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1400000005

第5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品质(5)

晚清的社会变革是民族主义思潮推动的直接后果,政治革命虽然改变了政体形式,但并未真正给民族带来新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再接再厉,迅速掀起新文化运动,希望借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新青年把矛头直指“孔家店”,认为儒家的礼教传统是造成国民精神愚昧麻木的祸根,只有铲除“孔孟之道”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的新生命。他们激进叛逆的文学革命主张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是文学革命转向成为复兴民族文化的一种策略。因此,绝大多数参与文学革命的新青年内心都涌动着民族主义的激情,他们希望通过新文学建设,完成民族文化的重建,达到民族新生、国家强盛的目标。陈独秀、***在苏联革命影响下迅速转向政治革命,正是他们民族主义理想的直接表露。胡适“整理国故”的主张与鲁迅文学革命的方向看似有所区别,其实殊途同归,文化建设与文学建设都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容。他们后来执著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为后世高度赞赏,胡适被公认是现代民族文化建设的学术大师,鲁迅则获得“民族魂”的崇高赞誉。五四作家内心潜藏着深厚的民族主义感情,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参与新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抱定为人生的宗旨,他们的问题小说意在暴露社会的弊端和悲苦,激发人们改革现实和改造人生的勇气。创造社作家满腔激情地参与文学活动,希望借艺术的力量打破封建文化的沉重枷锁。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将新青年的反抗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叛逆反抗与爱国主义的理想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毁灭”是为了“创造”,“死亡”之后便是“新生”。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主人公历经精神煎熬投海自杀时,满腔悲愤地喊道:“祖国啊,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这也是作家在特定时代内心民族意识觉醒后的真挚流露。新月诗人闻一多在他的大量诗作中贯穿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太阳吟》抒写流浪异乡的学子对故土的思恋,《洗衣歌》表现下层华人在异邦遭受的欺凌,《忆菊》对中华传统文明的褒扬,都与诗人个体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有着密切的关联。盼望民族复兴,期待民族解放的文学主题与民族文化变革的时代潮流相互促动,民族主义的政治吁求自然地融入作家的文学活动中,构成五四文学鲜明的民族性色彩。

(二)抗战文学中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个政治层面的概念,但它却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都渗透着民族意识的政治诉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他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7页。当我们用“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来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向时,就会发现其中民族主义的内在动因。五四文学的文化启蒙是要解放民族精神,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抗战爆发后,民族救亡迫在眉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更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激情,他们义无反顾地参与民族救亡运动,也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表达了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民族主义主题。启蒙与救亡便如此自然地融入民族解放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在这一时期被骤然放大。

对抗战文学的主题研究,大致可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正面描写中华民族抗战斗争的艰苦历程,表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抗侵略的民族意志和顽强斗争、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这一主题早在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中就表现出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最早写到东北抗日游击队的斗争生活,萧红的《生死场》写出了东北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抗,在“国防文学”的倡导下,抗战斗争的主题越来越流行。抗战爆发后,宣传民族救亡和全民抗战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小型话剧、朗诵诗歌、弹词评书等通俗文艺形式十分活跃,报告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更充当了文学轻骑兵,不仅即时报道前线的最新战况,而且还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渲染了反抗强敌的救亡情怀。这一主题随着抗战斗争的延续不断深化,在上世纪4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正面描写抗战斗争和流亡生活的中长篇小说,主要有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巴金的《火》(1943—1944),艾芜的《丰饶的原野》(1945),老舍的《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姚雪垠的《长夜》(1947)等,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渗透而更具历史的深厚感。其中以老舍的《四世同堂》最有影响,小说描写北平沦陷区一个小胡同的十多户平民的生活,他们在日本人占领期间受到压迫蹂躏的精神痛苦以及觉醒后的反抗,表现了北平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文学的另一个主题侧重于对民族战争带来的现实苦难和复杂政治斗争的描写。艾青在他流浪期间创作的“北方组诗”,对北方人民灾难深重的现实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郭沫若的系列历史剧把抗敌御侮与反抗专制的主题合而为一,表现了政治冲突对民族抗战造成的巨大冲击。巴金创作的《寒夜》(1946)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力作,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家庭悲剧,道尽了普通民众在抗战中遭受政治(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蒙昧)多重重压下生命的痛苦感受;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1948)对蒋纯祖的流浪生活与民族解放精神追求的双重痛苦给予了生动的描绘,民族解放的历史主题在抗战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显得异常沉重。

