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上的美丽绽放
人物小传
1973年11月17日,董卿出生于上海。
1991年,考入浙江艺术学院(现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浙江省话剧团。
1994年,迎来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1996年,进入东方电视台工作。
1999年,跳槽到新卫视。
2001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2002年,开始自己的央视岁月。
2005年,由李咏、周涛、朱军、董卿组成的“春晚四人搭档”首次亮相,这是董卿第一次主持春晚。
2005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名、优播音员主持人”。
2014年,暂别央视,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进修。
2017年1月,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2017年2月,担任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
引语
2005年,央视推出了主持人挂历。虽然这个有些老土的形式在人们的家里已不多见,但大家对央视挂历的关注度很高,每逢年底,纷纷揣测:谁是央视的“一哥”“一姐”?哪些人活跃在央视主持的最前线?尽管央视表态,出此挂历不为卖钱,而是送给与央视有业务往来的人,并非人事风向标,然而从每年上榜的人员和位置,不少人管窥蠡测,多少能看出些个中就里。
一场送申猴迎酉鸡的央视春晚,让董卿一鸣惊人,家喻户晓。自此,她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晚,上榜央视挂历,并逐渐从比较靠后的月份提前到了1月、2月。董卿主持生涯中的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
外婆家的幸福童年
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怦然心动,永生难忘。每次提起童年,董卿都会幸福地侃侃而谈,因为那里是她真正文化意义上的根。
董卿出生在上海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复旦大学的校友。母亲在上海生下董卿没多久,就和丈夫一起被分配到了安徽淮北的一个县城工作。与上海的生活相比,安徽的生活清苦了许多。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长大,可是一想到当地生活的艰辛,他们犹豫了。思量再三,父母不得不狠心将董卿寄养在上海的外婆家,董卿的童年记忆也就停留在了上海的弄堂里。
外婆一有时间就带着董卿出去玩。喧闹的街道、庙会,安静的公园,上海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董卿欢乐的笑声。
很快,董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从自由自在的孩童生活一下子过渡到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很多小孩子都不适应,他们常常哭闹着找各种借口不去幼儿园。可是,懂事的董卿从来没有因此哭闹过,每次在外婆喊她起床时,她都会乖乖地起来,然后跟着外婆去幼儿园。
董卿喜欢幼儿园的生活。那里有许多小朋友,那里的阿姨还常常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董卿在幼儿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喜欢这种忙碌中的充实。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董卿7岁了,该上小学了。父母把董卿接到了淮北。为了和父母团聚,董卿告别的不只是上海,还有以前那种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迎接她的是“一个特别特别特别严厉的爸爸”。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父亲笃信的原则。父亲认为,娇生惯养不成器,小孩子可塑性很强,学好学坏都很容易,小时候养成了好习惯,一辈子受用。
于是,父亲给董卿定了2条规矩:不能抢先上桌吃饭,不能专挑好菜吃;家里一日三餐的碗都由她洗。有了规矩就要执行,董卿就像小树一样被规范着枝丫。碰到不对胃口的菜,她象征性地吃几口;面对一大摞碗,她面带愁容,妈妈不愿看到女儿难过,时常找“借口”帮她洗。
由于母亲的心慈手软,父亲的规矩执行得颇为勉强。于是,父亲加大了执行力度,不管董卿高不高兴,她不愿吃的菜硬分给一份,碗一个也不能少洗。经过一个月的强制执行,习惯自然就养成了。一直到高中毕业离开家,董卿都老老实实按规矩行事。以至于工作后,她一回到家,就抢着洗碗,吃菜也不挑肥拣瘦。
