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1500000003

第3章 感知孩子的世界

我的一言一行

都是颗小小的种子

在你充满光亮的心田

撒下

我不能确定未来

开出什么样的花

但我确定可以做的是

在省思中修正自我

静静等待

你的发芽

天使的考验

小袋鼠看着我和老公过去的照片,疑惑地问:“妈妈,怎么没有我,我在哪儿呢?”

“你还没出生呢。”

“那我在你的肚子里吗?”

“没有。”

“那我在哪儿?”

“那时你是天使,你在很远很远的天上。”

“噢,那奶奶去世了,也变成天使了吗?”

“对,奶奶现在是天使,保护着我们呢!”

小袋鼠的问题让我想了好几天。

每个人都是天使的化身吗?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每个孩子的降临都带着天使的容颜,可离去时每个人是否还同样拥有天使的影子?

孩子站在尘土中,开始踏出第一步,便开始了天使与魔鬼的对抗。物质无尽地诱惑,欲望无穷地增长,他们到底要如何面对?孩子在屈服与战胜的不断反复中慢慢成长。

天使,就在每个父母身边,可我们到底要教会天使什么?

或者,每个孩子的出生是不是父母给自己找回天使身影的一次机会?当我们离去的那一刻,带走的是天使或魔鬼谁的翅膀?给孩子留下的又是谁的翅膀?

如果生命只是一段旅程,那一定是对天使的一次考验。

生活的规律性节奏

日升月落,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一年一年,大自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律中循环,生命随着大地脉搏的频率而跳动,人原本也随着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但现代社会的人很难做到和大自然一样有着共同的节奏。电灯的发明让我们延长了白天,各种娱乐让我们越来越习惯晚上不睡白天不起……这种大人的无规律生活模式是不宜带给婴幼儿的。孩子在胎儿时期,在妈妈的肚子里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就是一种有力的韵律。待孩子出生后,大人给予他们外在规律的生活,可以满足孩子在胎儿时就形成的内在需求。

建立一个有规律性节奏的生活对于年幼期的孩子非常重要。

如何给予孩子生活的规律性节奏呢?

在婴儿出生后,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和记录他们每天睡觉的时间、喝奶的时间、大小便的时间……从中找出规律,并日复一日加强巩固这个规律。在该喝奶的时候喝奶,该睡觉时睡觉,该出去散步时出去散步……当形成规律和习惯后,一切的发生就会成为孩子可以预期的。这样的规律会让孩子的身体发展得比较健康,心理发展得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喂母乳的妈妈会有一种困扰,孩子喝母乳比较容易饿,随时都有可能要喝奶,很难建立一个规律,久而久之妈妈的乳房会变成孩子的最佳安抚用品,只要想要就可以吮吸几口,而孩子不见得是真正的肚子饿了。

我生了小袋鼠后也是全程母乳喂养。我没有采用很多妈妈推崇的自然哺乳方式,也就是孩子想吃时就满足他。因为我一个人独立带孩子,没有长辈或保姆可以协助或依赖,每天必须要面对很多大大小小的家务事,所以只有在规律的节奏中喂养小孩,这样才可以合理安排家庭生活,也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充实体力。

我想所谓以前人的自然哺乳方式也是在一定的生活节奏内的,因为以前的妈妈要面对农务、面对更大的家庭和更多的孩子,她们有更多的事要做,绝不可能随时处在准备喂奶的状态。而且,我认为在固定的时间喂奶,孩子的身体器官可以比较有规律地运作或休息,这样孩子长得会比较健康,所以我非常仔细地记录孩子每天喝奶的时间以及每次喝奶时间的长短,来估算她喝的量;记录睡觉的时间和睡眠的长短……逐渐找出孩子的规律。

因为规律的生活,小袋鼠变得非常好带,婴儿期基本没有什么事情给我带来困扰。她在固定的时间吃喝玩睡,很早就可以夜里睡整觉,她也不需要安抚奶嘴。她心理上被爱的需求可以通过被搂抱或抚摸来满足,而不是妈妈的乳房。

孩子渐渐脱离哺乳期,大人还是需要随孩子成长而调整、稳固孩子的作息。在一个新的生活节奏形成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尽量不要随意打乱。在此节奏中,饮食和睡眠是最为重要的。一定要在该吃饭的时间吃饭,该睡觉的时间睡觉。这个似乎非常简单的原则,其实很多大人无法让孩子做到。

因为现代生活太过随意,而且一般大人不喜欢单调的生活。于是,生活可能因今天买菜聊天而午餐晚了,可能因明天外出用餐要等位而延迟睡觉时间,特别是当大人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或者参与朋友聚会时,更是无法按照孩子的作息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因为饥饿或疲劳造成情绪非常大的起伏,哭闹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有时,孩子在外在环境相处过久,还会因为过度刺激而产生过度兴奋的状态,孩子的身体虽然很累但因情绪High过头了反而造成入睡困难和情绪不安。这种状态非常像大人饮咖啡过度而无法入眠。

当有的孩子对于某些事情特别固执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或者行为表现非常霸道,或者对于某种食物、某件衣服、某个玩具产生强烈的控制欲时,或许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于每天摸不到头绪的无规律可言的生活感到潜在的情绪紧张,所以他希望能够掌控一些事物而不是随时毫无预见性地被牵着鼻子走,他需要借由某个固定的事物来提供给他一种稳定的安全感。

如果大人希望孩子可以情绪稳定地长大,那么一定要在家庭生活中非常注重孩子生活的规律性节奏。

当早餐后会去楼下小公园散步,散步之后回家有个小点心,然后小睡……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孩子小小心灵每天可以预期的,所有的事物都在它正确的位置上,这样的生活会让孩子多么的安心。

孩子通过每日的节奏来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初步了解,并产生对这个世界是否是值得信任的隐性心理认知。

走路是件自然的事

对于婴儿来说,会趴着抬头,会翻身,会坐立,会爬行,会站立,会走路……这每一个阶段都如同人类会直立行走般具有非凡的意义,但也是孩子必经的非常自然的过程。

孩子从像植物一样不可移动到像动物一样可以爬行,这对于他们是一个具有非常意义的转变。他们可以主动掌控自己的身体去探索世界,这是多么喜悦而骄傲的事。在他们眼里,这世界每一样事物都是新的,都是值得摸一摸、尝一尝的。

这个时期父母应该做的是把家庭环境整理得干净安全,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爬行阶段。爬行不仅对孩子的前庭功能具有刺激作用,而且对于发展孩子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自我内在的肯定都极为重要。

小袋鼠从开始会用屁股移动,我就减少家里杂物的摆放,让家变得非常简洁。并且我每天都会趴在地上把地板清洁干净,只有在厨房门口放个小栅栏,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让她放心地爬来爬去。到了公园,我也会把她放在地上任她爬得浑身脏兮兮,只需要在旁检视有无钉子或玻璃等小的危险物品。

在她经历爬行这个时期时,我并不会着急训练她走路,她足足爬了3个多月。她一岁时在家里没有扶东西第一次独自走了两三步来扑向我的那一刻,她自己都愣住了。当我高兴地称赞她时,她在我怀里不好意思的笑容到现在都历历在目。

孩子从爬行到学会走路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而在学习走路过程中摔倒也是很自然的。我在北京的小区经常看到孩子手一扶地就立刻被大人拉起来,还看到有大人从孩子背后拉着一种宽带子。这种宽带子从孩子的前胸通过双腋,当孩子走路时一有倾斜还没摔倒就可以被大人拉起来。我每看到这样的情形都觉得孩子怎么连摔倒的权利都没有呢?

