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93400000001

第1章

来源:《延河》2013年第09期

栏目:零度写作

天津解放以后,我父亲从继续南下的队伍中,留下来参加天津地方的建设。不久,他向组织提出,大城市的建设者很多,还有更需要人的地方,哪里艰苦,他请求,就让他去哪里。于是他来到绥远省,来到呼和浩特市。报到以后,骑马走了很久,把母亲接去,安顿了一个家。待了一些时间,觉得所在的还是城市,算不上艰苦的地方,按照理想的指引,他要求到内蒙古最苦寒的西伯利亚风口——乌兰察布草原、我出生的那个旗工作。离旗所在地两三里,有个小村庄,历史沿袭了一个唤做“府国县”的名字,父亲对母亲说:我们去的地方叫府国县,我去那里当县长。我母亲信以为真,她愿意跟着父亲走,“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来到旗里才知道是父亲和她开玩笑。简单收拾了一下住处,她跟着父亲翻过一片草坡地,去看真正的“府国县”。这个村庄,只有寥落的十几户人家,家家没有炕席,没有声息,村人们跟来人笑一笑的力气和兴趣也没有。

但父亲充满信心,忘我地投入了工作。那些年,他随身携带双枪,骑着马,奔波在外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有多么辽阔的草原上。他对我们旗的农村、牧区的每条道路、沟壑,散布于近四千二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水井有多深,湖泊大小、水量多少,每户人家的粗细情况,适宜高寒地带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的耕种期、生长期及收成,畜牧业的原始形态和再生性发展,每个聚居点的地理、历史、宗教、民族风俗,对山地、丘陵、荒漠化草原、半荒漠化草原的寸土和所能生长的植物群落,对历史的、现实的各种疑难案件和问题,了如指掌。

如果父亲下乡带走了一支手枪,我母亲就为怎么能妥善保管他的另一支手枪费尽心机。她有时把枪藏在枕头底下,有时藏在顶棚里,还藏过灶角那个储煤的小窑洞。许多白天和黑夜,残存的特务、土匪、反革命武装分子、“一贯道”组织、刑事犯罪分子、受蛊惑和蒙蔽的群众,在我们的房子前后转悠,敲窗、敲门,装神弄鬼,往门缝里塞纸条,往门上插刀子留言,说一些我父亲再不停手,他们就将如何如何的话。

我们兄妹在父母的不断移动中,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残酷斗争环境里,在饥寒下,在政治运动的风浪中,陆续出生了。

还有我奶奶,我父母也必须操心。奶奶每年领着我最小的姑姑,从老家来到我们家,住烦了回去,待一段日子再长途跋涉赶来。在老家,只允许种植玉米,她们以为内蒙古这边能够吃到白面。

那时候,这个地区最好的房子是寺院。满城荒草、土沙。农民、牧民和城市居民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解决饥荒、恢复生产,保障生命、生产的安全。本地的和外来的干部齐心协力,“吃苦在先前享受在后”的概念,因排斥“享受”二字,也不曾建立。我们家和“额嬷”家合住一堂两屋,同出同入一个大门,进门往里走,在堂屋深处对开了两个门,两家人靠近得像是一家人,以致谁都能辨别清楚进出的脚步声是哪个人的。在这边屋里打了地窖的耗子,不想在这边屋待了,通过私开的渠道潜移到对面的屋子;溜达回来玩一玩时,耗子们拖着大儿大女,弄不清谁是孩子,谁是孩子们的父亲母亲。这边的婴儿哭声一起,那边的婴儿马上呼应,晨不歇钟,暮不收鼓,谁想哭号,天辽地阔,不识权威,不辨菽麦,随时随地放声嚎叫,吵醒了两个家庭中最暴躁的男主人,一个用蒙语,一个用汉语,倾泄大致相同的内容。他们的反应,有效地镇压了那组因饥饿或者恐惧而奏响的童声合唱。稍息片刻,小孩转眼遗忘了家里那位最可怕的人,照旧哀号,除了妈妈把奶喂到他或是她嘴里,除了把他或是她安顿到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上帝和佛祖究竟有多厉害,这些事他们不懂得去管,也顾不上管。在他们那里,什么什么都是被怀疑的。