“一意孤行”的艺术梦
从跨入小学校门的那天起,父母就像大多数家长一样,不断地向董卿灌输一个奋斗目标:考大学。在父母的督促下,董卿学习非常刻苦。经过超前“进修”和加班加点的努力,董卿11岁便跳级考上初一。父母不胜欣喜,认为“孺子可教”。谁知进入初中,董卿对文娱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有什么演出活动,她都是热心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但学习成绩始终冒不出头来。
父母有点失望,他们决定加强督促以扭转乾坤,于是反复教诲董卿少参加一些毫无意义的“蹦蹦跳跳的事”。后来,父母带着董卿从安徽淮北迁到浙江嘉兴,董卿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但成绩并非名列前茅。父母又开始不禁担心,她是否可以顺利考入大学。
进入高中后,母亲依然耐心地辅导她,而父亲更多的是训斥,家里的气氛也愈加紧张。其实,董卿对待学习还是很努力的,她平时不看电视,每晚都要熬到11点多。但父亲对她的这些优点不以为意。比如,老师表扬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每当学校有什么文体活动,她这个文体委员都会搞得有声有色;她普通话也讲得比较标准,口齿很清楚,表达能力比较强。父亲将这些优点视为雕虫小技,认为根本派不上用场。
虽然成绩不突出,但在文娱方面,董卿表现得相当出色。高一那年,学校组织元旦晚会,董卿毛遂自荐上台演出。当时,班级里已经排了一个集体的西班牙舞蹈,但是班主任为了照顾她的积极性,破例让她上台。一曲动人心魄的独唱,震惊四座,让全校师生从此认识了她。
高中快要毕业时,董卿还没想好自己要报什么志愿,有一天寂静的校园里忽然传来一个带有几分热辣的消息:隔壁班有个女生报考了浙江艺术学院!那个年代报考艺术学院的人很少,大家都觉得那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董卿却心动了。
但是,对她来说,还有父母这一关要过。一天晚上,她试探着对父亲说:“爸,我想报考艺术学院。”话音刚落,父亲拿起的筷子马上放下了:“我反对。”饭桌上,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母亲在旁边无奈地说:“能不能等孩子吃完饭再说呢?”可是,倔强的父女二人完全置之不理,都想说服对方。从骨子里她和父亲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两个人都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一顿饭就这样在父亲的咆哮声、母亲忙乱的劝解声和董卿的反抗中不欢而散。
尽管父母强烈反对,但董卿还是坚持报考了浙江艺术学院。考试的内容一共3项:唱歌、跳舞、演小品。虽然董卿当时只是“一张白纸”,她的表演还很青涩,但她的灵动和纯净打动了招考老师,因为个子高、模样清秀,招考老师打算把她招到少儿剧团演那种“特别干净的小男孩儿”,谁也没想到董卿以后会走“花旦”的路子。那一年,浙江艺术学院在整个嘉兴城区只录取了董卿一个学生。
对于董卿第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父亲虽不认可,但也拗不过已经长大的女儿。送她上大学那天,一直以威严示人的父亲爬到董卿分到的上铺,仔细地挂帐子、铺床单,收拾得整整齐齐……满脸汗水的父亲艰难地从上铺爬下来,临走时一句“自己照顾好自己”让董卿瞬间泪眼婆娑。
进入浙江艺术学院后,董卿才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班里的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她们的形体表演也都很出色,很多同学都有多年的舞蹈功底。第一次上形体课时,老师让大家学做芭蕾的基本动作,别人都做得很熟练也很优美,董卿却完全找不到节拍。老师生气地问:“看上去挺修长的,动作怎么这么僵?”董卿没有理由来解释,只能红着脸低着头不说话。差不多半年时间,经过勤学苦练,她才终于迎头赶上。
那个时候的董卿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是觉得日子过得很快乐。因为她开始感受到什么叫作艺术,而艺术最能提高一个人的气质。放假回到嘉兴,老同学都说她越来越有气质,董卿也说:“如果只是念了一个普通大学中规中矩的专业,我肯定不是现在这样。”而父亲并不以为然。
很快,董卿大一的生活即将结束。这一年,董卿经历了从自卑到自信的全过程。她的形体和台词训练也渐入佳境,不仅能做到各门功课齐头并进,她的表演甚至吸引了其他系的老师。当时,表演系的老师有意让她转系,虽然对自己的前途还不是很确定,不过她隐约觉得自己在需要靠形体表达的表演系不一定会成为最出色的学生,她明白自己的强项还是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浙江艺术学院的学习,让董卿在艺术的道路上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储备,更坚定了她依循内心的召唤坚持走下去的决心。
