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马可波罗的老外曾经用他的游记告诉世界:中国有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块”,并且“取之不竭”。门头沟的采煤历史可追溯至辽代。“西山之煤”,“为京师之宝,也为民间饮爨”。“炕火初燃,令寒谷生春,尤胜红楼暖阁”。京西的“黑色石块”,暖了贫寒百姓,也烤热了六朝古都。那首被窑工的嘴唱成的黑色歌谣,连同世代蜗居的“锅伙儿”,以及微弱的矿灯在巷道里呻吟的年月,如同窑工身上黑色的伤疤,成为嵌在门头沟骨头里的黑色记忆。
除了供给京城的“一盆火”,还有大量的石灰岩烧制的石灰,以及永定河里的沙石,成为京城建设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门头沟曾以煤炭和石灰的“黑白两道儿”建构着京都,也支撑着自己。
但是,这种支撑是何等的艰难。政治上翻了身的京西人,在经济上却始终不能挺起腰板。尽管领导者费尽心机,不断变换着治区方略,不论是“以粮为纲”,还是“林果为主”;不管是“扎根山区建山区”,还是“走出山区奔富裕”,发展速度几乎总排在全市倒数第一,老旧穷区成为永久的别称。以永定河为界,东是石景山,西是门头沟。有人说,宁向东一尺,不向西一丈;还有人说,宁在河东死,不在河西生……
一个地区发展的脚步如同一个转动的车轮。近两年,门头沟这个老旧穷区的轮子旋转得突然快了起来,快得令人猝不及防,快得令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因为,人们在四平八稳的破车上坐惯了,坐久了。自打北京市政府将门头沟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个非常明确的功能定位,让门头沟人找准了突破口。区委十届十次全会分析了门头沟在首都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着力打造“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重点发展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务市民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
为了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真正使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变,区领导把自己推到了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快跑,不能慢走的境地。他们绷紧了弦,铆足了劲,运筹谋划了许多惊人的大手笔。“打黑养绿”关闭了270个乡镇小煤窑,结束了地区上千年的小煤窑开采史。他们大做山水文章,用科技手段,像给病人做手术那样精细地为大山疗伤,再造它们的生命之春。投资10亿元,对永定河沿河城至三家店88公里河道、清水河28公里河道进行彻底修复治理,建设湿地超过120万平方米。往日苍凉的永定河道成为粉荷映水、绿苇摇曳的百里水岸景观。自2010年以来,门头沟区建设了近40个城市公园,逐步向市民开放。同时通过实施堤岸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对五个排洪沟渠进行治理和改造。“一湖十园、五水联动”的景观体系初步呈现,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定都峰景区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的终点,338级台阶举起了定都峰上的标志性建筑——定都阁,成为长安街西延线端点的重要文化标志。这个耸立于天地之间的崭新作品,以它特有的辉煌和典雅形成了“东有大运河、西有定都阁”的长安街新景观。这里与永定河直线距离9公里,向东眺望,长安街景象一览无余。著名作家刘恒参观定都阁时感慨地说:“作家的作品在纸上,你们的作品在天地之间。”
转型中的门头沟区,长安街西延工程、永定河生态发展带等重点项目正在全速推进。碧波荡漾的门城湖和30座公园,花草树木、水榭亭台、雕塑小品、坐椅石桌和各种健身器材,把门头沟人的生活品位一下子提高了许多,不仅给予人们物质上的享受,更填充了人们精神上的废墟。像是在做梦,又比梦结实。
门头沟山多,沟亦多,多少人曾慨叹咋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沟”是什么?“那是深渊般的苦难在门城前横亘,那是刻在京西人心上的一道道伤痕……”如今,城镇地区五条又脏又臭的排洪沟被改造成汉白玉栏杆围挡,红花绿草碧水幽径的美丽景观,称为“五水联动”。
原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来视察的时候,高度赞扬了门头沟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曾感慨地说,没想到北京西部还有那么多老百姓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并且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要知道,这里的平房可不是北京的四合院,而是煤矿工人世代居住的“采空棚户区”。刘淇说,这些工人为了首都的“一盆火”奉献了一生,党和政府欠他们的账啊,改变他们的居住条件就是还账。门头沟区区长王洪钟上任以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抓紧一切机遇让老百姓上楼,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老百姓上楼。”在近两年的住宅建设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采空棚户区的改造。因为那是最底层老百姓的期盼和仰望,是惠及民生的大事。
脚下曾经的浩瀚煤海和久远的开采给这里留下了肺病似的空洞和夜的色彩。黑色的土路,满天弥散的煤灰,黑色的汗珠,黑色的泪滴。煤矸石的峰峦和房屋成为这里独有的风景,像老旧矿区身上一块块黑色的胎记。当年,著名作家陈建功在他的小说里这样描绘门头沟:“只要过了三家店,天上的鸟儿都是黑的”……棚户的定义是住在简陋房屋里的人家。这里的简陋,没有絮进唐诗的三重茅草和杜甫的悲凉,却有着柴棚的遗传和锅伙儿的基因,有着石棉瓦和油毡无序拼接的音韵。低矮和破旧被最大限度地延伸,承载着几代人疲惫的叹息。
门头沟采空棚户区改造是北京市最大片的改造项目,是北京市的重点工程。区政府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设安置房200万平方米,解决棚户区3.1万户、8.5万人的住房问题。棚户区改造离不开拆迁,拆迁是当下最敏感的话题,把好事办好又谈何容易。区政府攻坚克难,解决了安置房选址、融资难、拆迁难等一系列难题,确保了棚改工程的有效推进。截至2012年9月底,棚改工程开复工23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35000套住房交付使用。到2013年底,将实现230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面竣工,基本完成采空棚户区改造任务。今年,又启动了新棚改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开工建设京煤集团38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改造,将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城区和矿区10万平房居民全部上楼。
