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57800000002

第2章 山水田园闲适之情

唐诗宋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灿烂的瑰宝,东晋陶渊明等诗人形成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等诗人形成南朝诗派,以田园、山水为审美对象,用细腻的文笔赞美了大自然的如画美景。后人称其诗派为山水田园派。

你可能读过唐朝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朝苏轼的“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过,你可知这些流芳百世的诗词背后的故事?在品味诗词之余,了解诗词背后的趣闻轶事,更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美名“诗仙”的李白,曾为汪伦赋写一首《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饱含诗人怀友之情。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其实李白和汪伦竟是在一句玩笑中成为好朋友的。“此地有十里桃花,此地有万家酒店”,这句玩笑话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

“可怜日暮嫣香落”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南园①十三首(其一)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②越女③腮。

可怜日暮嫣香④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诗文注释】

①南园:园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三乡。

②小白长红:指花有大有小,五颜六色。

③越女:即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女。

④嫣香:娇艳芳香,这里指花。

《南园十三首》是作者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本文选自第一首,是一篇感慨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小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花开的景象。春风吹过,万物复苏,南园里也是百花竞艳。“花枝草蔓”概括了南园里所有的花,其中“花枝”指木本花卉,作高昂状;而“草蔓”指草本花卉,作低垂状。前者刚劲,后者柔婉,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凸显了百花齐放的艳丽多姿。第二句中“小白长红”描绘出花朵的颜色是红多白少,而后运用拟人的手法,形容花像美女的面颊,既彰显了百花的妩媚之态,又让人觉得百花在争艳时如同美女一样精神有加。

诗歌的后两句则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写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日上中天之时,眼前一片姹紫嫣红,让人流连忘返;而等到日暮时分,百花的娇艳芳香不再,只剩满地凋零的落红,真是惹人“可怜”。“可怜”二字本是对百花残败景象的惋惜之情,然而作者还加入了自伤自悼的伤情。当时作者不过二十多岁,正是期望大展宏图的时期,然而求仕无望、怀才不遇,犹如盛开之花无人赏识,岂不“可怜”?末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花落花飞的无奈之举,也是暗含作者对自己只能空等风华凋谢的感伤之情。而以花代人的描写手法,更增加了辛酸悲苦的氛围与情怀。

作者在《南园十三首》中,或写景或抒情,表面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实则表达出对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伤之情。那么,在这年轻有为的时期,究竟有着怎样的背后辛酸,以致让作者归乡甚早?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为唐宗室的远支。由于武则天执政时,大肆杀戮高祖子孙,因而到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时,可谓是世远名微了,在家道中落的环境中,只好隐居昌谷。

尽管世远名微,尽管家道中落,但却是李唐后裔,因而李贺对此十分自豪,并常常自称“王孙”,而在他的介绍和诗歌中,也常常看到“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等诗句。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可谓是漂泊一生,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后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有一女两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更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只好外出谋生,以求温饱。李贺曾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中写道:“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悲苦凄凉之意,可见一斑。

李贺相貌特征明显,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但才思聪慧,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成《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甚为吃惊,而李贺凭此名扬京洛。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贺日益刻苦,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李商隐曾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李贺时年十五岁,却已是誉满京华,与当时名家李益齐名。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李贺时年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中风)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威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也就此宣告失败。次年,顺宗因病而亡。当时,如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在诗文中多有影射,称顺宗是遇害而死,而非病故。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作《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作《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又听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前往拜见。早年间,李贺因提笔写就《高轩过》一诗而被韩愈与皇甫湜赏识;但年未弱冠之际,因遭父丧而服丧三年,故而直到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韩愈才写书信给李贺,劝说其参加科举,以振家声。同年初冬,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诗,并一举得中,年底即赴长安参加进士科考。然而,有人妒忌李贺的才华,四处散播流言蜚语,说李贺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同音,故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尽管韩愈以“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但终究是无可奈何,李贺愤而离院。

同年,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作诗《燕河南府秀才》,其中有这样两句:“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诗人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并以此来劝勉当下考生。

没有参加进士考试,意味着并不能有机会入朝为官,这对有理想有抱负的李贺来说打击很大。因而,当年愤然离开,回到家乡昌谷后,他写下了很多愤慨的诗歌,其中就包括《南园十三首》的部分篇章。

