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77000000001

第1章 秀娥

来源:《清明》1994年第02期

栏目:中篇小说

做姑娘时的秀娥,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是她那些追逐乡村草台戏班子走街串乡的时光。这自然是秋后农闲季节里的事。

皖中一带,民间的黄梅戏十分盛行。在村子里随便搭起一个土台,一群白天还在土里劳作的男人、女人,脱掉沾满泥迹的外衣,穿上简单的戏装,脸上涂满油彩,走上民间舞台,便成为一个艺人。于是,那些天上人间的故事,譬如《珍珠塔》、《杜十娘》、《董永与七仙女》,便常常使村姑秀娥以泪洗面。

这一年,安徽刚刚解放。

翻身解放后的秀娥对于乡间草台戏的迷恋更加有增无减。大李村的人都说,秀娥长得就像戏上的人。细挺的鼻子,弯眉大眼,扑闪闪的灵动异常,如在说话。唯有那双大脚片子让人难堪。小时,只要母亲一抱起她的双脚,拿起裹脚布,她就像杀猪般地嚎叫起来。爹说,算了吧,穷人家的丫头,脚裹得那么小,叫她咋干活?

于是,秀娥这双免遭劫难的脚,在初解放的日子里,使她能够洒脱而自如地奔走在乡间小道上。秀娥追随的是享誉柿镇四乡八村的民间剧社,“金铃铛”戏班。

秋天的夜晚,凉风习习。秀娥盘腿坐在村头戏台的最前排,水汪汪的两只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戏台上的业余演员,为他们扮演的那些角色,为那些天上人间不可调和的悲剧,感伤不已。

终于有一天,欷献而去的人群走散之后,秀娥来到后台。她走到一位正在拿草纸擦脸上油彩的演员面前。她认出他是金铃铛戏班的台柱子,扮相清俊的台上小生姚春。秀娥说:俺也想唱戏。

小生停止擦脸的动作,那对还原本色的眼珠子翻了翻,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番秀娥,说:你会唱啥?

秀娥扯起嗓子,放声高唱了一句:树上的鸟儿……

小生挥动他那宽大的袖袍,掩嘴一笑,说,罢了——你那嗓子,像小公鸡儿打鸣似的。你要一唱,非把小孩吓得尿湿了裤子不可。

小生姚春说得抑扬顿挫,犹如戏台上的唱白。秀娥失望至极。小生又说:你这副破锣嗓子,就别想着唱戏了。给俺做媳妇吧?俺是姚庄的。

秀娥说:俺晓得,可是俺早订了婆家啦。

小生说:不怕。政府反对包办婚姻。

反悔退婚和与金铃铛戏班的业余小生偷情,使秀娥一度成为柿镇乡众人瞩目的人物。舆论对他们褒贬不一。

但是他们鼐到了政府的支持。乡公所里一位背匣子枪的妇女干部,亲自给他们送去了画有双“喜”字的手写结婚证书。

这是柿镇乡第一对由新生政府发给结婚证书的男女青年。大李村流浪汉牛秃子返回村子的那天,正赶上秀娥出嫁的热闹场面。

大李村的人记得牛秃子小时候并不秃。满头的黑发,像一个盖似地罩在他窄瘦的脸上。惟有这一点是他身上最具有光彩的地方。十四岁的那年,家里人把他送到城里的宁丰米行当学徒。那时候他不叫牛秃子,叫牛桩。

牛桩在米行的岁月可以说是暗无天日。天不见亮,就被老板娘像喝狗似地吆喝起床,搬米、过秤、采买,一天下来,连个放屁的工夫都没有。

一天夜晚,牛桩躺在米行的米袋上,被厨房里鸡汤的香气撩拔得难以入眠。老板和老板娘都到剧院看戏去了。他悄悄地从米袋上的脏被窝里溜下来,钻到厨房,揭开煲汤的砂锅盖,用汤匙舀了一点,嘘口气,尝了一口。

这一尝就难以自持。他完全沉醉于鲜美的鸡汤之中,留恋忘返。待后来发现老板娘就站在身后时,为时已晚。也许老板娘已进屋多时,一直在欣赏他偷喝鸡汤的贪馋相。他放下汤匙,老板娘冲他笑笑,再喝啊。他摇摇头。老板娘端起砂锅,把滚烫的鸡汤,从他的头顶上浇下来。

