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12600000002

第2章 王阳明的性情绝学

做人做到道貌岸然,藏头缩尾,虚言应世,那是白活了!做到“此心光明”,坦诚直率,任其性情,却又被人喜欢、尊敬,那才不枉了一世为人。

人人都有圣人潜质

【王阳明语录】

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

——《知行录》

【语录精解】

普通男女所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圣人所拥有的良知良能;圣人所不具备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没有的良知良能。

王阳明一生的学问,最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

所谓“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上承孟子,认为良知是一种生而知之、“不假外求”的优良智能,他还将良知、良能视为一事,并丰富了“良知”的概念,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这种说法,将儒家对“性”的定义提升到了“道”的高度,显然借鉴了佛家的佛性即佛道的观点。

王阳明从“良知即是天理”出发,进而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圣人了。

简单地说,所谓“良知”,即是一颗自发的善心,一颗爱人爱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谓“致良知”,即让本有之善自然发散出来,变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动。借用西方哲人马斯洛的观点,人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呵护自己,尽量不做伤害名誉和身体的事,努力追求事业的成长,就是自爱了!推己及人,尽量满足他人的五种需求,就是爱人了!比如说,给饥寒交迫的灾民提供食物、衣物,这是满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是满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热情待人、谦虚礼貌,这是满足他人的社交与尊重需求;在学业或事业上给予他人提携与帮助,这是满足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无论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爱人和爱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两件事,爱己便不能爱人,爱人便不能爱己,离良知就远了!只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辉散发天地间,自然可以与圣贤比肩。

王阳明继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为尧舜”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潜质,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圣人少一点,圣人不比普通人多一点。所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许多人起初并不信服,试想,圣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恶人,天差地别,怎么可能拥有一样多的良知呢?据说有一次,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请去,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并不辩解,让小偷脱去外衣,小偷照办了;又让小偷脱掉内衣,小偷也照办了。再让小偷脱掉内裤,小偷一脸惶恐地说:“这恐怕不妥吧!”

于是,王阳明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这个小偷做了“不要脸”的事,但他并非真的“不要脸”,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个小偷有羞恶心,自然具备了义行的基础。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吗?

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圣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恶人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良知”像新鲜出炉的纯金一样散发着异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则程度不同地被贪欲的尘埃所蒙蔽。只要拨开尘埃,便见圣贤。

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虽然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最终超凡杰出者寥寥,大部分人都变成了乏善可陈的庸人,临到开追悼会时还要让主持人挠头,不知道哪件事可以拿出来讲一讲。原因在于,人们往往随顺惰性,懒于进修,轻率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歌唱出了许多人的一般心态: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满足于平庸的状态,只求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不想辛辛苦苦地实现自我。

不是说小草没有价值,但世界确实需要大树,“森林覆盖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吗?同样,平庸也是一种活法,但社会的进步确实需要更多乐意开发良知、追求卓越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安于平庸,就要落后到挨打的地步了!

按王阳明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颗优良的种子,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也有自我成长的意愿,最终大树不多而小草“遍及天涯海角”的原因,在于太多人没有让良知生根发芽,有的人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仅仅努力到做“白日梦”为止;有的人受限于环境,不敢运用良知良能,甚至害怕杰出、讳谈高尚,以浅薄为修饰,以低俗为时尚。

假设一个人真的安于庸俗的生活,倒也不失为快乐的人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们内心的良知时时涌动,却不能变成行动和成果,带来的往往是遗憾和不满足。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曾断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纳德·兰塞姆一生曾接受上万人的临终忏悔,每个人的忏悔都让他感慨万千。例如,一位70岁的布店老板临终前忏悔说:他年轻时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当时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遗憾的是,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从此告别了音乐,否则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反思一生碌碌无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牧师,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可以再一次作出选择,他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人们的遗憾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普遍特点: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假如世上有“后悔药”,那就是回到从前,再次面对那一个个选择机会。

跟王阳明学绝学:你想成为“小草”还是“大树”?或者说,你打算尽量开发良知,还是随意将它掩埋?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你或者走圣贤之路,或者随大流,往平庸的道路上走。走路本身不一定有多大差别,无论圣贤的活法,还是庸人的活法,都不容易,也不太难。往哪个方向行走,决定了命运的流转。

轻轻松松做减法

【王阳明语录】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知行录》

【语录精解】

我们这些人做工夫,只求每日减少,不求每日增加。减去一分物欲,便领悟了一分天理,这是何等轻松洒脱的事!这是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

王阳明是一个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儒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以儒学为基,兼收佛、道二学,自成一家。所谓“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上承老子《道德经》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学问应该每日增加知识、才干,学道修行,却应该每日减少贪欲,贪欲一分一分减少,道行一分一分精进,当贪欲减少到接近于无时,便进入顺其自然的境地,也就是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孔子所谓“从心所欲”、释子所谓“圆觉”的大自由境地。当此境地,无论一言一行一念,无不从容得体,做人做事岂不“轻快脱洒”?

“天理”二字,虽然是一个宋代理学概念,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道”,释子的“佛道”,只是名词的不同,即使内涵有细微差别,也无须刻意分辨,按现代哲学观点,理解为“自然规律”,亦无不可。

减“人欲”跟复“天理”有什么关系呢?人的智性原本清明,一旦被欲望屏蔽,智性便昏昧了,随着欲望一层一层堆积,最后连自己是谁都看不清了,又如何看清身外的人和事?比如初生婴儿,欲望是最小的,只有吃喝拉撒那点事,满足了便发出会心的微笑,不能满足便无所顾忌地放声大哭,他们易于满足,而且用不着分别好人坏人,用不着计较好事坏事,更用不着在意他人的眼光,因此大部分时候处于精神愉悦的状态。据科学家统计,婴儿每天平均微笑三百多次。随着欲望增大,想要的总是比得到的多,经常处于不满足状态,烦恼便产生了。为了解除烦恼,不得不殚精竭虑地追求想要的一切,思维和行为也不由自地跟着欲望流转——为了一点虚荣心,眼睛随时盯着别人生活,别人加薪了、晋级了、穿了一身新衣服,都成了自己心里的痛楚;为了大家都羡慕的名车、洋楼,不惜屈身为“车奴”“房奴”;为了过上所谓惬意的“小资生活”,只好起早贪黑,像牛一样干活……

当一个欲望满足后,无数个欲望又如春笋般露出头来,来不及品味短暂的欣喜,又进入无尽的追逐中,欲望无限,追逐无限,最后,大家都变成了没有思想的驴子,每天被欲望牵引,走上时间的单行道,根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怎样的生活,烦恼成了割之不尽的赘疣,幸福变得毫无指望,甚至于展颜一笑的心情都变成了奢侈的享受。据科学家统计,现代成年人每天平均微笑的次数只有二十多次而已!

