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71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便迅速展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此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对此,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观念形态的转化。

然而,理论研究和占领宣教阵地固然重要,但不等于实现了广大民众的真心认同并自觉践行。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的日用常行”,还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形态向制度形态、日常形态转化。这一转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顺利实现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对接和融渗,能否被人民大众真心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广大民众人人奉行、时时奉行但其自身并不自知的日用常行,才能称得上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兴国之魂”的立国价值。基于此,本书以日常生活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缘由、理论支撑、实践基础、现实课题、实现条件及运行机制的多维分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尝试性探究。

其一,分析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缘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合法性基础源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认同,而人民群众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看其是否符合人的内在需求及其价值许诺能否及时有效兑现,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宣教层面,而是必须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化。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根植于日常生活,但毕竟不是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或大众意识,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建构的必然,这使其不可避免地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间距,这一间距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基于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形态向日常生活实践转化。

其二,系统梳理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向日常生活转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还是中、西方不同境遇中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都强调和凸显了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和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学理支撑;在实践上,通过对不同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比较分析,说明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其在日常生活的渗透和转化密切相关,由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其三,分析探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面临的现实课题。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迁。在此过程中,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消费符号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重大影响,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其四,在理论研究、经验借鉴、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实现条件和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尚未真实展现之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发挥人的主体性力量创设各种条件以促使其实现的过程。其中,提升人的文化自觉,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间距,创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条件,大力开展化民易俗的生活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必要条件。而如何将这些条件有机整合起来使之协调运转,则离不开机制的有效运行。利益激励机制、态势激发机制、传媒引导机制、常识转化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化育机制的协同运作、有机配合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是否意味着对非日常生活的忽略和悬置呢?或者说,非日常生活领域不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观照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纯粹的日常生活或非日常生活世界,二者之间常常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本属于非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日常生活转化,实际是非日常生活的日常化;日常生活主体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转变、提升自身的存在状态实质是日常生活的非日常化,由此,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日常生活转化的过程中达到了内在统一。其次,日常生活作为个体生存、再生产的基地,是人类温暖、熟悉的家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属于本源于日常生活的非日常生活领域,其培育只有从非日常生活走向日常生活,才能将其价值立场、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并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现实,才具有真切而实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赢得人们的普遍拥护和认同,从而为人们营建温馨熟识的精神家园,为日常生活的价值失序提供有效的纠偏和遏制,为非日常生活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日常生活转化,不仅不是对非日常生活的悬置和忽略,恰恰相反,它是消弭社会异化、实现非日常生活人道化的必然选择。用赫勒的话说:“真正的历史充满着冲突和对自己给定状态的不断超越。正是历史——人们自觉选择的和按人们的设计铸造的历史——可以使所有人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为他们自己的存在’,并且把地球变成所有人的真正家园。”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盖包括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内的整个现实生活世界的所有领域和所有方面。本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育的研究仅仅是在日常生活这一微观视域中展开,只是触及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冰山一角,远不足以覆盖其全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比如,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就是一个极富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同,对于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被污名化、妖魔化的被动地位,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占领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再如,就国内而言,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的融入和渗透?如何卓有成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并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如何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再者,仅就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育而言,由于对现阶段我国转型期日常生活复杂性、日常认同机制、运行条件和日常化育规律的把握不够,加上这一问题本身的艰深,使得本书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上存在一定欠缺,等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深化和研究。

朱晨静

2018年5月

同类推荐
  •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选取张伯苓谈教育文章48篇,集中体现了张伯苓的教育思想,一些在公众场合的演讲则体现了张伯苓对于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向的认识。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于家馆。1904年,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舒新城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选取舒新城先生谈教育的文章22篇,其中有专论初、中等教育的文章,也有对社会现实与教育实际间关系之论述,见解之深刻,对于当世之教育亦有借鉴意义。或许有读者会想,民国时所谈的教育于今有什么意义。读罢本丛书这10位真正教育家的文章,你会发现,中国今天所有的教育问题在那时都已经存在,他们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超前的。对于思想,有时跟你所处的时代关系不大,跟思考的人有关。
  • 进退博弈