次年,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五月,或是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或是因为韩愈的多加褒奖,李贺重返长安,经考核任奉礼郎,从九品。自此,李贺开始了长达3年的“牢落长安”之路。为何说是“牢落长安”?因为3年为官期间,李贺亲身经历、目睹了诸多的朝事与民生,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际,对社会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尽管过着“憔悴如刍狗”的不如意生活,但他却创作了一系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的名篇。而这一时期写作的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也为他奠定了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李贺告病回昌谷休养。但不甘沉沦的他,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却以无果而归。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之后在友人张彻的荐举下,又做了3年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李贺告病归乡。不久后,病逝于昌谷故居,时年仅二十七岁。

“何时收拾耦耕身”中的“耦耕”指的是谁?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其五)

【宋】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③。使君元是④此中人。

【诗文注释】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②耦(ǒu)耕(gēng):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薰:香草名。

④元是:即“原是”。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当时作者苏轼任职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因此,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苏轼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并于途中作有一组《浣溪沙》,描写了谢雨途中见闻和清新浓郁的村野风光。

本文选自组词的第五首,以清丽的词句描写了雨后的农村风光,欣喜之余,表达出作者想要归隐田园的思想。

词的上阕以景起笔,“软草”“平莎”“轻沙”“无尘”表现出雨后乡村独特的宜人气息;而这种“草平沙轻”“走马无尘”的生活,正是当下混沌的政治世界之外难觅的一处静谧之地,令人心生向往,更何况早有归隐之意的苏轼。但奈何身为州官,还将继续为朝廷“耦耕”,夙愿何时了却,作者不禁感叹:不知要等到何时呢?!

词的下阕仍是以景起笔,上阕主写雨后乡村的清新之意,而下阕则转写田间风光。雨过天晴,阳光洒在桑麻上残留的雨滴时,映入眼帘的是光彩四射;以“泼”字形容日光,既符合光照的特性,又显得生动形象。而后,作者从视觉转向嗅觉,清风吹过,蒿艾的香气愈加浓郁,惹人陶醉。两种感官的结合描述,表达出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为后文抒发“使君元是此中人”做了铺垫。而末句的点睛之笔,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进一步深化。由此可见,作者本就对归隐田园心生情意,而雨后清新、轻松的田园,更增加了作者隐居的念想。

苏轼将自己仕途多年比作“耦耕身”,那么,这一词语是出自何处呢?

耦耕,指两人并肩而耕,典出《论语·微子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从旁经过,让子路前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社会纷乱如同洪水一般,四处弥漫,你们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桀溺又继续不停地耕作农活了。子路回来后把情况诉说给孔子。孔子失望地说道:“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居共处的,如果不与世上的人们打交道,又将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真的太平无事,我就不会与你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论语·微子篇》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与道家不同,儒家不提倡消极避世,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先驱,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所以他才会与弟子四处游历,呼吁人人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问津”在本文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孔子与弟子们将要前往的自然渡口,其二则是指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显而易见,长沮、桀溺是隐居之士的代表,他们厌倦世俗的争斗与黑暗,选择躬耕陇亩的闲适之情。

然而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则是以“仁者爱人”为立场,要有为世、为国、为民而忧的胸襟,并脚踏实地去践行。因此,孔子才会对耦耕的长沮、桀溺等隐士失望,并感叹说:人与虫鱼鸟兽是不能合群共居的,离开了社会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就会失去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而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社会将不复存焉。因此,孔子才会带领弟子们一同游历各国,并努力劝说世人,将人们从动乱的痛苦中解救出来。

前后两者对比,可见孔子尽管四处碰壁,却仍旧不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思想和态度,表现出了儒家心忧天下、救民于火的可贵胸襟。

“秋水共长天一色”竟然一字千金?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披绣闼①,俯雕甍②,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③其骇瞩。闾阎④扑地,钟鸣鼎食⑤之家;舸舰⑥弥津,青雀黄龙⑦之舳⑧。云销雨霁⑨,彩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k。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m之浦n。

【诗文注释】

①绣闼(tà):绘饰华美的门。

②雕甍(méng):雕饰华美的屋脊。

③纡:迂回曲折。

④闾阎(lǘ yán):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⑤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因而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⑥舸(gě):船。《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⑦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船头有作鸟头型、龙头型。

⑧舳(zhú):通“轴”,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⑨霁(jì):雨过天晴。

⑩彩:日光。

k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l彭蠡(lǐ):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m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n浦:水边、岸边。