寂寞的日子,自有不甘寂寞的骚动。因而看不见大人小孩,谁会偃武修文。

我奶奶到来那天,我那位大哥,我奶奶的长孙,看见天黑了,这位叫做“奶奶”的人仍旧坐着不走,不期然而然,他问:“奶奶,这么晚了,你们为什么不回你们家?”我奶奶当时盘腿端坐在炕头上,听到小孙子问出这样的话,慢慢旋转到他的方向,像俯视一条蜿蜒的小溪,缓缓地、不动声色地、轻轻地说:“你问这个,什么意思?”小同志还没有深浅概念,一副初生牛犊迈步上路的呼呼姿势,他说:“我们要睡觉啦。”这两句话,我奶奶铭记了一辈子,不谅解。尽管我大哥说这话时两岁刚出一点点头,那时候对他来说,唯一揪心扯肺的事,是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他见妈妈给新出生的家伙喂奶,就往下扒拉那个小人儿。住在堂屋对面的额嬷过来,抱着小人儿亲他的脸蛋,用蒙语说他如何健壮、如何动人。我大哥狠狠地背转身,脸面冲南,对着玻璃,决绝地,不回头多看一眼屋里的人,而且他向额嬷预言:“他给你拉一身巴巴。”果真,小东西在额嬷身上撒了一泡尿水。

我奶奶认老话,究死理,她是这么说的:“三岁看小,十岁看老。”

她的孙子是婴幼儿,屁都不知道臭,可他竟然说出那样一句话,奶奶不生气是假的。此后,她不念长孙的好,不往耳朵里接收一条关于他的讯息。每年从“口里”奔赴“口外”住下,或者和我们一起住,或者住不远处租赁下的另一个房子,长达三个月、半年,没有抱过我大哥,更没有亲过他,不曾逗他玩儿一回。她的坚固执著,如我们旗西南方那座巍然不动的白音布朗山。我母亲有过一两回尴尬,但是一转脸就和煦如初了。她的性格与生俱来偕伴了一些自我化解的能力,保存事情的时候常呈现出有一搭没一搭,能记住一个动作,但不去记那个事情,而且往往把好玩儿的动作当做事情当。所以她自然而然消释了动作下面的事情,她对人的理解也因此具有了新的方向。这一上苍赐予她的特殊禀赋,帮助她在日后重重叠叠的艰苦岁月里存活下来,并获得了不少乐趣。几十年以后,她学我奶奶听了我大哥那句话以后反应出来的动作,学得惟妙惟肖:屁股堆儿呼地旋转一圈,往回收下巴,往出放下巴,是不屑岁月峥嵘,但能容天下可容之事的姿态。我们看了,觉得奶奶有板有眼,可是漂亮的女子耶。显然,这里面加进了她自己的理解。她对我奶奶,和我奶奶对她,磨练来、磨练去,说实话,感情是有的,只是不那么轻松罢了。

但母亲一如既往,把好吃的都给我奶奶、姑姑和我父亲,还把她父母亲赶了两辆勒勒车,驭载到我们旗的陪嫁绸缎、布匹,羊绒拉毛大衣、铺盖、刺绣衣物、枕具一类手工织品,都给她们做了、用了,剩下的让她们带回老家。我奶奶穿戴要样儿,姑姑们在她的影响下也喜好挓挲,怎么穿、怎么戴看起来赏心悦目。这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奶奶能说一点经史故事,喜欢坐观,喜欢发号施令,也喜欢行动。曾经有十来年,我父亲在外头打仗,与家里断绝了音信,她认定大儿子已经战死,便从心里放下了他,而不曾流泻一滴眼泪。也许这跟她没有给我父亲哺乳有关,她把我父亲寄养到奶妈家,没怎么关心过他成长的愿望和痛痒。也许是跟生活异常地艰险有关,父亲年岁尚小就出去当兵了。解放后,他骑一匹马回家探望,奶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好像儿子没死,那是他命大、造化大。既然没死,就该战罢归来,站立在她的面前,现在仅仅是归来了而已。