如何重获心灵的自由、体验真正的幸福?很显然,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那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死路;只有反诛自心,从减少欲望着手。减去一分欲望,罗网上的绳索便解脱了一条。当欲望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的境地时,心灵便全然解脱,给一点阳光便灿烂,吃一颗冰糖便满足,幸福也会不求自来、不期而至,如此做人,岂不“轻快脱洒”?

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对欲望和幸福的反比关系,东西方哲人所见略同,孔子提倡“贫而乐”,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而苏格拉底则说:“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个人的真实需求的东西极少,住不过一室,睡不过一屋,吃不过一饭,一旦享用的东西超过了真实需要,反倒成了负累,诚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需要吃饭,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脑血栓等各种疾病,又有什么好处?人需要倾听美妙的音乐,但是,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流行音乐,又成了噪音;人需要适当玩乐,但玩乐太多,有何乐趣可言?王阳明所谓减“人欲”,并不是做一个不吃不喝、远离名利的无欲之人,而是将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被虚假的欲望所蒙蔽。

如何减少欲望呢?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方法:“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天一毫不彻方可。”人是一种按惯性生活的动物,当你产生了某个欲望并开始认真追求时,便很难收住脚步,要么使欲望得到满足,要么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一特性使很多聪明人变成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瓜,如佛家所说:一念可缠缚菩萨。如何对治惯性呢?当你产生某个欲望时,不妨反躬自问:难道它对我真的很重要吗?当你一次次审问自己时,你的心灵也被一遍遍清扫而变得清静了,自然能品尝到那种不为物累、轻松恬然的快乐。

人的欲望每时每刻都可能萌生,欲望一生,心尘便起,需要时时清扫,所谓修身养性,工夫全在这儿了!真正的幸福也发源于此。没有人真的可以减尽多余的欲望,没有人真的可以把心灵打扫得一尘不染,怎么办呢?唐代高僧鼎州禅师的话或许可以为你释疑解惑:

那是一个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而落。鼎州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装垃圾的口袋里。一位弟子说:“师父!您不用捡了,反正明天一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话不能这样讲,我多捡一片,地上就多一分干净啊!”

弟子说:“落叶那么多,您在前面捡,后面又落下来,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落在地上,也落在我们的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跟王阳明学绝学:人的欲望纷呈,如秋天的黄叶纷纷飘落心田,哪能一时“捡”尽?但捡一点是一点,幸福体验也会多一点。抱着这样的心情自修,工夫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靠着这每天的一点点进步,足以让你超凡脱俗了!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王阳明语录】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知行录》

【语录精解】

人们如果知道良知的妙用,无论有多少邪思妄念,只要在良知上一悟,都自然消融于无形,真的像灵丹一粒,可以点铁成金。

王阳明所谓“良知”,是一种自发的美好情感,它不同于孟子所讲的人性本善,不同于荀子所讲的人性本恶,也不同于董仲舒所讲的人性非善非恶。“道”或“天理”自然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良知”也自然存在于人的心灵,好比软件可以驱动电脑一样,“良知”是上天赋予的一个完美软件,可以驱动人们从事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但是,物欲又像病毒一样,可以破坏“软件”的功能,使人的行为反常,做出许多自己都很厌恶的事情。

王阳明说:“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依从本心行事,往往高尚而又富有创造力,如同道流天下,包容一切,创造一切,使一切充满勃勃生机;一旦“良知”遭到物欲的侵染,人的行为又由高尚转为低级趣味,创造力也变成了破坏力,乃至伤天害理,离道就远了!王阳明的“致良知”,即是在心灵安装一个“杀毒软件”,杀掉由外入侵的“病毒”,回归本心。

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过着卑俗、狭隘、邪恶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封闭在阴暗的心灵世界、紧守着不可坦然告人的“隐私”,任谁都想过着体面的、有尊严的、光明正大的生活,任谁都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世界有益也被世界喜欢的人,人心自有一股向上的力量,这股力量即是“良知”。

“良知”是一种正向力量,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但“良知”常常被物欲拨转了方向,变成负向力量,使人们南辕北辙、行为乖张。变化往往发生于不知不觉间,沙漠中的旅人,一旦失去了罗盘,就会迷失方向,他们以为自己正在走向生命的绿洲,却不知道自己离绿洲已经越来越远。人也是如此,一旦深陷物欲,根本看不清东南西北,所以错而不知错,义无反顾地走向跟“绿洲”相反的方向。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因为他们本想做个“好人”,并且自以为一直在按“好人”的标准做人做事,所以,恐怖分子认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盗贼认为自己是在追求公平,“大魔头”如希特勒,至死都认为自己是在改良社会。

如何随顺做“好人”的美好愿望,使生命之舟不会偏离航向呢?王阳明认为,应该运行“良知诀窍”,或者说,溯本寻源,回归本心,找到最初的出发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试举一例:

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儿子、儿媳不幸在车祸中丧生,她和小孙子相依为命,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一天,她去偷面包时不幸被捉,交由法庭审判。

老太太请求法官原谅,因为她不喜欢偷窃,她偷面包是因为孙子很饿。

但是,根据神圣的法律,陪审团的所有成员都认为老太太有罪,旁听席上的人们也认为,老太太的处境虽然令人同情,但可耻的偷窃必受惩罚。

最后,法官给了老太太两个选择:要么坐监一个月,要么交罚金十美元。

老太太不能坐监,因为她的小孙子嗷嗷待哺;可她身无分文,也交不起罚金。

这时,法官站起来说:“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却有一个七旬老人,不得不靠偷窃面包喂饱她的孙子,这是谁的过错?是我们大家的过错;这是谁的耻辱?是我们大家的耻辱。她的悲惨遭遇,是因我们大家的冷漠。”

