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刚刚读一年级的小姑娘一脸郑重地对我说:“阿姨,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以后不能总是玩儿了!要好好学习!”不管是谁,听到孩子这么真情地对校园生活的告白,都会无比开心。是啊,只要孩子对新生活有憧憬,他的未来就会美好。
一年以后,还是这个孩子,我问她:“妮妮,你现在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啊?”她噘着小嘴说:“是玩啊!玩最快乐了!可是,妈妈每天都逼着我写字,都没有时间玩了!”
如果这话被父母听到,一定会有人说:“你累,我每天辅导你,送你去培训班,也累啊!”的确,自从孩子上学以后,很多父母便被孩子的学习绑架了,要领着孩子认字母、读课文、学算术,去培训班学特长。
如果单单是做这些事,父母可能要谢天谢地了!因为,让他们烦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还要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贪玩”“不停地用橡皮擦字”“吹牛”“写完了不检查”“总是看错数字”“昨天记住了今天就忘了”“磨蹭、拖拉”“爱看电视玩游戏”等坏行为、坏习惯做斗争。最要命的是,怎么说、怎么教,孩子就是没有进步、没有改变。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讲,能不焦虑吗?
说句实话,急死、累死都没用!父母越是急越是累,就越焦虑越无法淡定,在教育上越是无序、无方。而孩子的成长却是一个有秩序、有需要的发展过程。所谓秩序就是生命发展的轨迹,是生命需要的外显。所谓需要则是孩子对内部环境与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孩子行为动力的源泉。任何一个生命的完美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秩序的遵守和对需要的尊重。如果父母违背了,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对父母最无情的惩罚。
要教育出一个好孩子,就要遵守孩子生命发展的秩序、尊重他的需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这样父母的精力才会用对地方,孩子才能够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
怎么做才算把父母的精力用对地方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他是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的,但是,如果学习任务太重、学习内容太枯燥,一开始他会咬牙挺住,时间久了就坚持不住了。常见的表现有,上课不注意听讲、完成作业拖拉、不用心记所学知识,甚至逃学等。这样的学习状态的结果就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学业自我”的建立。
“学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看法,这种充满了自我评价式的判断影响着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学业自我”仿佛是一粒种子,从孩子上学的时候起就悄悄地萌芽了,父母不断地给孩子以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上的小成功的满足感,那么孩子的“学业自我”就会顺利地发展起来,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比较能够克服困难、约束自己,学习就会呈现一个顺利发展的态势。反之,孩子在学习上则会出现各种状况,同时影响人格的发展。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讲,父母好好地保护了孩子那颗好学的心,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业自我”,就是做了一件把精力用对地方、用对时间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让孩子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人呢?通俗一点儿来讲,如果孩子是一个萝卜,那么就按着萝卜的生长习性来施肥浇水,使其长成一个水多肉厚的大萝卜;如果孩子是一个苹果,那么就按着苹果的生长习性来施肥浇水,使其长成个大味甜的红苹果。要做到这一点,父母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孩子究竟是萝卜还是苹果。怎么发现呢?需要父母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优势智能、个性特点,不断寻找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学习方法,真正地把孩子培养成综合能力强而又有自己特长的人格健全的好孩子。
那么,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讲,父母该怎么做,才算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来培养孩子呢?才算把教育精力用对了时间和地方呢?本书除了在理论上给出了详细的引导和解释外,还指出了具体的做法,非常贴近当下的教育现实。既能够引导父母辅导孩子正确地学习,取得好成绩,也不会忽略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兴趣特长。可以说,这是一本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而又能够让孩子保有特长、幸福成长的指导手册。父母读了,一定受益匪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得到了王玉新、张志强、郗玉森、李祥仁、王玉芝、李松敏、魏庆丽、李进科、郗华民、李灿、王锁娣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