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越具体,越深入人心
要点
赞美别人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具体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善于发现和提炼他人的亮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称赞。亮点越具体,越容易被人接受。
如果你在一次座谈会上遇到一位专家,你这样称赞他:“王老师,您讲得太好了。”他可能在对你点点头后,就匆匆与你擦肩而过。
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对他说:“王老师,您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实在是太深刻了,尤其是入口之争给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一观点,真令我茅塞顿开!”这样的话就可能让他觉得眼前一亮,知道你认真地听了他的观点,甚至还会由此认为你是他的知音。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通常习惯于用笼统的词汇赞美他人,比如乐观开朗、做事认真、心灵美好等。然而,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得到这样的赞美,你会从中感受到温度吗?不会。因为这样的评价大多是套话,缺乏诚意。
抽象的评价往往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具体的赞美,才会有力量。赞美越具体,越深入人心。
所以,赞美别人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具体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善于发现和提炼他人的亮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称赞。亮点越具体,越容易被人接受。比如,你赞美对方能干,会显得很空洞,别人也只会将其当成溢美之词,但如果你具体地说出对方哪里能干,如报表做得仔细、程序写得认真,对方就会感觉很真实,效果也更好。同时,赞美时所使用的语言越具体,说明你对对方越了解,对其长处越看重。对方也能由此感受到你的真诚、可信,从而对你的印象更深刻,好感更强。
具体的赞美也要讲究技巧。简单来说,按照以下三步来进行,就可以完成一次深入人心的赞美。
第一步:点出具体细节,说明优点。
赞美一个人时,要先仔细打量对方,发现对方的优点。很多人觉得优点很难找:“我对他了解不深,怎么知道他有什么优点?”其实,无论是对方的言谈举止,还是相貌服饰,只要用心,总能找到一些有亮点的细节。点出这些令人欣赏的细节,说明他的优点,给予恰当的评价。比如,赞美一个人演讲很精彩,可以指出演讲中具体哪一段令你有所感悟;再比如,赞美一位男士有风度,不要说他帅气,可以从他的头发、额头、眼睛、脸型、西装、领带、眼镜、鞋子、气质、口才、工作、家庭、孩子等方面入手。
第二步:阐述事实,进行具体评价。
针对对方的某个亮点,列出一些事实,进行具体评价,会让对方感觉你是真的关注他、了解他、欣赏他。比如:“你的厨艺真是太棒了,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出一大桌子菜,尤其是这道酸菜鱼,酸辣可口,我还以为自己身在四川呢!”“你的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尤其是对崇祯皇帝的剖析和解读,令我耳目一新。”“你儿子很聪明,我刚才问了他几道地理题,他都答上来了。”
第三步:与知名人士进行比较。
在对别人进行赞美时,如果能够与知名人士进行比较,你的赞美会更具体、形象。比如,看到一位女士盘着头发,你可以这样称赞她:“你的头发让你看起来更加光彩照人,刚才我乍一看,还以为看到赫本了呢!”称赞一个人歌唱得好,你不妨这样说:“刚才我在门口听到了里面的歌声,还以为是李谷一在唱歌呢!”
掌握了赞美的技巧后,时常加以运用,就能随机发挥,灵活应变。
把握赞美的最佳时机
要点
凡事都要讲究最佳时机,赞美也是如此。在对的时间赞美对的人,才会使其发挥最佳效果。如果错过时机,或时机不对,赞美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弄巧成拙。
一位朋友穿着新裙子兴高采烈地参加聚会,这时你走过去对她说:“上次你穿的衣服很得体!”对方会感到高兴吗?恐怕不。她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你在讽刺我今天的穿着很不得体。
如何把握赞美的最佳时间?这里有三个关键点必须掌握。
第一,当某种行为正在发生时,及时给出你的赞美。
当一个人正在做你欣赏或希望他去做的行为时,如果你能及时给予赞美,他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比如,你下班回到家,看到一向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打扫卫生,此时你应该夸夸他:“家里被你打扫得真干净!我忙了一天感觉有点累,不过看到你这么能干,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对一种有益的行为表达赞美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它正发生的时候。这时的刺激性最强,也最容易令人受到鼓舞。人们经常不愿意在对方干得正起劲时表达赞美,认为这样会使原本有序进行的工作暂停。这其实是种误区。如果在这种行为完成后,再去赞美对方,此时对方往往已进入情绪的疲劳期,很难再因此感到兴奋、激动。
第二,当你发现对方的某个优点时,马上赞美他。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对方身上有你以前从未发现的闪光点,马上赞美他,与他分享你的感受,赞美的效果肯定会升级。
当你和一位同事一起做报表时,发现他做的报表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分区明确,请第一时间说出你的感受。比如:“我以前从来没发现,原来你做事这么认真!”“你的报表真是我见过最有条理的了,这下子我们能省不少事!”
