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0400000007

第7章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让人苦恼的“判断”也包括“自大”“觉得自己正确”“觉得自己(应该更)优秀”等过于自我肯定的想法。佛教中将这样的心理称为“慢”。

“慢”在短时间内是对自我的肯定,让人心情舒畅,但是高傲、傲慢、自尊和优越感等想法有时却可能由于不满和自负而招致失败。

既不随意判断自己,也不随意判断他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应该将内心的注意力放在别的喜悦和满足之上,这样才能成就坦诚和解脱的自我。

“觉得自己如何”“觉得他人如何”之类的想法,就如同“扎入内心的箭”,但是人们却未曾注意其存在。有正见者,皆无重复苦痛的偏执。

——选自《忧陀那聚·观》

只需要思考“是否对自己有用”就好

“慢”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价值观的偏执”。实际上,傲慢、自尊、虚荣,甚至是自卑感和“没有自信”等想法都属于“慢”。

人心深处永远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但是这样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究竟该如何去“判断”呢?佛陀是这么说的:

我所讲述的语言,都是对他人有益的。

只要是真实的、能够给他人带来好处的语言,哪怕对方不爱听,该说的时候就要说出口。这就是对他人的怜悯(慈悲)。

——选自《和阿巴亚王子的对话·中部》

也就是说,“真实的”、“有益的(有用的)”就是佛陀的判断基准。有时候“真实的”这条标准在俗世间也无法通用,但“有益的(有用的)”这个法则在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判断基准。

以工作为例,能够“提高收益”“促进工作环境的改善”“推进业务发展”的判断就是正确的判断。“有用”就是重要的判断视角。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判断是怎样的呢?对自己、他人、人生、工作的好坏和正误的判断是“真实的”还是“有益的”?

首先在头脑中展开的任何判断都是“妄想”,所以不能称为“真实”。也就是说人们做出的许多判断实际上都不是真实的,也没有益处,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消磨时光”。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判断呢?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谈到了,是因为“判断本身能够带来快感”以及“判断能够满足承认欲”。这两个理由就是“慢”的真相。

如果周围有傲慢的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对方的心理,这是来自判断的快感,以及希望得到承认的欲望。这样的人,内心已经干涸。

远离“觉得自己没错”的想法

“觉得自己没错”,这是我们常常都会产生的想法,但是对照佛陀的理解,这样的想法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当我们“觉得自己没错”的那一瞬间,这样的判断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佛陀讲述的有趣的真理。

在原始佛典中,有这样的故事:

某个国家的国王让盲人们聚集在一起摸象,每个盲人只触摸大象的一部分,一个人摸鼻子,一个人摸腿,一个人摸尾巴。国王问:“那你们觉得大象长什么样子呢?”

于是一个人回答:“好像是长得像锄头的长杆一样的动物。”一个人说:“好像是长得像石柱一样的动物。”一个人说:“好像是长得像扫帚一样的动物。”其他盲人也争先恐后地回答:“大象是一种长得像某种东西的动物!”大家都觉得自己说得对,互不相让,最后竟然打起架来。看到这样的场景,国王大笑起来。

——选自《在萨巴提街的说法·无问自说》

这个故事有一种对盲人的歧视在里面,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这是一种将残疾当作“前世业障”的古老世界观——

但是这个故事却道出了一个本质:

人类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原本我们站的位置、看到的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人和人交往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看法上的分歧。有时候我们“不论怎么想,始终觉得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但是“不论怎么想”都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思考,“不论怎么想”都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已。

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想到的一切都只可能是自己的想法(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这个思考本身不存在正确或错误,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体验、头脑都是独一无二的。

佛陀认为,任何判断都是浮现在人们头脑中的“念想”,也就是三毒中的“妄想”。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在这一瞬间就产生了“慢”。

佛教所追求的“正确的理解”是指“不判断正误”的理解,这是一种逻辑学上的似是而非之论。笔者认为,比起这一点,真实的和有益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才更加重要。

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法非常出色,能够避免压力的产生,让人们互相理解,乐于奉献。

能够正确理解的人,内心没有“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慢),因此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落入产生痛苦的“执着的洞窟”(偏执)之中。

——选自《经集·和某位婆罗门的对话》

从“无意间做了判断”中解脱

如果将“不做判断”理解为生活的智慧,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践阶段吧,笔者将介绍三种能帮助我们从“不必要的判断”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1.认识那些标志着自己“无意间做了判断”的心理暗示词句

首先只需要单纯地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判断”。

当“今天真倒霉”“可能要搞砸”“我和那个人真合不来”之类的想法掠过脑海的瞬间,请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判断”。

当你在自己心中对他人品头论足的时候,请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判断”。和朋友或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常常聊几句“背地里的评论”,这种时候最好加上一句话:“不过这终究都是我个人的判断而已。”