孩子通过不断地摔倒来练习对自我身体的平衡和掌控。当他摇晃着靠自己的力量却没有摔倒,当他摔倒自己又很快地爬起来……这对于孩子内心是多么骄傲的事情。大人过多地干涉,不但对孩子身体发展有不利影响,而且剥夺了他内在对自我的探索和肯定。孩子在蹒跚中摔倒其实多半不严重,偶尔膝盖磨破皮也不必大惊小怪。大人如果担心,只要把旧袜子的袜腰剪下来当成孩子的护膝就可以保护了。

孩子学步的过程,大人不需要那么紧张。孩子早点儿晚点儿会走路都是他身体和内在心理的需求,不需要人为的干涉。

观察孩子走路,会发现有的孩子走路如风,脚尖点地脚步轻快,他们摔倒时多半前倾趴倒;有的孩子走路如水,脚跟着地脚步铿锵,他们摔倒时多半后仰屁股着地。从走路就可以反映出孩子天生气质的不同。走路是非常自然的事,是孩子内在自我的外在展现。

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他们正在体验着如同人类演化般的历程,而每个阶段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这具有生命非凡的意义,无法快速取代。

睡眠是新一天的开始

睡眠对于年幼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睡眠的好坏长短会影响他的健康、情绪、智力发展。孩子太晚睡或睡眠时间太少都会伤害到孩子的脑部神经系统,也会发生情绪不稳定或过动等问题。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睡眠状态都不一样,试着找出适合孩子的韵律和仪式,那么上床睡觉就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不再是跟父母讨价还价的“拉锯战”。

小袋鼠出生后我就尝试找出她的生活节奏,然后根据成长慢慢调整。很幸运,小袋鼠的睡眠正常又顺利,没有过日夜颠倒的现象,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可以在晚上有五六个小时的整段长时间的睡眠,后来夜晚睡眠时间逐步拉长,晚上7点入睡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才醒。直到3岁多也是8点睡觉7点起床,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小袋鼠4岁后因为独睡,所以晚上的睡觉仪式比以前时间上稍微拉长了些,让她慢慢收心可以安稳地入眠。

晚饭后小袋鼠自由游戏到快8点时,我就会提醒她一两次,一会儿就要到洗澡睡觉的时间了。

晚上8点左右开始睡觉仪式。

●我和小袋鼠一起收玩具。

●洗澡,刷牙,洗脸。

●上床,留一盏台灯。

●我手拿小竖琴随意拨弄几下琴弦,轻柔优美的琴声让小袋鼠的情绪稳定下来,心思回到床上。

●让小袋鼠端坐在床上双手很小心地接过“竖琴宝宝”,把它抱在怀里,轻轻地随意拨动琴弦,静静地聆听。短暂的几下,我就会把“竖琴宝宝”带走让它去睡觉,给它盖上“被子”。小袋鼠已经懂得还想弹就要等到第二天睡前。

●讲故事,点蜡烛,关台灯。

●在蜡烛摇曳中与小袋鼠唱《小小蜡烛》的歌。

●和小袋鼠聊几句当天的话,确定都没有什么话要分享的时候,一起熄灭蜡烛。

●两个人互道晚安,我坐在床旁的椅子上倚着栏杆,一手搭在小袋鼠身上,陪小袋鼠入眠。小袋鼠一般5分钟左右就可以睡着。我再离开。这时差不多是晚上9点。

每天都重复同样的程序,除非假日出去游玩晚归才略有些调整。此时,会给她更多的耐心,因为她原有的节奏是被大人打乱的。

有了良好的睡眠,小袋鼠的早上就可以愉快地醒来,又开始幸福的一天。

(补充说明:如果家庭状况允许,这个年龄的孩子入睡时间最好可以比我的提前一个小时,也就是7点开始进入睡眠仪式。)

唤醒

有段时间,小袋鼠早上起床总是拖拖拉拉,每天都是卡着点到幼稚园。早上,我先喊她起来,然后把衣裤放在小床边的椅子上,接着就去厨房准备早饭。等我再次进她的小房间时,小家伙还在床上磨蹭来磨蹭去,没有起来。我只好又催促她一番,把她从床上捉起。每天如此重复着拖拉,我有时就会忍不住发脾气。我曾反思,晚上我们并没有比以前延迟了入睡时间。她睡眠的时间已经非常充足,并不是不够睡,但是她早上的拖拉,却会影响她在幼稚园生活的节奏。

老公对于我们母女早上的“拉锯战”看在眼里。一日,他对我说,“你试试不要只用语言来叫她起床,用触觉,触觉更容易唤醒身体。”老公的话提醒了我,或许语言,不论大声小声,都只唤醒了身体的听觉感官,而大部分感官还在半梦半醒状态。而我早上总是很匆忙地做着自己的事,认为她大了可以不需要像小时候那样陪伴等候,所以并没有给予她充足的唤醒。

于是,我首先调整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再早起点儿,先把早饭做好后再去小袋鼠的房间。这样,我可以先安定自己,再专心唤醒她。我坐在她的小床边轻轻地叫:“宝贝,宝贝,起床了。”然后用手去轻轻捏捏揉揉她的腿和手臂。小家伙没有睁眼就先笑了。我被她的微笑感动了,如果一天由微笑开始是多么美好。

为了小袋鼠美美的笑,我改变了叫她起床的方式。有时,小袋鼠会翻个身背对我轻轻说:“妈妈,挠个背。”我帮她抓抓后,她总是心满意足地伸个懒腰后一骨碌就爬起来,不再会赖在床上不起。而我也就专心地陪她把衣服穿好,然后去浴室和她一起刷牙。早上的整个流程变得顺畅很多。有一个顺畅的开始就比较容易进入顺畅的一天。

东摸摸西尝尝

触觉是非常奇妙的,它是人最先发展的感觉之一。我们一出生就先靠触觉来认识这个世界。婴儿被迎接出母体的那一刻,第一个对这世界的接触就是被动的触觉。

当婴儿开始可以掌控自己的小身体时,他就开始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主动探索。他在家里爬来爬去,东摸摸西尝尝,通过手和嘴巴来感知这世界中众多他不了解的事物。

这时,不应给孩子太多“不可以”的阻挡,应该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充分地发展触觉,帮助他通过自己的触摸和“品尝”而对这世界建立起主动认知的能力。儿童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应由大人的“语言教学”来完成。大人经语言向孩子表述出来的名称也好,用途也罢,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既不“真实”又非常被动。比如,当我们真正触碰一张椅子时,我们同时还调动众多感官一起参与感受,到底会获得多少感受呢?它的高或矮,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冰冷或温暖,稳固或摇摆,坚硬或柔软,尖锐或圆滑……孩子经由自我触觉获得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真实的碰触让我们对那些在自我之外的“外物”有了第一次觉知。

我们通过触摸这个动作不但可以了解其他物体的外在轮廓,而且还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外在轮廓。因为只有手可以触及我们全部身体,而眼睛只能看到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触觉能够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自己以及外在事物的边界。

我观察到幼小年纪的孩子要去坐一张椅子时,他经常会撅起小屁股,一点点挪向椅子,直到感受到椅子的边缘然后再坐下去。小袋鼠在刚会走路时,她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空间时一定要先趴下来用手去感受那个地面的门槛和小台阶,她通过手的触觉感受着空间的边界,然后爬过去才再次站起来。经由多次这样的触觉体验,小袋鼠才开始用眼睛的指引去跨越那小小的“落差”。

触觉带给我们物体的边界感和真实感,而这种感觉也是一种分离感。触觉让我们感受到每个物体都是独立存在的,包括我们自己。但是也同样借由触摸,使我们与其他独立个体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联结,所以触觉不仅有分离感也有联结感,这种感觉是进入我们身体内在的。

婴儿在最初无法掌控自己身体的阶段,每天被妈妈抱在怀里,体验着与母体的分离和与母体的联结同时存在的爱的感受。这种被爱的触感会深植婴儿的内心。有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抱着或紧抓着一个属于“他”的小被子或玩偶,因为孩子需要一个他可以“掌、握”的物品,并和被“认定”的物品来建立与这世界的联结感。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曾经有一段时期每天出门坐在宝宝手推车上时,都会把自己左脚的鞋抓下来抱着啃。朋友非常理解而且允许孩子这么做,孩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深层心理需求被满足了,才放过了那只鞋子。很多孩子通过触觉带来的真实感去认知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进而建立深层的安全感。

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地东摸摸西尝尝,允许孩子对某种物品“紧抓”或“紧咬”不放,这会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好奇心,满足孩子对自我的肯定,满足孩子建立自我与世界联结的安全感。

不要随便摸别人孩子的脸

我们大人看到朋友的孩子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去摸孩子的脸或者他的头,对于小一点儿的孩子更是会去抱他。这似乎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妥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未必如此。

由于孩子的年龄不同和个性不同,他们对大人的触摸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很多孩子内心会非常不喜欢大人的这种行为,没有拒绝通常是因为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抗拒,而且自己的父母又是鼓励和同意别的大人这样的行为的,如果孩子表现出反抗往往还会被父母责怪没有礼貌。可是孩子如何懂得大人的碰触是表示对自己的友好呢?

