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人际交往的环境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
家长的困惑
孩子进入一年级后,面对新同学、新老师,一切都很陌生,人际交往的环境与幼儿园明显不同,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并拥有好人缘呢?
育儿专家有话说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不仅要面临外在环境的变化,要面对各种科目的学习,还要应对人际环境的变化。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孩子之前有过入园适应的经历—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生活的转变,所以,孩子从幼儿园生活转变到小学生活,相对来说更有经验,分离焦虑和入学适应,也不会像入园期那么严重。
从孩子的发展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经过3年的幼儿园生活后,孩子的情感越来越丰富了,他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在慢慢形成,也更愿意去与他人交往(有交往的需求与集体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包括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孩子能力和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孩子展开人际交往。
一年级的人际交往环境与幼儿园的交往环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整体环境: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内容:都包括日常交往和围绕课程的交流、互动。
对象:都是同龄伙伴和老师。
不同之处
整体环境:幼儿园以游戏互动为主;小学的学习氛围很浓,上一年级后孩子的任务就从游戏转变为学习,相应的人际互动也围绕着学习展开。
内容:幼儿园的人际互动,更多的是老师对孩子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照顾,以及老师对孩子单向的沟通交流,孩子在这一年龄段还缺乏与人互动的技巧和想法。
小学阶段的人际互动,老师更多地把孩子当作一名学生来看待,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任务有要求;关注孩子的饮食生活不是老师的工作重点;孩子们之间也更多地围绕学习的话题展开互动;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互动技巧和自觉自愿服从老师教导的能力。
对象:孩子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幼儿园老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是教育和保育结合,更侧重保育;小学生面对的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主要围绕学习沟通。
面对幼儿园和小学人际环境的不同,刚入小学的孩子该做哪些准备呢?
(1)一般来说,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任务意识。因为相对于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更需要孩子自觉。
(2)孩子的社会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貌和习惯。
(3)培养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是需要家长注意的,家长多带孩子出去,孩子见多识广,自然会更容易适应陌生环境。
如何帮助孩子在新环境里交到更多的朋友
家长的困惑
孩子要上一年级,原来幼儿园班里的小朋友分散到各个小学,即使在同一所小学,也不见得在同一个班。对于孩子来说,班上没几个认识的小朋友。我该怎样帮助孩子在新环境里交到更多的朋友?又怎样帮他学会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呢?
育儿专家有话说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新的班集体里能够受人欢迎,被老师和其他同学接纳和认可。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受人欢迎呢?
受人欢迎的孩子首先是个自信的孩子。其次是自我形象上,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印象。此外,孩子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例如懂礼貌、口齿清晰等。
自信
孩子的自信跟家长的关爱、和谐的家庭环境分不开。一个受到良好教育和心灵滋养的小孩,自信心是很足的,因为他内心里有这样的想法—我是被人爱、被人接纳的。
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认可和接纳也非常重要。在肯定中长大的孩子是自信的。自信的孩子不会有太多畏惧和退缩。
自我形象
一个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孩子,大家都喜欢接近;一个流着鼻涕、头发凌乱、浑身脏兮兮的孩子,大家都躲得远远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爱整洁的良好习惯。勤洗澡、勤剪指甲、衣服干净整洁、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意识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家长的卫生习惯也是孩子的榜样,想要孩子做到,家长就要首先做到。
社交技巧
简单的社交礼仪。例如,见人微笑问好、排队等候、尊老爱幼、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对不起”“请”“谢谢”等。
口齿清晰,表达流畅。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做简短的自我介绍,有利于开学的时候让其他同学记住。或者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在开班会或者联欢会的时候可以展示自己。
鼓励孩子接触陌生人。平时家长带孩子外出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与陌生人搭话的能力。例如,在公车上有陌生人与孩子搭话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如何应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人,可以提升孩子主动交往的意愿,锻炼孩子的胆识和交往能力,学习社交技巧。但是,家长也需要树立孩子防卫和安全意识。