可能有的读者会想:“那我也不能把他人判断为一个好人吗?”虽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很多肯定的判断随着情况的转变常常会变成否定的判断。说到底,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资格对他人加以判断。

人们无法整理自己的内心,对周围的一切妄加判断,失去了自己的心。

眼睛追随着周围的一切,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抑制自己的偏执,停止对他人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内心。

——选自《马普达长老的修行之友的真言·小部》

2.我是我,他人是他人

判断就是一种“内心的习惯”。人世间有不少人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评价和讨论,造谣可以理解为一场“判断的盛大游行”。

但是当每个人都认为“周围人都在判断,所以我做出判断并没有错”的时候,自己也会变成“热衷判断”的人。正是这种多余的判断才会招致苦恼。

如果真的希望彻底摆脱这些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判断”。不论他人做出怎样的判断,如果不希望再沉湎于这样的痛苦之中,就要果断地停止判断。

对于“该怎么做才能舍弃错误的想法”这样的问题,佛陀曾对一位叫作纯陀的苦行僧说过这样的话:

那么纯陀,你应当这样思考和自律:

有的人可能语言粗鄙,但是我竭尽全力避免使用任何这样粗鄙的语言。

有的人可能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但是我竭尽全力避免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

有的人可能无法放手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想法,但是我竭尽全力去正确地理解和思考。

有的人可能重视外表和自尊,但是我竭尽全力从对外表和自尊的偏执中解脱。

有的人可能希望在他人羡慕的眼光中生活,但是我竭尽全力活出自我。

——选自《对纯陀的教诲·中部》

佛陀思考法的重点在于,无论他人怎么思考,一定要坚守自我。“我是我,他人是他人”,佛陀在其中画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人世间到处都是热衷于判断的人,但是我们没有必要随波逐流。选择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心,永远自由和独立地进行思考,这也是佛陀的教诲。

3.学会坦诚

另一个要点则是学会坦诚,只有坦诚才能彻底地解脱自我。一旦陷入自负和傲慢心理,和周围人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明显:无法体谅他人的心情;有时只不过他人随口说了一两句就觉得人格被否定了,勃然大怒,或者沮丧不已,陷入烦恼。

烦恼的根源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觉得自己没错”的心理才是痛苦的根源所在。对于傲慢的人来说,觉得自己有错这种想法就等同于自我否定(自杀行为),因此这样的人很难学会坦诚地做人。

面对这种情况,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用到“方向性”这个观点。“方向性”是佛教“正确思考”的教义之一,摆在自己面前的有无数个方向,应该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还是放弃这样的想法、坦率地面对自我?说实话,“觉得自己没错”这种想法只不过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自我满足,这样的想法不会让任何人获得幸福。

笔者认为,比起“完美无缺的自我”,或许“坦诚的自我”更有魅力。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话语、体谅他人、和人推心置腹地沟通,笔者认为只有如此坦诚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一旦变得坦诚,幸福就会随之而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人的敬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无比轻松。

坦率地承认自己患上了“慢”的心理疾病,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在佛教的修行中,佛教徒常常会进行“忏悔”,也就是在心中对自己的混沌、傲慢和迷思进行忏悔。

这样的忏悔不需要对周围每个人进行,在内心默默地进行就足够了。笔者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学会坦诚,这样简单的变化便会让你的心里开出最美的花。

同类推荐
  • 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即使你没有很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比别的孩子高、快、强。最主要的是树立他的信心,让他明白如何做人,只要根基打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游刃有余,因为起跑好不一定决定比赛的输赢,享受跑步过程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
  • 做人与处世(漫漫求知路)

    做人与处世(漫漫求知路)

    做人与处事是需要用生命去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生命终止研究和实践活动才能结束,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和实践少走弯路,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做人与处世同样重要,我们不但要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事。
  • 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

    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到老年最高的追求无过于“多福”和“长寿”。福寿,自直以来便是人们向往的人生价值。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拥有了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幸福的人。《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心态养生、运动养生、交友养生、精神养生、身体健康警报。《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在阐述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知识时,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非常方便中老年朋友阅读。《快乐中老年的人生哲理枕边书》是儿女孝敬父母的最好礼物。
  • 别太计较,也别太不计较

    别太计较,也别太不计较

    人生在世,如果计较的东西太多,名利地位、金钱美色、人情世故,倘若样样都不肯放手,就会活得很累,生活何谈乐趣?反之,什么都不计较,没有进取心,经常吃暗亏,那样也未免太苦闷。这本书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强大你的内心,调整心态,收放自如,处理好人际关系,做个有心人,而不至于患得患失,提升你的幸福额度。此刻,让一切交由你的灵魂,改变从这本书开始。
  • 改变自己沟通上的弱点