带孩子参加聚会或餐会时,通常大人之间非常熟悉,可是这并不代表大人和孩子也是非常熟悉的,有时可能是第一次见面。从孩子的角度讲,我们对于他们只是陌生人,和街上走着毫不相关的路人没什么两样。我们作为一个路人而伸出手强行触摸孩子时,这对于孩子是非常强烈的侵入和干扰。很多孩子是不喜欢的。

我家小袋鼠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姥姥姥爷带着她参加朋友餐会,当姥爷的朋友一对她太过热情,要抱抱她和摸一摸她脸蛋时,她用双手抱着自己的头非常生气地尖叫并把人家的手打回去。这是小袋鼠第一次非常大动作的抗拒,让姥姥姥爷十分尴尬。从那次以后,每次姥姥姥爷带她去见朋友时,我都会提前告诉她,姥爷的朋友有可能会因为喜欢她而要摸她的脸蛋,大人是表示友好,如果不喜欢可以拒绝,可以躲开,但不要尖叫和踢打对方。小袋鼠再次遇到这种状况时就会机警地原地360度转个圈而躲开陌生大人的手,这时我会替双方缓解尴尬,说孩子比较认生,比较害羞。

每次和朋友见面,如果面对的是第一次见面或者很少见面的孩子时,我多半会和孩子保持一个手臂的距离跟孩子打招呼,并介绍自己是小袋鼠的妈妈,而不会主动去碰触孩子。看到在朋友怀里的小小孩时,如果想要抱也会事先向他拍拍手再摊开双手做迎接的姿势并说:“阿姨抱抱可以吗?”小小孩如果笑着迎向我,我才会去抱他。如果转身不理我,就表示他不愿意,我就不会再伸手勉强。

我们大人不需要用逗弄朋友孩子的方式或对孩子过度喜欢来表达对朋友的友好和善意。如果大人真心喜欢那个孩子,就慢慢地好好地和他相处,尊重他,陪伴他,过一段时间待双方熟悉后,那个孩子一定会主动“投怀送抱”的。孩子最能感受到大人是真心还是逢场作戏。

自由与限制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是在“不打不成器”的传统权威式教育下长大的。当我们成为父母后,面对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会延续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有可能会像钟摆一样摆荡到另一头,选择西方的开放式教育理念。

权威似乎代表了限制,开放似乎代表了自由,我们要给孩子的到底是自由还是限制?怎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是健康的?

曾经听到一个说法,孩子的教育要像漏斗,小时候空间最小,随着长大而逐渐加大他的空间。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地说出了给予孩子的自由与限制是随着成长而调整的。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念。在孩子小时候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建立家庭应有的规矩,对于孩子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孩子还小,无法主导自己的生活,他需要跟随大人正确的脚步前进。所以我家规矩不少,例如,吃饭时如果离开就表示吃完了,绝对没有边吃边玩这回事;时间到了,进入睡觉阶段,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是糖果日就要等待;一天只有一杯新鲜果汁,不能喝其他饮料;就寝前,玩具必须收拾好;不看电视,不玩电子游戏……这些规则在年幼时就确立好,孩子并不会很痛苦,反而会更稳定安心,因为一切生活都是有迹可循的。随着孩子长大,自律已经形成。就可以随之调整家规的限制尺度。

如果孩子年幼时没有限制,我们大人过于尊重他们的决定,经常征求孩子的意见或者不断让步,就无法在他们心里树立生活的许多正确观念。例如,我们不断问“你现在是要玩还是要吃饭”“你要穿哪一件衣服呢”“好吧,你再玩一下,等一下再睡觉”“玩具明天一定要收拾哟”……让孩子从小就要自己独立面对抉择,但父母并没有给他们作出相应的示范——如何在需求下作出正确选择的示范,孩子会无从依寻、无从模仿,也就无法了解如何正确抉择。

这种状况下的抉择,对于孩子也是一种焦虑。当他们抉择错误时,大人再想拉回又会造成更大的亲子冲突,而我们的让步还会让孩子膨胀了自我的欲望,不断地让步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观念:欲望在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

记得我上教育课程时,老师曾给我们作了一个比喻,大意是这样的:小河上有一座独木桥,独木桥两侧没有围栏,河水不深。我们跟孩子说,你要想过桥就过吧。我们大人知道这个桥没有危险,而让孩子自由选择,但孩子没有经验可以判别,孩子如何安心决定?而限制就是给这个桥两侧加上了围栏,孩子可以在围栏的保护下安心过桥。

当然,我们给孩子诸多规矩的限制时除了态度要坚定,方式也要温柔。运用温柔的方式,慢慢引领孩子走在规则的路上,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次就可以达成的,需要日复一日地不断坚持。

对幼年期的孩子要有限制,那么他们的自由到底在哪里?其实,在规则下的自由才是最踏实的自由,在规则下的自由才能尊重他人的自由。就像大人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一定是在法律之内的。

另外,我觉得给予幼年期的孩子最大的自由就是允许他们有着充裕自由的时间,让他们的玩耍是自由的。大人不要担心孩子没有刺激,没有安排活动,没有提早学习,是浪费孩子的时间,会有碍于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要让游戏都在大人的命题之下。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们想要玩的目标、想要玩的方式以及玩的规则。不要阻止孩子光脚在地上奔跑,这是多么美妙的触觉体验;不要阻止孩子捡拾落叶树枝,大人眼里的垃圾可能是孩子眼中的瑰宝;不要担心玩泥巴会弄脏衣服,在泥巴中孩子正形塑自我;不要担心孩子会无聊,无聊往往是一次创造的最好开始……在充裕的自由时间里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发现自己。

对孩子自由与限制的界限,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逐渐开放限制的尺度与速度,这需要大人不断地思考和反省。大人在自由与限制之间必须时刻寻找一种对孩子有益的平衡,就好像大人不断地给孩子设置好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可以自由放心地“飞舞”,而这个安全空间需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加大,直至完全放手。这时,孩子已经有能力自己给予自己设置一个安全的范围。孩子经由这个限制与自由交织的过程成长,才能真正了解并懂得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和心灵上的真正自由并不相矛盾。

『我数到3』

“我数到3,1——2——”这句话不知是谁在哪个时代的发明,一直沿袭到现代,也许是因为太好用了吧!当大人想让孩子照自己的话快速行动时,此话很容易就脱口而出,短促而有力。

而对于“数到3”这件事,大人有没有过思考呢?

孩子的特性是充分活在当下的,他们没有未来的概念,他们不会计划预设行程。所以在一个行为结束要转到下一个行为时,孩子是非常需要有行为转换的缓冲地带的,让他们身心都能做好准备,跟随大人从一个状态进入下一个状态。

可是,大人在给孩子行为转换的缓冲时为什么要用数数的方式呢?也许是因为孩子在很小时就可以懂得简单的数量概念。也许是因为数数对于大人最容易,不用动脑子……但有没有其他方式呢?