必须指出的是,抗战文学中的民族主义虽与30年代初期“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没有直接关联,但黄震遐等人倡导的民族主义文学也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40年代“战国策派”的文学理论与“六一派”成员的文学主张有着共同之处:一是明确的政治动机,一是鲜明的理论色彩。

(三)社会主义文学中的“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文学是一个从政治视角审视的泛概念,这里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内地文学。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的报告中就根据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界定了文学的政治内涵,确定了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周扬称“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全部实践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13页。,给其后的文学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内地文学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学模式,“大”指结构宏大,绝大多数作家都试图以史诗方式表现共产主义革命历史的必然性,从而完成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建构;“一”指主题的单一性,经历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多次洗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确立了革命斗争的主题;“统”指文学生产方式主要通过规定的任务、规定的写作范式、规定的文学刊物得以完成,作家很少能在作品中传达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可见,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严重冲突,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影响就是促成了文化革命朝着政治革命转型。然而民族解放的主题在新时代政治革命的宏大语境中并未消失,仔细分析,仍然可以看出政治泛化后的中国文学依然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毛泽东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隐含着民族解放的重大命题,共产主义革命的主题与反抗旧时代旧制度的要求密切结合在一起,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与民族解放的呼喊始终一脉相承,作家的创作也自觉地融入这一历史变革中,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亦是为了表达长期遭受西方列强歧视压迫的民族反抗精神。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中最突出的一类题材是描写“革命历史斗争”的作品,对国民党政治的否定蕴涵着“反帝反封建”主题,描写土地革命必然表现作品中的主角(广大农民)翻身做主的自豪感,抗日斗争题材则充满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梁斌的话语叙事便表现出这一民族主义的政治寓意:从描写农民阶级觉醒后对地主阶级的反抗(《红旗谱》)到转向抗日斗争的叙述(《播火记》《烽烟图》)构成历史叙事与政治建构的双重融合,对侵略者的反抗与对剥削者的斗争主题被搁置在同一个话语层面上,显示了民族主义的内驱力。在描写“抗美援朝”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打倒美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主题再度流行,民族主义的话语得到更为强烈的表露。

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革命的喧嚣声浪远远大于民族解放这一历史主题,描写现实改革的作品更多的是突出阶级斗争的主旋律,民族主义呈现出内隐的倾向。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性,必须看到意识形态冲突中所潜伏的民族主义因素,不同的作品其民族性主题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需具体审视,仔细甄别。

三、民族文学:审美层面的民族性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学更是将东方特有的民族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内在精神看,中国文学自古就形成了关注社会,体验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与文学形式的交融中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审美品质。孔子编撰《诗经》时,便主张“诗言志”,强调文学书写内心情绪情感的本体意义,孔子认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是诗歌的内在品格,强调“温柔敦厚”的抒情文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早期的文学经验理论化,提出“神”、“气”、“风”、“骨”等文学理念,“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译,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359页。,突出作家的精神体验,强调文学内在神韵的建设和表达,对文学抒情写意的诗性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无论是魏晋的田园诗人,还是唐宋的婉约名家,都把内敛和含蓄视为文学的根本。与此相关的文学形式,从诗歌散文到曲艺和小说,几乎都自觉融入含蓄、凝练、简约的审美追求中,注重文学的意境创造,注重语言的精细运用,字斟句酌与凝神冥思的创作方式创造了大量文学艺术的经典文本。