滕王阁坐落于南昌赣江东岸,因初唐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本文是节选其中包含人们广为称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一段,描绘出了鄱阳湖上和谐秀美的景色。

作者站在楼上眺望:先是俯视眼前雕饰华美的屋脊,然后由近及远,望见辽阔的山原、迂回的河流湖泊,这番波澜壮阔的景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后作者的视线又转回近处,望向江畔的渡口,只见青雀形、黄龙形船头的船只布满渡口。最后作者自下而上,纵观整个鄱阳湖:雨过天晴,阳光普照,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忽然传来渔人的歌声,响彻整个鄱阳湖,而寒冷的湿气似乎惊吓到了南飞的大雁,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本段结尾描绘出一幅色彩协调、动静搭配的秋江晚景图,实则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以“孤鹜”“寒雁”自比,似是在顾影伤怀,但却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声断衡阳之浦”,可见他更醉心于这种静谧和谐的大自然中,因为宁静方能致远,而且朦胧中又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表现出作者穷且益坚的豁达豪迈精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滕王阁序》中千古称颂的名句,相传都督阎某闻此句矍然而起,说道:“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而《滕王阁序》全篇的结尾还附有《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这首《滕王阁诗》,还流传有一个“一字千金”的故事。

相传,王勃于重九之日赶到南昌,恰逢洪都府阎都督在滕王阁设宴,遍请名儒。阎公对诸儒道:“帝子旧阁,洪都绝景,在座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

原来,阎公女婿吴子章事先知晓此事,早已备好序文,因而在座名儒均是假装不敢轻受,只一心要推让给吴子章好让阎公翁婿得以名利双收。然而当时王勃也在座中,轮到王勃时,年轻气盛的他也不推辞,当即索笔求纸,立写序文。

有小吏报其所写序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而后再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高兴地说道:“此子视我为知音。”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后,拍案叫绝,赞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

此时,满座皆惊。而阎公则携王勃之手,为其斟酒。正当王勃酣醉之际,只听座席中有人出声:“慢!”众人循声而望,只见是吴子章,只听他高声说道:“此为旧文,并非新作。三岁孩童都能背诵,不信,我当众背诵给诸位听。”果然,一字未差。

王勃笑着对阎公说:“贵婿之记忆能与杨修、曹植媲美。不过,请问这篇旧文之后有诗吗?”

吴子章回答:“无诗。”于是王勃再次挥毫,写就八句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之后,王勃不辞而别,只留下满座复惊的众儒和惭愧而退的吴子章。当众人欲离席告退之时,阎公忽然轻喝一声:“慢,怎么结尾一诗的末句,尚有空一字未写?”众人近前,果见诗空一字。阎公说道:“只怕我等轻慢了王诗人,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

众儒面面相觑,有人说是“独”字,有人说是“船”字,问到吴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说了个“水”字。但阎公均觉得不妥,说道:“‘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

因思索不得,阎公又问:“此时王勃船至何处?”答:“最快到了丰城。”于是阎公连忙下令:“快马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

衙卫快马加鞭,追上王勃,说明来意。王勃笑着说:“我王勃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于是拿起一支笔,也不蘸墨,在衙卫手心画了一阵,令其握拳而回。

衙卫赶回之后,在阎公面前伸开手掌,却是空无一字。阎公自语道:“怎么会空空如也呢?真是千金难买一字啊!”语罢,猛然一惊,莫非是个“空”字?而后朗读出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并说:“这个‘空’字用得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啊!”

而众人此刻恍然大悟,纷纷拍手称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讽刺的是哪件事?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①酒旗②风。

南朝③四百八十寺④,多少楼台⑤烟雨中。

【诗文注释】

①郭:外城,这里指城镇。

②酒旗:一种挂在门前用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③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④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指。

⑤楼台:楼阁亭台,这里指寺院建筑。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春,杜牧奉幕主沈传师之命,由宣州经江宁往扬州拜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放眼于江南的美景,不禁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江南春》。这首绝句,素来颇负盛誉,既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江南画卷,又点缀了它的深邃与迷离。

诗歌的起笔两句就点出了江南的辽阔与多姿:千里大地,黄莺啼唱,丛林绿布,红花遍野;在这绚丽多姿的郊外,依山傍水的城镇与村庄矗立着,酒铺前方的酒旗在迎风招展。美景怡人,也醉人,而这仅仅是千里江南的一角;至于那数不尽的亭台楼阁与亮丽风情,则是作者笔下所预留的想象空间,在赞美之余又增加了江南的神秘色彩。

诗歌的后两句继续写江南的风光,呼应了上文的“千里”二字。江南有千里之阔,风景不同,晴雨也不同。这里看到的是“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晴天景象;而别处则可能是烟雨朦胧的景象,江南有数百的寺院与亭台楼阁,哪里知道有多少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中呢?

