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400000005

第5章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3)

宫之奇的说法对不对?对,但是说得晚了。如果在三年之前,这一番话向虞公说出来,可能还会有转机,因为三年前虞国好歹还有虢国作为外援可以抵挡晋国一阵,而现在两国已经决裂,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虞公又怎么会选择独立抵挡晋国的大军呢?而且,宫之奇所说的道理,虞公在三年之前未尝没有考虑过,他拿不出新的说法来说服虞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虞公再次不采纳宫之奇的建议。

事实上,虞公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了,答应借道也是灭亡,不答应借道也是灭亡。历史不再给虞国任何的选择机会,只留下一个标准答案:亡国。

在无奈之下,虞公只能再次答应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到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且虞国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他便率领着族人逃离虞国,到他乡去避祸了——他的选择,其实和虞公有什么区别?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战术而已。

这一次,晋献公亲自统率大军,经过虞国的国土,前去攻打虢国,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声势上都比前一次更大。进入虢国后,晋军推进的速度十分迅速,很快就兵临虢国都城上阳(今河南陕县附近)城下,几个月后便灭亡了虢国,虢公丑也仓皇逃走。

晋国大获全胜,凯旋回师,看上去并没有对虞国进行攻击的迹象。而在回师的过程中,再次经过虞国时,晋国军队在当地驻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进攻,结果一举成功,生擒了虞公,虞国也步了虢国的后尘,没有逃脱亡国的命运。

为什么虞公作出了种种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国家灭亡的命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虞公的选择基本没有错误(最后一次他相当于没有选择,所以不算),但结果却是失败的,这正说明了在权变的策略选择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左右着权变的成败,那就是实力。

“权”字在历史中的魅力就在这里,权力与权变永远不能分离,但在历史的事实中,它们往往难以统一,因此当事人只能艰难地选择,而后来者只能做一些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

霸主的难题

在两个强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击败对手,还是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自然是后者。因为双方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战胜对手,他们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一时的冒进或是偶发的原因所引起的。因此,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上再图胜利,是强者之间进行争斗的一般原则。

如何想办法让自己不受损失?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学说来解释,不外乎是论证“势”、“道”支持的是哪一方,而自己应该如何让这种“势”与“道”成为己方的保护伞。然而,“势”也好,“道”也好,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的笼统因素,因而在可行性方面就差一些。如果运用博弈论来进行解析,可能结果就会清晰得多。

“风马牛”能否相斗

当两个强者因为某种利益冲突而剑拔弩张的时候,如何选择最利于自己的策略,在博弈论看来,就属于“斗鸡理论”的应用范畴。

一旦出现两个强者互相对抗的局面,用俗语来讲,恐怕就会出现“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结果。但显然双方都不愿意自己是“伤”的那一个。因此,在博弈论中,就给出了一个最适合当事人的策略选择:一方选择前进,一方选择后退。前进的一方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值,而后退的一方也不会损失太大,因为失去面子总比伤痕累累要好得多。看起来,中国的古人虽然不知道几千年后会出现博弈论,但“斗鸡理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早已经得到过很好地应用了。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这东、南两方的霸主之间,就曾经出现过一场争斗,而最后,恰恰是用“斗鸡理论”的模式来解决的。

当时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作为自己争霸天下、指挥诸侯的旗号。他首先帮助燕国打败了屡次进犯的山戎,而后又帮助受到狄人侵扰的邢国击败侵犯者,并且协助邢国重筑了城墙以抵御狄人的再次入侵。后来,卫国也受到了狄人的进犯,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因为积极地讨伐“夷狄”,保卫同属于周文化辐射的中原诸国,齐桓公在各国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他想成为中原霸主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时,只有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还常常和齐国对立。

齐桓公如果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就必须收服楚国,但楚国肯定不会听从齐桓公的号令。这样,齐楚之间就形成了斗鸡的局面。

楚国地处南方,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有过于密切的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也当成“蛮夷”来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楚国国君干脆自称楚王,超越了周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体制和周天子的名号(王)等同,明显是要和中原分庭抗礼,更没有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

齐楚两国本来相隔很远,发生战争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上述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的交错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更是对他的一种挑衅。对楚国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至于如何收场,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于是齐国就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先攻打蔡国,蔡国一败涂地,而齐桓公意犹未尽,乘胜与七国诸侯继续南进,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但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觉得与齐国直接交战,对楚国并没有好处,甚至不利于楚国的发展,他在心里是极希望齐国退兵的。但如果真要打起来的话,那就只能是两败俱伤了,谁也得不到好处,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又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

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见齐侯,请教一个问题:你们齐国在北面,我们楚国在南面,两国毫不相干,而且素无往来,真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我们这儿来呢?”