他抱住头,嘴里发出凄厉的嚎叫。那一头黑发,活脱脱地从他的手中剥落下来。

这是他进米行第二年的事。伤愈之后,他的头上变得癞癞疤疤,紫红发亮。唯有脖颈地方留有几撮杂乱无章的黑发。牛秃子的外号,就是这个时候得来的。

牛秃子又在宁丰米行做了两年。

满十七岁那天晚上,他提着一把雪亮的利斧,撬开了老板娘的房门。这一天,米行老板外出采米未归。

老板娘竦然坐起,在惊慌中拉亮电灯,看见是自己米行的伙计,不禁咧嘴一笑,说:哟,秃子啊。老板娘斜眼看着伙计。咋的,熬不住啦?想在老娘这里开荤?

牛秃子脸上冰冷如霜,低声命令老板娘:脱!

老板娘下地趿了鞋,扭着徐娘半老的腰肢,风情万种。她娇声嗔道:脱就脱,还提着个斧子干啥?怪吓人的。

她躺在床上,皮白肉多的身体散发着刺眼的白色光芒。见半天没有动静,她侧过脸招呼他:来呀,你这偷嘴的猫,老娘教你。

牛秃子一步步走近雕花的架子床,突然挥起手中的利斧。

一声要命的尖叫响过之后,老板娘摸摸自己的脑袋。头还在。只是一头青丝,被齐刷刷地剁了下来。

牛秃子左手提着自己仇人的头发,右手拎着利斧,走出宁丰米行。然后就在这个城市失踪了。

牛秃子这一去就是许多年。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牛秃子在村口拦住了姚庄的迎亲队伍。他对头顶红头盖的秀娥说:秀娥妹子,听说你出嫁了,是大喜啊。你秃哥也没啥送你的,这里有一副镯子,你戴上吧。

此时,秀娥正躲在红盖头下作出嫁时的例行哭泣。一边是离开爹娘,告别少女生活;另一边是要作如意郎君妇,那泪悲喜参半。秀娥掀起头盖的一角,看见了一张吓人的脸,她赶忙放下头盖。

牛秃子说:妹子,我是牛桩啊。

秀娥想起村里关于牛桩历经磨难的广泛传说。他脸上顺顶而下的癞疤证实了传言的真实性。顺藤摸瓜,秀娥还能与牛秃子沾上一些表亲哩。秀娥涕泪涟涟,伸手接了镯子。那镯子是玉的,翡翠色,凉凉的,沉甸甸的。

秀娥与乡村戏班小生姚春的婚后生活宁静美满。

随着农历大年的趋近,风雪不断,金铃铛戏班走街串乡的露天演出越来越少。而婚后的秀娥显然对于民间小戏的热情锐减,专心致力于家务和农活。同时尽量缠住姚春,不让他外出。她怕她的小生在外面惹出什么偷香窃玉的风流事来。她只希望像戏中所唱的那样,将男耕女织的生活过下去。

金铃铛由于台柱子小生的缘故,甚至在正月期间也只演出了几场。村民们对此很是失望。

春节过后,小两口回娘家。想到那份镯子的人情,秀娥便和小生提着酒、纸烟和红糖,去看牛秃子。

牛秃子住在一个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这是他过世的父母遗留给他的唯一祖产。村里人念他曾经苦大仇深,如今浪子回头,落难归乡,便要分房子分地给他,他没要。他说没准哪天他又要去逛荡。

岁月如水流走,日子平静和缓。忙过春夏,转眼又是秋。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是柿镇的大集,方圆十几里的人都往镇子里涌。

秀娥便要姚春陪她去赶集。那时节的人还不够开化,两口子行路是一前一后的走。姚春是学过戏的,走路自然是有些风摆杨柳,兰花指微微上翘。秀娥挎着篮子,跟在后面稳步而行,看着曾是四乡名人的丈夫,回想他那些浓妆演出的风光之夜,不禁心中甜美如蜜。

走到街口,他们看见牛秃子笼着袖子,耷拉着秃头,穿了件破袄,腰里扎着个布带子,也晃到镇上。夫妻俩便站下来,陪着他在街口说话。

牛秃子忽然放低了声音,挺神秘的样子对他们说:昨儿晚上,我在芡河堤上,看见白马了。

俩人摸不着头脑,姚春说,你说啥?