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错落有致,因此作者从晴写到雨、从动写到静、从明朗写到朦胧,以点带面,描绘出江南千里风景如画的美卷,同时又为江南增添了一种深邃与迷离的神秘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幽美景致的喜爱与神往之情。

关于本文的主旨,存在一点分歧。有的研究者认为只是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

作者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唐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局势。唐宪宗执政时,因醉心于平定淮西等点滴成就而飘然追求长生不老、一心向佛,而韩愈因上书《谏佛骨表》而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故而寺院、僧人急剧增加,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以致国库收入下降、国力衰败更甚。

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当作者经过江南时,面对数百座寺庙,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但终究是误国误民的一场空,故而诗歌的后两句有借古讽今之意,表达了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情怀。

不论主旨如何,杜牧生活的时期却也赶上了佛教的肆意兴起与残酷退败。

继文宗照例提倡佛教之后,唐朝寺院与僧人数量几近达到顶峰。等到唐武宗继位时,尽管他也想要长生不老,但因其信奉道教而厌恶佛教,过分依赖于道士们的“灵丹妙药”,再加上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唐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就开始召集各路道士,并弘扬道法和拓展道场,只赐给道士紫衣,却不许佛教的高僧大德披挂紫衣。

自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起,唐武宗开始逐渐推行灭佛政策。武宗敕令遣散非注册僧尼,不许他们身边拥有童子沙弥;非注册僧尼,不准进住寺庙,也不准驻留京城;还俗僧尼不得返回寺庙;僧尼进城,还要经过官府的严密盘查,对于不能详细说出或证明身份的,一律予以逮捕。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三月,无论官府还是民间,均被敕令停止供养佛牙、佛骨等,违反者严惩不贷;诸多寺庙也被拆毁。因此,那些依赖于田产和供养的僧尼,只好自行逃亡。

此外,武宗诞辰之日,不许僧尼在街市行走,不许僧尼客串他寺,如有外出,必须在暮钟未响之前归寺,否则严惩不贷。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再次敕令大批僧尼还俗,若有违抗,杀无赦……随着大量的庙宇被拆毁和没收、大量僧人还俗,唐代寺庙经济也因此遭到毁灭性打击,自此一蹶不振,而这也是武宗毁佛运动的高潮时期。

在唐武宗灭佛炽烈之际,杜牧正任职池州。杜牧初到池州上任时,先是忙于官场上的应酬,只好暂缓敕令;之后又忙于治理旱灾、饥荒等,而鉴于饥荒严重、官府又无能为力,百姓只好求菩萨保佑,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团结,杜牧只好再次延缓诏令;当杜牧前往重灾区木瓜山后,又帮助百姓求雨,并有感而写下《祭木瓜神文》。

等到一切似乎尘埃落定之后,武宗又由于长期服用道士炼出来的“灵丹妙药”,以致身体元气大伤、病入膏肓。然而道士却信口胡说:吾皇生病乃因名“瀍”从“水”,与大唐崇尚土德不合,如果改名为“炎”,即可禳灾祛祸。结果,改名后的第12天,武宗就病逝了。

武宗死后,宣宗继位,灭佛政策也随之减缓,逐渐废除。佛教徒将这次毁佛运动称为“会昌法难”。杜牧所辖的池州阴差阳错地躲过了灭佛运动的劫难,尽管并非杜牧主观愿望,却也成就了杜牧的名声,而池州人也纷纷为杜牧歌功颂德。

“桃花潭水深千尺”,诗人亲自测量的水深?