从话剧演员到主持人
3年的校园生活,让浸润在艺术气息中的董卿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然而毕业不期而至,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她硬生生推出了校门。
毕业后,董卿被分在了浙江省话剧团。当时不像现在的话剧表演这么热络,十七八年前的话剧市场并不景气,整个话剧团一年演不了几场,董卿也没有什么具体工作。这样的现实对于刚刚毕业,想大展拳脚的董卿而言,未免有些残酷。她有点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看不清前方的路。
正在这时,一个男同事的一句话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这个男同事是和她一起分到话剧团的同学,是杭州本地人,人脉广,消息特别灵通。有一天,他兴奋地对董卿说:“浙江有线电视台正在招主持人,是个机会啊!你陪我去应聘吧!”董卿心想:“反正没事,自己也跟着去顺道考一下吧。”
于是,在那年夏天最为闷热的一天,董卿随便套了一条连衣裙,没有刻意打扮,就去考试了。
终于,轮到董卿了,她很坦然,毕竟自己并非主角,只是陪同。考官要那位男同学对着镜头即兴说段话,可他紧张得什么都说不出来。考官只好叫董卿和他聊天,缓解一下他的紧张情绪。于是,董卿就和男同学随意地聊了起来,当时说了些什么她自己也记不起来了。
考完试,董卿又恢复了以往清闲的职场生活,对于结果并没有抱什么希望。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呼机,来电话都靠传达室的大爷去喊。有一天,董卿听见传达室的大爷喊:“董卿,电话!”她一路跑了好远去接,原来自己被录取了!
1995年,董卿正式进入浙江有线电视台,主持《快乐大篷车》节目。这档节目跟《曲艺杂谈》差不多,也就是把小品、相声、杂技串起来在演播室里说一通。一干上主持,董卿就喜欢上了这份职业,在她看来,每天都能在镜头前露面,是一件开心的事。中午可以在单位餐厅里吃饭,出镜还有人给化妆,每天去上班的时候董卿几乎都是蹦着跳着。渐渐地,观众和领导对她都有了认可。
董卿在浙江有线电视台既做主持又做编导,可谓如鱼得水。平时上上班,周末喝喝茶,她在美丽的杭州生活得很安逸。但父母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总想着让女儿回上海老家,于是,他们经常关注上海的招聘情况。有一次,父亲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上海东方电视台要面向全国招聘主持人,就让她去试试。董卿并没有太在意,随便找了个自己的录像带就寄去上海,然后又像往常一样忙碌起来。
不久后,董卿接到了去上海试镜的通知,这让她感到有点吃惊。她的父母非常高兴,特意亲自陪她去试镜。可接下来的半年时间,这份工作再也没有消息,董卿以为没戏了,又全心投入到以前的工作中。
1995年底,她忽然收到东方电视台的一封信:复试通过,希望她到上海来进行面试和笔试。这时,她才真正开始去认真面对这件事。这时,应试人数已从当初的1000人过滤到了8个人,而且都是女生,最后只会留一两个。那是董卿生命中第三次重要的考试,也几乎是她所经历的最严峻的考试。
1996年,过五关斩六将的董卿进入了东方电视台。当时,董卿的感觉真是太棒了。不过,虽然董卿是千里挑一选出来的,但毕竟是新人,没人给她过多的关注。
闲来无事,董卿就去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上了学,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她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董卿是上戏1996级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她考上上戏的时候,工作开始忙碌起来,经常带着包来上课,有时脸上还没有卸妆,或者上完课就得马上化妆去录节目,但她学习很用功,出勤率很高,表演也不错。
在上戏学习时,董卿正在东方台主持《流金岁月》,那是一档静态的音乐节目,她主持的形态主要是背台词,发挥空间不大。董卿的导师吴洪林鼓励她,今后应该向动态节目发展。董卿在上海东方卫视曾经主持过《上海大剧院》《新上海游记》《从星开始》《亲亲百家人》等自办节目,逐渐被上海的观众所熟悉,但让上海的观众深切地记住她的却是一档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
当时,这样的相亲节目在其他电视台还相对比较少见,栏目一经播出,就以新颖的样式、幽默风趣的台风,迅速火遍上海,仅仅一年,就创下了10%的收视率,被誉为“东视第一收视率”。董卿以清纯、亲切的主持风格被观众熟知,在上海家喻户晓。有的男嘉宾甚至直言道:“我们就是冲着董卿上节目的!”