当然会有,有的大人会说:“我给你5分钟……”;或者说“到了×点我们要……”;或者指着时钟说“当长针指到×点时……”以具体的时间给孩子转换缓冲的量。其实,具体时间对于年幼的孩子是非常困惑而不具安全感的,因为孩子要等到很大才能对时间有个清楚的认知。依此来看,数数比讲时间更简单明了。但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和女儿在进行这种转换的时候,都会固定唱一首儿歌,唱完了就表示这件事或行为就必须结束了。孩子在熟悉后还会跟着他一起唱。

小袋鼠的幼稚园也是这样,当老师带领孩子进入下一阶段的活动时,也是每天用固定的歌声来预告和提醒。孩子们很自然地就知道他们要结束现在的活动了。这种唱歌的方式不像数数式那样带有强硬的命令感,对于年幼的孩子更为柔和温暖。

其实,大人可以发展出很多具有想象力的引领方式。当大人给孩子做好预告,孩子又非常清楚地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并且同时知道进入下一个环节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时,那么孩子是很容易跟随大人的脚步的,就大可不必“数到3”了。

用餐不仅仅是吃饭

如果要想象一幅家庭温馨的画面,可能最容易想到就是一家人围着餐桌团团坐、边吃边聊的情景。这个最平凡的画面仿佛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所在。

在生小袋鼠之前,我完全不会烹饪,更很少下厨,但有了小袋鼠以后我意识到,如果家里没有时刻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就仿佛孩子没有可以怀念的妈妈的味道。因此,在厨艺的提高上面,我非常努力而用心,在用餐态度上也十分认真。

因为我始终认为用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不仅是我们作为人的生存所需,也是我们对家人的一种爱,对食物创造过程中的人与物的一种尊重。所以,我从来不把用餐当成是给予孩子的一种娱乐或诱惑。

以前,有朋友曾对我说,她的孩子不爱吃饭,每次喂饭时就要打开电视给他看卡通,在他对饭菜无意识时拼命往他嘴巴里塞。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这只是解决了问题的表面,让孩子吃进食物,但大人并没有了解孩子拒绝食物的根本原因,而且还养成了另外一个不好的习惯。

尽管小袋鼠从小挑嘴,用餐这件事对于不熟烹饪的我并不轻松,但我坚持用餐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娱乐,用餐就是要坐下来,好好地围坐、好好地享用。这是一种对食物和创造食物过程中所有的人和物的最基本的尊重。

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并不是通过大道理的宣讲,而是从这些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做起,这种感恩不需要言语的讲解自然会流入孩子的内心。

吃饭的时间也是孩子流动的一天必要的“暂停时刻”。为孩子提供了一种需要坐下来专注体会“静”的机会。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只要睁开两眼就要借助玩耍去探索。刚好吃饭的时间是探索中间的一个“休止符”,可以让他们坐下来专注地感受。

所以,我从来不追着喂小袋鼠饭,绝对没有玩一会儿吃几口饭的情况发生。在家吃饭时,每个人只要离席就表示吃饱了。如果小袋鼠吃了几口急着跑去继续玩饭前的游戏,过了一会儿突然又想起要吃饭,那我一定会请她等下一餐。

孩子不会因少吃一两餐而营养不良,但他一定会记得那个等待的感受,从而懂得用餐的基本规矩。逐渐,孩子就会养成坐下来专心感受食物,感受自我内在的需求,并学习面对事物在进行中经常会有的必要的暂停。

当好好地用餐成为一种习惯,也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内在的安定感。

台湾的幼稚园提供给孩子的正餐只有午餐,很多大人因为早上时间很赶而让孩子在上学的路途中边坐车边吃早餐,或者让孩子带到学校吃。但我极少让小袋鼠这么做。我每天都会和小袋鼠在家好好吃一顿早餐。因为除了早餐的营养对于孩子很重要外,早上起床后坐下来用餐还会给孩子一种内在的安定力量。这种力量能让孩子从睡眠的意识中慢慢醒来,并情绪稳定地进入新的一天。

同时,用餐对于大人也是一天忙碌中很重要的安定时刻。除了全家人一起享用一顿安心的早餐外,工作辛苦一天后在家的晚餐,也是家人相聚最幸福的港湾。但是不少上班的父母下班后要7点多才能到家,如果全家人一起吃晚餐通常都到晚上8点多。因此很多孩子平日都无法等待爸爸回家共同吃晚餐,全家人围坐的幸福画面只有假日才能上演。

在一家人一起用餐这方面,老公很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工作作息,在每个星期中留出几个固定的时间段来保证和家人一起享用晚餐,因而我们家的晚餐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用心安排,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通过晚餐的共聚,家人一起享用食物的美好,一起聊聊天传递着彼此的情感,孩子会跟着大人一起感受家人亲密互动的关系和温暖美好的氛围,让心灵得到内在的稳定和放松。

或许,用餐,不仅仅是吃饭,是创造家庭每个成员爱的连接,从而发挥内在的安定的力量。

可以玩耍的玩具

我和小袋鼠边洗澡边聊着我小时候的情景:“……我学校里的玩具有积木、洋娃娃、小汽车……”

小袋鼠很自豪地接话:“哦,我的学校也有积木、娃娃,没有小汽车。不过我们可以自己搭一个或盖一个汽车,人还可以坐进去,别的小朋友推着还可以跑哟。”

小袋鼠幼稚园里的玩具都是最自然的素材,各种大小的木头、石头、种子、老师亲手做的娃娃动物玩偶和手染的布……孩子们每天通过这些简单的玩具,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小袋鼠很爱用木头、板子、凳子组成汽车啊飞机啊摩托车啊,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飞驰。

在小袋鼠3岁左右的时候,老公从美国出差回来为小袋鼠带了一个礼物。小袋鼠非常开心地看着爸爸拆盒子组装玩具。那是一辆绕着轨道不停地跑着的玩具车,小袋鼠是很爱车子的女生。轨道装好车子开关一拨,玩具车就马力十足地一圈一圈地绕着。小袋鼠凝视很久后,皱着小眉头说:“我不喜欢这个,又没办法玩。”说完把车子的开关一关,走开去玩别的了。从此,这个玩具被打入“冷宫”,偶尔被来访的小朋友挖掘出来,才能见一见天日。

什么样的玩具才是小袋鼠所说的可以玩的呢?

其实,玩具就应该是最简单原始的素材,经由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赋予崭新的无限的可能。就如一根棍子,它可以是登山的拐杖,可以是钓鱼竿,也可以是指挥棒,还可以是一匹可以骑的马……

小袋鼠想要玩的就是这样的有趣又简单的玩具。那些经过大人精致设计的玩具,孩子只学会了操控而并没有得到发挥自我创意的真正的玩乐。

如何给孩子选择玩具

每个孩子的成长一定少不了玩具。孩子出生后,父母都会不断地给孩子选购一些不同年龄需求的玩具。商场里,玩具的柜台越来越大,玩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在形形色色包装华美、不断推陈出新的玩具面前,大人都会头昏眼花,更何况孩子。到底应该给孩子选什么玩具呢?

小袋鼠出生后,我对于玩具的选择首先建立了自己最基础的原则:一是只提供孩子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宁可少绝对不能多。二是玩具选择的主导权应该在家长手里。

婴儿最先开始认识的是自己的身体。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手和脚更好玩的。所以在小袋鼠婴儿期时,我只买了两三样玩具。其实,家里的一块柔软的小丝巾,就让小袋鼠非常兴奋开心了。每次拿着丝巾,在小袋鼠面前摇来摇去,然后让它自由飘落,有时会“不小心”飘落在她脸上,或者盖住我的脸再拿下来……仰躺在床上的小袋鼠总会挥舞着小手臂,“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随着小袋鼠的成长,虽然又添置了玩具,但依旧保持着不要太多的原则,让玩具简单到一个草编的篮子就可以收纳完成。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家里的生活用品每一样都是新鲜的,都可以成为玩具。

在安全的照看下,我鼓励小袋鼠去探索家里的日常用具,那些锅、碗、瓢、勺、靠垫、浴巾就已经让她忙得不亦乐乎,根本不需要过多的玩具。太多的玩具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降低孩子对每一种玩具的钟情度,也降低对一件事物的专注力,因此也就减弱了经由一件事物而展开的深入想象和创造。