    改变自己沟通上的弱点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常常因为不善于沟通而使本应该做好的事情做砸?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上存在弱点?如果存在这些意识,你不应该悲伤,而应该高兴,因为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在沟通上存在不足之处,所缺少的只是具体了解自己沟通上的弱点、相应的克服办法以及具体的行动。本书是为帮助读者改变自己沟通上的弱点而编写的。
热门推荐
  • 卿本佳人:腹黑BOSS的心尖宠

    卿本佳人:腹黑BOSS的心尖宠

    一场恋爱她倾尽所有,人生尽毁,从此言情色变,表示再也不爱了。可是面对腹黑大BOSS的穷追猛宠,黎慕曦实在招架无力,那就……从了他吧。
  • 一封遗书隐藏的秘密

    一封遗书隐藏的秘密

    清晨六点,忙碌了一晚的省城电视台新任主持人方圆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自己的阁楼居所。这间阁楼是她和男朋友共同居住的“家”,充斥着淡淡垃圾味的楼道里静悄悄的,方圆掏出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门,蹑手蹑脚走了进来。一股浓浓的酒气扑进了鼻腔,方圆一眼瞥见沙发上一个熟悉的桃红色皮包,这是好朋友黄青丽的,怎么她的皮包会在这里呢?卧室门打开了,眼前的一幕却叫她几乎停止了呼吸——只见床上一条大被裹着两个人:男朋友李阳和好友黄青丽。天!
  • 盛唐仙

    盛唐仙

    植物研究院的古尘,因为一次爆炸来到了1300年前的大唐。本来只想做个富家翁的他,却突然发现……实验室在自己的脑海里!怎么办?我不是很想做官啊……
  • 问青春

    问青春

    《问青春》是沈阳教育工作者卢娜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摸索、探究、思考的文字记录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逐梦,和你一起、蓦然回首这几个部分。
  • 金屋藏宠

    金屋藏宠

    暮春三月,小舟一叶,共听雨眠!水墨所求,无非倾毕生之力,为灼灼求得一世安宁!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是否这世间,有一法,可不负如来不负卿……
  • 怪楼房客

    怪楼房客

    这是一部短篇悬疑小说集。每个城市或小镇都有着奇怪的楼房,那里住着一些性情怪异、行为莫测的房客。譬如巫荣城广场的抢劫事件,旁观者因为“旁观罪”引发的那一系列的故事。事发后,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谴责那群见死不救的旁观者,旁观者也因为良心的不安,渐渐地反省,醒悟……但那些受害人,是否能原谅旁观者的冷漠,走出阴影?
  • 剑挑云中月

    剑挑云中月

    望剑门外蛮蹄滚滚,起一幕尘烟蔽日遮天。闻九州内笙歌夜夜,点万城灯火掀云耀月。欲寻一江川水,忆往昔流年,故摘一朵淡玫,行千里河山。虽见旧臣归园,夜夜笙歌,蛮蹄滚滚。却有今王壮志,寒芒瑟瑟,铁马金戈。纵行遍万水千山,仍数不尽诸方豪杰,而年华留影似水如风,东流不返,唯挑一灯剑影飒沓,抚一曲琴音悠扬。
  • 异能高手闯末日

    异能高手闯末日

    末日之后,异能觉醒,古武再次被推崇,看异能和古武的结合,会在末世里绽放出怎样的绚丽。异能美女,铁血女战士,拟人异兽,美丽精灵,尽在其中。
  • 不告而别

    不告而别

    许多人选择穿越无人区,我选择穿过人海。首尔风物市场、墨尔本失物招领市集、威尼斯里亚托市集,以及在杭州自己组织的EX遗物市集……那么多活色生香的蔬果水果手工艺品,那么多人、事、物,他们不厌其烦地朝你打招呼“你好吗?我很好,为什么不好呢?有什么理由不好?就是今天有点儿冷对吧?”消费、赏玩、讨价还价……在人情浓烈的市集与人交谈、静观交易,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自己的城市,而他们也让我们更懂得自己。作者去到不同城市的市集,为你提供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以及他们藏起的故事、埋伏的情感。全力呈现在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与你分享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
  • 君子一诺

    君子一诺

    蹁跹少女,俊朗少年,相逢在青春年少,也本应相恋于锦瑟年华。只是,故事从一开始就错算。一个来不及说出口的承诺,彻底改变了苏措。此后漫长岁月,苏措一路跌跌撞撞,都只为江为止一人而活。然而,生之欢喜便在于它的莫测无端,命运偏偏让她遇到了陈子嘉。九年的踌躇等待,在她转身、或者不转身的时候,他一直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人生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起初,我不是没想过算了。”好在,生命不会永远被拘囿于一时一地,这一段坚持也终于有了回应。忘记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容易吗?有人说,人们的记忆终将会被时间冲淡;也有人说,人的记忆将会随着生命永存,而最终的答案,谁又能够给出?时光从来一刻不停。至少,我们所拥有的,还有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