楚国使者说的本来是事实,但他却忘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是以空间距离来划分的,而是以利益值来进行衡量的。风马牛是不相及,但风马牛的主人却可以相连,发生利害关系的。

“斗鸡”的虚与实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的封地。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道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了呢?所以,我国国君前来讨伐你们。而且,当年周天子昭王南征到了楚地,却一去不返,所以我们国君前来询问你们。”

管仲话里的潜台词是:不是我们齐国要来攻打你们楚国,而是周天子派我们来征讨你们楚国的,所以我们是正义之师,师出有名的。

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不向周天子进贡的不止是一个楚国,中原的一些诸侯国也是如此,那么齐国为什么单单来进攻楚国而不去攻打他们呢?而且,周昭王南征一去不返,并不是楚国的责任,而是他被人暗算了,这笔账又怎么能算到楚国的头上呢?

可见,管仲所提出的攻打楚国的理由,其实并不成立,但管仲又不能直接说出齐桓公攻打楚国的真正动机,所以只能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楚国的使者能够抓住管仲言语中的漏洞进行反驳,又会如何?

显然,直接戳穿管仲的谎言,证明这个理由不成立,会赢得当场的面子,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让齐国恼羞成怒。一旦管仲或齐桓公发怒,下令进攻,结果可能就是玉石俱焚,楚国会损失惨重。楚王之所以派使者前来联系,为的就是平息可能出现的战事,因而使者的任务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要息事宁人。因此,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至于周昭王的事情,我看您还是去水边寻访一下吧。”

楚国使者口头上承认了错误,但齐国汇集的诸侯联军不能就这样撤退,如果仅凭使者的一句话就撤退,那这场战争的收益值显然没有达到预期,并且过于没面子。最主要的是,在这场争斗中,齐国还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而事态也还没有到楚国不能忍受的状况。就这样,齐国自然会选择继续前进,这虽然有两败俱伤的可能,但如果不前进的话,也就不能完全使楚国屈服,所以要获得最理想的未来收益值,也就只有冒风险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和策略,在楚国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陉。此时,楚国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再也不能退了。至此,楚国如何选择应对策略,就变成了影响全局的关键点。

此时,楚成王派出了第二个使者进行谈判,这一次他派的是出自楚国公族大姓屈氏的屈完。

进退之“道”与攻守之“权”

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乘车观看诸侯联军的队伍。屈完一看,诸侯联军果然名不虚传,队列整齐、训练有素。齐桓公炫耀过了他的联军,便对屈完说:“我们起兵,难道是为了我区区一人吗?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应该继续,我们维持旧交如何?”

屈完马上截住齐桓公的话头:“君侯亲临敝国祈福,承蒙您抚慰我们大王,两国维持旧交,正是我们大王的心愿啊!”

齐桓公还有一半的话没有说完,此刻又继续讲道:“你看到以我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了,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谁能够抵挡得住?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有什么拿不下的险关?”(此处齐桓公与屈完之间的对话,采用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中的翻译,略有修改。)

齐桓公想通过炫耀武力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获得最大的收益值,但他考虑到楚国已经退无可退,因此也向屈完透露了一个信息:我们诸侯联军也并不想和楚国开战,但你们的行为太不尊重我了,必须要让我赚足面子,获得实际的利益,我才能收兵。

按照斗鸡理论,齐桓公的做法,正是实力稍强、占据先机的一方主动前进以试探对方反应的行为。如果楚国决心破釜沉舟,结果可能是僵持或开战,也可能是齐国适当让步;如果楚国让步,那么自然正中齐桓公的下怀。

此时楚国(临时决策者为屈完)有这样几种选择:

第一种情况:态度强硬,激化矛盾,双方开战。

第二种情况:态度强硬,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但都惧怕对方的实力,形成“冷战”。

第三种情况:态度强硬,令齐桓公和诸侯联军恐惧,对方让步。

第四种情况:主动让步,让齐国获得利益而退兵,保全领土,但后患无穷。

第五种情况:伪装主动让步的姿态,麻痹诸侯联军,然后主动出击,将其消灭。

第六种情况:刚柔并用,有礼有节,与诸侯联军进行和谈,双方面子、利益都不受损。

大体而言,楚国能够作出的选择及各种选择引发的结果就是这六种类型。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种情况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屈完的任务就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更不是出卖楚国利益。

第五种情况,属于诡诈的手段。虽然春秋时期“兵不厌诈”的情况越来越多,使用诡道、诈术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比比皆是,但他们往往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获得一时的利益而失去天下诸侯与舆论的支持。楚国本来就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如果再采取这样的手段,可能会受到更强烈的排斥。