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新文学运动中以一种叛逆的方式“宣告了”古典文学的终结,给以文言文为文本形式的传统文学造成极大的冲击,但分析其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新文学作家绝非要毁灭过去、割裂传统,他们要打倒的只是传统中的反动因素,清算和否定的也是旧文学中的糟粕和垃圾。沈雁冰批评鸳鸯蝴蝶派作家“向壁虚构”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载《小说月报》1922年11月10日第13卷第7期。,鲁迅坚决反对封建旧文学中的“瞒”和“骗”,创造社作家所倡导的真率抒情也是为了反对旧文学中“扭捏作态”的虚伪文风。他们对传统文学形式采取了扬弃的方式,抛弃生涩诘屈的文言文,倡导流畅简明的白话文,在文学实践中主张描写真实的生活,抒写真切的感受,现实主义文学理念与传统文学追求自由真率的文学风骨自然融合,构成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内涵。

现代作家从文化启蒙的立场审视民族文化的历史存在,以人文主义的眼光描述中国国民的生存现状,重视对民族传统的审美体验,在创作中生动地描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启蒙思想时也展现了东方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文学民族性的审美内涵。20年代的乡土文学所呈现出来的民族性风貌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王任叔、许钦文、蹇先艾、黎锦明等作家所讲述的人生故事具有中国农村特有的地域文化场景,农民所承受的痛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的贫困,还有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的多重制约。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农民苦难的现实,又能体验到中国农村民俗文化的多元风貌,乡土文学因民族性内涵而具有特殊的审美品质。老舍虽然受到英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但他对民族传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地方风貌和民俗风情,从市井小巷到酒肆茶楼,从衣着方式到心理神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通俗流畅的白话语言中蕴涵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在文化批判中体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沈从文则独辟蹊径,他描写湘西山区的民间生活,描写船工山民简朴宁静的生活,表现他们自足平和的人生态度,创造出一个极具民族文化风情的“边城世界”。在这里,长辈和蔼慈祥,青年勤劳勇敢,人与人之间热诚互助,体现出传统文化浸润下纯厚古朴的人情美、人性美。沈从文在讲述“边城”故事时还着力描绘湘西小镇的民俗风情,渲染出边城小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作品因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和民族文化风情而独具魅力,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建设的代表性作家,其美学风格在80年代汪曾祺的小说中得以延续,并对寻根文学作家钟阿城、贾平凹等人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同类推荐
  •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前苏联红军不但把东北交给了国民党军队,而且还向中共发出了最后通牒。抢地盘蒋介石空降十几万大军,摆脱逆境毛泽东转攻东北中小城市。三年磨砺解放军终于强大起来,林彪最终打败了杜聿明……
  •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本书收录了他零散发表的长短篇散文六十多篇,分七辑,大致依作品面世年代为序排列。老舍的作品以幽默朴素、语言口语化见长,从这些散文里,读者可以再次领略老舍先生民间语言大师的风范。
  • 温柔的挣扎

    温柔的挣扎

    每个人都处在某种生活状态中,这种状态既包含着物质的拥有,更显示着精神的姿势。因为身在此山中,我们自己往往很难用一个词来描绘这种由诸多元素合成的状态。但旁人,或许因为与你存在着距离,反而能清晰地穿透你的言行,对你的生存状态作出一言以蔽之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极强的评价。“温柔的挣扎”这个语汇就出自我一位文友的描述,“温柔”与“挣扎”这两个情感指向迥然有别、行为姿态截然不同的词,居然能如此浪漫而又理性地、轻柔而又有力地统一于同一个话语环境中,不由让我怦然心动,我认同它作为我生存状态的语言形态了。
  •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由戴子著,这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戴子写的虽然是成都,但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我们感到的却是世纪沧桑和整个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 人生如谷

    人生如谷

    本书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文艺评论家、诗评家李国文的散文精选集,书中收录了李国文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内容广泛,涵盖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游历各地的见闻与感受,对人生的理解与体悟,以及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独到的针砭评说。其散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恶魔回礼天使余香