法官掏出十美元,替老太太交了罚金。同时决定:对在场的每个人罚款一美元,作为对老太太的补偿。

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掏了罚金,并且对法官的判决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倾向于依法处罚老太太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按“良知”思考问题,因为维护神圣的法律,是每个人的义务。一旦大家意识到自己没有尽到救助他人的义务,意识到自己也是老太太悲惨境遇的制造者之一,于是,良知真正觉醒了,此时此刻,大家自发的美好行为,见证了真实的人性。

在生活中,你随时可能产生“邪思妄念”,例如嫉妒、怨恨、恼怒、厌憎等种种不良情绪,而且你理所当然地认为,你是对的,错的是别人,你是“名门正派”,别人是“邪魔外道”,所以你理直气壮地厌恶、指责别人,你甚至希望将你厌恶的人像垃圾一样清理掉。当你这样想时,“良知”已经被邪思妄念掩埋,也就是俗话说的,“猪油蒙了心”,人性已经只剩下黎明前的一点微光了!你的不良情绪首先伤害的是自己,让你饱受烦恼的折磨。一旦不良情绪流露于外,化为言语和行为,进而会伤害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伤害与仇视,往往就是这样造成的。

如何“在良知上一悟”呢?主要有如下三个方法:

一是反躬自省。你真的站在正确的一方吗?你真的不需要为别人的错误负责吗?你评判好坏对错的标准真的经得起推敲吗?你所言所行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多拷问一下自己,你更容易拂去心尘而让“良知”显现。

二是积极沟通。一旦你了解他人心里正在想什么,正在遭遇怎样的困境,也许立即就能理解他为何这样做、这样说,心态自然转为平和,“邪思妄念”顿然消解。

三是以自然的眼光看一切。天要刮风下雪,那是因为到了刮风下雪的季节;他人之所以做你瞧不起、看不惯、想不通的事,那是因为他正好到了这个“季节”。你能忍受刮风下雪,为何不能忍受他人的言高语低、行为异常呢?佛家说:“心净则世界净。”一旦你的心态归于自然,看一切都觉得自然,没有什么人可以勾起你的不良情绪了。

王阳明临终前,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以想象,他心中的光明,正是“良知”散发的异彩。“良知”源于自然,也要以自然之心去体验。一旦“良知”充溢内心,如同光照阴影,种种不良情绪,自然消失不见,眼中的世界,无不美好,真正的幸福也会于此时此刻降临。西方哲人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佛家则说,这是一个“极乐世界”,一个有过“极乐”体验的人,才算真正活过,并且懂得幸福的真谛,能够从浅显的事物中发现宇宙的全部奥义。

跟王阳明学绝学:人人都有“灵丹一粒”,让你化腐朽为神奇,将平淡的生活变成一个“极乐世界”,而“点铁成金”的途径是:致良知。

良知自在人心

【王阳明语录】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知行录》

【语录精解】

是非之心,不用思考便知道,不用学习便具备,这是真正的良知。

王阳明有《咏良知四首示诸生》诗,第一首便点出了“良知”的要旨: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什么意思呢?每个人心里都有良知,不比孔子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因为良知本是天生,不用学习和思考,自然而得,大家不多不少,只有“灵丹一粒”。那么,为什么孔子是大圣人,而大家只是凡人呢?因为孔子体悟了自己的良知,而大家还处于懵懂状态,将“灵丹”遗弃在物欲的垃圾堆中。

王阳明这一说法,借鉴了佛家的观点,佛家认为“凡圣不二”,每个人的佛性没有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一个悟字上,“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作为“先觉”者,其义务是“先觉觉后觉”,帮助未悟者觉悟成圣,帮助的方法,并非将“良知”灌输给他人,而是引导他人发现自己的“良知”。

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对此,王阳明对弟子们作出精彩的解释:“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这就是说,孔子引导“鄙夫”的方法,不是将良知像传授知识一样传授给对方,只是以没有丝毫偏见的平等心,引导对方反观自心,发现心中本有的“矿藏”。

有趣的是,西方哲人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即回想。也就是说,人们不是从经验中,而是从推论中获取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发现存在于自身的知识。“教育(educ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其意就是“导出”。在苏格拉底的语境中,“知识”意为智性或真理,跟王阳明的“良知”相近。

苏格拉底认为,真知不能通过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师所能做的仅仅是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智慧的助产士”,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因此,苏格拉底从不把自己视为正确答案的提供者,他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为了帮助他人“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智慧助产术。亦称“苏格拉底辩证法”,其法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对方一步一步地发现真理。为了证明真知原本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苏格拉底曾用此法向一个未念过书的奴隶的孩子问了一些几何问题,这个孩子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好像正确答案早就藏在他心里一样。苏格拉底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给母亲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助产士,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无独有偶,苏格拉底在“接生”智慧时,也像孔子一样,保持着“空空如也”的无我境界,他有一句精彩的格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意思是,丝毫不介入个人观点,让对方充分发表意见,然后使对方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

孔子和王阳明都没有留下引导他人觉悟“良知”的具体方法,所幸“苏格拉底辩证法”有详尽的实施步骤,我们不妨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讥讽。通过询问,引导对方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并萌生寻求问题答案的迫切愿望。

第二步:助产。引导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到正确、规律性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

第三步: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

第四步: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纳为一般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格老孔是柏拉图的堂弟,当时不到20岁,梦想成为城邦政府的领袖,为的是享受至高地位带来的荣耀。家里人都认为他好高骛远,希望他脚踏实地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没有谁能说服他,无奈之下,格老孔的家人只好求助于苏格拉底。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实现了目标,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是这样吗?”

“我想是的。”格老孔受到赞扬,心情大为高兴。

“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所贡献。对吗?”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又问格老孔打算用什么方法为城邦做贡献。格老孔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低头沉思起来,久久没有回答。

过了好一会儿,苏格拉底启发说:“为城邦做贡献的方式,是不是应该首先让我们的城邦富裕起来?”

“是的。”

“实现富裕的途径是不是应该让税收增多?”

“是的。”

苏格拉底又问了一连串问题: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

格老孔难为情地表示,他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过。

苏格拉底又问了一连串有关治理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

格老孔惭愧地说,他对这些问题所知有限。

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国和家一理。国家人口多,问题很复杂,一时之间很难全部弄懂。但是,如果你能帮助一个家庭,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家庭。你为什么不试着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有所帮助。”

苏格拉底笑了:“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你将用什么方法说服包括你叔父在内的所有雅典人呢?”