太多的玩具同时还会造成孩子的压力。大人在太多选择面前都会有不知所措的困惑,更何况孩子呢?当内心不知如何选择而不断地处于犹豫彷徨时,焦虑就会悄然滋长,大人小孩都是一样。而且太多的玩具,孩子根本没有收拾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所以我一直觉得在选择玩具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太多。

关于玩具选择的主动权,我也是非常坚持的。在小袋鼠小时候我很少带她去逛百货公司,更少带她在玩具柜台徘徊。每次买玩具都是我独自去,只买我认为必需的玩具。因为婴幼儿期的孩子还无法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需求,所以我尽力避免让小袋鼠在诱惑面前燃烧欲望而造成亲子冲突。而且,在日常生活采买时也在不断地灌输给她“只买需要的不买想要的”观念,也不轻易答应临时起意的购买欲望。

任何时候,我都尽量不给小袋鼠“我就是要”的呐喊机会。这样做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因为任何的消费都不可能添满人内心的欲望,也解决不了内心的问题。

对于速食店和便利店那种“买儿童餐加一元钱送玩具”或“集点送玩具”的商业推广行为,我更是坚决抵制。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小袋鼠,这种玩具没有什么可玩性,玩不了几次就会不喜欢了或者玩坏了,而且这种玩具非常不环保,大量地生产,廉价地出售,孩子大人不会爱惜,很快就会变成垃圾,这样对地球非常不友善……

因为我在这方面的坚决态度,让小袋鼠在购买玩具时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的耍赖行为。随着小袋鼠长大,她的喜好逐渐显露,她会特别钟情某种玩具。

因为小袋鼠已经养成良好的购买习惯,我也逐渐放宽了我的严格,但我仍然不会立即就答应或拒绝她的要求。我总是问她:“你真的特别需要它吗?你会好好待它吗?好的,等下一个节日,爸爸妈妈会作为礼物送给你。”我给予她一段时间的等待,让她在这段时间沉淀自己的想法,然后才去满足。这样每次去玩具柜台我们都目标明确,行动非常干脆麻利,没有困扰。

小袋鼠3岁时,我开始上教育课程,对于什么样的玩具是符合孩子需要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1.玩具要提供给孩子玩耍的空间。

也就是说,玩具只是一个引子,引发孩子去创造、去想象。例如,一个布娃娃、几块色彩柔和的布、手编的毛线绳、木质积木……这些没有具体规则操作的玩具可以提供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瑞典的电影大师伯格曼认为孩子只需要一个娃娃、几句话、几个故事,剩下的让想象力发挥作用。所以玩具不需要太过复杂,简简单单就好。那些设计精细完善的玩具只能提供给孩子学习操作的技巧,而会抹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2.玩具要提供给孩子真实自然的美感享受,而不是过度的刺激。

现代玩具有些设计过于夸张僵硬,或者有太多的声光刺激,甚至使用不健康环保的材料……这些并不能带给孩子真实的美感,不利于孩子对世界真实的认知,也不利于对孩子感官的保护,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玩具带给孩子的是视觉污染和听觉噪声。

3.自然和生活是孩子最佳的玩具来源。

大自然中的石头、树叶、贝壳、种子、泥土、沙子、水……这些都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它们不仅具有最天然的美感,而且具有多感官的启发。例如秋天的落叶每一片都有不同的纹理色泽,对于落叶的玩耍可以调动孩子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甚至味觉,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将自然素材当玩具也可以弥补现代城市孩子对自然接触的不足。大自然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4.玩具不一定要通过购买得到,最好父母可以动手做一些玩具。

手作玩具更具有生命感,玩具不再只是一件物品,而是和父母的情感连接。孩子还可以通过观察父母制作玩具的过程,充分体会创造事物的快乐。

在此原则下,我更清楚了对玩具的想法。每次去户外,我和小袋鼠总是开心地在自然中寻宝,于是我家里多了石头、贝壳、树枝、种子……我也开始为小袋鼠亲手制作玩具,从植物到动物到娃娃……每个手作玩具都是小袋鼠搂着睡觉的最佳伴侣。一次小袋鼠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在我的汽车中,我最爱的就是你给我织的那个。”她的话让我更确信我的观念。

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最要警惕的就是补偿心理。当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会想用买玩具来弥补孩子,但是亲子关系又岂是能用物质来补偿或改善的呀!

此外,我也会收到一些亲友赠送的过于精美或定型的玩具,真是不符合我家的规矩,但那份情谊也是无法推却的。我就会定期整理小袋鼠的玩具,把她真心喜欢的可以长久玩弄的留下来,其他的打包收藏起来,尽量保持玩具的适量和简单。

如果让孩子的玩具越来越多,孩子经由玩具所创造出的游戏空间就会越来越少。一个被物质填满的世界,孩子总会期待下一个永远是最好的。父母要时刻提醒着自己,要让玩具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

自主玩耍

玩耍是孩子每日睁开双眼后最最重要的事。孩子喜欢玩耍这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但如今,父母在感受到无比强大的竞争压力之后,大多希望可以把孩子的教育提早,希望孩子的玩耍变得更有目标和意义。

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玩耍呢?

是那些经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可以明确提高孩子某项能力的游戏或课程吗?

是父母花时间、花精力陪着孩子一项一项操作过关的游戏吗?

这样的玩耍太过刻意而非自然而然发生,玩耍变成必须在大人的条件设定下才能够实施的项目。或许,孩子因此丧失了比学到的更为重要的能力。

其实,真正有意义的玩耍并不是由大人来主导或限制的,真正有意义的玩耍就是大人认为最无意义的——孩子自由自在、随意自主的玩耍。

这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样都是新奇的,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都印入孩子的脑中,孩子通过玩耍把这些印入脑中的经验再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

孩子的玩耍除了再现他的自我经验还加入了自我想象、组织、思考和发展。例如,一个孩子参与过一场婚礼后,他就会想要把他感受最深的部分玩出来。像小袋鼠经历过北京奥运会后,她回台北立即在幼稚园刮起一阵关于“跳水,好极了”游戏的旋风。随后,在公园看到树枝也会模仿标枪选手投掷出去。她把奥运带给她的经验经由玩耍释放出来。这种释放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因此,心理学上为了治疗孩童心理创伤也会用到游戏治疗法。

让孩子可以自主玩耍,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足够且自由的时间。不要把孩子的生活填满了各种活动,不要让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如课间10分钟这样短促。大人不要担心孩子会无所事事或者一事无成,而总想借由很多活动来填满他们的时间。当人总是被事情追着跑时,会养成忽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那份想要主动完成的力量。

给孩子整段不被打扰的时间,让他们没有压力,有着充分的时间去寻找玩耍的目标,并把心中的设想实施出来。对于孩子来说,在玩耍当中目的不是重要的,过程才是。在玩耍中不断有新的想象加入,也许会使玩耍偏离了最初的想法,但孩子享受的是过程,并会乐在其中。

孩子的玩耍,不需要大人过多的参与和引导,玩耍的走向应由孩子来做主导,大人只能在被邀请时偶尔点缀一下,不要觉得没有大人的参与孩子会很无聊。给孩子一些无聊的时光,就是给了孩子发现自我的机会。因为通过自主玩耍,孩子能够不断发现自我,发现自我的兴趣,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我创造事物的快乐……从而培养起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自主玩耍也可以培养其社会性发展,并让孩子在他人之中更好地找到自我。在长时间的自主玩耍中如果不被大人干涉和打扰,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以及把一件事情尽管只是游戏也可以做完的意志力。

让孩子自主玩耍也不要给他过多的玩具。玩具越简单孩子创造游戏活动的空间越大。孩子的玩耍钟情的是借由玩具所创造的活动而不是玩具本身。例如,一根我和小袋鼠一起用手指编的绳子,可以是小袋鼠的腰带、小猫的尾巴、楼房电梯的缆绳、锅里的面条、钓鱼的渔线……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受限于我们目前已知和了解的,但想象力涵盖了全世界以及将会被发现和了解的一切。”

自由玩耍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想象力。在自主玩耍中,孩子身心合一。他们正在创造着自己,未来还会创造这个世界。

