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5期
栏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阳澄湖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共有进出河道92条,其中进水港34条,出水港58条,湖内有66种鱼类,尤以产清水大闸蟹著名。大型水生植物有20多种,以马来眼子草、苦草、角茨藻和针蔺等沉水植物为普遍,挺水植物主要是芦苇和茭草。全湖平均植物密度为每平方米1026克,有芦苇1.7万亩,有湖滩地2.3平方公里,形成了遮掩我后方医院行踪的天然屏障。
消泾村与莲花垛是其中最佳的藏身处。
在这两个分别处于阳澄湖中的半岛与全岛中,还有难以计数的墩,这墩是当地人对转水墩、活络圩的简称。进入墩区,似入迷宫,如果没有熟人向导,谁都是进得去而出不来。如今,这些迷宫,成为了新四军藏龙卧虎的大本营。
但是,芦苇荡毕竟不适宜人们在那里长期生活,尤其是身负创伤的新四军伤病员。“江抗”西撤之际,正是芦荡中秋蚊子猖獗之时,尽管伤病员们穿着长袖上衣与长裤,但还是挡不住这种长脚尖嘴的水蚊子的袭击,隔着衣服,它就能叮在人身上吸一个饱。还有,芦荡中终年水蒸雾熨,空气潮湿,尤其不利于伤口的痊愈。所以,“江抗”西撤后,后方医院仍相对分散集中在消泾村沿湖边的几户农民家中。
面对主力西撤,自己却因伤病而不能再上前线杀敌,焦躁的情绪在30多个伤病员中蔓延滋长。其中最焦躁不安的是最早来到后方医院的二连连长吴立夏,在夜袭浒墅关火车站一仗中,几片反弹回来的弹片,深深地插入了他的胸脯中,伤势很重。虽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伤口已拆线,但还是有可能发炎化脓。
当时后方医院的条件十分简陋,医疗设备几乎等于零。农民家的客堂就是病房,门板、草铺就是病床,大帐子一挂就当手术室,两张方桌一拼就是手术台。没有镊子,就把毛竹筷居中劈开,一端嵌上塞头,一端削削尖,就当镊子使用了;没有凡士林,就用猪油来充当;没有胶布,就用牛皮纸涂上胶水来代替;没有夹板,就用扁担来代用。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伤病员的伤口时常要红肿发炎,有些嵌在身体深处的子弹头,就只能看着它留在体内了。
自从“江抗”主力西撤后,日伪军就更加有恃无恐了,大白天也居然敢大摇大摆地开着方头铁壳的小汽艇下阳澄湖来了,每到一处,就嚷嚷着寻找新四军的伤病员。国民党第三战区已经查明了新四军六团的下落,知道了前一阵曾给予他们重创的“江抗”便是六团改编的,而且知道江抗西撤后,还在阳澄湖畔留下了一批伤病员。于是,他们把一肚皮余火全泼到了这个新四军留下的后方医院上,欲把我伤病员斩草除根而后快。
不过,阳澄湖中芦苇茂密似林,墩圩星罗棋布,日伪军们只有贼心,没有贼胆,谁也不敢提着脑袋往里面钻。他们只能在白天突然袭击阳澄湖,成群结队往湖边的百姓家里闯。
这天黎明,后方医院刚在半夜里从湖中转移出来,伤病员们刚分散宿营在洋沟溇村的沿湖群众家中,一支日本兵便在一帮穿着黑制服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前领下,突然出现在与洋沟溇村相邻的龚浜村里。日伪军们一边挨家挨户地破门而入,房前屋后搜查伤病员;一边派出化装成当地农民样子的密探,来到洋沟溇村刺探情报。
农民孙大生一早出门去港汊收黄鳝篓,刚走到村口,便迎面碰上了一个背着草篮子的陌生男子。隔着小河浜,那男子用当地方言着急地提醒孙大生说:“快,东洋人已到了隔壁的龚浜村,你快去通知后方医院的同志们转移吧!”
孙大生吃了一惊,正想回村报告,但转念一想,感到很蹊跷:后方医院是昨天半夜才转移进洋沟溇村来的,就连村里不少人家都不知道,这个人怎么会知道呢?于是,他灵机一动,反过来警惕地向对方发问道:“你是啥人呀?”
那人向四周扫视了一下,轻声地回答道:“我是前面村里的地下交通员呀!”
当时,交通员是共产党新四军的地下工作者的代名词,而国民党日伪军的特务则称为联络员。哪有谁在连对方都素不相识的情况下,就自称是地下交通员的呢?孙大生闻之,心头顿起疑云,再仔细地观察起了这个割草的陌生汉子。这不观察也罢,一观察,他心头的疑云更浓了,但见这人虽然戴着草帽、穿着破衣裳,但是那双手非常白净,不像是一个庄稼人。于是,孙大生机智地继续试探道:“啥个后方圆前方圆的,我一点也听不懂你说的话。”
那人忙解释:“你快去叫村里的新四军伤兵躲一躲,东洋兵快要进你们村了!”
孙大生说:“你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我村里根本没有什么伤兵的,不信,你自己进村去看一下。”
“可是,进村的桥拆了,我进不去呀。”那人说。
“你怎么不晓得的呢?桥一直在村的东边嘛。”孙大生有意戳穿对方的鬼话。
“对对对,我记起来了,桥在东边呢。”那人一边自作聪明地点头称是,一边匆匆忙忙地向东边走去了。
其实,洋沟溇村东边根本没有什么桥!孙大生的试探再次得到了证实:这贼肯定是东洋人的奸细!