正当董卿在东方台“守得云开见月明”时,她却做出了一个让朋友们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黄金栏目,加盟刚刚起步的上海卫视。因为董卿心想,上海卫视是上星频道,面向全国,平台更大,对她来说可能是个新的机会。
到了上海卫视,董卿马上发现不对,她要做的仅仅就是串联节目。转战新平台的喜悦很快就被失落和迷茫代替了。本想找到更大的舞台,放弃了最受欢迎的节目,谁知换来的生活却是每天无所事事。
当时上海卫视的收视率一塌糊涂,上班就是报个到,点个名。那时,她特别烦闷,说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那是骗人的,她很少出门,甚至也不看电视,没事就在家读读《红楼梦》和唐诗宋词。
后来,上海卫视针对现状进行了一次改革。改革成功后,电视台的发展蒸蒸日上,这让董卿又看到了希望。
那时的董卿已经小有名气,总会有一些节目找上门来,一个很重要的节目就是2000年“上海大剧院—悉尼歌剧院卫星双向传送音乐盛典”,这个冗长拗口的名字时隔多年董卿还能脱口而出,可见在她的心中占有多么重的分量。
这台晚会是一次空前的音乐盛典,上海大剧院派出了优秀演员廖昌永、韦唯、许忠、成方圆到悉尼,悉尼歌剧院选派了几位曾在上海大剧院登台的各国著名美声歌唱家,同时参演的还有上海旅美歌唱家温可铮、徐林强,以及魏松、宋祖英、殷秀梅、黄豆豆、郭森等。上海卫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澳大利亚ABC电视台负责音乐会的电视制作并向中澳两国及全球127个国家转播。
主持这样一台大型晚会,对董卿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就是在悉尼歌剧院现场与一个澳洲男主持双语搭档——我和他先说英语,然后把他的话翻译成汉语。”好在她之前一直在上与老外一对一的英语辅导课。在悉尼,她整整一个星期足不出户,每天早上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披头散发地背台词。
正式演出那天,董卿已经将台词烂熟于心,她全场都用英语主持音乐会。整场音乐会持续了2个多小时,非常成功。当董卿走出歌剧院的时候,正值夕阳西下时分,漫天的云霞在如火的暮色中悄悄换上了红装,整座港城被金色的落日余晖笼罩着,那景色让董卿不由得从心底里发出惊叹。直到这时她才如释重负,有机会欣赏悉尼歌剧院的美!
董卿的不俗表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众多好评。2000年是收获的一年,董卿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当时的她俨然已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董卿还将自己在上海卫视的《从星开始》的一期节目和“上海悉尼歌剧院盛典”的节目录像剪辑出来,寄到了“金话筒”评委会。但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这台晚会而改变命运——董卿寄出的那盘录像,征服了现场的评委。当时,几乎所有评委对她都不熟悉,却全票通过。董卿因此一举夺取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获得了“金话筒”奖后,董卿没有骄傲自满。她说:“每个人都在撒网,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捕到鱼,我只是个幸运儿。”然而,谁又能否认沉甸甸的奖杯背后她付出的极大努力和勤奋?