最后,高傲的格老孔终于明白,以自己目前的素质,确实不适于做城邦的领袖,他离梦想还非常遥远,应该将眼前的生活定位于力所能及的目标。

苏格拉底并没有告诉格老孔正确的选择,只是拨开了格老孔眼前的迷障,使他找到了心中本有的正确答案。

王阳明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中还有一首: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良知”自在人心,无论道德判断还是成功方法,人人心中本来具有,无须外求,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只需发掘自己心中本有的“良知”,便可受用一生,根本不必像一个穷孩子一样,向别人乞求真知。

跟王阳明学绝学:以智者为师也很重要,因为智者可以为你指点路径,帮你指出“宝藏”所在,让你更快地领悟“良知”之妙!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王阳明语录】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知行录》

【语录精解】

恶人的心,失去了本来面目。

“良知”是一颗清净不染的心,一般人理解为一颗“好心”,则有偏颇。有人曾问王阳明:“您说人人都有良知,为什么有人做好事,有人做坏事呢?”

是呀!如果一个人有好心,怎么会干坏事呢?如果没有好心,说明人人都有“良知”的结论并不正确。

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恶人也有“良知”,只是被贪欲蒙蔽,失去了本来面目,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不良”,好比一杯净水,原本可以滋养身体,一旦添加了毒药,那就要毒死人了。但毒性不是水的本性,恶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后来添加。既然可以添加,也可以清除,水可以通过蒸发重新变成净水,人可以通过清除贪欲重现良知。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恶人确有良知,而且“除恶”的过程并不太难:

有一次,唐代高僧空也禅师外出弘法,在一条山路上,突然窜出一群土匪,将刀剑架在他脖子上,索取“买路钱”。空也看着他们,扑嗽嗽地掉下了眼泪。

匪徒们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个胆小和尚!”

空也禅师说:“我不是因为害怕才流泪,对于生死,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匪徒们好奇地问。

空也禅师说:“你们一个个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工作,不凭劳动养活自己,却在此拦路劫财。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不仅国法难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遭受苦难。我是为你们感到伤心才流泪啊!”

匪徒们听了,深受感动,竟然抛下贪婪之心,皈依到空也禅师门下,从此变成了虔诚的修行人,心性和行为与往日大不相同。

匪徒自然称得上“恶人”,为何能改恶向善?因为他们本有良知,以前“失其本体”,后来回归正位,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只是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的思想,深受佛家的影响,对人性深具信心。佛家提出了“放下屠刀,立体成佛”的观点,因为人性本来清净纯良,人人都有向善的动机和动力,只是后天的积染甚深,以至心性不明,堕入无穷的黑暗中,看不见正确的道路,乱碰乱撞,难免会有不恰当的行为,甚至犯下种种过恶。一旦拨开迷雾,心如月明,自然会走向光明的大路。

在生活中,对恶人当存何种态度?《八大人觉经》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观点:“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那些贫穷的人,以及深陷各种苦恼的人,对世界、对他人必多怨恨,因为他们往往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他人或环境,带着怨天尤人的心理,必然犯下种种“恶行”,用言语或行为伤害他人,结下形式不一的“恶缘”,使生活道路变得更加狭窄,烦恼丛生。究其实,他们都是一些可怜的人,是一些值得怜悯的人,与其记恨他们,厌憎他们,不如“布施”一点爱给他们,也许你的爱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善,从此脱胎换骨,变作“好人”。

事实上,让一个“恶人”变成“好人”,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慈善活动,远胜于你向希望小学捐资一百万元。然而,要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确实很难很难,但生活中也不乏有此“菩萨心肠”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丛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安德森和一位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迷了路。两人来自同一个小镇,以前就是好朋友。现在同陷绝境,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在丛林中艰难跋涉。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走出丛林。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最后,他们只剩下一小块鹿肉,背在安德森的身上。他们饥肠辘辘,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

这天,他们与一小股敌人遭遇,经过一番枪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走在前面的安德森以为脱离了危险,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就在这时,只听一声枪响,他中枪了——幸亏伤在肩膀上!战友惶恐地跑过来,抱着安德森,泪流不止,并撕下自己的衬衣替安德森包扎伤口。

晚上,那位战友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最后一块鹿肉。幸运的是,第二天,他们被友军发现,脱离了危险。

30年后,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烫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活着回去见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朋友,我宽容了他。”

那位士兵竟然为了一块鹿肉,谋杀自己的战友,其行为令人发指。但他很快悔悟,替战友疗伤,可见良知未泯,只是一时“失其本体”。何况,在死亡的威胁下,人的正常心理早就受到了破坏,就像人们能够宽恕一个疯子一样,安德森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也许出于类似的心理动机。

在生活中,不仅“恶人”会“失其本体”,每个善良的人在一定情境下,都可能“失其本体”,像那位开枪射击战友的士兵一样,做出后悔莫及之事,乃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一个“放下屠刀”后,即可“立地成佛”。不过这只是针对心境而言,你的心境近佛,但你摆脱不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命运。

跟王阳明学绝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认得你是凡人还是佛,所以,一定要紧紧护住“良知”,不要做罪不可恕之事。

持志如心痛

【王阳明语录】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知行录》

【语录精解】

立定了志向的人,好像害了心痛病一样,一心都在痛上,哪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古人说:“苟有志者无非事也。”一个真正立定了志向的人,不会做无益之事,一心奔向理想目标,对与目标无关的事,不放在心上,更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说闲话、管闲事上。

相反,一个心无大志的人,根本不明白哪些事情很重要、哪些事情无关紧要,经常纠缠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为别人的一句话生气,为别人一个眼神闹心,甚至没事找事,无故挑起许多矛盾。有志者深切感受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志者的时间往往一文不值。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或跟狐朋狗友闲聊,或在网上跟不三不四的人神侃,或去娱乐场所寻开心、找刺激,生命在价值低廉的活动中渐渐消磨,活过了好像没有活过一样。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是一个形象的比方,但更形象的比方也许是持志如恋爱。你一旦真正爱上了你的目标,便会调动全部激情,不辞劳苦地追求,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很难触动你,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也会一笑而过。由于你“爱得真切”并且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往往能心想事成。