她的心性比一般的女人大,不幸丈夫患急症早逝,置她于举步维艰的地位。她年纪尚轻,就独自支撑着有六个儿女的家。她的发髻没有改成倒霉的寡妇模样,像从前那样,仍然梳理得纹丝不乱。人呢,坐定一个地方,腰板笔挺,衣服整洁得体,凌然地看着时间流动。这些方面,跟我父亲离开家时一样,只是母亲大人的眼睛里多加了岁月的含量。

父亲说:“母亲受苦了。”

奶奶说:“你懂得,懂得就不说了。”

父亲经风历雨,也算有些气度的人,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性情刚直,信念不改。但在我奶奶名下,听之任之。奶奶怎么着,他不怎么言说。这是我父亲一生少有的软弱和暧昧之处。直到我父亲老去、停止了生命,我才想到,他对他的母亲,用老话说,是个孝子。在他辞别自己的母亲、辗转于战火纷飞的岁月,他深刻地体会了母亲,所以他终生以沉默容纳、承担母亲,尤其是在那些困难时日。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我们旗,工资比较高,他这样分配他的薪水:每月给他母亲寄四分之一,给我大哥、二哥买营养品花四分之一,四分之一交给母亲用于家庭生活开销,另一份每月不断邀集他的同事、下属去饭馆改善伙食,谁家遇到困难给一些支持。

后来我小姑姑告诉我,我奶奶一辈子最在意的人是她的长子、我的父亲。她说,每当我父亲下班或者下乡归来,奶奶立即停下正絮说的修理人的话。她不想让她的大儿子听到她说不好听的话。

奶奶来到我们家,睡在全家最隆重的地方,暖融融的炕头那块儿。

那时,房子后面是一个车马运输大队,靠我们的后墙垛了高高的莜麦秸、荞麦秸和小麦秸,这些粮草成了老鼠大部队理想的掩蔽场。运输大队的老鼠体积庞大,我母亲见到最长的一只老鼠,加上尾巴有一尺二长。而且老鼠的队伍日见壮大,把住房后墙的根基几乎掏空了。有一夜,父亲在房间里,用鼠夹子夹死六只巨大的老鼠,他把他们并排放在地上,继续去睡觉。可是早晨起来一看,六只死耗子不见了,踪影全无,原来是他们被生前的伙伴拉走吃掉了。活着的耗子,不光在房间的空地上跑,还在顶棚里喧闹,父亲又在报纸糊的顶棚上安放了一个鼠夹子,差不多每个黑夜夹死一只。但是任凭你动脑筋想办法把死耗子埋到哪里,活耗子们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他们死去的同胞兄弟和姐妹,抛出来吃掉。活耗子吃死耗子,在饥饿难耐的时代,在我们旗,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耗子跟人一样也喜爱炕头那个热烘烘的地方吗?有时候他们在顶棚里折腾的动作大了,砸烂报纸,失身坠落到我奶奶的身跟前、胸脯上。就是说,但凡耗子是从顶棚里往下掉,总是掉到我奶奶睡觉的热炕头那一片地方。奶奶这样的妇女,狼在她背后,跟随半天了,她只顾得看前头,没顾得狼来了、正在她背后的危险情形。狼站立起来,像一个人那样式的跟她去接近,将前爪搭在她的肩膀上,她这才感觉到身后发生了情况。这种时候,奶奶的不同彰显出来。她镇定若常,并不回头,笑说:“灰鬼,大娘老眼昏花的没看见你,你逗大娘耍了?”说着,向后伸出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肩膀那里,拍拍狼爪,又像握小孩的手那样摸摸它。狼不知是怎么想的,再没作探讨,收起长长的身段,四脚着地,往奶奶的侧后方走开了。待狼走出一段距离,奶奶转过身去,看着那只跟她近距离接触过的老狼,走远。没过几年日本人带着一路的恶名声开进她所在的县,她不躲避。说:“我待在我家,没祸害过他,他凭什么来我的地方杀我?”她跟打日本的人要一支长枪。只是她没机会成为一名打日本侵略军的女杰,五十多年过去,每说到日本鬼人残毒这一章节,她还会腾腾地往出蹿火。

