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98400000001

第1章 “极右派”何去何从?

来源:《章回小说》2001年第02期

栏目:作家往事·中篇纪实

自古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当代作家姚雪垠,光在文坛上就“辛勤耕耘七十载,呕心沥血超千万。”

七十载,历尽坎坷,九死一生;

超千万,字字心血,矢志不渝。

姚雪垠一生度过九十个春秋,九十度春秋有些漫长,却又是那么短暂,而姚雪垠却在当代文坛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可以这么说,他把灵魂和躯体化为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而这超千万字的文学巨著,就是他灵魂和躯体的化身和再现。

一九五七年秋季,中国大地上那场惊天动地的“反右”斗争,似乎到了“收获”的季节,许多经历过“大鸣大放”的知识分子,面临着定性,等候着结论。

作家姚雪垠和众多知识分子一样,没有逃脱那场厄运。他在挨过多场批斗之后,等候定性。

那天,武汉市中南作家协会礼堂里召开了群众大会,会场上,气氛十分紧张,每个人都屏着气,绷着脸,像在火葬场里参加追悼会一样,严肃中带有几分恐怖。大会开始,那位和他共事多年,(遵姚雪垠生前所嘱,不讲其真实姓名)却观点对立的负责人扯开嗓门,威严而郑重地宣布:

“姚雪垠向党猖狂进攻,经上级批准,划为极右派,下放监督劳动改造。外部问题作内部处理,生活上给他一碗饭吃,留作反面教员。铲除这棵毒草,化为肥料,壮大香花。今后他不能再出书,也不能发表文章,只能在群众监督下老老实实地改造,重新作人。右派分子都是很狂妄的,自认为很有知识,有学问,可以同共产党较量。其实,将你们打倒以后,地球照样转动,太阳照样从东边出来!”

姚雪垠当头挨了这致命的一棒,差点昏倒在会场上。他这个硬汉子,历经四十七个春秋,遇到过多少坎坷和磨难,从来没有屈服过,可这一次的结论,如霹雳轰顶,差点儿把他击倒。

散会了,他只觉头昏脑涨,两眼发黑,摇摇摆摆,勉强回到了宿舍。一下子倒在床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夺眶而出。他悲痛万分,连连自语:“我完了,这一次真正的完了。”

也难怪啊!他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代就立下宏愿:活着不做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参加者和推动者。从十九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小说,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就写出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一九五三年,他以一个较为成熟的进步作家的身份,从河南省文联调至中南作家协会,来到武汉,从事专业创作。他正踌躇满志,想要大展宏愿的时候,却遭到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

“男儿有泪不轻弹”,姚雪垠这条经历过磨难的硬汉子,这次却哭了。他从报纸上看到,戴上“极右派”帽子后的严重后果,再加上今天领导宣布的,被剥夺了借书、读书、写作、言论等权力,还要影响妻子、儿女和家人,这样的现实,他怎么能接受,他实在想不能啊!

就在前不久,他对未来还曾抱有希望,那时对他尚未作出结论,尽管批斗也是那么残酷无情,但无论从工作上,或生活上,还没有受到最终的限制。不久前的一天傍晚,他的妻子王梅彩突然来到他的面前。他先是一楞,说不出是喜还是惊。喜的是,妻子住在河南开封,带着孩子辛勤度日,两地相距近千里之遥,难得相见一次,他怎能不高兴啊!惊的是,她怎么这个时候来了,他不想让妻子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他不忍心啊!多年来,妻子跟随自己够苦的了,不想让她再添新愁。他强打精神问道:“你怎么这个时候跑来了?”妻子看着丈夫消瘦又苍白的脸,抑制着内心的痛苦说:“我来看看你!”姚雪垠了解自己的妻子,几十年来,每到遭遇坎坷,总与他相依为命,共度难关。越是这样,他越不忍心让妻子为了自己担心。

妻子王梅彩好像什么事都不知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她把姚雪垠多天没洗的衣服洗干净,把屋子里零乱的东西摆得有条有理。

晚上,躺在床上,王梅彩故意跟姚雪垠讲述当初结合时的往事,把思绪拉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姚雪垠十九岁时,正在河南大学上预科班,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当局抓走。有位同乡叫王庚先的把他保释回来。王先生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当时是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人士。姚雪垠曾去过他家里请教学问。

