆,小镇沿海的诱惑,最重要的是,它帅气,神秘的看守人——并不想让她离开。她能在这个最意料之外的地方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最终答案吗?一个周末有可能变为一生吗?当下和永恒是本系列浪漫小说的处女作,这本小说会让你欢笑,让你痛苦,让你翻书到深夜——并能让你再次相信浪漫爱情。第二部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 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本书是当代北京史话丛书之一,主要内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石油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体现党和政府对此行业的重视和推动。书中讲述了北京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因而努力发展石油化学工业所做的多方面工作。书中特别记述了20世纪60年代北京综合化学工业大发展时期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并予以弘扬。书中对北京集中力量建设燕山石化的历史、燕山石化的地位,以及改革开放后北京与外国合资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历史,也记述较详。
  • 雕刻在囧囧背后的密码

    雕刻在囧囧背后的密码

    “囧”字的含义是什么?“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安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脸,那么“人”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美貌,“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恨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了。《雕刻在囧囧背后的密码》以流畅的语言,详实而饱含哲理的事例,介绍了人生逆境的众多应变术,文字优美隽永,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值得我们揣摩。
  • 毒医杀手:倾落天下不负君

    毒医杀手:倾落天下不负君

    她是21世纪的毒医杀手,他是玄灵大陆的千面圣尊一场死亡的穿越,让他们的命运从此交错从开始的死缠烂打,避之不及;到后来的相忘江湖,苦苦追寻到底谁忘却,谁执念当魂雨化去,洗净所有气息是灰飞烟灭,还是再度重生当羽化之后,归于远古混沌是彻底放手,还是继续苦寻无数个日夜难眠,期盼你熟悉的怀抱入骨的相思,可否为你博得一线生机如果能再相见,不管你是否记得,我都要紧紧抓住这一世,哪怕以死为价,我也要同你一起逆转这天命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