孙大生估计那奸细绕到村东头还有一刻钟,见没有桥再返回来,也少说要十几分钟,所以他抓紧这段时间,飞快地折身奔回自己的家,急忙向正卧在他家床上养病的刘飞报告说:“不好了,东洋人进前面村里了!”
刘飞立即下令:通知大家向莲花垛撤!
孙大生家里共住了6个伤病员,其中4个是重伤员。刘飞伤势最重,左大腿被子弹洞穿,右胸里一块弹片至今还没取出来,创伤的炎肿,使他整天发着寒热,昏昏沉沉,根本不能行走。于是,伤势较轻的两个伤员连忙配合孙大生几个乡亲,把刘飞他们驮在后背上,急忙钻进了村前的芦苇滩,然后借着芦苇的遮掩,下了早就准备在河边的小船。
与此同时,分散在另外几家群众家里的伤病员们,也在医护人员与当地乡亲的帮助下,上了另外两条小船。
孙大生跳入湖边浅滩,奋力把小船推向湖中后,目送几条小船消失在茫茫的晨雾里,这才急忙回家,收拾伤病员们留下的痕迹。
待他刚收拾完客堂,村外已有纷沓的声音传来了。
孙大生正要坐下以搓草绳为掩护,突然,屋檐下一只竹畚箕映入眼帘。见状,孙大生顿时直跳了起来。他清楚,那只竹畚箕里,装满了护士用过的空药水瓶和上面还沾着血迹的棉花球。于是,孙大生急忙扑上前,取下畚箕,端着就往客堂门口跑。但已来不及了,“咚咚咚”,隔壁已传来了日伪强盗们疯了似的砸门声。刻不容缓,孙大生急转身,端起畚箕就往后门跑,一脚踢开后门,把半畚箕的东西倒进了屋后的水塘里。
但是,空药瓶与棉花球都漂在水面上,沉不下去,谁只要站在这里,都能一眼就看见。怎么办?孙大生急中生智,连忙从旁边的稻草垛上抓过一大把稻草,撒在水塘里。于是,飘散的稻草刚好把水面上的空瓶药棉给遮掩住了。
孙大生抛完稻草刚转过身,几个日军已冲进了他的家,明晃晃的枪刺已齐齐地指向他的胸膛,把他逼到小河边。“这是什么船?”为首的用手指点着河边停着的一艘艄棚船问道。
孙大生明白,这是一艘新四军修枪所的流动修理船。“江抗”没有西撤前,洋沟溇村是“江抗”的大本营,修枪所、印报所、后方医院都设在此村。所以此时此刻在这艘没来得及掩藏起来的艄棚船上,还遗留有修理的工具与枪支呢!
“这是算命瞎子的船。”
“算命瞎子?”
“对对,就是专门为人家算命的瞎子。”说着,孙大生不等敌人同意不同意,便领着日兵们来到河边的一间独脚屋,指着洞开的屋门给敌人看。独脚屋里又黑又脏,果然住着一个瞎眼的老头子。日兵们见了,这才掩着鼻子离开了这里。
秋天里的江南水乡本是秋雨绵绵潮湿又阴冷,要是没有太阳的阴天,阳澄湖中更是终日水气蒸腾,一片氤氲,非常不利于创伤的愈合。何况刘飞还整日时冷时热高烧不退呢。后方医院里最好的药是“阿司匹林”与十几支视若珍宝的“盘尼西林”,曾在上海大医院当过外科主任的曹军医见状,有心派人去苏州城里采买药品,但因无有插翅飞出阳澄湖的本领,急得整天皱眉咧嘴团团转。
由于日伪军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突然袭击来骚扰,所以白天,伤病员们只能钻在小船上,躲在芦苇荡中,只有到了夜晚,才悄悄地来到临湖的群众家,在那里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圈里住上那么一宿半晚的,天一明,就又得摇着船儿下湖去了。负责护理这批伤病员的医护人员,为了保障治疗,他们把药品放在盛咸菜的罐子里,上面放些蔬菜伪装,然后分别送到各户保存起来。只要一有空,不论是医生、护士或是乡亲们,都会马上蹚着河浜大渠,来到船上为伤病员们换药。
秋后,天气渐渐由凉转寒,阳澄湖的芦苇大部分枯萎了,被割光了,可供遮风避寒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张家浜的乡亲们把伤病员们从船上接了下来,分散安置在稻草棚、草垛里,既隐蔽,又暖和。
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和险恶,所谓的后方医院,也是既不在后方、也不成其为医院;伤病员经常流动在横川心泾、陆巷、消泾、长浜、张家浜一带,最远的敌伪据点离伤病员隐蔽处只有一二十里,近的只有几里路。情况紧急时,伤病员们就只能在阳澄湖上飘泊。更令人着急的是,由于敌人的重重封锁,红汞、碘酒、棉花、纱布也因不易买到而面临断档。
这边,后方医院在人民的掩护下,与敌人周旋在阳澄湖;那边,胡肇汉等几个西撤溜号的家伙,却早就悄悄地潜回了太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