发现优点,马上赞美,对方一定会记忆深刻,起到的效果也更好。
第三,对方成功之时,送上你的赞美。
成功时的一句赞美,如同锦上添花,会让人的心情更加愉悦。考了好成绩、应聘到好的公司、评上高级职称、得到提拔……人的心情往往特别舒畅,这时如能听到一句适时的赞美,欣喜之情自然会加倍。要是过了这个时间点,你再赞美,对方可能就会觉得没那么值得高兴了。
赞美方式有讲究
要点
赞美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赞美的方式多种多样,生活中最常用的赞美方式为直接式、激情式和意外式。
是不是一味地夸奖别人,别人就会感到高兴?当然不是。谁都知道,“高帽”不是谁都能戴的。赞美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方式得当,你的一句才能顶万句。
赞美的方式多种多样,生活中最常用的赞美方式为直接式、激情式和意外式。
直接式赞美,直接、及时、有效。
直接式赞美的特点是直接、及时、有效,尤其适用于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这种上对下的关系。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酷爱音乐,对小提琴尤其感兴趣。一次,他到比利时访问,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参加晚宴。王后也是一个小提琴迷,为了表示对爱因斯坦的欢迎,她特意邀请爱因斯坦与自己合奏弦乐四重奏。合作非常成功,一曲终了,爱因斯坦诚恳地对王后说:“您的小提琴拉得真是太好了,即使您不当王后,也会因此而闻名于世的!”
爱因斯坦的直接式赞美,让王后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认同。如果他拐弯抹角地去赞美王后,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
激情式赞美,感染他人。
爱人之间需要赞美,朋友之间需要赞美,家人之间也需要赞美。有时,赞美也可以富有激情,这会让对方更容易感受到你对他的欣赏。
拿破仑非常擅长使用激情式的赞美,他在给妻子约瑟芬的信里,总是穷尽所有美好的词汇去赞美她:
“啊,我心爱的人,我请求你,让我看看你身上的那些缺点吧,你怎么能那么漂亮,那么温柔,那么迷人呢?在我眼里,你是那么美好,一丝瑕疵都没有!我的约瑟芬,永远不要嫉妒,不要哭泣,你要知道,你的眼泪会使我丧失理智……”
“从来没有哪个女人像你这样受到如此忠贞、如此火热、如此情意缠绵的爱!”