暑假的一天,学校会客室突然有人来找,姚雪垠到会客室一看,才知道是王先生派来的人,他姓刘。

姚雪垠见面就说:“你好,请转告王先生,谢谢他救我出狱。”

“不必客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先生接着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来不为别的,有件事要和你商量。”

“有什么事情尽管说,能办到的,我一定尽力!”姚雪垠说。

“我就直说吧!王老先生有个女儿,他老两口要为女儿择婿,看中了你。要我来问问你,愿不愿意?”刘先生说。

姚雪垠听罢,即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他早听说王先生门下有位才女,年方十七,漂亮又温柔,知书达理,心地善良,才貌出众,若能和她结为良缘,真是巴望不得。不过,父母在家已给他定过亲,即使把原来的定亲推掉,也得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于是回答说:“请转告王先生说,这门亲事我愿意,只是得先告知父母以后才能正式回话。”

刘先生说:“我先把王先生女儿,梅彩姑娘的地址留给你,若想来往,可以给她写信。”

刘先生走后,姚雪垠思量再三,便写好两封信,一并寄出。一封是给他父母的,说明他愿意娶王先生的女儿为妻,要父母将原来给他订的亲事退掉。父母收到信后,虽然很为难,但还是给姚雪垠退了亲。另一封信,便是给王梅彩写的,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就书来信往了。

转眼间到了这年寒假,王梅彩从北京回到开封家中。王庚先老两口早有准备,抓紧时机通知姚雪垠到家里同女儿见面。姚雪垠也早有心愿,他听说,还有别人追求王梅彩,生怕被别人“夺去”。今天得到通知,便叫了一辆黄包车,心急火燎,一路催赶,由于跑得太快,黄包车在拐弯时翻了,险些把他摔伤。当他赶到王家时,显得非常紧张,以至于王梅彩站到他的面前,他也未敢正面看上一眼。他真正看清王梅彩容颜的时候,还是在河大校园里。那天下着雪,王梅彩主动到校园里找姚雪垠,他们不顾雪花飘飞,不顾天气严寒,漫步在校园里的小道上。在偏僻的地方,两人收住了脚步,王梅彩深情地看着姚雪垠,逗趣地说:“我知道上次在我家时你没正面看我一眼,现在好好看看吧!我让你看个够。”说罢,把脸对着姚雪垠,两眼直勾勾地望着他。此时,姚雪垠伸出双手按在王梅彩的肩膀上,睁大双眼,目不转睛地仔细端详着。接着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次年五月,他们在开封结了婚。从此以后,王梅彩跟随姚雪垠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度过了二十六年。无论是在饥寒交迫,为生计而辗转的动乱岁月,还是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她都与姚雪垠生死相依,共度难关。今天,又遭厄运了,妻子、儿女又要受拖累了,姚雪垠不忍心啊!

今天,她虽不知道“右派分子”到底犯有多大错误,她只知道领导告诉她,要盯住姚雪垠,要劝说姚雪垠,不要想不开,不要自杀。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刚直不阿的人,她更了解他,不会干什么坏事。但是,她知道丈夫遭厄运了,无论如何要开导他,要像过去一样遇事想得开,千方百计,坚强地活下去。本着这种想法,她与姚雪垠朝夕相伴,寸步不离,度过了两周。当她离去后,姚雪垠才知道,原来是那位作协领导特意安排的。他了解姚雪垠一向性格倔强,怕他挨批斗时想不开,会自杀。

一天,夕阳西下时,作协那位领导来找姚雪垠谈话。二人来到长江大堤上,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开始了对话。

那位领导说:“虽然你犯了严重的错误,只要老老实实,好好改造,党和政府还是会给你一碗饭吃的,还是会给你一条出路的。”

