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挑起明天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书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突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记述这些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人口为80739万人,仍占总人口的63.9%,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城镇人口总比重上升了9.86%,这说明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民工”正是中国在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一群为中国的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各国都有一个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市民的过程,而中国则走出了一条农民进城务工转化为新市民的路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状况是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建设中,中国共产生了约1亿的农民工。如今,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联系城市的纽带,他们把农民勤劳淳朴的作风带进了城市,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又把在城市里学会的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可以说,农民工对实现中国城乡间的功能整合、利益整合、关系整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好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农民工的队伍是相当庞大的,因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相当重大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流动人口群体主要是由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所组成,约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安徽省也是人口流动的大省,全国几乎每10名打工者中就有1名是安徽人,到2004年底,安徽省流动人口规模近1000万,并且每年还以相当的速度增长。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孩子的生活状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迫于城市生活费用的高昂,将孩子们留在农村,或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在其他亲戚家,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或“空巢儿童”;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我们称之为“流动儿童”。这两种家庭模式下的儿童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们成为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
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 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 78号)等,中央政策出台后,各地方政府也结合各地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在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解决这一问题都进行了多项研究。《不一样的童年》熟练地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个案访谈为主,通过详细、生动的社会学语言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农民工子女生活状态和教育状况的素描图。同时以儿童权利问题为切入点,以儿童的交往圈为主要分析工具,围绕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的转变,大到社会结构的变迁,小到父母、老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变化,通过建立儿童权利的“需求-满足”模式,来分析农民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同时将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儿童放在同一个模式下进行分析,即做比较性研究,从而有利于对这一共同问题的全面分析。这是一幅珍贵的素描,按照社会学研究中“真实、全面、准确、深刻”的要求,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该课题组从社会结构等深层的学术视角对我国的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先后选取了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肥西县高刘镇、凤台县尚塘乡、舒城县张母桥镇、霍山县与儿街镇、旌德县瑞士村、南陵县奎湖村、桐城市徐河镇以及安庆市宿松县9个流出地的空巢村作为了解留守儿童的调查点。安徽省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而课题组选取的这9个点又是安徽省内极具代表性的区域,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选取留守儿童个案的同时,课题组选取了“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宁波市以及安徽省合肥市和芜湖市,在农民工的流入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不一样的童年》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对儿童问题的关注放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机构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加以记录和描述。全书包括100个个案、9篇调研分析和4大块对策研究,在对策研究中强调了政策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形成保护合力的观点。这样有事实、有理论、有观点的著作是不可多得的,对研究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本研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等问题上,而且对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的主编承担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省会城市社会阶层的研究,并较早地出版了有关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的专著,本书实质上是这些项目研究的深入。
我相信,在一批批基层的社会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基层社会学研究必将会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二〇〇七年三月