昨儿晚上,我看见了白马。牛秃子从袖子里抽出笼着的手。秀娥发现那双手也是疤痕斑斑,不像是烫的,很像是刀伤。牛秃子用手比划着说:

那马通身雪白,站在河堤上刨蹄子,马尾像大扫把一样长,摆来摆去。抬头的时候,长长的马鬃在颈子上一根根乍开,竖起来,极威风。还咴咴地长啸两声。后来,那马奔白马垱,一晃,就不见了。

秀娥先自忍不住笑起来,打趣道:俺秃哥啊,你是在说梦话吧。是没睡醒还是咋的?

牛秃子小而细长的眼睛闪闪发亮,不像是没睡醒的样子。他一本正经地说,白马挡的白马现身了,等着吧,要出大人物了。

秀娥不想听他疯话下去,悄悄牵了牵姚春的衣角。做小动作本是姚春的本行,他立即会意。两人一齐说:秃哥,有空上家里坐吧。便先走了。

白马现身,要出大人物了。

牛秃子仍在后面絮絮叨叨地说着。

走远了,秀娥问自己的男人,你说那秃子说的是不是疯话?咱这地方,哪来的白马?

皖中地区,属于江淮流域的丘陵地带,以水稻作物为主,耕作用的是水牛,没有马,也没有骡子和驴。

倒是姚春觉得这事有点儿怪。因为那时白马和白马挡的传说,在这一带生长得还很鲜活。

那是一个带大刀穿白袍骑白马的土匪头子的故事。

那是在鬼子进驻之前。他带着一群乌合之众活跃于皖中丘陵地区低矮的山岗间,以及网一样纵横交错的河汊和密密的杂树林子里,打家劫舍。灾荒年头,也劫富济贫。所以在乡村老年人的口头传说中,白马土匪并不显得那么令人憎恶。后来,日本鬼子来了,这帮土匪掉转枪口,保卫家园。白马土匪的大刀队、快枪队,成为当地日本驻军最为头疼的一支武装力量。

再后来,在一次突围的道路上,那匹和其主人一样带有传奇色彩的白马一头栽倒后,再也没有站起来。在枪战的硝烟散尽之后,善良的村民们怀着敬意,把白马葬在一块向阳的坡地上。这块坡地后来就被叫为白马垱。

白马挡地处大李村和姚庄之间,紧挨着芡河。

秀娥两口走进嘈杂热闹的集市。他们穿行在人、禽、畜、农俱和各种沾着露珠的新鲜蔬菜之间,很快把一个流浪汉的胡言乱语置之脑后。

不久之后,就有娘家村子的噩耗传于秀娥耳中。一个晨起拾粪的老头,发现大李村村长被人暗害于芡河堤上。

这位四十出头,不久前在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中走在最前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农村干部死相悲惨。他的胸、腹和颈部,分别被利器砍伤,致命处是由于喉部的那一刀。

村长倒在血泊之中,脸上充满了疼痛和疑问的表情。他的身旁附有一张粗糙的黄裱纸,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

同类推荐
  • 班主任好累

    班主任好累

    一所普通中学赶上教改大潮,被整合到一所超级牛校。一个丧失激情的中年女教师也因此迎来职业生涯的春天,而此时却发生了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校园暴力事件。这里没有教育理想,只有普校现实;没有辛勤的园丁,只有疲惫的班主任。零今天听到了好消息。好消息啊。王天泽脱离了生命危险。阿弥陀佛。岂止是心里的石头,就连我的五脏六腑都终于落到了地上。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浪漫古典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综合卷,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从网络走入现实

    从网络走入现实

    这是一本民间故事的集合,里面有普通人的聪明才智,也有名人的远见卓识。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让人领略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本书讲述了发生在民间的各种趣闻轶事。有两条鱼闹出的误会(《村主任的心事》),有隐藏在树桩后的秘密(《树桩的启示》);有一本秘笈引发的思考(《灵山龙窑》),有一张美元结出的幸福之花(《创造神话》)。
  • 酒的奥妙

