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7900000007

第7章 经学发展史探源(4)

蒙文通对当时的疑经之风和异说与守学之争作了一定的论述,从中可见唐代经学关注的话题和文本。其时,虽然唐代经学以章句注疏之学居主导地位,多数学者墨守正义,拘于传统旧说,正如蒙文通所说,“守学之伦,笃信奉之,莫敢同异”。但也有学者对传统经说提出大胆怀疑,出现了一股疑经新风。其影响所及,直与宋学的疑经惑传相关。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博士王元感将其所撰《尚书纠谬》、《春秋振滞》和《礼记绳愆》等书上表,请写上秘阁。此三书已佚,但从其书名中不难看出是对以往经说的怀疑和纠正。对此事武则天诏令弘文、崇贤两馆学士及成均博士考详其可否。当时专守先儒章句旧说的学士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人深讥王元感“掎摭旧义”。而王元感对他们的责难却能够“随方应答,竟之不屈”。当时对王元感的疑经表示支持的有凤馆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以及张思敬等人,他们“雅好异闻”,每为王元感“申理其义,连表荐之”。 于是武则天下诏称王元感“掎前达之失,究先圣之旨,是谓儒宗,不可多得”。 魏知古也称赞其所撰书曰:“信可谓五经之指南也。”表明当时的疑经之风已有一定的影响。蒙文通指出:“在唐之世,异说与守学争,自元感始矣。”这反映了疑经之风与保守传统之间的分歧。在当时唐代经学专守先儒章句旧说盛行、思想禁锢的背景下,王元感、刘知几等人的疑经,也的确具有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

与此相关,唐中叶以来,出现了啖助、赵匡、陆淳师友相传的《春秋》学派。此派对《春秋》传注提出批评,以己意去取三传,合而为一;倡以经为本、舍传求经之风,为宋学的兴起开了先路。啖助(724—770)著有《春秋集传》及《春秋统例》,考核三传同异优长,认为《春秋》经文简易,先儒治《春秋》,各守一传,各不相通,三传互攻,产生流弊。主张舍弃师法、家法,以三传互通为宗旨。其书后由赵匡、陆淳加以补订、编纂,开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赵匡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疏》,对啖助之说加以疏解,但不完全囿于啖说。认为啖助集三传之善以说《春秋》,其所未尽则申己意,然而惜其经之大意或未标显,传之取舍或有过差,由此赵匡因寻绎之次,心所不安者,随而疏之。啖助、赵匡的著作已佚阙,他们的遗说保存在陆淳的《春秋集传纂例》中。陆淳传啖、赵《春秋》学,认为《公羊》、《穀梁》意深辞辩,而《左传》叙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混然难征。综合啖助、赵匡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其中《春秋集传纂例》即是把啖助、赵匡之说“纂而合之”,有辞义难解者,亦随加注释,兼备载经文于本条之内,使学者以类求义,昭然易知。

蒙文通对啖助、赵匡、陆淳相传的《春秋》学加以概述,指出:“赵州啖叔佐善为《春秋》,考三家短长,缝绽漏阙,号《集传》,赵匡、陆质传之,遂名异儒。”所谓“异儒”,指异于先儒章句、不同于传统儒生墨守正义的儒者。啖助等人的《春秋》学派提倡舍传求经,批评注疏之学而以经为本。其学已不仅限于《春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经学意义。啖助在批评《春秋》传注之学的流弊时,提出了宗经之本,而不迷于注疏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但守章句注疏之学、唯重疏注的唐代经学的大胆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学发展的方向。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云:“舍传求经,实导宋人之先路。”这为宋儒的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的经学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不仅如此,蒙文通指出,除啖助等人的《春秋》学外,在唐代宗大历年间,还兴起了施士匄所讲的《诗》学,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等人所讲的《礼》学,蔡广成所讲的《易》学,强蒙所讲的《论语》学等。他们都倡扬个性,“自鸣其学”,与传统旧说形成对比,是对汉唐经学墨守成规的挑战。其中以施士匄、仲子陵为最卓异,唐代“异儒”之学,于斯为盛。蒙文通认为,这是经术的一大变。

