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400000005

第5章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3)

宫之奇的说法对不对?对,但是说得晚了。如果在三年之前,这一番话向虞公说出来,可能还会有转机,因为三年前虞国好歹还有虢国作为外援可以抵挡晋国一阵,而现在两国已经决裂,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虞公又怎么会选择独立抵挡晋国的大军呢?而且,宫之奇所说的道理,虞公在三年之前未尝没有考虑过,他拿不出新的说法来说服虞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虞公再次不采纳宫之奇的建议。

事实上,虞公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了,答应借道也是灭亡,不答应借道也是灭亡。历史不再给虞国任何的选择机会,只留下一个标准答案:亡国。

在无奈之下,虞公只能再次答应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到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且虞国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他便率领着族人逃离虞国,到他乡去避祸了——他的选择,其实和虞公有什么区别?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战术而已。

这一次,晋献公亲自统率大军,经过虞国的国土,前去攻打虢国,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声势上都比前一次更大。进入虢国后,晋军推进的速度十分迅速,很快就兵临虢国都城上阳(今河南陕县附近)城下,几个月后便灭亡了虢国,虢公丑也仓皇逃走。

晋国大获全胜,凯旋回师,看上去并没有对虞国进行攻击的迹象。而在回师的过程中,再次经过虞国时,晋国军队在当地驻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进攻,结果一举成功,生擒了虞公,虞国也步了虢国的后尘,没有逃脱亡国的命运。

为什么虞公作出了种种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国家灭亡的命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虞公的选择基本没有错误(最后一次他相当于没有选择,所以不算),但结果却是失败的,这正说明了在权变的策略选择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左右着权变的成败,那就是实力。

“权”字在历史中的魅力就在这里,权力与权变永远不能分离,但在历史的事实中,它们往往难以统一,因此当事人只能艰难地选择,而后来者只能做一些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

霸主的难题

在两个强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击败对手,还是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自然是后者。因为双方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战胜对手,他们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一时的冒进或是偶发的原因所引起的。因此,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上再图胜利,是强者之间进行争斗的一般原则。

如何想办法让自己不受损失?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学说来解释,不外乎是论证“势”、“道”支持的是哪一方,而自己应该如何让这种“势”与“道”成为己方的保护伞。然而,“势”也好,“道”也好,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的笼统因素,因而在可行性方面就差一些。如果运用博弈论来进行解析,可能结果就会清晰得多。

“风马牛”能否相斗

当两个强者因为某种利益冲突而剑拔弩张的时候,如何选择最利于自己的策略,在博弈论看来,就属于“斗鸡理论”的应用范畴。

一旦出现两个强者互相对抗的局面,用俗语来讲,恐怕就会出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结果。但显然双方都不愿意自己是“伤”的那一个。因此,在博弈论中,就给出了一个最适合当事人的策略选择:一方选择前进,一方选择后退。前进的一方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值,而后退的一方也不会损失太大,因为失去面子总比伤痕累累要好得多。看起来,中国的古人虽然不知道几千年后会出现博弈论,但“斗鸡理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早已经得到过很好地应用了。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这东、南两方的霸主之间,就曾经出现过一场争斗,而最后,恰恰是用“斗鸡理论”的模式来解决的。

当时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作为自己争霸天下、指挥诸侯的旗号。他首先帮助燕国打败了屡次进犯的山戎,而后又帮助受到狄人侵扰的邢国击败侵犯者,并且协助邢国重筑了城墙以抵御狄人的再次入侵。后来,卫国也受到了狄人的进犯,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因为积极地讨伐“夷狄”,保卫同属于周文化辐射的中原诸国,齐桓公在各国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他想成为中原霸主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时,只有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还常常和齐国对立。

齐桓公如果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就必须收服楚国,但楚国肯定不会听从齐桓公的号令。这样,齐楚之间就形成了斗鸡的局面。

楚国地处南方,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有过于密切的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也当成“蛮夷”来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楚国国君干脆自称楚王,超越了周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体制和周天子的名号(王)等同,明显是要和中原分庭抗礼,更没有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

齐楚两国本来相隔很远,发生战争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上述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的交错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更是对他的一种挑衅。对楚国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至于如何收场,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于是齐国就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先攻打蔡国,蔡国一败涂地,而齐桓公意犹未尽,乘胜与七国诸侯继续南进,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但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觉得与齐国直接交战,对楚国并没有好处,甚至不利于楚国的发展,他在心里是极希望齐国退兵的。但如果真要打起来的话,那就只能是两败俱伤了,谁也得不到好处,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又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

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见齐侯,请教一个问题:你们齐国在北面,我们楚国在南面,两国毫不相干,而且素无往来,真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我们这儿来呢?”

