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是个“新手”,要想成为一个能够轻松驾驭学习的高手,就得不断地追求好的表现。这里好的表现,指的是一种适合心理特点的学习方法,能够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习长效发展。
如何写出一手好字
瑶瑶写的字不是特别清楚,在外人看来,处于奔跑状态,还会丢胳膊落腿。瑶瑶说:“我写不好,是因为我着急。”妈妈说:“你慢点写,一笔一画,就能写好。”瑶瑶不听,字依然处于奔跑状态。
可是最近,妈妈发现女儿的字写得可秀气了,笔画细细的,还特别清楚,跟字帖一样,跟以前比简直是大变样。妈妈对女儿说:“我女儿的字写得可真漂亮。”瑶瑶说:“还差得远呢!我要努力,争取像我们语文老师写得那么好!”
语文老师是新换的,看来,女儿找到榜样了。
父母态度:写好字也是一种学习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大致意思是,字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管窥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字看起来或敦厚,或瘦削,或高大,或从容,或凌乱等,那么,人格里也一定有这样的特质。虽然这样的说法更多地针对的是成年人,但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从儿时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关系到人格的发展。写字也不例外。有人说:“写字就是写修养、写格调、写气质、写境界。”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开始写字了,这个阶段的学习历程,是决定未来能否写出好字的关键期。孩子要把字写好,难吗?一定不难。孩子能否写出好字,在于他能否好好写字。孩子能否好好写字,跟他受到的教育有关。如果他受到的教育重视写字、关注书写、重视书写,用科学的方法引领他写字,那么,孩子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一个孩子能否好好写字,是否能够写出一手好字,在于他对于写字有什么样的认识,而这个认识是孩子在老师、父母指导下建立写好字的愿望、不断地努力写字的过程中产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美术等课程都要加强写字教学”。
孩子好好写字有利于发展他的责任感、上进心、认真精神。所以,写字教育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好了,能促进孩子的人格发展,教不好,可能会拖累孩子的成长。
用科学的方法带领孩子写字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讲,书写是一项基本功,每个人都需要努力练习。但是一项调查显示,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一个班级中书写不达标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一,达到优秀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用科学的方法带领孩子写字,不仅是教师要做的,也是父母要做的。
1.教育者观念
孩子能否写出好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必须懂得这个道理,才不会嫌弃孩子写的“看起来不够好”的字。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讲,有的孩子可能手部肌肉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灵活性还较差,这个时候,只要他认真写,努力写,父母都要认可。要知道,父母认可的态度,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鼓励能够带给孩子坚持写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2.掌握写字的基本要求
写字要有写字的样,包括握笔姿势、坐姿、本子的摆放等。写字的时候,一丝不苟,力求笔顺正确、字体工整。写出来的字要确保让人看得懂,感觉舒服。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从笔画练习开始:写字要“一笔一画”,老师在教孩子写字的时候,会针对汉字的各种笔画,指导学生观察怎样起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在家里,父母要告诉孩子,老师教写字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在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再掌握复杂笔画。
掌握字的结构:不但要掌握一般的字的结构的写法,还要掌握特殊结构的写法。
以上是对写字的基本要求,父母要在孩子写字前,指导孩子牢记于心,以此作为基本要求。
3.帮助孩子建立起写字的自信:不否定、指责
孩子要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看起来不好却逐步走向好的过程。当孩子写得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否定、指责,而要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在做这件事情过程中的自我效能。
父母要多用正面话语鼓励孩子:“今天写得很认真,笔画清晰。”“不错,有进步。”“又清楚又快速,很用心。”这样,孩子对写字这件事就会有自信,就会不断努力,写出好字。
4.父母可做正面榜样,也可做负面榜样
在学校里,老师写得一笔好字,对孩子就有榜样作用,孩子就会好好写字。到了家里,父母写字清楚、漂亮,孩子看了赏心悦目,自然会好好写。
如果父母写的字实在不能够用来激励孩子,可以作为吸取教训的反例,跟孩子说:“爸爸上学时,没好好写字,很苦恼啊!”然后,给孩子找一个字好的“重要他人”,让孩子看一看人家的字,就有了正面榜样。
5.坚持写字,坚持评选
练字这件事情,要“少说多做”。只有不断地写字,孩子才会对字产生感情;只有受到鼓励,孩子才会有写好的信心。如果学校里能够开展活动,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占用10分钟,让每个学生写一小段最喜欢的话,写完之后全部展示出来,评选最优秀的几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字效率。
在家里,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对认真程度进行评价,让孩子看到,只有认真写,才能写清楚。
6.快乐写字,避免枯燥
一定不要让孩子一次写过多的字,特别是当孩子写错了某个字的时候,不要以“写10遍”或者“写100遍”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记忆,还会败坏孩子的写字情绪,在厌烦的情绪中写出的字怎么会清晰、工整呢?