带孩子串门。家长可以帮助维护孩子与小伙伴的友情,在一定时间段,去主动登门“拜访”,一方面巩固孩子的友谊,另一方面也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有些孩子天生就喜欢接触人,喜欢与人搭讪。有些孩子天生腼腆,在社交中容易胆怯退缩。每个家长虽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但常常并不如家长所愿。家长的任务是为孩子提供社交发展的机会,同时家长也应拥有放松的心态,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人际关系和技巧,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具有更从容、更自信的心态。如果家长过于焦虑,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揠苗助长。
如何培养内向孩子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家长的困惑
我家孩子性格内向,脾气特别温顺,可是,小朋友不太愿意和她玩。幼儿园时有一个关系本来不错的小朋友,后来也不和她玩了。马上要上一年级,这该怎么办呢?毕竟校园人际关系还是非常重要的,与小朋友相处得好,也能让她更自信,更爱去学校。我是不是应该多让她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呢?但是我又担心即使参加那些活动,她也会受到冷落。
育儿专家有话说
孩子表现出内向的特点,不善于交往和言谈,不主动与其他小伙伴沟通,其实有很多原因。这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既跟孩子天生的气质有关,也跟后天环境有关。有的孩子是因为发展比较缓慢,社交能力还有待发掘;有的孩子内向是天生的,有的孩子内向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没有生长在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内向孩子提升交往能力,需要分情况探讨。
因发展较慢而内向的孩子
3-4岁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会各玩各的,虽然会注意对方的存在,甚至相互模仿,但是彼此不交谈,也无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4-5岁的孩子在一起,彼此会互动,但是并没有计划和目的性,结构比较松散,很容易变化;5-6岁的孩子在一起,有了和同伴共同游戏的愿望,彼此会有明确的目的和合作,甚至分工合作,或者在几天内为一个任务而持续作业,直到任务完成。
孩子的社交发展是按照这样的阶段发展的,不过有的大班孩子发展相对滞后,会停留在小班或者中班的阶段,与同龄孩子游戏时缺少交流和合作,因此看起来显得内向。孩子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就像长个子,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是大块头,但是后来没有别的孩子长得快;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是小不点,但是青春期的时候个头会猛蹿。所以,每个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发展不均衡的,因此面对孩子与发展有关的内向情况,家长一方面要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焦虑,给孩子过大压力。
天生内向的孩子
有的孩子天生内敛,比较安静,在交往中不主动,而且比较慢热,交往的步骤也很慢。这样的孩子不显山露水,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朋友不多,但是一旦有朋友,就会比较深入地交往下去。
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外向更好,长大后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拓展人脉。其实,内向的孩子也有独特优势,更沉着冷静,遇事谨慎,有自己的处事风格。虽然外向的人貌似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人际交往中,人品和信誉也非常重要,而人品和信誉不是占了先机就可以做到的。
因为后天环境而变得内向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年龄比较小(0-6岁)的时候,遭遇与亲密抚养人(例如妈妈)突然分离,或者分离时间很长(例如单亲家庭);或者长期处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下(例如父母经常吵架、父母关系冷漠等),家长脾气暴躁,情绪波动大等,孩子很容易没有安全感,所以容易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缺乏自信。
幼儿期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内向,那究竟内向到什么程度呢?还是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呢?家长需要检视一下自己的评判标准,并且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
孩子天生的内向其实无须过多干预,只要教给孩子基本的社交准则和技能就可以了。因为苹果永远成不了梨,过多干预孩子的人际交往会徒增彼此的烦恼,而且徒劳无功。
如果孩子的内向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需要调整外在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
如何引导孩子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
家长的困惑
我的孩子经常回来告状,谁谁谁抢他东西了,说他坏话了等,一方面我听了很气愤,一方面我又觉得不是个事儿,非常困惑。请问该怎么处理这类问题呢?如何引导孩子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
育儿专家有话说
孩子之间起冲突在所难免,当家长知道孩子与其他小伙伴起冲突了,家长的反应不一。但大部分家长都会有一个心理—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和受委屈。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在小伙伴矛盾冲突的时候处在“下风”,就像自己受了欺负一样,很气愤,想尽快找出解决办法,替孩子出气。家长这种替孩子出头的做法虽一时快意,但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家长不可能永远在孩子身边,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那该怎么办呢?