    酒的奥妙

    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里评子羽先生《凉州词》的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说:“作悲伤语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还说,究竟酒的作用,“在学人领悟”。看来,喝酒的未必作得诗;作诗的大都是喝得酒的。到北京以后的喝酒记忆,已经是七八年以后的事了。大多是和作者、同学、同事之间的小酌,你来我往,难得会聚。那时要凭票吃饭凭票买酒,不是很方便,但一得机会,总有人会大方地拿出瓶酒来,且是带有地方特色,现在看来都是名酒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度,不限于自己的感受,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神谕

    神谕

    《神谕》是一部反映我国清未帮会政治历史的长篇小说。描写洪门天地会一代枭雄阮大成趁机而起,旋即覆没的史实。
热门推荐
  • 中外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

    中外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

    本书选择了中外55位名作家,是为多数人所公认的一流作家,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著名作家。本书分别对他们的生平成就、创作成果、趣闻轶事等方面加以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述。重点是突出作家们如何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他们成才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使读者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 我的超级老婆

    我的超级老婆

    据全球妇联协会曾公布的老婆排行榜,如下:初级,中级,高级,超级。而,主角的老婆就荣登超级行列。
  • 皇上,臣女今年才十五

    皇上,臣女今年才十五

    毕业季是道坎儿,情侣分手,前路迷茫,站在毕业季前的林玉却无知无觉……emmm……家里有矿,毕业于她来说只是烦恼去哪里完成她的毕业旅行只是老天爷,她只不过和舍友包了几个小鲜肉,哦不,包了条游艇和小哥哥们出海,好吧,就浪了那么一咪咪而已,为什么要把她一巴掌pia回远古……额,古代?
  •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王泰栋、薛家柱、李政编著的《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以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离开故乡登上泰康号兵舰前的情景为引子,记叙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全书选取1949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回溪口进谱寻祖、陈仪下台、与李宗仁明争暗斗、逃到成都、最后一次舟山普陀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富有典型性的精彩片段。在忠实于真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和细腻刻画,记录了蒋介石在大陆最后日子的政治活动和内心活动。
  • 很想很想你

    很想很想你

    他是商业配音圈的名人,主业神秘,不甚爱交际。因为一次意外,他开始每晚给她介绍美食,诱人的声音,描述着一道道菜的做法,也一口口地,把她吃干抹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庶女为妃

    重生之庶女为妃

    新书《快穿之男神多半是有病》求收藏求支持!一朝身死,崔诗雁决心要远离渣男渣妹,不想圣上一纸婚事,将她赐给有病有残的废材王爷,一切该何去何从……
  • 万妖之主

    万妖之主

    只因一场际遇、一份机缘,他走上了一条特立独行的修真之路,成就了修真界一个威名显赫的万妖之主。破苍穹,乱红尘,颠三界,不管是妖是魔,皆为我所用。不管是仙是神,皆唯我独尊。<br/>&nbsp;&nbsp;&nbsp;&nbsp;
  • 都市超级雷神

    都市超级雷神

    他意外遭受到诡异的雷击,雷电淬体,从此以后,他犹如:雷神下凡,纵横都市。勤奋好学,打拼创业,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
  • 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

    你有没有试过深爱一个人。你有没有试过用你全部的生命去爱一个人。你有没有宁可抛弃善良的自己也要得到的爱人。你有没有想要把你的生命轨迹和哪一个人缝合。因为,他没有,不爱你。
  • 摘星楼(上)

    摘星楼(上)

    无戒手搭凉棚,紧皱着眉头向这条黄土道东侧眺望着,六月的骄阳毒毒地刺灼着他宽厚的背脊,天际无云,周遭无风,唯有嘈吵的知了在树端上尽兴地吸吮着甘美的树汁,发出长长的锐鸣。小和尚无戒今年年方十七,圆肚圆臂圆腿子,大头大脸大耳大眼大嘴巴,唯独脸盘最中央的鼻子象个未曾发酵的干瘪小馒头,时而发痒痒,即使在最毒的骄阳下也会猝然打出一串飒爽的喷嚏。此刻,他脱去身上的短褂,扒去胖腿上的薄裤,连着自己的小包袱一股脑地围在腰际,就这样穿着一条青灰色的短裤衩,光秃秃的脑门上顶戴着临时用柳枝编的遮阳帽,大步流星地在镜州城外的黄土道上行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