手里攥着橡皮:怕写不好
有位妈妈说:“我女儿写作业的时候手里总是攥着橡皮,稍微有一点儿不满意就擦掉重写。我觉得这是个不好的行为,是不是孩子太过于谨慎了?我跟老师沟通了,老师说孩子在学校里写字的时候也是手里拿着橡皮,而且橡皮的使用率很高。”和老师沟通后,这位妈妈又观察了女儿一段时间,发现女儿不光写错的时候擦,写不整齐、不清楚的时候也要擦,这也太要求完美了吧!
有一次,妈妈忍不住对女儿说:“写得很好了,干吗要擦掉啊?”女儿说:“不好!出格了!”妈妈说:“出点儿格也没什么啊?”谁知女儿说:“我担心老师说,还是重写吧!”女儿一点儿都不嫌用橡皮擦来擦去麻烦,好像擦来擦去就是写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妈妈担心,女儿若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考试的时候怎么能答完题目呢?
学习中的“沉锚效应”
橡皮是孩子学习时一定要有的一件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孩子改正写错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错也要改,那么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所以,这位妈妈的担心一点儿都没有错,孩子反复地擦掉重写很影响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孩子形成一次就写对的习惯。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沉锚效应”,意思是当一个人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当孩子在学习中不能一气呵成,而是反复改正的话,那么孩子下次还是这样,导致相同的错误不停地重犯,难以改正。有的孩子手里离不开橡皮就是因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当孩子手拿橡皮反复擦掉写的字时,父母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反复擦掉,然后才能帮助孩子改正这个坏习惯!
1.学得不够扎实
心理学上称上述例子中女孩的行为为“橡皮综合征”。“橡皮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病,而是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患有橡皮综合征的孩子,智力上没有问题,有些孩子还很聪明,但往往会精力过剩,做事不专心,做作业粗心大意,经常写错字,父母、老师指出后,一下子改不了,所以需要多次用橡皮擦掉重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顽固的坏习惯。
2.过于追求完美
患有橡皮综合征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内向,不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有些在性格方面还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然而在实践中对自己的信心又不足,不能忍受缺陷,所以经常反复做一件事情。有些则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如专注力不足,导致在作业中经常犯错误。
3.内心压力太大
橡皮综合征还是孩子心理焦虑的反映,其原因是小学生心理压力太大。尤其是大城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子女学业负担过重。相当多的父母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最恼火的事情是孩子学习成绩差。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总是一阵训斥。有时父母还要拿别的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在孩子的心理上加码。
不管孩子在学习中存在上面哪一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橡皮综合征。患上了橡皮综合征将影响孩子快速、准确思维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上建立一种一往无前的自信精神。
学习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行为,直接关系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可以说,决定着孩子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所以,父母必须在孩子刚刚开始学习这个关键时段,防止孩子患上橡皮综合征。
预防孩子患上橡皮综合征
橡皮综合征虽然不是疾病,却影响着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学业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而一二年级入学伊始,正是此症“感染”的关键期,所以需要早早提防。
1.父母要改变教育理念
孩子手握橡皮不停地擦是为了把字写得更好,之所以有那么多孩子在意自己的字写得是不是规范,根源还在于父母的教育仍停留在“写好字、会做题”等片面地利于孩子获取高分的能力培养上,而忽略了最有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的“成功智力”的培养——分析、思维、实践、良好的习惯、人格的发展等。
试想,当孩子把精力纠结在怎么写好一个字的时候,便没有了去思考、去动手做、让思维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的时间,孩子的思维便被抑制住了,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开阔视野、丰富思维的时期。所以,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不纠结于“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
