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弼,1893年4月23日出生于湖北汉川县黄家嘴村一个木匠家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毕业后留校,在国学研究所工作。到1927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时,他已经在北京大学工作了9年,时年34岁。这期间,他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宋代理学(著有《二程子哲学方法论》)和古籍目录学(著有《中国旧籍分类法纲目》等),整日和故纸堆打交道,是纯粹读书的书斋学者,唯一能和考古沾上边的是1922年北大国学所开办了古物陈列室,黄文弼在沈兼士等人的带领下,参加了古物整理工作,还参加过故宫的文物清点工作。但他从来没有参加过真正的现代田野调查和发掘活动,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将他称为考古学家,是以后的事。到此时为止,他充其量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金石学和目录学家。笔者推测,他之所以能入选考察团,一个原因是他在中国古典文献方面的知识根底扎实,而且还有一定的鉴识古代文物的知识,他读书用功极勤(以至刘半农戏称他为“冬烘先生”),熟读中国史籍,只要古书上有过记载的河流、山脉、地名等,他均能知其出处,道出其衍化脉络,这一点在后来的工作中,令斯文?赫定十分佩服,这一块正是斯文·赫定的知识短板。另一个原因是他正当壮年,身体能承受住探险旅途的颠簸之苦。
但黄文弼还有另外一个性格特点是刘半农、徐旭生等人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轴”。他读书肯下死工夫,做人做事也认死理儿,认真到了极端的程度,安排给他的任务,哪怕只有芝麻绿豆大点儿的事,他都会当成泰山般重大的责任去完成,这种性格特点让他成了考察团中唯一和斯文·赫定“死磕”的“冤家”。临行前,北京西北科学考察理事会给中方团员开会,交待的第一条任务就是监督外国人,黄文弼把这条任务牢牢地记在心底,写在日记上,后来贯穿在每一个行动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