打招呼

人和人见面打个招呼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大人带着孩子面对他人第一件要教的事也必定是打招呼。这是一种最平常不过的礼貌。

小袋鼠婴儿期不怎么认生,在一两岁时是个把阿姨叔叔叫得甜蜜蜜的小宝贝;等到三四岁时,她开始心不甘情不愿地顺从大人的打招呼方式;到了五六岁,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对他人的感受,而不会随大人的意愿进行礼貌的问候。在打招呼这件事上小袋鼠似乎越活越回去,长大后还不如小时候大方有礼。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成长。

打招呼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礼貌的展现,更是一次孩子与他人正面直接接触的体验。而孩子对于他人的感知,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面貌的展现。

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孩子不会对他人展现明显的感受;随后,他们便开始了第一次的认生,用哭拒绝陌生人的抱抱;经过牙牙学语后,他们又表现为乖巧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宝贝;接下来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他们会用否定的姿态来寻找自我;然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发现世界并不是合一的,开始对“你”“我”“他”有了认知;接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加清醒,对自我的感受和觉知展现得更为强烈……

一个幼年期的成长如此展开,而每个孩子因个性和气质的不同,在每一步的成长中,也会展露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大人看到他人可以随口轻易地问候,这是因为大人心智已发展成熟,可以快速地作出对他人的判断,并按照社会规范作出适当的反应,而孩子在这方面是需要学习的。

当我们带着孩子外出遇到朋友时,我们大人先做好适当的问候,然后要清楚地向孩子介绍朋友,要告诉孩子阿姨或叔叔叫什么名字、怎么称呼,以及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再要求孩子打招呼。这样孩子内心对他人有个大概的图像,孩子会比较愿意开口。如果孩子不愿开口也不要勉强,这表示孩子希望和他人保有他可以接受的距离。

同样地,我们在见到带孩子的朋友时,除了向朋友打招呼外也应很清楚主动地向孩子介绍自己。还有,当大人事先准备要拜访朋友或朋友要来访时,可以提前跟孩子多次讲明,让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间。尽管这样,也许孩子还是无法达到大人的要求,但不表示他没有在观察和学习大人的交流方式。

小袋鼠幼稚园的一个男同学也和小袋鼠同样有着既热情又害羞的个性。一次,全班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去宜兰游玩,之前班上的一个小女孩随全家搬到宜兰,那次特地跑到饭店来看大家。这个女孩漂亮、文静、乖巧,几乎是班上全体男生心目中的小公主。孩子们见到旧友都很开心,那个男孩也很希望见到她。男孩的妈妈带着他去女孩的房间,在房门前男孩却踌躇不愿进门打招呼了,他妈妈就把他带回自己的房间。男孩这样来回三次还是无法跨越自我的“心理门槛”,他妈妈给他最大的包容,没有强迫他进去。因为与他人见面不仅是要学习和他人相处,也要学习如何面对自我。

小袋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面对熟人的再相逢时,她无法平衡害羞和热情兴奋这两种对立的情绪,经常会有很强烈不合乎大人规范的举动。

一次在幼稚园,一位毕业生的家长突然来园,小袋鼠很久没有看到那位阿姨了,十分高兴,就和另一个孩子围着阿姨用小木头当枪对着阿姨开始“嘭嘭嘭”。老师立即走过去拉着两个孩子的手说:“我知道你们想和阿姨打招呼,可是你们这样的方式,阿姨会不舒服。打招呼应该说‘阿姨好’,请你们下次不要再这样了。”老师很清楚地指出他们错在哪里,并告诉他们该如何做。

在孩子的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大人都要给予大量的包容和适当的指引,而不是指责。我最常遇到在孩子不愿开口打招呼时大人立刻脱口而出:“叫人啊,怎么这么没有礼貌。”这是对孩子一种强烈的否定。礼貌,对于孩子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孩子未必懂得什么是礼貌,为什么要有礼貌,孩子会打招呼不代表他真正地懂得礼貌,礼貌更应是对他人和对自我的尊重,这份尊重需要把真心放进去。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内心的冲突,需要不断犯错,因为这些过程能够让他们学习和寻找“我是谁”“我如何与他人相处”“我如何面对自我”……这些问题也是一生的课题,所以打招呼可以不仅仅从礼貌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

孩子的图画世界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生来就是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如何仍保有这样的天赋。”

幼年期,孩子的绘画始于生命的原动力。在《探看幼儿的涂画世界》这本书的译者余若君老师的序中概括道:

每一个孩子都会涂鸦,3岁时在乱线混沌中出现了来自宇宙的运转轨道,圈出了跨越文化时空的圆;接下来的十字、太阳、充满触角的各式存在体,是和世界友善的招呼、接触;4岁左右画楼梯、格子,乃是感受到原来肉身是一个框框;6岁之前一步一步画出人、树、房子……进入天地间人世秩序的画面……

孩子在幼年期的涂鸦,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线条,其实是在展现生命的发展过程。因此,孩子挥笔时并不是用头脑来画,而是用整个身心来投入、来表达。

我观察小袋鼠每个时期所图画的方式,都完全印证了《探看幼儿的涂画世界》这本书的论点。

如何才能保护孩子“爱画画”的能力呢?

面对孩子乱线般的涂鸦,大人不要取笑,不要不以为然。

在小袋鼠的涂鸦时期,我就给她准备了可以随时用的图画纸和图画本,尽管她涂的都是乱线,我也都把它们放入一个专门的漂亮纸盒完整地保存下来。小袋鼠感受到我的珍惜,所以很爱涂鸦。

一次小袋鼠爷爷过生日,小袋鼠的堂姐画了非常漂亮的画当礼物送给爷爷。小袋鼠也涂画了一张,同样拿去送爷爷。爷爷夸奖了她堂姐的画,而看到小袋鼠的画,爷爷笑了,问:“你画的是什么呀,爷爷完全看不懂,你画画要加油哟!”

爷爷无心的笑和话,让4岁的小袋鼠很受伤,她随后一段时间都非常不想画画。她说:“妈妈,我不会画画,我画不出来像堂姐画的那么漂亮的画。”我不时安慰她:“堂姐比你大很多,她的画有她的好,你的画有你的好,妈妈一直都非常喜欢你的画,妈妈都好好地把它们收藏起来。”当小袋鼠对那件事渐渐淡忘,她又开始重新享受随意涂鸦的乐趣。

要想保护孩子“爱画画”的能力,大人千万不要给孩子示范,不要教导孩子要怎样画。

小袋鼠1岁多时,一次我陪她玩耍,我当着她的面随意地在纸上画画并告诉她我画的是太阳、花朵,后来,小袋鼠也在纸上随意地画了一团曲线,然后在四周乱点,告诉我那是太阳。随后,小袋鼠的太阳都长成那样,我才猛然觉醒,我示范的太阳限制了小袋鼠对太阳的表达。

那刻的觉醒对我非常震撼,从此我再也不给她做任何的画画示范,就让小袋鼠自由地乱涂乱画,等小袋鼠长到四五岁时偶尔表示她不会画某个图形,我也不教导她。我始终希望她保持自我想象的自由发挥空间。

我很庆幸自己觉醒得早,小袋鼠的画中只有太阳有着我的影子。因此,对于孩子进入绘画课程的选择,大人也要特别谨慎。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他的孩子非常爱画画,所以从幼稚园就开始带孩子去上特别的画画课,画画课的老师会教给孩子很多,例如如何用虚线断线表现下雨,如何用曲线表现云朵……

我听后非常惊讶。老师的这番教导是可以提早让孩子画出“像样”的图来,可是也完全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以后在图画中画雨时,首先想到的会是老师教的虚线,孩子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可是,雨为什么就一定要用虚线表达呢?