2.切断孩子的“退路”
孩子手里拿着橡皮时,父母可以把橡皮拿过来,告诉他:“就写一次,如果检查的时候发现了错误,再擦掉改正。”只让孩子写一次,其实锻炼了孩子专注思考的能力。
父母不用担心这样孩子就写不好字了。山西通宝学校的一位校长,曾要求全校学生一律不准用橡皮。孩子刚开始不适应,经常把本子弄个大花脸,但是,慢慢地,本子上的字变工整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能用橡皮,没有了“可以改”的退路,逼着孩子们认真地写,错误率大大下降。
3.“差不多”就可以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写字工整、笔画规范、正确率高的好习惯,当孩子写得不是很好的时候,就责令孩子重写。很多老师也是这样,丝毫不考虑孩子初学写字的不容易以及手部小肌肉没有发育好的特点,让孩子一个字写十遍、百遍。面对这样的高要求和恐怖的惩罚措施,一些孩子内心变得纠结、紧张,较劲一样不断地写上擦掉,以逃脱可能的惩罚。
所以,父母对刚入学的孩子要宽松一些,特别是写字这件事,只要孩子认真做就可以了,没必要让孩子写得跟字帖一样标准。
不粗心、不马虎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考试因为看错了一个数据而丢掉了10分,都怪自己太马虎,把1看成了7。自己怎么就这么粗心呢?
以后,千万可不能这样!我要坚决改掉粗心的坏毛病!本来星期天,可以央求爸爸妈妈去看庙会的,这下好了,没有脸跟他们去说了。唉!都怪自己太马虎!
这就是马虎带来的苦恼。
粗心马虎不是小问题
粗心马虎是当下孩子的通病,在小学生身上“发病率”更高。粗心马虎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也很大,可以让会做的题目做错了,而且一错再错。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因为粗心马虎而丢分,而且一丢再丢,不是马虎难以改变,而是他们轻视了粗心马虎的顽固性。粗心马虎之所以那么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人们忽略了造成马虎的原因,没有从根源上去改变。
造成孩子粗心马虎的原因很多,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对自己要求不高
有的孩子平时写字、算题的时候,字迹潦草,不规范,连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写的是什么,3和8混淆是常有的事情,吃饭的“饭”和政治的“政”都能混淆,这样糊弄、不严谨的学习态度导致了粗心马虎。
2.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知识的掌握上凌乱无序,方法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具体的表现是,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如果父母较真一点儿,当孩子说懂了的时候,让他复述一下,他一定是讲不出来的。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巩固复习,否则就会一知半解,导致出现差错和漏洞。
比如,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由于对分米、厘米、毫米这些计量单位掌握得不够扎实,感知能力差,导致在运算的过程中,分米数字和厘米数字一起运算。如果对待这些差错和漏洞的态度是敷衍了事,差错就会越来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大。
3.责任心差
一二年级的孩子,在父母眼里还很小,父母就什么都替孩子做了。这样做,导致了孩子因为缺少做事的经历而缺乏做事的能力和负责的过程,以至于孩子责任心差。
4.冲动型认知风格导致粗心马虎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根在1966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一些儿童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他们的认知风格。卡根让孩子们从一组图片中找出与预先设置后的图片相同的图片。结果发现,一些儿童反应得很快,而另一些儿童并不急于反应,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从这个时候起,人们给孩子们的认知风格进行了一种分类。一种是冲动型,这类孩子一直有一种迅速确认相同图案的欲望,他们急于做出选择,因为考虑不周到,犯的错误也就多;另一种孩子谨慎小心地做出选择,速度会稍微慢一些,但是错误少,结果比较准确,属于沉思型。
如果父母了解了孩子的认知风格,知道了每种认知风格的缺陷,但是并没有通过一些行为训练进行改变,那么,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孩子就容易粗心马虎。
改掉孩子粗心马虎的毛病
如果说哪个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没有粗心过,那就太少了,所以,预防和改掉孩子粗心马虎的毛病是每一个父母都要做的事情。
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没有责任心,就容易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必然做不好。有了责任心以后,才会谨慎从事、细致认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要提出标准。比如,孩子扫地,就要扫干净,如果扫不干净就要重新来过。这样,父母就慢慢培养起来孩子一个负责的态度。
2.让孩子为粗心“埋单”