学风的转向,预示着新思想的产生。重义理的宋学取代重训诂的汉学,是宋代学术和中国经学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自唐中叶以来思想领域出现的疑经思潮和怀疑创新精神,是宋学产生的重要背景。作为主导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儒家经学至唐代时,已陷入困境。唐代士人在汉代和魏晋旧注的基础上来疏释经书和原有的旧注,普遍采取疏不破注和繁琐训诂释经的方法。这种汉唐经学的传统缺乏生命力,表明旧的儒家经学已经僵化,显然不能与盛行于唐代的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相抗衡。于是宋学学者对笺注经学提出非难。他们发挥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义理,全凭己意说经。不仅疑传、舍传,而且疑经、改经,蔚然形成疑经惑传的学术新风。学风的改变,标志着宋学的兴起,义理之学逐步取代汉唐训诂之学,成为儒家经学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蒙文通对宋学兴起以来至明代王阳明之学演变发展作了概述,并分析了各派学说的特点和得失利弊。他说:

《改斋漫录》、《困学纪闻》等并谓:“庆历以前,多遵章句注疏之学,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自刘原父为《七经小传》,始异诸儒之说,而稍尚新奇,王荆公修经义,盖本于原父,视汉儒之学若土梗。”盖至是而汉、魏师法扫地尽也。《四库提要》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此正说大历以至庆历之学也。又曰:“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此言伊洛以来之学也。又曰:“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此朱学独盛以后之学也。又曰:“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材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据心得,及其弊也肆。”此言王学大行以来之学也。大历以来,谈经之变,尽于是矣。自啖助、赵匡下及黄泽、赵汸,说经非无可取,洛、闽、姚江之学,直可建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其以说经为余事,于圣作贤述之本、师法条例之奥,即谓之未留意及之亦可也。

在这里,蒙文通引《困学纪闻》等所载之言,论述了宋学形成之初学风发生的转向,指出在宋仁宗庆历(1041—1048)以前,学术界多沿袭、遵行章句注疏之学,谈经者以训诂注疏的方法解经,而忽视义理。其间,刘敞著《七经小传》,多议汉魏旧说,打破汉学专事训诂名物的传统。其解释经文,不受旧注约束,异于诸儒之说,并以己意改经,尚新奇,开宋代以己意解经的先河。新学代表人物王安石对训诂注疏之学提出批评,修撰《三经新义》,打破以训诂传注为主的形式,对《诗》、《书》、《周礼》作出新的解释,为当时开展的熙宁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以代替旧注疏,并用经义试士,废除以诗赋取士和繁琐的记诵传注经学。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朝廷改革了科举制度,在“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规定的指导下,义理之学开始取代了注疏之学。这成为宋学之所崛起的重要背景。后又把王安石主持修撰的《三经新义》颁行于全国,成为全国文教的官方思想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而取代了唐代的旧注疏,使整个儒家经学在宋代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视汉儒之学为无用。蒙文通在这里指出:“盖至是而汉、魏师法扫地尽也。”由此观之,经学发展到北宋初,发生了重大变革,由章句注疏之学逐渐向义理之学转变,自宋仁宗庆历以来,蔚然形成一代疑经惑传、改造旧经学的学术新风。蒙文通并引《四库提要》之言,指出从唐代的孔颖达、贾公彦、啖助、赵匡,到宋初的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相互之间不统摄,其弊病在于“杂”。认为这正好是说唐大历至宋庆历之间的学术倾向和学风特点。

接着,蒙文通又引《四库提要》之言,对宋学中的程朱理学作了概述。指出二程洛学和朱熹闽学相继而起,如此道学大昌,其学风特点是反对汉唐章句训诂注疏之学,独研义理,对汉唐经师旧学加以排斥而不足以相信,其学术宗旨在于以义理为标准来判断是非,而其弊病在于“杂”。蒙文通认同以上观点,认为这说的就是伊洛以来的学问。

程颢、程颐作为洛学的代表人物,不仅是宋代理学的开创人,也是中国经学史上著名经学家。二程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经学中衰、伦常扫地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在庆历以来疑经思潮的基础上,进一步疑经,批汉学,反对滞心于章句训诂之末而无所用;以义理说经,倡“四书”之学,逐步以“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及“六经”训诂之学而成为经学的主体,并对朱熹闽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由朱熹确立了程朱的“四书”义理之学,完成了经学史上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由此可见二程、朱熹在宋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程朱学盛行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熹理学本身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朱学的泛观博览,带来了其繁琐、迂阔的弊端,使学者不易掌握。并且,朱子学被定于一尊,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朱熹后学弟子中的一些人党同伐异,排斥与己不同的学术派别,与陆九渊后学论辩纷纷,相互诋毁,各立门户,墨守师说,不再有创新发展。蒙文通认为,自宋末到明初,朱学独盛以后出现的这些弊病,概括起来即为“党”。由此带来了士风、学风的涣散。