春秋时的宁越,本是中牟地方的一个农民,起初一字不识,每天耕田种地,过着贫穷的日子。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没有希望了,就向朋友请教:“种田太辛苦了,怎样可以改变命运?”朋友说:“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读二十年书,你的命运就会改变。”

宁越说:“我想用十五年实现这个目标。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睡觉,我不睡觉。”

从此,每天劳作之余,他便废寝忘食地学习,苦读十五年后,他变成了一个学识渊博、智慧超卓的人,被周威公聘为老师。

宁越心无大志时,觉得种田很苦;立定志向后,在种田之余,还加上了读书之苦,他也不觉其苦,反倒乐在其中,因为“持志”的“心痛”,远甚于劳作、读书之苦,相反,后者的“苦味”,反倒可以成为医治“心痛”的良药。

王阳明认为,做人做学问,第一件事是立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没有志向的人,目标散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想抓一把,却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注意力分散,又不能持久,任何事都很难做成功,“不如意事常八九”。对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时固然灰心丧气,得到了也没情没趣,很快便会厌倦。

而立定志向的人,心有主宰,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每进一步,便与目标接近一步,心里就有一分欣喜,不管最后是否达成目标,他都充分享受了过程的美妙。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力量凝于一点,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通常不会抱憾而终。

那么,人应该怎样立志呢?并不是设立任何一个目标都是立志,因为许多目标像海市蜃楼一样,只是虚假的目标。首先,你不能把目标定位于外物,佛家认为,一切外物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例如,有人以追求金钱为目标,最后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人以追求权势为目标,最后却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其次,你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人将全部心血放到孩子身上,最后却发现一腔心血付诸东流;有人以为陪伴爱人,一生便可无憾,最后却发现只有爱情还远远不够。

立志应该是一种精神追求,例如佛家的“普度众生”,儒家的“行仁”,以及许多科学家的“造福人类”,这样的目标好像虚而不实,却是真正的目标。王阳明所认为的立志,也似虚实真,他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天理”涵养众生、恩造万物,因此,王阳明的“存天理”,也可以理解为“造福人类”。

跟王阳明学绝学:一个人只有将自身命运跟人类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才是真正的立志,人生的幸福,也在“小我”“大我”的“无间道”中。

空想无益

【王阳明语录】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知行录》

【语录精解】

立志和做工夫,好像种树一样,刚开始时,只有一点细根嫩苗,还没有树干;等到长出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而后有树叶,有了树叶而后有花果。树苗刚种下去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树枝,不要去想树叶,不要去想开花,不要去想结果。空想有什么用呢?只要不忘了栽培的工夫,还怕没有枝叶花果吗?

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不是想来的,若不多做工夫,成功从何而来?在精神方面,人人都想做个道德优秀的好人,但道德却不是想来的,若不多做工夫,内心如何能散发出德性之光?生活中好心犯错的人很多,他们欠缺的并不是向善的意愿,欠缺的只是判断是非的智慧和为善的能力。对这种心眼好、工夫差的人,别人如何对待呢?心情上认为他们“本质上不坏”,属于“可以教育好的”一类人,行为上却排斥他们、远离他们,如果他们的错误犯得很大,还要请他们去监牢反省错误、改造思想;甚至根本不给他们改正机会,直接拉到刑场,一枪毙掉。所以说,有了向善的意愿还远远不够。

在事业、生活方面,人人都想过得好一点,都想加薪晋级,赚更多的钱,掌更多的权,出更大的名,为的是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升官发财出名本身不是俗事,它们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运载理想、创造人生价值的优良工具。孔子曾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一个人如果无权无势无钱,自然“人微言贱”,无人理睬,心里的好想法无法推行,一身的本事无处可用,就像堆在仓库、直到过期作废都卖不出去的商品一样,价值如何体现呢?

但是,名利权势都不是想来的,全靠做工夫,工夫深了,把该做的事做好了,一切都会不求自来。成龙演好了电影,根本用不着去想怎样出名,反倒要多想想怎样摆脱“狗仔队”的追踪;根本不用去想怎样赚钱,反倒要推掉一个个别人梦想不到的赚钱机会。反过来,工夫不行,自然是想什么没有什么。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奖牌”和“奖金”全凭各人的工夫定归属,你一百米跑二十秒,只能参加小学三年级的比赛;你一百米跑九秒,不用说,你一定是世界“总冠军”,别人会把你捧到天上去,将“超人”“外星人”之类的尊号送给你,至于名利之事,甚至不再值得你去想。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做工夫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是工夫不行,而不是因为你不够狡滑,或别人心眼不好、“不给你机会”。你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只是做工夫。当然,工夫不止一种,说话有说话的工夫,办事有办事的工夫,持家有持家的工夫,恋爱有恋爱的工夫,工夫自然是多学一点好,但不可能学成万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工夫人人必修,事业上的工夫则要依人生志向而定,你立定了什么志向,就去学什么工夫。王阳明说“立志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志自然懒于用功,不用功也谈不上立志,只是空想而已。

王阳明是一个实干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志,就会采取行动,去做“栽培之功”。他幼年时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纵横疆场的将军,于是他勤练武功,击剑射箭,无不精通。后来他带兵时,在校场表演,三箭皆中,令人啧啧称奇。青少年时,他立志修炼“长生久视”之术,于是四处寻访名师,探讨玄理,打坐修炼。成年后他立志做圣贤,走上了儒家“经国济世”之路,于是他勤学各种切身工夫,提升领导素质。他本是文人,为何能统领大军、战无不胜而立下赫赫军功?那绝对不是天赋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工夫的结果。

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的王守仁考中进士,“观政工部”,即在工部担任一个实习官员。当时明朝的北部边疆受到瓦剌的侵扰,而朝廷官员都无进取之志,不敢领军出征。对这一现状,心怀报国之志的王阳明很是不满,于是向皇上上书,提出八项措施,请求革故鼎新,改革经济、政治和军事,增强国力。他的上疏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八条措施都未施行。王阳明深知空言无益,于是下决心学习兵法,以备将来为国出征。据《王阳明年谱》说:“当时边报甚急,朝廷举将才,莫不惶蘧。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以此可见,王阳明学兵法的志向是成为“韬略统驭之才”。