姚雪垠听出了话音,领导在试探他有没有自杀的念头。他多年来都是心怀坦荡,刚直不阿,尽管挨了批斗,仍秉性难改。他认为,运动过后,只要让我从事文学创作,照样会出成绩,就心直口快地回答说:“你放心。你读初中时,我已经是有名的青年作家了。我的问题都在桌面上,桌子下边没有做过对不起党的事。批斗以后,仍叫我搞创作,我会写出好作品;如果让我重到大学教书,我可以做一个中等偏上的教授(姚雪垠曾在华东师大前身,上海大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副教务长,兼代文学院长);如果到一个学术研究机关,我也可以在有关文史的科研方面做出成绩。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自杀!”那时,姚雪垠对未来还抱有希望。今天,他万万没有想到,对他的处理竟会这么严重。特别是今后不能再出书,也不能发表文章,只能在群众监督下老老实实地改造,重新作人。对于他这个自幼酷爱文学,几十年来,以笔为枪,立志献身文学事业的作家来说,不让写作,不就是被判了死刑,成了死囚吗?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上大学时,因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斗争,被开除了学籍,写作未间断过;后来,因患肺结核,发着高烧,口中吐血,也未停过;抗日战争时,带着稿纸,伏在小凳上坚持写作,敌机在头上轰炸,躲一阵儿,接着重写;炮火硝烟、枪林弹雨中,还要写……写作,已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今天,这种权利被剥夺了,这可怎么办啊!也难怪他痛哭多日,因为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罢休。

同类推荐
  • 华尔街:野心不眠

    华尔街:野心不眠

    本书是华尔街营销传奇人物、上市公司董事长王勇的自传。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少年,自小心怀大志,儒雅的外表下有颗异常坚定的心。内里“不奋斗,毋宁死”的劲儿贯穿着他这前六十年的人生:23岁放弃公职考进大学,31岁赤手空拳赴美留学,与妻子一边打工赚取学费一边求学,32岁考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在硅谷的MP公司从普通的销售员做起,晋升到首席营销员、国际事务部总经理。38岁的他创立“美国环球实业公司”,49岁公司在华尔街上市。这条崛起之路,是一部不断的斗争史。公司达到年产值两亿美元高峰时,却因内斗伤痕累累,王勇为着股民和自己,两次与窃据公司职位者对簿公堂,最终大获全胜,宛如好莱坞式的人间话剧。
  •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本书的内容是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从马克思、瓦尔拉、门格尔,到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再到费雪、米切尔、凯恩斯,对他们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毕达格拉斯、希波克拉特斯、希帕克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祖冲之、郭守敬。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逗逼1+1】【黑化大人是小萌物】【……】——甜到深处自然虐~——系统咋能不坑我行不?一到传送门,就把我拉进去传到高级位面,我表示还只是个孩纸!——男主什么的都是个毛啊!反派boss才是正主啊!——全程无尿点,逗逼作者带你飞!
  • 算山

    算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公主(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小公主(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常驻印度的英国上尉克鲁先生把唯一的女儿萨拉送到了伦敦的一所贵族学校,学校校长明钦女士竭力巴结他们,将萨拉捧成了学校的“招牌学生”,把她当成公主一样尊敬。克鲁上尉因和朋友投资钻石矿失利而染病去世,势利的明钦女士把萨拉赶到阁楼做女佣,萨拉饱尝了周围势利之人的冷眼以及各种折磨,但她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依然表现得像个公主。两年后,克鲁上尉的朋友找到了萨拉,并告知萨拉钻石矿已恢复生产,萨拉终于摆脱了明钦女士的压迫,变成了真正的“公主”。
  • 旧德堂医案

    旧德堂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ense and Sensibility

    Sense and Sensibili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么孤单·那么彷徨

    那么孤单·那么彷徨

    《那么孤单那么彷徨》为新锐作家赵瑜近年创作散文作品的结集,也是在小说与主题、专题随笔领域著作颇丰的赵瑜自认的“第一本真正的散文集”。书名取自本书中转载率极高、影响较大,且被百花文艺社拟改编为微电影作品的同名篇章。
  • 后宫美男三千人

    后宫美男三千人

    我妈死了,我接过了她的皇位也顺带接收了她后宫的三千美男。——齐夏王朝第二任女皇帝,昏君齐成碧和她的男宠们的八卦与艳史。“陛下,您有一天是在处理政事中度过的吗?”“哦呵呵呵,不是有丞相吗?”“陛下,您的节操呢?”“和朕的下限双双私奔了。”
  • 最强医圣

    最强医圣

    带着一身通天本领强势回归。会治病、会算命、会炼药、会摆阵、会炼符……“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办不到的事情!”——沈风。——————————————————读者群:539912693
  • 万古最强宗

    万古最强宗

    这是一个宗门养成的故事,这是一个温馨欢乐的家。里面不仅有逗比的宗主,也有一群性格迥异的古怪弟子初成长。来吧,骚年。加入我的宗门,一起放飞梦想!咨询1裙:702705427咨询2裙:724749009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曹锟复杂的人生经历 ,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