当孩子因为粗心而做错事或者考了低分,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惩罚、打骂孩子,而是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放学了,你去接孩子,孩子却拿着同学的雨伞出来了,这个时候,不管雨下得多大,你都要让孩子自己回去把自己的伞换回来,这样他才会因为品尝了粗心导致的苦果而长记性。
再举个例子,考试的时候,孩子因为粗心错了好几道题,父母不能觉得孩子掌握了知识,只是粗心导致了错误,认为问题不大。而是要告诉孩子只要错了,就代表他没有掌握住这部分知识,就需要更加努力。
3.饮食改变孩子
孩子体内如果缺乏B族维生素,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所以,父母平时要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肉类、鸡蛋和粗粮。
刚上学的孩子易上课“走神”
虽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却同样面临着许多相同的难题。令他们焦虑的问题很多:“我家孩子上课走神,不注意听讲怎么办?”“我无数遍地跟孩子说上课要注意听讲,可老师还是反映他上课开小差!”网络各大论坛关于“孩子走神问题”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看来,孩子上课走神是个普遍存在的大问题!
导致一二年级孩子“走神”的原因
听讲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是需要感觉器官参与的一项认知活动。一二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虽然在大人眼里很简单,但也是需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位置觉等各种知觉全方位地参与,否则就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但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各种知觉正处于成长期,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力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这样的注意形式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和学习材料,一旦遇到新奇刺激的事件,注意力就会变得分散。比如,卡通玩具似的多功能文具用品、课堂上有谁咳嗽了一声、同学的铅笔盒掉到地上、哪名同学恶作剧了一下等,都能够使孩子分神。
2.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很短暂,不到20分钟,有的孩子甚至更短,10分钟都不到。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会感觉到累,这也是孩子很容易走神的原因。
那么,在这20分钟里,孩子是否就不会走神了呢?从注意到理解再到记忆是需要一个大脑的加工过程的,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或者说不善于根据学习任务的变化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主动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于是,在从对一个知识点的注意转移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注意上时,思想就容易脱离学习内容,走神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去。
3.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上课时,孩子可能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如果孩子属于听觉学习型,那么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因为听觉型学习者偏好通过听讲、朗读、歌曲、诗歌、广播等听觉刺激来学习,他们对语言、声响、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而孩子不能听懂他听到的内容时,自然就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了,于是集中注意力就出现了困难。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上课容易走神这样的一个表现。如果要孩子不走神,就需要孩子进行自我控制,而刚上学的孩子玩心还很重,学习上的自觉性不高,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哪里是重点,更不能积极根据所讲内容调控自己的注意力,所以走神是伴随孩子成长出现的一个阶段性难题。这个难题需要解决,但是不能着急,父母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品质,养成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有助于孩子专心听讲的方法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纯粹的“新生”,虽然学习经验不足,但存在着很大的成长空间。父母要抱着一种等待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心态,从容地帮助孩子无痛地度过这段成长期。
1.理解但不纵容
孩子刚刚踏入校门,对学习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即使他自己在说:“我已经是小学生了,不能光玩儿了!”但是,他不一定在行为上就能够做到这一点。父母要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地进入学习状态,不要总是对着孩子唠唠叨叨,说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这样的负面标签只会使得孩子厌倦学习,觉得学习很无趣。