王阳明读过多少兵书,不得而知,但从有关文献的记述看,他至少读过《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兵法》《三略》《唐李问对》,而且他对这些兵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论《司马法·天子之义》说:“先之以教民,至誓师用兵之时,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即‘赏罚且设而不用’,直归之‘克让克和’,此真天子之义,能取法天地而观乎先圣者也。”他论《李卫公问答》说:“李靖一书,总之祖孙、吴而未尽其妙,然以当孙、吴注脚亦可。”他对《尉缭子》的心得是:“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兵之用奇,全从教习中来。若平居教习不素,一旦有急,驱之赴敌,有闻金鼓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决胜乎?”他还从《六韬》《三略》中悟到了一条宝贵的成功理念:“古者寓兵于农,正是此意。无事则吾兵即吾农,有事则吾农即吾兵,以佚待劳,以饱待讥,而不令敌人得窥我虚实,此所以百战百胜。”后来,毛泽东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的英明胜策,与王阳明的认识神合意同,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王阳明最推崇的是《吴子兵法》,认为它的实用价值超过《孙子兵法》。

他说:“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后来,王阳明带兵作战,在战略思想上取法孙子,而在具体指挥上取法吴子,真可谓善于学习、融会贯通。

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按他的观点,只有学习、没有实践,不可能获得真知,那他饱读诗书,又怎能精通兵道呢?

王阳明当然不会满足于纸上谈兵,一有机会就实践自己的兵法工夫。他二十九岁时,以钦差身份,奉派去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于是,他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兵法为统御之方,进行军事化管理。他组织民工演练“八阵图”,让民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对管理人员,也以兵法约束和指挥。当然,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其结果是,在他的领导下,工程的效率极高,远胜平常。当工程完毕,他对兵法的领悟也就更深了。

此后二十多年,他一直没带兵,但并未停止在这方面做工夫,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心学融入到兵学中,练成了自己的“独门工夫”。后来,当他真正带兵时,对兵法运用娴熟,有如神助,屡建奇功。

跟王阳明学绝学:《明史》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但是,从王阳明做工夫的经历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成功,只是证明了一件事: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著相与不著相

【王阳明语录】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知行录》

【语录精解】

人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人性的源头,尽心就是尽其天性。

王阳明认为,人的天性受之于天,充溢于内心,与天理一脉相承,只要依从本心生活,自然可以尽其天性、顺从天理。这跟现代哲学所谓“按规律办事”并不背离,只不过,现代哲学认为,首先要探索规律、掌握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尽其天性,自然顺应了规律。这一说法比较玄妙,难以讨论,有兴趣的人不妨试试看。

尽其天性的第一步是观照天性,或者说,“认识你自己”。

王阳明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前面说“性是心之体”,这儿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可见在王阳明看来,天性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性,而良知自然释放,便是真、善、美,便是孝悌心、同情心、仁爱心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感情。

王阳明是一个性情中人,主张“尽性”,不喜欢违逆天性的生活。他的“心学”虽然从佛家汲收了许多营养,但他对佛家抛弃父母家室的做法不以为然,有一次,他对弟子说:“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弟子请问何意,他说:“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著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什么意思呢?所谓“著相”,意为偏执观念、心理障碍,父子之爱、君臣之义、夫妇之情都出自天性,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何有障碍?刻意去逃避,反倒成了心障。

但是,王阳明的观点虽有道理,却不尽然。佛家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弘扬的是一种可敬的“大我”精神,他们并不是“逃了”君臣、父子、夫妇,而是抱持“一切可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将“小我”置之度外,视众生如父如母,追求“普度众生”。好比一个战士,当他走上战场后,不管他的天性是否爱父母妻儿,都无法顾及父母妻儿,只能抱定“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信念去追求胜利,不惜捐生弃命。佛家要跟万千“心魔”作战,跟战场上的战士一样,自然无暇旁顾。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如同佛家的战“心魔”,但仍以“小我”为基,不及佛家的高远。

但是,是否每个学佛之人都能跳出“小我”而追求“大我”呢?那就不一定了!有一年,王阳明闲游虎跑寺,听说一个僧人闭关三年,不言不视,觉得不可思议,便登门拜访。

和尚如泥塑木雕般坐在那儿,纹丝不动。王阳明想试一下他,大喝道:“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和尚吓得跳起来,睁开眼睛,跟王阳明交谈起来。王阳明听说他家尚有老母在堂,便问:“想念母亲吗?”

和尚愣了愣,答道:“无法不想。”

王阳明笑了,给他讲了一番“爱亲本性”的道理,和尚听了,眼泪哗哗地直淌,当即哭着谢过王阳明,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和尚由“战士”变成了“复员军人”,似乎印证了王阳明“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的观点,但事实上,著相或不著相,纯由个人修为而定。和尚回家孝养母亲,站在“小我”的立场,无可指摘;站在“大我”的立场,说明他向道之心不诚,信念不坚定。他的行为,好比士兵扔掉枪支回家尽人子的义务,应该夸奖或者指摘,关键看你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评价,不能一概而论。

王阳明在对待家人的问题上,大抵追求尽心尽性,但违逆心性而心随事转的情况也很多,一个心怀大志、事业成功的男人,很难同时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王阳明也不例外。他第一个对不起的人是他的妻子诸氏。诸氏是他的亲表妹、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当他17岁时,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结为夫妻。当时王阳明正迷恋道学,每日钻研“长生久视”之术,新婚之日,他抛开家中成群的宾客,闲游铁柱宫,见一位道士盘腿坐于榻上,交谈之下,得知道士懂养生之术,于是盘腿与其对坐,相谈甚欢,竟将婚礼置于脑后,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被焦急不已的岳父派人找回家。俗话说“春宵一刻值千金”,他却让新娘独守空房,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即此也可见他的率性。

后来,王阳明仕途奔波,跟妻子相聚时少,让妻子独守空房的日子太多太多,那几乎成了他一份还不起的债务。不过,他并未放弃做丈夫的责任,当他初入官场,郁郁不得志时,曾写过一首《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

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王阳明第二个对不起的人是他的奶奶,当他入仕后,奶奶年近百岁,他多次请求辞职回家,陪侍在奶奶身边,因皇上不准辞职,以至奶奶命终时,未能见上一面,引为终生之憾。

王阳明第三个对不起的人是他的父亲、状元公王华。王阳明平定“宸濠之变”后不久,听说退职在家的父亲病重,内心焦急,四次上书向皇上请假,都未获批准,因此产生了“弃职逃归”的念头。后来接到家信,说父亲病体已经痊愈,这才打消了“逃归”的念头。有一次,他问学生们:“我想弃职逃回时,你们为什么没一个赞成我?”