是嘛,她咋会惧怕一只耗子。

她一抬手,只听啪的一声响,耗子连带那个置耗子于死地的专门的夹板子,通通被她扫到地上。

母亲对奶奶埋藏在身心里的那种英武豪义的气概,敬畏有加。奶奶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她的榜样。单就面对耗子时候,奶奶沉得住那口气儿,勇敢地一辟手,把它打翻在地,母亲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很想学,学不来的。她心里的恐惧压过她的身高,不敢想象自己也能出得去手。

我母亲听到耗子呼呼的出气声,赶紧点灯。父亲跳下地,把耗子从夹板中取出来。尚存着一口幽闭气丝儿的耗子,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最后一搏,跑到水缸后面。父亲取过火铲,以比耗子更加迅捷的动作,摁住了他的头,将他毙命于水缸脚跟处。

想象这一幕,有点惊心动魄。

我母亲说,饥荒的时候,人口特别少,不知道耗子为什么那么多。

母亲一生,经过很多事情,若让她说出,什么东西是她最害怕的,她会指是耗子。

母亲见过的耗子,有青鼬,黄耗子,尖脸耗子,黄鼠(大眼贼)。那些从山西移民到了内蒙古我们旗的农民,常吃黄鼠,他们信奉一种说法:天屙地补,鸽子肉黄鼠。每到秋季,流动作业在地里的农民,常常绕着裤腰别一圈黄鼠,嘀里嘟噜带回家,扒了黄鼠的皮,将赤光光的黄鼠放入油锅,炸成焦黄色以后当美餐食用。炸一锅黄鼠,能耗出一小盆油,这些油,成为日后这个家庭炒面烩菜时参加的油腥。到了年底,如果还能剩一点黄鼠油,老乡就用它炸几块年糕供一供祖宗。正月初五日,正午以前,把这些年糕分一部分送至村庄的十字路口,请看不见而无处不在的神灵捎带上这些东西,帮助他们送给他们祖宗的亡灵,剩留的一部分给他们家的小孩子吃。也有这样的时候,农民不扒黄鼠的皮,只把肠肚一开,揪出杂碎扔掉,往空肚子里填点调料,捆绑住黄鼠的肚子,填进灶火的嗓子眼,稍微烧一会儿就熟,很好吃。

母亲下乡,老乡给她做的派饭里,就滴了几朵这样的黄鼠油花花。母亲没敢下筷子,饿着肚子逃掉了。

同类推荐
  • 古树

    古树

    张钊拿着斧子和锯子刚刚一打开堂屋门,他老婆邓晶恶声恶气的声音就从黑暗中横劈了过来:“你又到哪里去?”张钊吓了一跳,似乎看见了声音爆炸背后的火花,刚刚准备迈出门的脚停下了。刚才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张钊发现邓晶已经坠入了梦乡的怀抱,打起了轻微的鼾声,没想开门的声音还是把她弄醒了,看来她对他的警惕并没有放松。在这个世界上,知道他白天是人晚上是鬼的只有他的老婆邓晶和他的儿子张龙。张龙正在外面读大学,自然不会监管他。邓晶自然成了他唯一的监管人。“你别管我。”张钊没好气地说过,就轻轻地掩上房门,一头扎进了黑夜之中。
  • 不渡忘川

