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5900000007

第7章 太极推手——刚柔并济的智慧游戏(6)

在吴国侍奉勾践的日子里,艰苦的岁月并没有掩盖范蠡的才能,吴王夫差也发现越王身边的这个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一次,吴王夫差召见勾践,范蠡侍于勾践身后。吴王夫差对范蠡说:“寡人曾闻,‘贤妇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家将亡,君臣沦为奴仆,羁于一室,先生不觉可耻吗?先生如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践听了,唯恐范蠡变节,伏在地上暗自落泪。这时,范蠡委婉推辞说:“臣闻,‘亡国之君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贱臣在越不能辅佐勾践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侥幸不死,入吴养马扫地,贱臣已很满足,哪里还敢奢望富贵呢?”吴王夫差也不再多言,仍让勾践、范蠡回到石室,并派人暗暗探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但见他们竭力养马、洒扫,昼无怨恨之语,夜无嗟叹之声,吴王夫差便以为他们诚心降服,无心还乡复国,放松了对他们的警惕。

有一天,吴王夫差登姑苏台游憩,远见勾践夫妇端坐在马粪堆边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吴王夫差说:“勾践不过小国之君,范蠡无非一介之士,身处环境险恶之地,不失君臣之礼,也觉可敬可怜。”伯炆在一旁讲情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怜穷困之士。”从此,夫差便有释放勾践回国之心。

以范蠡的才能,在越王兵败事吴期间,范蠡完全可以找到一份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的好差事,况且他的才能还受到了吴王的赏识,可范蠡偏偏没有这样做,这不仅说明了范蠡高洁的品德,也说明在范蠡的心中,屈身事吴并不是他和越王的终点,而是越国强大的起点。范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自信能使局势向有利于越国的一面转换,这使得他在吴国的一切行动都有了目标。

勾践在吴国侍奉吴王不知不觉已有数年。一次,吴王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即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让勾践去尝粪卜疾,取悦于吴王夫差。勾践求见吴王夫差,探视他的病情。勾践伸手蘸起吴王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里咂了咂,大声祝贺说:“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愈。”吴王夫差询问其缘故,勾践依照范蠡所嘱,说:“臣曾跟人学过医术,只要亲尝一下病人粪便,可知生死寿夭,大王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由此知道大王之病不必忧。”吴王夫差听其言、见其行,心里十分高兴,立即决定:勾践夫妇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养马。

不久,吴王夫差病愈。正如范蠡预料的那样,吴王夫差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在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吴王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吴王夫差不听,如期释放勾践回国。

“狡兔死,走狗烹”的非凡远见

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践事吴约3年后回到越国。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准备建都会稽,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观测天文、察看地形,筑造新城,将会稽山包括在内,外筑城墙并修城门,还特在西北方向增修一座城门。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已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献纳贡的道路。”吴国正是位于会稽城的西北方向,吴王夫差听说后,大为高兴。实际上,越人是为了不忘耻辱,为了出兵伐吴进取之便。

回国之后,勾践一日也没有忘记过在吴国所受的屈辱,便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天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定方针、政策要因时、因事而定。万物生于大地之上,大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万物不论美恶,大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人类也依赖大地以养生。然而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是不可能勉强生长的;人事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转过来。”

范蠡接着说到了对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保护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规劝越王本人应拿出时间来与老百姓做同样的工作,越王的夫人也应从事一些像纺织这样的具体劳动。不要使百姓旷时废业,而应让他们勤于耕作,这样生活就会日益富足,国力也会日益强大。

◎ 伺机灭吴

在对外关系中,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灭之。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勾践听了,连连称赞。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事,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心劳身,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苦胆尝之。夜里常常暗自流泪,喃喃自语道:“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厉兵秣马,始终不敢懈怠。对吴国,表面上依然极尽奴颜之态。除此之外,范蠡亲自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夫差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使他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另外,越国暗中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勾践十二年,也就是勾践归越5年后。此时的越国国库充实,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于是勾践便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进谏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大夫逢同也劝阻勾践伐吴。勾践只得接受群臣的意见,依旧隐忍不言。

勾践十三年,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推波助澜,亲率官员前去朝贺并赠送大批礼物给吴王夫差。吴国君臣享此荣耀,颐指气使,人人自喜。唯独老臣伍子胥闷闷不乐,劝谏吴王夫差应放弃攻齐,早日击越。吴王夫差不听,遂伐齐,败齐于艾陵。吴王夫差凯旋,更加踌躇满志。他见到伍子胥,深恨伍子胥反复饶舌,竟然口啐其面,严厉斥责。伍子胥愤然说:“大王不听劝阻,过不了3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吴王夫差听了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的死对越国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吴王夫差从此宠信佞臣太宰伯炆,朝政更加腐败昏乱。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显露,但从天地的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所以现在还不可伐吴。”