如果老师向父母反映孩子在课堂上有走神的情况,父母不要急着训斥孩子,而是要看看孩子的学习效果,如果孩子课堂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父母可以小忍孩子一段时间,在不声张的情况下默默地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孩子分配一个需要20分钟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坚持做完。
但是,绝不可以因为走神没有影响学习效果就放手了,因为行为是与习惯紧密相连的,一旦孩子养成了走神的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是中学仍然如此,那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可就大了。
2.做一些提升专注力的训练
孩子的注意力品质高低包括注意的灵敏度、广度、稳定性等,如果父母平时多带孩子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品质就会比较高。比如,打乒乓球、拼图、找不同、找错字等。
有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分不清数字中的3和8,于是就时常写出一组组含有3和8的数字,让孩子圈出来。时间长了,孩子就不在这两个数字上出错了。
3.不轻易扣上“多动症”的帽子
小孩子好动是很正常的,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特点。如果父母因此给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不但不会控制住孩子,反而给了孩子一个多动的理由,那就是“我是多动症,我就要多动啊”!孩子多动症发生率还是很低的,人为地给孩子扣上这样的帽子,只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4.不要把知识提前学会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早早成为优等生,还没有进入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就利用业余时间把此后要学习的内容学会了,导致孩子因为已经会了而觉得在课堂上没有必要听,于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去。所以,超前学会不但没把孩子带到前面反而助长了孩子不好好听讲的坏习惯,实在是没有好处。
孩子说:老师让做,我就做
思思是个听话的二年级学生,数学考试总是得100分。他每天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一天,身为大学教授的爷爷检查他的乘法口诀,见思思倒背如流,记得滚瓜烂熟,爷爷很高兴,就劝思思不必再做抄写乘法口诀的作业了。可思思怎么也不听,还对爷爷说:“老师说要做,我就做!你又不是老师!”爷爷听了,又惊又气:“我这个大学教授不是老师吗?”爷爷觉得思思学习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就去找思思的老师。经过沟通,老师觉得爷爷说得有道理,之后思思就不用再写乘法口诀了。
思思的这种表现反映了孩子的“向师性”。
大部分孩子具有“向师性”
孩子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向师性”一词也由此而来。“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
(2)学生的又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对他们来说,老师实在是太重要了。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怀有特殊的信任和尊崇心理。他们学习动机简单,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表扬。在学习上,他们觉得老师才有权威,比父母还重要,因此经常不听父母的话,却很听老师的话。但是,他们易受鼓励,也易受挫折。如果老师错怪或者误解了哪位同学,这位学生就极易灰心失望,产生偏执情绪,甚至和老师对着干,不好好上他的课。
为了使这种“向师性”发挥积极的作用,避免消极的作用,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
利用好孩子的“向师性”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对老师有一种无条件的崇拜和依赖心理,认为老师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对老师更是百依百顺。每当他们听到父母或朋友对老师的话有反对意见时,他们总是会站出来说:“这是老师说的。”若听到某某人说他们老师的坏话,他们更是会激动地反驳。也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个原因不认同老师,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培养其“向师性”。
1.和孩子一起寻找老师的优点
人无完人,老师也一样。如果因为老师具有某个缺点就不喜欢老师,比如牙黄、说话声音不好听、穿着邋遢、说话的时候喷唾沫等,那样孩子的“向师性”就可能受挫。所以,当孩子说老师的某个缺点时,父母就告诉孩子,谁都有一些小毛病,关键是看一个人的优点。当孩子发现了老师的优点,就会觉得自己的老师不错,增强了认同感,进而愿意和老师接近了。
2.及时消除师生误解
父母要告诉孩子,老师对待学生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是孩子太多,可能会照顾不过来。哪个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就能最先和老师交朋友。如果孩子因为被老师批评过而害怕老师,父母可以开导孩子:“老师批评你是想让你尽快改正缺点,因为他觉得你是个好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老师因为爱自己才指出自己的缺点。当然,如果老师过于严厉,而孩子又很腼腆,那么就要跟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对孩子“温柔一些”。