赠汪伦①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③,不及汪伦送我情④。

【诗文注释】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

②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脚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③深千尺:水深千尺。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潭水深千尺比喻他与汪伦的友情深厚。

④不及:不如。

李白乘着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河对岸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深情。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挚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是叙事:诗人先写自己乘船准备离开,继而写汪伦在岸边送别自己的画面。其中“乘舟”“将欲行”生动地描绘了轻舟待发的画面,我们仿佛能看到李白正要离岸和汪伦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之情。

初读此诗的朋友,一定很好奇桃花潭是否真的有千尺之深,诗人又是怎么知道的?难道诗人用了什么办法测量吗?事实上,诗人并未测量桃花潭的水深,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潭水深千尺”比喻他和汪伦深厚的友情。桃花潭位于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处,虽然我们不知道潭水究竟有多深,但是我们不难从诗中看出李白和汪伦友情深厚。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汪伦,字文焕,唐开元间他被任命为泾县令。从李白和汪伦的生平来看,两个人几乎没有交叉点,那么,这两个人又是怎么成为知己好友的呢?

说两个人相识的原因,就不得不说李白的性格。李白虽然是文学家,但他不迂腐,性格直爽,爱好喝酒,斗酒诗有百篇之多,他还喜欢游览河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和汪伦就是在泾县游玩时结识的。说起两个人的结识,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年春天,李白从京城来到南陵看望叔父李阳冰。南陵是个山清水秀的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李白被这里的优美景色深深吸引,写出了不少佳作。很快,李白到南陵的消息被泾县豪士汪伦知道了。

汪伦也是自幼饱读诗书,他一直仰慕李白的才情,很想和他成为朋友。可是李白暂居叔父李阳冰家中,如果直接前去拜访未免显得自己唐突冒失、不懂礼数;要是直接邀请李白来做客,他未必会赴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的约会。

于是,汪伦决定给李白写一封让他无法拒绝的邀请函。他展开信纸,上书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众所周知,李白喜欢游览好山好水,更喜欢品尝好酒佳酿,所以当他看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时,不由心生神往,李白心想:“泾县有十里桃花林,这一定是非常美丽的景色,而且那里还有万家酒店,能够观赏十里桃花、品尝万家美酒,这可是天下一大美事呀!”

果然,一切正如汪伦所想,李白来到泾县赴约。汪伦和李白一见如故,设盛宴款待,酒过三巡后,李白对汪伦说:“汪兄在信中说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知这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在何处呀?”

听了李白的话,汪伦哈哈大笑说:“李兄,今天你来的时候是不是经过一座山,看到了桃花美景?”李白点了点头,说:“是呀。可我只看到了几株桃花,并没有看到桃花林呀。难道十里桃花就在那座山中?”

汪伦举起酒杯,解释说:“李兄有所不知,那座山名叫‘十里边山’,这山上开的桃花自然就叫‘十里桃花’。”

听了汪伦的解释,李白急忙问:“那万家酒店又在何处?”

汪伦说:“泾县有一家酒馆,酒馆的老板姓万,所以是‘万家酒馆’。”此话一出,李白神情沮丧,原来所谓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都是汪伦骗自己的,这让李白很不高兴。汪伦看出李白在责怪自己,他连忙起身向李白鞠了个躬,说:“李兄,我仰慕你的才华已久,一直想和你结为朋友,可我怕你会拒绝我的邀请,便想了这么一个主意。还望李兄原谅我的过失!”

李白这才明白汪伦为何捉弄自己,他连忙扶起汪伦,对他说:“汪兄,没想到你对我这么有情有义。这件事儿我不怪你,今天能认识你,我也非常高兴,来,咱们一起喝酒!”两个人相视一笑,又痛饮三杯。

几天后,李白要离开泾县了。这天汪伦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特意来给李白送行,望着李白乘坐的船渐行渐远,汪伦和朋友们一边拉着手,一边唱起送别的歌谣。在船上的李白听到歌谣十分感动,立马从行李中拿出笔墨,书写下《赠汪伦》这首诗,来感叹他和汪伦深厚的友谊。而这首诗正因为饱含李白的情感,所以才能流芳百世。

“客行悲故乡”,诗人究竟为什么悲伤?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③。

因思杜陵④梦,凫雁⑤满回塘⑥。

【诗文注释】

①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②槲:一种落叶乔木。

③枳花明驿墙: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明:使……明艳。

④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

⑤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⑥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个初春时节,枯败的槲树叶在料峭春寒里一片片飞离枝头,山路上积满厚厚一层,而白色的枳花已经开了,在晨曦里一朵一朵格外亮眼,绚丽无比。这样的景色与故乡迥然不同。昨夜的梦里,春天来了,故乡杜陵的池塘汪汪一池碧水,野鸭和大雁也从南方回来,在池塘里欢快地嬉戏。远行的游子,却告别了温暖的家园,在清冷苦寒的晨霜中独自奔波。