    恶魔回礼天使余香

    白月光与神秘复杂的女主,相恋相知的故事。(有甜有虐,像浓浓的咖啡,加了一点糖。)
  • 竹马归来:蚀骨甜宠小青梅

    竹马归来:蚀骨甜宠小青梅

    六岁,他送给了小青梅一条项链。一场大火后,他音讯全无。八年后,他狂野回归,只为宠她。她说:我要喜欢你趁早,青梅竹马,一梦一生就到老。经年以后,终于明白,你最可贵,也无可替代。
  • 你也可以这样活

    你也可以这样活

    生活中有多少人用没钱、没时间这样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懒惰、怯懦,困在一隅,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整个世界。越成长,越认识到自己原来世界的狭小。往前走一步,你会拥有更多选择。世界如此大,你总要勇敢地走出去,才能收获更多的精彩。
  • 我竟然在守望先锋

    我竟然在守望先锋

    暴雪爸爸……我为毛突然穿越到了守望先锋世界里?还带着这个坑人的系统??还跟着黑爪混了??一切,都从守望先锋开始。书友群:955215586(求求你们加群吧,可以讨论一下私设人物与剧情)(主世界为守望先锋世界)
  • 世界帝国史话 德意志帝国

    世界帝国史话 德意志帝国

    一般意义上的德意志帝国是指从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帝国成立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经济、军事、科技都获得了飞速发展,一跃而为世界一流强国。“德意志独特道路”看似一条康庄大道,但是根植在其骨髓里的扩张基因使它迅速走向灭亡。1918年,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其留下的残局最终交给了魏玛共和国。《世界帝国史话:德意志帝国》力图通过对德意志帝国发展轨迹的叙述,展现一个迅速崛起而又急速败亡的新帝国典型。
  •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偷天改宋

    偷天改宋

    中条山战役,山南绝壁之上身后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身前枪炮相向的日寇。八百好儿男纷纷投入滚滚黄河!震颤的地面唤醒了昏迷中的韩振汉,没死成吗?怎么还有蒙古骑兵?一个男人,为了八百生死相随的弟兄寻求安逸的第二次人生,如何才能安逸,这天下纷乱何以为家。赚钱才能养家,宋人豪赌,他开了赌场,文人风流,他开了百乐门,官家爱听曲,他弄了个民乐交响乐团。忽必烈的掌上明珠成了他的使唤丫头,蒲寿庚被玩死的时候还在帮他数钱。韩振汉,肩负起八百个弟兄都妻妾成群任务的好团长。本书上架前,每日两更。每日中午12点更新一章,下午19点更新一章。加更不定时。1000点币以上打赏加一更,200条评论加一更,500收藏加一更。
  • 决世屠尊

    决世屠尊

    乱世红尘,卷一地风风雨雨,天马行空,挥世事豪情。爱字不放手,战字不低头!萧萧乾坤,谁为红颜……
  • 残阳如血

    残阳如血

    重庆朝天门码头,象征着扬帆起航的船头形态的广场空旷、宁静,三三两两的游人漫不经心地闲逛着。这时是下午四点多钟,九月的重庆,暑气还没有完全消退,一般要到晚上七点多钟的时候,广场上的游人才会渐渐地多起来。一位年轻女子随意选择了一张三人座椅坐了下来,面朝着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含义的广场雕塑,目光呆呆地凝视着,从别人的眼里望过去,不知道是她在注视着雕塑,还是雕塑在注视着她。后来有人真的希望是雕塑在注视着她,记录下她的一举一动,注视着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 我们是糖,甜到哀伤

    我们是糖,甜到哀伤

    这本书从去年夏天开始写,而今年的夏天也已开始,季节刚好是一次完整的轮回,而我记录的故事却是不完整的,是支离破碎的。故事里的许安呀,姜绚呀,林唱呀,我都给了他们破碎和忧伤的爱情,其实这并不是我的本意。最起初的时候,我也想写一些开心的完美的故事,我也想把整本书打磨得像是一件精致的景泰蓝瓷器,谁知道越小心越伤心,它还是碎了。我不知道这满地的碎屑,会不会有那么一片,刚好把你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