    不渡忘川

    秦森俯下身,双手将被黑色塑胶袋包裹的女尸紧紧抱起,任由冰冷而凛冽的感觉在皮肤上蔓延。殓房内很冷,值班的秃顶老头儿不耐烦地跺着脚取暖,烦躁地喊道:“喂!时间到了,要关门了!”身后的徐川干咳了一声,道:“秦先生……”秦森缓缓地放下尸体,看着胶质的拉链飞快掠过,将那张冰冷苍白的脸埋入黑暗之中。他嘴角微微抖动一下,转身推开殓房的大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徐川耸耸肩,一言不发地快步跟上。太阳被挡在厚厚的云层之后,天空显得灰蒙蒙的,到处弥漫着初冬的雾气。
  • 风流小浪底:一个副市长的工作手记

    风流小浪底:一个副市长的工作手记

    揭开了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神秘的面纱,速写出这个“封闭型”工地风流人物的翩翩英姿。它让你了解这个由世界银行贷款、50个国家水利专家参与的高难度工程拉开帷幕的艰难步履,让你领教被世界工程界奉为圣经的《菲迪克》条款的神圣性、权威性,让你惊叹合同部主任李淑敏钻研《菲迪克》条款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你欣赏总经济师何有源巧妙运用《菲迪克》条款的娴熟技巧,让你领略世界公认的高级环境工程专家鲁德威格老人一丝不苟的学者风范,让你聆听意大利承包商马西莫·马尔亘涅对中国建设的铮铮良言,让你叹服总监理工程师李其友协调承包商与业主关系游刃有余的高明手腕。
  • 拐个弯就到

    拐个弯就到

    常芳,女,七十年代出生。山东临沂人。200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收获》等刊物发表小说五十多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报刊转载。中篇小说《告诉我哪儿是北》正在改编电影。著有长篇小说《爱情史》、《桃花流水》等。现居济南。英雄山北门伫立着一座骑兵的雕像,黄铜铸的。唐光荣偶尔从北门进出英雄山,每次都会在雕像跟前驻足看上几眼。
  • 买办之家

    买办之家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融的京畿天津,通过对一个买办家庭及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全情式的描写,展现了100年前的历史风云及芸芸众生的命运变迁。父慈子孝的封建伦理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玉碎瓦倾;情深谊长的跨国之恋在商业利益的漩涡里几经沉浮;青梅竹马的昔日恋人沦落青楼,不忍相见……
热门推荐
  •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

    《把事做得恰到好处》告诉我们,做事,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专业技能,85%取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句话足以给人深刻的启示: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处的人,即使你有再高的学历,再出色的专业技能,也可能处处碰壁,甚至一事无成。一个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的人,不仅懂得做事情的方法,懂得处理事情的步骤,更懂得与人沟通、为人处世的技巧,是一位能够巧妙处理与各种人之间关系的高手。
  • 食色药香:丑女大翻身

    食色药香:丑女大翻身

    作为一个失忆的穿越丑女,林小柔的八字真够点背的,什么倒霉来什么,偏偏某恶少还不怕死的招惹她:爷要有兴致,就是看头母猪都眉清目秀的。这倒霉催的生活啊,幸好药膳在手,治得了小三,整的了恶少,顺带治治老皇帝救救心上人。那些曾经嘲笑我的人啊,总有一天会让你们哭着来求我。书友催更交流群:310025354
  • 白领的绝世护卫

    白领的绝世护卫

    低调刘浩回归,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从此误打误撞进入到女总裁的生活中。本想混日子过生活的刘浩,确意外发现女总裁正在陷入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圈套之中。
  • 桃花树下桃花妖:冷王的圈养小刁妃