    进退博弈

    进退之间方显英雄本色,博弈之道尽现历史风云。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热门推荐
  • 看清看透不看破

    看清看透不看破

    在生活中,对待一些事情太过于较真,无异于庸人自扰。常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看清看透却不看破地做人,才是解放心灵的哲学之道;在生活甲,投机取巧得不偿失;锋芒太露容易招人嫉恨。唯有舍小利时便舍得,该不争时便不争,才能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 地笑到最后。
  • 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

    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

    Here's a lively, hilarious, not-so-reverent crash course through the great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schools, concepts, and thinkers. It's Philosophy 101 for everyone who knows not to take all this heavy stuff too seriously. Some of the Big Ideas are Existentialism (what do Hegel and Bette Midler have in comm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how to express what it's like being stranded on a desert island with Halle Berry), Feminist Philosophy (why, in the end, a man is always a man), and much more. Finally—it all makes sense!
  • 腹黑总裁嚣张妻

    腹黑总裁嚣张妻

    一场海难,穆可可敛了身份记忆,流落S城!“可可,等我!”这是谁的声音,在梦里呼唤!“老姐,等你和你的朗哥哥在一起了,我就来……”谁,你是谁?朗哥哥又是谁?你把话说清楚!“多管闲事,那你就去死吧!死……”这是谁的咒骂?歇斯底里!黑暗的深夜,滔天的火焰,凄惨的哀嚎,不可置信的眼神,插在胸前的利刃……这些一次次将她缠绕,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出现将她带出深渊,面对她的无法倾心交付,他温柔而坚定:“可可,你值得我等待,哪怕是用尽一生!”面对狂蜂浪蝶,他生怕她误会,一次次手起刀落,只为安她的心!可当真相揭开,那插在胸前的匕首,竟是他所为……
  • 出轨:娃哈哈与达能的中国式离婚

    出轨:娃哈哈与达能的中国式离婚

    娃哈哈与达能合资11年来,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这起合资事件一度被外界评价为达能跨国并购案的得意之作。然而2007年初,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却引爆了合资双方的商标所有权之争。随后,娃哈哈与达能展开眼花缭乱的攻防战,使得这桩貌似美满的“跨国婚姻”彻底破裂。在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
  • 人不可貌相

    人不可貌相

    颜溪天生长着一张苦情剧女主特有的脸,就连小区后门摆摊算命的老头看到她,都要摇头叹息加感慨,这女娃长得一脸苦相,命运多舛,可惜可惜。颜溪:……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颜溪觉得,虽然她有一张苦情女主的脸,但是她有一颗喜剧女主的心啊。
  • 蜀碧

    蜀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龙组之天庭校长

    最强龙组之天庭校长

    龙组最著名的“战五渣”唐小强突然多了一大波学生。“孙悟空,昨天布置的作文写了吗?”“玉帝,上课怎么又偷偷看《腹黑学》啊?”“弥勒佛,你今天怎么又迟到了?笑,你还笑?啪啪啪·····”“嫦娥妹子,咱俩什么关系?私下里你可以叫我哥哥滴!”当唐小强莫名其妙地摇身一变,成为天庭校长,人生轨迹就发生了七百二十度后空翻的变化——人间龙神,天地至尊!
  • A Woman-Hater

    A Woman-Ha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活着,就不能被自己打垮

    活着,就不能被自己打垮

    万变世界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适者生存,个体不被社会所抛弃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从生物型的个体转化为社会型的个体。本书提出了“适应力”这个概念,通过“三步适应法”:第一步,接受改变;第二步,扩大选择范围;第三步:采取精准行动,为在感情、事业中感到迷茫、困顿的人提供指导,在适应现实的前提下,活出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