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带给我们的诗意。通篇围绕“早”字,写山中驿站的景色,表现行旅中的寂寥与清冷,突出那份在山野中泛滥的乡愁。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讯困难等许多原因,士人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考虑出门行旅。所以,诗歌浸淫的不止是一种思乡愁绪,还有一份漂泊在外的孤苦。

诗人的目的达到了,诠释得很到位,打动人心。尤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历来脍炙人口。相传,北宋大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一试身手,仿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原诗韵致。

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里进一步阐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李东阳的意思是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字字珠玑,没有一个字是生拉硬拽或者滥竽充数的。这十个字,还有一个特点,都是名词,没有动词在其中连缀。名词排列成句,稍不注意就会有铺排堆砌之感,写得好了却能增加诗歌容量,表达更深刻、更广泛的意思。譬如这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个字代表一种事物,每种事物都能勾起乡愁,而联合起来,就是一幅画,一幅旅人早行图,有静,有动,有行,有声,有色,有意境。清冷、高寂、萧索、悲凉,甚至苦寒,都在这十个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这首诗有相同造诣的,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名词并置的典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幅凄凉、萧瑟、落魄的晚秋图画。

写这首诗时,温庭筠刚离开杜陵,路经商山。杜陵原为汉宣帝刘询的陵寝,地属古长安,在渭水南岸,此地风景别具一格,常有文人墨客在这里登高览胜,吟诗作赋,因此,许多唐诗中都有杜陵的“身影”。

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清冷的早晨,温庭筠不由得想起故乡,想起杜陵温暖的池塘,以及池塘里的野鸭和大雁。它们冬天到南方过冬,春暖花开之时,又回到杜陵的“家”。而自己,却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离开杜陵熟悉而亲切的景致,戴月踏霜,载着故乡的梦启程远方。

事实上,严格来说,杜陵并不是温庭筠的故乡。温庭筠为晚唐诗人,史书中记载他是山西祁县人。据考证,温庭筠并未在祁县居住过,他自幼随家客游江淮,后来定居杜陵。因他喜欢杜陵这个诗意聚集的地方,就把杜陵当作自己的故乡。

说起温庭筠,那可真是才华出众,不过此人性格古怪、高傲,虽有一身才气,却多次参考而不中。只因他太过放浪形骸,曾在考场暗中帮助其他考生作弊,故而没能取得高官。后来,唐宣宗还将温庭筠发配到湖北随州任职县尉,这首《商山早行》就是在温庭筠离开长安到随州,路过商山时所作。考场、官场双双失意,夜店失眠,心绪低落,山路早行,自然对故土依依难舍。对比杜陵“凫雁满回塘”的温馨记忆,眼前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令诗人备感初春的萧索。

温庭筠虽然仕途不得志,但诗词造诣甚高,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不过,他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善写花前月下,深闺怨情,开创了晚唐词坛“花间派”,对词的发展贡献突出。《新添声杨柳枝词》里的两句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尤为传情,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时常吟诵。

“旧时王谢堂前燕”讲的是谁的故事?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乌衣巷②口夕阳斜。

旧时③王谢④堂前燕,飞入寻常⑤百姓家。

【诗文注释】

①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②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③旧时:这里指晋代。

④王谢:王导、谢安。王、谢是晋代时的世家大族,贤人辈出,晚唐时家族衰败。

⑤寻常:平常。

朱雀桥边上生长着许多花草,夕阳余晖斜照在乌衣巷口。从前在王谢两家堂里筑巢的燕子,如今已经飞入到寻常百姓家里去了。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乌衣巷》这首诗直到今日依旧被世人赞叹连连,寥寥二十八个字却写尽了人世的繁华与荒凉,把沧海桑田的一个轮回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冗长的岁月长河中,它记录下沉浮迭起的历史故事,刻画出一幅幅生动、悲戚的情景。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盛世,虽然生于和平年代,可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也正是这多舛的仕途道路,促使他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写尽尘世间的繁华与寂寥。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上任途中所作,当时他路过金陵写下一组《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就是流芳百世的《乌衣巷》。诗中描述了晋朝时期,住在乌衣巷的王、谢两大家族沧海桑田的轮回兴衰。