对于明代正德、嘉靖间王阳明心学兴起以来的学问,蒙文通引《四库提要》之言并加以肯定。指出心学学者以心为本,是主持太过,故有所偏,其发挥主体之心的主观能动性,恃聪明,逞心思,以心之良知为最高原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可以说是各据心得,然而其弊病在于“肆”。 虽然明中叶以来,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影响学术界百余年。然而阳明心学“任心而废学”的流弊又遭到了人们的批评。随着时代的变迁,宋学至明代流于空疏,代之以重考据的清代新汉学的兴起,包括明代朱学、阳明心学在内的明代宋学走向式微,明清之际以降,清代新汉学开始占据了经学发展史上的主导地位。蒙文通既肯定洛、闽、姚江之学“直可建诸天地而不悖,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又认为他们重义理、重天理良知而“以说经为余事,于圣作贤述之本、师法条例之奥,即谓之未留意及之亦可也”。站在某种汉学的角度对宋学阵营中的洛、闽、姚江之学提出批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蒙文通的经学观。

蒙文通并以周秦、孔孟为标准,对宋明儒的“四书”学提出一定的批评,认为凡是阐明了孔孟学术的就取之,而不本于孔孟学术的则置之一旁。他说:

宋、明之儒,所以阐明《论》、《孟》、《学》、《庸》之旨,蔑以加也,日月丽天,江河行地,无得而易之。然每置论于周、秦之儒所不论,较诸孔、孟之说,每多剩义。卒之言理、言气、言太极、言心性之类,朱、王不免于两失而皆困,岂儒道之固不能无弊而有必至之势哉?要为驰心于先圣所未语,而自溺于歧违之说而然耳。……诚于宋、明之说,取其阐明孔、孟者,而置其不本于孔、孟者,以宋、明阐周、秦,以周、秦正宋、明,庶可为善学周、秦,善学宋、明者也。

对于宋明儒的“四书”学之旨,蒙文通既一定程度地予以肯定,认为就其本身思想而言,是无可改易的,但将其与周秦之儒相比较,往往宋明儒所论,是周秦之儒所不论的;而对照于孔孟之说,则每每有不少的多余之义,言孔孟之所未言。并认为宋明儒之两大派——朱子学和阳明学,在论理、气、太极、心性方面,均有所失而陷于难以摆脱的困境。由此批评宋明儒的症结在于“驰心于先圣所未语”,而陷溺于歧违之说使然。即批评宋明儒讲了先圣所不曾讲的话,偏离了先圣的正道而误入歧途。为了纠正宋明儒的失误,蒙文通提出以周秦、孔孟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对于宋明儒的“四书”之学,只要是阐明孔孟之说的就取之,而不本之于孔孟之说的则置之一旁。即以宋明之说阐述周秦之说,而以周秦、孔孟说为准,来正宋明经说之是非,认为这是善学周秦,亦是善学宋明的原则。在这里,蒙文通强调以周秦为是非的标准,而不是着眼于思想学术随时代变迁而发展,要随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宋明儒之“四书”义理之学去适应先秦时期的孔孟思想,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说,包括先秦孔孟、宋明儒“四书”学在内的任何思想文化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就应当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是让社会的发展去适应某种思想文化。也就是说,经学史的研究应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标准来衡量其是非,不应预定以先前的某一思想为衡量的标准。如果凡是周秦儒者、孔孟讲过的话,宋明儒才能讲,而“先圣所未语”,则后人均不能说,那么学术如何才能发展?儒学、儒家经学如何能创新?中国思想文化岂不是只能停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时代,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所以说,应以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标准来衡量思想文化的正确与否,从而探讨和总结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线索、历史经验教训及对后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以上蒙文通通过论经学的起源,倡鲁、齐、晋之学,探讨谶纬之内学对经学的影响,论述自汉末到明代经学的演变、经学研习之风的变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对经学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源和研究探讨。这是他经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体现了他经学的特点,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蒙文通的经学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同类推荐
  •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中国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文艺之旅上直抵人心的吉光片羽。继《像艳遇一样忧伤》、《没有过去的男人》之后,民谣歌手钟立风最新文字作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Do.友多闻,讲述与周云蓬、李健、万晓利、小河等众多友人的往事趣闻;Re.素履行,分享作者心中最精彩的音乐、电影、小说之美;Mi.旅梦人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以及其他世界旅行的记录,有着某种不确定和幻梦般的色彩。
  •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康桥之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徐志摩,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曾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
  • 汉语诗歌的节奏