“我从没想到过任何别的女人,在我看来,她们都没有风度,不美,不机敏!你,只有你能够吸引我,你占有了我整个心灵。”
热情的赞美,才会使被赞美的人深受感染。
意外式赞美,给人更大的惊喜。
意料之外的赞美,常常会令人喜出望外。比如:丈夫工作一天后回家,看到妻子已经做好美味可口的饭菜,发自肺腑地赞美她贤惠;老师看到学生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夸赞他们勤劳能干。这些行为本是对方习以为常的,一句赞美往往会让他们由衷地感到快乐,也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曾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一天,卡耐基去邮局寄一封挂号信,办事员的服务态度很差,对他十分不耐烦。卡耐基把信件递给她称重时,对她说:“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美丽的头发。”听了这句话,办事员惊讶地抬起头看着卡耐基,脸上露出羞涩的微笑,服务态度也一下子变得热情很多。
可见,赞美的内容出乎对方意料,也会获得对方的好感。
通过他人表达你的赞美
要点
好听的话,间接说。当别人从其他渠道或第三方那里听到你对他的赞美时,惊喜之情会加倍。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赞美最常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背后赞美他人,二是借第三方之口赞美他人。
直率地赞美别人,虽然见效快,但如果用词不当、过度夸张,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别人一听,会想:“我哪有你说得这么好?你根本不是真心的,只不过是在讨好我罢了!”这样一来,别人非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
这时,我们应该反其道而思之——好听的话,间接说。当别人从其他渠道或第三方那里听到你对他的赞美时,惊喜之情会加倍。如此一来,即使你使用再夸张的语句,也不会显得露骨、肉麻。
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赞美,途径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以下两种。
一是背后赞美他人。
当你直接赞美别人时,别人内心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是在恭维我吧?”“这都是应酬的套话,听听罢了。”但如果你在背后赞美他,哪怕说的是同样的话,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因为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背后说的话通常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表达,人是不会在背后刻意掩饰自己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薛宝钗、史湘云一起苦口婆心劝说贾宝玉好好读书,以后走上仕途,延续贾家在官场上的权威。贾宝玉听了后,非常反感,对她们说:“林姑娘就从来不会说这样的混账话!”恰好林黛玉走到窗户下,无意中听到贾宝玉在背后对自己的评价,顿时感动不已,“又惊又喜”。
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在背后赞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会恰巧听到,这样的赞美是没有半点虚假的。相反,如果贾宝玉当面夸赞她,以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恐怕会以为他只不过是在讨好自己。
背后赞美别人,不用担心对方听不到,你的美言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有时甚至还会被人为地正面夸大。
二是借第三方之口赞美对方。
通过第三者来传递你对某个人的赞美和赏识,是促进你与其关系融洽的有效方法。在一般人的思维里,第三者是站在一个公正、中立的角度上,其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更客观。
俾斯麦是历史上有名的“铁血宰相”。一次,他为了拉拢一位仇视他的议员,有意在别人面前不断赞美那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自己对该议员的赞美后,一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位议员。后来,那位议员果然改变了对俾斯麦的看法,并成为他的政治盟友。
这是聪明人的做法。想一想,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人说过很多关于你的好话,你心里能不高兴吗?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认可,不妨经常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他。
别让赞美流于“拍马屁”
要点
赞美与“拍马屁”有本质区别。赞美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表现为对他人的认可与肯定,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拍马屁”则不然,它是建立在内心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基础之上的。
赞美是一种巧妙的说话技巧,如果运用得好,能实现双赢:被赞美者如沐春风、心情畅快;赞美者也可以收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但赞美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赞美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拍马屁。话虽然说得好听,但让人越听越觉得不舒服。
那么,赞美和“拍马屁”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让你的赞美真正深入别人的心,不被误解为“拍马屁”呢?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你才会更乐于开口赞美他人,也更懂得如何赞美他人。
为达到这种目的,有些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去无底线地奉承别人,这是对马上或以后有可能获得某种“回报”的一种投资。
具体来说,赞美与“拍马屁”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是否发自内心。
真诚的赞美是出于真实的感觉,反映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优势、长处的肯定,如谈吐得体、举止大方、相貌漂亮、做事干脆等。当一个人认识到对方的这种优点时,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其去赞美对方,表达自己的认同。“拍马屁”则不同,它并不是出自某个人内心对另一个人的认可,而是为了达到某种企图而刻意表达自己的“好感”。
第二,是否基于事实。
由衷的赞美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是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拍马屁”却常常凭空捏造、无理无据。比如,你看到李嘉欣,会不由自主地赞美她:
“真是太美了,简直倾国倾城!”但当你看到“凤姐”时,还用这样的词汇形容,那无疑就是“拍马屁”了。你听到郎朗的钢琴演奏,会夸赞他:“这样的音乐富有激情,令每一个听到的人都深受感染。”但如果你对一个初次接触钢琴、弹奏出来的琴声堪比噪音的人说这样的话,那就是在违心地“拍马屁”。
一个会说话的人,在赞美别人时,懂得把握分寸,知道哪些是值得称赞的,哪些是应该注意的。这样给出来的评价通常是客观的,也是对方乐于接受的。他们不会用“最”这样夸张的字眼,也不会用“他一点儿缺点也没有”这样绝对的语言来评价一个人。而“拍马屁”的人往往会无中生有,习惯于用一些词语将赞美的“点”任意扩大,大事特夸,小事大夸,无事也要夸。这样的赞美,又有几人愿意听呢?