那么就只剩下了第三种和第六种情况两个选择。严格来说,第六种是将第三种情况进行改造,强调立场、原则并显示己方实力,同时又不像第三种情况那样气势汹汹、破釜沉舟。

在斗鸡理论中,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就是双方的理性与情感所能接受的限度在哪里。所有的选择,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

齐桓公的底线是“面子”与“利益”,要么得让楚成王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要么就要从楚国捞到点好处;楚成王的底线是“尊严”与“利益”,不能被齐桓公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北国君主欺凌,也不能让楚国的利益受损。

屈完就如在跷跷板中寻找平衡点一样,只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就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相比较而言,齐桓公更希望得到形式上的尊重,而楚成王更需要实质上的尊严。因此,屈完的选择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刚柔并用,有礼有节,与诸侯联军进行和谈,双方面子、利益都不受损。

事实上,屈完正是按照这个思路去与齐桓公交涉的。齐桓公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后,知道他不过是想用武力求尊重,求得楚王对自己霸主地位的认可。齐桓公会不会对楚国开战呢?只要不损害他的面子,就不会。

屈完正是看穿了齐桓公这一点,说:“君侯若是协助天子、扶助弱小、讲究道义,那样人家才会真心真意地佩服你。要是光凭借武力使人屈服的话,即使我们楚国国力没有你们强,但却可以用方城(楚国所筑的长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战壕,与您对抗。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派得上用场。” 屈完的潜台词是:面子是要靠互相尊重才能维护的,如果要和谈,我们接受(屈完之前已经表示过了),如果要打仗,我们也奉陪到底。

当然,屈完能够这样抢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楚国确实有实力与齐国对抗。试想,如果是齐桓公在进犯蔡国的时候,蔡国的使者这样说,齐桓公还不马上宣布进攻?而屈完这样说却可以,因为齐国也不敢贸然与楚国在战场上决一胜负。

为什么屈完的口气、态度与之前的使者截然不同?除去个人的性格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之前的使者与诸侯联军谈判时,联军还没有任何动作,只是逼近楚国边境,因此想办法化解可能发生的战争是他的任务。而屈完出使时诸侯联军已经大兵压境了,因此遏制住齐桓公的势头并让局势转向和谈才是最关键的。

按照《左传》的记载,屈完说了这番话之后,齐桓公是什么表情,不知道;齐桓公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管仲这样的名相有什么反应,也不知道。只有一个结果: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订立了盟约。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消弭了,原因就在于屈完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看清了楚国与齐国这一对斗鸡的底线,促成了和谈。结果是,楚国表面上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争得了面子,而楚国也没有丧失尊严,双方都满意而归。

为什么齐楚两国能够和谈?并不是因为国君热爱和平,而是“权”的作用——他们的实力、地位相差不大,双方彼此忌惮对方的实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表面的和平才容易实现;而管仲偷换话题、强调齐国侵楚的合法性在前,屈完有礼有节、消除双方的摩擦在后,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用权变之法争得面子、保全实力,自然就没有必要开战了。

德与法的盲区

同类推荐
  • 权鉴

    权鉴

    权鉴,鉴前世之兴衰,考权谋之得失,撂放枕边,可以参悟歧途迷津,提首案头,可以明理进退规则。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并旁征博引,总结出历史人物求权的几大途征,既揭示出奸臣贼子的丑陋嘴脸,也展现出忠臣义士的良苦用心。
  •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中国古代皇陵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历代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皇权的威严、显示自己无比的尊贵,不惜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天下之能工巧匠,多则四五十年,少则几年来营建自己的陵园。皇陵作为封建皇帝的地下王国,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原则建造,其奢侈豪华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此,它成了吸引盗墓者的诱饵,成了历代盗墓者的最爱。
  • 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本书以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为主线,深入挖掘他在求学、当京官、镇压太平天国、晚年这四个不同时期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乃至如何显著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这对当代仍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温故(之十)

    温故(之十)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忆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战国策》研究

    《战国策》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战国策》背景研究”,主要讨论了《战国策》文形成的原因、《战国策》材料在战国的流传,对《战国策》的作者进行了考察。下编为“《战国策》文本研究”,作者阐述了对《战国策》系年的看法、《战国策》体例上的创新,分析了《战国策》夸饰与虚构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总结了《战国策》在女性与刺客形象刻画上的艺术成就,从叙事方式的转变探究了《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最后提出了《战国策》文艺自觉的理念。本书为修订版,第一版于2003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作者根据近十年来的研究做了大量修订,展现了《战国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热门推荐
  • 抵达昨日之河