    汉语诗歌的节奏

    本书系统研究了汉语诗歌的节奏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在分析、评价几种汉语诗歌节奏论的基础上,指出汉语诗歌节奏是 “音节—顿歇”节奏,而且这种节奏有其特殊的语音学根据和构成机制。中编论述《诗经》、《楚辞》、五七言诗和词曲的节奏形式(包括节奏单位、句式或行式、节式、体式和节奏调子)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从音顿节奏的观点探索某些节奏形式的起源等疑难问题。下编在分析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新诗节奏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论述格律体新诗节奏形式和自由体新诗节奏形式的构成规律和特点,着重论述两种新诗体的建行原则及其根据。中编和下编还论述汉语诗歌韵的独特的节奏作用,以及这种韵与音顿节奏的关系。
  • 送别

    送别

    《送别》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 橙红年代(壹):风云乍起

    橙红年代(壹):风云乍起

    刘子光做保安的父亲在值班时被流氓打成重伤,于是他顶替父亲,成为一家物业公司的保安。他有一双所向披靡的铁拳,这注定他要生活在风头浪尖。他单枪匹马击退了来小区滋事的不良分子团伙,却被物业公司老总当成了眼中钉。
热门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本书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秦汉统一、封建文明开始的这段时期,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孕育、产生、逐渐发展与进步的进程。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含量、开阔视野。
  • 拉克西斯

    拉克西斯

    张金磊跟人说起自己奇特的感觉时,没能引起注意,其中包括他同桌和前桌、自然和健康教育课老师,也包括他的爸妈。张金磊从学前班开始就有过人的记忆力,甚至作为父母,身为物理研究员的张顺富和大学教授的张丽都自叹弗如。五岁时他已经精通汉语拼音,拿着一本字典就阅读了各国童话和神话,对古希腊神话图谱更是倒背如流。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老师讲课,他就在课桌里看书。
  • 给爱情下个套

    给爱情下个套

    《给爱情下个套》讲述在一天之内将三个女朋友变成三个小妹的刘小备,是一个普通的市场推销员,却有着不普通的梦想,那就是将安全套的普及工作进行到底。带着这份梦想而努力的刘小备过着诙谐自得的生活,他既能将安全套销售给乞丐,也能用安全套让警官的老婆怀孕……当某一天,刘小备遇见了酷似自己暗恋的大学同学花小宁的筱悠时,刘小备开始为爱情奋斗。于此同时,自己曾经的两位女友一个带着四岁的孩子,一个带着未出生的孩子来投奔刘小备,他该如何应对……
  • 斗妖记:神貂侠女

    斗妖记:神貂侠女

    妖主陨灭,万妖争霸,貂族天才少女若雪为了寻觅貂族的未来,远行修炼。她巧遇蛇妖卿珏,两人结伴同行,解决一个个妖族的纷争。若雪以为寻觅真爱时,貂族遭遇重创,卿珏重伤,她不得不出任族长,查出阴谋背后的策划者。经历众多纷扰,她即将得到事情的真相。只是最后的结果,她真的能承受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最佳导演

    最佳导演

    做一个导演,制作出让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电影。这是王扬的梦想,可是他的人生刚刚受到了重大打击,因为被人诬陷而遭到南加大开除。但是上帝对王扬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马路上被一辆BB车撞了之后,王扬竟然能看到未来的电影!于是,1998年是那么的不平凡,除了《泰坦尼克号》上演神迹,还有一个21世纪最伟大的传奇导演悄然崛起。
  • 豪门独宠:腹黑总裁追妻忙

    豪门独宠:腹黑总裁追妻忙

    一次喝醉,顾宁躺在了一个妖孽男人的身边,她能说…好巧,你也在我床上啊!(Q群+383597742)因此破了家规,她失了身不错,可就因为这个就将她卖给那个毫无感情、表情,比她优秀长得还比她好看的变态?于是,她逃婚,悲催的是,TMD竟然又被抓回来了。SO?当她是呆萌软妹子?随意捏圆捏瘪?NO!NO!NO!且看她是如何在两座大山之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老板,夫人又拿钱出去投资了,不知道做什么…让她去好了!老板,夫人的企业好像国内发展的不错哦!是吗!还不错!老板,夫人说要和你毁婚,她要发展到国外去!是吗?看样子我该收拾收拾这只小野猫儿了!
  • 笠阁批评旧戏目

    笠阁批评旧戏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言灵之王

    言灵之王

    普通上班族陆凡,因为一款《言灵游戏》手机APP穿越到了新的世界。重新变回高中生的他,获得了言灵能力,从此自带嘴炮,可以干涉因果律。这是讲述一位嘴强王者和一群异常人类,在成为时代最强的途中发生的爆笑故事。
  • 人生哲理枕边书3

    人生哲理枕边书3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 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 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