胡萝卜加大棒,让批评易于接受
要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一味指责,只会让被批评者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对抗批评。只有让对方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方法。
如果别人一犯错,你就大发雷霆,一味指责别人,甚至口出恶言,那么,除了换来别人的不满和反感之外,你可能一无所获。
批评别人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至于失去信心,以后在做事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更好。因此,当你不得不批评别人时,为了达到你的目的,避免一味批评而不加肯定带来的恶果,不妨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批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用的批评方法及被批评者的反应:
“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抱怨对方,翻旧账,而且对人不对事。)
“我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
“上次你也是这样说的!这是理由吗?”(无理智的情感宣泄。)
“我……”(被批评者惶恐不已。)“这个错你已经犯多少次了?每次都不改!有你这么笨的吗?”(轻蔑。)
“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你当然错了,现在你说怎么办吧?你告诉我,怎么解决?怎么弥补?”(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事,但实际上仍是对人。)
“我会承担责任的,我接受处罚。”
“责任?这个问题多严重你知道吗?你承担得起责任吗?你这一个小错误,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你知道吗?”(一味指责。)
“……”(持续指责,只会令被批评者陷入沉默中。)
“怎么不说话了?说错你了吗?你是不是觉得还挺委屈的?”(略带讽刺。)
“……”
“如果以后你还犯这样的错误,你就走人吧!”(威胁对方,认为这样可以引起被批评者的重视。)
“……”
这种批评方法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味指责,只会让被批评者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对抗批评。
我们再来看看,“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批评方式是怎样的:
“我知道你很努力,虽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你。我也有失误,应该及时提醒你。”(前半句肯定对方的努力,后半句对对方的错误提出批评,接下来进行自我批评,使对方更易于接受。)
“对不起,我下次一定会注意的……”
“我记得这个错误你以前也犯过一次,对吧?这句话很耳熟呀。”(以开玩笑的方式表达批评,语气委婉。)
“我……对不起!”
“谁都会犯错误,我也犯过错,但我会尽量不在同一条河里跌倒,因为那是最愚蠢的行为,你说是吧?”(自我开放,表达真诚。)
“我错了!”
“不必过于自责,现在你更应该做的是,好好想想这件事到底错在哪里,找出问题的根源才是最重要的。”(对事。)
“我会承担责任的,怎么处罚我都接受。”(被批评者也会不自觉地对人不对事。)
“承担责任是必须的,我会和你一起承担责任,也会帮你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所以,你不用过于担心。”(对事,用转折句强调失误本身。)
“谢谢你!我一定不会再让同样的失误出现。”(得到心理支持的被批评者,一般会更重视错误本身,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批评别人时不要一味“抡大棒”,更要给对方一些“胡萝卜”,让对方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俗话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如果批评是“破”,建议就是“立”,在提出批评的同时提供正面的建议,才能让你的批评更有说服力,也才会起到更好的改进效果。
美国有一家著名的出版商,他们在做事时总是遵循一项原则:让人们愿意去做你建议的事。有一位作家对此深有感触。这家出版商有时会拒绝为他出版某本书,认为他的书不够精彩。但是,他们在为他指出这一点时非常得体,从不会让他感觉不愉快。比如,他们会说:“说说你的看法吧,你认为怎么解决更好呢?我有一些建议,不知道你觉得如何……”“说起你需要改进和继续努力的地方,我认为有两点应该引起你的注意……”“你的书很好,但是我认为你在写作时应该考虑读者的需求……”
聪明的人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会开动脑筋,对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预先提出几种解决办法。然后在与对方沟通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建议。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方怎么好意思不接受你的批评。
“最近我们公司怎么走了这么多人?是招聘工作不到位,还是公司留不住人?为什么不重视这个问题?”当你对这一工作的负责人表达不满时,如果能加上解决方法和建议,那么情形就会不一样。
你可以这样说:“最近我们公司有好几个人跳槽,他们都是公司下大力气培养的员工,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内部肯定存在问题,如果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你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件事。我有个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首先,在公司各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员工们近期工作积极性不高、频频离职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确定解决方案,使这个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你觉得怎么样?”