如果画画课程是教导式的,千万不要带孩子去上,会提早扼杀掉孩子的艺术天分。等到孩子有了非常成熟的理解力时才需要学习绘画技巧,而对于幼年期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享受艺术的心和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当孩子拿着刚完成的画来给父母看时,大人不需要直接问:“你画的是什么?”因为有时孩子只是享受图画的过程而非向大人展现完成的成果,并不是寻求大人的评语或赞美。在孩子希望表达他的作品时,大人可以说:“我猜猜看是……”或者“你用了好多粉红颜色……”给孩子一个可以讲下去的空间。

当孩子表达他在画的是什么的时候,大人也不要说画得像不像,因为绘画重要的不是像不像,重要的是自我如何表达。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和像不像无关。

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大人也不需要过多的赞美。

不要让孩子习惯赞美后只是为了赞美而画,要让画画成为孩子像玩耍般经常想做的自然的事,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借由艺术性的表达来抒发他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抒发不断吸收到身体内的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

画画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艺术性表达方式,需要大人有意识地保护而不是教导。

读书与听故事

一个看上去四五岁的小女孩用手指着绘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念着,她的妈妈陪在旁边专心地听着,不时地指正她读错的字。这个画面有时会在我身边的图书馆或书店中上演,只是主角不同。看到这个画面一般来讲大人都会感叹:“哇!这个孩子好聪明、好厉害,小小年纪已经会认那么多字了。这个妈妈真会教。”

而我却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会对小主角有一丝丝的不舍。

为什么很多大人都希望孩子早点儿识字?因为孩子早点儿认识很多字,上学比较有竞争力;孩子早点儿认识很多字,自己就可以阅读很多书了……这或许又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影响大人的思考。

为什么希望孩子学会识字后可以早点儿自我阅读?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书是“好东西”,孩子在书中可以学习知识、陶冶心灵,然而幼年期的孩子在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练习中真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吗?在我的认知中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让孩子听故事比让他提早自我阅读更有效。

听故事是每个小孩的共同需求,应该没有小孩不喜欢,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时刻。在听故事时,孩子不需要做任何事,他可以舒服地用任何姿势依靠在大人的身边,他可以放松地任由自己的想象随着故事起伏跌宕,他可以温暖地感受到一种被爱的喜悦。单单是这几点就可以看出年幼的孩子在听故事时和在训练自我阅读上有着多么本质的区别。

在孩子听故事时借由大人完整流畅的叙述,不仅可以提供给孩子语言韵律的美感,也提供给孩子一个个完整的影像让孩子深入其中,在故事中寻找自己,把心与情绪交给故事中的角色,不断在故事中获取滋养。例如,孩子经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大人重复某个故事,就是因为他在这个故事中找到了某些他内心需要的力量和印证,他需要通过重复来不断地深化。

文字是极为抽象的语言转化,让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来读书,孩子所有能量都专注在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知上,无法轻松地展开对于故事完整的想象画面,故事便不会深入到心灵层面。当孩子到了学龄期,拥有了足够的抽象理解能力,他会自然而然地开启自我阅读的智慧,捕捉到书本整体内容的画面。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不提早培养孩子的自我阅读,到了学龄期孩子就可能会变得不爱看书。其实,当大人时常讲故事和读绘本时,孩子自然会知道所有那些美好的故事都是从书中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会一直拥有想要去探索书中那些美好秘密的好奇心。听故事完整地保护了孩子那份对书本的好奇心。而孩子在一个字一个字读书时,大人在旁边扮演的通常是监督而不是陪伴的角色,也许大人的态度非常温和、有耐心,但那不断被纠正和打断的压力会在无形中悄悄地进入孩子的心灵,使读书提早变成一份功课。

有多少孩子是主动又喜悦地接受功课的?如果大人再对孩子念书过程中的一再读错缺乏耐心,那么孩子在读书上面收获的将只有挫败感和紧张的亲子关系。显而易见,这样的读书就不会成为孩子主动的爱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需要我们先培养孩子对于书本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轻松状态。

此外,当我们专注于孩子头脑训练时,孩子提早识字了,提早阅读了,我们大人有没有想过他错失掉了什么?就像孩子上街只专注于每个写有文字的招牌,没有注意到早上的小鸟叫得特别欢快,没有注意到春天来了风变暖了,没有注意到一夜之间一棵小树的叶子就掉光了……孩子错失的只是风景吗?

电视不是保姆

每个大人都可以发现,孩子看电视时最乖,全身心都被电视吸引,不再吵吵闹闹。所以有的大人在带孩子过程中为了让自己轻松些,就把孩子交给电视机。慢慢地,孩子对电视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欲望,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

但是电视不是保姆,它不会帮助孩子完成幼年期所需的成长学习。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在最初的3年发育得最快。而对于大脑的刺激是在孩子与他人的互动和他对于环境事物的探索,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的。而这些是电视无法提供给孩子的。

电视让孩子变安静,所学到的只是大人设计好的“知识”。这是非常被动的学习,不是经由孩子主动对于人或物的探索而来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电视也不是最佳的榜样。在幼年期,孩子的很多生命体验主要经由模仿而来。孩子的照顾者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言语行为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成人成为他可以依寻的榜样,这一切的发生都是真实的。孩子通过看电视所学习到的是由大人设计过的世界的互动,这并不会有助于他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在没有真实的榜样可以带领的生活持续下去时,这种生活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有报道指出,看电视时人的脑波活动非常低,比睡觉还低,孩子在电视前面基本是僵化的状态。同时,由于电视画面的快节奏剪接手法,也会影响孩子连续注意的能力,容易造成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而且电磁波对身体的伤害我们更加不得而知。

正因为电视会给孩子造成很多伤害,法国在2008年已经禁止播放所有以3岁以下小孩为观众群的电视节目,其中的缘由就是:“看电视会伤害3岁以下的小孩,造成某些危险,鼓励了被动的心态,减慢了言语的能力,产生过度激动、睡眠问题、不专心和依赖荧幕等问题。”

同时,当父母要求孩子远离电视时,父母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这对于成人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对于很多家庭看电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方式。甚至有些家庭拥有多台电视,晚餐后的时间有时会出现一人抱着一台看的情形,造成电视“第三者插足”家人相处的局面。

曾经,小袋鼠的朋友来我家时,就非常惊讶地问我:“你们家不看电视,那要做什么?”我回答:“有太多事可做,玩啊,做家事,聊天,运动,散步,去公园,画画,看书……这样都太忙了,哪有时间看电视啊?”

当电视不再是全家人的最大爱好时,家人一起互动的空间会变得很多。而且电视节目逐渐变得过度娱乐化,值得观看的并不多,节目中大量的广告也把孩子提早带入了物质消费世界。

如果电视已经成为孩子的依赖,那么我们大人至少应把使用遥控器的权利拿回来,逐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订立相应的家规并持之以恒地实行。千万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也许改变是困难的,但对于孩子有益的努力不值得一试吗?当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代替了看电视,孩子就多了发展内在创造力的机会。

上学是玩吗

带孩子出门遇到亲戚朋友,他们经常逗问小袋鼠的一句话就是:“你上幼稚园都学什么啦?”小袋鼠大多理都不理,有一次她向我理直气壮地说:“妈妈,我上学是去玩儿的,才不要学什么呢!”

小袋鼠上的幼稚园既不是双语也不是饱读经书,孩子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固定的节奏下玩儿和生活,老师没有刻意教孩子们任何认知学习,所以她说的“我上学是去玩儿的”这半句一点儿都没错,可是下半句“才不要学什么”从何而来?小朋友天生并不会把“玩”和“学”当成冲突。我左思右想发现这句话应该源于大人的谈话,我每次向朋友介绍小袋鼠的幼稚园时总会强调7岁前不需要过多的脑部认知学习,而需要大量的自由游戏——也就是玩儿……小袋鼠在旁无法理解我所说的全部含义,只抓到只言片语“上学是玩儿,不是学”。

可是“玩”和“学”是对立的吗?