东晋初年,王、谢两大家族盛极一时,走过朱雀桥到乌衣巷的车马来来往往,呈现出一幅空前的繁华景象。但是,到了唐朝中期,也就是刘禹锡路过的时候,乌衣巷只剩下一片凄凉景象,想起往日的繁华、奢靡,刘禹锡不由心生慨叹,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唐朝盛世之时,为官的文人墨客似乎都没能逃脱仕途坎坷的命运,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政治立场往往相悖。刘禹锡的仕途也不例外。不过,刘禹锡胸襟豁达,身负才情,虽然官场失意,但是一路走来,他将被贬职、被罢官的失意与落寞,寄托于山水诗词之间,反而成就了其文学光华。

那首时至今日仍然妇孺皆知的名篇《陋室铭》,也是在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县任职时所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陋室铭》被录入初中语文课本之中,相信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警句,也成为许多同学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开阔、坦荡的胸襟。

“山不在于高低,只要有道骨仙风的人居住在那里,就会名气外扬。水不在于深浅,只要有龙居住在这里,就会充满灵气。虽然我住在一间简单的草房,但因为其主人的品德高尚,这间草房也不显得简陋。

“台阶上长着嫩绿的青苔,碧绿的草倒映在帘栊。在房间里谈笑风生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和主人来往之人也没有一个是知识浅薄、品德低下的。可以弹弹六弦琴,读读金刚经。没有丝竹之声扰乱宁静、美好的生活,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体。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茅草日亭。孔子说:这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当时,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县任职做一名通判。不过,通判这个官职并不很低,相当于现在副县级的干部,按理说,他应该能分配一处不错的居所。不过参与政治之人,有几个是两袖清风、身正廉明的呢?

所以,当那些势利小人看到被贬失势的刘禹锡,都心怀鬼胎,故意分给他一所三间房子大的偏僻的住处。面对小人的刁难,刘禹锡根本不屑一顾。虽然这里偏僻,但却依山傍水,反而能让刘禹锡心情舒畅,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到了门上。

当地的知县听闻后,十分生气,以为刘禹锡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收回了给他的三间茅屋,只给了他一间半的简陋住处。刘禹锡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屑于被凡尘俗世左右,他依然自得其乐,又写了一副“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的对联贴到了门上。

知县再一次听说后,更是恼羞成怒,便想给刘禹锡一些教训,收回了他的草房,而是给了一处只能容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子的小房子。他心想,纵使刘禹锡再志向高远,落到如今这般处境,也会求自己让他好过一些,到时候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可没想到,刘禹锡不但没有去找他,还写出了千古励志名篇《陋室铭》。

刘禹锡仕途多舛,在外漂泊了二十三年之久。虽然经历了丧母、丧妻之痛,甚至遭到地方官员的诬陷和小人的批判,但他依然怀有一颗积极面对尘世炎凉的心。也正因他胸怀宽阔、淡泊名利,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和刁难,他选择遵从自己的初心:不向命运低头,纵使眼前充满艰辛、苦难,也依然对尘世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同类推荐
  •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本册将国学典籍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可谓是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习中国文化的之作。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五经·大学 中庸 孟子》归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文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丛书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大学》《中庸》《孟子》中,遴选部分代表名句,分主题原文呈现并中英文翻译注释,配以精美书法作品,附传统经典名篇全文及生僻字注音,同时定向邀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汉语言文字造诣的书法教育家、清华大学德艺双馨的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实力派书法名家书写主题内容,经典名句、传统丹青、中英文释义三位一体,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唐伯虎集

    唐伯虎集

    本书精选唐伯虎诗、词 。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商人家庭。他不仅长于绘画,文学上亦富有成就。画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唐伯虎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热门推荐
  • 假面君王(明代宫廷第一疑案)

    假面君王(明代宫廷第一疑案)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破“四旧”,贵州安顺地区一座千年古刹遭到疯狂破坏。一个因被“陪斗”而去该寺的“弼马温”级的“走资派”,偶然在一尊地藏王菩萨身首异处的佛像胸腔内,发现了一卷黄缎包扎、保存完好的陈年手稿。它记述了中国明代历史上一件十分传奇的宫廷疑案和一场极为聪慧的政治“骗局”。遂行这一“骗局”的孪生兄弟,既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刀剑搏杀,也曾有啼笑皆非的难逃艳福,最终双双获得成功。
  •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个孤独的剑客