为孩子提供解决冲突的策略,引导孩子自己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当家长面对孩子告状,或者看到孩子被欺负时,具体该怎么做呢?
家长要冷静
当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或者向自己告状的时候,家长要冷静。在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想起童年时自己受到的欺负,从而伤心,甚至引起自卑;有些家长会觉得不可理解,自己从来没有任人宰割的经历,孩子怎么这么懦弱。家长心疼孩子很正常,如果因此引起情绪失控,就没法冷静思考了,更无益于解决冲突。
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当孩子与其他小伙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会觉得自己有理,对方没理,希望家长站在自己一方。有的孩子虽然觉得自己没理,但是为了避免惩罚,还会说谎和诬陷对方。家长一方面要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孩子的诉说了解情况,主要是让孩子平复情绪,因为当情绪平复后,人才能理智地思考。
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在孩子间的冲突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审判者。这样会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家长扮演审判者,则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具体做法如下:
情绪调整上,允许孩子和自己不一样
孩子们的世界是一个小社会,有社会分工,也有领导者和追随者。如果孩子在自己的角色里坦然舒适,家长就不必过于担心紧张。但如果存在胁迫、威吓、伤害等,家长就需要介入了。
心态上,尊重孩子
尊重和相信孩子,不鼓励孩子告状。家长要把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暂时放一放,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智慧和策略解决问题。孩子是最了解事情经过的人,在孩子的冲突中,家长不是主角,孩子才是。家长需要放下控制和指挥孩子的心态,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
思想上,教孩子明辨是非
孩子在与其他小伙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觉得别人做错了,自己有理。孩子的社会道德体系尚在建立中,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明事理、辨是非。这需要家长充分了解事情的始末,让孩子明白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做。家长平时处理家庭冲突的策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家长在教导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行一致。
行为上,给孩子树立家规
把孩子当成人看,并不代表孩子真的具有成人成熟的思维和判断。所以,把孩子当成人看的前提是,给孩子树立家规。每个家庭的家规依据各自的社交方式和准则不同而不同,给孩子自由处理问题的机会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这是为了保护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例如,不可以以大欺小;不可以欺负女生;但当自己被欺负了,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等。此外,家规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如何引导孩子跟老师的相处
家长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上小学期间,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跟老师相处呢?
育儿专家有话说
每个家长都希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喜欢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引导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家长的心态
家长开放和信任的心态,有利于孩子与老师沟通相处。在带孩子报名和熟悉小学校区环境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趁机“吹风”,告诉孩子小学老师跟幼儿园老师一样,很亲切而且爱护学生。但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不同的是,会把孩子当成大孩子看待,这是因为小学生是大孩子了,所以老师会更加严格要求,这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师生关系的方法
让孩子对小学老师充满期待和好奇,甚至带有一点儿崇拜的心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我们可以从老师的角度想想,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小学的学习环境不像幼儿园那么宽松,老师会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学校生活一切围绕学习展开。所以,爱学习、守规矩的孩子,更受老师欢迎。课上捣乱、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是令老师非常头疼的。
让孩子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外表整洁干净。穿着得体,会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让孩子保持个人卫生,例如头发天天梳理,保持衣服干净整洁,勤剪指甲等都非常重要。这代表了孩子的个人素养,也反映了家庭的素养和教育。
尊敬师长。教育孩子见到老师要向老师问好,对老师用敬语,例如“您”“请”等,将孩子培养成为一名文明礼貌的学生。
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孩子知识,为了保证一节课的正常进行,需要学生们能够做到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回答问题,不随便打断老师发言,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和作业。如果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自觉完成作业,老师自然会喜欢。
理解老师。没有人是完美的,老师也不例外。有的家长遭遇“请家长”的经历,会觉得老师过于严格,或者觉得老师说的话“太难听”,让人受不了。老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可以从孩子的口中探知,如果孩子认可老师就不是问题。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也需要本着尊重和宽容的态度,了解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从多个渠道了解,例如,从其他学生家长口中探知实情,帮助孩子解决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