越王勾践十四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想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你究竟是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错,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于是勾践强压复仇的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据文献记载,这年越国获得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1万石蒸熟了的粮种。吴国见种粒肥大,认为是良种,留做种子,结果颗粒无收,酿成大灾。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不顾国力渐弱的国情,竟然带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国中仅让太子及老弱病残留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到,率兵从海路迂回进入淮河,然后登陆直捣吴都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为宿将,双方交锋后,吴军大败,吴国太子被杀。

夫差在黄池闻此噩耗后,不敢张扬,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夫椒一样,卑辞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灭亡,大王且准和,伺机再给予吴国毁灭性打击。”于是勾践赦吴,班师回国。

◎ 二次伐吴

姑苏一战4年后,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越军乘胜前进,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越军按照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3年之久。吴王夫差战守俱艰,无奈之下,几番遣使求和。勾践一度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同意吴王的求和。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对,贸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幻莫测,可能前功尽弃。天道本来如此,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

关于作战的战术思想,范蠡对勾践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反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重新升起;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点亏缺。打仗作战处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免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上去虽似柔弱也不可贸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出现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严谨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依据双方形势,以我为主,打打停停,久围不懈。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国终于被越国的持久战拖垮,不战而败。吴王夫差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向越王乞求罢兵言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劝说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国不取,以致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国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呢?况且,大王早朝晏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您已经忘记昔日所受的耻辱了吗?谋划22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勾践显出不忍之色,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说:“越王已属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我将失礼,有所得罪了。”说着击鼓传令,大张声势,使者无可奈何,涕泣而出。不久,越军灭吴。勾践玩弄假仁假义的权术,封夫差于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使其君临百家,为衣食之费。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他深悔当初不听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耻。夫差没脸在黄泉下再见忠良,于是以麻布蒙面,拔剑自杀。随后,勾践诛杀了佞臣伯炆,并且洗劫了吴国。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 急流勇退

越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引起深深的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于是,范蠡在灭吴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就带领家属仆隶不辞而别,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对自己曾有知遇之恩,于是投书一封,劝说文种急流勇退:“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是为时已晚,不久勾践便诬害文种图谋作乱,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

范蠡在齐国,更名改姓,化名为鸱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协力,共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过多久,他的产业竟达数十万钱。齐人见范蠡贤明,想要对他委以重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范蠡散尽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带着少数珠宝,离开齐都到了陶,再次变更姓名,自称陶朱公。范蠡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范蠡最终老死于陶,他一生三次迁徙,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实属罕见。范蠡一生所经历的荣辱,恰好印证了权力这把双刃剑的特点。从追随兵败的越王入吴受苦到大业得成之后的理智引退,范蠡在面对不同局势时的冷静和决断时高明的智慧让人不可思议。智慧如文种者最终没有认清权力这把双刃剑的真正威力,也没有认清自己忠实侍奉的君主在面对不同局势时所表现出的两面性。文种一生对战事、国事的把握都恰到好处,唯独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局势。但范蠡却做到了在权力这座危险的天平上巧妙地掌握平衡,永远不多一点儿,也不少一点儿,既能留得英名也让自己毫发未伤,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历史上除了范蠡,确实再找不出几个来。范蠡非凡的平衡技术和审时度势的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同类推荐
  • 不科学的原始人

    不科学的原始人

    穿越之后的原始社会,彻底的颠覆了王伟的三观。不是说原始人身材矮小,身高不足一米六吗,为何我碰到的原始人,个个的身材都是需要我去仰望的存在。不是说原始人身体弱,力气小吗?为什么在我看来,他们拳上能站人,臂上能跑马。不是说原始人的诞生,距离恐龙年代长达六千万年吗?为什么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恐龙以及不同时代的巨型昆虫都糅杂在这个年代?看着空中的翼龙以及巨型蜻蜓,再看看地上那些数米长的蜈蚣,十几米长的恐龙和巨兽,还有身边那些同野牛角力,力能扛鼎的原始人,王伟欲哭无泪。这个原始世界,这些原始人,一点都不科学!
  • 亦云回忆