楚国使者说的本来是事实,但他却忘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是以空间距离来划分的,而是以利益值来进行衡量的。风马牛是不相及,但风马牛的主人却可以相连,发生利害关系的。

“斗鸡”的虚与实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的封地。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道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了呢?所以,我国国君前来讨伐你们。而且,当年周天子昭王南征到了楚地,却一去不返,所以我们国君前来询问你们。”

管仲话里的潜台词是:不是我们齐国要来攻打你们楚国,而是周天子派我们来征讨你们楚国的,所以我们是正义之师,师出有名的。

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不向周天子进贡的不止是一个楚国,中原的一些诸侯国也是如此,那么齐国为什么单单来进攻楚国而不去攻打他们呢?而且,周昭王南征一去不返,并不是楚国的责任,而是他被人暗算了,这笔账又怎么能算到楚国的头上呢?

可见,管仲所提出的攻打楚国的理由,其实并不成立,但管仲又不能直接说出齐桓公攻打楚国的真正动机,所以只能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楚国的使者能够抓住管仲言语中的漏洞进行反驳,又会如何?

显然,直接戳穿管仲的谎言,证明这个理由不成立,会赢得当场的面子,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让齐国恼羞成怒。一旦管仲或齐桓公发怒,下令进攻,结果可能就是玉石俱焚,楚国会损失惨重。楚王之所以派使者前来联系,为的就是平息可能出现的战事,因而使者的任务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要息事宁人。因此,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至于周昭王的事情,我看您还是去水边寻访一下吧。”

楚国使者口头上承认了错误,但齐国汇集的诸侯联军不能就这样撤退,如果仅凭使者的一句话就撤退,那这场战争的收益值显然没有达到预期,并且过于没面子。最主要的是,在这场争斗中,齐国还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而事态也还没有到楚国不能忍受的状况。就这样,齐国自然会选择继续前进,这虽然有两败俱伤的可能,但如果不前进的话,也就不能完全使楚国屈服,所以要获得最理想的未来收益值,也就只有冒风险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和策略,在楚国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陉。此时,楚国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再也不能退了。至此,楚国如何选择应对策略,就变成了影响全局的关键点。

此时,楚成王派出了第二个使者进行谈判,这一次他派的是出自楚国公族大姓屈氏的屈完。

进退之“道”与攻守之“权”

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乘车观看诸侯联军的队伍。屈完一看,诸侯联军果然名不虚传,队列整齐、训练有素。齐桓公炫耀过了他的联军,便对屈完说:“我们起兵,难道是为了我区区一人吗?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应该继续,我们维持旧交如何?”

屈完马上截住齐桓公的话头:“君侯亲临敝国祈福,承蒙您抚慰我们大王,两国维持旧交,正是我们大王的心愿啊!”

齐桓公还有一半的话没有说完,此刻又继续讲道:“你看到以我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了,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谁能够抵挡得住?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有什么拿不下的险关?”(此处齐桓公与屈完之间的对话,采用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中的翻译,略有修改。)

齐桓公想通过炫耀武力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获得最大的收益值,但他考虑到楚国已经退无可退,因此也向屈完透露了一个信息:我们诸侯联军也并不想和楚国开战,但你们的行为太不尊重我了,必须要让我赚足面子,获得实际的利益,我才能收兵。

按照斗鸡理论,齐桓公的做法,正是实力稍强、占据先机的一方主动前进以试探对方反应的行为。如果楚国决心破釜沉舟,结果可能是僵持或开战,也可能是齐国适当让步;如果楚国让步,那么自然正中齐桓公的下怀。

此时楚国(临时决策者为屈完)有这样几种选择:

第一种情况:态度强硬,激化矛盾,双方开战。

第二种情况:态度强硬,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但都惧怕对方的实力,形成“冷战”。

第三种情况:态度强硬,令齐桓公和诸侯联军恐惧,对方让步。

第四种情况:主动让步,让齐国获得利益而退兵,保全领土,但后患无穷。

第五种情况:伪装主动让步的姿态,麻痹诸侯联军,然后主动出击,将其消灭。

第六种情况:刚柔并用,有礼有节,与诸侯联军进行和谈,双方面子、利益都不受损。

大体而言,楚国能够作出的选择及各种选择引发的结果就是这六种类型。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种情况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屈完的任务就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更不是出卖楚国利益。