    一个孤独的剑客

    他们看来,世间美好,万物皆有灵。在我看来,人间残酷,弱者无数,想要生,需自渡……活在世上一天也是生,万年也是生。如何而生,生做如何,我们都需要写下自己辉煌的一章。我选择孤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一个孤独的剑客,莫得感情,莫挨老子!
  • 莲花签(全三册)

    莲花签(全三册)

    莲花签落两情生,浮生镜里看缘起。流年偷换,尘缘相误,到底谁是谁的劫?红尘一回,让他明白,他根本不想修佛,只愿护她一世安稳。被黑魔追杀的大楚太子楚岩汐偶然闯入囚魔禁仙的结境中,被性格开朗的少女莲一一所救,但这一次的相遇换来的却是几世寂寞。因莲一一元神中被种下一道莲花签,她被禁制耗得油尽灯枯,命难长久。楚岩汐想凭一己之力更改她的天命,守护她一生。历经各种艰难,换来的却是知道事情真相的莲一一却宁愿坠入往生崖,也不愿再投入他的怀抱。楚岩汐等了八百多年,终于等到了莲一一在今世的重生,但是事情却完全出乎他的想象,他当何去何从?
  • 亡语流淌之冥

    亡语流淌之冥

    他,被人称作魔头;他的家,被人称作邪薮鬼堂;他的家人们,更是被人一一冠以凶残恐怖的称号。在这个所有人都信仰神圣诸神的世界,他就是一个被人们公认为极恶的存在。“但是,人类,你们却丝毫不敢冒犯于我,不是吗?”
  • Water in May

    Water in May

    Fifteen-year-old Mari Pujols believes that the baby she's carrying will finally mean she' ll have a family member who will love her deeply and won't ever leave her—not like her mama, who took off when she was eight; or her papi, who's in jail; or her abuela, who wants as little to do with her as possible. But when doctors discover a potentially fatal heart defect in the fetus, Mari faces choices she never could have imagined. Surrounded by her loyal girl crew, her off-and-on boyfriend, and a dedicated doctor, Mari navigates a decision that could emotionally cripple the bravest of women. But both Mari and the broken-hearted baby inside her are fighters; and it doesn't take long to discover that this sick baby has the strength to heal an entire family. Inspired by true events, this gorgeous debut has been called “heartfelt, heartbreaking and—yes!—even a little heart-healing, too by bestselling YA novelist Carolyn Mackler.
  • 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

    本书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真实案例、问题为出发点,有机结合《土地管理法》等与其相关条例、司法解释,采取了“宣讲要点”“典型案例”“专家评析”和“法条指引”的结构编写而成。既可以让读者了解一般的案件审判知识,又可以了解有一定深度的相关法理,内容层次循序渐进,易于理解和掌握。
  • 冷面王爷的邪魅宠妃

    冷面王爷的邪魅宠妃

    ——如果当年,没有那一场邂逅,是不是就不会遇见他,不会遇见那个可能会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人。但是倘若没有碰到他,是不是我只会过的那么平凡,按部就班的生活?——当年的那一场偶遇。是巧合,还是缘分?带给我的是惊喜,还是既定的命运?天下和她,孰轻孰重?在离别的那一刻,才已知晓,却为时晚矣。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爱,不知所依,而至死不渝。犹如空气在周围,不知不觉地缓缓流动,等到注意时,才发现这种感觉已经割舍不去,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心,还是违背?那一道道的枷锁,被禁锢的到底是心还是人的权欲?
  • 踏着荆棘轻松前行:不惧挫折

    踏着荆棘轻松前行:不惧挫折

    本书的内容是以教育学、事理学为准绳,以实验数据、凋查资料和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书中的实用方法切实可行,让孩子如何更好的处理困难,积极面对挫折。适用于各种人群学习各种知识。
  • 武破万古

    武破万古

    【火爆爽文】叶空为国捐躯,灵魂穿越到一个无法觉醒武魂的废物身上,觉醒混沌青莲武魂,衍化无尽武魂,从此平步青云,一路高歌猛进,征服一切不服,睥睨天下!武魂与生俱来,绝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武魂,少数天赋逆天者拥有两个武魂,而叶空,拥有无尽武魂!修武道,化武魂,动天下,破万古!粉丝群:205111224,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