    亦云回忆

    沈亦云是民初政坛风云人物黄郛之妻,见证了现代史上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本书是研究民初政坛的一手史料,价值极高。黄郛在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陈其美、黄兴等人关系密切,并与陈其美、蒋介石结为义兄弟,但他却不是国民党员。在北洋政府中,他先后一直担任重要职位。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中,他是幕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他又立即成为蒋氏的政治灵魂。从这本回忆中,我们能够了解黄郛的性格和应世处事之道,见证黄氏的理想是要讲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完成。亦能看到作为对蒋介石施政影响极大的人,黄郛的艰难处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蒋介石最终失败的原因。
  • 卑鄙的圣人:曹操8

    卑鄙的圣人:曹操8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如果历史是一出波澜壮阔的音乐剧,历史的格调就是某个时代留下来的回响和印记。动人的篇章、优美的旋律、悠远的意境、高雅的品位、处处在人的耳边回响,仿佛是历史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历史虽然已经逝去,但余波未了,仍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历史的格调是什么?它是丰富的,我们依然离不开对它的体味;它是现在的,我们时刻都能记忆起它的形式。历史的声音又是什么?只有认真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新中国的由来

    新中国的由来

    本书叙述新中国成立及以前的历史,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历史脉络的梳理,特别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情势下,顽强抗争和艰难探索,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新中国的历程的叙述,阐明历史和人民何以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适合党政干部、党团员、大中学生及一般读者学习党史、国史的简明读本。
热门推荐
  • 快穿系统小白填坑手册

    快穿系统小白填坑手册

    (无男主有CP)靡画是个只开坑不更新的三无小写手只写开头不写结尾被读者从喷到骂再到黑,终于有一天靡画开满了3888篇新文不更新扑街的时候被系统(填坑号883)砸中了脑袋光荣的嗝屁了,系统表示既然缘分让我遇见,咱俩就一起填坑吧!在系统这个妖艳小贱货的洗脑下,靡画走上了填坑之路,我艹男女主角剧情不是这样的,我艹反派你拿错剧本了。我艹我当时不是这样想的,姐的小说走的是小清新路线。你他妈玩个吊杀手,此书又名《老子不认识老子写的小说》《男主和男配搞到一起》《靡画不记得自己挖的坑》《与贱货系统相处日常》……靡画一手一只鸡一手一只鸭,表示填坑小意思今晚加鸡腿(简介无能)新手开坑,不喜勿喷??(??ω???)
  • 青云战神

    青云战神

    一个落魄的穷小子,带着一条肉呼呼的大青虫,得到美女大小姐的青睐,开启开挂人生。
  • 我有无限剑制

    我有无限剑制

    一个深受小说毒害的伪宅意外穿越到一个能修行的平行世界,却意外发现前身不能修炼,而且他自己也不能修炼,于是他就本着把娱乐带给世界的想法,投身小说,但是一封来自修行学院的通知书打破了他的幻想……
  • 狼兄虎弟

    狼兄虎弟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不久,侵略者凭借其强大的武力迅速南下,“8.13”事件后、短短一年中,我东南沿海各咽喉交通口岸全部沦陷,广九铁路和滇越铁路也先后被切断。1938年8月,由国民政府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而着手修建的、由昆明经楚雄、下关、畹町、瑞丽到缅甸腊戌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滞留在境外的支援抗战军事物资的唯一通道。
  • 小歌女爱上冷血帝王

    小歌女爱上冷血帝王

    她本是业余小歌手,每天浑浑噩噩的却因一场意外穿越到安灵国痴傻的六公主身上,从痴傻变传奇,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一路也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一个人默默地陪着她守护着她,她以为他只是一个臣子家的三公子,一个她可以依赖的人,却不知其实他是灭国的帝王,他的眼里只有复仇,这一世他只为复仇而活
  • 理想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理想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它一方面体现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另方面这种理想的社会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是两者的统一,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理想与道德修养》写得很好哦,快点买一本来看看吧。
  • 残剑风烟

    残剑风烟

    残剑无尖,可斩狼烟。残心忘情,可断尘缘。剑可无尖,心难忘情。人之一世,剑可残,唯情不能断。
  • 七剑十三侠

    七剑十三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 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处理人脉关系必知的九大玄机

    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想达到无往不胜,就得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玄机。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展现关系资源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用理性的思考,深度剖析关系的种种潜规则;用现实的观点,反思人们对人脉关系的种种误区。从最具典型的九个关键点出发,在讲述现象的同时,力求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去探讨搞好关系的成功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