    桃花树下桃花妖:冷王的圈养小刁妃

    初见时,他美似谪仙,更似桃花妖般的妖冶。他带她逃离火坑,相随相伴五年,他的温柔一次次的让她沦陷,五年里,他将她宠上了天,她误以为他们是相爱的。做梦也没想到,他竟然会以死从她身边逃离。再次的重逢,她才知道一直以来她不过是他儿时玩伴的影子,为博取那人一笑,他竟对他们的孩子狠下毒手。“除了她,没人有资格替我生孩子,只要能让她开心,杀了你又何妨。”最恶毒的语言取代了曾经的甜言蜜语。?“既然你已经找到了你真正所爱之人,那么请你放过我吧,就算是死,也求你给我一个解脱。”她不止一次的祈求。?而他一次次的将她伤的体无完肤后,却不愿放她离开,只因在迎娶那人之前,她是与他最合拍的床伴。???
  • 妖倾天下:腹黑三小姐

    妖倾天下:腹黑三小姐

    上一世,她是被研制出最恐怖的王牌杀手,无情无心,谁知冷漠的心被融化之时,却成了她命丧之时。。这一世她重生穿越到了,一片神奇的森林与魔兽为伴而且前世宝贝还在身,忽然被告知她是安家的废材三小姐?还让她回去。。不回去便罢,回去她要好好的将这可怜身子上一世主人的债加倍讨回来!只是为何身边总是跟了一个甩不掉的小尾巴。。“我不是尾巴,我是你夫君。”某妖孽男眨了眨桃花眼。
  • 月亮已失眠

    月亮已失眠

    黄梵是当下国内诗坛的一位实力诗人,也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中间代”诗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内诗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读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诗风凝练,富有想象力,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感悟。本书收入诗作110首,是黄梵诗歌创作三十余年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
  • 巫妖修仙传

    巫妖修仙传

    一个巫妖被雷劈到了拥有修仙者的元亨世界,夺舍成了一个孩童。虽然他并不会什么魔法,却天生便能操控灵魂,能吞噬别人的血液,获得血液中的灵力。虽然他的这具身躯属下下品的先天五行杂灵脉,修仙之路充满了忐忑,却又是上古巫神体突变,拥有天生神力,据说还能激活天生神通。好吧,且让我们看朱凌午是如何一步步的踏上修仙之路,成就长生之道!=======求关注========呼呼呼,新书《不死琉璃心》终于开始上传了,书号:11741253504610603,希望大家能给与支持。在新书养肥期间,求大家先给个收藏,偶尔给个推荐,加入书单啥的!
  • 修仙之仙道魔途

    修仙之仙道魔途

    皇族弃儿,巧遇魔兽抚养成人,一朝沦落佣兵,陷害之下,逆天运气不死,锻造狂天魔功!别人修炼元气,他修炼玄气!别人只能掌握武技剑技刀法其中之一,他却能全部领悟,莫欺少年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待少年崛起之日,便是禽兽家族湮灭之时!
  • 低碳家居:藏在我们身边的科学

    低碳家居:藏在我们身边的科学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白云蓝天,雾霭流岚、花香鸟语、蝶舞莺飞……如此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不要让小河的水总是恶臭,不要让机动车的尾气令人掩住口鼻,不要让草丛里的塑料袋不计其数……让我们牵起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我们的地球更美丽,更精彩。《低碳家居--藏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典藏版)》(作者纪康保)旨在引导新时代的青少年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低碳生活。这本《低碳家居--藏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典藏版)》是“低碳科普馆”系列之一。
  • 恋爱

    恋爱

    1979年年底,我生了场大病,差点儿死去。插队回沪后,我被分进上海铁锅厂当翻砂工。农村生活八年半,做梦都想回上海,进工厂,可真回了上海,进了工厂,我开始怀疑:这上海、这工厂,是我梦寐以求的?翻砂车间是个黑色世界。三四千平方,地上到天花板,没一寸不黑,没一寸不粘上厚厚黑粉。铁锅厂生产炒菜用的乌黑铁锅。铁锅制作靠翻砂,将熔化的铁水,浇进模具,然后冷却成形。为防止铁水和模具粘连,浇铸前,需在模具上抹一层矽粉。矽粉,是种有毒金属粉。抹上模具的矽粉,碰到滚烫铁水,会腾起浓烈烟雾,带着黑色粉末以模具中冒出,染得到处乌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