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文学》2010年第12期
栏目:纪实
煤炭资源整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
2009年,作为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作为整合先行省,山西掀起的煤改作为起笔,已经足够浓重。其后的趋势,更有人称其为“风暴”,说它牵动数以万计的“煤老板”的命运,甚至显得微不足道,即使将它上升到牵动亿万民众神经的高度,应该说也不为过。煤炭资源整合,在三晋上北下南的地图上一路驶来。从雁门关外到河东大地,从吕梁之巅到太行山麓,整合发展如火如荼。
潞安集团,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决战中,领导班子全过程、全方位组织指挥,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监督,诸多部门联合行动,整个企业倾力而上。其动用力量之多,极为罕见;其执行之难,超出想象。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年份里,潞安的煤炭资源整合在三晋大地奏响了一曲“整”与“合”的交响乐。
漳村煤矿“整”与“合”的记忆,值得我们回味和咀嚼——
翻开潞安发展的历史长卷,漳村煤矿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漳村煤矿,曾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留下一声惊雷,并誉满华夏。20世纪50年代末,在煤炭部提出的让全国煤矿“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部署下,漳村煤矿成立,时称潞安煤矿筹备处建井四队。1966年,漳村煤矿开始使用分层开采法炮采,生产初步走上正轨。1970年,建设接替井。1974年,国家把这个项目列入改扩建工程计划中。1979年11月,投产。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漳村煤矿迎来了崛起的春天。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漳村煤矿“自学成才”,成为了中国首批现代化矿井之一,并创造了安全生产140C天、产煤近800万吨无死亡的全国最好水平。
20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对漳村煤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发展的飞跃。他们率先引进我国首套开天窗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并以此为主导技术,全方位推进采煤、掘进、开拓、安全、运输、通讯、管理等八个方面的相关技术群,开始了高标准的现代化矿井建设。1992年,综采队单机、单面、单套人马采用“天窗放顶煤”法,年产突破180万吨,创下了全国综采队年产、月产、日产、班产、回收工效5项全国最高水平,并刷新了当时的世界记录,当年建成了全国首座“四一型”高效矿井。
现代化创造着奇迹般的数字,奇迹般的数字也无可辩驳地证明着现代化的威力。在世纪之交的前夕,1998年漳村煤矿成为首批达到部特级安全高效的矿井。1999年,漳村矿与太矿集团共同研发了全国第一台点牵引采煤机,并实现了由“高位放顶煤向低位放顶煤开采”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采煤自动化、采煤无人化”的设想给漳村煤矿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极大地扩展了漳村煤矿的影响力,使得“数字化漳村”深入到了千家万户。漳村煤矿紧握时代脉搏,乘着山西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战略引领的东风,制定并实施了“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全面建成”的发展战略,率先写出了崭新的建设集约高效、绿色新型、安全和谐数字化矿山的一页……
在2008年那个最冷的冬天,经济危机中潞安风景独好。漳村煤矿亦传递出不惊之喜:该矿实现连续10年、累计生产原煤3100万吨无安全生产事故,成为全国、全省煤矿安全生产长周期下健康稳定发展的典范和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样板。
这是一个新高。
这些成绩一直和漳村煤矿如影相随,让他们赚足了面子。
人们禁不住要问,“这种势头会不会继续下去呢?”
当气候学意义上的“冷冬”与煤炭资源意义的“冷冬”同步到来的时候,漳村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悄然显示出了一种迹象——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增加,漳村煤矿资源储量日渐殆尽。资料显示,到2009年漳村煤矿可圈定高效开采资源储量仅有900万吨。且70%-80%的储量压在村庄下面。就算如此,如果继续按年产360万吨计算,服务年限还不到3年。
晚冬的寒风吹过漳河畔。大家都开始质疑:资源的问题会不会成为漳村煤矿发展持续演绎的拦路虎?在2008年那个最寒冷的冬天,它已经成为悬挂在平常百姓与漳村矿领导班子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漳村煤矿,迫在“煤结”。
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风乍起,吹趋一池春水。
随着资源枯竭的恐慌和现实的到来,漳村煤矿人的忧患意识再一次升级。“家底”贫瘠,使他们一片焦灼。漳村煤矿作为潞安集团的几大主力矿井之一的“功勋”企业,到底还能发展多久,又将用什么来支撑他自身的成长呢?源头活水来自人力?决于体制?决于天命?或是在于矿井领导干部职工的同舟共济,还是领导者理性与智慧的发挥?
在变化万端的市场,应对不确定性的激流,遴选能抗击冲击的恰当人选,不是历史的偶然。
2009年3月,时隔15年,李建宏重又回到了他曾经奉献过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漳村煤矿任矿长。段贵德走马上任了漳村煤矿党委书记。
李建宏,这位在潞安矿井发展进程中有影响力的推动者,他的生命和青春,已经被煤炭写就。他重回漳村煤矿,那里的人他知根知底,那里的事他熟门熟路;他熟悉漳村每一叠煤层,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纹路。
段贵德,长期从事政治思想工作,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政治素质较高,具备成熟的思想和高层次的文化心态,更有一种激情或者说是使命,在内心深处呼唤着他,披甲跨马。
这对新“搭档”,漳村煤矿新的“当家人”。他们充满自信、满怀信心,提出了漳村煤矿发展的新思路:走安全发展、永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他们并不轻松,甚至于很快就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这并非是因为时下企业更换领导的通病——班子不融洽,这一点在漳村煤矿不存在。恰恰相反,可以说,前任领导交给他们的是一个数字化发展程度很高的矿井,这种起点很高的现状,不能不使他们考虑将由他们率领的这一届领导班子的作为,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难度。
同时,潞安煤、电、油、化、硅全面发展模式让业内人士充满想象;低碳、减排、环保等,正由学者专家口中的名词变为潞安人工作生活中的消费指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严峻的现实已摆在漳村煤矿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面前。
漳村煤矿如何化“危”为“机”,强煤固本,坐拥丰饶之资源,重续华章?是坐而言,还是起而行?漳村煤矿新一届领导班子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漳村煤矿新一届领导班子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们一方面“多方呼吁、寻求支持”,一方面聚集在一起,研究国情、省情,分析企业发展的现状,寻求漳村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资源整合是一个机会。在全省史无前例的资源整合大形势下,他们将得到一个机会,同时,这也是一个舞台——它以另一种方式,从另一角度展现一个企业的作为。
面对“黑金”,各大企业都是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不拿到最好的资源誓不罢休。
不能再犹豫了,谁再犹豫,谁就将成为罪人。
他们更环愿意成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
漳村煤矿领导班子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强烈。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决定实施重振漳村的方案:漳村煤矿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煤炭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如果说,面对先进的世界采煤技术和土打土闹的国内采煤业,忧愤感和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漳村人不安分了,热泪盈眶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那么,面对漳村煤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紧迫感、危机感、负重感和对企业、对漳村人的报效之心,则是新时期漳村人奋勇当先的驱动力和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