就这样,董卿像一棵小树一样,在上海慢慢地扎下根来,贪婪地吸吮着上海浓郁的文化气息,努力向太阳的方向伸展着枝丫。
央视的流金岁月
2002年,当董卿在上海的时光即将刻下第7个年轮时,央视西部频道成立,其中一个负责人尹力正好是金话筒奖的评委,董卿的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尹力认为即将开播的西部频道民歌节目《魅力12》与董卿收放自如的主持风格相得益彰,就向董卿发出了邀请。
像所有新人一样,董卿经过了严格的初试、复试。直到频道领导说“你挺棒的,可以到我们团队来”,董卿才真正放下心来,终于正式进入央视这个大平台。一时的兴奋过后,她又变得很不安,自己已经不是大学刚毕业的新人了,放弃上海稳定的日子,一个人去北京打拼,迎接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在一遍遍的问与答中,董卿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之所以下定决心,是因为我做了一个排除法,如果我不去会怎么样?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后悔。其实能够做不同的尝试,也是一种幸福。”
初到央视,董卿的日子并不好过。她那时虽然算是CCTV的主持人,但因为节目录制地点在大兴,所以连央视大门都没进去。董卿在央视开始崭露头角是央视物色春晚主持人之时,董卿进入了台领导的视野。2004年的一天晚上,董卿突然接到了春晚导演郎昆的电话:“董卿吗?我是郎昆。作为春晚总导演,我正式通知你,你将成为我们这一届的春晚主持人之一……”
尽管一直期待着走上春晚的舞台,可当这一刻真真切切来临的时候,董卿却忘了当时自己在想些什么。或许是意外,是惊喜,是感慨,是百感交集,总之,很多说不出的情绪一起涌上心头,自己所有的期待和梦想,在那一刻都实现了,自己之前10年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主持春节晚会。
董卿当时还属于央视的新人,所以各种质疑声很快传来:“董卿是谁啊?她长什么样?央视有那么多人,为什么非选她?”就连朱军也不知道董卿当时在主持什么栏目。在一片质疑声中,董卿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走进了2005年央视春晚的直播现场。
首次主持春晚,董卿表现得淡定而从容,但也遭遇了一场尴尬。当直播进行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惊险的一幕:董卿的高跟鞋被卡在了舞台玻璃板的缝隙里。她的脸上仍然保持微笑,但脚一直在那里转鞋跟,可是怎么都出不来。眼看着别人都把台词说完了,她的鞋跟还卡在那里,她心里着急得要命。自己不能光着脚走下去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在董卿身边的李咏发现了这一情况,不留痕迹地弯下腰帮董卿使了把劲,才把鞋跟给拔了出来。
一场虚惊后,董卿很快恢复了平静,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节目主持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很多观众通过短信平台,表达了对她的赞誉,这应该是董卿最欣慰的事了。
从那一年开始,几乎每一年春晚的舞台上都有董卿的身影。每个大年三十,董卿都会把自己最饱满的情绪、最美好的笑容、最真诚的祝福表现出来。
2014年4月,关于董卿的一个传言沸沸扬扬地传播开来:她已经从央视辞职。4月10日,在她当时主持的唯一一档节目《我要上春晚》的活动现场,迟迟不见董卿的踪影,于是,这个传言就变得越发可信了。其实,董卿的确打算暂别央视,但是并不是辞职,而是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深造,同时也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
这一年的5月27日,董卿向她的粉丝论坛发去一封邮件,庆祝该论坛成立9周年,并第一次坦诚地讲述了她在美国学习生活的种种细节。从那之后,传言也就不攻而破了。
人生的价值只有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董卿在钟爱的主持人岗位上默默地积累、沉淀、绽放,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也成就了诸多明星栏目。她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董卿,不在于她的美貌,不在于她的曲折经历,而在于她的主持带给大众的那份快乐。
如果你问董卿,做主持人有没有捷径?她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你:没有。董卿的光彩在央视的舞台上为亿万观众所熟知,但是背后的辛苦耕耘只有她自己知道。就像《欢乐中国行》的导演孙膑和她所分享的一个故事一样:一个苹果连傻子都知道有几粒种子,但是这些种子撒在土地里只有神知道能结出多少苹果来。
智慧启示
即便处在苦难与磨砺之中,也不要忘记善待自己,让自己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灿烂的阳光,还是凛冽的寒风。
一颗勇敢的心,会让你充满力量,会让你无所畏惧,会帮助你消灭一切障碍。在遇到不顺的时候,请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你勇往直前。
像农民一样,辛辛苦苦地播种、耕耘,才能有个好收成。如果指望不劳而获,终究只能两手空空。
人物简介
从在琼瑶剧中为别人伴舞的“路人甲”,到内地电视剧的“一姐”,孙俪的演艺路,一步步走得脚踏实地,也越来越宽广。
她是《玉观音》中的安心,温婉、坚强,虽然遭遇命运的种种坎坷,却从不放弃对人生的执着与追求。
她是《血色浪漫》中的周晓白,淡然、从容,从不随波逐流,勇敢地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是《甄嬛传》里的甄嬛,从少女时的善良、平和,一步步成长为心如明镜、成熟圆润的贵妃、太后,一个女人的一生,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是《芈月传》里的芈月,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宣太后。
荧幕上,她总是那么优雅得体,而生活中,她却是一副十足的小女人模样,她安于平淡、热爱生活,把自己“1+1=4”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孙俪是幸福的,她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