在我儿时,“玩”和“学”在大人嘴里就是矛盾体。“玩”往往和“不乖”联系在一起,常常组合成贬义词,如“贪玩”“傻玩”,也时时发展成责备的话,如“就知道玩儿”……小孩子如果只懂得“玩”,而不知道“学”,那对大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和糟糕的事情,是必须要校正的。再谈谈“学”,“学”往往是正向的鞭策,跟期望、得失、结果、奖惩挂钩,对孩子来说“为什么学”不重要,“学的结果”很重要,因为那个结果就是孩子“唯一”一把开启下一个阶段的钥匙。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灌输下,我一直是个乖乖小孩,对于“玩”有很深的罪恶感,害怕因“玩”而自毁前程,“玩”始终在心底被压抑着。而对于“学”也有着很深的惶恐,到现在做噩梦仍是考试。回顾过往,我总觉得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既没“玩”好,也没“学”好,现在才真正懂得“玩”和“学”的意义。

现在,成人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觉知,但也有着更多的惶恐,总害怕自己孩子学得不够多、不够早,而拼命地压缩孩子的童年。其实,童年就应该让孩子在规律的作息和安全的界限中尽情地玩。在玩中,孩子可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空间能力……玩儿就是学。

如果可以把自己一生都玩得精彩,那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想玩儿,就玩儿吧!

妈妈不做追债人

早晨,母亲来电话聊了一会儿,她突然问:“你这几天都在做什么?你的第二本书开始写了吗?”我刚把第一本书完稿,书还没面世,母亲就开始追问我的下一本了。心里的不耐烦立刻升起。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紧迫式关切中,年轻时偶尔反呛回去,也因而引起了一些争执和不愉快。当下,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快速把不耐烦的“云朵”赶走,耐心地回道:“这两天忙着写一份策划案,第二本书还没开始写……”

想起朋友曾经讲过的一件事。一天,她很晚才下班回家,一进门看见读高中的儿子在玩电脑游戏。她立刻非常不高兴地说:“你怎么在玩游戏?你写完功课了吗?”儿子停下来看着她,也生气地反问:“妈妈,我们一天没有见面了,你难道看见我第一眼的问候就是这个?你都不关心我今天过得怎样?你有没有想过我今天心情好不好?晚餐吃了没?你在意的只是功课吗?我告诉你,我刚写完功课,才开始玩一会儿。”朋友被儿子一连串的反问震撼到,她立刻开始反省自己……

每个母亲都关心孩子,都希望孩子好,但我们所关心的重心可能只是事情本身,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母亲最常叮咛的就是“你作业写完了吗”“功课复习了吗”“今天琴弹了吗”“英文背了吗”……母亲就像是一个追债人,每天重复勾销着一笔笔债务。

或许,在教养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建立自己对孩子的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我们对孩子日常生活自我主导能力的培养。当孩子慢慢长大,开始一步步掌控自己的事情时,父母就应该放手,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安排事情。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孩子经由事情而产生的感受。当两代人的对话放在自我感受的分享时,才能达到心与心的深层对话,否则代沟的存在和冲突的爆发一定无法避免。

小袋鼠开始上学后,我一直不断警惕着自己变成追债人的倾向。我不断培养她,让她慢慢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学习。她的作业我不会检查,对错是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弹琴的时间我不会规定,她自己决定时间的分配。我不需要紧盯每一件事,我只是需要和她一起坐下来好好回看她对自我的安排。

每天送小袋鼠上学时,我的离别话语也绝对不会叮咛“你上课要专心”或者“考试要认真”……我总是送上一句祝福:“宝贝,祝你有着愉快的一天。”

因为啊,我的孩子,你的妈妈不想做个追债人。我重视你的感受远远、远远超过事物本身。

同类推荐
  •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父母新知: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不拖拉》作者闻少聪最新力作。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教孩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让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 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

    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性格,有先天的因素在里边,但影响更大的是后天的因素。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孩子与父母双方的性格都有很大差异,比如:父母性格都比较内向,孩子的性格却又比较外向。所以说,人的性格,往往更取决于他后天所受的教育。一个人在未成年的时候,性格尚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是接受性格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如能培养出良好的性格,对他的一生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 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妈妈播种什么,决定孩子收获什么!犹如一句谚语所言:“那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着人类的未来。”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大都来自妈妈,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 培养你的优秀男孩

    培养你的优秀男孩

    男孩将来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支柱和社会的脊梁,男孩是否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对男孩的将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崔鹏编著的《培养你的优秀男孩》将从保证男孩身体健康、培养男孩创造力、提高男孩智商、让男孩树立远大志向、提高男孩情商、提高男孩财商、提高男孩的抗挫能力、走进男孩内心世界八个方面出发,分析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问题,为父母更好地培养你的男孩出谋划策。
  • 心灵解密:走进典型初中生的心灵花园

    心灵解密:走进典型初中生的心灵花园

    本书遴选了16类典型初中生,每种类型的体例分为“典型案例”、“案例解读”、“理论拓展”三个部分。“典型案例”约占篇幅的一半,它情节曲折、语言简洁、叙述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它来自现实生活,材料鲜活,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同事提供的经验,既有城市的,也有乡镇的;“案例解读”是依据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观、教育教学理念、心理健康标准和以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等对案例中的学生、教师、家长的做法进行分析探讨,以利读者分清是非,吸取经验和教训,启迪自己的未来。
热门推荐
  • 豪门暖婚:总裁的契约娇妻

    豪门暖婚:总裁的契约娇妻

    高档KTV的豪华包间内,浓郁酒精味道弥散在整个房间的空气中,带着些许奢靡。真皮的长沙发……
  • 极夜地平线

    极夜地平线

    恐惧化身熄灭城市灯火,吞噬千日之辉名为黑天;涡轮驱动残锈之心,守夜人们遥望地平线;玻璃舱门割开光阴,任风尘雕刻与你的诺言。在黑暗中最恐怖的东西不是未知,而是人心。本书所有人物、剧情均为虚构,所有情节均为剧情需要,不存在暗示和讽刺,如果你解读出了以上内容均为巧合。
  • 排异

    排异

    新上任的代市长受师母重托,为手术中的老师器官移植排异解决心理障碍,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利益冲突,办还是不办?一个官员的理想主义最终能否战胜世俗观念?一场激烈的纷争与恶斗,让官场世相纤毫毕现。饭局接近尾声,外面下雪了,这是今年头一场雪。从雅间窗子望出去,天地间白茫茫浑然一体,不见缝隙。此情此景,或许应该有谁发出句“瑞雪兆丰年”的祈愿。却没有,倒是市委书记顾远说了这么一句:下雪天留客天,人留天也留。裴部长,住下吧。接顾话的是人大郝主任:裴部长,住下吧,雪天行路不安全。被满桌人注视的坐主宾位的裴部长连忙表示:不行不行,明天开常委会,非赶回去不可。
  • 他风景

    他风景

    《他风景》内容包括:我要到唐朝去、狂风中的火焰、故宫?紫禁城、华清池观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射步亭二号,一个消失的地址、孩子,你是我们脸上最悲伤的一行泪等。
  • 一品侯妃

    一品侯妃

    她是他娶来的妻子,聪明俊慧。知道他狼子野心,却仍旧是为他的温柔体贴而折服。踏马山河,他步步紧逼;以身葬爱,她毫无退路。那年隶属棠亭中,有人袖手折花赠与她,嗓音浅淡,温凉如风。这一段缘,却是折在了半路,再无声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色莫斯科

    红色莫斯科

    重生为红军米沙!
  •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旧爱重提

    旧爱重提

    两年的婚姻里,他们虽然没有爱得天昏地暗,但夫妻间的事他们一样也没少做。然而,突然有一天,在她发现她已经不能没有他的时候,他让律师给她送来了一份离婚协议书……自此,她落魄,穷困,再也走不进他的世界。终于知道,原来,他们曾有过的婚姻,自始至终都只是他为了深爱的女人与她父亲进行的一场交易……相隔四年,在她以为彼此再无交集的时刻,命运却再一次让她遇见他……而这一次,不愿放手的却是他!
  • 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

    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做人做事就这么简单

    做人做事就这么简单

    人生一世,无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做人做事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时刻,都需要不断地去校正自己的言行,让自己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的舞台上,赢得社会、生活、他人的信赖。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圣贤豪杰,凡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做人做事的高手。他们之所以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成就,完全得益于他们知道了人生的奥妙,懂得做人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