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刊登《中国经济未敲响的警钟》一文提到:“日本人在参观景泰蓝厂时,中方慷慨地允许其拍下全部制作工艺流程,不出两年,大陆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景泰蓝直线贬值,原因是日本货杀来了。”这篇文章又一次引起人们对景泰蓝工艺泄密问题的关注。北京市保密局和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经过调查,认为“景泰蓝制作工艺未造成泄密”。为了澄清事实,国家保密局和轻工总会、国家科技保密办于1993年7月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北京市珐琅厂进行调查研究,并实地考察了景泰蓝的生产场地和制作过程。
经过调查了解和实地考察,调查组认为,我国的景泰蓝在制胎、抛光釉料等主要工艺方面都比日本“七宝烧”落后。例如制胎,日本是模具制作、一次成型,技术比较先进,而我们是分段拉伸、焊接成型,技术较为落后。因此,说因为景泰蓝泄密,使日本“七宝烧”技术上得很快,是没有根据的。
我国的景泰蓝在制作过程中,由于釉料质量不高,对铜胎的附着力差,当面积过大时,在高温烧焊过程中釉料容易脱落,行话称之为崩蓝。为了防止崩蓝,采用了掐丝制作锦地工艺(行话叫满地铺),即把铜丝弯成各种图案花纹粘在铜胎上,久而久之形成了景泰蓝的特有风格。这种工艺是艺人的一种艺术创造,是一种技艺,而不是诀窍。日本“七宝烧”因其釉料对铜胎的附着力强,不需要制作锦地。“七宝烧”也搞掐丝(称“有限七宝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从艺术的角度搞的局部掐丝。二十世纪后,日本制作了无掐丝的“无线七宝烧”。制作锦地费料、费工,并不符合日本的民族风格,所以“七宝烧”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采用制作锦地工艺。传说1975年因我掐丝工艺泄密,1977年日本出现掐丝“七宝烧”制品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制作锦地需要大量铜丝,北京市工艺美术厂搞出了掐丝革新设备。日本“七宝烧”掐丝很少,因此这种设备对日本来说是不需要的。
景泰蓝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在市场上是否畅销,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和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影响景泰蓝市场主要原因是国内遍地开花,搞景泰蓝的人太多太滥,质量无法保证,又竞相压价出口。由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景泰蓝的价格仅为日本“七宝烧”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难以登高档礼品的大雅之堂,大多是在小店铺甚至地摊出售。不存在因景泰蓝制作工艺泄密,日本“七宝烧”挤占我国景泰蓝市场的情况。
1982年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时,工艺美术品公司和工厂承认景泰蓝泄密事出有因。1976年5月,工艺美术厂在接待日本“七宝烧”代表团参观时,该厂一位领导违反接待方案,让日方参观了不对外开放的掐丝革新设备。工艺美术品公司和工厂领导感到压力很大,况且在接待过程中又确实违反了接待方案,因此承认泄密,作了检查。以图尽快了结此事。
1993年5月至8月,北京市珐琅厂和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在北京市工业系统开展的集中定密工作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轻工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对景泰蓝制作工艺中被定为国家秘密的事项进行了复核,分别向两厂的上级单位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提出对景泰蓝工艺进行解密的申请报告。经逐级审核,1993年12月6日,中国轻工会保密委员会发函给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同意解除“景泰蓝工艺”中铜胎成型、釉料配方、焊药配方三个要点的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