    抵达昨日之河

    这是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融入乡村最终失败的故事。教师之子、城镇知青刘彤在文革中受挫折,作单个知青插队下放,像一片叶子飘到南方小乡村窑岭。窑岭正掀批斗高潮,窑岭人挖坟,与祖先决裂,不要自己的历史,也讳言自家的历史。刘彤内心渴望革命却行动消极,受到大队冷落,落入窑岭生活的底层。他既是窑岭的旁观人,又是窑岭的新居民,接触窑岭各式各样的人,他慢慢知道了窑岭的历史,建立了对它的记忆,也由此融入窑岭。
  • 呐喊:大屠杀回忆录

    呐喊:大屠杀回忆录

    本书是一位前后经历辗转四个纳粹集中营,侥幸活下的少年直白而感人的记录。不得不受遭受折磨被驱逐的同时,有两个问题挥之不去,深深刺痛着他:“为什么是犹太人”以及“世界怎么会放任不管”?时至今日,这两个问题仍然很难回答。Manny讲述了集中营里供应人肉,他还被迫给女尸剃头发还得把她们的牙齿拔下来。他在自己的木鞋里藏了一张深爱的妈妈的照片。他和哥哥、父亲在经历了波兰的恐怖和德国集中营之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写作这本自传完成了Manny在重获自由第一天时对自己的承诺。
  • Over the Sliprails

    Over the Sliprai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蜘蛛网中的女孩

    蜘蛛网中的女孩

    因《千禧年》杂志投资方改组而再次陷入事业危机的记者布隆维斯特接到意外来电,打电话给他的是世界的计算机工程师法兰斯·鲍德,对方声称自己有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急需当面告知布隆维斯特。而当他赶到鲍德家中时,迎接他的却是一个血淋淋的命案现场,鲍德被专业杀手谋杀于家中,布隆维斯特自己也险些命丧枪口。而目睹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是鲍德患有自闭症却拥有奇特“照相记忆”的儿子。此刻,布隆维斯特只能求助于已经失联很久的莎兰德。另一方面,莎兰德凭她无与伦比的电脑技术入侵了美国国安局的系统,获得了国安局加密档案。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鲍德的意外死亡和美国国安局的秘密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一世恩典

    一世恩典

    爱情或许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齐恩典:世间爱情本就有千般姿态,万种模样。她乐意宠他,顾他,念他,顺他,又有何不可?卓然: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他已想不起,最初是何时见过这世间第三种绝色,可那又有什么关系,他早已有了人间最宝贵的馈赠。我们这一世,是恩典啊。
  • 吃货的修仙日常

    吃货的修仙日常

    蠢萌吃货的修仙日常!——————————————什么是修道?修身、修心、修长生……嗯,其实还可以双修哒……*身为废灵根,非月很有自觉的,妹子们,好吃的留下,灵气你们带走!非月靠着一张脸混进了以美貌著称的出云宗,从此过生了,山上采药捉山鸡,种药养花收美男的奇葩生活!*废灵根的非月养了半个来月,准备做成叫花鸡的大公鸡,突然开口说话了,并且英勇无比的战死了一只百年蜈蚣、八百年蜈蚣、一条千年大蛇!甚至挥挥翅膀就能设置结界,令人不知不觉的爆体而亡……非月挥挥冷汗,吃鸡这事日后再议!*天、魔、妖、灵四界之人齐聚人间。非月发现,自己身边的男人,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妖,一个比一个爱吃人!瑟瑟发抖,小心肝乱颤的非月,抱着种满美味的空间石,一边咽口水,一边想,到底要被谁吃掉,或者把谁吃掉!嗯,双修呢?然而……
  • 行走的中国

    行走的中国

    作品集以重大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从具体的城市、乡村撷取题材,视角独特,激情澎湃,气势恢宏地全方位展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画卷。
  • 衡庐精舍藏稿

    衡庐精舍藏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箭诛日

    神箭诛日

    脚踏潇洒的舞步,吟唱死亡的战歌,一柄弓,一支箭,非凡节奏的背后,演绎传奇的人生!主角说:“其实上面的简介都是扯淡,这就是一个很神很射也很日的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总裁美味奇遇记

    总裁美味奇遇记

    高氏私房菜的第二十三代传人,积极向上,性格呆萌,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开一家饭店,把高氏私房菜发扬光大。父母双亡,从小跟着爷爷生活,爷爷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去世,给她留下一本高氏私房菜谱。之后高小遇就摆地摊卖烤肉串,去餐馆酒店打工积累经验为以后自己开饭店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