学生说:“先生思归一念,亦是著相。”

阳明沉思良久,说:“此相安得不著!”

但是,他虽有孝心,终究被公事缠缚,“忠孝不能两全”,无法在父亲身前尽孝。

王阳明还有两个对不起的人,一个是养子正宪,一个是儿子正聪。王阳明四十四岁时,因诸氏不生儿子,于是过继堂侄正宪为子。诸氏去世后,王阳明续娶张氏为妻,在他五十五岁时,张氏生了儿子正聪,令他喜出望外。但是,因公务繁忙,无论对继子还是儿子,他都没有时间尽教养之责。正宪一生平庸无奇,正聪才两岁时,王阳明奉命出征,死于征途,撇下孤儿寡母。王阳明临终前,深知家族内部矛盾重重,不免为正聪的未来担忧,于是委托他的弟子回来分了家,并让弟子们每年轮流选派两人前来照看正聪。他还写了一篇《同门轮年抚孤题单》,严正声明“诸叔侄不得参扰”。

王阳明死后,由于大学士桂萼攻讦他擅离职守等过,朝中政敌趁机落井下石,以致皇帝下诏停掉了对他的家人的恤典和世袭爵位,还将他的“心学”定为伪学,严禁流行。当地官员、恶少、家族中人,起而寻衅,正宪和正聪无法在家乡安居,不得不“逃窜”他乡,家产也被人瓜分。好在王阳明的弟子分外照应,两个孩子后来的处境还算不错,且正聪终于承袭了伯爵位,自此王家成了浙东望族,那也可以算王阳明泽被后人了!

在对待家人的问题上,王阳明究竟著相还是不著相呢?其实,无论著不著相,事情该怎样还会怎样,人的愿望和努力,终究无法跟大势所趋相抗。

跟王阳明学绝学:人只能“尽性”而已,却不能奢望结果一定合乎理想,顺其自然地生活就可以了!

同类推荐
  • 中国老板演讲录

    中国老板演讲录

    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因此,对于一个梦想取得事业成功的人来说,善于从这些成功的企业领导者身上学习到闪光点,必将受益匪浅。追求梦想,获得事业成功,是胸怀大志的人们奋斗的目标,编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收集了大量的著名企业领导者的演讲,内容广泛,包括创业、经营智慧、创新、国际竞争、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以及资本运作等共10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优秀企业家的风采。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企业家成功背后的感人故事和经营哲学,相信本书,必将给那些谋求事业成功的人们,以很好的启迪和鼓舞。
  • 狼皮卷

    狼皮卷

    小故事撼动心灵,大道理点透人生!一本好书,将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系统、实用、经典、精练的哲理故事书!精辟的文字,系统的内容,经典的故事。
  •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揭示了杰出成就者的秘密,总结了刻意练习的6大特征,以及3种模式:音乐模式、国际象棋模式、体育模式,还特别介绍了一些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成就的人物。如果你想成为沃伦·巴菲特、杰克·韦尔奇、莫扎特、温斯顿·丘吉尔这样的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学会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你的智商或者是情商。科尔文提出刻意练习的成功法则不仅适用于科学、音乐、艺术、商业领域,就是谈判、理财等技能,也同样可以依此方法来获得,帮助你脱离无效学习,突破自我极限,迈向人生更高阶位。
  • 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下)

    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下)

    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尽早懂得人生道理,是中学生日后取得成功的前提,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给青少年最深刻的人生启示,它将改变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使青少年终生受益,在花季中成长,在雨季里成熟,懵懂青春总会亮出一些桀骜不驯的姿态。
  • 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否,与这个人的口才有很大的关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在气势上就可赢得人们的一份尊敬,就能赢得比别人多一份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语言精练而又伟大的演说家们,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将决定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好的口才就是人成功的辅助器,练好了,可以遨游于人际交往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练砸了,处处受人厌恶,明明是好心,到他那儿反成了恶意。
热门推荐
  • 猫厨

    猫厨

    撸猫做饭开农场?轻松月入十八万?待业青年萧阳抱回一只饿晕的橘猫,谁知这橘猫竟然赐给他一份做梦都想不到的工作:猫厨!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会养猫的厨子不是好老板!QQ群:642141705
  • 双神归位绝杀九天

    双神归位绝杀九天

    当年的琐事,逼迫姐弟跳下轮回之镜,千载的轮回,因众神的共愤,使得命运之轮的逆转,前生的恩怨,将在他(她)们踏入入异世之时,一一讨回。
  • 杂言

    杂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色极品妾

    绝色极品妾

    一朝穿越使她成为了相府绝色倾城的傻子三小姐,再睁眼眸底闪过一道冷光。原想安安份份演好自己的角色,却在她爹把她送人当妾之后有了一丝变化。他是高高在上,传说中冷性绝情的残暴王爷,新婚夜粗暴的夺取了她的身。他说他会宠她爱她,要她替他生下他的子嗣,却在她渐渐爱上他的那刻把她推下了深渊。她静静地站在远处看着他手揽深爱的女子,那强忍的坚强伪装终于在手捧他亲赐的毒药时化为了碎片。无声的泪滴落在碗中,她笑着饮下那碗毒药,刹那间唇边的血染红了白色的衣。那张带血的绝美容颜,灼痛的又是谁的心?红颜劫,四国乱,当最初的纯净不复存在,一个个强势的男人臣服在她的脚下时,只能感叹岁月无情,造化弄人。人物介绍:东方磊:如果可能我会带你离开皇宫这个吃人的地方,可是我肩上的责任不充许我这么做,所以我只能用我的方式保护你。东方煜:如果只有站在顶峰才能得到你,那我会想尽一切办法爬上那个至高点,哪怕要我撕毁多年的伪装。端木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只想守护着你,一生一世。李玉淳:是你该死的让我心动了,所以即使是血染山河,也别想逃开我。情景一:“娘,外面有个男人来找爹看病。”一个粉雕玉琢的小男孩跑到一个正在悠闲喝茶的绝美少妇那里。“让他等着,你爹在给娘研制嫩肤露呢。”绝美少妇对着小男孩如此说道。“灵儿。”东方磊从外间闯了进来,看着正在喝茶的绝美少妇,如寒潭般的星眸中满是不可致信,心在这一刻狂喜莫名。“娘,这人你认识?”趴在绝美少妇怀中的小男孩抬起了头。“不认识。”绝美少妇眼也没抬的回答了一句。“滚。”与东方磊相似的小脸上嫌恶的白了来人一眼。“爹。”接着下一秒小男孩从绝美少妇的身上下来,扑入了一个身着白衣,风华绝代的美男子怀中。“灵儿,要救吗?”“不救,死了清静。”“好。”好文连接:《毒寵药妾》《总裁的羔羊》《婚后的誘惑》《黑道教父的寡情妻》《甜心女王爷》《错入总裁房》《帅哥们别追了》《嫁个将军好过年》完结《独占七夫》完结《绝色妖姬》《邪医“傻”妃》新文
  • 文学大师林语堂作品典藏版(全18册)