3.不听话时,说出老师的要求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讲,父母让他做的事情,他可能会讨价还价、拖延不执行、做起来不认真,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把老师搬出来,效果会不错。当孩子写字不认真,出错的时候,可以说:“老师留作业的时候,强调过了,你是不是忘了啊?”这么一敲打,孩子的警惕性就高了,就能认真学习。
孩子贪玩≠不爱学习
有位妈妈说,女儿太贪玩儿了,玩起来什么都不顾,哪里还管什么看书、写作业!身边的孩子都在上特长班,她也想给孩子报一个,可是上了没几天,女儿就哭着闹着不想去了。如果让女儿随便玩儿,一整天都笑哈哈的,而且什么都能引起她的兴趣,从来不管功课会不会。孩子这么贪玩儿,怎么办呢?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孩子特别贪玩儿,父母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改变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就需要采用特别的方法,比如,用玩来激励学习。
普雷马克原理:以玩促学
1959年,普雷马克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让孩子们从玩弹球游戏机和吃糖两种活动中进行选择。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有的孩子选择了后者。普雷马克发现,对于选择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反,对于选择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以提高他们吃糖的数量。
这个实验说明了,孩子喜欢的事情与不喜欢的事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个关联是什么样的呢?普雷马克指出,可以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喜欢的行为)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不喜欢的行为),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原理称作普雷马克原理。
如果孩子喜欢玩拍球,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写完作业妈妈和你一起去玩拍球,这样孩子就会积极主动地写作业。特别强调的是,父母一定要兑现承诺,这样再次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孩子才会相信父母。但是,父母不能单纯地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对付贪玩的孩子。那样的话,孩子就真的成了长不大的孩子,离开父母就无法学习了。
父母教育孩子,是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积极主动、独立的人。独立需要过程,父母利用普雷马克原理只能是独立学习过程的开始,如何实现孩子独立学习这个结果,单单靠普雷马克原理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其他办法相配合。
应对孩子贪玩的“组合拳”
要真正改变孩子贪玩的习惯,就要培养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光运用普雷马克原理是不够的,而且很可能助长孩子“为他人学”“以学习威胁父母”的坏毛病,父母还需要其他的办法。
1.结合其他的强化方式
当父母以玩这样的一个高频活动来诱导孩子,让孩子先把作业完成时,父母绝不能放手不管,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比如肯定孩子:“今天作业写得很认真,准确率也很高,颁发一颗小红星作为奖励!”如果父母事先跟孩子讲好了,攒够多少颗小红星可以获得一次更大的奖励,这样的强化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就会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一二年级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还分析不出这个因果关系。所以,父母不妨在孩子被老师表扬了、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段时间你每天都是学习完了再玩儿,所以学习成绩提高了。以后要坚持这么做,做一个好学生。”
2.固定写作业的时间,坚持下去
每天到了写作业的时间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儿。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就养成了这样的一种习惯,那就是先写作业再玩儿。一旦孩子养成习惯,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巩固习惯,而不能得寸进尺地给孩子加码,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那样的话很可能会摧垮已经养成的按时写作业的习惯。
3.适时变化高频活动
关于高频活动的选择,当然不是固定不变的。父母可以先观察孩子在有机会选择时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活动,然后按照选择的可能性大小把这些项目排序。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强,他玩耍的内容在不断变化,父母一定要选择他当时最喜欢的事情作为高频活动来刺激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