第五种情况,属于诡诈的手段。虽然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情况越来越多,使用诡道、诈术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比比皆是,但他们往往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获得一时的利益而失去天下诸侯与舆论的支持。楚国本来就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如果再采取这样的手段,可能会受到更强烈的排斥。

那么就只剩下了第三种和第六种情况两个选择。严格来说,第六种是将第三种情况进行改造,强调立场、原则并显示己方实力,同时又不像第三种情况那样气势汹汹、破釜沉舟。

在斗鸡理论中,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就是双方的理性与情感所能接受的限度在哪里。所有的选择,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

齐桓公的底线是“面子”与“利益”,要么得让楚成王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要么就要从楚国捞到点好处;楚成王的底线是“尊严”与“利益”,不能被齐桓公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北国君主欺凌,也不能让楚国的利益受损。

屈完就如在跷跷板中寻找平衡点一样,只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就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相比较而言,齐桓公更希望得到形式上的尊重,而楚成王更需要实质上的尊严。因此,屈完的选择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刚柔并用,有礼有节,与诸侯联军进行和谈,双方面子、利益都不受损。

事实上,屈完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去与齐桓公交涉的。齐桓公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后,知道他不过是想用武力求尊重,求得楚王对自己霸主地位的认可。齐桓公会不会对楚国开战呢?只要不损害他的面子,就不会。

屈完正是看穿了齐桓公这一点,说:“君侯若是协助天子、扶助弱小、讲究道义,那样人家才会真心真意地佩服你。要是光凭借武力使人屈服的话,即使我们楚国国力没有你们强,但却可以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战壕,与您对抗。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派得上用场。” 屈完的潜台词是:面子是要靠互相尊重才能维护的,如果要和谈,我们接受(屈完之前已经表示过了),如果要打仗,我们也奉陪到底。

当然,屈完能够这样抢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楚国确实有实力与齐国对抗。试想,如果是齐桓公在进犯蔡国的时候,蔡国的使者这样说,齐桓公还不马上宣布进攻?而屈完这样说却可以,因为齐国也不敢贸然与楚国在战场上决一胜负。

为什么屈完的口气、态度与之前的使者截然不同?除去个人的性格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之前的使者与诸侯联军谈判时,联军还没有任何动作,只是逼近楚国边境,因此想办法化解可能发生的战争是他的任务。而屈完出使时诸侯联军已经大兵压境了,因此遏制住齐桓公的势头并让局势转向和谈才是最关键的。

按照《左传》的记载,屈完说了这番话之后,齐桓公是什么表情,不知道;齐桓公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管仲这样的名相有什么反应,也不知道。只有一个结果: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订立了盟约。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消弭了,原因就在于屈完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看清了楚国与齐国这一对斗鸡的底线,促成了和谈。结果是,楚国表面上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争得了面子,而楚国也没有丧失尊严,双方都满意而归。

为什么齐楚两国能够和谈?并不是因为国君热爱和平,而是“权”的作用——他们的实力、地位相差不大,双方彼此忌惮对方的实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表面的和平才容易实现;而管仲偷换话题、强调齐国侵楚的合法性在前,屈完有礼有节、消除双方的摩擦在后,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用权变之法争得面子、保全实力,自然就没有必要开战了。

德与法的盲区

同类推荐
  • 重生世子爷

    重生世子爷

    一朝穿越,小气、腹黑、搞笑又花心的他成了一个世子爷,有个护短又霸气侧漏的老爹,疼爱他的爷爷,还有一个无敌厚脸皮外加狠辣恶毒的继母......且看他如何笑傲异世
  •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

    任浩之编著的《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以风趣的语言将我国的历史分为:两宋:两京梦华;元代:大漠烟尘;明代:浮华世家;清代:天朝日暮;民国:走向复兴。读来风趣、幽默、可读性极强,解决了一般历史书的沉闷、古板。是一部难得的,且适合各个层次的人阅读的历史书籍。
  •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翻开二十四史,诬告陷害的嘴脸与血淋淋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小人自不必说,他们往往以无中生有为生存之能事。就是有些在正史上留下美名的人也有诬陷别人的记录。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诬陷,诬陷者之所以要犯下这为人不齿的行为.就是因为其中藏着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富贵荣华,有时候还是性命攸关。本书分析历史上著名诬告陷害案件的案情和审判情况,挖掘案件背后的思想和人心。每一个案子的来龙去脉都可以挖掘成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或者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大案绝大多数是诬陷案,此书将这些诬告案件进行梳理,作为透视中国世道人心的窗口.萤新审读它们有现实意义。
  • 我到大秦当皇帝