建议式的批评能够让人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改正错误,赢得合作,而不是产生不满或反感。
批评也可以很悦耳
要点
在与别人交流时,我们要懂得如何中肯、委婉地批评。因为批评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和改正错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将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拿别人当“出气筒”。
人们常把批评比作“良药”,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也正因为“苦”,很多人一听到批评的话,就会皱眉头,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得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实,批评的话也可以很悦耳,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往往能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
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学说的倡导者,他不赞成社会分工,主张人人自食其力,所有事都要自己做。有个叫陈相的人是其忠实信奉者,处处鼓吹农学思想。一次,陈相遇到孟子,他对孟子说:“许行先生的观点很有哲理,贤明的君主都应当与百姓一样耕作,自己做饭吃。如果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就不算是贤君!”
孟子没有反驳他,而是问道:“许先生一定是自己种田自己做饭吃吧?”陈相点点头。
孟子又问:“许先生戴的帽子是他自己织布做的吗?”陈相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做帽子?”陈相说:“这会耽误时间,妨碍耕种。”孟子又问:“许先生一定是用锅做饭、用铁具耕地,但这些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吗?”陈相回答说:“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笑了,说:“许先生主张所有事都要自己做,可他为什么又用粮食换别人的东西呢?他应该自己亲自做陶器和铁具,一切东西只从自己家里拿来用才对。”陈相无语,惭愧地低下了头。
孟子没有直接批评陈相的观点是荒谬的,而是采用设问的方式,将许行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使陈相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什么样的批评方式会“悦耳”?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幽默式和三明治式。
第一,启发式批评。
启发式批评通常是针对某个人的错误而言的。要帮助对方对该错误进行修正,外因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内因。批评者的外因所能起到的往往是辅助作用,只有对方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使错误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会说话的高手总是逐渐点醒对方,比如:“你说得很好,但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也不错,但还需要考虑得更全面一些。”由此,可以启发对方进行自我批评。
第二,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批评是以幽默的方式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这种方式并不刺激,不会让对方产生紧张情绪,同时还能使对方在幽默之余思考自己的问题,进而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有一次,许广平给鲁迅看自己写的一篇名为《罗素的话》的文章,请他指正。鲁迅看过之后,给她这样的评语:“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余八十五分给罗素。”许广平欣然接受了鲁迅的批评。
鲁迅的本意是批评许广平过多引用了罗素的观点,缺乏独立见解,但他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幽默地对她进行调侃。这样的批评方式大家肯定都愿意接受。
第三,三明治式批评。
美国企业家玛丽·凯提出了三明治式的批评方式——夹在大赞美中的小批评。“不要只批评而要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先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
害怕丢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是被批评者在接受批评时最大的心理障碍。在批评时,为他打消这个顾虑,批评也就易于接受了。打消顾虑的方法就如玛丽·凯所说,把批评夹在赞美之中,在肯定其贡献的同时,再进行适当的批评。
点到人事理,批评立刻停止
要点
给被批评的人留有余地,给思考留足空间。这种“点到为止”的方式,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批评时的“点到”有三个关键点:点到人,点到事,点到理。
在批评时,很多人常犯的错误是得理不饶人,只要发现对方的错误,就狠狠地将其批得体无完肤,并且说个没完。结果对方不但将这种批评判断为“非理性的情感宣泄”,还会产生“我知道我错了,但你这么对我,我偏偏不改,看你能怎么办”的排斥心理。
这样的批评,除了激化矛盾,很难有好的效果。批评的艺术在于言简意赅,给人留下丰富的思考空间。会说话的高手都知道,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话不贵多,贵精,最好不要超过三四句。点到为止的批评,效果往往更好。
有一次,在宴会上,一位很胖的太太坐在萧伯纳身边,她笑着问萧伯纳:“您见多识广,知道有什么防止肥胖的好方法吗?”萧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我知道一个好方法,不过我没办法把它翻译给您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您来说,是外国语呀!”