    文学大师林语堂作品典藏版(全18册)

    本套书是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共18册,分别为《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风声鹤唳》、《红牡丹》、《京华烟云(全2册)》、《孔子的智慧(2016年纪念典藏版)》、《赖柏英》、《老子的智慧(纪念典藏版)》、《美国的智慧(上下册)(2016年纪念典藏版)》、《奇岛(纪念典藏版)》、《生活的艺术(17年湖南文艺版)》、《苏东坡传》、《唐人街》、《啼笑皆非》、《吾国与吾民(17年湖南文艺版)》、《武则天正传》、《印度的智慧》、《中国的智慧》、《朱门》。
  • 红骨髓

    红骨髓

    男孩患上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怀着双胞胎的姐姐面临抉择:保弟弟还是保自己的孩子?这是他人的悲剧,却与我们每个人有关。小马张谁也没想到,小马张竟然会得白血病。出事那天,小马张在工地搬水泥。他将水泥搂到大腿上,猛地朝上一甩,就把水泥甩到肩膀上了。用肩膀扛东西,腰不容易扭伤,小马张到建筑工地已经几年了,他知道这个技巧。热烘烘的风不时卷着灰尘,往他的鼻眼和牙缝里钻。牙齿嚼动时,嘴里就会磨出咯噌咯噌的响声。水泥沾在小马张的身上,让他看起来灰头土脸,就像刚从土里刨出来的。
  • 重生之嫡女风华

    重生之嫡女风华

    本文1对1,男强女强,另类宠文、种田、宅斗、搞笑、火爆。一宠倾国,一宠定江山!她是天赐王朝素家庄的嫡女素心兰,然而却在庄里过着任人欺凌、虐待、与狗争食的日子,某月黑风高夜,某渣男兽性大发,其奋力抵抗未遂,为保名节,咬舌自尽,一命乌呼!一夜丧命,浴火重生,回到十年前,阿弥陀佛,谢天谢地。她不再忍让,她发誓要重掌命运!素家庄上上下下,欺凌、虐待过自己的渣男、恶女、小白,她将一个都不放过!什么?你们想故技重施?扮猪吃老虎?靠!我重生了!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如若再有冥顽不灵的,通通放马过来!我誓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亲手将你们这些祸害送上西天,打下地狱。老奸巨滑?设计害人?成!来个欲擒故纵,围魏救赵,捉你个人赃并获。血雨腥风?弄虚作假?成!来个声东击西,隔岸观火,弄你个身败名裂。明枪暗箭?乱我名节?成!来个将计就计,偷梁换柱,整你个自作自受。刁钻刻薄?口蜜腹剑?成!来个假痴不癫,反客为主,罚你个顾影自怜。人面兽心?毁我清白?成!来个以退为进,釜底抽薪。送你个自食其果。狐假虎威?扮猪吃虎?成!来个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赏你个命丧黄泉。还有不怕死的?“咔嚓”、“咔嚓”杀之泄恨而后快…天佑我怜,怨气全出,私仇全报,金盘洗手,重新做人!想得美!动荡不安的社会,想安逸?先铲除这些“眼中钉,肉中刺”吧!机缘巧合,醉心于某无赖,岂料,却是个王爷!好吧,让本小姐“掘地三尺”,借你的“东风”,夫妻齐心,所向披靡,遇神杀神,遇佛弑佛!独辟一条安逸之路。嫡女风华,举世无双,且看她如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独挑大梁,扭转乾坤,改朝换代,谱写属于自己的盛世王朝。简介无能!!!本文1对1,男强女强,另类宠文、种田、宅斗、搞笑、火爆。一宠倾国,一宠定江山!推荐:《宠妻,一宠到底》*为三斗米低头哈腰,跪求拜读,加入书架!评论留言!滴水之恩,好文相报!
  • 女人心理全攻略

    女人心理全攻略

    女人是感性的,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需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所以女人要懂心理学,要用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女人心理全攻略》从心态、自我提升、职场、社交、爱情、家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详细剖析了各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通过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理学对女人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女人心理全攻略》,女性朋友们将能掌握各种心理技巧,从而收获美好的人生。
  • 泼妇公主

    泼妇公主

    小公主出生不久便尿了丞相府少爷一身,从此整天板着一张冰块脸,动不动就要打眼杀,皇上碍于面子,罚了几次,无效,只有派自己的宝贝公主出马又要杀天携哥哥,你这么爱杀人,信不信本公主今天杀了你好,我帮你磨刀可好皇帝拉住宝贝女儿,你杀了他,就没人上阵杀敌,你父王的国家不就完了吗?再说了此次本来就是天携不对你不放了天携哥哥,本公主就你就要怎样?我家房子你烧过,你父王给我从建了,我的床你也睡过了,我家的能摔得东西全被你摔了,你还能想出什么招来你信不信本公主在尿你一身公主你还以为你是孩子了?你现在尿一个给我看看?你这哪像一国公主,就是个泼妇嘛嘭,一盆冷水泼出去肖文杰从头到脚透心凉啊,有手写稿,未经本人同意,禁作它用
  • 心海放歌

    心海放歌

    接触心灵,感悟生活。还原我们心中深处最真实的波动。心海荡漾,人海沉浮,我们的心需要在思索中得到解脱。《心海放歌》带心灵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