    我到大秦当皇帝

    我刘南山,文可修身,养性,安民,治国,盛世太平!武可北上,南下,东进,西出,一统天下。虽处乱世,唯有一剑,劈开荆棘,斩尽天涯!
  • 谁的红颜,谁的江山

    谁的红颜,谁的江山

    爱江山更爱美人。红颜?江山?作者将为你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红颜究竟是祸水还是美丽的邂逅,历史上究竟是否真的有红颜的存在还是某种虚设,这些问题都会在本书中为您揭晓。
热门推荐
  • 农门娇妻:猎户相公求轻宠

    农门娇妻:猎户相公求轻宠

    身为佣兵特工,穿越到贫穷农家,上有病弱包子老娘,下有八岁小弟,大伯一家鸠占鹊巢,怎么办?安星隐:“抄家伙,干!”帝王暴政,民不聊生,怎么办?安星隐:“什么都不用说,上去就是干!”遇到宽肩窄臀,身材一流的大帅哥,怎么办?安星隐:“嘿嘿,帅哥,你就从了我吧!”老娘不是亲娘,自己身份特殊,招惹仇家无数,怎么办?安星隐拍拍胸口,一脸庆幸:“还好还好,至少相公还是自己相公。”安星隐原本想做一个乖乖的小娇女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却是越走越偏,悍名远扬。
  •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披露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解读中国水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简介: 红楼韵味,如同酒香,历经两百多年的光阴,两百多年日月交替,到如今,恰似一樽陈年佳酿,历经时间的发酵和涤荡,愈发酝得鲜亮醇美、既浓且清,引人遇饮难忘、回味悠长。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的血肉,都研碎在蘸笔的墨砚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方才酿出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酿美酒,以飨后人芸生各各悲喜。
  • 万斯同先生传

    万斯同先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罗莉凶猛

    罗莉凶猛

    这是个很阴险的男人的轰杀之旅……故事很搞笑。有可爱的萝莉,有贱人,有财迷。另,《打造盖世英雄》已经完结,欢迎大家去踩订阅。嘿嘿。本书一群:14407161(已解散,留此纪念)本书二群:37571441(基本满)本书三群:10624016(未满)本书四群:3103331(未满)本书五群:31202864(未满)
  • 玫瑰引力(全集)

    玫瑰引力(全集)

    林笛儿再续“玫瑰系列”最虐心催泪故事。他心底有段旧时光,那里住着他的白月光;她梦里有隐秘心事,止于唇齿掩于岁月。叶少宁和童悦的爱情似乎是瞬间产生的,但婚姻和信任却比他们想象的都要难。童悦不能把彦杰的事情说出口,却能对苏陌求助;叶少宁面对车欢欢的爱情,没有选择推开。家人的离去,高考,离婚,怀孕……事情接踵而来,两个人在徘徊的时候改如何果断地、勇敢地做出抉择?虐恋升级,甜宠升级,附赠“玫瑰系列”五万字联合番外。
  • 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

    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

    本书是《国学智慧丛书》中的第一本。本书作者把古代圣贤这种系统缜密的修养大智慧开发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优美温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例子,奉献给读者。本套丛书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九回书

    九回书

    偷得天河一滴水,染晕笔尖桃花墨。天外的灯火阑珊处,我执一盏汉汉星灯,观人世几度沧海又桑田,把凡人的故事书写了千千万万遍。搁笔,始不信眼底无有离恨,人间未有白头。话九曲衷肠,掩十年埋伏。离恨灯一盏,魂魄过风八千境,浮光掠金沙,淘尽千方,未走出方寸人间,
  • 三国之超级霸主

    三国之超级霸主

    乱世之初,作为一名后世的特种兵,罗阳来到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或许,活下去,才是罗阳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如果你不让我活下去!那我就让你活不下去!士兵?抢!军队?抢!城池?抢!名将?抢!美女?抢!国家?抢!天下?都抢了那么多了,这天下也是不抢白不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