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全力建设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发展思路,区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在京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签字仪式。到2012年底,将有40多家大型国企、央企来门头沟开发建设,已经落实100多个项目,协议签约金额近3000亿。前所未有的魄力和招商数字震动了整个北京城。而在计划建设的诸多重点工程中,S1线轻轨和长安街西延线工程属于重大项目。除此之外,一个长期落后的老、旧、穷区,利用多种方式,解决了缺钱的问题,保障了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因为,只要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只要心里想着老百姓,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
叮叮当当的驼队缓缓踱过永定河木桥的情景,已经深深地嵌进岁月的印辙。山里人也走过了用实纳帮的砍山鞋丈量山路的历程。那时候,背一篓子山货到城里卖,要走上好几天。城镇人用一根扁担八根绳挑着果蔬进城也要走上多半天。赶上永定河发水,挑担的汉子便甩开粗布“汗褟”,跳入激流,一手划水,一手扶筐,把蔬菜水果运到对岸。长在河边的人大都有很好的水性,不仅能凫水,还会划船,划笸箩。无桥无船的地方,三寸金莲的女人们只能靠男人背过河。于是,河边又多了一种职业——背脚的。
当年,挑脚的汉子们用双脚夯实的古道早已拓展成平坦的公路,从一辆大鼻子的336路开始,逐渐发展的公共交通把门头沟与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莲石路和阜石快速路的通车,更是缩短了门头沟与北京城的距离,同时也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概念。
当S1线轻轨等新鲜词语融入门头沟的时候,带给老区的不仅仅是激情的热望,还有一份冷静的思考。因为,老区的当家人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市重点工程的实施,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顺畅,更是千载难逢的经济发展机遇。S1线轻轨铁路通车后,等于给老区和山区插上了翅膀。而且,还在沿线规划了休闲、旅游、金融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这将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随着S1线的启动而全面起飞。S1线门头沟段全长6.4公里,在小园和石厂建两个特大站点,四道桥站建成一个可与多条公交线路接驳的西部换乘中心。加上首钢搬迁以后,长安街西延线的建设,门头沟新城就成为中华第一街——长安街的最西端。如此引人注目的重要位置,发展不是散文式的漫步,而是诗歌式的跳跃与跨越。
不可能有大片现成的土地等着开发。S1线和长安街西延线的建设,需要500多公顷的土地收蓄,又遇到两个躲不开的字——拆迁。2010年五六月份,因北京西六环的建设,刚刚拆迁了永定镇的白庄子和东辛秤,原想从S1线东线起步,每次两个村依次往西拆。但S1线年底就要开工,原计划打乱了,一切都要往前提。两个工程的土地面积需要拆除83.5万平方米的民房,涉及永定地区的11个村庄,6480户,12093人。这时,已经进入10月,棚户区改造黑山地块也要上马,涉及5个社区,2423户,6542人。两项加起来,一共拆迁农居民8903户,18635人。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拆迁,在全区,甚至在全市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况且,动迁的不光是棚户区里住着公租房的工人,而大多数是祖祖辈辈在自己的家园上生存繁衍、生命与家园血脉相连的农民。虽然10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已经开工,如果等安置房竣工再开始拆迁,黄瓜菜都凉了。
有一个既不突破国家标准,又符合地区实际,群众也能接受的政策是拆迁成功的关键。目标是老百姓能认可,政府能承受,让利于民。
2010年10月的一天下午,区政府应急楼三层会议室正在召开政府常务会,讨论重点工程建设和拆迁问题。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各自的主张。有的主张还是要渐进、求稳,先拣容易的干。但这样肯定完不成任务。如果现在开始大面积地拆迁,周转房又怎样解决,眼看进入冬季了,近9000户老百姓蹲露天地不成?区长王洪钟一句话没说,他认真听完了大家的意见,紧锁着眉头思索了好一会儿,然后,坦诚地讲述了他的想法:在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急迫的形势面前,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丝毫不能等,S1线涉及的11个村庄和棚户区改造黑山地块的拆迁一块儿上马,立即进行。拆迁、环境改造和周转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齐头并进。政府动员一切力量,和群众共同努力解决临时周转房问题。区委书记刘云广一拍大腿说:“那就干吧。”会议开到6点多,大家逐渐统一了认识,决定马上开始这场大面积大规模的拆迁。政府连夜起草方案,决定从2010年11月10日起,永定镇的11个村庄同时拆迁。奖励期限就定在2010年11月13日至12月18日。第二天上午,区委常委会通过方案,并决定组织一批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搞拆迁。11个委办局主要领导带队包村,区委组织部抽调130名后备干部组成工作组下村。
区立即成立了由区长王洪钟任组长,区委书记刘云广任政委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指挥部。一个电话,提前召回了在上海出差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傅兆庚,委以S1线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的头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国才任政委。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一个不落,全部下乡包村,人大、政协积极参与。大家放下了日常工作,一切以拆迁为中心。
11月2日,晨光饭店宽敞的礼堂座无虚席,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S1线工程拆迁工作动员大会;3日,永定镇召开动员大会;4日,区工作组与镇对接;5日,工作组进行业务培训;6日,在拆迁范围的曹各庄村召开11个村千名村民代表参加的动员大会。与此同时,通过招投标方式聘请的26家评估、拆迁、拆除和审计公司同时到位。真是紧锣密鼓,有人说,瞧这阵势,不次于当年的土地改革。
浩浩荡荡的队伍,带着印有拆迁政策的一万多本小白本出发了,带着给11个村,6480户,12093名群众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