萧伯纳没有长篇大论地批评这位胖太太懒惰,而是简练、含蓄地指出了她的问题,既不伤害她的自尊心,又点明了重点。
话说得太多,会冲淡重点。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地批评。更何况,说得多不一定就能说得透,有时说得少,才算是说得妙。
给被批评的人留有余地,给思考留足空间。这种“点到为止”的方式,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过,要注意的是,“点到为止”最重要的是“点到”,如果点是点了,却没到位,对错误含糊其辞、轻描淡写,甚至避重就轻,那批评也是毫无作用的。
批评时的“点到”有三个关键点:点到人,点到事,点到理。
第一,点到人。
批评别人时,将个别问题扩大化是大忌。如果“一人得病,大家吃药”,那么该“吃药”的没“吃”到位,不该“吃药”的也被“陪绑”了,心里当然不平衡。这样一来,走错路的人没有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有怨言的人心中的不满日益累积,有可能造成更多错误。所以,批评一定要点到人,是谁的错误就批评谁,是谁的错误就由谁来改正,不能打马虎眼。
第二,点到事。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总怕伤了和气、得罪人,不愿意触及实质,总是挑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来说。这样的批评“挠不到痒处”,等于没批评。要想使批评达到效果,一定要点到具体的事,只有具体问题得到解决,问题才能根除。
第三,点到理。
批评在理,将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被批评的人才会心服口服。点到“为什么”,才是点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当众被别人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心里自然不好受。因此,在批评别人时,一定要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不要因为批评方式不恰当或批评语言过激而伤害对方,更不能越过批评的底线。
很多人常常用讽刺和挖苦来代替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害、明辨是非的批评,事实上,这是将批评降低为泄愤。这种批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不但显得鲁莽,而且会起到负面作用。有益的批评应该是分寸得当、有限度的;而讽刺和挖苦式的批评则是在有意无意中将事与人混为一谈,而且以偏概全。
批评的底线是“对事不对人”,只就其言谈举止进行批评,不随意搞扩大化。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因而直接指出其言行上的错误,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也更容易使问题及时得到修正。批评之余,还可以辅之以一定的赞美,从而巧妙维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比如,你批评某人犯了某种错误,在指出问题所在后,可以这样说:“小王,我了解你,你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以前从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小王,我之所以这么坦率地指出你的问题,是因为我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得更好一些。这次你犯这样的错误,真的令我很意外。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失误,以后你会做得像以前一样好。”这样说,既能巧妙地指出对方的问题,又能对其提出要求,从而激励其在改进问题之余,更努力向上。
如何才能把握好批评的底线?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最好不要当着第三者的面进行。
赞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批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有第三者在场,难免会让被批评者感觉自尊心受挫。比如,你当着朋友的面批评你的孩子太懒、不讲卫生,他肯定会不高兴,对你有意见;再比如,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某位朋友不讲信用,对方一定会对你非常不满,甚至有可能和你绝交。
“一对一”的批评,能维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以平和的心态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第二,要控制情绪。
批评时一定要控制情绪,不要因为愤怒而大骂对方。这样的批评是过分的,也不会被对方接受。当你很生气的时候,最好不要批评别人,等到怒火平息后再去批评,你的立场往往更客观。
第三,尽量取得对方的理解。
同样的话被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果你的批评能够以建议或交流的方式说出来,会更容易被对方听进去,对方也更能理解你的苦衷。相反,如果你用权威的方式向对方施加压力,得到的只能是反弹。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诸多误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得在批评时把握底线。因此,不管批评的是谁,因何事而批评,都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到别人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